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1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认识20世纪初的历史的背景,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能力。2.熟记辛亥革命的过程,掌握中华民国建立的基本知识;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封建的重大意义。3.掌握辛亥革命的结果和影响,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通过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全面分析,深刻认识其性质和意义。教科书分析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讲述辛亥革命的背景,主要包括政治、经济、阶级、思想文化、组织、实践、有利时机等方面。“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讲述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和认识,既总结了其积极的影响和其局限性,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本课重点:辛亥革命的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本课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本课建议授课时间为1课时。设计一一、导入新课播放《武昌起义》视频。提问:20世纪初,为什么“革命开始成为民族救亡运动的主旋律”?革命的结果如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过历史的风云,重温那些改天换地的变化,感悟、思考民族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与困局。二、新课教学1.风雨欲来-革命背景(1)请学生结合图片思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中国。设计意图这一部分主要是讲述辛亥革命的背景。通过创设“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的3个历史情境,呈现“民族危机严重的中国”“封建专制强大的中国”“革命思潮涌动的中国”,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条件。通过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也可以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出示图片:讽刺漫画《中国蛋糕》)提问: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预设: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辛丑条约》签订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提问: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曾在新世纪初发起了一场自救运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清末新政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变革?这场运动有何进步意义?引导学生结合教科书回答:筹措军饷,训练新兵;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除科举,育才兴学;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清末新政改革内容比戊戌变法更广泛深入。追问: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有没有改变呢?1906年开始的预备立宪不是要改变君主专制,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吗?(内阁成员)总共由13人组成,其中皇族成员占了5名,满族占8名,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皇族内阁”.····“皇族内阁”的成员构成,背离了皇族人士不得入阁的宪政基本原则,其维护专制皇权统治的用意昭然若揭······-张建刚、颜吾芟《清末“预备立宪”的尾声-皇族内阁出笼》预设:君主专制没有改变,预备立宪实行“皇族内阁”,是一场骗局。教师点拨:预备立宪的骗局伤了资产阶级立宪派的心,立宪派纷纷转向革命,壮大了革命的力量,也使人们认识到君主专制下的中国难以独立富强。推翻清政府,已成为大势所趋。(3)请学生结合教科书归纳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宣传革命曾作出了哪些努力。预设:成立同盟会,创办《民报》,宣传革命思想,提出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教师点拨:通过成立政党、提出理论、宣传思想、武装实践,革命风潮涌动全国。结合教师所讲和课本内容,学生自主总结辛亥革命爆发的条件。提问:对于辛亥革命的爆发,有人认为是必然的,有人认为是偶然的,你是怎样认为的?预设:偶然性-四川保路运动爆发,湖北新军入川,湖北防务空虚;革命计划泄露,不得不提前发动革命;熊秉坤打响了第一枪。必然性-爆发条件(略)。过渡:偶然因素与必然因素相结合,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终于爆发了,中国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变化。2.改天换地-革命过程(1)武昌起义:概况、结果。(2)中华民国成立:时间、国都、国旗、宪法、纪年。(3)清帝退位,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的统治。过渡: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主要有哪些变化呢?(出示图片《黄龙旗》《五色旗》)

提问:国旗上的“龙”和“五色”分别代表什么?预设:龙代表专制皇权,五色代表五族共和。教师点拨:经过风云变幻,中国开始了向近代国家的转变。转变不只表现在外表上,还表现在实质上。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教师点拨:宪法发生了根本的改变,1908年宪法体现的是君主专制,1912年宪法体现的是实行内阁制,主权属于人民。过渡:两部宪法体现了国体的改变,从帝制到共和,从专制到民主,一个民主共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法律上确立了。这是核心的改变,也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是如何反对专制,确立资产阶级民主的?第一章“总纲”: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人民”: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史实,培养他们通过比较法分析研究历史的能力。通过对新旧国旗、宪法、社会生活风尚的对比,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所带来的全方位的深刻变化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

第三章“参议院”: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五章“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第六章“法院”: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理念?预设: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民主共和等。教师点拨:这些都是民主政治的体现。用主权在民反对君权神授;用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用三权分立、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那么为什么要实行责任内阁制呢?预设: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过渡:这部法律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是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政体的改变还导致了社会习俗、社会生活的改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有哪些改变。(出示图片:服饰-中山装;习俗-剪辫子;礼仪-鞠躬礼)教师点拨:服饰、礼仪的改变以及剪辫子、废缠足等变革体现了时代新风尚。过渡: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辛亥革命是否就成功了呢?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目标是否实现了?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辛亥革命呢?3.成败困局-革命评价中国封建社会本来有个头,那就是皇帝。它是大权独揽的绝对权威,是反动统治秩序赖以保持稳定的重心所在。辛亥革命突然把这个头砍掉了,整个反动统治就乱了套了。这以后,从袁世凯到蒋介石,像走马灯似的一个接着一个登场,却始终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的稳定的统治秩序来······这自然有很多原因,而辛亥革命在这里所起的巨大作用是无法抹煞的······-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1911年的革命,基本上是一场失败,不是一个创造。清王朝是灭亡了,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怎样埋葬它,用什么代替它。-[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与我们民众大多数,毫没关系。-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教师点拨: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伟大的,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传播了民主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因此,它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这场革命并没有放手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也没有彻底清除,封建残余仍然顽固存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所以它还不够彻底,但是,它毕竟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所以,尽管它存在着种种的历史局限,它的伟大历史意义是毫无疑问的,它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三、课堂小结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成为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和先驱们的功绩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流传后世;经受过这场革命洗礼的中国先进分子带领广大中国人民继续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崭新的、更为深刻的革命浪潮即将到来。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主要是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内容较难。通过对它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的分析,确定它的历史定位,从而认识它的历史意义。设计二一、导入新课播放电影《孙中山》片段,请学生指出视频中孙中山先生的梦想是什么。预设: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教师点拨:“我要推翻帝制!我要建立共和!”孙中山先生这一口号振聋发聩,响彻寰宇。在他的带领下,中国走上了追求民主共和的道路。过渡:“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是孙中山先生的梦想,更是时代的要求。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重温伟大的共和梦-辛亥革命。二、新课教学1.第一篇章-追求共和(辛亥革命的背景)(1)请学生阅读课本第一子目相关正文,概括辛亥革命的政治背景。预设:民族危机逐渐加深,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却失败了。(2)请学生结合课本第一子目“历史纵横”,谈一下对清政府进行的这场“自救”运动的认识。预设:“新政”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客观上取得了一些成果。教师点拨:清末新政没有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却客观上为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新政中的预备立宪,也让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转而支持革命。因此,清末新政不但没有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反而客观上壮大了反封建的力量,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进程。(3)请学生阅读课本第一子目相关正文并结合下列材料,找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此时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出示材料1:《革命军》书影及节选内容。出示材料2:革命党组织创建概况表格。名称创建时间创建地点创建人纲领(或誓言)性质兴中会1894年美国檀香山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1905年日本东京孙中山黄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出示材料3:《民报》创刊号及发刊词节选内容。出示材料3:《民报》创刊号及发刊词节选内容。出示材料4: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图片及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预设:宣传革命思想,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提出革命纲领,组织武装起义等。教师点拨:革命党人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建立革命团体与革命政党、提出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在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为革命进行着紧张的筹备工作。过渡:作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的三民主义,在组织和动员群众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到了巨大作用。请学生阅读课本第一子目的“学思之窗”栏目,分析三民主义。预设:三民主义是当时进步的理论,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孙中山认为当时应以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为重,对民生主义关注不够。教师点拨: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革命党人围绕这一纲领进行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并最终成功领导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辛亥革命。但它也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如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等。从孙中山的这段话来看,当时他主要关注政治上的革命,即主张以“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为先。但在以后的岁月中,孙中山也越来越重视“民生主义”。过渡:就在革命运动高涨之际,1911年5月,四川又发生了保路运动。保路运动与武昌起义有何联系呢?预设: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有利的时机。教师点拨:保路运动发生后,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导致湖北防务空虚,这就为湖北革命党人趁机发动武昌起义提供了革命契机。过渡:根据前面学习内容,这里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教师点拨:可以从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两方面进行总结。①必然因素。政治背景:民族危机严重,清朝统治危机加深;清末新政客观上为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经济和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为民主革命准备了物质和阶级条件。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舆论准备。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立,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组织准备。军事基础:同盟会发动了广州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民主革命进入高潮。②偶然因素。有利时机: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导致湖北防务空虚。提前爆发: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过渡:革命成为时代的大势,共和成为时代的需要。清朝的丧钟即将敲响,敲响丧钟的枪声来自武昌。武昌起义的胜利,也为共和的创建奠定了基础。2.第二篇章-创建共和(辛亥革命的过程)(1)武昌起义请学生阅读课本第二子目的正文,总结武昌起义的概况(时间、结果和影响)。预设:时间为1911年10月10日,结果是成立湖北军政府,影响是全国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独立,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过渡:武昌起义胜利后,经过革命党人的不懈努力,革命终于取得了巨大成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中华民国的建立、清宣统帝溥仪的退位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2)中华民国的建立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梳理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感受革命的艰辛;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探究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时间1912年1月1日(民国元年)总统孙中山(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国都南京国旗五色旗(代表“五族共和”)纪年民国纪年,改用公历过渡:以上就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的概况,请大家浏览课本第二子目辛亥革命形势图,思考当时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不是一个全国性的政权。预设:不是。教师点拨:此时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不是一个全国性的政权,其控制的区域主要在南方,与之对峙的是清政府。那么,清政府是如何退出历史舞台的呢?(3)清宣统帝溥仪退位教师点拨: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标志着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清帝退位后,辛亥革命的成果最终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为防止袁世凯专权,资产阶级革命派加快了制定宪法的步伐,以期为共和保驾护航。(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请学生阅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分析其性质。教师点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给中国政治带来了巨大变化-由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由人治到法治,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实践的一块里程碑。过渡:辛亥革命功绩巨大,成就斐然,具体表现有哪些呢?3.第三篇章-共和丰碑(辛亥革命的评价)请学生根据课本第三子目正文并结合下列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概括起来说就是推翻封建王朝,创建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茅家琦《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与局限》1912年至1919年,在这8年的时间里,建立起的新厂矿,就有427家,资本额猛增到9478万元。其中有59家,每年平均增长资本额1185万元。-刘钦斌《评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而革新政治又是与风习的改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参议院解职词中说:“又凡政治、法律、风俗、民智种种之事业,均须改良进步,(中国)始能与世界竞争。”唯其如此,辛亥革命后的改革社会风习之举,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就具有不可以区区视之的意义。-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预设: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结束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和社会习俗的革新。教师点拨:辛亥革命功绩巨大,它促使中国在国家体制、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辛亥革命是历史上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不过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过渡: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三子目相关内容,谈谈对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这一观点的理解。预设1:同意此观点。因为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到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的手里。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