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梅葛研究的文化学解读_第1页
彝族梅葛研究的文化学解读_第2页
彝族梅葛研究的文化学解读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彝族梅葛研究的文化学解读

在彝族的许多史诗中,创世墓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彝族的“四大创造史诗”,流传于通俗文学世界。自1959年《梅葛》公开出版以来,就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吸引了一些学者对其进行专题研究,如李子贤的《创世史诗〈梅葛〉简论》、唐楚臣的《〈梅葛〉散论》等,美国学者马克·本德尔(MarkBender)也曾对“梅葛”进行过实地调查和研究,并撰写了相关论文。但是,《梅葛》作为一部创世史诗,几十年来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还未出现一部既脱出文本,又回归文本,将“梅葛”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及民俗背景中,对其进行系统考察、深入探究的学术专著。2007年5月,经过课题组成员的艰苦努力,由李云峰、李子贤、杨甫旺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梅葛”的文化学解读》公开发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书的出版填补了此前“梅葛”文化学研究方面的空白,对搜集、整理和传承“梅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真阅读这部学术著作,认为这部书是课题组成员综合运用民族学、文化学、宗教学、历史学、民俗学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民族学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堪称“梅葛”研究的创新之作,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价值。概括地说,这部书有以下主要特点。第一,这部书是深入田野进行实地调查的学术成果。田野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基础,同时也是获取第一手资料最关键的步骤和手段。这部书的写作,就是课题组立足于云南楚雄州大姚、姚安、永仁、牟定等县流传着“梅葛”的彝族聚居区的实地调查,在调查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和思考的结果。2002年1月,课题组到达姚安县官屯乡马游村,对“梅葛”进行田野调查,调查组采取集体座谈的形式,“在全面了解‘梅葛’的文化生态、民俗等基础上……对马游彝族现存‘梅葛’进行了摄像、录音,共用了12盘录像带、20盘磁带。”(P291)此后,课题组成员于2002年4月又进行了一次补充调查,这次调查的主要任务是翻译“梅葛”:“翻译中,始终坚持保持原彝语意译,不改变原意,不改变句子,也不采用五字句,做到了彝语原意是什么就记录什么。”(P291)除了在姚安的两次实地调查外,课题组成员还在2001年12月~2002年5月到大姚昙华、永仁直苴等地进行田野调查,足迹几乎走遍了大姚、姚安、永仁等县的彝族聚居区,尽可能地对与“梅葛”相关的民间信仰、宗教祭仪、吟唱场景、传承方式等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可以说,课题组对“梅葛”彝族聚居区所进行的调查,无论从时间之久、范围之广还是从程度之深来说,都是非常难得的,同时他们不辞辛劳地在彝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克服工作、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取得了丰富的调查资料,其精神也是值得钦佩的。第二,这部书是完整系统的文化学著作。这部书共分十章:第一章《“梅葛”流传地区的文化生态与民俗文化》详细生动地描述了“梅葛”流传地区的自然环境与文化生态,认为文化的产生与自然环境密切关联,不同的自然环境产生不同的文化生态系统。第二章《“梅葛”古今》运用多学科的手段和方法,对“梅葛”的创世神话与原始信仰及“梅葛”的“根谱”之谜进行分析,同时对“梅葛”的流传区域和文本的搜集、整理进行疏理,认为随着文化的变迁,“梅葛”在当今时代呈现出式微的趋势。第三章《古老的文学样式及其特征》对“梅葛”产生的时代与民族形成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研究了创世神话与原始性史诗的关系,认为文化环境的变迁、宗教信仰的淡化、核心价值观的变化、经济类型的多元化、外来文化的影响,对“梅葛”的展演与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四章《“梅葛”的文本解读》对“梅葛”的书面文本与口头文本进行深入研究,挖掘了“梅葛”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揭示了“梅葛”的核心意义和衍生意义。第五章《“梅葛”与彝族古文化》集中研究了“梅葛”与彝族古文化的关系,认为“梅葛”在长期的传承和流变中,完整地记录了彝族地区的民间文化知识。第六章《“梅葛”的吟唱方式与文化氛围》详细地描绘了宗教祭仪上的“梅葛”、丧事上的“梅葛”、婚庆上的“梅葛”、节日上的“梅葛”、建房及自由娱乐场所的“梅葛”,并对“梅葛”的吟唱者、听众和接受心理进行了系统分析。第七章《“梅葛”的功能与结构》运用文化人类学理论,对“梅葛”的功能和结构进行了探讨。第八章《“梅葛”的传承与传承方式》认为“梅葛”的传承与民俗环境和民间演唱习俗有密切的关系,毕摩和歌手在“梅葛”的文化传承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第九章《异曲同工与同源异流》运用文化比较的方法,对“梅葛”与《查姆》、《阿细的先鸡》、《勒俄特依》和白族的《创世纪》、哈尼族的《十二奴局》、拉祜族的《牡帕密帕》、纳西族的《崇搬图》、阿昌族的《遮帕麻与遮米麻》进行了比较,得出结论。第十章《“梅葛”的绝唱》集中思考“后梅葛时代”传统文化的自我保护机制,提出保护“梅葛”的基本态度和应对措施。综观全书,课题组成员从宏观处着手,于细微处见功夫,对“梅葛”彝族流传区域的衣食住行、农事婚丧等物质文化,以及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等精神文化,无不予以详细记述,同时运用文化学理论,对“梅葛”的文本、传承方式、功能、结构等进行集中研究和探讨,可以说,全书文化视野相当宏阔,对所见所闻广搜博洽,信笔出颖,许多内容、观点都给人们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第三,这部书是运用田野考察和文献资料的综合性研究成果。课题组的成员在这部书中将田野调查资料、汉文文献资料及地方文献资料熔为一炉,加以综合运用,从而极大地开辟了研究的视野,解决了学术上的许多疑难问题,体现出这部书不同寻常的学术水平。课题组成员在书中除了利用诸如《史记》、《旧唐书》、《明实录》、《太平御览》等汉文文献外,同时熟练地运用地方文献说明问题。在书中引用、参注和说明的有《云南志》、《云南志略》、明隆庆《楚雄府志》、清康熙《楚雄府志》、清道光《大姚县志》、民国《姚安县志》、民国《牟定县志》等地方文献。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课题组成员还重视彝族典籍文献,认为彝族典籍文献是可靠的研究资料,粗略统计,这部书抄录并翻译的彝族典籍文献有:《俚颇古歌》、《蜻蛉梅葛》、《祭奠经》、《创世歌》等,这些典籍文献极大地丰富了“梅葛”研究的资料库。例如,在探讨“梅葛”的功能时,课题组成员对“梅葛”和“蜻蛉梅葛”的情节结构、表现内容等进行认真对比,认为“梅葛”具有承载与传播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功能,其结论是令人信服和可靠的。当然,在运用这些彝族典籍文献时,对于彝族典籍文献的记载,课题组成员也没有完全盲目信从,而是以专家、学者的眼光加以判断、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第四,这部书是对“梅葛”进行深入研究的理论著作。课题组成员都是长期从事民族学、历史学、文化学、宗教学、民俗学研究的学者,受过系统专业的学术训练,既掌握田野调查的基本技能,也具有较强的理论素养。这部书不满足于对所见现象的单纯描述,而是随处可见加以深入的分析和论述,达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效果。例如,在对“梅葛”的结构进行研究时,课题组成员从“内核”、“中质”和“外壳”进行分析,认为“内核主要包括宗教信仰、民族意识、文化心理、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内容”;(P189)而“梅葛”的中质则是“祭仪、演唱者和演唱氛围”,(P196)外壳是“梅葛”的演唱表述和吟唱方式。课题组成员结合“梅葛”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运用相关的文化人类学理论进行认真分析,读来让人耳目一新。同样,在对“梅葛”的传承与传承方式进行研究时,提出“文化传承场”的概念,认为“从传承场来看,虽有主次之分,圣域和俗域之别,但它无所不在,渗透在人们生活中,并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一生都伴随着它……除了日常生活外,还置身于一些特定场合,这些特定的场合主要有祭祀场合、喜事场合”,(P210—211)对其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可以说,作为严谨的学者,课题组成员对所研究的问题保持了客观、科学的态度。一方面,他们非常重视田野调查的资料;另一方面,他们又能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这种科学、客观的态度,使本书得以准确地反映、表现“梅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