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涉江采芙蓉教案_第1页
2023年涉江采芙蓉教案_第2页
2023年涉江采芙蓉教案_第3页
2023年涉江采芙蓉教案_第4页
2023年涉江采芙蓉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涉江采芙蓉教案涉江采芙蓉教案1

1、对比阅读: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①奇树:美树。②华:同“花”。③滋:繁盛。④荣:即上句的华。⑤贵:一作“贡”,献的意思。

思索:诗歌主要通过什么意象来抒情的?主子公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涉江采芙蓉》是否有相同之处?

涉江采芙蓉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二、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育诗歌鉴赏实力。

三、课时支配: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问: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

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日,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会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尝。

1、诗歌中的抒情主子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①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②明确:古代人送给最敬爱的人的礼物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挚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妙的。正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子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净和美妙。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子公的心情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假如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假如诗首就开宗明义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短暂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按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楚地表现了主子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子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子公极度苦痛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干脆点明主子公的苦痛,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终两句除了表达主子公黯然苦痛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许久才有“终老”之“悲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予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子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净、美妙。“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心情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好像看到主子公孤寂、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家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细致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家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子公感情苦痛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干脆点明主子公的苦痛,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终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子公更深的担忧是,假如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悲伤以终老”了。黯然的心情真是令人消魂!

涉江采芙蓉教案3

师:屈原《九歌》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对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别离的哀音在真纯的古典文学世界回响不绝。山隔水阻,风雪塞途,游学仕宦,斗争行役……一朝分别,音讯杳然。漫漫时间使分别化成了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让别离酿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显得特别真挚动人。今日,就让我们重回两千年前的汉末,走近“涉江采芙蓉”的有情人。

书写题目《涉江采芙蓉》

出示幻灯片

师:请看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品尝诗歌含蓄隽永的语言。

2.品析意象,体会诗歌深厚真挚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

师:那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一位同学来诵读一下这首诗歌,让我们初步感知这首诗歌。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悲伤以终老。

生读。

师:这位同学对字音、断句的把握特别到位,但是对情感的把握稍显不足。跟着这位同学的诵读,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这首诗歌,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生:一对男女恋人分别相互思念着对方的故事。

师: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呢?

生:同心而离居。

师:我详细地问问,是谁在涉江采芙蓉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生:女子

师: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女子而不是一位男子呢?

生1:因为采芙蓉的应当还是女子,假如是一位男子采芙蓉,这个画面也显得有点非驴非马。

生2朱自清《荷塘月色》里也说: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

师:有没有不同看法呢?

生:男子。

师:那你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呢?(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男子呢?)

生:诗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我认为古代离开家乡,外诞生活的应当是男子,而女子一般是不离开家的。而且男子也可以采芙蓉,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一般给别人送花的都是男子。

师:你们谈了自己的看法,并且从诗歌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老师觉得都不错,但是我发觉无论你们的答案是什么样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认为是一对分别的恋人在彼此思念着对方。正是由于你们多样化的思索,才使这首诗歌充溢了无穷的魅力。但是老师的想法是把它当作一位女子来看待。在古代,男子离开家乡女子在家守候,是一种更常见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师:对这首诗歌有了初步的相识,那我们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首诗的情感的诗呢?

(幻)这是一首的诗?

生:悲伤相思思念苦痛

师:同学们给予了这首诗歌丰富的情感。

那在这首诗中,有没有哪个词能干脆概括这种情感的?

生:悲伤。

板书:悲伤

那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我们先来看前四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谁来翻译一下这几句诗?语言要美一点。

生:渡江去采摘芙蓉花,兰泽上芳草萋萋。采摘芙蓉花送给谁呢?我所思念的人在远方。

师:翻译得不错。那我想问问,你刚才翻译的“渡过江水采芙蓉”,这个“渡江”和“涉江”意思一样吗?“涉江采芙蓉”的“涉”是什么意思?

生:一样,“涉”的意思就是“渡过”(坐着船过江)。

师:一般都怎么渡过江呢

生:不一样。“涉”的意思是蹚水过河。

师:蹚水过江采芙蓉和坐船过江采芙蓉,主子公的感受会一样吗?

生:不会。

(幻灯片)“涉”的本意:行走在溪水中。

我们设想一下:清清的江水缓缓流淌,兰花盛开的水泽里芳草萋萋,一位女子赤足走在浅浅的江水中,江水轻轻地划过她的肌肤,也牵动着她的心。“涉”字让我们感受到江水在肌肤上流过的细腻的触感,这种触感和主子公的内心情感是浸润在一起的。而假如说成了“渡江”或“坐着船过江”,作者的心可能还是那一颗思念的心,但就没有那么真挚动人了。

师:我们沉醉在女子涉江的美妙画面中,在这画面中有哪些意象呢?

生:芙蓉、芳草。(板书:芙蓉、芳草)

在这长满芳草的水泽,主子公为什么单就采集“芙蓉”呢?

生:1:周敦颐《爱莲说》中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濯清涟而不妖”,芙蓉也叫做莲花,这里有一种君子的品质。

生2:“芙蓉”和“夫容”谐音,在这里更能突出女子思念丈夫的心情。

师:这位同学旁征博引,能运用学过的学问来说明芙蓉的品质。

师:芙蓉,在《诗经》中叫作荷花,“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中叫芙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人们给予了荷花许多美妙的意蕴,如爱情、相思、忠贞、君子等等,它是一种纯净与美妙的象征。

师:老师很喜爱这首诗。读了许多遍,但是有一点小小的疑问。你看,比如去掉一句,同学们齐读“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有没有影响文意呢?

生:似乎没有。

师:那这句话写在这儿不是多余了吗?

生缄默

师:谁说说?

生:“兰泽多芳草”是环境描写,加上这一句更突出了意境的美丽。

师:你对诗歌品读的很细致,我们来复活一下当时那个画面吧:

一位女子想采一朵最漂亮的芙蓉花送给她的心上人,当来到了这片长满芳草的水泽里,满目的鲜花,馥郁的芳香使她一下子沉醉在这美妙的画面之中。我们再读读这两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重读)芳草。

而在他内心深处最深厚的情感是什么呢?是思念。于是,她突然想到了“采之欲遗谁”,却发觉“所思在远道”,不禁悲从中来。前两句是快乐的采莲背景,后两句的情感却陡然一转,哀痛了起来。诗人写如此美景的目的原来是为了——

生:以乐景衬哀情。

生读。

师:这么美妙的景色,女子采了芙蓉花,却突然问道:“采之欲遗谁?”莫非她不知道是谁吗?生:知道。

师:知道为什么还要问呢?假如不问,干脆就说成“采之遗远道”怎么样?

生1:她不想干脆说出来送给谁。那样显得很直白,一般女子不会有那么直白的话语。

生2:她想说出来,说出来以后会觉得心情好一些。

主子公这一问,引发了我们的思索,也使感情的抒发和诗意的表达更委婉含蓄,曲折有致。

师:理解了诗意,谁来读读这几句诗?第一句要轻松、愉悦,其次句要低沉、愁闷。

(重点引导学生好好读,使课堂推向一个高潮)

生读。

师点评。可以把“所思在远道”,重点教给学生读读。

师:芳香的兰泽,漂亮的芙蓉,却使人感到了深切的“悲伤”。这种悲伤能否停止呢?请看下句。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师:我们常说:诗歌是浓缩的想象,散文将这种想象铺绽开来,于是有了情节,有了人物,有了一颦一笑,有了一思一虑。现在就请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师:时间到,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生:……

师:加入了环境描写更好地渲染了这种离别之愁。

加入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会更加丰满。

加入动作描写,给人很强的画面感。

师:同学们丰富的想象与描写,仿佛使我们身临其境。长相思,在“旧乡”,佳人不见,摧肝肠。这个还在远道上前行的男子,离家越来越远。他时常地回望着无穷无尽的走过的路,心中对爱人充溢了思念。他又远望着前方漫漫浩浩的长路,心想:何处才是我的归宿?

这两句除了情感的绵长,语言的魅力又体现在哪里呢?

(幻灯片)哪些词语最为传神?最能传达主子公的情感呢?

生:运用了动作描写。“还顾”和“望”

师:回答特别好。“还顾”和“望”这两个词的动作性和画面性很强,(板书:还顾望)让这种思念之情更加浓重。多少思念多少爱,全在这一深情的还顾里;多少悲伤多少桶,都在这悲情的回望里。

让学生试着重音读读“望”(让学生把轻飘飘地读和重音,读读对比一下感觉)

师:同学们看看这两句,还有哪个词语用的好?

生:漫浩浩

师:好在哪里?

生:运用了叠词,更突出道路的漫长。

师:你对语言有特别敏锐的感知。“浩浩”读起来有那种烟波渺渺,烟水茫茫的感觉。李清照《声声慢》的第一句:“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叠词,音韵和谐,更突出了愁绪的浓重。“浩浩”语义,不仅指道路漫长无际,更让人感觉到悲伤的绵长。诵读的时候要把“浩浩”二字的无奈与绵长读出来。我请一位同学,读读这句话。

生读。

老师指导学生把“浩浩”两字拉长,引导学生渐渐读出情感。

师:涉江采芙蓉,目的已不是为了送到远方,因为早已知道无从可送。还顾望旧乡,没有缓解思念的焦渴,只有更深厚的悲伤。到此,郁积多年的苦痛喷薄而出:“同心而离居,悲伤以终老。”

师:我国南朝文学指责家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幻灯片)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乎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是否真做到了“一字千金”呢?我们把“而”和“以”去掉,改成四言诗。

师:同学们来齐读一下:“同心离居,悲伤终老”(幻灯片)

师:怎么样呢?能不能去掉?

生:不能。

师:那我们先来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同心同德但是却被迫分别,只能悲伤始终到终老。

这个“而”是什么意思?

生:可是,但是,却。表转折。假如去掉了,这是冲突的。同心同德却离居,然后还悲伤到老。

生:“而”在这里是一个表转折的连词,形成了前后巨大的反差,更让人感觉到被迫无奈的离居。表明白生活到老的一种持续的状态,就是“悲伤”。

师:这两句诗是全诗诗眼所在,也是全诗主题的升华。有了这个“而”字,情感是这样表达的:我们两个人是心心相印,两情相悦的,可是啊,却要被迫分别,天各一方。因此“而”字既表达了情感的转折,又突出了从甜蜜相爱到苦痛分别的极大反差,把那种相爱不能相守,惦念不能相见的黯然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连接“悲伤”和“终老”,就把“悲伤”所跨越的时间的绵长感体现了出来。

师:那在这两句中,作者用哪个词来表达这种悲伤的状态呢?

生:离居。

师:这里的“离居”含义是什么呢?

生:分开居住。

师:离居就是分开居住。老师引言中说到了“悲莫悲兮生别离”,这里的“离居”就是一种“生别离”的状态。人世间的别离有生别离也有死别离,二者哪一个更让人悲伤呢?

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一下。各组派出代表来阐述这个问题。

学生探讨。

生1:死别。苏轼说:“十年生死两茫茫”,对亡妻的思念让他特别苦痛。因为生别还有希望再见,而死者再也不能复返了。

生2:生别。明明知道那个人在哪里,却只能两地相忆,在煎熬中度过一生,这比死别更凄楚。生3:生别离吧。其实古人的生别就相当于现在的死别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一种体现。

生4:死别。“死去元知万事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死了就恒久不能相见了,而生别离可能还有见面的机会,也有可能不断听到对方的消息,于是心里有个念想,不至于太悲伤。

生5:生别。生别离会让人的内心时刻承受着煎熬,无论相隔多远时间多久,都不能见面。

师:同学们深化的思索,也让老师感慨良多。“多情自古伤离别”,无论是生别离还是死别离,都是让人伤心的。但我想,死别,的确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苦痛,但这苦痛是爆发性的,也是一次性的,我们须要的只是一个接受事实的过程。而生别离,是明明知道对方还在那里却恒久不能相见,须要时时刻刻承受着苦痛和煎熬,彼此的存在就是苦痛的根源,因此这种悲伤是绵延不绝的,是会始终到终老的。

师:叶嘉莹先生在赏析《古诗十九首》时,也曾经说过:

(幻灯片)死别往往是一恸而绝,而生离则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恒久要悬念,要悲伤。

我想:这首诗歌告知给我们的是:生离比死别更悲伤。

一边是苦痛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视远天;一边则是漫漫浩浩的长路上还顾回望的丈夫。两人之间,是层叠的山峦和浩渺的江河,他们彼此都茫然地相望,这时天地间仿佛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感叹:“同心而离居,悲伤以终老”(板书:画两颗心,“悲伤”是两颗心重合的部分),这个声音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涯海角,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苦痛叹息的交鸣!

师:同学们,本该携子之手,与子偕老。可如今有家不得归,有爱却不能守,这种苦痛、这种哀伤你谁能理解呢?

有哪位同学能带着情感读一下这首诗?

生读。(配乐:分角色朗读,最终两句读两遍,最终一句加读一遍)

三、结语:

泰戈尔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翱翔天际//一个却深潜海底”。我们把《古诗十九首》奉为经典,因为它和全部不朽的诗歌一样,都唱出了平凡人的情感,他们的高兴与惆怅,他们的缺憾与哀痛。《涉江采芙蓉》以其独特的章法,让游子与思妇对唱表明。就像这对鱼与飞鸟,它们深厚而真挚地情感在思念与渴望中产生心灵的共鸣,爱而不见的惆怅之情使人涕下,造句直而不野,令人满口生香,无愧于刘勰所说的“五言之冠冕”。

师:最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听老师诵读这首诗歌,再次感受主子公的情怀。

(老师配乐诵读,最终两句读两遍)

四、作业: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古诗十九首》之一

涉江采芙蓉教案

标签:教案

时间:2023-11-18

《涉江采芙蓉》教案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育诗歌鉴赏实力。[来源:学+科+网]一课时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日,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会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挚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三、诗歌鉴赏品尝1、诗歌中的抒情主子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敬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挚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妙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予了对亲朋的美妙祝福。[来源:学*科*网]

查看全文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二教案7.1《涉江采芙蓉》

标签:教案

时间:2023-03-11

[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育诗歌鉴赏实力。[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日,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会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挚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三、诗歌鉴赏品尝(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游子思乡之情……(二)详细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1、诗歌中的抒情主子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方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敬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挚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妙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予了对亲朋的美妙祝福。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子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净和美妙。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挚友的思念和祝愿。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心情出现了改变。由欢欣转为失落,为表现主子公的心情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假如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假如诗首就开宗明义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短暂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按例是要摆在中间的。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楚地表现了主子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子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子公极度苦痛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干脆点明主子公的苦痛,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6、最终两句除了表达主子公黯然苦痛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明确:最终两句,除了表达黯然苦痛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想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悲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别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别,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四、本文的表达手法借景抒情,白描手法。五、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子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子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六、作业:完成导练

查看全文

7.1《涉江采芙蓉》教案

标签:教案

时间:2023-03-10

《涉江采芙蓉》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育诗歌鉴赏实力。[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日,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会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挚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三、诗歌鉴赏品尝(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游子思乡之情……(二)详细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1、诗歌中的抒情主子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方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敬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挚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妙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予了对亲朋的'美妙祝福。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子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净和美妙。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挚友的思念和祝愿。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心情出现了改变。由欢欣转为失落,为表现主子公的心情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假如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假如诗首就开宗明义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短暂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按例是要摆在中间的。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楚地表现了主子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子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子公极度苦痛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干脆点明主子公的苦痛,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6、最终两句除了表达主子公黯然苦痛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明确:最终两句,除了表达黯然苦痛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想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悲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别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别,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四、本文的表达手法借景抒情,白描手法。五、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子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子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六、作业:完成导练

查看全文

《涉江采芙蓉》教案

标签:教案

时间:2023-03-09

教学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3.培育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实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4.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育学生健康主动的人生看法。重点、难点:重点:字词过关,读懂诗歌,对诗歌的初步鉴赏。难点:通过品尝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由回顾“诗歌(古风)发展脉络”导入新课:我在刚学过的《孔雀东南飞》一课中给大家归纳过“诗歌(古风)发展脉络”这一学问点,不知同学们还有印象吗?即《诗经》——楚辞——乐府民歌。由于当时只学到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所以只归纳到此。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诗歌(古风)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汲取了汉乐府的养分,所以不但擅长运用比兴,而且创建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今日,我们首先学习其中的一篇《涉江采芙蓉》,“窥一斑而见全豹”,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让大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有一个初步的感悟。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2、老师范读。3、一生朗读,师生评价。4、整体感知:全诗抒发了游子思念亲人(妻子)、思念家乡的情感。1、2句:涉江郊游采摘芙蓉3、4句:人在远方心愿难遂5、6句:回望家乡长路漫漫7、8句:天各一方悲伤难遣四、深层鉴赏《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子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净、美妙,这是“以乐衬哀”的手法。“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心情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好像看到主子公孤寂、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家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细致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家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子公感情苦痛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干脆点明主子公的苦痛,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终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子公更探的担忧是,假如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悲伤以终老”了。黯然的心情真是令人消魂!板书设计情节艺术手法特点1、2句:涉江郊游采摘芙蓉——以乐衬哀(芙蓉、兰泽、芳草)3、4句:人在远方心愿难遂——自问自答(设问)意境高洁、清幽5、6句:回望家乡长路漫漫——动作细微环节(还顾)含蓄不尽,余味悠长7、8句:天各一方悲伤难遣——联想想象(黯然消魂)五、《古诗十九首》中叠音词的魅力:《涉江采芙蓉》和这首诗都运用了叠音词。“漫浩浩”一词,运用叠音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迢迢牵牛星》一诗中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盈盈”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手的形态,“札札”是机的声音,“盈盈”是水的形态,“脉脉”诗人的神情。同是叠音,表现对象却各不相同,然而又都显得准确不移、自然生动。同时,叠音词的运用,增加了音乐美,加上句句押韵,随韵成趣,情趣盎然,使诗篇更具浓郁的抒情性,自然而又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

查看全文

涉江采芙蓉》教案2

标签:教案

时间:2023-03-09

一、复习诗歌的学问诗歌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就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二、《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汲取了汉乐府的养分,所以不但擅长运用比兴,而且创建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三、朗读课文1、老师范读2、自由朗读3、个人朗读四、(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游子思乡之情。(二)详细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方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挚友的思念和祝愿。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心情出现了改变。由欢欣转为失落,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的?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楚的表现主子公孤独、忧愁、愁怅的形象和心情。表达了主子公极度苦痛的心情可是,并没有干脆点明主子公的苦痛,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同心而离居,悲伤以终老。最终两句,除了表达黯然苦痛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想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悲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别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别,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总结: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1、通过诵读,干脆品尝本文的思想感情。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3、找寻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五、本文的表达手法借景抒情,白描手法。六、小结

查看全文

《涉江采芙蓉》教案1

标签:教案

时间:2023-03-09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育诗歌鉴赏实力。一课时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日,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会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挚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三、诗歌鉴赏品尝1、诗歌中的抒情主子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敬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挚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妙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予了对亲朋的美妙祝福。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子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净和美妙。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子公的心情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假如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假如诗首就开宗明义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短暂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按例是要摆在中间的。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楚地表现了主子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子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子公极度苦痛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干脆点明主子公的苦痛,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查看全文

G(2-2.8)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案

标签:教案

时间:2023-03-08

8、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教案一、学问教化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二、实力培育目标培育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实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育学生健康主动的人生看法。假如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简单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解决方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3.领悟意蕴,吸取精神养分。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2.其次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予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苦痛与惆怅可想而知了。《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心情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索:人应当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见刚好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见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子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净、美妙。“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心情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好像看到主子公孤寂、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家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细致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家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子公感情苦痛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干脆点明主子公的'苦痛,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终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子公更探的担忧是,假如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悲伤以终老”了。黯然的心情真是令人消魂!2.学习鉴赏《短歌行》理解和观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不理解,一是对诗中心情断续、起伏、改变不易把握。“青青子衿”两句、“呦呦鹿鸣”四句出自《诗经》,学生比照课文注释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即可。至于如何把握这首诗中心情的断续、起伏、改变,我们可以从人的心情在某个时候改变无端、不必强寻线索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它原本是配乐的,首先要和音乐旋律相应和的角度来理解。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来宾时。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譬如朝露”的比方,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心情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好像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月……不行断绝”却又回到“忧”上来,好像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最终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人才的心理,表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