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道教道官制度_第1页
中国古代道教道官制度_第2页
中国古代道教道官制度_第3页
中国古代道教道官制度_第4页
中国古代道教道官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道教道官制度

道教官员是政府任命的道教各级官员。由于史料奇缺,资料搜集较难,尚属道教史研究的空白。目前,除部分内容散见于卿希泰先生的《中国道教史》,笔者的《道教与中国少数民族关系研究》一书对金元的少数民族道官作了研究外,王永平教授的《道教与唐代社会》一书则对唐代的道官做了专门的梳理。需要说明的是,道教史上由道教转入仕途的道士也不少,为了研究的方便,对于入仕后担任俗职,不再参与道教管理事务的官员,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同样,参与道教管理事务的俗官,也不作研究。一、道教管理部门在宫观的设置明编《道藏》称,“古制宫观道士之职:真人、祭酒、道录、道纪、道统、道正、道会、观主、提点、提举、副官、副观、讲师、都监、玄义、书记、谏议、监斋、戒师、上座、掌籍、都表、监临、法师、副表、直岁、表白、知库、司钥。”(1)这实际上是对中国古代道官道职的总结。道官的设置,从南北朝就开始了。如天监二年(503),南朝齐梁设大小道正,由著名道士孟景翼出任大道正。可惜相关史料奇缺,实为一件憾事。隋朝始设威仪道官,为官者如道门威仪王延等。王延(?—604),字子风,扶风始平人。《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十有传。据记载,隋文帝置玄都观,诏王延为观主,开皇六年(586),又以王延为道门威仪。(1)唐朝道官大体上以分布在全国的各级道门威仪使为主,中央道官承隋制称道门威仪。此外,又有地方威仪或宫观威仪等。为道官者如天宝年间(742-756),唐东京道门威仪张探玄、(2)两京大诏成观威仪元丹丘。(3)开元二十三年(713),右检校道门威仪龙兴观道士司马秀。(4)天宝元年(742)敕检道门威仪诏成观主道士萧□裕。(5)圣历年间道门威仪王栖霞及其师威仪郑启遐。(6)大唐检校两县威仪使兼永仙观主田名德等。(7)各级宫观又设观主、上座、监斋等管理宫观事务。在宫观担任道官的有,开元二十九年(741),寂宏观上座朱处封。(8)耀州五台山静明观主李素舟。(9)大周天授二年(691),金台观主马元贞。(10)大周长安四年(703),岱岳观主伦虚白、11合州庆林观主蒲真应、12襄州神武县云表观主周玄度等13。宋朝道录院(司),是中央道教管理机构。设有左(右)街道录、知(同知)左右街道录院事、左右街道录、副道录、左(右)街都监、左(右)街鉴义等职。由道士担任各机构的道官。宋初全国分十道,太宗至道三年(997),改道为路。地方分路、州(府、监、军)和县三级。政府在地方上设(都)道正、都监之类的道官。史载,“宣和三年(1121),令两京置女道录、副道录各一员。节镇置道正、副各一员。余州置道正一员,”14道正分为管内道正和山门(都)道正两种,前者如洪州道正、袭庆府管内道正等,后者如茅山(山门)道正、天台山都道正等。以下是根据史料整理的宋朝部分道官表。元朝设置集贤院作为中央道教管理部门。设知集贤院道教事。司职一般由道士充任。道士张留孙、吴全节、苗道一、完颜德明等都曾任知集贤院道教事。根据《元史》卷八十七,“集贤院,秩二品,掌提调学校、徵求隐逸、召集贤良,凡国子监、玄门道教、阴阳祭祀、占卜祭遁之事,悉隶属。国初,集贤与翰林国史院同一官署,至元二十二年,分置两院,置大学士三员、学士一员、直学士二员、典薄一员,吏属七人。”(1)地方上,与元朝的行政区划相对应,元朝也设置不同等级的道官进行管理。在某一个或几个行省,设道教都提点,如陕西五路四川西蜀道教提点孙德彧(2)以及“玄教嗣师总摄江淮荆襄等处道教都提点、崇文弘道玄德真人吴君”等;于路设道录、道判。如庆元路道判陈世素、庆元路道录吕震亨、宁国路道录稽天仁、饶州路道录董处谦、温州路道录温有成、庆元路道判麻文行等;在州、县又设道正、举师、威仪等道官,如至元二十年(1283),保定路易州道正王善明等;(3)最基层的宫观设提点、提举、知观,负责管理宫观事务。如大都崇真万寿宫提点孙益谦、夏文永等。(4)明朝京师设道录司,是管理道教的最高机关,隶属礼部。由全真、正一两道派各设左右正一两名,左右演法二人,左右至灵二人,左右玄义二人。在地方上,各府设道纪司,正副都纪各一人,正都纪从九品;州设道正司、道会司,道正、道会各一人。(5)明朝的宫观或宫观群(即道教名山)也设有道官。主要有閤皂山、三茅山、龙虎山三山符箓以及武当山等。分别设有正一嗣教(天师)真人、武当山提点、三茅山灵官等道官。其中,“江西龙虎山设正一真人一人,秩正一人,法官、赞教、掌书各二名;阁皂山、三茅山各置灵官一人,正八品;武当山设提点一人,分掌各山道教事。”(6)《重修玄妙观碑碣》有“钦赐正一嗣教大真人府赞教刘元德”的记载。(7)可知,在真人府为赞教者有道士刘元德等。此外,在武当山为提点者如叶云莱,在茅山为道官者如灵官汤希文、副灵官丁与明等。以下是笔者整理的明朝部分道官表。清朝承袭明制。道官制度变化不大。《清通考会典事例》称,“在京曰道录司,正一、演法、至灵、至义各二人。在外,府属曰道纪司,州属曰道正司,县属曰道会司,各掌其道教之事。”道官如康熙年间,长州道纪陶宏化等。二、道教官的任职道官是由政府任命或许可的道教管理者。大都由历朝主流道派的道士担任。道官是中国道教史上的特殊群体。在维持教团运转、促进教团建设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道官群体在中国道教史上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任道官,加强道教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早期道教的经典《太平经》就有将道法传播给少数民族的愿望。(1)事实上,将这种思想付诸现实的道士中,就有不少道官。他们的历史功绩是不容忽视的。金、元时期,全真掌教丘处机大胆发展少数民族的道士并任用他们为道官。使得不少少数民族的道士脱颖而出,成为道教的骨干力量。例如,玉真清妙真人,即女真坤道斡勒守坚。1241年,尹志平任命她为终南山玉真公主延生观住持,提点陕西女官焚修事。又如坤道奥敦妙善(1187-1275),金初贵族后裔,曾主持亳州洞霄宫修葺事,后赐诏护持宫中事,及中书省禁约榜文,有幸获入觐禁闱。(2)入明朝后,以刘渊然为代表的道官们,就为道教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弟子中就有不少少数民族的道官。在这些道官的带动下,道教在少数民族地区迅速发展。他们壮大了道教的阵容,深化了道教对少数民族的影响。(3)道教著作,为道官作历史道官有不少人是著名的道教学者。道官们著书立说、编修道史、研习道经,对道教学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北宋著名道士陈景元,青词造诣颇高。熙宁六年(1073),任右街道副道录,著有《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十卷、《南化真经章句音义》十四卷、《章句余事》一卷、《余事杂论》二卷、《冲虚至德真经释文补遗》二卷、《西升经集注》六卷、《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一卷、《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卷等。另外,左街都监贾善翔,著有《太上出家传度仪》、《南华真经直音》等;南宋左街道录留用光,著有《无上黄录大斋立成仪》五十七卷。此外,閤皂山道士杨至质,曾任右街鉴义主管教门公事。著作有《勿斋先生文集》上下二卷;元朝全真道士李道谦,曾经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提点。著有《七真年谱》、《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终南山记》、《甘水仙源录》等;清朝道士四品龙虎山提点娄近垣,著有《南华经注》一卷、《重修龙虎山志》十六卷、《黄箓科仪》十二卷以及《先天奏告玄科》一卷等。编修道史是道官对道教历史所作的贡献之一。例如,宋朝“宣和三年(1021),十一月,提举道录院见修《道史》。”(1)此外,研习道经也是道官的职责所在。如“正统十二年八月十日,今上皇帝刊印道藏经成,颁赐天下,用广流传。乃以一藏安奉白云观永充供养。时住持道录司右玄义臣倪正道稽首载拜安奉讫,……听所在道官、道士看诵赞扬,上为国家祝釐,下为生民祈福,甚盛举也。”(2)道官的平台首先,道官操持与皇家有关的道教斋醮,道教因此得到统治者的尊重。与皇家有关的道教斋醮有如下一些。其一,册封皇帝为“教主道君皇帝”。宋朝道录院册封徽宗为“教主道君皇帝”。使神权与教权合二为一。《宋史》载,“政和七年(1117),帝讽道录院曰‘朕乃昊天上帝元子,册朕为教主道君皇帝。’于是众臣及道录院上表册之,然止于教门内章疏,而不施于政事也。教主道君皇帝,既长生大帝君,道教五宗之一。”(3)这样,徽宗不但是万民的统治者,还是道教五宗之一的长生大帝君。皇帝的合法性因此得到了天上地下的认可,是名正言顺的天子。其二,为皇室成员举行受箓仪式。如天圣二年,“皇宋应运之四叶,圣君在宥之三年,圣母皇太后刘氏九灵分碎,三元旒神,刘光开泰之期。右街道录知玉清诏应宫事、同管勾教门公事李知损、左街都监寿宁观住持石知章等。就茅山崇禧观开建上清黄坛,预启玉箓道场七昼夜。”(4)其三,为皇帝铸钟祈寿。钟是道教的圣物,是道官与神灵沟通的重要法器。多由铜、铁或石头做成。它有外观宏伟,不易损坏,保持时间长的特点。有的古钟还是上等的艺术品。因此,古钟对于道教的信徒具有极大的感召力。道官们把铸造巨钟看作一件大事。由于耗资较多,许多道官积极出资赞助或积极组织募捐。《宣阳观钟铭》记载,唐朝“大历十二年(777),宣阳观奉承为国王圣化普及,道俗存亡。敬造洪钟一口,用铜一千五百斤,都检校道门威仪、紫极宫道士叶修然廿斤。”(1)另据《天庆观钟铭》记载,“绍兴三年(1133),处州天庆观敕差副道正权道正赐紫吴师正募缘并将己财铸大钟一座,仰祝今上皇帝陛下圣寿迈于万春,神功越于千古。”(2)其四,为皇帝治病。有的道官还凭借高超的医术受到皇室的礼遇。如清朝正一道士娄近垣,治好了雍正帝的病。被封为四品龙虎山提点、钦安殿住持。又如嘉靖十九年(1540),“上以久疾有瘳,嘉陶仲文祈祷有功,进少保、礼部尚书。再加少傅,食一品俸。”(3)其五、为帝王寻访、举荐高道。如“政和末,徽宗访方士于左街道录徐知常,以灵素对,”(4)其六、配合高道为帝王神化造势。如“灵素因希指造为清华帝君夜降宣和殿,假帝诰天书云录。帝乃令道士二千余人于上清宝箓宫,俾灵素宣谕共事。左街道录傅希烈等,皆作记上之。”(5)其七、为皇帝祷嗣。如嘉靖十五年(1536),“以皇嗣生,录正一真人邵以正祷嗣功,加授礼部尚书,给一品服俸,赐白金、文绮、宝冠、法服、豹裘。授其徒邵启为等禄秩有差。”(6)又如嘉靖十八年(1539),明朝道士陶仲文,因祷嗣有功,被封为真人。其次,道官还积极发挥专业优势,为社会作贡献。如祈祷风云雷电、阴晴雨雪等。南宋左街道录龙虎山道士留用光,是祷雨的高手。《龙虎山志·留用光传》称,庆元年间(1195—1200),“衢州旱甚,廷命祷雨,而雨。郡上有事,后复祷雨于朝,亦雨。”与祈雨相反,在水灾的年头,道官又担负着消除水患的重任。如张与材就是治水的行家,有着丰富的治水经验。大德八年(1304年),张与材“录平潮功”,加授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而宣和七年(1125),北宋道士王文卿,则因为祈晴有功,获赐诰,视中大夫,主管教门公事。(7)“道录院”的改作内容以宋朝为例,根据掌握的史料,宋朝道录院(道官)的职责与活动至少包括以下内容:其一、执行国家宗教政策。如宣和元年(1019),徽宗弃释入道。“寺为宫,院为观,即住持之人为知宫观事,所有僧录司改作德士司,左右街道录院可改作道德院,德士司隶属道德院。”(1)又如政和七年(1116),“以释教经六千卷内恶谈毁词,诋谤道儒二教。命近臣于道录院看详,取索焚之。”(2)可见道录院是国家崇道政策的执行机构。其二、培训道士。如“政和四年(1114),三月,诏曰:‘诸路监司,每路通选宫观道士十人,遣发上京,赴左右街道录院讲习科道声赞规式,候习熟遣还本处。’”(3)其三、主持京师道士考试。如开宝五年(972),左街道录刘若拙曾于京师主持道士考试,对专业知识不够精通的应考道士,皆作出严肃的批评。总之,道录院(道官)的活动内容包括斋醮祈祷、培训道士、推荐道士(官)、选拔道官等。其任务是编制道士的帐籍,发放度牒,管理道士的日常生活等。道教宫观的代表元代的奥敦妙善在清真观期间,与徒侣躬执畚锸,渐事缔构等祀玄元圣祖殿。1244年,往终南山祖师殿参拜敬香,途居安西庆真宫,将其修葺一新。回到清真观,在后堂塑真人何公、孙仙姑和仙姑的雕像。云游大名妙真观,至汴梁,住栖真观,广度门徒,修造道像。1255年,被女道士薛守元、蒋守崇持疏请去主亳州洞霄宫修葺事,乃率徒执役,大启荆棘,尽畚锸之勤,中为大殿七楹,以祀圣母,后为殿五十楹,以祀全真祖师,造道像四十躯,筑舍二百楹。她一生对道教宫观的建设,作出了许多贡献。(4)明朝时期,道官是地方公益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不少宫观的修缮都有他们的功劳。他们的名字屡屡见诸宫观的碑文。如《重建清溪道院记》有“宁国南陵县清溪道院住持何宇中”的记载。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如《重修玉清宫记》有“潍县玉清宫道会张希全”;《重修福济观记》,有“朝天提举李默然”;《重修三清殿记》,有“道录司右正一汤公希文”以及“华阳副灵官兼本宫住持丁与明”;《纯阳万寿永乐宫重修墙垣记》,有“本宫道正司道官李正□”等。有的道录司官员还受命主持一些重要的宫观。如《重修龙翔宫碑铭》记载,“杭之龙翔宫,理宗既斥其地为宫以奉感生帝,而命左右街都道录胡莹微为开山住持,以重其地。”(5)又如《白云观重修记》记载,“永乐四年(1403),命道录司右正一李时中为住持。宣德十年,今上皇帝命右玄义倪正道为住持。”(6)入清后,募建宫观仍然是道官的追求。如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长州道纪陶宏化募建东岳殿庑,构五岳楼。”(7)总之,道官是皇权统辖之下的教权执行者,对外向政府(皇帝)负责,对内则承担着整顿教门的重任。道官既是道门领袖,又是官方在教内的代表。正是道官们的努力经营,才使得道教得以维系几千年,江山易主而道法长存。三、道教的组织建设和道官的政治地位首先,在经济地位方面。如广顺二年(952),五代后周道士朱宵出任吴越两街道统天台道门威仪,自称“栖真明德大师通玄先生正一天师、特进检教太傅守太保上柱国、吴郡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1)地位尊贵,显赫一时。道官的贵盛难免引起嫉妒,受到非议和猜忌。一旦政治风云突变,道官的地位也急转直下,尤其在战争或财政紧张的时候。如宋朝“宝元二年(1039),时陕西用兵,调费日蹇,官员宋祁上奏:‘京师寺观或多设徒卒,故增置官司,衣粮所给,三倍他处,帐纬谓之供养,田产谓之常住。不徭不役,生蠹齐民。’”(2)百年之后,政府又向僧道征收丁税。例如“绍兴十五年(1145),初,命道士免丁钱。时言者论今官尹皆纳役钱,而僧道坐享安闲,显为侥幸。乃诏:‘律僧岁输五千,禅僧、道士各二千,其住持、长老、紫衣、知事皆递增之,至五十千,凡九等。’”(3)试图通过向包括道官在内的道士征税,以达到缩小收入差距和扩大财政收入的目的。到了清朝,“顺治二年(1645),停度牒纳银例。”(4)从经济上断了道教的重要财源。其次,在政治地位方面。以宋朝为例,宣和元年(1119),“诏天下知宫观道士与监司、郡县官以客礼相见。”宫观主有了一定的政治待遇。相比之下,一些地方官吏却因执行崇道政策不力,而遭到处罚。如,“甲子,知登州宗泽坐建神霄宫不虔,除名编籍。”政府又规定,“诸州置道学博士,择州官充之。”(5)看来,道经是州官的必修课。到了宣和六年(1124),御笔:道官可自大夫以上共带职人并令封至朝官,许荫赎私罪为官户。(6)可见,宋朝道官的政治地位很高。道官中显赫者如冲和殿侍宸林灵素,“出入呵斥,至与诸王争道,都人称之曰“道家两府”。(7)宣和七年,面对金兵强势南下,徽宗下诏,“道录院道官品等一切指挥依元丰法。”(8)道官作为宋朝社会生活中一支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又一次赢得了统治者的尊重。当然,种种特权和利益的获得,都是与道官的积极活动分不开的。正如史书所述,“道教之盛,自道士徐知常(右街道录—引者注)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