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高二10月学情调研测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高二10月学情调研测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高二10月学情调研测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高二10月学情调研测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高二10月学情调研测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学情调研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共40分,第Ⅱ卷共60分。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4小题,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如下图是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结合图示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元由②胞体、③树突和④轴突等部分组成B.图中的⑥为髓鞘,由神经胶质细胞形成C.图中信息的传导方向是③→②→④→⑤D.图中⑤是树突的末梢,可把信息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答案】D【分析】神经元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细胞体由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组成,具有联络和整合输入信息并传出信息的作用。突起有树突和轴突两种。树突短而分枝多,直接由细胞体扩张突出,形成树枝状,其作用是接受其他神经元轴突传来的冲动并传给细胞体。轴突长而分枝少,为粗细均匀的细长突起,常起于轴丘,其作用是接受外来刺激,再由细胞体传出。轴突除分出侧枝外,其末端形成树枝样的神经末梢。【详解】A、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图中的②是神经元的细胞体,③是树突,④是轴突,A正确;B、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图中的⑥为髓鞘,神经胶质细胞参与髓鞘的构成,B正确。C、兴奋从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传向轴突,图中信息的传导方向是③→②→④→⑤,C正确;D、图中的⑤是轴突的末梢,可把信息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D错误。故选D2.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成年人的“憋尿”现象说明大脑皮层可以控制脊髓中排尿中枢的活动B.刺激神经中枢也可引起效应器作出相应的反应,但这种反应不属于反射C.在个体的生活过程中,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无限的,因此条件反射的数量也是无限的D.高等动物和人形成条件反射的主要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答案】C【分析】1、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做反射,反射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2、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非条件反射是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反射,受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数目有限;条件反射是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条件反射的数目几乎是无限的,有高级神经中枢的参与,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动物生存必不可少的。【详解】A、排尿反射是由脊髓控制的非条件反射,由低级神经中枢脊髓控制,但是成年人可以有意识的“憋尿”,是由于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可以调控脊髓中排尿中枢的活动,A正确;

B、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刺激神经中枢也可引起效应器作出相应的反应,但由于反射弧不完整,这种反应不属于反射,B正确;C、非条件反射是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反射,数目较少,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C错误;D、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所以高等动物和人形成条件反射的主要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正确。故选C。3.研究人员对突触a、b的突触前神经元给予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测量两突触前、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静息状态下膜两侧存在一定的电位差是Na+内流所致B.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阳离子外流C.突触b的前神经元自身可以产生动作电位,却抑制后神经元兴奋D.兴奋在突触前、后神经元间的传递有一定的延迟,与神经递质主动转运出突触前膜、扩散到突触后膜有关【答案】C【分析】1、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传递存在延搁现象。【详解】A、静息状态下膜两侧存在一定的电位差是K+外流所致,A错误;B、由图可以看出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一个小的动作电位,出现了阳离子内流,B错误;C、由图分析可以得出,突触b为抑制性突触,即自身可产生动作电位抑制突触后神经元兴奋,C正确;D、突触传递兴奋时有延搁现象,但神经递质出突触前膜的运输方式是胞吐,D错误。故选C。4.兴奋从突触前神经元传递到突触后神经元的过程叫作突触传递。在反射活动中,突触是反射弧中最容易发生疲劳的部位。下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突触发生疲劳的原因可能是经历了长时间的突触传递后,①中的神经递质大大减少B.递质释放出来后,通过③扩散到突触后膜,此过程需要ATP提供能量C.①②④都属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组成部分D.急性缺氧几秒钟,突触传递可能发生障碍,因为缺氧可能造成递质的合成减少【答案】B【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表示突触小泡、②表示突触前膜、③表示突触间隙、④表示突触后膜。【详解】A、①表示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突触传递后,①中的神经递质将大大减少,从而可能影响突触传递而发生疲劳,A正确;B、递质释放出来后,通过③扩散到突触后膜,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此过程为扩散,不需要ATP提供能量,B错误;C、①表示突触小泡、②表示突触前膜、④表示突触后膜,①②④都属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组成部分,C正确;D、递质的合成及释放需要消耗能量,急性缺氧几秒钟,突触传递可能发生障碍,因为缺氧可能造成递质的合成减少,D正确。故选B。5.如图是尿液的形成及排尿的调控过程示意图。图中内括约肌平时处于收缩状态,使尿道闭合;外括约肌平时处于舒张状态,使尿道口张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尿的生成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产生尿意的部位是大脑皮层B.该图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若图中的①受损,排尿反射能进行,但不受大脑皮层的控制C.人为刺激图中的③,②处无电位变化。D.排尿时,内外括约肌均处于舒张状态,尿液对尿道的刺激可进一步地加强排尿中枢活动,这属于一种正反馈。【答案】B【分析】1、排尿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而人之所以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2、题图分析:由图可知,膀胱壁上有与排尿反射相关的感受器,也有构成效应器的逼尿肌,尿道口有构成效应器的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膀胱壁上的感受器感受到尿液产生的压强的刺激,产生兴奋,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产生尿意,然后大脑皮层再通过控制脊髓发生排尿反射。【详解】A、尿的生成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与排泄三个过程,这三个过程在人体中连续不断进行。大脑皮层有感知功能,尿意是大脑皮层对想要排尿的一种感知,所以尿意由大脑皮层产生,A正确;B、图中①是传入神经,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若图中①受损,则排尿反射不发生,B错误;C、由于兴奋在反射弧上只能由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单向传递,②位于突触前膜,③位于突触后膜,人为刺激图中的③,②处无电位变化,C正确;D、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包括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正反馈调节指结果对原因起了加强的作用。排尿时,内外括约肌均处于舒张状态,尿液对尿道的刺激可进一步地加强排尿中枢活动,这就是一种正反馈,D正确。故选B。6.寒冷地带生活的布氏田鼠是一种小型非冬眠哺乳动物。下图为持续寒冷刺激下机体调节BAT细胞的产热过程图,已知UCP-1增加会导致ATP合成减少。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①②③④过程体现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B.图中cAMP的作用是促进脂肪分解和调节UCP-1基因的表达C.去甲肾上腺素与膜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D.持续寒冷环境中的布氏田鼠通过促进脂肪分解和ATP合成来增加产热【答案】D【分析】该图为持续寒冷刺激机体调节褐色脂肪组织细胞(BAT细胞)产热过程,寒冷刺激下丘脑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产生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UCP-1基因的表达是经过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实现的,BAT细胞内的甲状腺激素和cAMP能促进该基因的表达。动物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详解】A、①②③过程体现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④过程体现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A正确;B、由图可知,图中cAMP有两条作用机制,是促进脂肪分解和调节UCP-1基因的表达,B正确;C、去甲肾上腺素(信息分子)与膜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C正确;D、分析图示可知,持续寒冷环境中的布氏田鼠通过调节使BAT细胞中UCP-l,cAMP增加,促进脂肪分解和线粒体产热,使ATP合成减少,D错误。故选D。7.各种激素种类不同,但其作用方式具有一定的共性,下列关于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液中能够检测到激素与激素通过体液运输有关B.激素通过降低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发挥作用C.激素一旦发挥作用后就会失活,因此体内需要不断产生激素D.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的过程中具有相抗衡的作用【答案】B【分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升高血糖,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详解】A、由于激素产生后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因此血液中能够检测到激素,A正确;B、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是酶,激素不具有该功能,B错误;C、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发挥作用后就会失活,因此体内需不断产生激素,C正确;D、胰岛素(降低血糖)与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在调节血糖的过程中具有相抗衡的作用,D正确。故选B。8.下图是人体初次接触某病原体后发生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④表示细胞,甲和乙表示物质。下列有关该过程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①是抗原呈递细胞,能够非特异性识别病原体B.细胞②和细胞③生成、成熟的场所完全相同C.细胞④是浆细胞,由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D.物质甲和乙均能够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病原体【答案】A【分析】题图分析:该图表示的是体液免疫的过程,①为抗原呈递细胞,②为辅助性T细胞,③为B细胞,④为浆细胞,甲为细胞因子,乙为抗体。【详解】A、细胞①抗原呈递细胞,能够非特异性识别、处理病原体,A正确;B、细胞②和细胞③分别为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两者发育的场所相同都是骨髓,但成熟的场所不同,B错误;C、细胞④是浆细胞,在初次免疫过程中只能由③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在二次免疫过程中也可由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C错误;D、甲是细胞因子,能增强B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不能识别并结合病原体;而乙是抗体,能识别并结合病原体,D错误。故选A。9.下列有关免疫失调的叙述,正确的是()A.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都是免疫能力不足引起的疾病B.易过敏体质者,初次接触过敏原时,易发生过敏反应C.艾滋病(AIDS)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D.器官移植中,器官植入后发生的排斥反应是人体正常免疫功能所产生的反应【答案】D【分析】1、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这样的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2、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免疫系统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3、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称为免疫缺陷病;艾滋病(AIDS)属于此病。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都是免疫能力过强引起的疾病,而免疫缺陷病都是免疫能力不足或缺乏引起的疾病。4、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是是指阻止和清除入侵病原体及其毒素的功能,其作用对象是外来的物质;器官移植时发生的排异反应是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的正常反应。【详解】A、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都是免疫能力过强引起的疾病,而免疫缺陷病都是免疫能力不足或缺乏引起的疾病,A错误;B、易过敏体质者,二次接触过敏原时,易发生过敏反应,B错误;C、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艾滋病(AIDS)是HIV病毒主要侵染T细胞而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患者存在严重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缺陷,C错误;D、器官移植中,移植器官是非自身器官,器官植入后免疫系统发生的排异反应是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所产生的反应,D正确。故选D。10.目前新冠疫情在我国呈多点散发态势。专家呼吁民众面对疫情要保持冷静,无需恐慌,其原因是焦虑、紧张等精神因素会使免疫能力下降,增加患病概率。结合图示分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焦虑、紧张时产生的神经递质、激素等都属于信号分子,都需要与受体结合B.焦虑、紧张会使得肾上腺释放的糖皮质激素减少,从而使得免疫力下降C.据图可知机体可以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来维持内环境稳态D.由图可推测机体存在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分级调节机制【答案】B【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其中神经系统能释放神经递质进行传递;免疫系统能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起作用;内分泌系统能产生相应的激素进行调节。【详解】A、神经递质、激素等都属于信号分子,都需要与受体结合,A正确;B、由图示信息可知,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引起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增多,间接抑制了免疫功能,B错误;C、据图可知内环境稳态是由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机制维持的,C正确;D、促糖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分泌的,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主要受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存在分级调节机制,D正确。故选B。11.图甲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某植物生长的影响,图乙表示将盆栽植物横放时植物的生长状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甲图曲线表明生长素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P点对应生长素浓度为最适浓度B.乙图中根的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特点C.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一定不同D.乙图中茎的背地性与胚芽鞘的向光性中生长素的作用机理相似【答案】C【分析】在植物体内,生长素在细胞水平上起着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分化等作用;在器官水平上则影响器官的生长、发育,如促进侧根和不定根发生,影响花、叶和果实发育等。【详解】A、生长素既可促进生长(M点之前),也可抑制生长(M点之后),P点对应的浓度促进效果最明显,说明P点对应的浓度为最适浓度,A正确;B、乙图中根向地生长的原因是近地侧高浓度抑制生长,远地侧低浓度促进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特点,B正确;C、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可能相同,如位于最适浓度两侧存在促进作用相同的不同浓度,C错误;D、乙图中茎的背地性与胚芽鞘的向光性中生长素的作用均是促进生长,作用机理相似,D正确。故选C。12.下列有关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光既可为植物提供能量,也可作为信号调节植物开花B.光敏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膜上,能吸收红光调节植物生长C.年轮的形成主要与温度影响细胞分裂的速度有关D.横放植物的茎背地生长与重力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有关【答案】B【分析】1、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1)光的作用:①提供能量,②作为一种信号;(2)光的信号传导①光敏色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于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②调控机制:光敏色素在光照条件下被激活,结构发生变化,信号经过转导,传代到细胞核内,细胞核内特定基因的转录变化,在细胞质中进行翻译,表现出生物学效应。2、年轮形成的原因是:(1)春夏季细胞分裂快、细胞体积大,在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浅的带;(2)秋冬季细胞分裂慢、细胞体积较小,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深的带。3、重力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1)作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2)作用机制:植物的根、茎中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造成生长素分布的不均衡,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详解】A、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光还可以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A正确;B、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B错误;C、年轮形成的原因是:春夏季细胞分裂快、细胞体积大,在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浅的带;秋冬季细胞分裂慢、细胞体积较小,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深的带,故年轮的形成主要与温度影响细胞分裂的速度有关。C正确;D、植物的根、茎中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造成生长素分布的不均衡,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故横放植物的茎背地生长与重力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有关,D正确。故选B。13.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和群落丰富度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物种丰富度B.粪便DNA标记法基于个体遗传信息的特异性开展,结果更准确可信C.若调查对象为大型濒危植物,则不宜选用样方法,应采用逐个计数法D.若动物对捕捉器产生了记忆,则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所得结果会偏小【答案】D【分析】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详解】A、利用一些昆虫的趋光特性,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调查有趋光性的昆虫的昆虫的物种丰富度,A正确;B、DNA粪便标记法通过DNA的特异性而可确定到个体,调查结果更加准确可信,B正确;C、若调查对象为大型濒危植物,由于其数量较少,且为避免对其造成伤害,则不宜选用样方法,应采用逐个计数法,C正确;D、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若动物对捕捉器产生了记忆,那么重捕时就很难用捕捉器进行捕捉,则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所得结果会偏大,D错误。故选D。14.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λ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第3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多 B.第6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少C.第6~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 D.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答案】A【分析】由图可知:在第1~第3年之间λ>1,乌鸦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在第3~9年间λ<1,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到第9年时λ=1乌鸦种群数量维持稳定。【详解】A、在0-3年之间种群数量的λ值一直大于1,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而在第3~9年间λ<1,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因此第3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大,A正确;B、在第3~9年间λ<1,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到第9年时λ=1乌鸦种群数量维持稳定,因此第9年的种群数量小于第6年,B错误;C、在第3~9年间λ<1,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即第6~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C错误;D、在第3~9年间λ<1,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因此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不相同,D错误。故选A。二、多项选择题:共4题,每题3分,共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15.利用某海洋动物离体神经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得到下图结果。图中甲表示动作电位产生过程,其中字母代表相关过程。乙、丙表示动作电位传导过程(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数字代表相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过程d、②、⑨中K+外流不需要消耗能量B.过程b、②、⑦主要发生Na+的内流C.甲、乙、丙中c、③、⑧点时细胞膜外侧钠离子浓度低于细胞膜内侧D.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高于正常海水Na+浓度的溶液中,甲中的a处虚线将下移【答案】BCD【分析】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当某一位点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动作电位)。2、图甲表示动作电位产生过程,图乙、图丙表示动作电位传导,乙为不同位点的传导过程,丙为同一位点的传导过程。【详解】A、静息电位恢复过程中K+外流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图甲、乙、丙中d、②、⑨时间段静息电位在重新形成,A正确;B、动作电位产生时,Na+内流,所以图甲、乙、丙中发生Na+内流的过程分别是b、④,⑦,B错误;C、图甲、乙、丙中c、③、⑧点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但整个细胞膜外侧钠离子仍高于细胞膜内侧,C错误;D、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高于正常海水Na+浓度的溶液中,细胞膜内外钠离子浓度差增大,但a处是静息电位,大小受K+浓度影响,甲中的a处虚线将不变,D错误。故选BCD。16.某科研小组开展了胰岛素及肾上腺素对家兔血糖含量影响的研究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组家兔的生理状况应相同B.激素注射前几小时,家兔需进行禁食处理C.注射用的胰岛素和肾上腺素要用生理盐水配制D.胰岛素和肾上腺素表现为协同作用【答案】ABC【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开展了胰岛素及肾上腺素对家兔血糖含量影响的研究实验”,则自变量为胰岛素和肾上腺素,因变量为血糖含量。据图分析,注射胰岛素后血糖含量降低,说明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而注射肾上腺素后,血糖含量升高,说明肾上腺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详解】AB、为了排除实验中无关变量的影响,激素注射前几小时,家兔需进行禁食处理,并且保证所选家兔的生理状况相同,AB正确;C、为了不影响家兔体内的渗透压,激素需要用生理盐水配制,C正确;D、由实验结果可知,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而肾上腺素具有升血糖的作用,两者在调节血糖平衡上的作用是相反的,D错误。故选ABC。17.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对大麦种子用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处理可以促进其产生α-淀粉酶B.对西瓜、草莓等使用一定浓度的膨大剂处理,会使得水果的长势加快C.对棉花植株喷施一定浓度的2,4-D可以解除顶端优势D.对欲播种的种子用适宜浓度的脱落酸浸泡可以促进其萌发【答案】ACD【分析】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施用生长调节剂时,要综合考虑施用的目的、药物效果、药物毒性、药物残留、价格和施用是否方便等因素,在施用时,还要考虑施用时间、处理部位、施用方式等。【详解】A、对大麦种子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可以促进其产生α-淀粉酶,A错误;B、膨大剂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属于细胞分裂素类似物,细胞分裂素具有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对西瓜、草莓等使用一定浓度的膨大剂处理,会使得水果的长势加快,B正确;C、顶端优势形成的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侧芽对生长素浓度又比较敏感,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2,4-D是生长素类似物,对棉花植株喷施一定浓度的2,4-D会抑制侧芽的生长,并不能解除顶端优势,C错误;D、脱落酸具有抑制种子萌发的作用,对欲播种的种子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制剂浸泡不能促进其萌发,D错误。故选ACD。18.下图是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C表示死亡率B.A、B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C.D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D.a的含义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答案】BC【分析】分析图示,A和B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C表示死亡率,D表示性别比例。【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C代表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原整个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A正确;B、分析题图可知:A、B代表出生率和迁入率,出生率高,迁入多时种群密度大,B错误;C、分析题图可知:D代表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C错误;D、年龄结构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是预测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D正确。故选BC。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三、非选择题:共5题,共60分。除特别说明外,每空1分。19.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图所示为细胞1、2、3和其生活的液体环境Z、X、Y之间的相互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人体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图中的_____(填图中字母),若细胞1为肝细胞,食物中的糖类被分解为葡萄糖后,从小肠内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进而进入内环境,经过运输最终可进入肝细胞合成肝糖原,此过程中葡萄糖的运输途径为:_____(用箭头、图中字母和相应细胞来表示)(2)人体皮肤角质层主要由10至20层没有细胞核的死亡细胞组成,这些细胞______填“能”或“不能”)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蚊子在叮咬我们的皮肤进行吸血时,会把含有抗凝血剂、蚁酸以及多种成分未知的蛋白质的唾液注入图中的_____(填图中字母),有些物质会引起免疫系统发生反应而释放一种叫组胺的物质,该物质能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最终使图中_____(填图中字母)增加,因此在被叮咬的地方就出现了又红又痒的包。(3)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脑脊液是由血浆在脑室脉络丛处滤过产生,并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①脑脊液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细胞外液,它与血浆之间的物质运输是________(填“双向”或“单向”)的。②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会引发脑水肿,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脑外伤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渗透压________,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③地塞米松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上常被用来治疗脑水肿,其副作用是停药后会出现反弹。科研人员研究发现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也能用于治疗脑水肿。为了研究ACTH的治疗效果,有关医疗专家做了临床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编号使用药物治疗时间治疗前水肿指数治疗后水肿指数停药两周后水肿指数A组ACTH(79例)3个月4.1~9.61.1~2.91.1~2.9B组地塞米松(79例)3个月5.1~7.13.3~4.95.1~9.8对照实验类型有空白对照、相互对照、自身对照等,该实验方案体现了_________对照。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答案】(1)①.X、Z②.(Z→)Y→Z→细胞1(2)①.不能②.Y③.Z(3)①.属于②.双向③.(相对)升高④.相互对照、自身⑤.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好于地塞米松⑥.ACTH治疗后基本无反弹情况出现【分析】图中X是淋巴液,Y是血浆,Z是组织液,细胞1是组织细胞,2是淋巴细胞等,3是血细胞等。(1)图中X是淋巴液,Y是血浆,Z是组织液,细胞1是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细胞2是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等,细胞3是血浆中的血细胞。人体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图中的X(淋巴液)和Z(组织液)。若细胞1为肝细胞,食物中的糖类被分解为葡萄糖后,从小肠内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进而进入内环境,经过运输最终可进入肝细胞合成肝糖原,此过程中葡萄糖的运输途径为Y(血浆)→Z(组织液)→细胞1(肝细胞)。(2)死亡细胞不能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蚊子在叮咬我们的皮肤进行吸血时,会把唾液注入血浆,即图中Y;根据组织水肿的成因,组胺能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最终使组织液增多,即图中的Z;包越挠越大,说明组织液越来越多,而组织液增多是组胺引起的,所以“挠”这种行为刺激可能会使我们的身体分泌更多的组胺。(3)①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脑脊液是由血浆在脑室脉络丛处滤过产生,并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所以它与血浆之间的物质运输是双向的。②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会引发脑水肿,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脑外伤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渗透压升高,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③地塞米松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上常被用来治疗脑水肿,其副作用是停药后会出现反弹。科研人员研究发现促皮质激素(ACTH)也能用于治疗脑水肿。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ACTH的治疗效果,显然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药物的种类,因变量是组织水肿的相关指标。对照实验类型有空白对照、相互对照、自身对照等,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该实验方案体现了两种药物之间的相互对照,同时还有实验组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①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好于地塞米松;②ACTH治疗后基本无反弹情况出现。总之,ACTH治疗效果比地塞米松强。20.下图是胰岛素分泌和发挥作用的示意图,a、b分别表示细胞质膜上的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细胞为______________细胞,乙细胞为______________细胞,细胞上的b为________________。(2)甲细胞产生的胰岛素通过____________运输至乙细胞发挥作用。(3)由图可知胰岛素降低血糖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抗体1和抗体2是由自身免疫细胞分泌的抗体。抗体1作用于甲细胞后会导致甲细胞功能受损,抗体2只影响b的功能,不影响乙细胞的其他功能。免疫学上,将由抗体1和抗体2导致的血糖异常称为________________病。其中,由抗体_____________(选填“1”或“2”)导致的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5)成纤维生长因子1(FGF1)是一种内源性蛋白类激素,研究表明FGF1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FGF1可能通过提升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也可能自身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为了研究FGF1降低血糖的原理,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完成下表。实验步骤简要操作流程构建疾病动物模型若干只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敲除小鼠的①______________基因注射葡萄糖溶液将模型小鼠平均分为4组,编号A、B、C、D,给每组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检测小鼠的血糖浓度设置②_________给A组小鼠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B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素,C组小鼠注射适量③___________,D组小鼠注射适量④_______________结果分析每隔一段时间检测4组小鼠的血糖浓度【答案】(1)①.胰岛B②.肝脏、肌肉③.胰岛素受体(2)体液(血液)(3)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载体向细胞质膜运输,增加细胞质膜上葡萄糖载体的数量,促进细胞摄取、利用、转化葡萄糖(4)①.自身免疫②.1(5)①.胰岛素基因和FGF1基因②.实验组和对照组③.FGF1④.FGF1和胰岛素【分析】分析题图,甲细胞是胰岛B细胞,a表示葡萄糖转运蛋白,乙细胞是肝脏、肌肉细胞,b表示胰岛素受体。(1)分析题图可知,甲细胞合成分泌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葡萄糖通过细胞膜上的a结构进入细胞,说明a是葡萄糖的转运蛋白。乙细胞是胰岛素的靶细胞,细胞内可以合成糖原,故细胞乙是肌肉或者肝脏细胞,其细胞膜上的b结构可以和胰岛素结合,进而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所以b是胰岛素受体。(2)甲细胞是胰岛B细胞,产生的胰岛素属于激素,分泌到细胞外之后,会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乙细胞发挥作用。(3)分析题图可知,可以通过和细胞膜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作用于靶细胞,促进靶细胞中合成更多的葡萄糖载体蛋白,进而促进靶细胞吸收葡萄糖,减少细胞外葡萄糖的含量,同时还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后,通过合成糖原或其他途径利用、转化葡萄糖。(4)抗体1和抗体2是由自身免疫细胞分泌的抗体,但抗体1和抗体2均作用于自身正常的细胞,进而导致血糖异常,属于自身免疫病。其中,抗体1作用于甲细胞后会导致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减少胰岛素的分泌,如果注射胰岛素可以使患者的症状缓解,所以抗体1导致的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5)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TGF1降低血糖的原理,判断是通过提升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还是自身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所以该实验的检测指标是血糖的浓度变化是否会降低,而正常生物体内由于能够产生胰岛素和FGF1,可能均会降低血糖,干扰实验结果的判定,所以实验第一步构建疾病的动物模型,即该动物应具有高血糖,需要敲除小鼠的胰岛素基因和FGF1基因。分析实验操作流程,A组小鼠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是对照组,而其他几个小组均进行了处理,属于实验组,所有实验第三步是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实验目的可知,该实验需要观察血糖的降低是否由外源FGF1直接引起,还是通过提升胰岛素的敏感性导致,所以给C组小鼠注射适量FGF1,观察是否能直接降低血糖,D组小鼠注射适量FGF1和胰岛素,和B组对比观察FGF1能否提升胰岛素的敏感性。21.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组织慢性、持久性炎症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病。RA患者的关节炎症引起全身多处关节呈对称性、持续性疼痛,使患者十分痛苦。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细胞因子属于组成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根据其对炎症反应的作用分为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为了研究RA发生与这两类细胞因子的关系,研究人员对健康人及RA患者血清中的四种细胞因子平均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如图1),其中属于促炎细胞因子的有__________。(2)研究发现细胞因子网络失调与RA的发病密切相关。据图2可知,IL-6可由激活的__________细胞产生,可与__________等细胞因子共同诱导滑膜细胞释放基质金属蛋白酶,并刺激破骨细胞异常__________,从而导致骨侵蚀。此外,促炎细胞因子还会活化__________细胞,使其向软骨呈侵入性生长,并产生更多促炎细胞因子__________调节使炎症加剧。(3)研究发现,关节炎症引起的疼痛的发生与TRPV1通道有关。据图3分析,IL-6与IL-6受体结合,使JAK__________,再通过PI3K一方面促进__________;另一方面促进__________,使细胞膜上的TRPV1数量增加,使__________,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最终在__________产生痛觉。【答案】(1)①.免疫活性物质(免疫物质、免疫活性分子)②.TNF-α和IL-6(2)①.B细胞和巨噬细胞②.TNF、IL-1β③.增殖分化④.滑膜⑤.正反馈(3)①.磷酸化②.(AKT磷酸化,进而促进)TRPV1合成③.含TRPV1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④.Ca2+内流⑤.大脑皮层【分析】题图分析:由图1可知,患者体内的INF-α和IL-6含量比正常人高,可见INF-α和IL-6是促进RA患者免疫炎症的细胞因子。(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细胞因子属于组成免疫系统的免疫活性物质;分析题图1可知,与正常人相比,患者体内的INF-α和IL-6含量比正常人高,可见INF-α和IL-6是促进RA患者免疫炎症的细胞因子。(2)结合图2可知,图中IL-6IL-6可由激活的B细胞和巨噬细胞细胞产生,可与TNF、IL-1β等细胞因子共同诱导滑膜细胞释放组织降解基质金属蛋白酶,并刺激骨髓中的髓系祖细胞异常增殖分化形成巨噬细胞并融合形成破骨细胞,造成骨侵蚀;此外,促炎细胞因子还会活化滑膜使其向软骨呈侵入性生长,并产生更多促炎细胞因子,该过程新结果跟老结果呈正相关,属于正反馈调节,结果是使炎症加剧。小问3详解】结合图3可知,IL-6与IL-6受体结合,通过GP130发挥作用,使JAK磷酸化,再通过PI3K一方面促进TRPV1合成,另一方面促进含TRPV1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使细胞膜上的TRPV1数量增加,使Ca2+内流增加,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大脑皮层是所有感觉的形成部位,故最终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22.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当棉花生长到一定高度后,棉农常常会摘掉其顶芽,目的是解除_____,促进侧芽发育成枝条,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特点是_____。(2)番茄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释放量、果实色素积累及细胞壁松弛酶活性变化规律如图1.从该图可得出乙烯的生理作用是能促进_____以及番茄果实成熟。(3)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主要与细胞壁的伸展性有关。有人进行了Cacl2和赤霉素对某植物种子胚轴生长速率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分析可知,一定浓度的Cacl2溶液对细胞壁的伸展起_____作用;加入赤霉素溶液的时间在图中的_____(填“A点”、“B点”或“C点”)。根据上述实验分析赤霉素促进茎伸长的可能原理是_____。有研究发现赤霉素可以由根尖产生并向上运输,也可以由嫩叶产生向下运输,说明赤霉素的运输属于_____(填“极性运输”或“非极性运输”)。(4)科学家研究发现紫外光可以抑制植物生长,原因是紫外线增加了植物体内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从而促进了生长素氧化为3-亚甲基氧代吲哚,而后者没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现在提供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的小麦幼苗若干作为实验材料,请完成下列实验方案,以验证紫外线抑制植物生长与生长素的氧化有关。步骤1将小麦幼苗平均分为甲组和乙组步骤2给予甲组适宜强度的可见光光照,给予乙组①_____。步骤3观察两组幼苗的②_____,并测量③_____的含量。预测实验结果a、甲组植物生长高于乙组;b、④_____。【答案】(1)①.顶端优势②.具有两重性(2)细胞壁松弛酶活性升高、果实色素积累(3)①.抑制②.B点③.赤霉素降低了细胞壁上Ca2+浓度④.非极性运输(4)①.同等强度的可见光和一定强度的紫外光②.生长状况和高度③.两组植株中3-亚甲基氧代吲哚④.甲组中3-亚甲基氧代吲哚含量少于乙组【分析】植物激素亦称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产生的一些微量而能调节(促进、抑制)自身生理过程的有机化合物。已知植物体内产生的激素有六大类,即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和油菜素甾醇。它们都是些简单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但它们的生理效应却非常复杂、多样。(1)顶端优势是指顶端生长旺盛而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棉花开在侧芽,常需要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发育成枝条,即所谓的“打顶摘心”。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顶端优势中的生长素浓度促进顶芽生长,抑制侧芽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2)结合图示可知,乙烯能促进细胞壁松弛酶活性升高、果实色素积累,促进番茄成熟。(3)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主要与细胞壁的伸展性有关,而加入CaCl2后生长速率下降,说明一定浓度的CaCl2溶液对细胞壁的伸展起抑制作用;赤霉素具有促进茎的伸长的作用,B点生长速率迅速升高,该点可能是加入赤霉素的点;根据上述实验分析赤霉素促进茎伸长的可能原因是赤霉素降低了细胞壁上Ca2+的浓度;极性运输是指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赤霉素可以由根尖产生并向上运输,也可以由嫩叶产生向下运输,说明赤霉素的运输属于非极性运输。(4)本实验验证紫外线抑制植物生长与生长素的氧化有关,自变量是紫外线的有无,因变量为幼苗的生长状况和高度、3-亚甲基氧代吲哚含量,因此甲组是适宜强度的可见光光照,乙组应该给予同等强度的可见光和一定强度的紫外光;紫外线促进生长素氧化为3-亚甲基氧代吲哚,因此应测量两组植株中3—亚甲基氧代吲哚的含量;由于是验证实验,结果已知,即紫外线抑制植物生长与生长素的氧化有关,故甲组中3—亚甲基氧代吲哚含量少于乙组。23.图1是草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