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637历史学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1页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637历史学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2页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637历史学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3页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637历史学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4页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637历史学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第一部分四川师范大学637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637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5年四川师范大学637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2014年四川师范大学637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2013年四川师范大学637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第二部分四川师范大学相关专业考研真题2013年四川师范大学839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学科教学)2012年四川师范大学839历史学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学科教学)2005年四川师范大学347中国近现代史(1)考研真题2005年四川师范大学343中国历史考研真题2005年四川师范大学442中国近现代史(2)考研真题2004年四川师范大学464世界近现代史(2)考研真题2004年四川师范大学463世界近现代史(1)考研真题2004年四川师范大学460世界近代史考研真题2004年四川师范大学440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真题2004年四川师范大学362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2004年四川师范大学360中国历史考研真题2003年四川师范大学460世界近现代史考研真题2003年四川师范大学349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2003年四川师范大学336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真题

第一部分四川师范大学637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637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安史之乱答:安史之乱是指公元755年至763年,唐朝发生的一场军事叛乱。安史之乱开始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结束于唐代宗宝应二年,前后达八年之久。公元755年,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翌年就攻入都城长安。唐玄宗逃入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公元763年,史朝义被逼自杀,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2.清末新政答:清末新政是指1901~1905年清政府推行的效法西方的改革。1901年1月29日,清廷颁布“变法”上谕。4月21日,成立了以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主持“新政”事宜。新政期间,颁布了一系列上谕,主要内容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停止捐纳实官,裁汰各衙门胥吏差役;裁汰绿营防勇,编练新军;废弃旧式武科,停止乡会试及各省岁考,广设学堂;奖励工商业;准满汉通婚等。练兵筹饷是新政的中心内容。清末新政的启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了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但是清末新政并未深入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许多措施流于形式,成为一纸空文,最终不能挽救清政府的统治。3.《华阳国志》答:《华阳国志》是东晋时期常璩所著的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的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共分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刘先主志、后主志、后贤志、大同志、序志等十二卷。以地理志、编年史和人物志三者结合,记载了公元4世纪以前中国西南地区的历史、地理概况。其中先贤、后贤志及仕女目录等收西汉至东晋时期益、梁、宁三州人物近400人。《华阳国志》对于研究古代中国西南地区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4.德意志关税同盟答:德意志关税同盟是1834年德意志诸邦国为扫除贸易障碍而组成的关税联盟。最初包括德意志的18个邦国,由普鲁士领导。关税联盟规定废除各地关税,同盟各邦国之间的贸易免税;统一对外贸易关税制度和税率。但是由于货币不统一、各邦仍保持独立主权等,德意志的分裂状态还是没有被消除。1854年,除奥地利和北德意志一些城市外,绝大部分德意志邦国相继加入关税同盟。关税同盟促进了德意志地区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小德意志地区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为普鲁士统一德国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5.罗斯福新政答:罗斯福新政是1933~1939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缓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而推行的改革。1933年罗斯福入主白宫后,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开始进行改革。其主要内容有:整顿银行与金融业,调整农业生

产,调整工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以工代赈”等。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加强。6.西欧庄园制答:西欧庄园制是公元9~13世纪西欧兴起的一种封建农业组织形式。典型的庄园采用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庄园的土地划分成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部分。领主自营地由服劳役的农奴耕种,自营地上的收获全归封建主,农奴靠耕种份地维持生活。农奴份地的所有权也归封建主,农奴子弟继承份地要向封建主交纳继承金。典型的庄园主要集中在法国中部和英格兰,13世纪成为庄园直接经营的兴盛时期。14、15世纪,随着经济的衰退,自营地经营又变得无利可图,庄园最终走向解体。二、简答题1.简述元代行省制度的影响。答:元代行省制是元朝建立后在全国设立的地方行政制度,这一制度对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影响。(1)行省制度的建立,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行省具有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和地方的联系。(2)元代行省制的建立,为我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创立了一套新的行政体制。既避免了魏晋南北朝地方的地方权力过大,唐末的地方武装割据,又消去了两宋的中央极端集权,地方无权的弊端。新的行省制度

既给予了地方权力,又保留了中央权力,不失为一种解决地方行政的一种良好制度,而且随后的明清及现在的政体都在沿用这一制度,说明此制度是比较合理的。(3)行省制有利于防范地方叛乱。行省的设立是根据地理条件设立的,为了军事目的打破自然地理限制,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的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之势。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门户洞开,无险可守。这种以北制南,各省北向门户洞开和人为实行的形格势禁的政策,在汉地诸行省表现得最为突出,从而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4)行省的消极影响就是次于行省的地方权力缩小。如行省将路府州县的权力削夺过半,使其处理庶务的正常功能降低。行省的面积过大不利于对行省各个地方的管辖,政令难于上传下达。2.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作用。答: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立了该体系,因为此次会议是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的,所以称之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对战后的经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2)促进战后各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在金本位制下,各国注重外部平衡,国内经济往往带有紧缩倾向。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偏重内部平衡,危机和失业情形较之战前有所缓和。

(3)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美国通过赠与、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4)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后,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活动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一,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短期贷款暂时缓和了战后许多国家的收支危机,促进了支付办法上的稳步自由化。其二,世界银行提供和组织的长期贷款和投资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会员国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三、论述题1.以乾隆时期《西藏善后章程》为中心试论清政府对西藏的治理。答:(1)清政府对西藏的治理过程梳理①顺治年间敕封:顺治皇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②康熙年间平叛:五世达赖圆寂后,大权旁落第巴桑结等人手中,第巴桑结后被拉藏汗杀掉,后来准噶尔叛军和西藏叛乱分子勾结杀掉拉藏汗。为了镇压叛乱,恢复西藏的地方秩序,清政府于康熙五十七年、五十九年两次派兵入藏,最终击败了准噶尔部叛军。接着,任命后藏的阿里第巴康济鼐等4人为噶卜伦(或称噶伦),管理西藏地方行政事务。③雍正年间平叛:雍正五年(1727年)阿尔布巴又发生叛乱,后藏台吉颇罗鼐在清政府平叛大军到之前平定叛乱。后来,清廷诏封他为贝

子,总理藏事。④乾隆年间平叛:乾隆十五年(1750年),颇罗鼐子朱尔墨特那木扎勒又勾结准噶尔叛军叛乱,但很快就被平定。乾隆五十三年六月,西藏南邻廓尔喀头目喇巴尔达布率兵3000人抢掠西藏的聂拉木、济咙和其他地方。乾隆五十六年七月,廓尔喀再次大举入侵我国西藏,进犯日喀则,九月将扎什伦布寺的财物抢劫一空。九月,清政府派军进藏征讨,在西藏人民的积极配合下,廓尔喀侵略军很快就被驱逐出境。在清朝大军压境的威慑下,廓尔喀侵略者不得不乞降纳款,交出所掠扎什伦布寺等处财物,表示定期朝贡,永不再犯。(2)清朝在西藏实施的治理措施①设置驻藏大臣:雍正年间平定阿尔布巴叛乱后,清政府在西藏设置了驻藏大臣管理西藏。驻藏大臣设置两员,分驻前后藏,以监督西藏地方的管理事务。驻藏大臣的设置,说明清政府对西藏地方事务管理的进一步加强。②《西藏善后章程》的颁布:乾隆十五年平定朱尔墨特那木扎勒叛乱后,清政府颁布了《西藏善后章程》。《西藏善后章程》废除了西藏郡王制,设立噶厦,驻地在拉萨大昭寺,长官为噶伦,秉承驻藏大臣、达赖喇嘛旨意办事。其同时规定噶伦员额为四人,且必须于公所(噶厦)办理政事。该章程还扩大了驻藏大臣的职权,并首次正式规定了达赖喇嘛的世俗权力,形成了驻藏大臣、达赖与班禅的僧官系统、噶厦俗官系统三者制衡的状态。驻当雄的达木和硕特八旗蒙古军队亦归驻藏大臣统辖。在进行体制改革的同时,清政府还决定在西藏长年驻兵一千五百名,令提督大员率领弹压,三年轮换一次,成为定例。③金瓶掣签制度的设立:乾隆年间,击退廓喀尔侵略后,清廷开始考虑西藏的善后事宜,命军机大臣阿桂和福康安等议定有关西藏章程,

对西藏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进行重大改革。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七月颁布,共100余条。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确立了“金瓶掣签”制度,金瓶掣签就是将下一任达赖喇嘛或班禅额尔德尼的姓名、出生年日做签放入金瓶,在清政府监督下抽出下一任活佛。除“金瓶掣签”外,还规定了“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地位“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前、后藏的噶卜伦以下的各级地方官员和管事喇嘛的选任,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班禅共同简选;所有当地政教事务,“事无大小,均应禀知驻藏大臣办理”。通过这些改革与规定,中央加强了对西藏地方的管理。(3)关于清朝对西藏治理的评价清朝在平定历次西藏叛乱之后,在制度、管理上都实施了一些改革,而且这些制度和管理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在后来的运行中都表现出了其正确性,使西藏避免了更多的叛乱,加强了清政府中央对西藏强有力的管辖。而且这些治理体系也为其他地区的治理提供了经验。巩固了清王朝大一统的局面。维护了国家统一,奠定了我国现在西藏地区的版图。2.论述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答:英国实现工业革命后,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有了地位,在政治上也想取得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力,而且一些“衰败选区”仍有议员名额,在此类因素的推动下,19世纪英国进行了三次议会改革。19世纪英国政治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是以三次议会改革为标志的政治民主化。(1)1832年议会改革①背景

19世纪初,在英国的政治舞台上,托利党独揽大权,土地贵族实行只有利于他们的政策。1815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谷物法》,规定只有当国内市场上的粮价达到每夸脱80先令时,才准许国外的粮食输入英国。这样就使国内粮价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不但普通人民的生活状况更加恶化,而且也大大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19世纪20年代,欧洲大陆的革命事件,如希腊独立战争、法国七月革命,都在英国引起广泛的同情,也激发了英国民众的改革热情。1830年,坚决反对改革的托利党内阁倒台,支持改革的辉格党授命组阁。1832年6月,改革方案得到通过并经国王批准。这就是英国第一次国会选举制度改革。②改革的主要内容调整选区和重新分配备选区议员名额。56个人口不到2000人的选区被取消,31个有2000~4000人口的选区各减少1个议员席位。余出的143个议席中,各大新兴工业城市得到65个,各郡选区特别是北方郡选区得到65个,其余分给了苏格兰和爱尔兰。在选民资格方面,城市居民凡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房户主或年缴纳房租10镑以上的房客都有选举权;农村中年收入10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和年收入50镑以上的租地农业家享有选举权。③影响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上层获得了参加政权的机会。议会在一些新立法中转向自由贸易原则,废除了《谷物法》(1846年)和实行近200年的《航海条例》(1849年)。(2)1867年议会改革①背景

1832年议会改革也启发了工人阶级,随后兴起了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工人群体的日益扩大使统治阶级两大政党自由党(原辉格党)和保守党(原托利党)都开始意识到争取工人支持的重要性。尤其是自由党领袖格拉斯顿和保守党领袖狄斯霄利都把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视为执政的纲领。②议会改革运动和改革内容19世纪60年代,激进派和英国工联领袖联合成立了“全国改革联盟”,掀起第二次声势浩大的争取议会改革运动。到1867年春,改革运动进一步高涨,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在海德公园举行的大会,参加集会者达20万人。尽管格拉斯顿的改革方案受阻,但狄斯雷利内阁的改革方案于1867年获得议会的通过。这一改革方案规定,在城镇,选举权应给予每一房主和租户,也给予支付租金每年不少于10镑和居住不少于一年的房客。在各郡,选票给予从私产承担租金中每年所得不少于5镑的人。短期租户如有12镑收入,也可获得选举权。另有46个“衰败选区”被取消,所空余出来的席位,分配给各大城市。选民的总数从135万人增加到225万人,但是妇女仍无选举权。③影响1867年的议会改革完成了工业资产阶级争取参加政权的斗争。贵族地主的势力进一步减弱了,在“衰败选区”被取消后,贵族地主不能够再随心所欲地选送代表到下院去了,资产阶级在下议院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不过,直到这时,英国仍然只有1/2的成年男子享有选举权,工人中只有高工资的熟练工人才获得选举权。(3)1884~1885年议会改革19世纪80年代,自由党推动了第三次议会改革。1884年,自由党提出的《人民代表制法》获得议会通过,把选举权扩大到农业工人,使英

国大部分成年男子获得选举权。1885年又通过了《重新分配席位法》。除22个城市外,其他各城市和各郡一律实行单一代表选区制,大体上每5.4万人选出一个代表,从而接近于平等代表制原则。通过上述一系列改革,英国在19世纪实现了从贵族寡头政治向现代民主政治的转变。英国政治民主一步一步地扩大,其最显著的成果便是工人阶级可以参与政治生活,可以推动政府实行劳工立法。(4)评价:英国三次议会改革都是在围绕着实现“普选权”而斗争,但是斗争是以一种平和的、渐进式的方式在推进,这种改革模式值得当今各国改革借鉴。而通过这三次改革,议会选举权不断进行扩大,社会各界都广泛的获取了参与管理国家的权力,英国议会君主制表现出了活力。促进了英国综合国力的增长,使英国成为当时的世界霸主。

2015年四川师范大学637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2014年四川师范大学637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5分,共100分)1.牛李党争答:牛李党争是中国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牛党以牛僧孺、李宗闵、杨嗣复为首领,多是进士及第者,代表庶族地主。李党以李德裕、郑覃为首,多以门荫入仕,代表士族地主。牛李党争从宪宗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宣宗时期,前后斗争数十年。基于出身、政见的差别以及个人恩怨的关系,两党的官僚围绕着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而进行激烈的门户之争。就主要问题而言,比较重要的有两个:一是如何对待科举取士。李党主张废进士科,按门第取士。牛党则赞成科举制度,反对按门第取士。在这个问题上,牛党胜于李党,因为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虽然也有弊病,但总比按门第取士要合理进步。二是如何对待藩镇割据。李党重视统一,主张以武力讨伐藩镇的叛乱。而牛党多主张对藩镇妥协姑息,只求平安无事,不求统一。在这个问题上,李党胜于牛党。两党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是在文宗时期,武宗时,李党得势,牛党的首领被贬逐到岭南。宣宗时,牛党重新得势,李德裕被贬逐,死于崖州(今海南省琼山)。到此牛李党争才基本结束。2.洋务运动答: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技术,兴办近代企业,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和近代工业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运动分为两个阶段:70年代以前,以官办为主,兴办了马尾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制造局等军事工业,并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科学技术;70年代起,为维持军事企业,洋务派开始创办民用企业,采取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方式,开办了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轮船招商局等民用企业。1885年后,洋务派控制海军衙门,建立北洋海军,并创办了一些工矿企业。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3.欧洲中世纪宗教改革答:欧洲中世纪宗教改革是指16世纪发生的一次大规模的、意义深刻的社会政治运动。它由新兴资产阶级所发动,得到广大农民和城市平民强有力的响应,个别国家的君主大力扶持,部分下级贵族也积极投入,对封建的天主教会展开了猛烈的冲击,促使天主教会发生分裂,涌现了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基督教新教派。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随后迅速席卷西欧,主要包括马丁·路德在德国宗教改革,加尔文在瑞士的宗教改革,英国的宗教改革等,形成了路德教、加尔文教等新教派。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为西欧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4.俄国农奴制改革答:俄国农奴制改革是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以废除农奴制为主要内容的自上而下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当时俄国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与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之间矛盾冲突所引起的封建农奴制危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阶级斗争尖锐化的必然结果。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有权拥有财产、担任公职和从事工商业,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

的生活;农奴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出钱向地主赎买。农奴制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国内市场、资金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快了俄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二、问答题(每小题50分,共200分)1.论述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其影响。答:延兴元年(471),年仅5岁的拓跋(元)宏即位,是为孝文帝,其祖母冯太后临朝称制。改革分两期进行。太和八年(484)始,冯太后任用李冲等人进行第一期改革,主要是改革政治经济制度。太和十四年(490),冯太后死,孝文帝亲政,遂于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进行第二期改革,着重改革拓跋部人的生活习俗。(1)两期改革的具体内容①整顿吏治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地方官吏没有固定俸禄,到任后任意搜刮。太和八年,参照魏晋官制,将内外文武百官定为9品18级30阶,颁行俸禄制度,俸禄的高低按官品高低确定。同时加大对官吏考课的力度,贪污、受贿或盘剥百姓者一律处死。②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北魏初年,在宗主督护制下,官府对辖区内的户籍,田数都无从掌握,徭役、赋税也无从征调。太和九年,孝文帝下均田令,实行均田制,均田是由代北实行的计口授田演变而来的,主要内容有四点:a.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露田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身死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还官;桑田内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

榆、枣树等,至于不宜蚕桑的地区,则改受麻田,男子十亩,女人五亩。b.露田、桑田均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c.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他们可得壮牛一头,田三十亩,但不再给桑田。d.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许出卖。太和十年,北魏政府又颁行了租调制。规定一夫一妇年纳租粟2石,调帛1匹;15岁以上的未婚男女4人、从事耕织的奴婢8人、耕牛20头,各纳相当于一夫一妇的租调。③实行三长制486年,北魏政府接受李冲的建议,废除宗主都护制,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三长负责清查户口、田亩,征收赋税,调发徭役,是北魏政权的基层组织。三长制的实行,进一步加强了北魏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④迁都洛阳与改易习俗为了摆脱拓跋贵族守旧势力的影响,加强对中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洛阳。接着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改易拓跋旧俗的汉化措施,主要内容是:禁胡服,改穿汉服;废北语,改说汉语;变姓氏,改从汉姓;革婚俗,胡汉通婚。同时改革官制,修订法律,尊孔崇儒,兴立学校,在国家体制和思想文化方面全面接受汉族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①孝文帝政革顺应了北魏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取得了成功;②孝文帝改革极大地提高了拓跋鲜卑族的文明程度,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建设,加速了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使胡族由游牧经济或半农半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经济为主;③改革也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北魏国力强盛,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④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遭到了大部分在改革中利益受到侵害的鲜卑贵族的反对。六镇大起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孝文帝改革的结果。2.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答: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包括:(1)中国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由失败到胜利的转折点,是中华民族由衰落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和团结的伟大力量推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为以后的中国大前进做了准备,也为中华民族新的统一做了准备。(2)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长期坚持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也是东方唯一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国家。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牵制和消耗了日军主力,延缓了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间,援助了英、美对日作战,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3.从新航路开辟的角度论述世界各地文明由分散走向全球化的必

然性。答:(1)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分为两个阶段,即西、葡阶段和荷、俄、英、法阶段。①从15世纪中后叶到16世纪初中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充当急先锋的时期。这一时期西班牙人发现了美洲,进行了环球航行;葡萄牙人发现了非洲南部,绕过非洲横渡印度洋到了印度;②从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末叶,是荷兰、俄国、英国、法国等扮演主角的时期。这一时期荷兰人发现了澳大利亚、新西兰;俄国人发现了整个亚洲北部、北冰洋,初步开辟了北方新航路;英国人、法国人和其他欧洲人发现了北美的许多地区、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和其他地区。(2)世界各地文明由分散走向全球化①15世纪以来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很快,对货币尤其是贵金属的需求急速增加,成为推动人们打通商路的客观因素;②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各大陆和各大洋的分割孤立状态,加强了世界范围的联系,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③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④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起来,开阔了人类的眼界,使科学和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随着西欧工商业的空前发展,又促进了日益腐朽的封建社会内部革命因素的增长,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在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各地文明由分散走向全球化。

4.论述日本由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动因。答:(1)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和阶级矛盾的激化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18世纪中叶起,日本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化,并逐渐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为明治维新准备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前提。①在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商业性的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作物的生产在农业生产中所占比重显著提高,农业生产开始出现了地方分工,农村手工业迅速发展,并逐渐同农业分离,开始出现地域性的分工,形成了手工业中心。②农村自然经济日益解体,加速了农村的阶级分化。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