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如何走全媒体之路_第1页
纸媒如何走全媒体之路_第2页
纸媒如何走全媒体之路_第3页
纸媒如何走全媒体之路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纸媒如何走全媒体之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全媒体”等学术界尚未严格定义的概念在应用上产生了几种形式。仅从纸媒而言,《报纸》被视为打开市场的另一个利器。传统的党和报也希望改变旧的僵化面貌,缩短与读者的距离。从兴办网站,到与运营商合作推出手机报,开设官方微博,再到组建团队发展基于平板电脑呈现的数字报……报人创新的步伐一刻没有停歇。就在今年,南方一家晚报为员工配备了苹果手机之后,宣布正式推出全媒体记者,资讯由微博发布,视频上传至官网等平台供点击,纸质媒体在次日发布深度报道并提供网络链接。然而就笔者观察所见,官微上原创新闻的比例有限,记者使用手机或者卡片机拍摄的图片质量有待提高,如果以转发评论数衡量,由全媒体记者采写编发的稿件影响力大多比不上转载的新闻、评论,打开该报的视频网站,内容陈旧现象严重。反响平平淡淡,网站冷冷清清,这似乎是很多纸媒转型时集体遭遇的尴尬,即使在媒体内部,记者与编辑的参与热情也非常有限,已有的人才优势难以发挥,全媒体的运作部门在某些单位,成了领导求“全”而不求“精”的配置,以新浪微博上的各家纸媒官微最为典型:人有我有,人云我云。笔者认为,造成眼下困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人才、理念和技术手段等等,纸质媒体大多没有真正做好准备,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一点建议:一、数字媒体的创新意识纸媒踏上全媒体之路,大多采用购买服务的模式,由社会上专业的技术人员根据报社的需求提供服务,但产品仍然给人以“技术力量薄弱、形态单一、平台应用简单”的印象,归根结底,还是技术人员的参与度和话语权问题。传统观念认为,技术和传播媒介只是完成信息传播的工具和手段,其目的仍然是要为读者和受众提供最为及时、准确的信息,却无视受众经过优质影音作品洗礼后的审美品位,信息产品不重视视觉、听觉、触觉体验,吸引受众成了一句空话。也许我们陷入了对“内容为王”的过分崇拜,技术真的只是锦上添花的一笔?举个例子,自从有了网络,报社的总编们就寄希望于在电脑屏幕上获得“翻阅报纸的满足感”,这一追求并没有经过传媒人的努力实现,反而是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给了报人一个惊喜,并使得整个数字出版业形态发生改变,谁还能漠视技术的力量?曾有人归纳了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其中之一就是以技术创新为主导模式,以技术变革作为网站生存发展的基础。这一点同样适用在纸媒的数字化转型,现实情况是,从传统编辑记者队伍里走出的业务骨干组成了数字媒体运营团队,在设计之中处处可以看到浓重的纸媒痕迹,侧重于和纸媒互动,独立策划的活动也迫切希望能在纸媒产品上得到反映。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已经从最初的依附到融合,逐渐产生互动,乃至产生了全媒体的概念,可是主管者理念上摆脱不了对传统媒体的从属心理,遑论创新意识。笔者认为,既然提出了全媒体口号,就不应该再将开发人员作为局外人看待,如果纸媒愿意在数字化方向做出革新,就必须将“技术”放在与“内容”同等重要的地位,网络时代,所有成功的新一代媒体,其核心力量均是技术和建立在技术上的想象力,比如YAHOO,比如GOOGLE,比如FACEBOOK,仅仅依靠传统采编人员和管理者的知识架构,注定只能亦步亦趋;仅仅将开发人员搁置在“来料加工”的位置,无益于加深其对媒体生产的认识,不可能从结构上对产品做出颠覆式的革新。每个实际操作者其实都意识到,全媒体在技术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一些采编系统,仍然不能实现多媒体的移动采编方案,以致记者虽然做出快速反应,却因层层转发延长了发稿周期。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及虚拟化等IT技术给传媒行业带来巨变,多渠道拓展、个性化信息定制服务、移动化、知识碎片化传播成为新的需求,这些庞大的工程,缺少了技术的参与很难实现。二、全媒体的新闻策划力与网站的白手起家不同,纸媒数字化基本上抽调了已有的采编人员,但即使有良好的新闻敏感和文字功底,涉足新媒体后必然有疲劳感、磨合期以及筛选和淘汰。一个文字缜密详尽的老记者,在发布微博时有可能因为晦涩和冗长被网民冷落,也可能因为拍摄和后期加工技术欠缺,照片和视频的效果达不到满意的效果。更为棘手的是,各报社在宣传全媒体战略时,一味地重视跨媒体的扩张,有意无意间塑造了全能记者的形象,文字、摄影、摄像、出镜等技能集于一身。事实上,经过实践检验,很少有记者能够独立完成任务。这样的手段已经陷入了误区,将全媒体简单地理解为各种媒体搭配,事实上,“全媒体的核心要求应该是掌握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兼容并蓄,以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1】因此,笔者认为,全媒体记者不是一个个体的概念,必须有一个团队哪怕是临时的组合。一个人做通盘的考虑,面对新闻能够果断决策,侧重于哪一种方式报道,文字报道追求的是探索的深度和内容的延伸,视频报道和音频报道带给受众现场感,网络和手机报道可以随时关切受众的反应和喜好做出互动、调整。根据国内外传媒界的经验,只有出现重大战事、突发事件时,由于派遣人员名额的限制和机动性,才会对记者作出“多产”的要求,日常报道则毫无必要。相反,面面俱到反而抹杀了新媒体的专业性,忽视必要的分工。有了全媒体的记者团队,尚不足以支撑起全部,尚缺乏一个重要的角色:编辑。这一点,网络媒体《赫芬顿邮报》的经验做出些启示———2012年4月16日,美国新闻界最高奖项普利策奖揭晓获奖名单,著名网络媒体《赫芬顿邮报》首次获得这一新闻奖殊荣。不仅如此,它还是一家以盈利为目的的网络媒体。即便在商业模式比较超前的美国,以贩卖内容为主的网络媒体中能盈利的也不多,为何《赫芬顿邮报》可以名利双收?除了掌握一套“能让搜索引擎最优先搜索到其文章提供的关键词”的核心技术外,编辑功不可没。面对每天网络上涌现出来的海量免费资源,《赫芬顿邮报》编辑会根据经验挑选出其中最有趣、最新鲜的内容重新包装,“写成单独的故事,其目的是引发博客日志和评论,最后把整合后的新闻放到网站上。”【2】一城一地的社会新闻,虽然与读者自身休戚相关,在重大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上却不可能与全球大事、轶事比较,全天候的记者掌握了时间的主动权,却要面对地域的限制。这时候,就需要坐镇后方的编辑发挥新闻策划力,成功的新闻报道策划不仅可以催生出高质量的、吸引观众的稿件,把共享资源变为独享资源,并且能充分发挥新闻的社会功能。同时,由于宣传纪律的需要,也必须配有全媒体的编辑,并健全重大新闻、敏感题材上报机制。三、新闻条线的冲突按正常步骤写稿,将采访录音直接上传发布,使用随身数码设备简单地拍摄几张照片、视频,稿件的概要发在网站,导语复制贴上微博,这一套组合拳虽有夸张的意味,但确实描述了某些报社推出全媒体之后的形态,不仅质量得不到保证,更让人觉得信息雷同角度单一,也谈不上实时性与互动性。“一次采集,多渠道发布”,因为素材是同样的,同质化不可避免。笔者打开几家报纸的网站和iPad数字报,大多数原封不动地将纸质媒介上的新闻腾挪到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在数字化时代,手中需要通过各种终端接收多种形态、多种介质的新闻产品,而不是基于不同载体的同一内容。报纸的全媒体化,初衷就是为了改变只能提供平面形态产品的模式,并且,庞大的采编队伍也保证了全媒体化的报纸可以作为内容的供应商而不是简单的集纳者。那么,究竟应该提供怎样的内容?首先,内容必须以新闻为主导。活跃在娱乐、体育领域的商业性门户网站没有新闻采访权,时政类信息无法涉足。而报纸拥有专业新闻采编队伍,长年积累的经验、资源以及公信力,这些优势在全媒体时代要更加凸显出来。问题在于很多单位都在面临一个选择,是成立全媒体新闻中心,由记者向所有媒体供稿,还是独立设置网络采访部门。这不仅有人员配备的问题,还牵扯到记者条线,让管理者束手束脚。在此可以借鉴报纸办网站的成功经验。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新闻网站成立于1998年,2009年7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改版,从一个新闻性的网站过度为互动性的网站“解放牛网”,提出了“以闻会友”的口号,吸取了很多Web2.0的思想,并于次年又调整了它的首页格局,使之更清晰和重点突出。【3】解放集团从各个子报中抽调24位优秀记者作为背包型记者,在碰见重大突发事件时,第一时间通过解放牛网发稿,这种虚拟组织的方式突破了等级、编制和职级的限制,大大解放了生产力。【4】从根本上看,条线的冲突是利益的冲突,受众所欢迎的新闻是真正有价值的没有商业色彩的,无论是背包记者还是条线记者,在面对重大题材的时候应该处于一种“竞技状态”。同时,全媒体编辑在综合选稿时,尤其要注意不能仅仅着眼于已见报的现成稿件,囿于版面限制而删除的具有新闻性的内容、未能刊登的照片、记者的采写体会,都需要编辑从记者那里去淘宝,同时,报社也需要确定清晰的奖励机制,提高平面媒体记者为其他终端媒体投稿的积极性。其次,新媒体需要弥补纸媒固有缺陷,而由纸媒提供平台互动、后台保障。上海胶州路火灾发生在下午两点多,此时本地最具影响力的晚报《新民晚报》已经上市。其官方网站新民网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两点四十分,视频与音频就可以在线点击,出于安全的考虑,之后媒体记者都无法走进现场。当天的中央电视台就选用了新民网的采访视频,次日,在新民网的基础上,《新民晚报》做出了更深入的报道。这可以视作纸媒数字化的里程碑式的胜利,既发挥了小快灵的特点,电视台的播报虽然技术手段专业,但一个庞大的系统运转起来需要时间;又为纸质媒体跟进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据介绍,《新民晚报》的策略是“希望传统媒体采编部门下午的新闻,特别是突发新闻,用短信的形式先给新民网,但不要求全部。事件的背景和详情,可以在新民网上发布预告,详见第二天的《新民晚报》”。【5】最后,重视体验的作用。体验经济时代是人类需要层次升华的必然趋势。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