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实证研究(附问卷)11000字(论文)】_第1页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实证研究(附问卷)11000字(论文)】_第2页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实证研究(附问卷)11000字(论文)】_第3页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实证研究(附问卷)11000字(论文)】_第4页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实证研究(附问卷)11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VIII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实证研究目录TOC\o"1-3"\h\u11479引言 1245321文献综述 1146441.1概念界定 1198391.2国内外研究概况 323182研究对象与方法 581932.1研究对象 595912.2研究方法 51492.3统计方法 634343研究结果与分析 6108313.1大学生体育锻炼、睡眠质量、焦虑的整体情况 6285813.1.1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 6227873.1.2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基本情况 721633.1.3大学生焦虑的基本情况 7124083.2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焦虑的影响特征 8272943.2.1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特征 8261073.2.2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焦虑的影响特征 8299904讨论 920054.1大学生体育锻炼、睡眠质量和焦虑的基本情况 98744.2大学生体育锻炼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9228354.3大学生体育锻炼焦虑的影响 950985结论与建议 10119025.1结论 10168445.2建议 10218095.2.1学校应制定体育锻炼计划和要求 1040375.2.2大学生应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 10111875.2.3政策引领、制度先行 11141065.2.4增设课外体育锻炼内容 11288695.2.5以兴趣、互动性为引导 12976参考文献 1220346附录一 1420299附录二 17引言5G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智能化迅猛发展,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体力支出大大减少。有研究发现体力活动受教育程度、性别、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异影响,体力活动不足以及过量都会对心理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1]。2016年3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以及“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多项措施,纲要中多次提及健康问题[2]。健康是人生命中第一财富,当代大学生是一个高素质、高层次学生群体,他们的健康始终是社会的关注焦点。作为国家未来的主力军,确保祖国繁荣昌盛的新鲜血液,大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技能水平、牢固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身心。心理健康水平是反映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指标,如何改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国家、政府、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加强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面对人数众多的大学生群体,仅仅依靠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目前很难满足于大学生日常心理健康发展的基本需求。基于此,本文旨在深入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睡眠质量和焦虑的表现情况,探究体育运动下大学生睡眠质量、焦虑得分特点及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和焦虑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果从学校和学生两个层面提出改进大学生体育锻炼不足的现状,进而改善其睡眠质量,预防焦虑等不健康心理状况的发生。文献综述概念对于人类事物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个过程,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内涵,一个是外延,这也是人类了解事物的主要步骤,高度概述并定义出某一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同时也是直接指出两个不同事物的相异性,定义是明确概念内部的逻辑方法,划分是明确概念延伸的逻辑思维。概念界定(1)体力活动体力活动(PhysicalActivity,PA)的概念很广泛,容易与其它观点混淆。大众人群所理解的是Caspersen等人的定义:“所有由骨骼肌收缩引起的导致体能消耗的身体运动”。体力活动的种类方法也丰富多采,其大致主要组成部分是由日常工作、休闲、家务园艺和活动强度(步行及中等、高强度)构成。从体力活动的含义中,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涉及到体力活动的出现,就必定会出现能量的消耗,能量的消耗主要依靠于体力运动,因此人的体力活动与能量消耗之间呈正向相关,从事各种类型与体力活动相关的能量耗损占总能量中约20%-30%,关于饮食消化所需要消耗能量10%-20%,则机体每天的消耗量分别为基础消耗50%-60%,虽然各项类型与体力活动相关的消耗远小于基础消耗,但这一方面也是大家最容易忽视被改变及调节的部分。大学生的体力活动消耗主要是学业、体育锻炼、日常生活以及同学之间交往的体力活动消耗。(2)心理健康健康(Healthy)一词,健康泛指人的机体在身心健康等方面都处于一种较好的数据指标范围内,传统的健康概念是“健康就是无疾病”,但是现代人对健康认知是全面的。20世纪40年代时,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就已经提出关于健康的概念,指健康乃是一种在身心以及人际关系的美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无疾病和无虚弱的状态,致使现代人对健康认知包含以下几点: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等。心理健康是指人的身心健康处于一种优良状态,它包括:智力发育正常、情绪积极乐观、意志坚定、行为规范准确、精力充足、应变能力良好、能适应外部环境、能从容自如地面对日常生活、保持充沛的工作精力、勇于承担、人际关系良好,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相符合,能够憧憬未来。周超彦在发表文章中指出,网络信息更新、新媒体快速发展、知识更新节奏、外部环境多变化、家庭因素、自我心理调整能力等都影响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WHO指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无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有良好道德和品质”。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灵健康、思想品德端正和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从广义上分析,心理健康是证实一种有效而完满的、连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认知,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但WHO又提出健康新概念(二)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概念又有新发展,它指出:所谓健康就是在身心健康、社会适应上基本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是单一的指病症。同时,它不止触及到人的心理,而且波及到思想品德等方面的问题,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三方面构成健康的整体概念。生理健康同心理健康一样,意义都是很重要。依据相关专家检测,较好的心情,能促进人体释放出更多有利的激素,能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促进人体健康。心理健康定义:目前在心理学领域中,尤其是在人格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中,美国心理学家杰哈塔(Jahoda,M.)的“心理健康定义最为著名”,他提倡一种“积极的精神健康(positvementalhealth)”,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很有教益。主要包括六个方面,①自我认知的态度;②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③统一、安定的人格;④自我调控能力;⑤对现实的感知能力;⑥积极地改善环境的能力。最后,心理健康是指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本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维系,即不仅能获得确保自我安全感,还能实现自我价值,具有为他人的健康提供帮扶的能力。在国内,有相关学者把“心理健康”的定义,做了一个概括:①有幸福感和安定感;②身心的各种机能健康;③符合社会生活的规范,自我的行为和情绪适应;④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⑤人格统一和调和;⑥对环境能积极地适应,具有现实志向;⑦有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⑧具有应变、应急及从疾病或危机中恢复的能力。以上心理健康定义,是心理障碍和疾患相对而言的,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心理健康的定义还在不断的更新与完善。国内外研究概况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健康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原先的生理健康扩大到了心理健康,而小理健康又在不断的发展。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马斯洛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备下列品质:(1)对现实具有有效率的知觉:(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3)既能悦纳本身,也能悦纳他人:(4)在环境中能保持独立,欣赏宁静。(5)注意哲学与道德的理论;(6)对于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7)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8)具有民主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9)能经受欢乐与受伤的体验。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此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那么,应如何提高心理健康,体育能否起到作用,国内外学者作出了一系列的研究。(1)国外研究概况:根据Ryan(1983)的调查1750名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身体活动作为治疗焦虑症的手段:80%的人认为身体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也证明了这点。Lobitz等人的研究指出,进行7周的焦虑控制训练在降低焦虑状态方面与有氧条件性练习一样有效,但身体练习组比焦虑控制组在生理上显著获益,如收缩压和心率降低。Derger等人发现,许多人在游泳后紧张、抑郁、焦虑有很大程度的降低。North等人(1990)对抑郁病人的研究表明,借助于精神分析技术有目的地让病人进行身体练习,要比休闲活动对各种抑郁病人有更大的好处1992年,拉方丹等人对1985年至1990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实验控制十分严格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抑郁:对长期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锻炼者参加锻炼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体育锻炼的程度越大:体育锻炼后,即使心血管功能没有提高,焦虑、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降。尽管目前对一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活动为什么有助于心理疾病的减缓和消除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体育活动作为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临床研究表明,慢跑、散步等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对治疗抑郁症和抗抑郁效果十分明显,能减轻症状,增强自信心。因为抑郁是以压抑为主导的消极情绪状态,而运动是以兴奋和充满活力为特点的积极情绪状态。国外专家的调查与研究说明了心理疾病患者参与运动能够产生积极的效应,体育锻炼为患者提供了一个发泄的机会,使患者在遭受伤害、打击和挫折后所产生的消极情绪通过运动以转化,这也就避免了心理障碍的形成。(2)国内研究概况:湖《中新网》刊登了题为《体育锻炼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章:李聪英、王宏建、李志军、李耿在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发表了《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文,指出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目的是通过本文能使人们正确认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在教学中利用体育教材本身的特点,做到育体育心相结合,充分发挥体育在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方面的特殊功能,提高大学生心身健康水平;毕秀淑,彭延春写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文,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得出了体育锻炼是一种增进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的结论。国内人上的研究也说明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他们并没有考虑到“体育锻炼是否适用于所有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他们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这也意味着他们的研究带有一定的不全面性。因此,我的论文便会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和文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本次论文文献查询途径是借用学校的图书馆和网络查询、搜索、期刊索引、报刊订阅的方式来获得相关支撑材料,同时也查阅有关的新闻资料,主要以“体力活动”、“心理健康”、“心理问题”、“运动干预”、“大学生”等关键词检索下载相关文献,查阅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数据库、近年来国内体育期刊与本文相关的论文并详细阅读材料,记下有用的文献资料和当时研究者的思路;借鉴前辈们有效、成熟的研究成果,并摘录下来,全方位了解本论文相关领域的目前动态和过去的热门焦点,分析当前国内外相关的当前话题和热门动态,对涉及的研究材料进行收集、做笔记并进行分类整理,为论文的编写提供理论依据和帮助。(2)问卷调查法。发放调查问卷,收集相关数据。(3)借助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睡眠质量和焦虑的整体情况,分析体育锻炼对睡眠质量和焦虑产生的影响。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样本进行数据分析,三组数据采用LSD多重事后比较,确定数据统计学意义,p<0.05代表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与分析大学生体育锻炼、睡眠质量、焦虑的整体情况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从表3-1可以看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三个维度,即性别、年级和社区活动,存在显著差异。男孩的体育锻炼水平显著高于女孩(t=5.67,p=0),表明男孩比女孩更喜欢体育锻炼,锻炼的持续时间、频率和强度普遍高于女孩。大学生体育锻炼水平在年级间也有显著性差异(F=2.36,P=0.012)。多岗位LSD比较显示,大一学生的体育锻炼水平明显高于大二、大三、大四和大五。大二学生的体育锻炼水平显著高于四、五年级学生,参加社区活动的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水平显著高于参加社区活动的大学生。未参加社区活动的学生(t=-2.14,p=0.022)。大学生体育锻炼与户口没有显著性差异。表3-1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N=244)变量维度NMSDt/FpLSD性别男10132.6822.145.670女14320.1514.36年级①大一6124.3622.452.360.012②大二4922.1520.95①>②,③,④,⑤③大三5421.0621.45②>④,⑤④大四4219.8820.66⑤大五3820.0521.56社团不参加13520.2617.56-2.140.022参加10923.0921.38户口城镇13922.0519.651.0230.125农村10521.3817.55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基本情况由表3-2可知,大学生睡眠质量在性别、年级两个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首先,要说明的是睡眠质量得分越高,代表学生的睡眠质量越差,男生的睡眠质量显著高于于女生(t=-1.91,p=0.02)。睡眠质量在年级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大五学生的睡眠质量显著性低于其他年级学生的睡眠质量。睡眠质量在社团和户口两个维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3-2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基本情况(N=244)变量维度NMSDt/FpLSD性别男1014.712.81-1.910.02女1435.023.15年级①大一614.712.93-2.350.008②大二494.853.04③大三544.793.15⑤<①,②,③,④④大四424.932.98⑤大五385.192.91社团不参加1354.873.05-0.870.32参加1094.922.96户口城镇1394.943.050.790.44农村1054.852.97大学生焦虑的基本情况由表3-3可知,焦虑在性别、年级两个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焦虑水平显著性低于女生(t=-2.05,p=0.03)。焦虑在年级存在显著性差异(t=-2.69,p=0.02)大五学生的焦虑水平,大五学生的焦虑水平显著性高于大一、大二的学生,大四学生显著性高于大一学生,大三学生显著性高于大一学生。表3-3大学生焦虑的基本情况(N=244)变量维度NMSDt/FpLSD性别男10141.0910.39-2.050.03女14343.9611.26年级①大一6139.8710.65-2.690.02②大二4941.0910.44⑤>①,②③大三5442.2210.56④>①④大四4242.3110.32③>①⑤大五3843.9511.09社团不参加13542.4810.65-0.560.52参加10942.5410.23户口城镇13941.8211.05-1.360.19农村10543.2110.97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焦虑的影响特征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特征根据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中的运动量大小,将体育锻炼划分为三个等级,大学生睡眠质量在不同运动量情况下存在显著性差异(F=4.35,p=0.009),通过LSD多重比较,发现小运动量组的得分显著性大于大运动量组的得分。表3-4大学生睡眠质量在不同运动量的表现运动量NMSDFpLSD①小运动量组1285.012.86②中等运动量组624.893.154.350.009①>③③大运动量组544.763.05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焦虑的影响特征由标3-5可知,大学生的焦虑水平在不同运动量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t=7.56,p=0)。通过LSD多重事后检验,发现小运动量组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中等运动量组和大运动量组,中等运动量组的焦虑水平显著性高于大运动量组。表3-5大学生焦虑在不同运动量的表现运动量NMSDFpLSD①小运动量组12843.0510.71①>②②中等运动量组6240.3610.657.560①>③③大运动量组5437.5511.36②>③讨论大学生体育锻炼、睡眠质量和焦虑的基本情况大学生体育锻炼在性别、年级、社团活动三个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男生比女生更喜欢进行体育锻炼,且在锻炼的时长、频次和强度等方面普遍高于女生,男生体育锻炼的整体水平要明显高于女生。大一学生比大二、大三、大四和大五的学生更喜欢进行体育锻炼,原因在于大一新生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较小,在客观上有更多时间从事体育活动,同时延续着青少年时期体育活动的习惯,因此大一新生的体育锻炼水平更高,大二学生也有较长时间从事体育活动,但是大四、大五的高年级学生受到学业和课业压力的影响,从事体育活动的时间较少,同时学校也不会对学生从事体育活动进行强制性要求,因此体育锻炼明显不足。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体育锻炼水平明显高于未参加社团活动,由于社团活动需要成员组织活动并加入其中,必然会增加一些活动量,尤其是对于一些体育相关的社团,经常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如体育比赛、登山、远足之类,因此体育锻炼水平更高。大学生体育锻炼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在不同运动量情况下存在显著性差异(F=4.35,p=0.009),通过LSD多重比较,发现小运动量组的得分显著性大于大运动量组的得分,说明运动量较小的学生睡眠质量更差。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体育锻炼与睡眠质量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说明体育锻炼不足会影响学生的睡眠质量,使学生产生睡眠不足、易醒等质量较低的睡眠状况。大学生体育锻炼焦虑的影响不同运动水平大学生的焦虑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t=7.56,p=0)。低运动量组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中运动量组和高运动量组,中运动量组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高运动量组。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体育锻炼与焦虑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即体育锻炼不足会导致焦虑水平变高。结论与建议结论(1)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不足,睡眠质量较低并且焦虑水平较高。在人口统计学方面,男生比女生的体育锻炼水平更高,大一学生比大二、大三、大四和大五的学生的体育锻炼水平更高。女生的睡眠质量比男生差,大五学生的睡眠质量显著性低于其他年级学生的睡眠质量。男生焦虑水平显著性低于女生,高年级学生的焦虑水平普遍比低年级的学生焦虑水平更高。(2)大学生体育锻炼与睡眠质量呈负相关关系,大学生体育锻炼与焦虑呈负相关关系。建议学校应制定体育锻炼计划和要求与高中学习不同,大学氛围比较宽松,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由活动,大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也不会强制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学生从事体育互动的兴趣不高,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和时长明显比大一新生低,并且女生通常也比男生低。为了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况,学校应当制定合理的体育锻炼计划,如阳光长跑等,并将其计入教学评价成绩,敦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学校还可以与社团联合,积极开展丰富有趣的体育运动会,将体育锻炼、趣味与荣誉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加入其中。同时,学校体育社团、学生会应当定期发布校外体育比赛活动,如马拉松长跑等、彩虹跑等活动,鼓励学生加入校外体育运动活动,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习惯。最终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水平,以改善睡眠质量和焦虑情绪。大学生应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大学生应当延续体育运动的习惯,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养成定期锻炼的习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实际情况,选择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如女生可以选择瑜伽、健美操等形体课,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可以改善形体,提升气质等。男生则可以参加篮球、足球等团体活动,通过校内训练、校外比赛,大大提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尤其在新冠肺炎发展以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迫在眉睫,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睡眠质量和心情,提升学生的免疫力,从而能够更好地与疾病对抗。总之,学生应当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积极投入其中。政策引领、制度先行高职院校要按文件精神贯彻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总要求,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体育锻炼形成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有章可循的制度管理格局;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教育,使其深刻认知课外锻炼的不可或缺性;尊重需求,培养运动爱好,才能通过精心谋划、组织、指导、协调、监管、反馈等手段科学精准地指导体育锻炼活动,营造浓郁的学生体育文化范围,增强大学生自觉参与的积极性,科学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增设课外体育锻炼内容大学生数量庞大,个性具有较多差异,学生兴趣爱好十分广泛,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也不相同。部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是希望能够减轻体重,达到塑体效果;部分学生希望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部分学生是为娱乐、排解压力等。联系实际,在不同锻炼需求的促动下,要针对性拓展课外体育锻炼项目,才能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同时分散高校体育场地的压力,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资源,让学生以乐学方式参与多样化的课外体育锻炼,而不是单一的校园体育锻炼项目。学校应加大体育运动资源的建设力度,增设攀岩、滑板、街舞、跳绳、山地户外等新内容,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同时能够锤炼意志品质,修炼理想信仰。另外,还要拓展校园附近的公园、草坪、广场等体育锻炼场地,提供宽敞的锻炼空间,满足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需求。在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工作实施中,体育项目指导是关键。虽然大学生已经步人高校,其自我控制与约束能力都有所提升,但部分学生还是存在自我管理能力不高的问题。基于此,在课外体育锻炼指导中,应配有专业教师,针对大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模式,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一方面,可规范大学生体育动作,使大学生做出的体育动作更为规范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秩序的维护,为学生提供安全、健康、安静的体育场地,使大学生能够热爱课外体育锻炼。因此,在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工作实施中遵从指导性原则是必要的,重视指导,不断地增强大学生体育运动的规范性,从而更好地认知与理解体育教学的真谛,明确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实践的意义性。另外,在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指导中,还要注意衔接性,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与课外体育锻炼指导的融合,以体育教育的开展,加强课外体育锻炼指导,从而促进两者体育活动的开展,为学生体育锻炼与运动提供载体,从而达到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实践的有效性模式。同时,体育教师也要与课外体育锻炼指导的教师合作,互通学生体育运动消息,在全面性了解学生的同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体育运动指导,从而增强大学生体育实践的成果以兴趣、互动性为引导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工作的实践,应遵从兴趣性。课外体育锻炼指导要依据大学生兴趣,开展与实施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工作,可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其中,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一方面,立足于体育教学模式,了解大学生体育项目活动兴趣。例如,采取问卷调查法,让大学生阐述自身体育兴趣,根据大学生兴趣,开展针对性的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工作,使学生以兴趣为导向,融入其中,进而促进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工作的良好开展;另一方面,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开展多元的体育项目,包含篮球、体操、瑜伽、跆拳道等,并加强对这些体育项目的指导,使大学生根据自身喜好,通过专业体育教师的指导,获取相关的体育技能与知识,从而也践行“健康第一”思想。另外,在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工作开展中,还应遵从互动性的原则,做到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互动、教师与大学生之间互动,进而增强学生参与积极性。同时,互动性也是素质教育理念下提出的思想,可更好促进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从而提升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实践效果。在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实施中,教师可依据大学生兴趣,为学生开展相关的体育项目合作活动,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在彼此相互促进与作用下进行快乐的体育运动。例如,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开展篮球比赛项目,加强体育运动指导,让学生自觉组建战队,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再一同商讨篮球战术,通过篮球运动的实践运用战术,从而取得比赛的胜利,增强大学生篮球实践乐趣。参考文献[1]章钜林,束纫秋.体育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15.[2]陈安槐,陈荫生.体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8.[3]林梦迪,叶茂林,彭坚,等.员工的睡眠质量:组织行为学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18,26(06):1096-1110.[4]傅则名,苏凯,赵胤,等.便携式睡眠监测仪与多导睡眠监测仪同步监测相关指标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7,31(16):1273-1275+1280.[5]尹红蕾,赵静波.抑郁症、焦虑症症状分布特点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06):827-829.[6]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M].张道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49-225.[7]HawkinsM,MarcusB,PekowP,etal.PhysicalActivityandSleepQualityandDurationDuringPregnancyAmongHispanicWomen:EstudioPARTO[J].BehavSleepMed,2019,17(6):804-817.[8]陈凯华,伍晓艳.安徽省大学生体育锻炼与情绪和睡眠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05):715-717.[9]FangYY,HungCT,ChanJC,etal.Meta-analysis:Exerciseinterventionforsleepproblemsincancerpatients[J].EurJCancerCare(Engl),2019,28(5):e13131.[10]KovacevicA,MavrosY,HeiszJJ,etal.Theeffectofresistanceexerciseonsleep:Asystematicreviewof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J].SleepMedRev,2018,39:52-68.

附录一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调查问卷导言:体育运动将是21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