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节选自《论语》)材料二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已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节选自韩愈《原毁》):10.文中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符号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每写对一处得1分,超过三处不得分。(3分)是故事A修而谤B兴C德高D而毁来E士之处F此世G而望H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微,是假如没有的意思,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意思相同。B.就,是开始从事、做的意思,与“金就砺则利”的“就”意思不同。C.病,是生理或心理上不正常的状态,与“刘病日笃”的“病”意思相同。D.称,是称赞、赞扬的意思,与“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的“称”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认为,管仲帮助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息兵戈而解纷争,使天下由此而安,为维护和平作出了贡献,这就是他的“仁德”。B.舜和周公都是圣人仁人,古时的君子努力探究他们成为圣人的原因,日夜反思,改掉自己不如他们的地方,努力向他们看齐。C.无论古代的君子还是现代的君子,他们对待别人的标准与自己不同,原因在于“怠”与“忌”,这也是当时不良社会风气产生的根源。D.材料二多处采用对比手法,全篇行文严肃而恳切,句式整齐中富有变化,语言生动而形象,刻画当时的士风,可谓入木三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4分)(2)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4分)14.在待人方面,两则材料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3分)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晋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或曰:“否,非若此也。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愈应之曰:“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僭赏、从谏如流之美。庶岩穴之士,闻而慕之,束带结发,愿进于阙下而伸其辞说。致吾君于尧舜,熙鸿号于无穷也。”(节选自韩愈《诤臣论》)材料二: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懦孱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节选自苏洵《谏论下》)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每写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夫阳子恶讪①上者②恶为人臣③招其君之过④而以为名者⑤故⑥虽谏且议⑦使人⑧不得而知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鄙,指边境,与《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的“鄙”词义和用法都相同。B.擢,指选拔,提拔。古代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语还有晋、加、陟、拔、超、右迁等。C.骨鲠之臣,骨鲠指鱼刺、鱼骨,比喻刚直。骨鲠之臣在文中指刚正忠直的官员。D.就,文中指承受、接受,与《论语》中“就有道而正焉”的“就”词义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人与韩愈谈论阳城,认为他学问广博,见识也多,能够奉行古人的道德并影响他人,面对荣耀没有喜色,值得肯定。B.韩愈认为,阳城在位已久,清楚了解朝政得失,也受到君主的优厚对待,他却不曾谈论朝政,这不是有道之士的做法。C.阳城因为品行道义出众受到君主的赞赏重用,他应助君主拥有尧、舜的美名,号召隐逸之士整理衣带,奔赴朝廷做官。D.苏洵认为,君主有如同上天神明一样尊崇的地位和雷霆般的威严,人们不能去触犯冲撞,这是圣人也知道的明显事实。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2)犹惧其懦孱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1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让谏臣发挥应有的作用,着眼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山东省青岛市四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国子先生①晨入太学②,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名一艺者无不用。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沉浸醴郁,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先生之于文,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先生曰:“吁,子来前!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乘马从徒,安坐而食。然而圣主不加诛,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节选自韩愈《进学解》)[注]①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当时他任国子博士。唐朝时,国子监是设在京都的最高学府,各学置博士为教授官。国子学是为高级官员子弟而设的。②太学:这里指国子监。太学:这里指国子监。唐朝国子监相当于汉朝的太学,古时对官署的称呼常有沿用前代旧称的习惯。(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断句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昔者A孟轲B好C辩D孔道E以明F辙G环天下H卒老于行(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患,担心、忧虑,与《六国论》“诸侯之所大患”中的“患”意义相同。B.六艺,指六种经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C.逮,及、到,与李密《陈情表》“逮奉圣朝”中的“逮”意义相同。D.绝,超越,与魏学洢《核舟记》“佛印绝类弥勒”中的“绝”意义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认为,当今圣上除去凶恶奸邪之人,提拔优秀之人B.韩愈告诫弟子,不仅学业要精进,德行有所成就C.韩愈认为,载入圣人行列的孟轲、荀况都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自己不被重用D.文章表面是先生劝学、生徒质问,实际上以问答形式抒发自己不遇之感,批判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②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5)弟子认为先生在很多方面颇有成就,请分条概括。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易》曰:“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夫兵不可玩,玩则无威;兵不可废,废则召寇。昔吴王夫差好战而亡,徐堰王无武亦灭。故明王之制国也,上不玩兵,下不废武。《易》曰:“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超然客公众号屈公曰:“吾闻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今子阴谋逆德,好用凶器,殆人所弃,逆之至也。淫洗之事也,行者不利。且子用鲁兵,不宜得志于齐,而得志焉;子用魏兵,不宜得志于秦,而得志焉。吾闻之曰:‘非祸人不能成祸。’吾固怪吾王之数逆天道,至今无祸,嘻!且待夫子也。”吴起惕然曰:“尚可更乎?”屈公曰:“不可!”吴起曰:“起之为人谋。”屈公曰:“成刑之徒也不可更已子不如敦处而笃行之楚国无贵于举贤。”《太公兵法》曰:“致慈爱之心,立威武之战,以毕其众;练其精锐,砥砺其节,以高其气;分为五选,异其旗章,勿使冒乱;坚其行阵,连其什伍,以禁淫非。”垒陈之次,车骑之处,勒兵之势,军之法令,赏罚之数,使士赴火蹈刃、陷阵取将、死不旋踵者,多异于今之将者也。(节选自《说苑·指武》)材料二:贞观四年,有司上言:“林邑骄慢,表疏不顺,请发兵讨击之。”太宗曰:“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故汉光武云:‘每一发兵,不觉头须为白。’自古以来,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也。符坚自恃兵强,欲必吞晋室,兴兵百万,一举而亡。隋主亦必欲取高丽,频年劳役,人不胜怨,遂死于匹夫之手。至如颉利,往岁数来侵我国家,部落疲于征役,遂至灭亡。朕今见此,岂得辄即发兵?但经历山险,土多瘴疠,若我兵士疾疫,虽克剪此国,亦何所补?言语之间,何足介意!”竟不讨之。(节选自《贞观政要·征伐》)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超然客公众号成刑A之徒也B不可C更已D子不如E敦处而笃行F之G楚国无贵H于举贤。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是料想、猜度之意,与“尔虞我诈”中的“虞”意思不同。B.夫子,一般是指对男子的尊称,文中具体指与屈公进行对话的吴起。C.致,指表达,与《谏逐客书》“致昆山之玉”中的“致”意思相同。D.匹夫,泛指平民百姓,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的“匹夫”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英明的君主应该保持理性头脑,既不好战,又不忘战,这样才能保持军队和国家的威力,才能安身保国。B.屈公的话有警告的意图,他认为好战即使是取得一些胜利,也只不过是侥幸,频开战端的祸患总会显现。C.“不觉头须为白”形象表现了汉光武帝对用兵的慎重,与苻坚、隋主、颉利轻易发动战争形成鲜明对比。D.材料一强调要反对不义之战,材料二强调发动战争要谨慎,两则材料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慎战”的思想。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明王之制国也,上不玩兵,下不废武。(4分)(2)有司上言:“林邑骄慢,表疏不顺,请发兵讨击之。”(4分)14.唐太宗为什么最终没有征讨林邑这个国家?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3分)山东省莱西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文本一:尹子奇①领兵十三万趣睢阳。许远告急于张巡,巡自宁陵引兵入睢阳。巡有兵三千人,与远兵合六千八百人。贼悉众逼城,巡督励将士,昼夜苦战,或一日至二十合。凡十六日,擒贼将六十余人,杀士卒二万余,众气自倍。尹子奇复征兵数万,攻睢阳。睢阳城至是食尽。将士人廪米日一合②,杂以茶纸、树皮为食,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设弃城东走,张巡、许远谋,以为:“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且我众饥羸,走必不达。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不如坚守以待之。”癸丑,贼登城,将士病,不能战。巡西向再拜曰:“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城遂陷,巡、远俱被执。尹子奇问巡曰:“闻君每战眦裂齿碎,何也?”巡曰:“吾志吞逆贼,但力不能耳。”子奇以刀抉其口视之,所余才三四。子奇义其所为,欲活之。其徒曰:“彼守节者也,终不为用。且得士心,存之,将为后患。”乃斩之。巡且死,颜色不乱,扬扬如常。巡行兵不依古法教战阵,令本将各以其意教之。人或问其故,巡曰:“今与胡虏战,云合鸟散,变态不恒,数步之间,势有同异。临机应猝,在于呼吸之间,而动询大将,事不相及,非知兵之变者也。故吾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兵将相习,人自为战,不亦可乎!”每战,将士或退散,巡立于战所,谓将士曰:“我不离此,汝为我还决之。”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文本二:当二公③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节选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有删改)[注]①尹子奇:安史之乱中的叛军将领。②合:容量单位,十合为一升。③二公:张巡、许远。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又A推B诚C待D人E无F所G疑H隐I临J敌K应L变M出N奇O无P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廪,本指粮仓,引申为粮食,也指官府发放口粮等。文中“廪米日一合”指发放粮食。B.“其谁之功也”中“其”的用法,与《师说》中“其皆出于此乎”的用法相同。C.颜色,文中是“脸色”的意思,与《燕歌行并序》中“天子非常赐颜色”中不同。D.“弃城而逆遁”中“逆”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安史叛军以近二十倍的兵力进攻睢阳。守城将士日夜与叛军激战,擒贼将六十多人,杀士卒二万余,将士们因之士气大增。B.睢阳被围,粮食将尽,而且士卒都因为饥饿无法战斗,有人建议弃城,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保障,决定坚守待援。C.张巡练兵不依照古代兵法,而让将领们各依本人的想法指挥作战,因为他觉得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让士兵们各自为战更好。D.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对张巡、许远的评价很高,认为他们守卫睢阳,不弃城而走的考虑非常周到,体现出他们的贤明。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彼守节者也,终不为用。且得士心,存之,将为后患。(2)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14.两则材料都反映出张巡和许远坚守睢阳的艰难,具体有哪些困难?他们的坚守有什么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述。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知臣主之异利者王,以为同者劫,与共事者杀。故明主审公私之分,审利害之地,奸乃无所乘。乱之所生六也:主母,后姬,子姓,大臣,显贤。任吏责臣;礼施异等,后姬不疑,庶适不争;权籍不失;下不一门,大臣有拥,显贤不乱。臣有二因,谓外内也。外曰畏,所爱之言听,此乱臣之所因也。外国之置诸吏者,结诛亲暱重帑,则外不籍矣;爵禄循功,请者俱罪,内不因,则奸充塞矣。官袭节而进,智也。其位至而任大者,以三节持之:曰质,曰固。亲戚妻子,质也,镇也;参伍责怒,贪饕化于镇,奸邪穷于固。忍不制则下上,而名实当则径之。生害事,死伤名;不然,而与其仇:此谓除阴奸也。蔽曰诡,见罪而罚,而诡乃止。是非不泄,而易乃不用。(节选自《韩非子•八经》)材料二: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霸乎?”管仲曰:“此极非其善者,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如何而害霸乎?”管仲曰:“不能知人,害霸也,害霸也;任而不能信;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晋中行穆伯攻鼓,经年而弗能下,馈间伦曰:“鼓之啬夫①,间伦知之。请无疲士大夫,而鼓可得。”穆伯不应,左右曰:“不折一戟,而鼓可得,君奚为不取?”穆伯曰:“间伦之为人也佞而不仁若使间伦下之吾可以不赏之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列国之大夫,管仲,犹能慎于信任、远避佞人也如此,况乎为四海之大君,而可使巍巍至德之盛,将有所间乎?(节选自《贞观政要•诚信》)【注释】①啬(sè)夫:掌诉讼赋税的地方官。(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间伦之为A人也B佞C而不仁D若使间伦E下之F吾G可以H不赏之乎?(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即称王,《鸿门宴》“沛公军霸上”的“军”表示驻军B.爱,指宠爱、宠幸,与“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的“爱”词义不相同。C.帑,指国家库藏的金帛,古代常将“廪”“帑”连用D.经年,文中是指终年、经过一年,与现在人们所说的“经年累月”意思一样。(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子认为乱臣会利用君主对国内亲信和国外诸侯的不同态度作乱,对此明君当赏罚分明,杜绝内外祸乱产生的可能。B.对于贤能、贪婪、奸邪三种不同类型的位高权重之臣,韩非子主张分别采用质、镇、固三种不同的办法来控制他们。C.对于那些留着坏事、杀掉影响自己名声的奸邪,君主须用食物毒死他,如果不这样做D.馈间伦自荐可以轻而易举攻克鼓,但穆伯因其奸诈不仁,用他有可能会起到宣扬“舍仁而为佞”的风气(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故明主审公私之分,审利害之地,奸乃无所乘。②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霸乎?(5)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君臣关系,观点有什么不同?文言文阅读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节选自《论语》)材料二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已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节选自韩愈《原毁》):10.文中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符号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每写对一处得1分,超过三处不得分。(3分)是故事A修而谤B兴C德高D而毁来E士之处F此世G而望H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微,是假如没有的意思,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意思相同。B.就,是开始从事、做的意思,与“金就砺则利”的“就”意思不同。C.病,是生理或心理上不正常的状态,与“刘病日笃”的“病”意思相同。D.称,是称赞、赞扬的意思,与“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的“称”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认为,管仲帮助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息兵戈而解纷争,使天下由此而安,为维护和平作出了贡献,这就是他的“仁德”。B.舜和周公都是圣人仁人,古时的君子努力探究他们成为圣人的原因,日夜反思,改掉自己不如他们的地方,努力向他们看齐。C.无论古代的君子还是现代的君子,他们对待别人的标准与自己不同,原因在于“怠”与“忌”,这也是当时不良社会风气产生的根源。D.材料二多处采用对比手法,全篇行文严肃而恳切,句式整齐中富有变化,语言生动而形象,刻画当时的士风,可谓入木三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4分)(2)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4分)14.在待人方面,两则材料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3分)【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的是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事修而谤兴”与“德高而毁来”句式对称,在“兴”“来”后断句;“难已”是对此的评价,单独成句,综上应在CEG三处断开。译文:所以,事情办好了,诽谤也就跟着来了,声望提高了,诬蔑也随着来了。唉!读书人处在这个世上,希望名誉昭著,道德畅行,真难了。
(2)C.“意思相同”有误,“吾之病也”大意是“这是我的缺点”,“病”解释为“缺点”;“刘病日笃”大意是“祖母刘氏的病情一天天地严重”,这里“病”指疾病。
故选:C。
(3)C.“这也是当时不良社会风气产生的根源”有误,古代的君子是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现在的君子相反,他们对别人苛责,对自己要求低,应该说现代的君子的问题才是当时不良社会风气产生的根源。
故选:C。
(4)①“非……与”意为“不是……吧”;相,意为辅佐、辅助;不能死,省略主语,需补出“他”;死,为动用法。译文: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以死相殉,反又去辅佐齐桓公。
②重,意为严肃、严格;周,意为周到、周全、全面;轻,意为宽松;约,意为少、省减、简约。译文:古时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
(5)材料一中孔子认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天下,匡正天下一切,虽然他没有追随公子纠而死,但他算得上仁人,说明孔子待人的态度是宽容而简约的,能看到别人的长处,而不是只关注别人的不足。材料二中韩愈说到“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古时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他们都能看到别人的长处,不只是看到别人的不足;子路和子贡都因管仲不为主上公子纠而死而批判他,认为他不是仁人,没有看到他帮助齐桓公称霸,解百姓于水火的大仁,他们对别人要求严苛,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现代的君子“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他们待人却是周详的,苛责他人,对别人的优点视而不见。
答案:
(1)CEG
(2)C
(3)C
(4)①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以死相殉,反又去辅佐齐桓公。
②古时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
(5)①孔子与古代的君子待人的态度都是宽容又简约的,他们能看到别人的长处,而不是只关注别人的不足。
②子路、子贡与现代的君子待人却是周详的,对别人要求严苛,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只看到别人的缺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死。”接着又说:“管仲是不仁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出的力。这就是他的仁德!”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以死相殉,反又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一切,人民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难道他要像普通百姓那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他(他做的事)吗?”
材料二:
古时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严格而全面,所以不怠惰;宽容又简约,所以人家都乐意做好事。听说古代有位叫舜的人,他的为人乃是大仁大义。探究舜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责备自己说:“他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他能这样,我却不能这样!”早晚都在思考,改掉那不如舜的方面,去做那些与舜相似的事情。听说古代有位叫周公的人,他的为人,可以用多才多艺来形容。探究他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责备自己说:“他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他能这样,我却不能这样!”早晚都在思考,改掉自己不如周公的地方,去做那些与周公相似的事情。舜、周公是大圣人,后代没有能及得上他的。这些人就说:“我不如舜,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要求自身严格而且全面吗?他对待别人,肯定他一个方面,而不苛求他别的方面;只论他的今天的表现,而不追究他的过去,小心翼翼地只怕别人得不到做好事应得的表扬。这不是要求别人宽容又简少吗?
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责求别人周详,他要求自己简少。周详,所以人家难以做好事;简少,所以自己的收益就少。自己没有什么优点,说:“我有这优点,这就够了。”自己没有什么才能,说:“我有这本领,这就够了。”对外欺骗别人,对己欺骗良心,还没有多少收获就止步不前。岂不是要求他自身太少了吗?他们对待别人,说:“他虽然能做这个,但他的人品不值得称道;他虽然擅长这个,但他的才用不值得称道。”举出他一方面的欠缺,不考虑他多方面的长处;只追究他的既往,不考虑他今日的表现,小心翼翼地只怕别人有好的名声。这不是责求别人太周全了吗?这就叫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身,却用圣人的标准希望别人,我看不出他尊重自己啊。
虽然这样,这样做的人是有他的根源的,就是所谓怠惰和妒忌啊。怠惰的人不能修养自己的道德学问,而妒忌的人害怕别人的道德学问得到提高。因此,事业成功诽谤便随之产生,德望高了毁谤就接踵而来。读书人生活在当今的世道中,而希求名誉的光大、德行的推广,难极了!【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晋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或曰:“否,非若此也。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愈应之曰:“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僭赏、从谏如流之美。庶岩穴之士,闻而慕之,束带结发,愿进于阙下而伸其辞说。致吾君于尧舜,熙鸿号于无穷也。”(节选自韩愈《诤臣论》)材料二: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懦孱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节选自苏洵《谏论下》)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每写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夫阳子恶讪①上者②恶为人臣③招其君之过④而以为名者⑤故⑥虽谏且议⑦使人⑧不得而知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鄙,指边境,与《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的“鄙”词义和用法都相同。B.擢,指选拔,提拔。古代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语还有晋、加、陟、拔、超、右迁等。C.骨鲠之臣,骨鲠指鱼刺、鱼骨,比喻刚直。骨鲠之臣在文中指刚正忠直的官员。D.就,文中指承受、接受,与《论语》中“就有道而正焉”的“就”词义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人与韩愈谈论阳城,认为他学问广博,见识也多,能够奉行古人的道德并影响他人,面对荣耀没有喜色,值得肯定。B.韩愈认为,阳城在位已久,清楚了解朝政得失,也受到君主的优厚对待,他却不曾谈论朝政,这不是有道之士的做法。C.阳城因为品行道义出众受到君主的赞赏重用,他应助君主拥有尧、舜的美名,号召隐逸之士整理衣带,奔赴朝廷做官。D.苏洵认为,君主有如同上天神明一样尊崇的地位和雷霆般的威严,人们不能去触犯冲撞,这是圣人也知道的明显事实。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2)犹惧其懦孱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1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让谏臣发挥应有的作用,着眼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句中两处“者”都表示停顿,其后断开;“故虽谏且议”大意是“所以虽然进言了并且议论了朝政得失”,表意完整,其后断开,综上应在②⑤⑦三处断开。译文:阳子不爱讥讽君上,不喜欢身为臣子而以揭露君上的过错来成就自己的声名,所以虽然进言了并且议论了朝政得失,只是不愿让人知道而已。
(2)A.“词义和用法都相同”有误,“越国以鄙远”大意是“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鄙”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边邑。
故选:A。
(3)C.“号召隐逸之士整理衣带,奔赴朝廷做官”分析有误,原文表述为“庶岩穴之士,闻而慕之,束带结发,愿进于阙下而伸其辞说”,“庶”是希望的意思,材料没有阳城号召岩穴之士奔赴朝廷做官之意。
故选:C。
(4)①补充出主语阳城(阳子、他);在野:不在朝做官,隐居;移易:改变。译文:阳城在谏议大夫的官位上五年了,看他的品德好像与不做官时一样,他哪里会因富贵而改变自己的心志呢!
②犹:还,仍然;闻:听到;过:过失,过错;威:威慑,震慑。译文:还是担心谏臣软弱奉承,致使君主一天不能听到自己的过失,所以制定刑罚来威慑他们。
(5)材料一中有人对作者提到谏议大夫阳城,赞赏他的品德与不做官时一样,没有因为富贵而改变心志。但是作者观点不一致,他认为“而未尝一言及于政。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僭赏、从谏如流之美”。作者认为阳城作为谏官,没有说过一句涉及朝政的话,要做到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这些他做得并不好。所以材料一着眼于谏臣本身应忠于职守,敢于直言。
材料二中说到“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懦孱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古代的圣人用赏赐来勉励谏臣进谏,但是又担心谏臣软弱奉承,致使君主一天不能听到自己的过失,所以制定刑罚来威慑他们。这是着眼于君主应建立赏刑制度,促使谏臣敢于进谏。
答案:
(1)②⑤⑦
(2)A
(3)C
(4)①阳城在谏议大夫的官位上五年了,看他的品德好像与不做官时一样,他哪里会因富贵而改变自己的心志呢!
②还是担心谏臣软弱奉承,致使君主一天不能听到自己的过失,所以制定刑罚来威慑他们。
(5)①材料一着眼于谏臣本身应忠于职守,敢于直言。②材料二着眼于君主应建立赏刑制度,促使谏臣敢于进谏。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有人对我提到谏议大夫阳城,说:“他可以算是有道之士了吧?学问广博,见识也多,却不求显身扬名。奉行古人的道德,居住在晋地的边境。晋地乡野之人受到他道德熏染因而从善的有几千人。大臣听到了这件事便举荐了他,天子任命他为谏议大夫。人们都认为这是他的荣耀,他却没有喜色。阳城在谏议大夫的官位上五年了,看他的品德好像与不做官时一样,他哪里会因富贵而改变自己的心志呢!”我回答说:“这正是《周易》所说的,长久地保持一种德操而不知变通,对男子来说是危险的,怎能算是有道的人呢?处于没被任用的境地,却表现出奋不顾身的节操;处于人臣的地位,却以不侍奉王侯为高尚。如今阳子居官位不能说不久了;了解朝政的得失不能说不清楚;天子待他也不能说不优厚。而他却从没有说过一句涉及朝政的话。有道的人,原本是这样的吗?”有人又说:“不对,不是这样的。阳子不爱讥讽君上,不喜欢身为臣子而以揭露君上的过错来成就自己的声名,所以虽然进言了并且议论了朝政得失,只是不愿让人知道而已。”我回答说:“进去对君主进谏,出来不让他人知道,这是大臣宰相们的事,不是阳子所应该做的。阳子本是平民,隐居在乡村草野之中,主上赞赏他的品行,提拔他到这个位子上。官职的名称是谏议,当然应该有与职位相称的行动,让天下之人、后世的子孙都知道朝廷有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天子有不滥赏、从谏如流的美称。希望山林中的隐士,听到后产生仰慕之情,于是整理衣带,扎好头发,愿意奔赴朝廷而陈说自己的主张。使我们君主的圣明能比得上尧、舜,美名流传于千秋万世之后。”
材料二:
君主的地位,高如上天;君主的尊贵,犹如神明;君主的威严,犹如雷霆。人不能对抗上天,触犯神明,冲撞雷霆,这是非常明显的。古代圣人知道情况如此,所以用赏赐来勉励他们。史书上说的“兴盛时代,君主赏赐进谏的臣下”,就是说的这个。但是,还是担心谏臣软弱奉承,致使君主一天不能听到自己的过失,所以制定刑罚来威慑他们。《尚书》中说“臣下不能纠正君主的过失,那就处以墨刑”,就是说的这个。人之常情,如果不是丧心病狂,失掉理智,谁也不会看见赏赐不接受的,主动去受刑罚,何必自找麻烦,不进谏呢?如果不明确赏罚的标准,那么,人之常情,又何必自找麻烦去做对抗上天、触犯神明、冲撞雷霆的事呢?如果不是心性忠诚正直,不喜欢赏赐,不畏惧惩治,谁愿意用议论政治来换取一死呢?做君主的,又怎么能把心性忠诚正直的人全都选取出来然后加以任用呢?【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山东省青岛市四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国子先生①晨入太学②,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名一艺者无不用。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沉浸醴郁,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先生之于文,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先生曰:“吁,子来前!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乘马从徒,安坐而食。然而圣主不加诛,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节选自韩愈《进学解》)[注]①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当时他任国子博士。唐朝时,国子监是设在京都的最高学府,各学置博士为教授官。国子学是为高级官员子弟而设的。②太学:这里指国子监。太学:这里指国子监。唐朝国子监相当于汉朝的太学,古时对官署的称呼常有沿用前代旧称的习惯。(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断句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昔者A孟轲B好C辩D孔道E以明F辙G环天下H卒老于行(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患,担心、忧虑,与《六国论》“诸侯之所大患”中的“患”意义相同。B.六艺,指六种经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C.逮,及、到,与李密《陈情表》“逮奉圣朝”中的“逮”意义相同。D.绝,超越,与魏学洢《核舟记》“佛印绝类弥勒”中的“绝”意义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认为,当今圣上除去凶恶奸邪之人,提拔优秀之人B.韩愈告诫弟子,不仅学业要精进,德行有所成就C.韩愈认为,载入圣人行列的孟轲、荀况都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自己不被重用D.文章表面是先生劝学、生徒质问,实际上以问答形式抒发自己不遇之感,批判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②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5)弟子认为先生在很多方面颇有成就,请分条概括。3.【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明确古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及词语含义,再判断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解答】(1)句意:从前孟轲爱好辩论,孔子之道得以阐明,最后在奔走中老去。“好”的宾语为“辩”,所以应在“辩”后面断开,故在“以明”后断开,即为“环(于)天下”。故选DFH。(2)D.“意义相同”错。“佛印绝类弥勒”中的“绝”,极、很。故选D。(3)B.“还要关注主管部门对自己的评价是否公平公正”曲解文意,原文“诸生业患不能精;行患不能成,意思是诸位学生只怕学业不能精进;只怕德行不能成就。故选B。(4)①“公不见信于人”中“见……于”,表被动,进退两难;咎。译文:可是在朝廷上不能被人们信任,在私下里得不到朋友的帮助,一举一动都受到指责。②虽,虽然;济、补益;显。译文:文章虽然写得出奇却无益于实用,行为虽然有修养却并没有突出于一般人的表现。(5)由“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纂言者必钩其玄,细大不捐,恒兀兀以穷年”可知,学习勤奋。由“沉浸醴郁,含英咀华,其书满家,浑浑无涯,太史所录,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可知,气势奔放。由“少始知学,勇于敢为,左右具宜”可知,敢于实践,举止行为合适得体。答案:(1)DFH(2)D(3)B(4)①可是在朝廷上不能被人们信任,在私下里得不到朋友的帮助,一举一动都受到指责。②文章虽然写得出奇却无益于实用,行为虽然有修养却并没有突出于一般人的表现。(5)①学业方面:博览群书,学习勤奋,气势奔放,敢于实践,举止行为合适得体。参考译文:国子博士先生早晨走进太学,教导他们说:“学业的精进由于勤奋努力;德行的完善,德行败坏。在今天,法令制度完全建立起来,晋升英俊善良,称有一技之长的无不任用,加以甄别、培养,磨炼得闪闪发光,谁说多才多艺而不被高举呢,不要怕主管部门官吏看不清,不要怕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话没有说完?我侍奉先生。先生嘴里不断地诵读六经的文章。对史书类典籍必定总结掌握其纲要。广泛学习,不论是无关紧要的;夜以继日地学习。先生的学习可以说勤奋了,仔细地品尝咀嚼其中精华,书卷堆满了家屋、夏时代的典章;往下一直到《庄子》《离骚》《史记》、司马相如的创作。先生的文章可以说是内容宏大而外表气势奔放。先生少年时代就开始懂得学习,长大之后精通礼法。先生的做人。可是在朝廷上不能被人们信任。进退两难。刚当上御史就被贬到南方边远地区,职务闲散表现不出治理的成绩,不时遭受失败,您的儿女们哭着喊冷。您自己的头顶秃了,这样一直到死?不知道想想这些?”国子先生说:“唉,你到前面来,孔子之道得以阐明,最后在奔走中老去,发扬光大宏伟的理论,被废黜而死在兰陵,说出话来成为经典,远远超越常人,可是他们在世上的遭遇是怎样呢,言论虽然不少却不切合要旨,行为虽然有修养却并没有突出于一般人的表现,每年消耗仓库里的粮食,妻子不懂得织布,后面跟着仆人。局局促促地按常规行事,东抄西袭,也没有为宰相大臣所斥逐?有所举动就遭到毁谤。被放置在闲散的位置上。【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易》曰:“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夫兵不可玩,玩则无威;兵不可废,废则召寇。昔吴王夫差好战而亡,徐堰王无武亦灭。故明王之制国也,上不玩兵,下不废武。《易》曰:“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超然客公众号屈公曰:“吾闻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今子阴谋逆德,好用凶器,殆人所弃,逆之至也。淫洗之事也,行者不利。且子用鲁兵,不宜得志于齐,而得志焉;子用魏兵,不宜得志于秦,而得志焉。吾闻之曰:‘非祸人不能成祸。’吾固怪吾王之数逆天道,至今无祸,嘻!且待夫子也。”吴起惕然曰:“尚可更乎?”屈公曰:“不可!”吴起曰:“起之为人谋。”屈公曰:“成刑之徒也不可更已子不如敦处而笃行之楚国无贵于举贤。”《太公兵法》曰:“致慈爱之心,立威武之战,以毕其众;练其精锐,砥砺其节,以高其气;分为五选,异其旗章,勿使冒乱;坚其行阵,连其什伍,以禁淫非。”垒陈之次,车骑之处,勒兵之势,军之法令,赏罚之数,使士赴火蹈刃、陷阵取将、死不旋踵者,多异于今之将者也。(节选自《说苑·指武》)材料二:贞观四年,有司上言:“林邑骄慢,表疏不顺,请发兵讨击之。”太宗曰:“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故汉光武云:‘每一发兵,不觉头须为白。’自古以来,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也。符坚自恃兵强,欲必吞晋室,兴兵百万,一举而亡。隋主亦必欲取高丽,频年劳役,人不胜怨,遂死于匹夫之手。至如颉利,往岁数来侵我国家,部落疲于征役,遂至灭亡。朕今见此,岂得辄即发兵?但经历山险,土多瘴疠,若我兵士疾疫,虽克剪此国,亦何所补?言语之间,何足介意!”竟不讨之。(节选自《贞观政要·征伐》)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超然客公众号成刑A之徒也B不可C更已D子不如E敦处而笃行F之G楚国无贵H于举贤。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是料想、猜度之意,与“尔虞我诈”中的“虞”意思不同。B.夫子,一般是指对男子的尊称,文中具体指与屈公进行对话的吴起。C.致,指表达,与《谏逐客书》“致昆山之玉”中的“致”意思相同。D.匹夫,泛指平民百姓,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的“匹夫”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英明的君主应该保持理性头脑,既不好战,又不忘战,这样才能保持军队和国家的威力,才能安身保国。B.屈公的话有警告的意图,他认为好战即使是取得一些胜利,也只不过是侥幸,频开战端的祸患总会显现。C.“不觉头须为白”形象表现了汉光武帝对用兵的慎重,与苻坚、隋主、颉利轻易发动战争形成鲜明对比。D.材料一强调要反对不义之战,材料二强调发动战争要谨慎,两则材料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慎战”的思想。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明王之制国也,上不玩兵,下不废武。(4分)(2)有司上言:“林邑骄慢,表疏不顺,请发兵讨击之。”(4分)14.唐太宗为什么最终没有征讨林邑这个国家?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3分)10.BDG
成刑之徒也,不可更已!子不如敦处而笃行之,楚国无贵于举贤。11.C
C项“致昆山之玉”的“致”是获得、得到的意思。12.D
D项“强调要反对不义之战”无中生有。13.(1)所以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在上的统帅不玩弄武力,在下的臣民不废弃武备。(“制”“玩”“武”各1分,句意1分)(2)有官员上奏说:“林邑国王骄傲怠慢,所上奏章中的言辞不够恭顺,请发兵讨伐他们。”(“骄”“表疏”“顺”各1分,句意1分)14.
①吸取乱用武力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②环境艰险,发兵得不偿失。③林邑仅仅是态度、言语不恭,发兵小题大做。(1点1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司马法》记载说:“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就一定会灭亡;天下虽然安定,忘记战备就一定危险。”《周易》上说:“君子要修整武器,防备不测。”武力是不能随意玩弄的,随意玩弄就没有威力;武力也不能废除,废除就会招来敌寇。从前吴王夫差好战遭到灭亡,徐偃王没有武备也被消灭。所以英明的君主裁断国政治理国家,在上的统帅不玩弄武力,在下的臣民不废弃武备。《周易》上说:“生存的时候不要忘记危亡,这样就会使自身安全并保住国家。”屈公说:“我听说武器是凶器,战争是违背道德的。现在你策划战争违背道德,好用武力,必定被人们所唾弃,倒行逆施到了极点。过分放纵的事情,做了的人都会不利。再说,你曾使用鲁国的军队,不应在攻打齐国时取胜,但仍在齐国取胜了;你曾使用过魏国的军队,不应在攻打秦国时取胜,但你仍在秦国取胜了。我听说过:‘不是祸乱的人不能造成灾祸。’我本来就奇怪我们大王多次违背上天的意旨,到现在未发生灾祸,咦!原来将等待你啊!”吴起吃惊地问:“还可以更改吗?”屈公说:“不能了!”吴起说:“我将通过人力谋划而改变。屈公说:“你是属于已经定型的那一类人,是不可更改的了。你不如勤勉地处事,忠厚地做人,楚国没有比推举贤能更重要的了。”超然客公众号《太公兵法》上说:“将领要表现出慈爱的心肠,建立威武的战功,以使他的部众竭尽全力;要训练部队的精神和锐气,磨炼将士的节操,提高全军的士气;军队分为五队,使旌旗番号互相区别,不要造成混乱;行军布阵要坚不可摧,班与组要彼此连接呼应,禁止一切为非作歹的事。”书中关于筑垒布阵的序列,战车骑兵的处置,部署兵力的形势,军内的法令,奖惩的技巧,使士卒上刀山入火海、冲锋陷阵擒取敌将,至死而不退缩的策略,多与现在的将领有所不同。材料二:贞观四年,有官员上奏说:“林邑国王骄傲怠慢,所上奏章中的言辞不够恭顺,请发兵讨伐他们。”太宗说:“兵器是凶器,不得已才使用它。所以汉光武帝说:‘每一发兵打仗,不觉头发胡须就变白了。’自古以来,凡是穷兵黩武的人,没有不灭亡的。苻坚倚仗自己兵力强大,一心想要吞并晋朝,发兵百万,一次战争就自取灭亡。隋炀帝也一心想要多去高丽,连年征发劳役,人民十分怨恨,最后死在匹夫的手中。至于像颉利,往年多次来侵犯我国,他的部落都疲于征战,也导致灭亡。我现在看到这些,哪能就调兵打仗呢?何况要翻山越岭,那些地方瘴气弥漫,瘟疫流行,假如我的士兵染上瘟疫,即使消灭了这个蛮国,又有什么好处呢?语言文字之间的不恭,何必在意!”太宗最终没有发兵讨伐林邑国。山东省莱西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文本一:尹子奇①领兵十三万趣睢阳。许远告急于张巡,巡自宁陵引兵入睢阳。巡有兵三千人,与远兵合六千八百人。贼悉众逼城,巡督励将士,昼夜苦战,或一日至二十合。凡十六日,擒贼将六十余人,杀士卒二万余,众气自倍。尹子奇复征兵数万,攻睢阳。睢阳城至是食尽。将士人廪米日一合②,杂以茶纸、树皮为食,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设弃城东走,张巡、许远谋,以为:“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且我众饥羸,走必不达。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不如坚守以待之。”癸丑,贼登城,将士病,不能战。巡西向再拜曰:“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城遂陷,巡、远俱被执。尹子奇问巡曰:“闻君每战眦裂齿碎,何也?”巡曰:“吾志吞逆贼,但力不能耳。”子奇以刀抉其口视之,所余才三四。子奇义其所为,欲活之。其徒曰:“彼守节者也,终不为用。且得士心,存之,将为后患。”乃斩之。巡且死,颜色不乱,扬扬如常。巡行兵不依古法教战阵,令本将各以其意教之。人或问其故,巡曰:“今与胡虏战,云合鸟散,变态不恒,数步之间,势有同异。临机应猝,在于呼吸之间,而动询大将,事不相及,非知兵之变者也。故吾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兵将相习,人自为战,不亦可乎!”每战,将士或退散,巡立于战所,谓将士曰:“我不离此,汝为我还决之。”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文本二:当二公③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节选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有删改)[注]①尹子奇:安史之乱中的叛军将领。②合:容量单位,十合为一升。③二公:张巡、许远。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又A推B诚C待D人E无F所G疑H隐I临J敌K应L变M出N奇O无P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廪,本指粮仓,引申为粮食,也指官府发放口粮等。文中“廪米日一合”指发放粮食。B.“其谁之功也”中“其”的用法,与《师说》中“其皆出于此乎”的用法相同。C.颜色,文中是“脸色”的意思,与《燕歌行并序》中“天子非常赐颜色”中不同。D.“弃城而逆遁”中“逆”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安史叛军以近二十倍的兵力进攻睢阳。守城将士日夜与叛军激战,擒贼将六十多人,杀士卒二万余,将士们因之士气大增。B.睢阳被围,粮食将尽,而且士卒都因为饥饿无法战斗,有人建议弃城,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保障,决定坚守待援。C.张巡练兵不依照古代兵法,而让将领们各依本人的想法指挥作战,因为他觉得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让士兵们各自为战更好。D.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对张巡、许远的评价很高,认为他们守卫睢阳,不弃城而走的考虑非常周到,体现出他们的贤明。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彼守节者也,终不为用。且得士心,存之,将为后患。(2)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14.两则材料都反映出张巡和许远坚守睢阳的艰难,具体有哪些困难?他们的坚守有什么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述。10.EIM11.B代词,这/表揣测语气,大概。句意:这是谁的功劳呢?/大概是出于这个原因吧。12.C“让士兵们各自为战更好”错误。13.(1)他是忠义守节的人,终究不会被我们所用。况且他深得军心,留下他的性命,将成为后患。(2)等到没有救兵而且处境窘迫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羸弱的残兵,即使想逃走,也一定无法到达要去的地方。14.困难:①缺乏粮食(或士兵饥饿羸弱),无法战斗;②兵力不足,又没有援兵。意义:保护了江、淮,为朝廷最终平定叛乱奠定了基础。参考译文:文本一:尹子奇带领十三万军队奔赴睢阳。许远向张巡告急求救,张巡从宁陵带兵进入睢阳。张巡自己有军队三千人,跟许远的军队合共六千八百人。叛军全部人马逼近睢阳城,张巡督促激励将士,日夜苦战,有时一天交战达二十次。总共激战十六天,擒获叛军将领六十多人,杀死对方士兵二万多,睢阳士气大涨。尹子奇又征兵几万,攻打睢阳。睢阳城粮食将尽。将士每人每天分米一合,用茶纸、树皮夹杂在一起作为食物,士兵也消耗至一千六百人,都因饥饿不能战斗。有人建议放弃守城往东撤退,张巡、许远商量,认为:“睢阳是江、淮一带的屏障,如果放弃睢阳撤离,叛军一定会乘胜长驱直入,这样就无法守住江、淮了。况且我们的士兵饥饿病弱,逃跑(撤退)一定不能到达目的地。古代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尚且相互相救援帮助,何况睢阳附近的众位将帅呢!还不如坚守睢阳来等待援兵。”癸丑(初九)这一天,叛军登上城头,将士们因为病弱,不能再战。张巡向西拜了两拜说:“我已经竭尽全力,但没有守住睢阳城,生时既然不能报答陛下的恩德,死后应当变为恶鬼来杀死叛贼!”随后睢阳城被叛军攻陷,张巡与许远都被俘。尹子奇问张巡说:“听说将军你每当作战时眼角都要睁裂,牙齿都要咬碎,这是为什么?”张巡说:“我是坚决想要吞掉你们这伙叛逆的反贼,只是力量不够罢了。”尹子奇就用刀撬开张巡的口探视,发现所剩下的不过三四颗牙齿。尹子奇十分欣赏张巡的忠义,不想杀掉他。他的部下却说:“张巡是忠义守节的人,终究不会被我们所用。况且他深得军心,留下他的性命,将成为后患。”于是尹子奇就把张巡斩杀。张巡将死时,神色自若,面不改色,意气扬扬像平常一样。张巡练兵不按照古人的兵法作战布阵,而是命令部下的将领各自按照自己的战略教习战法。有人问其中的原因,张巡说:“现在是与反叛的胡人作战,他们忽散忽合,变化不定,有时在数步之内,军势都不同。所以需要将领们在很短的时间内面对时机应对突发的事件,如果让他们动不动就要请示大将,那事情就来不及处理了,这样做是不知道作战用兵的变化。所以我让士卒了解将领的心意,将领熟悉士卒的情况,这样将领指挥士卒作战,就如手使用自己的指头一样自如。兵与将都相互熟悉,部队各自为战,不是很好吗!”每当战斗激烈时,有的将士后退下来,张巡就立在阵地上对将士们说:“我绝不离开这里,你们为我返回去继续与贩军决战。”将士听后,没有人敢不返身拼死而战的,最后都能够打退敌人的进攻。张巡又待人诚恳,胸怀坦荡,善于随机应变,出奇制胜。他号令严明,赏罚分明,与部下同甘共苦,所以部下的将士都争先拼死效力。(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文本二:当张、许二位刚守城的时候,哪能知道别人最终不来救援,从而弃城预先逃走呢?如果睢阳不能坚守,即使逃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等到没有救兵而且处境窘迫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受伤病废、饥饿羸弱的残兵,即使想逃走,也一定无法到达要去的地方。张、许二位这样贤明,考虑已经很精密周到了!坚守一座城池,来保卫国家,凭借千百名接近死亡的士兵,抵挡百万名日益增多的敌军,掩护江淮流域,从而阻遏叛军的兵势。唐王朝没有被灭亡,这是谁的功劳呢?(节选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有删改)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知臣主之异利者王,以为同者劫,与共事者杀。故明主审公私之分,审利害之地,奸乃无所乘。乱之所生六也:主母,后姬,子姓,大臣,显贤。任吏责臣;礼施异等,后姬不疑,庶适不争;权籍不失;下不一门,大臣有拥,显贤不乱。臣有二因,谓外内也。外曰畏,所爱之言听,此乱臣之所因也。外国之置诸吏者,结诛亲暱重帑,则外不籍矣;爵禄循功,请者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光电信息实验1》课程教学大纲
- 《人际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
- 2024年出售门禁集装箱合同范本
- 2024年出品商委托生产合同范本
- 2024年承接潜水工程合同范本
- 医疗技术与医疗道德
- 2024防松螺母行业市场趋势分析报告
- 2024技术咨询合同模板
- 2024工程工程合同范本
- 2024至2030年中国平开纱窗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从理论到实践:2024年ESD防护培训课程详解
- 2024-2030年中国洁具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力策略分析报告
- 2024年时政热点知识竞赛试卷及答案(共三套)
- 2024北京初三一模语文汇编:基础知识综合
- 2024年《论教育》全文课件
- 2024年度-《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解读
- 围棋对弈中国风围棋文化宣传动态ppt模板
- 中国银行内部稽核体系简介
- 发育生物学名词解释(最新整理)
- 英语词汇学chapter6-Polysemy-and-Hyponymyppt课件
- 四大文明古国PPT.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