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三_第1页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三_第2页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三_第3页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三_第4页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教科书分析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分别是丝绸之路、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第一子目重点介绍了古代东西方最重要的商路通道丝绸之路,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发展、衰落等情况;第二子目介绍了欧亚大陆的其他重要商路,包括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梳理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第三子目详细介绍了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这里尤其要理解文化的内涵,认识到商路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间的交流。教科书先是介绍了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传往西方的商品、技术和文化,然后梳理了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物质、技术和思想文化。通过对“学习聚焦”栏目内容的概括和梳理,不难发现,本课内容的主要线索有两条:第一,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第二,丝绸之路等欧亚大陆的商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关于古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问题,教科书用了两个子目加以介绍,分别是丝绸之路与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对于丝绸之路,首先要明确丝绸之路的概念出自近代德国旅行家,在古代并没有丝绸之路的概念。其次,是不是张骞通西域之后中西方之间的商业贸易才开始出现的呢?教科书给了明确回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了。也就是说,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丝绸就曾经辗转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关于张骞通西域这一重要事件,需要将其放在汉朝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理解。张骞通西域并非为了寻找商路,而是为了寻找盟友共同对付北方的匈奴。但张骞通西域的结果是,虽然大月氏没有联络成功,但了解了西域各地的情况,大大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地的交流,同时也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贸易的繁荣。丝绸之路并非单一的一条交通线,在由中国通往西方的过程中开辟出很多支线,所以它更像是一个交通网络,是东西方陆路商贸交往的大动脉。受割据政权、战乱、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自唐朝中期以后,其重要性逐渐下降。关于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的讲解,可以依据教科书提供的地图,通过图例确定各条商路的方位。对于西南丝绸之路,在开通上要注意其与陆上丝绸之路的关联,即它的开通也与张骞通西域有关,教科书通过“学思之窗”栏目中的材料予以了说明。另外,要注意西南丝绸之路在沟通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教科书基本是按照中国传往西方、西方传入中国这两个角度予以阐述的。此内容的处理上,一是要梳理出中国传往西方的代表性商品,二是要通过史料探寻丝绸、瓷器等代表性商品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然后过渡到商品交流带动文化交流这个主题上。对于西方传入中国的商品、技术及文化,可以挑选典型案例进行讲解,比如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本课教科书的核心观点是:丝绸之路是新航路开辟之前中西方交往的重要商路,其次还有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汉志通道等,人们通过海陆交通商路开展经贸往来及文化交流。不同区域的商品蕴含着不同区域的特色文化,不同区域商品交换本身就承载着文化交流的使命。通过丝绸之路等欧亚商贸路线所开展的商品交换,同时带动了东西方之间人文、科学、技术、艺术、宗教等文化领域的交流与传播。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课的重点是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而难点是商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文化。教学目标通过地图了解新航路开辟前欧亚大陆间的主要商路,通过史料研读分析这些商路的发展演变。通过材料分析丝绸、冶铁、瓷器等器物文化,概括中华文化对西方的影响;通过对葡萄、香料、良马、音乐、艺术、宗教等器物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分析,概括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由此认识到,商路贸易大大丰富了各地区人民的物质生产与社会生活,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通过对商路贸易这一文化交流载体与途径的认识,理解商路贸易促进了异域文化共时性的交往与互补互鉴,同时,更是历时性的传承与丰富,是一个跨越时空的继承、交流、融汇、发展、完善的历史现象,从而树立文化宽容意识和开放意识。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我们先抓住本单元的一个核心概念,即文化。通过之前各单元的学习,大家已经不同程度地感知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随着对文化多样性不断加深的认识,我们需要对这一概念作出更上位的理解和认识。什么是文化?只有理解了什么是文化,才能准确理解文化交流的内涵。我们先看一段材料:材料一一般而论,文化可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文化主要涵盖精神层面,即文学、艺术、思想意识等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东西;而广义文化则涵盖了从物质到精神的一切领域。从层面上分析,文化又可由低向高,划分为物质(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种。-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版设问:从材料中概括文化的内涵。材料二文化交流和文明交汇,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至关重要。罗素指出:“不同文明的接触,以往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蔡元培认为:“一种民族,不能不吸收他族文化,犹之一人之身,不能不吸收外界之空气及饮食,否则不能长进也。”季羡林更是大声疾呼:“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版设问:上述众多学者的共同观点是什么?学生阅读材料并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包括从物质到精神的一切领域,而且从低到高可以划分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种。同时,众多的学者认为,文化的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过渡:那么,文化交流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呢?上一个单元,大家刚刚感受了人口迁徙这一方式对文化交流的意义,这个单元我们就来看看另一重要的文化交流与传播途径-商路贸易。说起商路,我们马上会想到的古代历史上中西方重要的商路有哪些?二、新课教学环节一:丝绸之路1.丝绸之路的由来出示教科书第51页地图“丝绸之路路线过渡:确实如同学们所说,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联系,主要是汉唐间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地理上的障碍,创造出有效的传出一接受机制,中外文化交流通过商品交换等方式进行,遂使汉唐国人“放开度量,大胆地、无畏地将新文化尽量加以吸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是不是这些商路一开辟就叫“丝绸之路”呢?历史上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如何而来的呢?请看下面的材料:材料三“丝绸之路”一名,是德国地质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vonRichthofen,1833-1905)创用的。李希霍芬1868-1872年在清朝18行省中的13个行省旅行,足迹东起上海,西抵青藏高原,北自蒙古南至广东,他详记沿途见闻,返德后于1877年出版《中国-我的旅行成果》,其第一卷将中国通往欧洲的贸易之路命名“丝绸之路”,指两汉时期中原与中亚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及印度之间,以丝及丝织品贸易为主的交通线。1910年,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丝路》一书中,将丝绸之路的西端延至地中海东岸和小亚细亚。德国地理学家胡森特的专著《丝路》,对此一历史上沟通中西的商道有翔实描述,“丝路”之名逐渐为中外人士所习用,其含义包括了更广泛的内容和地区,约指古代横贯亚洲大陆的交通线,东起黄河流域关中平原,通过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越葱岭(帕米尔高原),经中亚两河流域,入里海南侧的波斯高原,逾西亚两河流域,抵地中海东岸,转达罗马诸地。自公元前2世纪以后千余年间,以丝绸为代表的多处中国商品经此路西传,“丝绸之路”名实吻合。时至20世纪后半叶以降,“丝绸之路”的内涵进一步扩大,广义丝绸之路指整个古代联系东西的交通线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上册),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过渡:通过以上材料,同学们知道了“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这启示我们,看待历史问题要用历史的眼光,要用不同的时态看问题。比如在19世纪以前并不存在“丝绸之路”这一历史概念,这一概念是在19世纪末直至20世纪不断发展而丰富的,反映的是近现代以来人们对历史研究的成果。而且由这一名称可以看出,古代中国有一代表性的商品享誉世界,这就是丝绸,它能够说明,中国古代先民很早就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2.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发展情况。这里有一标志性的事件,就是张骞通西域。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同学们在初中都学过,应该很熟悉,高中阶段我们可以来作一个史料辨析的学习,可能会有新的收获。请同学们看下图:出示教科书第49页图片“甘肃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再请学生看下面的材料:材料四画面由四个场景构成,情节由右至左,呈凹形走向,用山峦把故事情节分开。右半上方的画面上部,甘泉宫里站立着两尊金像,下画汉武帝虔诚地跪拜金像,旁有六人侍立。旁边题云:“汉武帝将其部众讨匈奴,并获得二金[人],长丈余,列之甘泉宫,帝为大神,常行拜谒时。”是说这两个身长过丈的金人是汉武帝讨伐匈奴时得到的,供奉在甘泉宫,时常对其礼拜。再看画面的下部,绘有一人跪在地上,向骑在马上的汉武帝辞别,此人正是张骞。在他身后有随从手持旌节,后面还有人正在照看驮有包裹的马匹。张骞和汉武帝之间题有“前汉中,帝既获金人,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访问名号时。”是说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汉武帝派他到大夏国探寻所得金人的名号。画面继续推进,由下到上,先绘三人匆匆而行,前一组形体明显大于后一组,用“近大远小”表现越走越远,使画面富有空间感和层次感。最后来到画面的左上角,有一西域风格的城池,城内有一佛塔,城门外站立两位身披袈裟的僧人,正在迎接使者的到来。这是一幅多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壁画。看来,在唐朝佛教徒的眼里,这两个金人就是佛陀,中国佛教的历史是从张骞出使西域开始的。-于博《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辟-从敦煌壁画谈起》,载《文史知识》2018年第8期设问:通过专业学者的解读,同学们是不是发现了什么问题?这幅壁画能否真实地反映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我们在使用图像史料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教师讲述:这幅壁画不能真实反映张骞通西域的目的,它反映的是唐朝时期人们的看法。我们在使用图像史料时要注意史料的出处、时间、作者的身份等,这样才能够准确地解读史料,否则容易出现“张冠李戴”。教师讲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本为联合大月氏及乌孙共同夹击匈奴,这一目的虽未达到,但其影响却极其重大,请看材料:材料五张骞的两次西行,引入了大批西方物品,如石榴、葡萄、胡桃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汉初由于骑兵力量不足,汉朝对匈奴的频繁入侵显得有些无能为力。而张骞从中亚引进了优良的马饲料首蓿和优良马种大宛马,这对加强中国骑兵的作战能力无疑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汉武帝因得到大宛马,题诗《西极天马歌》,其诗曰:“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可见其激动心情。此外,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所带的牛羊以万计和金帛数千万可见,他们也有经济上往来的目的。由此开始,中西方开始了长期的经济贸易往来,而汉朝每年都要“组团”出使西域,少则几人,多则数十人,由此形成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高峰。张骞的两使西域,打开了中西方直接交往的大门,有力地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于博《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辟-从敦煌壁画谈起》,载《文史知识》2018年第8期过渡:陆上丝绸之路在张骞通西域后不断发展,但到唐中期后,其重要性却渐趋下降,这是什么原因呢?3.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衰落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第50页最后一段,概括陆上丝路衰落的原因。教师讲述:教科书中特别提到战乱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材料更细致地加以了解。此外,还有什么原因呢?请大家看材料:材料六这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就发生在公元8世纪中叶。具体的标志,是751年的恒逻斯战役和755年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令唐帝国元气大伤。陆上丝道衰象已显。······宋代积贫积弱,从一开始就面临北方辽、金政权的严重威胁,以及西夏政权的阻隔,几乎无法经略陆上丝绸古道。···促成陆上丝路衰落的,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陶瓷贸易的兴起。从唐代开始,瓷器在中国对外输出中,逐渐成为大宗货物,······由于南北朝以降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中国陶瓷业中心多在远离陆上丝绸古道的南方地区,距离沿海反而近便得多。·.···精美的华瓷外销,陆上交通,晓行夜宿,辗转搬运,极具破损;而靠海路运输,则不虞路途之遥。而且,海路运输比之陆上运输,不仅安全、安稳,载量也大得多。-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版设问:从材料中概括唐中期后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教师讲述: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力衰落,无法经营和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两宋时期西北地区割据政权并立,阻碍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海上陶瓷贸易兴起,且海运比陆运更有优势。过渡:古代历史上除了这条连接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大通道,东西长达10000千米,南北宽达3000千米,堪称人类文化交流史上规模空前宏伟、持续时间最久远的陆上大动脉外,欧亚大陆是否还存在其他的重要商路呢?环节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出示教科书第51页地图“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并设问: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地图中还记录了哪些欧亚大陆的重要商路?根据地图和教科书相关内容完成下表:商路作用草原丝绸之路促进了游牧民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文化艺术的发展,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西迁西南丝绸之路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汉志商道加强了中东地区与欧洲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随航海技术的发展,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大1.草原丝绸之路教师讲述:同学们在关注教科书地图上草原丝绸之路大致范围的基础上,还要特别留意正文中提及的“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这又映照了我们上一个单元学习的人口迁徙问题。2.西南丝绸之路教师讲述:西南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与张骞有关,请看教科书“学思之窗”栏目的材料:材料七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东汉)班固《汉书·张骞传》设问:阅读材料,想一想,张骞提出了怎样的探险计划?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计划。过渡:前面我们讲到陆上丝绸之路在唐中期后期重要性下降,中西交通逐渐被海上丝绸之路所取代,下面我们来看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情况。3.海上丝绸之路请同学们看教科书第52页,按时序概括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情况,完成下表:朝代发展情况西汉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宋元造船技术发达,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官方及民间出洋贸易频繁,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出现广州、泉州、明州等重要贸易枢纽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巅峰教师补充:古代中国的海上航道,近人习称“海上丝绸之路”。其实,这条航路的名称还可以推敲。以运载出口的物品而言,汉唐以丝绸为代表,海上丝路名实相符;但宋元以降则以陶瓷、茶叶为代表,宜称“海上陶瓷茶叶之路”。若兼及进口,“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于中国,不可胜用”,此航线又应被称为“香瓷之路”,即输入香料,输出瓷器。海上航运发端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达到高峰,明中叶以后因“海禁”而衰落。设问:通过上述表格内容及老师的补充,同学们能否概括海上丝绸之路日渐发达的原因?学生可以从北方政治局势动荡,经济重心南移,造船及航海技术进步,瓷器逐渐成为新的重要商品等角度作答。过渡:前面我们梳理了古代中西方的多条商路,那么商路贸易是如何来体现文化交流的呢?环节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1.丝绸、漆器、铁器及四大发明的西传教师讲述:丝绸之路等商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这一交流无论对中国,还是对当时远近诸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物质或器物文化领域,中国无疑是文化出超者。这首先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与周边国家相较,无疑是文明进步的遥遥领先者。而对于远方大致处于同一发展平台上的大国,如波斯、罗马,中国轻而柔软的丝绸大受欢迎,为中国赢得“丝国”的美誉。请看教科书第50页“史料阅读”栏目中的相关材料:材料八人们在那里所遇到的第一批人是赛里斯人,这一民族以他们森林里所产的羊毛而名震遐迩。他们向树木喷水而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然后再由他们的妻室来完成纺线和织布这两道工序。由于在遥远的地区有人完成了如此复杂的劳动,罗马的贵妇人们才能够穿上透明的衣衫而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法]戈岱司编,耿昇译《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中华书局1987年版材料九至于赛里斯人用作制作衣装的那些丝线,它并不是从树皮中提取的,而是另有其他来源。在他们国内生存有一种小动物······比最大的金甲虫还要大两倍。在其他特点方面,则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完全如同蜘蛛一样也有八只足。赛里斯人制造了于冬夏咸宜的小笼来饲养这些动物。这些动物作出一种缠绕在它们的足上的细丝。-[法]戈岱司编,耿昇译《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中华书局1987年版设问:上述两则材料可以说明什么问题?第一则材料认为丝绸是来自于森林里所产的“羊毛”,这明显与事实不符。第二段材料的认识有进步,但认识上也存在众多偏差。说明当时罗马帝国对于养蚕缫丝技术不了解。教师讲述: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铁器等传往中亚、西亚和欧洲,向西方世界展示了关于奇妙而富庶的东方文明的消息,其中丝绸的影响最大。古希腊、罗马称中国为“Seres”,这个词是从中文的“丝”音转化而来的,意为丝绸。古代的欧洲,即便是贵族,也穿着亚麻衣裳,轻柔华美的丝绸一经传入,立即引起整个社会的狂喜,不论贵族还是平民都以能穿上丝绸衣服为荣。有一次,罗马独裁者恺撒身着丝袍看戏,居然引发了轰动。随着时光推移,罗马帝国境内,丝绸服装逐渐普及到一般百姓家。或许有同学会问,丝绸只是物品,又如何能够体现中西文化的交流呢?请看下面材料:材料十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丝绸的流播,不仅限于器物文化领域。因为,在物质的表层之下,有着更深的精神文化的底蕴。美国学者艾田蒲讲得好:“当罗马妇女一旦披上了丝披巾,她们就分享了那些东方人的价值观。她们身着丝绸服装,也就深深“打上了中国的价值观'。”希腊、罗马的人民在追求中国丝绸的时候,很快就从单纯的物质享受即所谓轻柔华丽的质感,升华到一种精神上美的愉悦。丝绸衣饰所实现的人体线条美,正适合希腊、罗马的文化土壤,得以在那里发扬光大。其作用甚至远远反超在中国所达到的境界。-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版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丝绸虽然是一种器物,但它本身包含着东方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这些都通过丝绸这一物化的载体传到西方文明的繁盛之地-希腊、罗马,并在那里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同。教师讲述:除丝绸外,铁器及冶铁技术的外传也影响深远。古罗马的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就有关于“中国的铁”的记载,其中指出“中国铁输入罗马为大宗”,并对其颇有赞誉。同时,铁器在印度和波斯也有重要影响。经由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向西传播,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影响深远,请看材料:材料十一四大发明西传欧洲,对日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与整个世界近代的到来都发挥了不容抹杀的突出作用。火药西传及近代火器的出现,引起了欧洲军事组织、制度、装备直至战略战术的全面革新,使过去固若金汤的中世纪封建城堡变得易于攻破。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火药的西传,就没有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巴士底狱的攻陷!指南针指航技术的外传,大大便利了新航路的开辟和近代西方殖民主义的海上大扩张,从而大大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造纸与印刷术的西传与应用,是文艺复兴与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必不可缺的物质前提。-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版设问:同学们是否能从材料中概括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贡献呢?学生可以分别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与印刷术等角度加以阐述。过渡:除了丝绸这一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向西传播,是否还有其他东西能够代表中国呢?2.瓷器的外传教师讲述:在唐宋以后,陶瓷上升为中国对外输出的主要商品之一。同时也成为中华文明在域外的标志性代表物。中华瓷器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有史料记载:“中国青瓷盘碗等品,丝绫娟珠等物,甚爱之”“最喜青花瓷器”等。我们可以通过几段材料来看一看瓷器在中外交流中的盛行程度:材料十二中国瓷器的输出,对这一地区(东南亚)人民的社会生活的进度与文明程度的提升,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东南亚地区对华瓷的需求量之大,可以从沉船打捞中窥见一斑。1999年,在苏门答腊与爪哇之间海域发现一艘沉船,是1822年从厦门驶往爪哇的中国海船“泰兴号”。从这艘沉船打捞上来的瓷器,竟有35万件,都是产于福建德化的青花瓷。······根据三上次男的实地考察,在印度、斯里兰卡以西、东非以东的广大地区的七十多个遗址,发现了8、9世纪唐中后期到14、15世纪元末明初的中国陶瓷。·····海外发现华瓷最集中的地方,当推埃及开罗南边的古城富斯塔特。······在古城遗址上,人们发掘到陶瓷残片达60万-70万件。其中,华瓷就有1.2万片之多。其中有唐代越窑青瓷,大部分是宋代青瓷,多属新青与龙泉窑。-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版过渡:或许又有同学会问,从瓷器如何看中西文化交流呢?这里涉及的还是器物如何体现文化的问题。请看材料:材料十三瓷器是中国独创的文化符号,······大大提高了中国人的文明程度和卫生水平,文化经“物化”承载后,在全世界形成了巨大影响,这是中国文化对世界的独特贡献。说中国陶瓷到达的边界就是中国文化影响力到达的边界也绝不为过。以欧洲为例:四百年前,中国陶瓷席卷而去、风靡一时,各国上下都以拥有一件中国陶瓷为荣。······文化走出去的价值在陶瓷贸易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从文化的交融角度看,以瓷器为载体的文化多样性是举世无双的。其中包含了诸如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皇家文化等,几乎涵盖了所有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世界是通过陶瓷文化来认识中国的,也正因为此,陶瓷成了中国的代名词。-彭中天《从“陶瓷之路”看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中国文化报》2017年6月3日第1版教师补充:就像一提到印度大家就会想起佛教,提起埃及就会想起金字塔一样,说起中国,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的当属丝绸与瓷器。它们一种是柔软华丽的服饰,一种是晶莹剔透的餐具,这难道不正好代表古代中华文明的先进吗?过渡:通过丝绸之路,一方面是中华文化传出去,另一方面,古代中国又以开阔的胸襟接受世界各地的先进文化。3.外来物质、技术和文化的传入教师讲述:请看下表,老师把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物质、技术和文化列在表中,同学们能否将所列东西进行分类整理?“汗血马”、苜蓿、葡萄、西瓜、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棉花、香料、珠宝、金银器皿、佛教、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