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火灾致人伤害的责任认定_第1页
论火灾致人伤害的责任认定_第2页
论火灾致人伤害的责任认定_第3页
论火灾致人伤害的责任认定_第4页
论火灾致人伤害的责任认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火灾致人伤害的责任认定

在日常生活中,第三方的扔东西会导致伤害。该类案件与建筑物塌落或者搁置物的坠落等建筑物致人损害案件明显不同,其归责原则、赔偿义务人的确定等问题都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本文拟对高楼抛掷物、坠落物致人损害责任的请求权基础进行探讨,同时对《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规定进行简要评析,以期抛砖引玉。一、《物权法》第97条第4款是因争“未尽事故”的纠纷,应典型案件重庆“烟灰缸案”与济南“菜板案”情节相同,判决的结果却大相径庭。2001年5月11日凌晨约1时40分,重庆市民郝某与朋友李某在街上谈事情,被靠近路边的楼上坠落的烟灰缸砸中头部,其当即倒地,被送至急救中心抢救。经医院精心治疗,郝某在昏迷7天后脱险,但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被鉴定为智能障碍伤残、命名性失语伤残、颅骨缺损伤残等,为此他家花去了医疗费计9万元。公安机关经过侦查现场,排除了有人故意伤害的可能性。事后,其家人对抛掷烟灰缸的肇事者调查无果,且公安机关也无法确定烟灰缸的所有人。在此情况下,郝某将位于出事地点的两幢居民楼的产权人以及两幢居民楼一定楼层以上的25户居民告上了法庭,要求他们共同赔偿自己的医药费、精神损失费等各种费用。重庆法院经审理认为,因难以确定该烟灰缸的所有人,除事发当晚无人居住的两户外,其余房屋的居住人均不能排除仍烟灰缸的可能性,根据过错推定原则,由当时有人居住的王某等有仍烟灰缸嫌疑的20户住户分担该赔偿责任,各赔偿8101.5元。与该案类似,还有一个山东济南市中区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2001年6月20日,济南市的孟老太被从楼上坠落的一菜板砸伤,不治身亡,后致害菜板不翼而飞。因不知菜板为何人所有,其亲属将该楼二层以上15户居民诉至济南市中区人民法院。12月27日人民法院裁定:因无法确定致害人,缺乏明确具体的被告,且菜板坠落前位置也不明确,无法确定所有人和管理人。目前我国没有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故依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驳回起诉。原告不服,诉至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据同样的理由,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这两个案件的性质完全相同,然而判决的结果却完全不同,引发了人们的热议。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于2009年12月26日通过的《侵权责任法》给这场争议画上了句号。该法第87条的规定为法院今后审理类似案件,提供了的明确的法律依据。上述两个典型案例涉及的都是建筑物上抛掷物致人损害的责任承担问题。对于建筑物上抛掷物致人损害,在罗马法中就已经以“准私犯”的方式为法律所规定。“如果从建筑物中落下或投出的任何物品在公共场所造成损害住户无论是否具有过错,均可受到‘落下物或投掷物致害之诉’的追究,被要求双倍地赔偿损失。同一房间的数名房客将负连带责任。”查士丁尼在《法学总论——法学阶梯》中也有类似规定:某人占用一楼房,不论是自有的、租用的或借住的,而有人从楼房投掷或倾注某物,致对他人造成损害时,前者被认为根据准侵权行为负责;根据侵权行为负责是不确切的,因为这种情况往往是他就他人如子女或奴隶的过错而负责。而如果家子与其父分居时,对从自己的楼房投掷或倾注某物,则只能对儿子本人提起诉讼。英美法中与建筑物上抛掷物致人损害类似的是“面袋伤人案”,即“事实本身证明”或“让事实说话”(thethingspeaksforitself),但该案的适用情况是伤人的面袋一直是在被告控制下的,现在虽然法院更倾向于在观念上而非要求在实际上控制所指向物,但是,此与“烟灰缸案”和“菜板案”仍存在本质区别。大陆法系国家虽然都规定了建筑物责任,甚至对建筑物上的坠落物致人损害也大都有规定,但一般只是概括规定由物的实际控制人承担责任,并且大都指建筑物或者存放物有瑕疵的情况,而与上述两案例情况不同。与建筑物上抛掷物致人损害类似的情况是《日本建筑区分所有法》的规定,即因建筑物的建设或保存有瑕疵,致他人人身损害时,其瑕疵视为共享部分建设或保存的瑕疵。损失由各区分所有权人按照对共享部分应有份额的比例分担。但此规定仍以建筑物本身瑕疵为限。在大陆法国家,请求权基础是案件审理的核心,“寻求裁决具体案件的法律根据也就是在寻找请求权基础”。二、抛果物、致死物损害行为与共同危险行为的区别《侵权责任法》第87条确立了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的规则。在确立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规则的理由中,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一是过错推定说,认为由于难以确定该烟灰缸的所有人,除了事发当晚无人居住的两户外,其余房屋的居住人均不能排除扔烟灰缸的可能性,根据过错推定原则,由当时有人居住的王某等有扔烟灰缸嫌疑的20户住户分担该赔偿责任。二是共同危险行为说,在重庆的“烟灰缸”案中,一审法院判决的基础在于,由于20户居民都有抛掷烟灰缸的可能性,尽管不是全体所有人抛掷,但是参照共同危险行为的原理和规则,各个住户抛掷该物品的概率相等,因此应当由全体住户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三是同情弱者说,认为民法站在保护弱者的立场,同情弱者,保护弱者,使受到损害的弱者能够得到赔偿。民事责任是财产责任,而不是人身责任,因此责令有抛掷嫌疑的人承担责任,使弱者得到保护,并非完全不公平,可能对嫌疑人是不公平的,但是对于受害人而言,则是公平的。四是保护公共安全说。该说认为这种案件涉及的是公共安全,虽然伤害的只是一个特定的受害人,但是它针对的是不特定的大多数人。为了保护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尽管不能确定真正的加害人是谁,但应当由有嫌疑的建筑物使用人共同承担赔偿责任。对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前两种观点值得商榷。首先,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的基点不是推定过错。而是将实施行为的可能性推定为确定性,继而确定承担连带的侵权责任。其次,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的基础也不是共同危险行为。共同危险行为与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行为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区别。相同点在于两者均具有潜在的危险性,都不知实际的加害人是谁,正是两者的共同之处使人们误以为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的请求权基础是共同危险行为,实则不然。两者的区别在于:共同危险行为的构成要件是其“共同性”,即是数人(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了危险行为,只是仅有一人或部分人的危险行为最终演变为加害行为,加害人又无法确定,出于填补受害人受损利益之考量,而推定全体共同危险行为人都具有过错,从而由他们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行为则毫无“共同性”可言,因为除了加害人一人的过失危险行为之外,再无其他共同危险行为的客观存在。共同危险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的归责原由就在于危险行为的“共同性”,因为毕竟全体共同危险行为人都实施了危险行为,在形式上符合“自己责任原则”的要求,而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行为,让真正的加害人(未知)和一定范围内的与之毫不相干的人承担连带责任,虽然是补偿责任,也显失公平,有连坐之嫌疑,因此,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的请求权基础有待进一步探讨。杨立新教授等学者认为,确立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的请求权基础应考虑以下几点:民法实质公平的本质在于民事责任在民法上,有很多看似不公平的民事责任规则。例如在前文提及的罗马法的准私犯制度中确立的替代责任规则,就是如此。在替代责任中,行为人是加害人,责任人并不是加害人,但是却要为行为人的行为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道理何在?就是因为民事责任是财产责任,既然责任人与行为人具有一定的特定关系,因此就责令责任人承担责任,而不是让行为人承担责任。这种形式上的不公平,恰恰说明民法的实质公平。之所以会这样做,就是因为民事责任是财产责任而非人身责任,不必让责任人承担人身制裁的责任。这样,使与行为有特定关系的责任人承担财产责任,可使受害人的损害得到有效的救济。抛分离物的损害侵权法的立场就是保护受害人,凡是受到非法侵害的受害人,侵权法就予以保护,并且不遗余力。建筑物的抛掷物造成受害人损害,受害人就是受侵权法保护的弱者,救济其损害是侵权法的根本宗旨。那么,即使没有确定具体的侵权人,但是,侵权人的范围是确定的,抛掷物就是在这座建筑物中抛掷的,那么这座建筑物的使用人就应当承担责任。罗马法系的保护公共利益制度公共安全,就是公众的安全,涉及的是众多人的根本利益。尽管建筑物抛掷物造成损害的结果总是特定人之损害,但是,在建筑物抛掷物没有发生损害职权,威胁的并不是特定的人,而是不特定的任何人,是公共利益或者公众利益。面对公共利益或者公众利益的威胁和社会不安全因素,立法必须确定严格的保护措施,使行为人受到制裁,加以警戒。如果对建筑物抛掷物已经造成的损害由于不能确定具体的侵权人而放弃对不法行为的追究,将会放纵乃至纵容侵权行为,其后果将会更加严重。因此,通过建筑物的使用人的角度,责令建筑物的使用人承担连带责任的形式,达到了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这正是罗马法规定这一制度所体现的“在于确保公众集会场所、道路交通的安全,并在加害人不明时,扩张赔偿责任人,以使无辜的被害人得到赔偿的宗旨。正是基于上述理由,《侵权责任法》第87条规定了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的基本规则。三、第87条的解释和评论1.建筑物的责任建筑物的抛掷物、坠落物致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应当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担责任。研究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的关键点在于,抛掷物、坠落物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难以确定,而该建筑物又是由多数人使用,应当如何确定赔偿责任主体和具体的责任承担。《侵权责任法》第87条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由有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担责任。理由是,既然抛掷物、坠落物损害是建筑物责任,那么,就一定要看到目前城市居民住宅或者写字楼都是区分所有的现状。而在现实生活中,建筑物致人损害责任之所以难以处理,正是由于建筑物区分所有造成的。所以,确定建筑物抛掷物致人损害的责任问题,就应该按照建筑物区分所有的特点来考虑其具体规则。可以借鉴的立法例是《智利民法典》关于“如建筑物为两人或者数人所共有,应按他们的所有权份额的比例分担赔偿金”之规定,责任由全体共有人承担。2.共同共同承担的承担《侵权责任法》经过反复修改,最终确定的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为补充责任而不是赔偿责任。这就意味着确定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不是按照损失全额赔偿,而仅仅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适当补偿。该补偿责任在有可能加害的使用人之间如何承担,则未明确规定。对此,究竟是连带责任,还是按份责任,需要确定下来。有学者主张,应当参照《智利民法典》规定,为按份责任,每个人仅仅对自己应当承担的份额承担责任。有的学者认为按份责任有所不妥,一方面对于共同共有来说,共有关系没有解体,就无法确定个人的份额;另一方面,在无法确定具体侵权人的时候,将全体嫌疑人都作为共同被告,事实上也无法确定各自的份额,无法实行按份责任。对此,笔者赞同杨立新教授的观点,完全实行连带责任,尽管对保护受害人有利,但是承担责任的基础不扎实(有违自己责任的原则)。因此,还是应当按照《侵权责任法》第12条关于按份责任的规定,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补偿责任中自己的份额,不必连带负责。3.补偿责任受争议须是使用人事实上,确定建筑物抛掷物损害责任的归责基础在于将全体建筑物使用人视为加害的嫌疑人。因此,确定建筑物抛掷物致害责任的基础较为薄弱(这也正是建筑物抛掷物损害责任由所有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担补偿责任备受争议的症结所在)。那么一旦全体建筑物占有人人中的一人或者数人能够证明自己没有实施抛掷、坠落行为的,他(他们)就排除了侵害嫌疑。如果让已经确定没有实施加害行为的人仍然承担侵权责任,那显然是不公平的,也有违自己责任原则。因此,凡是能够证明自己没有侵权行为的建筑物使用人,应允许免除其侵权责任。而在共同危险行为中,个别或部分共同危险行为人如果仅仅能够证明自己不是真正的侵权人,而不能证明谁是真正的侵权人时,尚不足以免责,仍然要承担连带侵权责任,这也说明了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的归责基础不是共同危险行为。4.单独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在研究抛掷物、坠落物损害责任的时候,立足点就在于使致害物致人损害的真正行为人不能确定,才无奈让所有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担补偿责任,如果建筑物抛掷物、坠落物的行为人能够确定,也就是真正的加害人能够确定,那就是单独侵权行为,就不存在这种连带责任的前提了,当然应当由真正的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侵权责任法》87条的规定是专家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凝结着他们的智慧与汗水。在制定该条规定的时候,立法者考虑了一下几个方面:第一,确定抛掷物致害责任,是基于公平考虑,而不是基于过错责任原则确定。第二,承担的责任是适当的补偿责任,而不是侵权责任。第三,这样规范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预防损害,制止人们高空抛物。第四,这种侵权行为的性质是物件损害责任,不是人的责任。笔者认为,《侵权责任法》87条的规定较之《侵权责任法草案》第56条的规定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然而,《侵权责任法》87条也有尚待完善的地方。(1)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一条法律规定如果没有坚实的理论根据作后盾,其合理性会大打折扣。有些学者认为,为救济受害人,建筑物抛掷物致害案件应适用公平责任原则。从《民法通则》第132条的规定可以看出,公平责任原则适用的前提是双方都无过错,前述两案件显然不符合公平责任原则的这一最基本特征。能否以民法的公平原则作为此类案件的适用依据呢?公平原则首先是一模糊概念,同时公平并非仅考虑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如果以公平原则为由使受害人得到救济,则对99%没有实施侵权的人而言是不公平的。有学者提出《侵权责任法》87条的法理基础在于:受害人是受侵权法保护的弱者,救济其损害是侵权法的根本宗旨。因此,尽管没有确定具体的侵权人,但是侵权人的范围(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是确定的,抛掷物就是从这座建筑物中抛掷的,这座建筑物的使用人就应当承担责任。笔者以为这种观点也值得商榷。如果仅仅是因为同居于一幢楼房就推定毫不相干的一群人为“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似乎显得牵强附会。上述两案例如果做这样的假设:一个小偷偶然光顾,在偷窃过程中,抛出了烟灰缸或者菜板,伤及无辜,而该小偷作案后又逃之夭夭,无法确定是谁,最后却让该幢楼“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担补偿责任,其合理性何在?连坐是中国古代的刑罚制度,虽违反了当今的自己责任原则,但其合理性在于连坐之人是关系密切之群体,连坐有利于预防犯罪。但《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规定胜过了连坐,因为受牵连之人是居住在同一幢楼而可能毫不相识的群体,没有相互监督的权利和义务,事实上对全楼进行全程监督也是不可能的,根本起不到预防作用。(2)被告的基本性质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是否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的起诉条件,不无疑问。《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起诉应具备的条件第(二)项规定:必须有明确的被告。对“必须有明确的被告”这一规定的理解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式意义上的,只要在诉状上列明了被告的基本情况就算是有明确的被告;二是实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