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厦门大学医学院钱小燕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厦门大学医学院钱小燕
绪论的主要内容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的思维方法;
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
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亦有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还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
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
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自然]2.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
发展规律的学科。
3.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的共同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的作用)
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受当时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用当时盛行的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
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1)古代哲学思想(2)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植物学、军事学、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技术等……
——都曾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结论)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2.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3.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
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
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大变革“百家争鸣”
(2)医药知识的积累(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黄帝内经》,《难经》
战国至秦汉时期的{《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问世,
——标志着……基本确立。
(1)理论框架的建立
《内经》:整体观念、藏象经络……《难经》《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2)治疗技术的发展
药物疗法的发展:《神农本草经》针灸技术的发展:
13
先秦、秦、汉时期(基础理论形成)1.《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62篇。阐述: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现存最早]内容: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针灸和汤液治疗。探讨了哲学问题许多方面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2.《难经》——难,质难;即问答。全书共81个问答(81难)问:……,何谓也?答:……。阐述:人体结构,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在脉诊、针灸治疗上,较《内经》更详细,可媲美。3.《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宋代被分为两本书(1)《伤寒论》:外感病为主;(2)《金匮要略》:内伤杂病为主。#分条目,临床表现—病理分析[证]—治法、用药。——辨证论治之楷模4.《神农本草经》——汉,“神农”。中药365种。根据养生、治病、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
还分: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为中药理论体系奠定基础。(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
——丰富的医疗实践使中医理论充实、系统化。*晋代黄甫谧《针灸甲乙经》、王叔和《脉经》,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2.宋金元时期百家争鸣,突破性进展。1)宋代陈无择《三因及一病证方论》(病因学)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辨证论治)2)金元四大家:[温病学说形成(1)刘完素[河间]:百病多因于“火”。“主火派”—“寒凉派”(2)李东垣[李杲]:养生、治病重在“脾胃”,—“脾胃学派”(3)张从正[子和]:病多因邪致,治病首当祛邪。“攻下派”(4)朱丹溪[震亨]:(“郁证”-解郁、“百病多因痰作祟”)、“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养阴学派”。
3.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阶段,既有新的发明和创见,又有对医学理论和经验的综合整理,编撰了大量医学全书、丛书和类书。
明代命门学说{张介宾(字景岳)赵献可(字养葵)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说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创卫气营血辨证薛雪(字生白)著《湿热条辨》吴瑭(字鞠通),创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4.近代与现代
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出现了大碰撞,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1)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2)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出现了中西汇通学派.
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此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趋势:(1)中医学理论更加系统、规范。(2)用哲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大量的专著和科研成果相继出现;
(3)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思维方法进行研究,探讨中医学理论概念的发生之源与继续发展、
创新之路。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中基的发展与现代化,必须→继承与创新并行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是继承的目的: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的概念
整体观念,是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生理功能的整体性
<1>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五脏一体观;
<2>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形神一体观。
(2)病理变化的整体性
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着眼于整体,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局部病变大都是整体生理机能失调在局部的反映;
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既然是协调统一、密切配合的,在病理上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的;
形神统一的整体,因而形与神在病理上也是相互
影响的.(3)诊断防治的整体性
在诊察疾病时,可通过观察分析形体、
官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从而作出正确诊断,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4)养生康复的整体性
形神共养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界有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同时,自然环境变化又→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天人一体”的整体观。(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古人称——“天地”
地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地域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要素之一
(2)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气候变化过于剧烈或急骤,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自然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气候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地域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在防治中,重视自然环境与人体的关系;
●在养生防病中,顺应自然规律
●在治疗过程中,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
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根据季节的气候特点用药,——因时制宜。因时制宜的用药原则
春夏慎用温热,秋冬慎用寒凉。
●因时制宜的用药原则
春夏慎用温热,秋冬慎用寒凉。
“能夏不能冬”的阳虚阴盛者——夏不避温热;“能冬不能夏”的阴虚阳亢者——冬不避寒凉。
夏用温热之药培其阳,则冬不发病(三伏灸);冬用凉润之品养其阴,则夏日病减。——“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根据人体气血随自然界阴阳盛衰而有相应的变化,并应时有规律地循行于经脉之中的推理——“子午流注针法”,——按日按时取穴针灸,可更有效地调理气血、阴阳以防治疾病。39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是社会中的一员——具备社会属性。人体的生命活动——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制约。
*而人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交流中,——维持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平衡、协调。
(1)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造就人的身心机能与体质的差异。
(2)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变化。
易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3)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社会环境的改变——主要通过影响人的精神情志——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产生影响。*防治疾病时,考虑社会因素对身心的影响:1、避免不利的社会因素对人的精神刺激;2、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以维持身心健康,
预防疾病的发生,并促进疾病向好的方面
转化(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中医认识疾病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病——
疾病,是病邪作用→人体,正邪抗争→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其中,始终存在着损伤、障碍与修复、调节的矛盾斗争——
邪正斗争。疾病有:一定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演变规律,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诊断要点和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点。
●
证——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证候是病机的外在反映;
病机是证候的内在本质。
●症——
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
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候的主要依据。(其仅是疾病的个别现象,未必能完全反映本质)。
●
同一个症状——可见于不同的疾病和证候。孤立的症状或体征不能反映疾病或证候的本质,
——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
病、证、症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病与证:对疾病本质的认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
证的重点—在现阶段。2、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病和证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3、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在一起→构成证候,反映疾病某阶段的病变本质;各阶段的证候贯串起来→疾病。
4、一种疾病由不同的证候组成,而同一证候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1、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2、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
*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辨病因(1)利用病因理论分析疾病的症状和体征,(2)推导出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3)得出以病因命名的证候,
——为针对病因治疗提供依据。辨病位
即确定病证所在的部位。辨病性
即确定疾病的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