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夯基固本专项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夯基固本专项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夯基固本专项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夯基固本专项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夯基固本专项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夯基固本专项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夯基固本专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本一: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迟子建

①在我这样的外地人眼中,上海是中国城市历史中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蕴藏着万千风云和无限心事。这里的每一处老弄堂,都是一句可以不停解释的名言,注脚层叠。

②2017年岁尾,在《收获》杂志六十周年庆典上,在太热闹的时刻,我很想独自出去走走。有天上午得空,我吃过早饭,叫了一辆的士,奔向四川北路。

③我先去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天气晴好,又逢周末,园里晨练的人极多。红男绿女穿梭其间,不为膜拜文豪,而是踏着热烈的节拍,跳整齐划一的舞。他们运动许久了吧,身上热了,大多将外套脱掉。我努力避让舞者,走进世界文豪广场。文豪们的铜雕均是全身像,或坐或站。可怜的托尔斯泰,他右手所持的手杖,挂着一个健身者的挎包,使他显出一副苍凉出走的模样。与他一样不幸的,是手握鹅毛笔的莎士比亚和狄更斯,鹅毛笔成了天然挂钩,挂着色彩艳丽的超轻羽绒衣。

④出了世界文豪广场,再向前是个卖早点的食肆,等候的人从屋里一直排到门外。想着多年前萧红在这一带,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复信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出这拨云见日般的绮丽文事吗?

⑤绕过食肆向前,更是人潮汹涌。各路音乐汇聚起来,无比喧嚣,将自然的鸟语湮没了。在这幅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渐次打开的时候,我也领略了背景上的植物风光。械树正在最美时节,吊着一树树红红黄黄的彩叶,被阳光照得晶莹剔透,看上去激情饱满。

⑥鲁迅墓很好寻,在公园的西北角,无论哪条甬道,都有通往那里的指示牌。墓前广场比较开阔,最先看到的是长方形草坪上矗立着的鲁迅塑像,他坐在藤椅上,左手握书,右手搭着扶手,默然望着往来的人。由于塑像有高大的基座,再加上草地四围,有密实的冬青做了天然藩篱,因而墓地显得肃穆庄严。不过基座过高了,感觉鲁迅是坐在一个逼仄的楼台看戏,让人担忧他的安危。

⑦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我随手摘下一片广玉兰的叶子,拈着它走向鲁迅先生长眠之所,将它轻轻摆在墓栏上,权当鲜花。何况在我的阅读印象中,鲁迅是不怎么写花儿的,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对所描述的花儿连名字也叫不出来。他最浓墨重彩地写花,是在《药》中,结尾处瑜儿坟头的那圈红白的花儿(也是无名之花)。

⑧相比鲁迅的杂文,我更偏爱他的小说,尤其喜欢《故事新编》。其中的《铸剑》,惊心动魄,我是把这个短篇当史书来看的。鲁迅是个高超的人物雕塑家,他小说中的人物,像是青铜锻造的,叩击时会有深沉的回声。而且这些人物身上洋溢着一股动人的光芒——悲凉的诗意之光,像《孔乙己》《阿Q正传》《风波》《药》《伤逝》《明天》等堪称经典的篇章,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一个人以笔蘸着自己的生命之血,化解心中块垒时,播撒于春日晚雾中的纯美幽灵,他们充满了有筋骨的象征性。我想鲁迅公园中世界文豪广场的雕塑,如果换成阿Q、孔乙己、单四嫂子、九斤老太、眉间尺,也是极相宜的——这些人哪个不是负重的高手呢?

⑨鲁迅墓由上好的花岗石对接镶嵌,其形态很像一册灰白的旧书,半是掩埋半是出土的样子。因为是园中独墓,看上去显赫,却也孤独。鲁迅曾在文章中交代过后事,“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也曾在《病后杂谈》中表述过,他不喜欢被追悼,不喜欢挽联,倘有购买纸墨白布的闲钱,不如选几部明清野史来印印。这些表述绝非故作超拔,这像他的脾气。

⑩鲁迅墓前并不安静,左右两侧的石杆花廊下,一侧是两个男人在练习格斗,互为拳脚;另一侧是三位大妈,在热聊什么。我脱帽向着这座冷清的墓深深三鞠躬,静默良久,之后转身。我想鲁迅被葬在这闹市的园子中,纵有绿树青草点缀,春花秋月相映,风雨雷电做永恒的日历,但终归少了一个人去后最该拥有的宁静清寂,所以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安息了。

我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在半空飞舞。公园所有的树,这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湮没了嘈杂的人声。我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影,我似乎听到了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

(有删改)

文本二: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还能蒙着小说的名,甚而至于且有成集的机会,无论如何总不能不说是一件侥幸的事,但侥幸虽使我不安于心,而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究竟也仍然是高兴的。

(摘编自鲁迅《〈呐喊〉自序》)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以“旧书”“名言”为喻,形象地说明了上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B.第⑤段中的“湮没”,指各路声响盖住了鸟鸣等自然界的声音;第①段中的“湮没”,指风声等自然之声盖住了公园里的世俗之声。这两处都表述了的惋惜之情。

C.第⑤段画框的“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中,有广场上的舞者、排队买早点的人们。

D.第⑩段写鲁迅墓虽有绿树青草等相伴,但缺少宁静清寂的氛围,为此感到遗憾。

2.文本一提到了《呐喊》中的诸多作品,下列对《呐喊》小说集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集描写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众多经典的形象,表述了为时代而“呐喊”的心声。

B.孔乙己、闰土等底层知识分子,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更为可悲的是,他们深受其害而终不觉悟。

C.华老栓和阿Q等形象,反映了封建统治下民众的愚昧和麻木,也寄寓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态度。

D.鲁迅先生在《药》的结尾给革命者夏瑜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其目的是衬托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

3.文本一中,在写拜谒鲁迅墓的过程中,为什么要插人第⑧段对于鲁迅小说的感受

4.从文本一最后一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看,认为鲁迅先生对“敬仰和怀念”有着怎样的态度?请从文中找出两处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年容易又秋风

孟超

一年容易又秋风,酷热的暑夏,总算是过去了,晒焦了的皮肤,和臭虫咬、蚊子伤的斑疤,虽然还点点的存在着,让我以回忆的感伤来摸弄这些创痕;但,酷热总有过去的时候,似乎可以自慰。于是秋来了,而秋也并不顶好受,且不说“九月衣裳未剪裁”,冷雨扫在身上,使人想到酷寒,又何尝不可怕呢?又加秋风秋雨,带着一曲凄凉的情调,连秋虫都战抖了,而况人的心弦,是正被时序的万华林的弓子所拉动着呢?·····

家槐兄从柳州来,与他在桂林的聚合,又是一年了。秋风来时,他也来了。幸喜两个人谁都也没有秋意,没有感伤,-秋自然还在使劲地拉动着他的弓子!-握手,暖煦煦的,似秋阳轻晒着的一般的温意,谁都没曾减少了热力,虽然经过了一个夏天,还和去年一样,这是两个人同样的道慰着的。

一同去访秦似兄,谈起《野草》,从创刊到现在不觉得已经两年了。家槐兄恳切地称许秦似兄支持这一刊物的毅力。是的,有一分热,放一分光,腐草化萤,虽然不过是一种传说;然而,这一束碧新色的叶儿,它不会腐,它却放着萤光,小虽小,它有着它的热力的。而况,叶绿体是会消化了吸取的炭气,而呼出了氧气;一个有修养的园艺者,他不只为了花开,他也为了叶子的成长,至于叶子的多寡,长短,可以放散多少氧气,盖不须计论,这又是但求耕耘,不问收获了。秦似兄之于《野草》是这样的。

秦似兄近月来,是肥胖了许多,面圆圆的,有似于华透·迪士尼卡通画上的小猪,我几次这样调笑他;问其致肥之道,他说,受气吃亏,也可以长肉生肌。他是研究生物学的,恐怕也找不出论据来;但这两年来,因为《野草》,我是深深地知道他在各方面受到了无数的困难,满肚皮里压下了无数的闷气。如果真把这一刊物当成一堆小草看的话,那么,在培植上,他所卖的力,所受的艰难,真比一个农夫种二三亩田还要劳瘁得多哩。这并不是说他力有不逮,事实告诉我们,在蓬蒿之中、贫瘠之地,种一株草,是比在肥土壤里种几十亩谷禾,须要费力得多的,也正因为这样才显出可贵来。当家槐兄慰藉他的时候,我想,他回想一下这两年的辛勤,也会自慰吧。

记得还是前年,也是一个秋天,我在夏衍兄那里会见他,那时,《野草》还没入地下种。秦似兄尤不善于在这种复繁奇出的社会中,八面玲珑地到处作揖应付,或者掉花枪,玩世故,耍手段,因此也就常常被人看成懦弱。其实别看他肌肉肥,他骨头却和秋天的老树枝子一样硬呢。也正为了这点,才似乎有许多不必要的侵凌,打击着他。可也同时因为他的个性所赋,而野草才能有他一贯的作风,才能经得起日晒雨淋,和霜雪的不断地袭来,却愈显出他那葱翠的颜色,临风不偃的神韵的。

又是秋天了,说快也快,野草从下种到今天,他是经过三个秋天了。我曾亲眼看着树头上几度谢落,几度葱茏;也曾亲眼看见秋雁几番的来去,长鸣着划过了中天。而这小小的草,却不曾在谁的践踏下委顿;不曾被太阳晒焦,显出了枯黄;受着风霜雨露,而伤损了草根草叶。更不曾移进了温室,变成案头清供。他不打哆嗦地,依然地在秋风中直立着。我爱野草,而我是知道园艺者对他是如何的培植的。可是,正因为我爱野草之故,我应该正告他,他的下种是在秋天,已经度过了二个秋天,而今,是秋,秋之后,仍有冬,还有以后的秋的到来的。

家槐兄说:“秋应该是我们所欣喜的,秋天是收获的时候。”对的,两年的时间,《野草》是有了他的收获,即使是放射出只是极轻微的草香,即使是只植下了一颗种;而他的叶是永远青着的,我想,这不能不向秦似兄举一举杯吧。

至于我自己,人已在中年了,在秋天应该有点秋意才是,然而,不;或者也许是反常,自己却想在秋风里多挣扎一刹,可是视秦似兄之辛勤,是追不上;视家槐兄之爽直,尤其追不上;又哪里不悲哀呢?

“一年容易又秋风”,秋更深了,我们要更加一番鼓舞才是!

(有删改)

文本二:

野草(节选)

秦似

命名《野草》,用意所在,并非全在因袭,也说明着我们对这样一个小小的东西,并不高瞻远嘱,自己先给它一个卑之无甚高论的名号。野草虽然孕育于残冬,但茁长和拓殖却必须在春天的。如果严冬再来,它自然还得消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固然说明着草莽之类的顽强,然而也同时是自然界的机械循环的悲剧。这种机械的循环,于人类倒不能类推的。大抵人间的春天到来,严冬自己就先宣告死灭。不过这正是野草身外的事。在目前他只是芜杂丛生,荆莽交错,既无花果之望,亦无枝叶之阴。它只希望给受伤的战斗者以一个歇息的处所,让他们退到野草,拭干伤口的血痕,再躺一会。如果因疲劳而至于饥饿,则掘几把草菇,也聊胜于无。

弄一点笔墨,比起正在用血去淤塞侵略者的枪口,用生命去争取民族的自由的玉大群青年人,正如倍·柯根所说,是“以花边去比喻枪炮了”。然而《英伦的雾》以至《美国人的狗》一类东西正大量地在印,这事实又教育了我们,即使同是花边,也还有硬软好坏的分别,有的只准备给太太们做裙带,有的却可以替战旗做镶嵌。加以上面所说的种种,就印了《野草》。

(有删改)

《野草》写于1940年,是文艺刊物《野草》月刊的发刊词。秦似是《野草》的编委之一,主要负责编辑部的日常工作。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以欣慰之情贯穿全文,既有酷夏终过“我”的“自慰”,也有老友重聚别来无恙的相互“道慰”,还有对秦似辛勤工作终有收获的“慰藉”。

B.文本一中“我”与家槐、秦似两个人皆是好友,但感情略有差异,对家槐主要是敬佩和关心,对秦似则主要是亲热和熟络,常喜欢开玩笑戏弄他。

C.文本一“秋之后,仍有冬,还有以后的秋的到来的”,表面是对“野草”的“正告”,暗含的是“我”对《野草》未来虽历坎坷但终究会成功的信心。

D.文本二将《野草》与《英伦的雾》《美国人的狗》作比较,鲜明地阐释了办刊的宗旨,也强烈表述了对国统区粉饰太平的“花边”文学的不屑与愤慨。

6.下列关于秦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似谈吐幽默,他把自己体态偏胖,解释为“受气吃亏,也可以长肉生肌”。

B.秦似不善应酬,但为了刊物能够生存,不得不与社会上的各色人等打交道。

C.秦似性格刚硬,心怀民族,所办爱国刊物《野草》继承了鲁迅的战斗精神。

D.秦似文辞典雅,在《野草》中引用古诗和倍·柯根的话,含蓄地抒发感慨。

7.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文本一的题目“一年容易又秋风”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8.文本一和文本二的写作目的不同,因而所写“野草”内涵的侧重点也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鲁迅先生的温柔

叶浅韵

近距离地与鲁迅先生对视,已经10天了,这是先生留于人世的能量场,我有幸被吸纳。一出房间门,我就看见先生的像,悬于空中的先生有些虚幻。在这个以先生名字命名的文学院里,被各种大师拓宽的维度与自我的渺小像一对经典的矛盾。对立统一,又不断向前发展。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神圣,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令我的呼吸中也有了些春天的芬芳。

书本里,画册上,先生一张冷峻的脸,像是这世界与他有仇。与我在这里天天亲近的先生塑像,莫名地大不同。我忘记了他在彷徨、呐喊中医治黑暗、腐朽和麻木,忘记了他曾怀抱“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肝义胆,忘记了他的作品被人称为匕首和投枪。窗外的风,正恣意地摇动嫩黄的柳条,玉兰多情,梅花呢喃,喜鹊喳喳。这样的时刻,适合怀念先生。

坚硬中的温柔,像绝壁上生香的花朵,令人迷恋。先生的爱情之花为许广平绽放时,一定像极了楼下盛开的梅。苦寒中的香在阳光下翩翩起舞,清风与蝴蝶不请自来。他是她永远的小白象,她是他亲昵不尽的枭蛇鬼怪。称呼里收藏不住的爱,穿越时空,依然是完美无比的品牌狗粮。在惺惺相惜中,被人艳羡,也被人嫉妒。谁是谁一世未了的青梅?谁又会是谁一生要摆渡的桃花?只要是你,只要有你,万水千山飞不尽的才情,在一粥一饭里,在一纸一句里。

而在先生与萧红的一段对话里,更让我看到一个情趣盎然的鲁迅。素知先生博学多才,在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头衔之外,还有翻译家、书法家的称谓,就是说起时尚衣着也头头是道。从样式说到颜色,从搭配说到装饰。他在说衣着讲美学,也在说生活露性情,先生俨然成了时尚达人。

有时,我也会看见一个顽劣的鲁迅先生,他看见有人随地小便时,用橡皮枪瞄准人家。他的心里不仅居住着温柔,还收藏着可爱,甚至更有些小坏坏。当一个孩子身上自然流露的天性在一个成年人的身上呈现时,这种天性便成为一种喜剧的色彩,增添了更多的生活质感。

先生走的时候才五十多岁。55岁的年龄,正是智慧峰值期。临终遗嘱有7条,除了交代丧事从简,还交代儿子周海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还有一条说: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最后一条是: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鲁迅先生至死也是一个是非恩怨分明的人,记着人应许他的事物还没兑现,记着该报的仇恨一定要还回。他与如今处处主张宽容,宽容到要把“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当座右铭的反人性的做法是多么格格不入呀。先生的温柔是有棱角的,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

翻阅历史典籍,从中国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的路上,什么妖魔鬼怪狐媚幽仙才子佳人侠盗勇士奴才无赖,他们自有高贵和卑贱的安身立命处。唯有精神超越一切。先生温柔地看着世间万物的变化,不悲不喜,不怒不嗔。东西南北,各方各圆。

生死之外,世间并无所谓大事。在一尊神圣的塑像面前,再惊天动地的语言都已是多余。春光正好时,我恰好苏醒。窗外,春天正在画里。

(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人习惯于书本、画册中鲁迅先生那冷峻的面孔,另辟蹊径,从鲁迅塑像显露出的温柔目光写起,让人耳目一新。

B.“春天的芬芳”生动形象地揭示出鲁迅先生的温柔所具有的魅力,表明了走近先生之时内心充满了喜爱与钦佩之情。

C.先生遗嘱里有对周海婴将来职业的要求,有对无原则主张宽容的痛恨,写这些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高超的智慧。

D.视野广阔,穿梭在中国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对先生温柔看待世界之一切的态度予以高度评价,情感真挚。

10.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2段对窗外环境的细致描写,既点明了怀念先生的时间,也富有诗意,饱含深情。

B.运用比喻修辞,以“楼下盛开的梅”比喻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鲁迅和许广平之间爱情的美好。

C.这篇文章以小见大,从小处着眼,用含蓄深沉的语言,用叙述、议论等多种表述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温柔可亲的鲁迅。

D.文章篇末点睛,升华了“我”对鲁迅先生的情感,同时结构上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11.请简要说说文中鲁迅先生的“温柔”表现在哪些方面。

12.本文的中心在于写鲁迅先生的温柔,而结尾却写“我”在春光正好时恰好苏醒,这样写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江南的记忆

丽尼

虽然不是从那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孩子,然而,我是这样深地记忆着那土地我底记忆是深沉的。

我记忆着那丰饶的、和平的土地。我记得,从幼小的时候,我就知道那里是丰饶而和平的土地。人们告诉我:

“湖的沿岸,是丰饶而和平的土地,从古以来。那里是出名地,出产着丝、茶、鱼和米;人民是那么和平,有些人,在他们一整生也不曾听见过枪声。”

真的,湖水是那么温柔,永远只是私语着无穷尽的温柔的故事。大地总是静寂,人们耕作着,从祖父底时代起,在同样的田地。

没有枪声曾经打破过这里的沉寂。

然而,强盗们用火与炮侵略到家园里来了,连湖水也从湖面翻腾着,直到湖底。

屠杀和奸淫!(多少的青年遭了杀害,多少的女人蒙了羞耻啊!)

我记忆着那土地。我记得,在一次夜行车上,我曾经一手搂着发热的孩子,用另一只手在一个小小的本子上,握着短短的铅笔,兴奋而又惭愧地,借着月光,写下了几个大字:“江南,美丽的土地,我们底!”

夜是静的,湖是静的,整个的大地,也是静寂着的。

我记得有乳白色的月光映照着湖水,远山则笼罩在乳白色的雾里。

湖是否仍然静着呢?许多的茅舍、许多的竹篱,是否仍然静着呢?是否仍有

年轻的姑娘引导着羊群休息在祖宗的坟园里,或者小孩子们赤裸着身体,站在湖边,望着渔船归自天际?

不能记忆了!然而,我底记忆是深沉的。

我记忆着那个夜晚,在朦胧的星光之下,有母亲疯狂地撕扯着自己底头发,为着不知失落到什么地方去了的孩子,她用嘶哑的喉咙大声喊叫,并且哭泣。

怀着身孕的妇人是悲惨的:忍受着痛苦,驮着重负,被挤在人丛里。老祖母流下眼泪来了:

“在竹林掩蔽着的坟园里躺着的--老公公,庇护着儿孙们罢。让他们一个一个大起来,让他们全都强壮。别教他们无病无灾就给别人杀死,如同可怜的山羊。他们全走了,可是他们会回来的。他们会回来,从山里,回到故乡的湖边,用这湖里的水,来祭莫你。”

老祖母底悲哀是深沉的。

几十年,从祖父的时代起,就何曾听见过枪声?只要湖里和山里仍然产着鱼和茶,田里和地里依然产着丝和米,我们总不少一碗饭吃。虽然这一切的财富不全是属于自己,然而——“我们不能跟别人争夺,我们靠着老天爷给我们一碗饭吃。”

没有怨恨,也没有妒嫉。“所有这些,算什么呢?”生活原来是卑微的,那么,就卑微地生活着罢,在地母底怀抱里。

一代一代地过着,不记得是谁来谁去,照样完着粮,纳着租税,照样得着老天爷底恩赐,卑微地活着,从生到死。

到处都是茅舍和竹篱,河湖港汊,将一切的地方连在一起。这里,连狗子也不会对异乡人发吠的。

“异乡人么?难道是强盗,是仇敌?”

“怕什么呢?天上一颗星,地下一个人。生死有命!管他是什么罢,完粮纳税,难道还有不让活着的么?是老百姓啊,是良民,又不是别的什么的。”

然而,就是不让活着!

杀戮和奸淫。(年轻的男子和妇人,在整个湖畔是早已绝迹了。)

离别了,遍地的翠绿和金黄;

离别了,故园,家乡;

离别了,竹林里的祖先底坟场;

离别了,水色,湖光。

老祖母底悲哀是深沉的。

“难道就不能再看见了么?难道儿孙们就不能再回来么?难道连一个葬身之处也会没有,永远漂浮着,如同浮萍,在陌生的地方?”

羊群也都垂头悲哀了,风吹过了无人烟的荒场。

湖水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世世代代的仇恨和悲伤。

我记忆着我那土地,虽然我不是从那土地生长起来的儿子。我底记忆是深沉的。

我永远不能忘记,在那一天,当我拿起了新闻纸,含着眼泪,止不住兴奋和欢喜,读了这样的消息:

江南,我们底!

丰饶的、和平的土地。(自古以来,在那里出产着丝、茶和鱼、米。)那里的人民是那么和平,有的人,有五十年不曾听见过枪声。但是,现在,为了民族,为了自己。

他们,一个一个地,在他们底手里,拿起了自己的武器。他们勇敢地参加了战争着的集团。在每一个江南的角落里,打游击!

(节选自《战之歌》,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文本二:

论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

陈剑晖

中国散文最常见的事情表现方式,是“缘情于景”。西方的抒情文学传统在抒情方式上,偏于直抒胸臆。而中国散文在情感表述方式上,则偏重于情景交融、物我比兴,以期更委婉、曲折、含蓄地传达情思和生命体悟,从而达到“缘情而绮靡”的美学境界。

中国散文的另一个抒情表现手段,是十分重视气韵和音乐性,这一点也是西方的散文所欠缺的。无论是庄子想象飞扬的“逍遥游”,司马迁的“无韵之离骚”,还是唐宋八大家的山水游记,甚至是韩愈、朱熹一路的说理文,无一例外都写得酣畅淋漓、气韵生动,韵在物外,情在理中,达到了“文”和“笔”的高度统一。

修辞立其诚。重视修辞、文采、表述的婉曲含蓄,这是汉字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国散文的一大特色,更是中国散文的一个重要抒情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散文的书写不是一般的书写,更是凝聚着中国诗性文化的审美情趣,烙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的书写。

(节选自《文艺理论研究》,2019年第4期)

13.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水是那么温柔,永远只是私语着无穷尽的温柔的故事”运用了拟人手法,突出记忆中江南的静寂、和平。

B.“江南,美丽的土地,我们底!”这几个字朴素、刚健、含义深沉、感情激越,直接写出了对故乡江南的热爱。

C.四句“离别了”,将侵略者的暴行具象化,让人们从具体的事物中感受到杀戮和奸淫带来的破坏。

D.“我们不能跟别人争夺,我们靠着老天爷给我们一碗饭吃”写出中国人的温

顺,善良、平和,反衬出侵略者的残忍。

1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祖母底悲哀是深沉的”一句串联起后半部分内容,从一个历经沧桑与磨难的老人的角度描写了侵略者的暴行。

B.文本一首尾呼应,以丰饶的、和平的江南开头和结束,结构严谨,结尾升华主题,中国人在苦难中奋起反抗。

C.中国散文之所以凝聚着中国诗性文化的审美情趣,烙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是因为重视修辞、文采、表述的婉曲含蓄。

D.与西方抒情文学偏于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不同,中国散文更委婉、曲折、含蓄地传达情思和生命体悟。

15.文本一中画线部分对母亲的描写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述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6.文本二概括了中国散文抒情传统的特点,文本一是如何体现其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母本

余秋雨

①多年来我一直被问,写作散文受谁的影响最深。我曾经如实地回答过“司马迁”,立即被提问者认为是“无厘头”式的幽默。

②“我们问的是散文啊,您怎么拉出来一个古代的历史学家?”

③我不知如何解释,后来遇到同样的问题也就不作回答了。

④年岁越长,披阅越多,如果自问最倾心哪位散文家,我的解析依然没变。

⑤散文什么都可以写,但最高境界一定与历史有关。这是因为,历史本身太像散文了,不能不使真正的散文家怦然心动。

⑥历史没有韵脚,没有虚构,没有开头和结尾;但是历史有气象,有情节,有收纵,有因果,有大量需要边走边叹、夹叙夹议的自由空间,有无数不必刻意串络却总在四处闪烁的明亮碎片,这不是散文是什么?而且也只能是散文,不是话本,不是传奇,不是策论,不是杂剧。

⑦既然历史本是如此,司马迁也就找到了写史的最佳方式。他以第三人称的叙述主体从容地说着,却与一般历史著作的冷若冰霜不同。他说得那么富有表情,有时赞赏,有时倾心,有时怀念,有时祭奠,有时愤怒,有时讥讽,有时鄙视。但这一切,都只是隐约在他的眉眼唇齿间,而没有改变叙述基调的连贯性。

⑧有时,他的叙述中出现了较完整的情节,有人物,有性格,有细节,有口气,有环境,几乎像一则则话本小说了。但是,他绝不满足人们对故事情节的世俗期待,绝不沦入说唱文学的眉飞色舞,叙述的步履依然经天纬地,绝无丝毫哗众取宠之嫌。

⑨有时他不得不评论了,除了每篇最后的“太史公曰”,也会在叙述半道上拍案指点,却又点到为止,继续说事。事有轻重远近,他如挥云霓,信手拈来又随手掀去,不作纠缠。

⑩这样一来,他的笔下就出现了各种色调、各种风致、各种意绪、各种情境的大组合。明君、贤相、恶吏、谋士、义侠、刺客,各自牵带出鲜明的人生旋律,构成天道人心、仁政至德的丰富交响。这便是真正的“历史文化大散文”。

《史记》的这种散文格局如云似海,相比之下,连唐宋八大家也显得剪裁过度、意图过甚,未免小气了。

若问:以散文写史,是否符合历史科学?我的回答是,既然历史的本相是散文状态而不是论文状态,那么,越是以近似的形态去把握,便越合适。否则,就会像捕云驯海,谁都劳累。

又问:把《史记》作为散文范本,是否大小失度?我的回答是,写天可以取其一角,但必先感受满天气象;画地可以选其一隅,也必先四顾大地苍茫。散文的范本应该比寻常散文开阔得多,才能摆脱琐碎技巧而获得宏大神韵。

除了内容,散文的基元是语言。在这一点上,司马迁也称得上是千古一笔。

司马迁的文笔,是对他周围流行文字的艰苦挣脱。在他之前,文坛充斥着浓郁的辞赋之风。以枚乘、司马相如等人为代表,追求文学上的铺张和奢侈。到了司马迁时代,此风越演越烈。好像是要呼应汉武帝所开创的大国风范和富裕局面,连散文也都竞相追求工丽、整齐、空洞、恣肆,甚至还要引经据典,磨砺音节。虽然确也不乏文采,却总是华而不实、装腔作态。这种倾向发展到以后,就成了过度讲究藻饰、骈偶、声律、用典的六朝骈文,致使到唐代,韩愈、柳宗元他们还要发起一个运动来反对。

知道了司马迁的文字环境,就可以明白他文笔的干净、朴实、灵动,包含着多大的突破。他尤其像躲避瘟疫一般躲避着整齐的骈偶化句式,力求明白如话、参差错落的自然散句。他又要把这种散句熔炼得似俗而雅、生动活泼,实在是把握住了散文写作的基础诀窍。他还不让古代语言以“佶屈聋牙”的形态出现在自己的文章中,而必须改得平易流畅,适合当代人阅读。我们如果在他的书中看到某种整齐、对称、排比的句子,基本可以断定不是出于他自己的手笔。例如后世专家们看到某篇文章中有一段以四字为韵的句法,一致肯定为后人孱入。

说到这里,我实在无法掩盖积存已久的现代悲哀。我们的时代,离两汉六朝已那么遥远,不知何时突然掀起了一种不伦不类的当代骈文,一味追求空洞套话的整齐排列。

有一次我在传媒上启发年轻人写作少用成语、形容词、对偶句和排比句,回归质朴叙事。这是多么常识性的意见啊,却据说引起一片哗然,都说少了成语、形容词、对偶句和排比句,何来“文学性”?大家竟然都不知道,这种不像正常人说话的所谓“文学性”,其实是最为低俗的“伪文学形态”。中国人已经摆脱了两千年,到了唐代又狠狠地摆脱了一次,到了五四再彻底摆脱过一次。而且,每次被摆脱的文体,都比现在流行的一套好得多了。

我想,大家还是应该更认真地读《史记》,除了认识历史学上的司马迁之外,还应该认识文学上的司马迁。

昨夜写作此文稍憩,从书架上取下聂石樵先生写的《司马迁论稿》翻阅,没想到第一眼就看到一段话,不禁会心而笑。他说:

我国古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汉代,汉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传记文学,传记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史记》。内容上颇有“拾级而上”“爱上层楼”的层次之美,语言上巧妙运用顶真修辞,连贯上口。

这个观点,颇合我意。

就此,我真的可以用几句话结束这篇文章了:《史记》,不仅是中国历史的母本,也是中国文学的母本。看上去它只与文学中的诗有较大的差别,但鲁迅说了,与《离骚》相比,它只是“无韵”而已。

两千年前就把文史熔于一炉的这位伟人其实也就是把真、善、美一起熔炼了,熔炼在那些不真、不善、不美的夜晚。

熔炉就是那盏小油灯。

难道,它真的熄灭了?

(选自余秋雨《中国文脉》,有删改)

1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没有韵脚,没有虚构,没有开头和结尾”这一句可以理解为历史并非简单的循环重复,它不虚美,不隐恶,而且永远是“进行时”,永远不会终结。

B.历史“有大量需要边走边叹、夹叙夹议自由空间”,令人联想到史书、史家的评论,如司马迁的“太史公曰”、班固的“赞曰”、陈寿的“评曰”…

C.“绝不沦入说唱文学的眉飞色舞”,意在表明《史记》不像说唱文学那样生动;“叙述的步履依然经天纬地”,意在表明《史记》故事生动,内容广博。

D.“有时他不得不评论了”“也会在叙述半道上拍案指点”,说明《史记》本该如一般的历史著作一样客观,但司马迁却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爱憎褒贬。

18.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问答,构思新颖,颇有先抑后扬之意,意在指出大众对司马迁《史记》堪为散文母本的不解,为下文具体评价《史记》张本。

B.文章段设置两问两答,既对《史记》符合历史科学这一说法予以肯定,又对《史记》是大小适度的散文范本的观点进行强调。

C.文章段用“不伦不类”“空洞套话”等词,直接揭示当代骈文的华而不实,在文中主要是为了体现对这种文风的鄙夷。

D.文章结尾处由实入虚,由《史记》想象司马迁著述的场景,以高度凝练的语言“真”“善”“美”三个字概括了《史记》的美学意蕴。

19.认为《史记》是散文的母本,自己深受其影响。结合文章分析本文与《史记》的相似之处。

20.余秋雨不仅是一位作家学者,同时在戏剧方面也很有研究,有评论家认为他的散文有明显戏剧的色彩。请联系本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解析以及解答

1.解析:B

解答:“这两处都表述了的惋惜之情”错误。第⑤段中的“湮没”,写公园环境嘈杂,感到惋惜;第①段中的“湮没”,写风声等自然之声盖住了公园里的世俗之声,鲁迅墓周围变得宁静清寂,的心境也有了变化,变得宁静,并没有表述惋惜之情。

2.解析:C

解答:A项,“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错误,《呐喊》小说集描写的是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B项,“闰土等底层知识分子……受害者”错误,闰土不是底层知识分子形象,也不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D项,“其目的是衬托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错误,由文本二可知,“平空添上一个花环”是为了“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隐喻在绝望中依然有革命的力量,不是为了“衬托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

3.解析:第⑧段中,说鲁迅先生用生命之血进行创作,他小说中的人物具有象征性和巨大的影响力,表述了对鲁迅先生深切的敬仰与怀念;凸显了拜谒鲁迅墓的意义,启迪人们思考“如何敬仰与怀念鲁迅等文化先驱”的问题。

解答:解答本题,可从情感、主题等角度入手分析。例如,由原文“像《孔乙己》……充满了有筋骨的象征性”可知,说鲁迅先生用生命之血进行创作,他小说中的人物具有象征性和巨大的影响力,表述了对鲁迅先生深切的敬仰与怀念;“鲁迅公园中……哪个不是负重的高手呢?”凸显了拜谒鲁迅墓的意义,启迪人们思考“如何敬仰与怀念鲁迅等文化先驱”的问题。

4.解析:(1)态度:淡然,不在意。

(2)依据:①鲁迅先生得知自己的译作原稿被用来包油条时的态度;②鲁迅先生对自己后事的处理意见(或:在《病后杂谈》中表述的对于追悼自己一事的态度)。

解答:答题时,先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到与鲁迅先生对“敬仰和怀念”的态度相关的内容,然后加以分析即可。第④段中“先生却淡然,复信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这表明鲁迅先生对于人们不了解、不尊重自己译作原稿的情况并不在意,淡然处之;第⑨段中“鲁迅曾在文章中交代过后事,‘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也曾在《病后杂谈》中表述过,他不喜欢被追悼,不喜欢挽联……”,表明鲁迅先生并不看重后人的敬仰、怀念,态度超然。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5.解析:B

解答:“我”对秦似十分敬重,并不“主要是亲热和熟络”,也没有“戏弄他”。

6.解析:D

解答:秦似“在《野草》中引用古诗和倍·柯根的话”是为了战斗和讽刺,文辞风格犀利。

7.解析:①“秋”既是时节,又喻指收获,标题“一年容易又秋风”由此而来,是理解文本情感的重要线索;②围绕“一年容易又秋风”,文章叙述“我”与家槐兄、秦似的相聚,并插叙《野草》创办的历程,这些都发生在秋天;③贯穿着人到中年需勤勉奋进的深沉感叹,文末再次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解答:

8.解析:①文本一以“野草”写人物,侧重写“野草”的顽强和葱茏,表现《野草》的创办者秦似的坚韧与辛勤,表述对其的赞美及对自身的勉励;②文本二以“野草”喻刊物,侧重写“野草”的卑小和作用,表述创办《野草》的期许和目的。

解答:

9.解析:C

解答:“写这些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高超的智慧”分析错误。由原文“鲁迅先生至死也是……自成方圆”可知,写鲁迅先生的遗嘱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的温柔是有棱角的,凸显了他是非恩怨分明的性格特点。

10.解析:C

解答:“用含蓄深沉的语言”错误,本文语言朴实,偶有清新明快。

11.解析:①与许广平的爱情中的温柔。②讲求情趣,会谈论衣着时尚和美学。③有孩子般可爱而顽劣的天性。④是非恩怨分明,其温柔有棱角,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

解答:解答本题,要先梳理出文本中有关鲁迅先生“温柔”的内容。第3段中的“坚硬中的温柔……为许广平绽放时,一定像极了楼下盛开的梅”“他是她永远的小白象”等写到了鲁迅先生与许广平的爱情;第4段中的“就是说起时尚衣着也头头是道……成了时尚达人”等体现了鲁迅先生的情趣盎然;第5段中的“他看见有人随地小便时……有些小坏坏”等写出了鲁迅先生的可爱与顽劣;第6段中的“鲁迅先生至死也是一个是非恩怨分明的人,记着人应许他的事物还没兑现,记着该报的仇恨一定要还回”等写出了鲁迅先生是非恩怨分明。整合上述内容加以提炼概括即可。

12.解析:①“我”结束怀想,回到现实,此时的“我”对生活中的鲁迅先生又有了另一层面的认识和理解,丰富了鲁迅先生在读者心中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②与开头相呼应,“我”是在春天的芬芳中拉开了对温柔的鲁迅先生怀想的序幕,结尾时又写“我”在春光正好时恰好苏醒,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解答:解答本题,应从内容、结构等方面作答。从最后一段的内容来看,“在一尊神圣的塑像面前,再惊天动地的语言都已是多余”,说明对鲁迅先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春光”“苏醒”有着深刻的比喻意义,是对鲁迅精神的赞颂,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结构上,文章开篇提到的“令我的呼吸中也有了些春天的芬芳”和结尾提到的“春光”等相呼应,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13.解析:B

解答:“直接写出了对故乡江南的热爱"错,"不是从那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孩子"。

14.解析:C

解答:因果关系错误,“重视修辞、文采、表述的婉曲含蓄”是中国散文的一大特色,但丈中并没说这是“中国散文凝聚着中国诗性文化的审美情趣,烙印着中国民族的精神底色”的原因。

15.解析:手法:细节描写。表述效果:形象地描写了母亲失去孩子后的痛苦和无助。②衬托出侵略使无辜中国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突出侵略者的恶行,表述对侵略者的痛恨。

解答:

16.解析:①中国散文偏重于情景交融、物我比兴,以及更委婉、曲折、含蓄地传达情思和生命体悟。文本一通过描写记忆中江南的富饶、和平与侵略后江南的破碎、绝望,委婉含蓄地表述了对侵略者的痛恨。②中国散文重视气韵和音乐性。文本一把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以短句为主,按句分行,重复强调某些词语、句子或段落,节奏鲜明,一唱三叹,具有浓郁的诗歌特点。中国散文重视修辞、文采、表述的婉曲含蓄。文本一中进行了苦心经营,如将富饶、和平的江南与敌人侵略后的江南对比,运用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述了守卫美丽国土、赶走侵略者的信念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解答:

17.解析:C

解答:C.“绝不沦入说唱文学的眉飞色舞”意在表明《史记》绝不迎合世俗;“叙述的步履依然经天纬地”意在表明司马迁关心国家命运的历史责任感。故选C。

18.解析:C

解答:C.“主要是为了体现对这种文风的鄙夷”错,批驳当代骈文,在文中主要是为了反衬出司马迁《史记》文笔、文风的可贵。故选C。

19.解析:①都选用历史题材。《史记》“上计轩辕,下至于兹”,本文则围绕《史记》展开抒情议论。

②都运用针砭时弊的笔法。《史记》体现了司马迁对当时铺张奢侈的辞赋之风的反对,本文则是针对当下掀起的不伦不类的不良文风进行批驳。

③语言都追求干净朴实灵动。《史记》的语言力求明白如话、参差错落的自然散句,本文的语言力求回归质朴。

④都为国家的文脉忧思。两者都有对真、善、美文风能否赓续的思考与担忧。

解答:①都选用历史题材。《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本文“写作散文受谁的影响最深。我曾经如实地回答过司马迁”“司马迁也就找到了写史的最佳方式。他以第三人称的叙述主体从容地说着,却与一般历史著作的冷若冰霜不同”《史记》的这种散文格局如云似海,相比之下,连唐宋八大家也显得剪裁过度、意图过甚,未免小气了”司马迁的文笔,是对他周围流行文字的艰苦挣脱”“大家还是应该更认真地读《史记》,除了认识历史学上的司马迁之外,还应该认识文学上的司马迁“全文围绕司马迁与他的《史记》展开抒情议论。②都运用针砭时弊的笔法。“司马迁的文笔,是对他周围流行文字的艰苦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