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_第1页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_第2页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_第3页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_第4页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文化常识

姓名称谓|官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历法刑法|古代音乐|古籍注释体例

一、官职科举(一)官职中央官职|地方官职1、中央官职秦汉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是中书省、门下省。隋唐:三省六部吏部,管官吏(文官)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祭祀等事;兵部,管军事,武官任免;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宋:二府三司明清清代康熙设立南书房,于清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兼任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2、地方官职秦汉郡郡守隋唐州刺史(长史、司马)宋州知州、知县明清府知府主要行政区主要行政区

汉—州(监察区)——刺史隋唐—道(监察区)——黜陟使宋—路(路中设司)元—行中书省明—承宣布政使司(省)官职变动词语集释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罢:免去,解除官职黜:废掉官职免:罢免夺:削除废:废弃不用升:升官。如:旋升宁夏道。《谭嗣同》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加:加封,在原来官衔上加上某种荣衔,可享受某种特权。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贬: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放: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左迁: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转、调、徙:调动官职。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入:地方官调任京官。移:特指调任。如:贬潮洲刺史,移袁洲刺史。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领:兼任。如: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南史·虞愿传》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假:暂时代理。如: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汉书·苏武传》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1.告老:官员年老辞职。如蔡邕《陈太丘碑文》: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2.解官:辞去官职。如《宋史·包拯传》: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3.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4.乞身:古时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后汉书·李通传》: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5.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6.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汉书·疏广传》:即日父子俱移病,满三月赐告。7.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如《战国策·秦策三》:应候因谢病,请归相印。8.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新唐书·白居易传》:以刑部尚书致仕。7、表辞去官职的词语下车:官吏初到任。衡下车,治威严。《张衡传》用事:执政,掌权,当权。赠:对官员的先世或已死的官员授予职称封衔。

如:赠太子太保。解褐:脱去粗布衣服,穿上官服,比喻入仕为官。视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处理政事)。如:视事三年。《张衡传》8、其他(二)科举汉代征辟制和察举制【征辟制: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1)公车特征拜郎中。(2)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察举制: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确立。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隋唐科举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进士科明经科)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始置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考试内容:隋唐:诗赋宋神宗熙宁:经义

元明清:经义明清:文章格式为八股文清光绪二十七年:改革科举,废纸八股。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除。

明清科举简表1、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的入学考试,是读书士子的晋升之始。应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统称童生。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清朝时一般在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通过后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在四月举行,连考三场。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院试录取者即可进入所在地府、州、县学为生员,俗称“秀才”,生员分廪生、增生、附生三等。生员经科试合格,即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清朝的院试是每三年举行两次,由皇帝任命的学政到各地主考。辰、戌、丑、未年的称为岁试;寅、申、巳、亥年,称为科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2.进士及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者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甲第一名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通俗地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其中,科举考试的第一名“状元”这个称号,也一直保留到了现在。凡是在文科理科考试中考得第一名的人,都称为“状元”。3.连中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就是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4.太学与国子监: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为国家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有时兼为最高学府。5.庠、序:庠、序为地方学校,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6.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并无实权。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分层对点练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如令堂,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而农历的每月十六则称为“既望”。如《赤壁赋》中有:“壬成之秋,七月既望。”

B.车裂”,指古代的一种酷刑,以车马撕裂人的肢体。

C.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D.古代以水南、山北为“阳”,以水北、山南为“阴。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黎民、庶民、苍生等。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中有“士大夫之族”。

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

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B.“察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更的制度。由官吏举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如《柳敬亭传》中提到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B.“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C.“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D“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少牢”指祭祀用的羊,没有豕、牛。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风”是《诗经》的一部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B.“齐宣王”,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称国家。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B.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C.“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女言、妇容、妇功。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B.“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烧火。后来常用“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生活奢侈豪华。C.在“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亲戚”指的是外亲,也就是指跟自已家庭有婚烟关系或血统关系的人。D.《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被认为是高雅的乐曲。后多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典雅、不够通俗易懂的文学艺术作品。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土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的死。如《出师表》中有:“先帝知臣谨镇,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D."伯乐”,相传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现在引中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月兔”,借指月亮。古神话中称月中有兔,故称月亮为”月兔”。B.“郎中”,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部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C.“惠存”是敬辞、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D.”庠”和”序”,指的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中有:“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谷”是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泛指粮食。古代对其有多种不同说法。B.”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C.“刎颈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与蔺相如终成刎颈之交。D.“国子监”指国家的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等;教学人员为博士、直讲、助教等。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微服”,指改变常服以避人耳目,如“桓公微服而行于民间”。B.”道”,唐代时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C.流涕”指流泪。古代的“涕”一般指眼泪,而“泗”指鼻涕。D.“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朔漠”指北方的沙漠地区。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B.“公车”,汉代官署名。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C.“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于明代。D.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旧时这一天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B.“拱”,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如《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C.“晦”,指的是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D“黥”,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1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有了华盖星,运气就好。B.“襁褓”,本义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现在以此借指婴儿。C.“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户部主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务。D.“中岳”,指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北,我国五岳之一。1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嫡子”,指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专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B.文人的文集命名方式多种多样,如《白氏长庆集》是白居易的文集,这是以自己住所的名字命名的。C.“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间依长幼排行的顺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D,“媵”,指古代嫁女时随或陪嫁的人。如“妃嫔媵嫱,王子皇孙”。1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的。B.“士”,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是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C.“衅钟”,古代的一种礼制,“钟”这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行祭,叫作“衅钟”。D.“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一种尊称。1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庶人”,春秋时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也可泛指平民、百姓。B.春秋战国时期,士死了叫“薨”,而诸侯的死则称为“不禄”。C.“庐家”,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D.“跽”,指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如《鸿门宴》中有“项王按剑而跽”一句。1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更,如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B.“樽”,指酒杯。如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C.“举案齐眉”,汉代梁鸿的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总是把端饭的托盘举得和眉毛一样高,以示尊敬,故后世常用本词表示夫妻相敬。其中“案”指书案。D.“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徴、羽五个音级。2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戍日。B.“笞刑”,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定为五刑之一。C.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D.“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2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如《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六合”,指天地四方。如《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六合”就是这个意思。C.“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D"山东”,指泰山以东的地区。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的就是这个地区。2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有很多地方都有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白下、石头城、京口等。B.“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后用来比喻极细微的数量。C.“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秦故地。如“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这里。D.“箜篌”,指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分卧式、竖式两种。2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