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运动与nk细胞变化的研究进展
1密度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在所有淋巴结中,nk细胞是最明显、变化幅度最大的淋巴结,尤其是具有cd16nk细胞的肝细胞。在单位体积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运动过程中以NK细胞浓度的升高最为明显。一般认为,NK细胞浓度与NK细胞的自然杀伤活性呈正相关,大多研究也确实证实,运动过程中NK细胞介导的无MHC限制的不依赖抗体的杀伤活性获得明显的提高。运动过程中NK细胞可通过多种途径被活化,包括膜表面的CD2、CD3分子以及某些细胞因子,其中IL-2、IL-12、IFN-г对NK细胞活化和分化有正调节作用,此外,从运动者运动过程中获得的血样中分离的NK细胞,其在体外扩增为LAK细胞的活力也大大提高。运动结束后外周血循环中NK细胞浓度回落,甚至低于运动前安静值,这种变化尤见于长时间的耐力性训练后,此期NK细胞的功能是低下的,这种变化可持续到运动结束后2~4h。运动后NK细胞浓度和功能的下降,目前认为是由于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前列腺素释放导致的负调节介质的连续反应所致,因为应用环氧化酶阻滞剂——消炎痛能逆转这种变化。运动结束后2~4h,NK细胞浓度可回复到正常水平,但NK细胞功能仍处抑制状态,同期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浓度仍处于较高水平,化学发光测定这些细胞仍处于较高的激活状态,单个核细胞的体外培养,其分泌前列腺素的能力仍然较高。可以认为运动结束后NK细胞的低活性状态与同期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高活性状态相关。运动强度是影响运动过程中NK细胞变化的关键因素,运动强度愈大NK细胞的变化就愈明显,主要表现为外周血NK细胞数量与功能的下降,这种现象除与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过度激活有关以外,有认为还与运动时肌肉损伤有关,因为在同样的强度下运动时,以离心肌肉收缩为主的运动所引起的NK细胞变化明显早于以向心肌肉收缩为主的运动所导致的改变,这主要是因为不习惯的运动方式导致更多的肌肉损伤,肌肉损伤后释放的趋化因子诱使淋巴细胞包括NK细胞大量迁移进入肌肉组织。一般来说,运动者自身体能状态以及运动者的性别与运动时NK细胞变化程度无关。但近来有工作表明,运动者体脂百分比与运动时NK细胞的激活程度呈负相关,提示肥胖可能会削弱机体免疫机能。体外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测试是评价体内淋巴细胞功能状态的一个重要方面。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是了解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已有的人体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资料大多认为,急性运动导致淋巴细胞对有丝分裂原PHA、ConA的刺激反应减弱。这种现象能持续到运动后较长时间。如以总体积计算运动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包括CD16+、CD3+、CD4+、CD8+细胞等都较运动前明显升高,从理论上分析,当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受到抑制时淋巴细胞数量应表现为减少而不是升高,为何出现这种矛盾的现象?Tvede的工作解答了这个问题。他在研究急性运动对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的同时,用荧光激活细胞分类仪(FACS)同步检测了PBMC中CD4细胞和CD8细胞的比例。结果发现,若以单个细胞计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ConA和PHA有丝分裂原刺激反应能力并没有改变,不论是在急性运动过程中或是在运动结束后。但是由于急性运动后CD16NK细胞升高幅度远远超过CD4T细胞,因此如以百分浓度计,CD4%细胞数还较运动前值减少,而ConA以及PHA又主要是针对CD4和CD8T淋巴细胞发生反应,这就解答了为什么应用传统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3H-TdR掺入法,会出现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的原因,其中主要是因为单位体积细胞数内CD4T细胞数量的下降。因此从整体角度来考虑,急性运动时并不造成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下降。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还可通过观察细胞因子对淋巴细胞作用后它的增殖能力的改变这一角度去分析,从某种程度上讲还较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刺激更具意义,尤其是白细胞介素-2(IL-2)。IL-2主要由活化的CD4+细胞产生,而又作用于CD4+和CD8+细胞,由于NK细胞也同时具有IL-2受体,IL-2也可同时对NK细胞发生作用。Tvede同时也发现,运动过程中淋巴细胞对IL-2刺激后的增殖反应能力是提高的,但是,细胞表面的IL-2受体并未发生改变,应用FACS分析证实这种现象主要是由外周血中CD16+细胞增加所致,也就是说,IL-2刺激后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能力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外周血中CD16+NK细胞的增加,这就进一步表明运动过程中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是由于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组份发生改变造成的,同时也提示我们,单纯急性运动并不造成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功能的下降。综上所述,片面地以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来评定免疫功能是不全面的,今后涉及有关运动后免疫功能评定时,除了要分析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必须同时要考察同时期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的组成,如此才能保证免疫功能评定结果的正确和客观。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它由B淋巴细胞产生,普遍存在于血液、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包括IgG、IgA、IgM、IgD、IgE。运动免疫学研究领域中,关于急性运动对Ig产生的影响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是分泌型IgA(sIgA)。sIgA主要出现在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分泌液中,呼吸道和消化道是机体第一道抗感染防线,其粘膜下上皮细胞有直接提呈抗原的功能,与周围的T细胞和B细胞一起组成局部免疫系统(localimmunesystem)或粘膜免疫系统(mucosalimmunesystem)。外来抗原进入呼吸道或消化道,局部免疫系统受到刺激后,无需中央免疫系统的参与,自身就可进行免疫应答,产生分泌型抗体,即sIgA。已有研究证明,呼吸道分泌液中sIgA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呼吸道粘膜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两者呈正相关。Tomasi早在80年代初就报道过越野滑雪运动员比赛后sIgA水平下降,他的工作结果以后又被Mackinnon等证实,Mackinnon发现运动员经2h高强度自行车功率计运动后,sIgA水平下降70%,并且这种变化持续到运动结束后数小时,运动后24h才能恢复正常。以后这种现象在游泳和马拉松比赛结束后都有报告。急性运动后外周血循环中B细胞的数量并无改变,但B细胞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却出现明显改变。以75%VO2max强度运动1h,尽管%B细胞在运动结束后并未变化,但是合成与分泌IgG、IgA、IgM等免疫球蛋白的细胞功能在运动过程和运动结束后明显低下,直至运动结束后一天才恢复正常。迄今为止,对B细胞系这种功能变化的潜在影响知之甚少,仅有的几个研究认为,急性运动后B细胞的功能抑制可能是由单核-巨噬细胞的“负调节”作用造成的。如上所述,急性运动后导致的单核-巨噬细胞在外周血中的大量募集,它们所分泌的前列腺素E2(PGE2)可刺激增强T抑制细胞分泌T细胞抑制因子,抑制T细胞活性,由于B细胞的功能及Ig的产生需要T细胞的辅助,因此这种“负调节”就可链锁反应,最终抑制B细胞的功能,由于加入消炎痛只能部分地逆转B细胞的功能,相信急性运动后Ig合成和分泌的下降并非单纯地由单核-巨噬细胞的“负调节”作用造成。急性运动引起的淋巴细胞究竟是由于淋巴细胞亚型组份的改变所致抑或是细胞的活化所造成,运动免疫界对此争论颇多。运动过程中NK细胞活性的提高可归因于PBMC中NK细胞百分比的升高;淋巴细胞对PHA反应的减弱是由于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组份的再分布;淋巴细胞IL-2诱导后增殖能力的升高是由于CD16+NK细胞百分比的上升;内毒素刺激后PBMCIL-1合成与分泌功能的加强是因为外周血中单核细胞数量升高等等。不容否认,这些改变正是由于外周血中PBMC或淋巴细胞亚型的重新组合所致。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急性运动同时也激发了细胞的活化,这也已被许多工作所证实。Espersen等认为,急性运动引起的血浆中细胞因子浓度改变并不能用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再分布变化来解释;Tilz等也发现,长时间运动造成血浆中可溶性IL-2R、CD8(参与T细胞活化)、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CD23(参与B细胞分化)、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等在运动过程中和运动后明显升高;Gabriel等进一步发现,长时间耐力运动后CD45RA+-45RO+细胞表达增加,由于这类细胞主要参与特异性抗原活化T细胞的过程,在活化信号转导中起调节作用,这就强烈地提示急性运动导致T细胞激活或活化。2现行补体治疗后血浆中pahs的变化补体(complement,C)是在血清中正常存在的,与免疫反应有关的并具酶活性的一组球蛋白,与参与补体激活的成份等共称补体系统。通常认为补体是非特异性免疫成份。并以非活性状态存在,只有在被激活物质活化之后,才表现出生物活性。运动是否引起补体活化,关键取决于运动方式,一般认为,向心性肌肉运动不会造成补体的活化,这种方式运动后血浆中并不能检测到C3a和C3d以及免疫复合物,红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单核-巨噬细胞上补体受体CR1(CD35)并不因为向心性运动的持续而改变;然而,离心性肌肉运动可以活化补体系统,Camus等在该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他们发现在这种运动方式运动后血浆中C5a含量明显增高,众所周知,C5活化是过敏毒素释放和膜攻击杀伤细胞机制的开始,直接影响初次免疫应答并控制抗体的合成。与此同时,血浆中随过氧化物酶同步上升,两者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由于C5a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有趋化作用,提示C5a直接参与了运动后循环池中白细胞化的发生。3血中红细胞的变化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数目最多的白细胞,占循环池中白细胞总数的50~60%。它们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一个重要组成一部分,直接参与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急性运动后机体免疫系统反应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外周血中白细胞化。研究证明,从几十秒钟到半小时左右时间的急性短时运动,包括短距离跑、划船、体操等运动,或者是长时间的马拉松运动,或者是间歇性高强度的足球比赛,都可引起外周血中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的急剧升高,中性粒细胞数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取决于运动的性质,一般短时间运动后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需要1h左右;足球比赛结束后中性粒细胞仍然会继续上升,约3~4h左右,外周血中白细胞才逐步恢复到运动前水平;马拉松运动后要在第2天,大约24h后血象才恢复正常。零星的研究发现,急性运动也能触发白细胞亚型发生改变,Kurokawa等报道,急性运动导致表达有CD62L的细胞出现一个先升后降的双相改变。Smith等发现,急性运动触发表达有CD11b的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加。一般来说,这些细胞都能与细胞间粘附分子结合,参与白细胞的粘附并调理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急性运动也调节中性粒细胞功能。从已有的研究结果分析,适量运动提高中性粒细胞功能,包括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即循趋化因子的浓度梯度作定向移动;吞噬作用,通过加强脱颗粒过程提高它的吞噬功能;杀菌作用,主要提高中性粒细胞的需氧杀菌作用,即呼吸爆发功能获得提高。但是高强度运动后,中性粒细胞功能一般受到抑制,尤其是它的杀菌作用,20km长距离耐力性运动后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需运动后3天才能恢复正常。但也有工作认为,中性粒细胞的化学趋化作用以及脱颗粒功能并未受到高强度运动的抑制。总之,关于急性运动后中性粒细胞功能改变的结果各研究者的报告不尽一致。4运动与肌肉损伤Cannon和Kluger在1983年首先报道运动可以引起细胞因子的反应,以后几年该方面的研究报告大量增加,由于检测手段、研究模型上的不一致,结果有分歧。但有一种观点是肯定的,即运动尤其是离心性肌肉运动导致血浆和尿液中IL-1,IL6以及TNF等的普遍升高。免疫组化方法也证实离心肌肉运动后肌肉内炎症性细胞因子含量增加。目前的研究认为,运动尤其是离心性肌肉运动导致肌细胞的机械性损伤,组织碎片作为抗原激活巨噬细胞等,引起IL-1、IL-6以及TNF等的合成与分泌增加,促进了继巨噬细胞增多之后而出现的中性粒细胞浸润的炎症反应过程的发展,使肌肉发生延续性损伤,这些细胞因子同时刺激巨噬细胞分泌前列腺素引起延迟性肌肉酸痛。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运动后肌肉损伤伴随有肌细胞DNA的损伤,DNA分解成有规律的片段,提示运动后延迟性肌肉损伤与细胞凋亡有关,这些细胞因子作为细胞凋亡的诱导剂参与了运动后肌细胞的凋亡过程。此外,长时间剧烈运动由于内脏器官与运动器官之间血液的重新分配,胃酸分泌抑制,肠腔内sIgA的含量减少,机体的高代谢反应等,以及其它未确定的原因,肠腔内革兰氏阴性菌的胞壁成份LPS穿过肠粘膜屏障移位进入血液,运动者会出现类内毒素血症反应。几乎所有超长距离跑后的运动者都会出现这种变化,其中81%的运动员血浆LPS浓度达到0.1ng/ml,有2%甚至达到致死浓度1ng/ml,这部分运动员的体质往往较差。LPS进入血液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合成与分泌IL-1等细胞因子,推测这是运动后血浆细胞因子浓度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5血浆谷氨酰胺浓度谷氨酰胺(glutamine)是一种条件性必需氨基酸,通常情况下机体内可自身合成谷氨酰胺并供组织利用,但在应激状态下,比如运动训练,容易出现谷氨酰胺的缺乏。由于免疫系统对谷氨酰胺的利用率很高,它是免疫系统的重要能量来源,并且是合成免疫细胞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重要氨基酸来源,因此从理论上推测,运动后如发生血浆谷氨酰胺浓度下降,则会继发影响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骨骼肌是体内合成谷氨酰胺的最主要场所,其中含有丰富的支链氨基酸转氨酶、谷氨酰胺合成酶等与谷氨酰胺代谢相关的酶类,已知支链氨基酸是肌细胞合成谷氨酰胺的重要氮源,并影响肌细胞内谷氨酰胺向血液中释放,由于肌肉收缩时大量支链氨基酸经葡萄糖—丙氨酸循环参与供能,导致合成谷氨酰胺的原料不足,结果运动时尤其是过度训练时肌细胞谷氨酰胺输出减少,血浆谷氨酰胺浓度下降,导致免疫机能抑制。已有研究证实,训练前提供含支链氨基酸丰富的膳食可预防运动性免疫机能低下。6营养与免疫研究大量营养免疫学的研究资料表明,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T、B细胞以及巨噬细胞数量与功能低下,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减少,感染性疾病发生率上升。已有报道,蛋白质限制摄入的运动员,比如运动员减体重时,体重减少4%就可出现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下降。动物实验表明,大鼠如在低蛋白质饮食条件下运动,则往往会出现高皮质酮血症,继发免疫功能下降,动物处死时常见免疫器官萎缩。大多研究者认为蛋白质摄入不足,加之训练又加剧对蛋白质的需求,最终导致免疫系统能量不足,这是运动时蛋白质营养不良影响免疫机能的主要原因。有报道运动大鼠膳食中适量提高蛋白质含量(20%~40%蛋白质含量的膳食),8周训练结束后,大鼠的脾细胞对ConA的反应能力,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以及血浆IL-1浓度均较运动对照组明显提高。进一步说明运动膳食中蛋白质含量直接影响运动过程中机体免疫系统的机能。体内维生素(vitamin)缺乏或饮食维生素摄入不足同样可以影响免疫机能,已知VitaminB6和VitaminA缺乏可引起T细胞对ConA反应下降,VitaminE和VitaminC缺乏导致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低下。关于维生素营养、运动和免疫机能相互之间关系的研究报告不多,零星的工作表明,适量的维生素营养可预防过度训练导致的免疫机能低下。比如赛前维生素C补充(600mg/day,3周),运动员赛后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比不补充组可减少35%,强化性训练期间膳食中增加维生素E和维生素C摄入可明显减轻训练后的急性期反应,比如外周血过度白细胞化,炎症性细胞因子的过量分泌等,间接促进运动后疲劳的消除。饮食脂成份和含量通过改变细胞膜脂成份直接影响细胞包括免疫细胞的功能。尤其是饮食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成份变化可直接影响膜磷脂组成,间接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一般来说,当膜磷脂中n-6PUFA比例升高时,通过增加花生四烯酸合成,提高胞内前列腺素浓度,已知前列腺素可通过提高细胞内cAMP或cGMP水平,介导对机体的细胞免疫抑制,主要表现为T细胞和NK细胞功能的低下。反之,当膜磷脂中n-3PUFA成份提高时,则通过相反机制提高细胞免疫机能。因此膜磷脂中n-3PUFA与n-6PUFA的比例是影响细胞免疫机能的关键。往往长期摄入高比例的n-3PUFA饮食者,比如爱斯基姆人,长期食用深海鱼油(含高浓度n-3PUFA),结果他们的感染性疾病发生率明显偏少。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也表明,长期食用富含玉米油(含高浓度n-6PUFA)者,平均寿命往往偏短,这类人群有较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率。运动免疫学研究证实,赛前或强化性训练前2个月期间,摄入富含n-3PUFA饮食,可明显减轻运动后的免疫机能抑制,其机制主要是通过干扰前列腺素介导的免疫抑制。7儿茶酚胺、织物、糖激素的递质关于运动过程中的神经免疫调节,研究最多的是自主神经系统的经典递质——儿茶酚胺,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糖皮质激素。近年来,发现其他的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比如生长激素、β—内啡肽对运动过程中的免疫调节也起着重要的作用。7.1运动对血浆gc浓度的影响一般认为,血浆GC浓度的变化主要与运动时间有关。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都会导致血浆GC的升高,而短时间的运动不会改变血浆GC的浓度。已有的工作证明,生理浓度和应激浓度的GC对细胞免疫功能就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体内注射GC后,迅速出现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减少以及中性粒细胞的增多,并在4小时左右达到高峰。这种现象与长时间运动后外周血象的变化相似,推测长时间运动后这种血象的变化与同时期GC的过度分泌有关。7.2肾上腺素变化对小鼠外周血单核细胞亚型的影响关于儿茶酚胺对NK细胞影响的报道较多,Hellstrand等发现如果NK细胞经过低浓度的肾上腺素(10-7—10-9M)预处理,可以提高NK细胞活性,但如果10-6M浓度的肾上腺素一直与NK细胞同育,则NK细胞活性会大大下降,但Kappel模拟运动时外周血肾上腺素浓度的变化结合NK细胞浓度的分析,体外实验后却没有得到一致的结果,因此Kappel认为运动后肾上腺素的变化主要参与外周血单核细胞亚型的重新分布,而并不直接影响单个NK细胞的活性。人体实验表明,一次肾上腺素注射,就会诱发短暂的循环血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增加,但却出现T细胞对丝裂原的反应性下降。Kappel通过注射肾上腺素模拟75%VO2max运动1h过程中肾上腺素浓度的变化,结果发现,75%VO2max运动1h后出现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亚群变化,NK细胞活性、LAK细胞活性和淋巴细胞转化反应能力等改变能在模拟组获得再现,稍有差异的是运动后的中性粒细胞反应更为明显。肾上腺素注射后并不能完全复制运动后中性粒细胞的增加,但据此至少可以认为,运动后这些免疫机能的变化是由肾上腺素介导的。应用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后,运动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浓度不再增加,但中性粒细胞的变化并不被心得安的应用而抑制,这结果进一步提示运动后淋巴细胞变化是通过肾上腺素介导的,可能是由于急性运动后外周血主要以NK细胞变化为主,而β受体又主要分布在NK细胞上。7.3激素与免疫调节运动过程中,外周血中生长激素变化明显,长时间运动或者是短时间高强度运动都可促发生长激素释放,但运动强度是影响生长激素释放更为敏感的因素。生长激素也积极参与运动过程中的免疫调节。Kappel通过让受试者注射生长激素,以模拟运动过程中外周血中生长激素的变化,结果发现,生长激素的诊断性应用并不能改变淋巴细胞亚型、NK细胞活性、细胞因子的产生以及淋巴细胞的功能,但却可能使外周血白细胞化。从该结果分析,生长激素在运动后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的重新分布中并不起重要作用,但它可能与儿茶酚胺协同参与了运动后的中性粒细胞在循环池中的募集。7.4内啡肽阻滞剂的免疫作用β—内啡肽在垂体中与ACTH来源于同一前体,它对免疫系统有重要调节作用。Fiatarone研究了运动时β—内啡肽的释放与NK细胞活性改变的关系。结果发现,运动诱发的NK细胞活性增加可由于事先β—内啡肽阻滞剂—纳络酮的应用而出现抑制,同时表达有CD16的NK细胞数与对照组不存在差异。但通过应用阻滞传入神经冲动的方法抑制β—内啡肽释放,却不会改变运动诱发的NK细胞活性的增加以及NK细胞浓度的改变,说明应用不同手段干扰β—内啡肽释放,其对NK细胞浓度和功能的改变的效果是不一致的,这说明运动中β—内啡肽对免疫功能的调节,机制上存在差异。从已有文献分析,只有在高强度运动或长时间运动过程中才会有β—内啡肽的释放增加,而NK细胞活性的改变以及浓度变化却在低强度运动中就会出现,理论上提示β—内啡肽对运动过程中NK细胞的变化不可能起到关键性的调节作用。8免疫抑制的机制总之,关于运动训练对免疫系统及其功能的影响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方面:急性短时中等强度运动激活免疫系统并提高免疫功能;长时间的耐力运动或长期的强化性训练则抑制免疫功能,包括减少循环血中淋巴细胞数,改变淋巴细胞亚型,增加肌肉中淋巴细胞的募集,抑制非MHC限制的NK细胞和LA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减少粘膜分泌型IgA的分泌等。Pedersen把这一免疫功能的抑制期定义为“openwindow”期。在这一特殊的“openwindow”期,各种致病因子尤其是病毒轻易地进入宿主体内,引起机体感染。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业已证明,运动员在大运动量训练期间或赛前强化性训练结束后,各种感染性疾病尤其是流行性感冒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等发生率急剧增加。推测是由于机体在一次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在其免疫功能尚未恢复正常时,又重复下一周期的高强度训练,如此反复,导致免疫功能的深度抑制,出现所谓的“openwindow”期。“openwindow”期的发生及其持续时间一般认为与训练期的运动量及运动强度以及训练周期的安排等因素有关,但涉及该方面研究的报道还相对较少。关于运动后尤其是过度训练后机体免疫系统机能抑制的机制,可归纳为3方面: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的紊乱;免疫抑制细胞激活;免疫抑制因子产生。过度训练后机体反应是一种典型的病理性应激反应,首先涉及到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继发出现内分泌和免疫系统机能的改变。并且近年来发现免疫系统具感觉机能,当机体内环境发生改变时,免疫系统可将这些机体感觉系统无法感知的信号通过其免疫因子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递,因此,由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之间的介质较多,各种因素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目前的研究往往单纯地从一两种因素去分析研究,无法解释复杂的整体效应,研究结果也不尽一致。但无论如何,从该方面着手研究运动过程中免疫抑制机理是符合免疫系统机能改变的客观规律,应予重视。部分学者认为运动后免疫抑制与抑制性T细胞过度激活有关。他们认为过度训练后T抑制细胞激活,以控制运动后因自身抗原暴露或释放所造成的自身免疫损害。但T抑制细胞过度激活,却影响了其它亚型T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结果导致训练后免疫抑制。采用单克隆技术,我们曾经测定运动员4周强化性训练前后T细胞亚型的变化,发现CD8T细胞从训练前的35%增加到训练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花椒采购合同协议书范本
- 销售光纤研磨机合同范本
- 村泵抽水合同协议书范本
- 项目部临时工合同协议书
- 销售总监离职协议书范本
- 甲方资料员聘用合同范本
- 防火员协议合同模板模板
- 生态修复政府合作协议书
- 物流公司的业务合同范本
- 机动车处置协议终止合同
- 铅锑合金 标准
- 创新方法教程题库题库(449道)
- 液压支架工理论知识考试题库300题(含答案)
- 公司岗位职级管理制度
- 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指南
- GB/T 21471-2008锤上钢质自由锻件机械加工余量与公差轴类
- 广东省肇庆市2021-2022学年高二数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附解析)
- 工程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第1章工程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概论课件
- 智能建筑项目设计方案(模板)
- 短视频:策划+拍摄+制作+运营课件(完整版)
- 2021年12月2022年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招考聘用练习题及答案(第0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