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甘酸钠穴区注射后大鼠穴区肥大细胞及痛阈值变化_第1页
色甘酸钠穴区注射后大鼠穴区肥大细胞及痛阈值变化_第2页
色甘酸钠穴区注射后大鼠穴区肥大细胞及痛阈值变化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色甘酸钠穴区注射后大鼠穴区肥大细胞及痛阈值变化

彩微酸钠(scg)是一种由肥大细胞(mc)产生的膜试剂,具有稳定mc和抑制脱颗粒的作用。临床上,色甘酸钠制剂通过抑制MC活性,对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研究表明,MC与经络穴位密切相关,穴区组织内MC功能活性变化对穴位功能、针刺信息的传递及针刺效应产生直接影响。电针刺激可以激活穴区MC活性,促进MC聚集和脱颗粒,产生针刺效应。本实验采用SCG进行穴位封闭,观察SCG是否对电针激活MC以及所产生的针刺效应存在影响并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g,scxk-军清洁级Wistar雄性3月龄大鼠40只,体重120g~150g,由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动物中心提供(SCXK-(军)2007-004)。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遵照科技部发布的《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1.2mama公司色甘酸钠(SodiumCromoglicate)、硫化乙酰胆碱碘盐,美国Sigma公司;甲苯胺蓝(ToluidineBlueO),美国Amresco公司;恒冷箱切片机,英国ThermoFisherScientific公司;韩氏电针仪LH202H型,北京华卫产业公司;YLS-12A鼠尾光照测痛仪,淮北正华生物仪器有限公司。1.3scg+电针大鼠穴位注射前基础痛阈值检测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电针组、SCG组、SCG+电针组,每组各10只。正常组:不给予任何刺激的健康大鼠。电针组:按实验针灸学描述选取大鼠左侧足三里穴,即膝关节后外侧腓骨小头下约5mm处,用0.5寸针灸针直刺入7mm;将针连接电针仪,电针参数为强度:0.1mA,频率:2/15Hz,时间:25min。电针结束后大鼠饲养过夜。SCG组:将2%SCG注射液由深至浅分别注入左足三里穴各50μl,大鼠饲养过夜。SCG+电针组:将2%SCG注射液由深至浅分别注入左足三里穴各50μl。注射20min后,各穴给予电针刺激,针刺方法、参数与电针组相同。电针结束后大鼠饲养过夜。正常组大鼠固定于测痛仪上,待其稳定后检测记录痛阈值,作为基础痛阈值;25min后再进行痛阈值检测,作为实验后痛阈值。电针组大鼠检测电针刺激前的基础痛阈值,电针结束待其稳定后再进行痛阈值检测,作为实验后痛阈值。SCG钠组大鼠检测穴位注射前的基础痛阈值,注射25min后待其稳定再进行痛阈值检测,作为实验后痛阈值。SCG+电针组大鼠检测注射前基础痛阈值,电针结束后再进行痛阈值检测,作为实验后痛阈值。每只大鼠每次痛阈值检测均进行2次,每次间隔2min,取平均值。1.4肌肉组织染色各实验组电针结束后处死动物,取左足三里穴区组织块(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和少量肌肉组织,约1cm×1cm×0.4cm)编号,速冻于恒冷箱切片机内,切片厚20μm,进行乙酰胆碱酯酶组化染色加甲苯胺兰复染,酒精逐级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快干胶封片。1.5实验数据和痛阈差值在光学显微镜下,每只大鼠观察“足三里”穴区的32张切片,每张切片以小血管标记(直径100~200μm),每张切片3个视野,分别记录下MC数及脱颗粒数。脱颗粒率计算公式:脱颗粒率=脱颗粒细胞数/MC数,取平均值作为该穴区组织的脱颗粒率,进行MC数及脱颗粒率的组间比较;求出每只大鼠的痛阈差值:痛阈差值=实验后痛阈值-基础痛阈值,并进行组间比较。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各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2组间差异采用LSD检验进行分析,P<0.01为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穴区mcs分布情况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各实验组“足三里”穴区真皮、皮下组织和肌肉组织各层中分布着大小、数量不等的MC,多聚集在小血管和神经周围,皮下组织层MC分布最丰富。电针组穴区MCs分布比正常组增多,SCG组和SCG+电针组穴区MC均明显减少(见图1A、1B、1C、1D)。表1显示,各组穴区MC数依次为电针组>正常组>SCG+电针组>SCG组,其中SCG组MC数与其余各组比较,SCG+电针组MC数与其余各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2scg和电针对mrs-mc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正常组大鼠穴区MC形状规则,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颗粒密集,着色深,少量细胞发生脱颗粒(见图1A)。电针组MC胞质内颗粒间距增大,着色浅,多数细胞胞膜破裂,释放大量颗粒,散布在细胞分泌面周围,或在胞膜附近聚集成团、带状(见图1B)。SCG组多数MC轮廓呈现不规则的四边形几何形状,胞质内颗粒密集,部分细胞有脱颗粒趋势,但颗粒尚未或较少脱出(见图1C)。SCG+电针组MC形态与SCG组相似,偶而有MC胞膜周围存在少量脱出的颗粒物(见图1D)。表1显示,各组穴区MC脱颗粒率分析比较为电针组>正常组>SCG+电针组>SCG组;其中,SCG组MC脱颗粒率与电针组、正常组比较,SCG+电针组MC脱颗粒率与电针组比较,电针组MC脱颗粒率与正常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3痛阈值测定表1显示,正常组大鼠25min前后痛阈值呈现轻微波动;电针组电针25min后,大鼠痛阈值升高;SCG组和SCG+电针组大鼠实验处理后痛阈值均出现下降,各组大鼠痛阈差值比较为电针组>正常组>SCG+电针组>SCG组,SCG+电针组大鼠痛阈差值与电针组、正常组比较,SCG组痛阈差值与电针组、正常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scg穴区注射抑制mc聚集和脱颗粒的作用机理SCG是一种抗变态反应药物,药理机制研究发现,它对细胞活化的氯离子通道具有调节功能,可使细胞处于正常休息的生理状态。SCG的主要作用是稳定MC膜,通过减少钙离子内流,抑制细胞胞吐过程中参与信号传导的关键介导物细胞磷脂酶D(PLD),从而抑制MC活化和脱颗粒,减少组胺、TNF2α、慢反应物质的释放。研究表明,在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特异性湿疹、肥大细胞增生病等变态反应疾病治疗中,色甘酸钠制剂可以有效抑制机体组织中MC的活性,显著改善和治疗病证。MC是生物体内一种十分重要的细胞,在维持机体生理功能、参与病理反应方面均发挥作用,有“万能细胞”之称。MC胞质颗粒内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组织胺、蛋白多糖、中性蛋白酶及多种白细胞介素(IL)等。当机体组织感受刺激时,组织局部大量MC聚集,释放颗粒内的物质(常称为脱颗粒);参与、介导细胞因子网络中多种反应,MC脱颗粒是其实现生物学作用的关键步骤。研究表明,电针刺激可以促进大量MC向穴位局部迁移、募集,引起穴区MCs大量脱颗粒,参与针刺效应传递。电针镇痛效应的产生就与电针促进MC脱颗粒、参与神经调节相关。本实验为观察SCG对电针刺激后MC功能的影响,采用新的组织染色方法,清晰显示电针和SCG穴位注射后组织中MC的形态结构。实验观察到,SCG注射后,无论电针或不电针刺激,穴区皮下组织层中MC形态均发生改变,MC数和脱颗粒率下降;而单纯电针刺激的穴区MC数和脱颗粒率均高于正常状态。这一结果表明,SCG不仅可以抑制正常穴区MC聚集和脱颗粒,对电针促进穴区MC聚集、迁移和脱颗粒的效应同样具有抑制作用。同时,对实验前后各组大鼠痛阈值比较发现,电针组大鼠痛阈值升高,SCG注射组和SCG+电针组大鼠痛阈值均下降;穴位注射SCG可以使电针后大鼠痛阈降低。研究表明,电针刺激可以促进穴区MC聚集和脱颗粒,这与电针镇痛效应产生的关系密切。因此,在实验研究中,痛阈值变化常常作为反映电针调节MC功能的一个指标。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初步分析认为,SCG可以抑制MC膜的活性,穴区SCG注射后穴位局部组织MC的活性被封闭,细胞数量减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