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许多文明的历史中,早期记忆与当代记忆之间出现了“浮动缺口”,在艺术史上表现为经典艺术史因排除民间艺术而形成的历史书写缺口。在中国艺术发展进程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文化记忆缺口的存在。先秦的诗乐舞等艺术虽有雅郑之分,但都具有仪式性、民间性的群落文化性质。体现精英文化创造性的经典艺术从汉代开始发展,经历唐宋元诸朝代的繁荣,在明代达到经典化的高峰。明代中期文学批评中乃至唐宋派等诸流派的繁荣与纷争,都是以秦汉唐宋的艺术经典为标准和指归而展开的,民间文艺似乎在精英文化的发展繁荣中没落了。然而就在这种经典艺术观达到繁荣顶峰的明代后期,个人和民间艺术趣味却又以推崇“性灵”的方式出现,形成了“复古派”与“性灵派”之争。这种论争呈现出中国艺术发展史中的“浮动缺口”现象——民间艺术在经典艺术及其观念发展的过程中消隐了,而在性灵派的艺术主张和趣味中又浮现了出来。复古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梦阳在晚年也看到了这个“缺口”的历史意义,他惊叹“今真诗乃在民间”,意味着一直被文人视为粗鄙不文的民间艺术并非已经消亡,在经典繁荣的“今”日以其“真”而仍然具有生命力。历史缺口的发现意味着不同于经典的另外一种艺术史——作为“天地自然之音”的民间艺术史的显现。近代学者王国维在研究中国艺术思想史的同时注意到了经典艺术和民间艺术两类不同文化传统的美学特征。他在《人间词话》中研究的是“词”这类经典的文人创作,在元曲研究中则深入探讨了具有典型民间艺术特征的元杂剧。可以说,他的研究视野沟通了中国艺术史的“缺口”。他在谈到元杂剧时,毫不客气地批评“关目之拙劣,所不问也;思想之卑陋,所不讳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顾也”,显然视之为稚拙朴陋的民间作品;然而同时又誉其为“一代之绝作”“中国最自然之文学”。这种看似矛盾的评价实际上表达的是他对非经典艺术的特殊评价尺度:不以经典艺术基于文化积累的精致和品位为标准,另外标举了一个自己定义的审美概念“意境”。“元剧最佳之处”,“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王国维认为:元杂剧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他所说的意境是生活世界通过感知觉刺激而产生的对心灵的冲击,如评关汉卿、马致远“话语明白如画,而言外有无穷之意”,评郑光祖的词“如弹丸脱手”……“浮动缺口”的发现意味着艺术史书写中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存在及其意义的发现。经典艺术史的发展逻辑是文化品位、创作技巧,以及评价规则成熟积累的过程,民间艺术史则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延续而代代传承的集体记忆与情感认同表象。两种艺术史书写是对审美经验的积聚升华与衍生传承两种艺术发展趋势的不同认识视角,从深层来说也是对历史及其文化遗产的多重发现与认识。(摘编自高小康《艺术史书写:从经典到活的历史》)材料二: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环境彻底改变乃至消失。如何对作为“遗产”的民间艺术进行保护与发展显得颇为迫切。目前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主要有两大途径:一种是静态保护,也就是最常见的博物馆式保护。通过电子虚拟技术,人们可以全方位、立体地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但这种异时空的艺术再现却无法弥补缺失的生活气息。另一种则是“活态传承”,主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中进行传承保护。值得注意的是,过去的民间艺术有一个固定的消费群体,如各类民间手工艺,乡民们的认可和消费使之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在现有社会环境下,“活态传承”并没有相对稳定的接受群体。凡此种种,或难以激发民间艺术的生命活力,或难以对民间艺术做出有效保护,总之都有缺陷。民间艺术要想实现自身“造血”,就要不断挖掘审美性、发扬艺术性,逐渐走向“雅化”。乡间里许多民间艺术原本摆脱不了自身的俗气,仅局限在小部分地域传播,但在与主流艺术审美对话后反而更容易流行起来。比如戏剧中的京戏,由于趋向文雅而能够受宠,而许多土得掉渣的地方戏仍然被轻视着,因而如今中国一些地方戏种已经到了濒死的边缘;杨柳青年画因其精致更符合城市人的口味,容易被认为是“美”的,相比之下土气的乡村版画就是另一种境况。在高端工艺品领域,刺绣及石雕、玉雕等民间手工艺都因完成了审美层面的“雅化”而成为地地道道的现代艺术品,从而吸引了一批高端消费群体。这就解决了民间艺术不受重视、销路不畅、传播受限制的问题,形成了一个流通消费的空间。趋向精致是工艺品发展的动力,更对增强竞争力、改善生存环境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可见,审美“雅化”可以成为民间艺术现代重生的重要手段。(摘编自张娜《论民间艺术“雅化”转向及其文化逻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艺术发展进程中,民间文艺从先秦时代开始似乎就在精英文化的发展繁荣中逐渐走向没落。B.由于中国艺术发展史中“浮动缺口”现象的存在,导致经典艺术观达到繁荣顶峰的明代后期出现了“复古派”与“性灵派”之争。C.主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中进行传承保护的“活态传承”途径,因固定消费群体的缺失而存在缺陷。D.戏曲、绘画、刺绣、雕塑等所有民间艺术只要经过审美层面的“雅化”,就可以摆脱自身的俗气,扩展开来被大众喜爱。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古派的代表人物李梦阳在晚年发出了“今真诗乃在民间”的惊叹,这意味着一直被文人视为粗鄙不文的民间艺术仍然具有生命力。B.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对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起到一定作用,但其存在的弊端则更为明显。C.“元剧最佳之处”“有意境而已矣”,王国维的观点表明,他对元杂剧的评价不以经典艺术基于文化积累的精致和品位为标准,而是通过“意境”做出特殊评价。D.在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审美性、发扬艺术性,逐渐走向“雅化”成为民间艺术重生的重要举措。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东北二人转在舞台化、剧院化的过程中,增加了美的元素,不仅农民喜欢二人转,各个阶层都喜欢上了二人转。B.甘肃刻葫芦行业的佼佼者致力于刻葫芦的审美提升,吸收民间美术、传统书画的艺术形式,以针刀表现山石叠峦、水墨弥漫的图景。C.东阳木雕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为构图特点,充分展示画面内容,可谓“画中有画,景中有景”。D.西坪民歌起源于汉代西坪地区,是当地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的口头诗歌,曲调优美、特色鲜明、构思奇巧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材料一中王国维认为“元剧最佳之处”“有意境而已矣”,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点评元杂剧《西厢记》中的【滚绣球】。【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张旺才从外地逃荒来到阿不旦,在远离村子的地方,用四亩地养活了全家人,四亩地之外源源不竭的多余力气就用来挖洞,他一锨一锨建筑着自己的黑暗宫殿,似乎打算在其中度过几生几世。②张旺才已经将地洞莫名其妙地挖向了公路方向。一次他听见一辆大车远远驶来,速度极快,到头顶时猛然停住,轮胎擦路的声音刺进地下,他一惊。这辆车发生了啥事?他屏住呼吸听。路的声音缓慢了,好多汽车慢下来,停住,又缓缓开走,到不远处,路的声音又快了。他走出地洞,听到公路上的嘈杂声,路边停了好多车,他快步走过去,看到村里好多人沿着公路跑过来。③卡车撞了一个上学的孩子。女孩,十二三岁。撞到了头上,听说已经不行了。他站在林带边的杨树下看,村里人围成一堆,有哭喊的,有劝说的。张旺才站在路边,不时望望林带,又赶紧朝路上看,像怕别人看出他的心思似的。他的地洞就在林带那棵大榆树下面。④另一次他听到头顶“腾”的一声,好像地洞要塌了,再听时什么声音都没有了。静了好一阵,一辆汽车“呜”地过来,到头顶也没声音了。他跑出洞子,远远看见路上斜横着一辆石油卡车,另一辆卡车正在开走。他走到路边时,看到的情景把他吓坏了,两个人血肉模糊躺在路上,辨不清头脸,从衣服看,肯定是阿不旦村的人。司机大概坐刚才那辆卡车跑了,路上静静的,一辆车都不过来。张旺才盯着那两个人看了好一阵,一个人腿颤了一下,另一个一动不动,可能已经死了。这咋办呢,得赶紧救人啊。⑤张旺才边往村子跑边喊。一段荒地过去就是苞谷地,几个人头从苞谷地探出来。⑥“卡车撞死人了。”他指着公路喊。⑦那几个人提着镰刀跑过来。他跑到卡车跟前,几个人围着遇难者又喊又叫。他退到林带旁站住,他不能过去。他知道这个规矩,他们活着时,和他们握手,一起吃饭说话,开玩笑,都没有事。一旦死了,他就不能过去了,连围着看一眼都不行。在村里他参加过邻居孩子的割礼,参加过婚礼,从来没有参加过葬礼,那是不能去的。⑧那以后张旺才害怕公路了,他的地洞朝村子挖过去,顺着林带下树根指引的方向。林带下面最安全。林带外面是一段荒滩,荒滩上谁都可以随便挖土,说不定啥时候,一辆卡车开过来,后面跟着挖掘机,一铲挖下去,就是一米多深。那样的机器,几铁铲就挖通到洞里。挖出来的土装满卡车,走了。荒地上莫名其妙多一个深坑,坑边几道卡车轱辘印。也有时出现一大堆垃圾,堆得小山一样,垃圾中混杂着村里人有用的破砖头、废塑料,这些东西被坎土曼①翻找一顿,散开在荒滩。散不开的大水泥块扔在那里,只要水泥块中有一根哪怕指头细的钢筋,很快就会有一个或两个村民,赶驴车过来。有时是两个人同时看上这个东西了,就一起干,馕、茶水放在一边,驴车卸了,驴拴在一边。两人挥着铁锤钢钎,一点一点地啃,他在洞里听见铁锤砸钢钎的声音,像刺痛的鸟叫。几天后,那个水泥块变成一地碎片。凿出来的钢筋也许扔在吐迪家的铁匠铺,顶了一把半把镰刀的钱。也许卖给收废铁的,得了十几块钱,两个人对半分了。也许不分,到村里小商店,买一瓶酒,两包油炸大豆,剩下零钱找成水果糖,一人装一把,喝得醉醺醺回家去。⑨平常时候荒滩上长一些杂草,从村子赶出的羊群,从路边林带绕过田地,走过这片荒滩,再下到河滩有草的地方。荒滩和村子间有一长条地,年年种苞谷,有一年也倒茬种棉花和麦子。种苞谷时候,一年有几个月,村子被苞谷地挡着,张旺才站在河岸,只能看见村子的烟囱和白杨树梢。种棉花麦子的年份,他一眼能看见村头自己家的房子,看见后墙上的小窗户。洞挖过荒滩后,他想过从地下面斜挖到自己院子,又担心没有树根在地下引路,挖过了挖到邻居家院子。再说庄稼地里也不安全,苞谷一年浇四次水,麦子浇三次水,棉花浇五次水,浇地的水,跑趟子水,泡个地皮皮,半米深。但是,地下若有裂缝,水会一直灌下去。裂缝正好和地洞连通,就麻烦了。洞里进点水不要紧,浇地的人看见水朝地下走了,会拿坎土曼挖几下,把土捣实,也就好了。若是遇到一个大口子,水打着旋涡往下漏,种地人就起疑心,想到地下面肯定有洞,有洞就有东西。到底有啥好东西?水停掉,夜里没人时,父亲带着儿子,拿着坎土曼、绳子和桶,弓着腰,悄悄地开挖了,只一会儿工夫,人就钻到地下不见了,外面只看到不断增高的一堆土。不管洞挖多深,顶多毁掉两平米庄稼,真的挖出东西了,好几年吃不完。阿不旦村的庄稼地里不是没挖出过东西,挖出的多了,只是人都不说,挖出好东西的人家,装得啥事没有发生,东西在家里藏半年,再拿出去悄悄卖了,然后,这家人的生活一下不一样了,家里突然飘出煮肉的味道,新皮鞋新衣服都穿上了,说话的口气也不一样了。村里就有几户人家莫名其妙地过上好生活,家里还是那几亩地,地里也没多打粮食,人也没出去挣钱,突然就吃好的穿好的了。咋回事呢?如果不是天上掉金子,正好砸通他们家房顶,肯定就是地里挖出东西了。如果挖不到东西呢?坑填了,补种上早熟作物,也没啥损失。洞一旦挖下去,就会和地洞挖通。⑩张旺才的洞挖到村子下面,离自己家房子顶多几米的地方。这天早晨,他突然听到了一声驴叫,还没从驴叫的惊吓中缓过来,土里又一个声音响起来,他耳朵紧贴洞壁,那个声音越听越清晰。就在离他不远的土里,有人也在挖洞,好多人,好多把坎土曼在挖。节选自刘亮程《凿空》)(有删改)注:①又名砍土镘,民间传统的一种铁制农具,有锄地、挖土等用途。阿不旦村的村民们以为要在阿不旦村挖石油管道,他们的传统工具坎土曼肯定能派上大用场,但是石油管道用挖土机很快就挖完了,根本没坎土曼的用武之地。②刘亮程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凿空》是刘亮程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小说通过张旺才和村民玉素甫等人的挖洞事件,以及村庄周围大规模的工业挖掘,展示了一个正在被凿空的村庄。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旺才逃荒来到阿不旦,无法与当地人真正融为一体,正是这样的孤独使他沉迷于挖洞。B.与张旺才挖洞的目的不同,村里人挖地洞纯粹是为了挖出“好东西”,过上“好生活”。C.阿不旦是中国当下村庄的缩影,人畜共存、朴实传统的生活方式正遭受现代文明的冲击。D.作者以挽歌式笔调表达了隐忧,用荒诞的笔法抨击了人们精神家园的虚空,充满哲思。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地洞内张旺才听到的声音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符合人物在地洞中听觉分外敏锐的特点,也能看出他谨小慎微的处事风格。B.第⑧段,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写出了村子的人情世态,而张旺才作为旁观者,只能躲在别人看不见的地底,倾听这样的生活之声。C.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张旺才的疑惑和担心,也给读者设置了悬念:地洞真的会被挖通吗?阿不旦真的会被凿空吗?引人深思。D.文中有两个并置的空间,地上空间展现村民的真实生活,它与时间并行,线性向前;地下空间承载着村民和张旺才的历史记忆及生活向往。8.文中多次写到的公路有何特殊含义。9.刘亮程曾说:散文是让时间停住的艺术,不需要像小说那样被故事追着跑;但是小说就一定要被故事追着跑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周室自文、武始兴,崇道德,隆礼义,故仁义之道满乎天下。及春秋之后,众贤辅国者既没,而礼义衰矣。孔子虽论《诗》《书》,定《礼》《乐》,王道粲然,以匹夫无势,化之者七十二人而已,皆天下之俊也,时君莫尚之,王道遂用不兴。仲尼既没,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转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暴师经岁,流血满野。诸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尽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当此之时,虽有道德,不得施谋,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是以苏秦、张仪之属,生从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节选自刘向《<战国策>书录》)材料二: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①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二帝三王②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节选自曾巩《<战国策>目录序》)[注]①二子:孔子和孟子。②二帝:尧、舜。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三代之王。③曾巩校勘《战国策》后,为书作了这篇目录序。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不知道之可A信B而乐于说之C易D合E其设心F注意G偷H为I一切之计而已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兴,指兴起,与“《诗》可以兴”中的“兴”意思不相同。B.因,指依靠、凭借,与“不如因善遇之”的“因”意思相同。C.强,指强迫,与“强行者有志”中“强”的意思不相同。D.《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内容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如苏秦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张仪则用“连横”破苏秦的“合纵”。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向认为虽然孔子的王道思想清楚分明,七十二贤人也都是天下俊才,但是在礼义衰落的时代,君主不尊重他们,王道也不能被实施。B.曾巩认为虽然二帝和三王治理国家的办法各有不同,但他们治理天下的用意是一样的。C.曾巩指出战国游说之士自己身亡,诸侯用他们的计谋也导致亡国,可见只有先王的治国之法才“用之无弊”。D.刘向指陈时代变迁,词句精炼,富有韵味;曾巩论述有理有据,行文畅达舒卷。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2)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14.刘向与曾巩均为《战国策》作了序,选文中二人对“儒家”和“游说家”的态度有何异同?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宋·张先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首句写了吴中健儿驾舞龙舟,在水面竞渡的壮观场面。一个“竞”字涵盖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而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则由读者用想象来填补。B.上阕三、四句描写妇女拾翠、游人踏青、乐而忘返的情景。此处泛写寒食游春活动,与前面赛龙舟、打秋千的特写镜头相配合,有点有面,显得主次分明。C.下阕开头两句写了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笙歌已歇,池院分外清静。描写空间由远而近,意境由动而静,情感深化,由乐而歌,既总结了上阕,一个“静”字又为下文作了铺垫。D.文人词自晚唐五代以来,多以男欢女爱、离别相思为题材,风格绮靡艳丽,张先的这首词以时序节令和风俗人情入词,给镂金错彩的词坛吹进一丝清新的空气,一点乡土的气息。16.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说:“张子野吴兴寒食词‘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余尝叹其工绝。”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词最后两句。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武汉大学的校训是“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弘毅”就是《论语》里提到的“

。”(2)“格物致知”这一成语出自《礼记》,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原文说:“致知在格物。

。”(3)《老子》中以高台为喻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

。”六、简答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有报道说,①人类大脑植入电脑芯片,②将彻底“改造”人类,③人类进入“人机合一”、靠意念就可以彼此交流、靠芯片就可以获得海量知识的时代。A

?简单地说就是脑和机器连接。上世纪70年代就出现了人工耳蜗,这是目前技术最成熟的脑机接口。还有一大类脑机接口是针对运动信号输出的,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尼柯莱利斯教授训练大鼠用意念来喝水。脑机接口可分为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和侵入式脑机接口两大类。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收集脑电波来进行信号输出,优点是没有创伤,

B

。侵入式脑机接口靠电极来进行信号输入或输出,优点是精确性高,缺点是有创伤、植入电极的数量和使用寿命有限。④脑机接口技术之所以成为可能的原因是大脑分布着无数的神经元,⑤这些神经元可以通过突触专门传递和接收微小的电化学信息并相互作用,⑥形成大脑活动。而大脑头皮含有水分,是导电体,可以放置电极导出脑电波,这就为监控、测量、提取、记录、呈现、解码、分析大脑活动创造了条件。总而言之,脑机接口技术就是一种实现人类思想、意念与远程机器之间交互的新型通信技术。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少安踏着一片银白,淌过淙淙流水的东拉河,从枣林里穿过一条小土路,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像先前那样卷起一根旱烟棒,一边抽着,一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①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总之,就他而言,整整一个历史时期已经结束,他将踏上新的生活历程。只有一点不能改变:他还应该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新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②月亮是这样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不用说,这非凡之举博得一片赞扬之声。许多村民出罢修庙宇的钱,也要为建校多少出一点钱。就是呀,神鬼要敬,可孩子却是天使!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如何表现出画面感的?请简要分析。21.在文学作品中,省略号具有表情达意的效果。请从画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处,分析其省略号的表达效果。22.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却”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1)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2)就是呀,神鬼要敬,可孩子却是天使!七、材料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孟子曰:“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朱熹注曰:“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则仁义已根于心,而所行皆从此出。非以仁义为美,而后勉强行之,所谓安而行之也。”有人认为,“由仁义行”是仁义由内而外自觉地呈现、流露,而“行仁义”是将仁义看作外在的对象而去实行他。前者自主自觉,后者勉力人为;前者仁义在内,后者仁义外在。作为青年的你对于“由仁义行”与“行仁义”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2.B

3.D

4.①首先提出民间艺术保护与发展的迫切性;②然后介绍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的两大途径及其缺陷;③接着论证民间艺术要实现自身“造血”就要不断挖掘审美性、发扬艺术性、逐渐走向“雅化”;④最后总结审美“雅化”是民间艺术重生的重要方式。

5.①文中“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此恨讹知?”等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亲切自然,抒情明白真切。②文本以送别途中的景物如柳丝系马儿、疏林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金钏减玉肌等来抒发(莺莺对张生的)依恋借别之情,使得抽象的人物情感表现得具体真实,细腻动人。【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从先秦时代开始”错误,材料一中说“明代中期文学批评中乃至唐宋派等诸流派的繁荣与纷争,都是以秦汉唐宋的艺术经典为标准和指归而展开的,民间文艺似乎在精英文化的发展繁荣中没落了”,可见应是明代中期;B.“由于……导致……”强加因果,材料第三段“形成了‘复古派’与‘性灵派’之争。这种论争呈现出中国艺术发展史中的‘浮动缺口’现象”,可见原文并没有因果关系;D.“只要经过审美层面的‘雅化’,就可以脱自身的俗气”过于绝对化,原文是“审美‘雅化’可以成为民间艺术现代重生的重要手段”,是重要手段,而不是充分条件。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但其存在的弊端则更为明显”无中生有,原文是“总之都有缺陷”。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民间艺术在经过“雅化”之后可以挖掘审美性、发扬艺术性,得到更多人的喜爱。D.主要说明了西坪民歌的起源及特点,没有体现出雅化的过程和特点。6.D7.B

8.①“公路”连接外部世界,带来了先进的交通工具和挖掘机等现代化生产方式,象征(或隐喻)现代文明;②“公路”也给村民带来了车祸等,给他们传统的生活带来了冲击,隐喻着未知和不确定性。

9.①情节散文化。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描写了古老村庄的挖掘事件,显现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②人物描写散文化。文章淡化人物性格刻画,只是呈现人物原生状态,特别是对张旺才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腻生动。③场景描写散文化。文章中有多处的环境描写生活化,反映当地的民情风俗,人的生存状态,重视意境层面的营造;④主旨的散文化。村庄是刘亮程写作的起点和终点,他用思乡的情怀渴望保留住对村庄的一点温存和信仰,在他心里村庄永远是人们情神的家园和诞生田园牧歌梦的温床。⑤语言散文化。看似质朴通俗,细品则颇具韵味。【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抨击了人们精神家园的虚空”错。应该是反思现代化进程对村庄的伤害。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用工笔细描的手法”错,“说不定啥时候,一辆卡车开过来,后面跟着挖掘机,一铲挖下去,就是一米多深”“只要水泥块中有一根哪怕指头细的钢筋,很快就会有一个或两个村民,赶驴车过来。有时是两个人同时看上这个东西了,就一起干,馕、茶水放在一边,驴车卸了,驴拴在一边。两人挥着铁锤钢钎,一点一点地啃”,可见应该是白描。10.BEG11.B

12.C

13.(1)因此孟子、孙卿等儒术之士,被世人抛弃,而游说权谋的那些人,被世俗尊重。(2)道,是用来确立根本的原则,不能够不统一,这是不可改变的道理。

14.同:二人均认可儒家思想,批评游说家。(或肯定孔孟能够通晓先王之道,批评游说之道不能用于治国教化。)异:刘向为游说家开脱。(或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他们不得不迎合君上)、曾巩未给他们开脱。【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们不懂得道是可信的,却喜欢他们的言论容易与国君的想法相符合;他们的居心用意,只是苟且地提出一时权宜的策略罢了。“道”的谓语为“可信”,中间不应断开,应在“信”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说”的谓语为“易合”,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合”后面断开,即在E处断开;“其设心注意”是后面句子的主语,应在“意”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所以,应在BEG处断开。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兴”,兴起。/激发感情。句意:王道就因此不能被实施。/《诗》可以使人受到感染。B.“意思相同”错误。“因”,依靠,凭借。/趁机。句意:不得不依靠形势作为依托。/不如趁机好好地对待他。C.正确。“强”,强迫。/坚持不懈。句意:难道是要强迫当时天下的国君去做后世所不能办到的事吗?/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D.正确。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只有先王的治国之法才‘用之无弊’”错误。原文“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意思是只有先王之道,根据时代,适应变法,做法不同,对它加以考察,若没有缺点,用它治理国家就不会发生弊病。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捐”,抛弃;“贵”,尊重;“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被动句式,“见……于”表被动;“之徒”,那些人。(2)“所以”,用来;“道者,所以立本也”“此理之不易者也”,判断句;“一”,统一;“易”,改变。1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能力。由原文“周室自文、武始兴,崇道德,隆礼义,故仁义之道满乎天下。及春秋之后,众贤辅国者既没,而礼义衰矣。孔子虽论《诗》《书》,定《礼》《乐》,王道粲然,以匹夫无势,化之者七十二人而已,皆天下之俊也,时君莫尚之,王道遂用不兴。仲尼既没,道德大废,上下失序”可知,刘向认同儒家思想。由原文“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可知,曾巩也肯定儒家思想。所以,二人均认可儒家思想,批评游说家。由原文“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可知,刘向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游说家不得不迎合君上,为游说家开脱。由原文“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可知,曾巩认为那些游说家是为了迎合国君,并没有为这些游说家开脱。所以,刘向为游说家开脱,曾巩未给他们开脱。参考译文:材料一:周王室自从文王、武王开始兴起,崇尚道德,重视礼仪。因此仁义之道通行于天下。到了春伙之后,能辅佐国政的众多贤人都死去了,礼义也就衰落了。孔子虽然论《诗》《书》,定《礼》《乐》,(他的)王道思想清楚分明,(但)因为他只是一介平民,没有努力,能教育的只有七十二个贤人而已。(他们)都是天下的俊才,当时的君主没有人尊崇他们,王道就因此不能被实施。孔子逝世以后,道德大坏,上下的等级次序荡然无存,到了秦孝公抛弃了礼让而推崇战争,放弃了仁义而崇尚谲诈,只是为了让国家变得强盛而已。那些篡位窃国的人,成为诸侯王;那些善于使用狡诈欺骗手段的国家,兴起成为强国。因此各国互相仿效,后来的国君师法他们,便开始互相吞并,战争连年不断,流血洒满原野,父子不能相亲,兄弟不能相安,夫妇离散,没有人能保命,道德在这时就已经荡然无存了。到了春秋晚期情况更加严重,(经过兼并)只留下七个万乘之国,五个千乘之国,力量相当者争权夺利,都成了参战的国家。(各国都)贪得无厌,没有廉耻,竞相进取,不知满足;各国以武力相争,取胜的为尊;战争没有停止的时候,奸诈欺骗的行为大行其道,在这个时候,即使有道德,也不会被使用,因此孟子、孙卿等儒术之士,被世人抛弃,而游说权谋的那些人被世俗尊崇。于是苏秦、张仪之流,创立了纵横、短长的学说,左右着国家的局势。连横成功,秦国就能称帝。实行合纵,那么楚国就能称王。战国之时,君主的德行浅薄,替他们出谋划策的人,不得不依靠形势作为依托,凭借时势而谋划。因此他们的谋略是为了扶助急难、维持即将灭亡的国家,所做的都是权宜之事,虽然不能用于治国教化,化解战争,却也是救急之需。他们(战国策士)都是才能出众之士,揣摩当时君主所能实行的,贡献自己出奇的策略、过人的智慧,以求转危为安,救亡为存。这也是值得嘉许的,而且也都有可以观览借鉴之处。材料二:孔子、孟子的时代,距离周朝初期已经好几百年,那些旧的法令已经消失,旧的习俗已经消亡很久了。孔子、孟子却偏偏阐明先王治国的原则,认为是不能改变的,难道是要强迫当时天下的国君去做后世所不能办到的事吗?他们只不过是要根据他们所碰上的时代,所遭遇的变化,而提出当时应当实行的主张,使那些主张不背离先王们的用意罢了,二帝三王治理天下,他们之间的变革本来各不相同,他们的办法本来就有差别,但他们治理国家天下的用意,以什么为根本,以什么为末事、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未尝不相同。孔孟之道,也不过如此罢了。法,只是用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道,是用来确立根本的原则,不能够不统一,这是不可改变的道理。所以孔子、孟子坚持这个原则,难道是喜欢提出不同的言论主张吗?只是能够做到不苟且罢了。他们可以说是不被世俗的见解所迷惑,而且能够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人了。战国时代的游说之士却不这样,他们不懂得道是可信的,却喜欢他们的言论容易与国君的想法相符合;他们的居心用意,只是苟且地提出一时权宜的策略罢了。所以他们谈论欺诈的好处,而讳谈欺诈的失败;夸说战争的好处,而隐瞒战争带来的祸患,他们争相奔走去做的事,不是没有好处,但是不会超过它的害处;不是没有所得,但是不能超过所失。最后到苏奏、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样的谋士,因此而丧生;而诸侯和秦国因为施行了他们的政策而遭遇灭国之灾。多么明显,这是世界的一大祸害呀。但是俗世仍然没有醒悟过来。只有遵循先王正确的法度,积极适应时代,做出改变,虽然法度不同,但是检查不出瑕疵,实行起来也没有弊端。所以古代的圣贤,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想法。15.C16.①写景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