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单元复习+专项练习+模拟金卷(部编)(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1/1B/13/wKhkGWV71OCAO6qNAAKPTRzvJkk780.jpg)
![《礼记二则》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单元复习+专项练习+模拟金卷(部编)(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1/1B/13/wKhkGWV71OCAO6qNAAKPTRzvJkk7802.jpg)
![《礼记二则》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单元复习+专项练习+模拟金卷(部编)(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1/1B/13/wKhkGWV71OCAO6qNAAKPTRzvJkk7803.jpg)
![《礼记二则》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单元复习+专项练习+模拟金卷(部编)(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1/1B/13/wKhkGWV71OCAO6qNAAKPTRzvJkk7804.jpg)
![《礼记二则》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单元复习+专项练习+模拟金卷(部编)(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1/1B/13/wKhkGWV71OCAO6qNAAKPTRzvJkk780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礼记二则》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单元复习+专项练习+模拟金卷(部编)(解析)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总复习
《礼记二则》归纳点汇总讲解+专题训练
原文及翻译
(1)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
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虽有嘉肴)
(2)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
字词理解
字词解释
虽:虽然。
嘉肴: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旨:味美。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是故:所以。
困:困惑。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之:是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此”。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
为:是,表判断。
与:通“举”,选举,推举。
修:培养。
亲:意动用法,以为亲,亲近。
壮:青壮年。
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
废疾:残疾人。
分(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指女子出嫁。
恶(wù):憎恶。
藏:私藏。
是故:因此,所以,这样一来。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
作:兴起。
故:所以。
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闭:用门闩插上。
谓:叫做。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同:有和、平的意思。
(2)虽有嘉肴
通假字
(兑)命(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古代皇帝发布的政令。
(学)学半(通“敩”(xiào)“),教导。
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然后能自强也(古义:勉励;今义:健壮的,有力的)
5.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3)大道之行也
古今异义
大道之行也
古义:指政治上的最高境界
今义:宽阔的路
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回归,回到本处
鳏寡孤独
古义:为两个字。“孤”指幼而无父的人;“独”指老而无子的人。
今义:为一个词,单一,只有一个,指独自一个人。
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造反
今义:“杂乱”,“捣乱”等含义
贼
古义:害人
今义:小偷,窃贼
作
古义:兴起
今义:作为
是谓大同
古义:代词“这”
今义:常用于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通假字
〔选贤与(jǔ)能〕与通“举”,推举,选举。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
(4)词类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
2.不独子其子(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
⒊使老有所终(老)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
⒋壮有所用(壮)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
⒌幼有所长(幼)形容词作名词,幼童。
6.故外户而不闭(外)名词作动词,打开。
7.选贤举能(贤)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
8.选贤举能(能)形容词作名词,才干出众的人。
文章理解
(1)大道之行的主题思想
此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文中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虽有佳肴主题
本文以“教学相长”为中心论点,讨论了教与学的联系,阐述了教与学互相关联的道理。虽有嘉肴一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
实战演练
1.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记》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B.《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前者侧重于叙述和描写,后者侧重于议论。
C.兼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兼葭》)诗句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表述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而缠绵悱侧的思想感情。
D.“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两句诗以滩头水畔的一对一唱一和、相亲相爱的雎鸠鸟来起兴,引出女主人公的一片情思。
2.下面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桃花源记》讲述了世外桃源的故事,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
B.《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春秋时的孔子辑录、编纂而成。
C.《陋室铭》以物为喻,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名文,是唐代刘禹锡。
D.《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是明末的魏学洢。
3.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
B.《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大率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C.“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其中“至”解释为“最好的”,“至道”指最好的道理。
D.本文主要阐述了教书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因此,学习了以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发现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B.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翻译: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也不知道它是善良的。
C.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翻译: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D.教学相长也。
翻译: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5.下列加点词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B.马之千里者
C.是鱼之乐也
D.大道之行也
6.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才美不外见
C.选贤与能
D.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7.文章来源。①孔子,________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②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礼运,《礼记》中的一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________的著作。
③《礼记》,儒家经典之一,________(朝代)________编者)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你知道的儒家经典著作还有________。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________
(2)虽有至道:________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
(4)弗食,不知其旨也:________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
(6)知困,然后能自强也:________
9.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_
(2)教然后知困___________
(3)教学相长也___________
阅读《大道之行也》,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修:
②归:
③作:
11.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②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12.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体现了《大道之行也》中所构想的理想社会,其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能与《大道之行也》“______”和“______”相对应。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①奚:怎么。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不知其旨也:
②学学半:
③而或不达于事:
④舍问,其奚决焉:
1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15.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2处)
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16.选文论述了________的关系,选文论述了________的关系。
17.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阅读两篇选文后获得的启示。
18.阅读《大道之行也》,完成问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二则》)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道不拾遗道之所存
B.讲信修睦言而无信背信弃义
C.废疾者大声疾呼深恶痛疾
D.乱贼而不作往来种作大有作为
(2)翻译文中甲乙丙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翻译: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理解:这句话是说社会推荐选拔人才要衡量这些人的品质,注重他们的社会关系。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翻译: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亲戚,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理解;这句话指出了每个人除了敬爱、疼爱自己的亲人外,还应该承担起照顾社会弱势群体的责任。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翻译: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
理解:这句话是顺承前文得出的结论,表明“大同”社会中形成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3)请结合的内容具体说说和“大同”社会的相似之处。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桃花源记》)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善学者,师逸①而功倍,又从而庸之②。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③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④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⑤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⑥,然后尽其声⑦。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选自《礼记·学记》)
①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②又从而庸之:但归功于老师;庸,功劳。③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④说:同“脱”,解脱,脱落。⑤待问者:回答问题的人。⑥从客:同“春容”,即撞钟。⑦尽其声:使它的声音响亮。
1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虽有至道____________________(2)教学相长也____________________
(3)及其久也____________________(4)叩之以小者则小鸣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21.乙文提出的进学之道是什么?
22.两文都运用了对偶句加强表述效果,试从两文中自选一例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又尝教书于宦官家②,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③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节选自周晖《金陵琐事》)
①封识(zhi):封存的。②宦官家:做官的人家;宦官:官吏的通称。③俟(si):等候。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故人不独亲其亲()(2)选贤与能()
(3)遂以还之()(4)其人感谢而去()
2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大道之行也不敢与家人言之B.其真无马邪其人感谢而去
C.以其境过清闻其侄以他事南来D.拾金而人不知温故而知新
25.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
26.结合内容,分析秀才何岳是个什么样的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③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②非:诋毁,埋怨。③非:错误。
2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男有分,女有归归来见天子
B.是谓大同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C.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D.乐民之乐者然则何时而乐耶
2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货恶其弃于地也皆以美于徐公
C.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D.不得而非其上者其一犬坐于前
2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3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讲仁爱、重民本等思想理念,文描述了以(1)“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为核心的儒家大同社会理想,文则明确提出了(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执政为民要落实在一件一件的实事之中,“忧民之忧”就是为群众排忧解难,“乐民之乐”则主要体现在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3)“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请从修身立德的角度谈谈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认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日:“可以益②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③,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来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④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⑤也。”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④为人:作曲的人。⑤《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3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此之谓乎丘未得其为人也
B.弗学,不知其善也孔子学鼓琴师襄子
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学而不思则罔黯然而黑,几然而长
3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弗食,不知其旨也。
3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的过程。
D.乙文孔子一直不换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
34.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具体分析。
参考解析:
1.D
D.有误,应是引出男主人公的一片情思。
故选D。
2.B
试题分析: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判断即可。B错,《礼记》不完成是孔子辑录的。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3.D
D项,本文主要讨论了教和学的关系,告诉我们“教学相长”的道理。故选D。
4.B
B项,应翻译为“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也是不知道它的好处的”。本句中注意“善”的意思。故选B。
5.B
此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B项中的“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其他三项都是结构助词“的”。
6.D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的积累与识记。。要确定通假字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通假字的意思。A.“冥”同“溟”;B.“见”同“现”;C.“与”同“举”;D.没有通假字。
7.春秋儒家礼记礼运孔子西汉戴圣《论语》、《孟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文学常识的识记。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故解析为:春秋;儒家;礼记;礼运;孔子;西汉;戴圣;《论语》、《孟子》
做此类题目就要求学生对于课本中所涉及到的课文的文学常识及其大致内容、主题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识记,同时要在学习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此题中要注意“儒、戴”的正确书写。
8.美味的菜肴。最好的道理。因此。味美。自我反思。自我勉励。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尤其注意“至道”“是故”“旨”“自强”的意思。
9.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也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断句。文言文阅读要注意断句的练习,朗读时根据文意和语境的需要进行停顿,通常连续的两个动作之间、句首发语词之前需要停顿。本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句意和句式特点划分即可。
10.修:培养(使……得到调整、整治)。
归:出嫁,在这里指有归宿。
作:兴起。11.①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②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12.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讲信修睦”句意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修:培养(使……得到调整、整治);
②“女有归”句意为:女子有归宿。归:出嫁,在这里指有归宿;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句意为: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作:兴起。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行:施行;为:是;公:所共有的;
(2)是故:因此;谋:奸邪之谋;闭:杜绝;兴:发生;作:兴起。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梳理语段内容,抓住相关语句来概括即可。
根据“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体现了“欢乐祥和”的社会特点,表现的是无论是老人还是幼子,人们渴望的都是平安、健康、快乐、幸福;因此所对应的是“老有所终(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幼有所长(使孩子健康成长)”。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13.(1)旨:味美。(2)同“敩”,教导(3)或:有时(4)舍:放弃,舍弃。14.(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喜欢学习但不经常问问题,并不是真的喜欢学习的人。15.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16.教与学的关系善于提问与学习的关系17.围绕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来谈即可。
13.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不知道它味道甘美。旨:味美;
②句意: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学,同“敩”,教导;
③句意:可是还可能有时不能应用于实际。或,有时;
④句意: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舍:放弃,舍弃。
1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重点词有:虽,虽然,即使;至道,最好的道理;弗,不;善,好处;句意为: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句重点词有:好学,喜欢学习;而,却;者也,表判断。句意为:喜欢学习但不经常问问题,并不是真的喜欢学习的人。
1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也”为句末虚词,应在“也”后断一处;“非学无以致疑”中“非学”是主语,“无以”是定语,“致”是谓语,“疑”是宾语,故在“疑”后断句;“非问无以广识”与“非学无以致疑”句式一致,结构相同,故在“识”后断句;再结合句意“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可知,应断为: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从文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可知,文章要论述的是关于“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从“故曰:教学相长也”可知,的观点是:教学相长。再结合后面的“《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可知,是对“教学相长”的道理论述。因此第一空填:教与学的关系。
结合文的“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可知,直接点明了观点:问学相辅;然后用“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来从反面具体阐述“问”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第二空可以填:善于提问与学习的关系。
17.本题考查阅读感受。
结合文的“故曰:教学相长也”“学学半”和文的“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可以知道,教与学、学与问都是相辅相成的;要想做到真正的学习,就需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教又学,既学又问。据此作答即可。
示例:教别人相当于自己再学习一遍,教和学相结合;只有真正的好问者,才能学到知识,两者相辅相成。
: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有时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18.(1)B
(2)丙
(3)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的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都是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社会安定、团结、和睦,风俗淳朴,丰衣足食。
(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A.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道路/道理;B.都是信用;C.残疾/快/痛恨;D.兴起/劳作/建树。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以及理解。有误,对这句话的理解中“注重他们的社会关系”不对,重视人才;有误,翻译中“不只是敬爱自己的亲戚”不对,正确译文是“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正确。故选丙。
(3)本题考查比较性阅读。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是大同社会中说的“老有所终,又有所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桃花源内人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与“大同社会”的“讲信修睦”一致;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由此可以看出,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的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都是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社会安定、团结、和睦,风俗淳朴,丰衣足食。
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链接材料: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19.(1)至道:最好的道理。(2)长:增长、促进。(3)及:到,等到。(4)叩:敲。20.(1)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知道自己还有困惑的地方。(2)善于提问题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木,先砍纹理平顺的地方,再砍坚硬的节疤。21.乙文:善于提问和善于回答问题,可以增进学问。22.示例:文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形成对偶,以铺排之势导出议题,相互辉映,明快有力,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19.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1)句意:即使有最好的道理。至道:最好的道理。(2)句意: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长:增长、促进。(3)句意:等到功夫到了。及:到,等到。(4)句意:敲钟用力小,钟声则弱。叩:敲。
20.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1)是故:因此。然后:之后。困:困惑的地方。(2)问:提问题。攻:砍伐。节目:节疤。
2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语句,得出解析。根据“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可知,善于提问题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木,先砍纹理平顺的地方,再砍坚硬的节疤,等到功夫到了,学生就可以轻松地理解,所以,善于提问,可以增进学问;根据“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可知,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就如同撞钟一样,敲钟用力小,钟声则弱,用力大,钟声则强,等到尽力撞击时,则发出最为洪亮的一声,所以,善于回答问题,也可以增进学问。
22.本题考查对偶句的作用。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述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当然,要两面对称不能多字也不能少字。对偶句式工整、均匀并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便于记忆和传诵;对偶句前后呼应,相互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练,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文多使用对偶句,例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层层递进,文气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
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知道自己还有困惑的地方。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乙: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轻松,而教学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跟随着老师学习更把功劳归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勤苦而学生收效甚微,学生跟随着老师学习还要埋怨老师教导无方。善于提问题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木,先砍纹理平顺的地方,再砍坚硬的节疤,等到功夫到了,学生就可以轻松地理解。不善于提问题的人恰恰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就如同撞钟一样,敲钟用力小,钟声则弱,用力大,钟声则强,等到尽力撞击时,则发出最为洪亮的一声。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恰巧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呀。
23.父母同“举”举荐,推举于是,就离开,离去24.C25.回答的数目与封存的都与他捡到的相符合,于是就把钱还给了他26.是一个诚实、守信且拾金不昧的读书人。
23.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
①句意: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亲:父母;
②句意: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推举出来。与:同“举”,举荐,推举;
③句意:于是把钱还给了他。遂:于是,就;
④句意:那人感谢了他然后离开。去:离开,离去。
2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用于主谓之间的连词,可不译/代词,指这件事;
B.表诘问语气,副词/指代“那”,代词;
C.都是“因为”的意思,介词;
D.但,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可不译,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故选C。
2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注意“其(那个人)、皆(都)、遂(于是,就)、以(把)”等重点词语要理解正确。
26.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可知,秀才何岳拾到银钱不据为己有,而是返回拾银处等待失主;失主给他钱,他也不要;可见他是一个不贪图钱财,拾金不昧的读书人;
结合“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可知,秀才何岳帮官吏守护钱箱,几年来官吏一直没按约定来取,后来他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带回官吏那儿,可见他是一个诚实,信守诺言,不贪图钱财的人;
结合“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可知,秀才何岳,虽然穷苦,但他不贪图钱财,拾金不昧;为官吏保存钱箱好几年一点也不动心,可见其定力非凡,能坚守自己的原则,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据此作答。
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秀才何岳,自号畏斋,曾经在夜晚走路时捡到200余两白银,但是不敢和家人说起这件事,担心家人劝他留下这笔钱。第二天早晨,他携带着银子来到他捡到钱的地方,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寻找,便上前问他,回答的数目与封存的都与他捡到的相符合,于是就把钱还给了他。那人想从中取出一部分钱作为酬谢,何岳说:“捡到钱而没有人知道,就像是我的东西一样,(我连这些都不要),又怎么会贪图这些钱呢?”那人感谢了他然后离开。他又曾经在做官的人家教书,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将一个箱子寄放在何岳那里,里面有金数百两,(官吏)说:“等到他日我回来再来取。”去了许多年,没有一点音信,(后来)听说官吏的侄子为了他的事情南下,但并非取箱子。(何岳)得以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带回官吏那儿。秀才何岳,只是一个穷书生而已,捡到钱归还,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金钱寄放在他那数年却一点也不动心,这就可以看出他远远超过常人。
27.B28.A29.(1)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30.(1)天下为公
(2)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3)要点:结合“不必藏于己”“不必为己”,扣住“树公心(去私心、讲奉献等)”谈认识。
27.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女子出嫁/回来;
B.这/这;
C.接见/参见;
D.以……为快乐/快乐;
故选B。
28.此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
A.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B.介词,在/介词,比;
C.连词,就/连词,却;
D.代词,他们的/代词,其中的;
故选A。
29.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述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1)“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与(同‘举’,推举)”“修(培养)”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2)第一个和第三个“忧”都是“以……为忧”的意思,第二个和第四个“忧”的意思都是“忧愁”。
30.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解析。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牛前肉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年木制盒子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高强度塑料管材挤出及配混供料智能一体化设备技术改造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2024年硬质泡沫塑料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高纯四氧化三锰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细微射频同轴电缆项目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分线盒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防水型导轮总成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骑马钉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智能控制键盘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员工赔偿金保密协议书(2篇)
- XX小学法治副校长(派出所民警)法制教育课讲稿
- (2024年)肺栓塞的护理课件
- 出纳收入支出记账表Excel模板
- 叉车操作规程
- 2021年春新青岛版(五四制)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课件
- 土建工程技术标范本(DOC167页)
- 班级管理(课件).ppt
- 恶性肿瘤化疗后重度骨髓抑制病人的护理论文
- cmu200_中文使用详细说明
- 注塑参数DOE分析范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