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0/04/19/wKhkGWV3p9OAbjJkAALEzke2MvA879.jpg)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0/04/19/wKhkGWV3p9OAbjJkAALEzke2MvA8792.jpg)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0/04/19/wKhkGWV3p9OAbjJkAALEzke2MvA8793.jpg)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0/04/19/wKhkGWV3p9OAbjJkAALEzke2MvA8794.jpg)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0/04/19/wKhkGWV3p9OAbjJkAALEzke2MvA87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23年秋季高二年期中联考考试科目:语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材料一:最深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这一全然陌生的敌人,阅读新闻,成为一个公民在如此灾难面前保持知情、消解恐慌、积极防护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这场灾难影响多维复杂,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在撬动事实时,媒体选择让谁发声,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RUC新闻坊对2286篇相关报道做了全面的观察、分析,有以下发现:一、疫情前期媒体发声受限,导致预警滞后。学界普遍认为,健康传播的透明公开能帮助公众正确认知公共卫生事件,遏制谣言或错误信息的流传,避免社会恐慌,建立切实可行的防范机制。官方公开信息的不及时、不完善,极易造成媒体对疫情严重性的误判和报道的迟滞,不能起到有效预警。二、“人”在信源中的地位上升。随着疫情扩散,媒体消息来源更加多元,出现下沉的趋势,“人”的地位受到重视。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发布征文,给有切身体会的“风暴中心”的人提供了发声的平台。他们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更主动地参与到内容生产之中,大大丰富了报道的体裁和主题,提供了多元的视角,为历史留下更为鲜活的底稿。三、越靠近现场,情感倾向越强烈。在19项编码的消息来源中,记者观察、一线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普通市民、网民、其他公众人物、医疗机构作为信源的稿件与其他信源的稿件相比,因为融入了更多的切身经历,具有更鲜明的情感倾向。四、报道倾向总体呈中性,党媒更偏正面。三类媒体中,党媒的报道更偏正面,从疫情中寻找正能量,对疫情中的做法、成绩进行肯定,是整块抗疫情绪版图中情感色彩最鲜亮的模块。相比之下,市场化媒体和自媒体正面报道比负面报道少。市场类媒体中立报道比例最高,接近90%。自媒体负面倾向的报道接近正面的2倍。说明这两类媒体更多地着力于对疫情中存在的问题的揭示、质疑和反思。……(数据说明)一、为了对比不同性质媒体的报道差异,选取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隶属中新社)、健康报(国家卫健委旗下报纸)5家媒体作为党媒样本,财新、界面新闻、澎湃新闻、三联生活周刊、人物、第一财经6家媒体作为市场化媒体样本,丁香园、八点健闻作为垂直领域权威自媒体样本。(编者注:有专家认为,从广义上看,我国境内所有公开发行的媒体都可以算是党媒,本研究中采用的是狭义的“党媒”概念,即本研究中的“党媒”相对“市场化媒体”偏机关报刊性质,后者对比前者偏市场化运营。)二、为了对比湖北当地媒体和其他地区媒体报道的区别,选择了湖北、广东、北京三地作比较,并将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6家地方级媒体作为分析对象。北京和广东都曾属SARS疫区,且是目前为止防控疫情扩散压力较大的地区。三、在具体样本选取上,本研究以电子版报纸及官方微信公众号作为主要样本收集来源,过滤掉直接转载、无信源标注的简单网络信息整合等非原创报道。(摘编自人大新闻系RUC新闻坊《2286篇肺炎报道观察:谁在新闻里发声?》)材料二:到底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是’人也”?近日,网友为此吵翻了。很多网友坚信是“斯”,可翻出老课本才发现是“是”。有人指出,那些坚持是“斯人”的网友是集体潜意识,属于典型的“曼德拉效应”。对此,一位初中语文老师回应:“斯人”和“是人”两个说法都没错,都表示“这个人”的意思。关于网友提到的“曼德拉效应”,这位老师解释说,之所以不少网友印象里是“斯人”,一方面是因为该用法在日常生活、影视剧中出现较多,特别是影视作品的大众化传播错误,导致很多人跟着记错;另一方面,由于历史久远、原作散佚,一些经典著作没有标准版本。这次关于“是人”还是“斯人”的讨论,虽然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二者都没错,仿佛“讨论了个寂寞”,但这就像探讨“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证明我的存在”等哲学问题一样,哪怕最终都找不到一个确切答案,但这个过程并非毫无意义,因为公众纷纷引经据典找答案的较真精神、求真的态度本身就值得点赞。相反,若是大家对“是人”“斯人”之争漠不关心、毫不在意,而是存在“什么都行”的“差不多”心理,那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摘编自任冠青《“是人”还是“斯人”?文化讨论不妨多些全民较真》)材料三:我们需要培养这样的一批媒介使用者,他们能够时刻警醒:所有经过媒介传播的内容都是高度选择和组织的结果;能够冷静选择,拒绝诱惑;能够超然于信息文本之外,多方求证,不盲从盲信。个人媒体崛起,数字化技术、交互技术对大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媒体时代会看、会读乃至会批判这些媒介素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传播技术,因为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已经含混不清,以往的“受众”成为匿名的“无冕之王”,他们不仅仅要求具备信息接受技能,还要懂得如何利用这种技能传播自己的声音和思想。对新传播技术的掌握,并不意味着技术就能发生正向的效应,新媒介素养应将理性交往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普及至每一个公民,使这些可能的新媒介使用者具备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批判的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回归理性的讨论。(摘编自茵必峰、陈夏蕊等的相关文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RUC新闻工作坊分析了不同性质的媒体表现差异、灾难报道出现的新变化等,目的是寻找“谁在新闻里发声”。B.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发布征文,向“风暴中心”的人征稿,这是“‘人’在信源中的地位上升”的最主要原因。C.市场类媒体中立报道占比高,自媒体负面倾向报道多,说明在质疑反思等方面,自媒体比市场类媒体做得更好。D.年代久远、原著散佚,部分经典作品尚无标准版本,是人们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记成“斯人”的原因之一。2.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新闻学子对国内数千条新闻报道进行了扎实的全面分析,得出的结论既有原创性又客观深刻。B.材料一中新闻学子还公布了数据样本来源,使得这篇新闻观察成为可看性很高的数据新闻。C.材料二运用类比论证指出关于“是人”还是“斯人”讨论就像探讨“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等哲学问题一样并非完全没有意义。D.材料二论证语言通俗易懂,对生活中的“曼德拉效应”做出了合理的解释。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官方公开信息不及时、不完善,造成疫情前期媒体发声受限,预警滞后,可见“造成恐慌的不是真相,而是真相的缺席”。B.“一线”信源的稿件能关注个体的切身经历和情感,可见,新闻工作者正努力通过“脚力”的勤快深入,以普通人为报道的主角。C.新媒介素养要求使用者能正确认知媒介,利用媒介解决问题,同时能冷静选择。如:网民为弄明白“双盲测试”,点开医学论文。D.新媒介素养要求使用者学会利用新媒介理性发声。如:某些用户因为“钉钉在线课堂”功能太强大,太好用,给予一星差评!4.RUC新闻坊是怎样增强这篇“新闻观察”结论的说服力的?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5.《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新媒体时代,如何有效地避免“曼德拉效应”?【答案】1.D2.B3.C4.①选择的媒体样本覆盖面全、代表性强。②选用的新闻报道样本均为原创。③界定重要概念。④注重数据分析。⑤表述客观。⑥精确归纳,分类梳理。5.①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冷静选择,拒绝诱惑,多方求证,不盲从盲信;②警惕“差不多”心理,多些较真精神、求真态度;③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用新的媒体技术传播自己的声音和思想,以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批判的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回归理性讨论④重视媒体传播的社会效益,注重信息的真实度,杜绝虚假报道。【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目的是寻找‘谁在新闻里发声’”错,从材料一“这场灾难影响多维复杂,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在撬动事实时,媒体选择让谁发声,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可知,目的是研究“媒体选择让谁发声”。B.“最主要原因”错,从材料一“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发布征文,给有切身体会的‘风暴中心’的人提供了发声的平台。他们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更主动地参与到内容生产之中,大大丰富了报道的体裁和主题,提供了多元的视角,为历史留下更为鲜活的底稿”可见,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之所以向“风暴中心”的人征稿,主要原因是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丰富报道的体裁主题,提供多元视角等,这是“‘人’在信源中的地位上升”的“体现”,而不是“原因”。C.“说明在质疑反思等方面,自媒体比市场类媒体做得更好”错,根据材料一中“相比之下,市场化媒体和自媒体正面报道比负面报道少。市场类媒体中立报道比例最高,接近90%。自媒体负面倾向的报道接近正面的2倍。说明这两类媒体更多地着力于对疫情中存在的问题的揭示、质疑和反思”可知,没有“自媒体比市场类媒体做得更好”的比较。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B.“公布了数据样本来源”与这篇新闻是否是数据新闻无关;“公布了数据样本来源”也不会增强新闻的“可看性”;另外,数据新闻是指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材料一不属于数据新闻。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可见‘造成恐慌的不是真相,而是真相的缺席’”说法不成立,原文“官方公开信息的不及时、不完善,极易造成媒体对疫情严重性的误判和报道的迟滞,不能起到有效预警”强调的是疫情前期媒体发声受限,导致预警滞后。B.“以普通人为报道的主角”说法没有根据,材料一是说“‘人’在信源中的地位上升”D.“某些用户因为‘钉钉在线课堂’功能太强大,太好用,给予一星差评!”体现的是新媒体使用者不够理性,素养有待提升。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本题答题区间在材料一以及“数据说明”部分。根据“为了对比不同性质媒体的报道差异,选取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隶属中新社)、健康报(国家卫健委旗下报纸)5家媒体作为党媒样本,财新、界面新闻、澎湃新闻、三联生活周刊、人物、第一财经6家媒体作为市场化媒体样本,丁香园、八点健闻作为垂直领域权威自媒体样本”,可概括出“选择的媒体样本覆盖面全、代表性强”;根据“在具体样本选取上,本研究以电子版报纸及官方微信公众号作为主要样本收集来源,过滤掉直接转载、无信源标注的简单网络信息整合等非原创报道”可概括出“选用的新闻报道样本均为原创”;根据“有专家认为,从广义上看,我国境内所有公开发行的媒体都可以算是党媒,本研究中采用的是狭义的‘党媒’概念,即本研究中的‘党媒’相对‘市场化媒体’偏机关报刊性质,后者对前者偏市场化运营”,可概括出“界定重要概念”;根据“市场类媒体中立报道比例最高,接近4%。自媒体负面倾向的报道接近正面的2倍”可概括出“注重数据分析”;根据“三类媒体中,党媒的报道更偏正面,从疫情中寻找正能量,对疫情中的做法、成绩进行肯定,是整块抗疫情绪版图中情感色彩最鲜亮的模块。相比之下,市场化媒体和自媒体正面报道比负面报道少”等语言可概括出“表述客观”;根据“数据说明”部分的“一”“二”“三”可以概括出“精确归纳,分类梳理”。【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如何有效地避免“曼德拉效应”可从信息接受和信息传播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根据材料三“能够冷静选择,拒绝诱惑;能够超然于信息文本之外,多方求证,不盲从盲信”概括出: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冷静选择,拒绝诱惑,多方求证,不盲从盲信。根据材料二“这个过程并非毫无意义,因为公众纷纷引经据典找答案的较真精神、求真的态度本身就值得点赞。相反,若是大家对‘是人’‘斯人’之争漠不关心、毫不在意,而是存在‘什么都行’的‘差不多’心理,那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概括出:警惕“差不多”心理,多些较真精神、求真态度。根据材料三“他们不仅仅要求具备信息接受技能,还要懂得如何利用这种技能传播自己的声音和思想”“使这些可能的新媒介使用者具备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批判的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回归理性的讨论”概括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用新的媒体技术传播自己的声音和思想,以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批判的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回归理性讨论。根据材料一“健康传播的透明公开能帮助公众正确认知公共卫生事件,遏制谣言或错误信息的流传,避免社会恐慌,建立切实可行的防范机制”概括出:重视媒体传播的社会效益,注重信息的真实度,杜绝虚假报道。(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声不吭海因里希·伯尔(德国)下班后,我在长途电话交换站的出纳处领了工资,将钱装进一只信封,给妻子写了张便条:“我想明天见你,两点钟以前再给你打电话。”我把纸条塞进信封,用舌头舔舔涂了胶水的封口,犹豫了一会儿,又把钱抽出来,将一张十马克钞票放进大衣口袋,在纸条上添了两句话:“我拿了十马克,明天还你。吻孩子们,弗雷德。”我快步跑到一家卖炸香肠的小店的遮雨篷下,买了一份炸香肠换开了那张十马克钞票。我一面嚼着香肠,一面往小店后墙上那面大镜子里望去,第一眼差点没认出自己来。看到那顶破旧的巴斯克小帽和我那张灰白的瘦脸,我立即意识到,自己的外表同那些到我家来向母亲兜售杂货的商贩一模一样了。我小的时候,曾多次给小贩开过门,母亲从来不忍心将他们拒之门外。家里只要还有一片面包、一点钱,她准会把它们送给他们。我还清楚记得,小时候我晚上躺在床上,经常听见父亲一进家门还没走到餐室就大发雷霆。在这场可怕的吵闹中,母亲几乎总是一声不吭。我咬着热香肠,牙龈被烫得疼痛难忍。从对面的镜子里,我看到了我的帽子、我那张灰白的瘦脸和一双阴郁的眼睛,我同那些小贩是多么相似啊!五分钟后我从公共汽车里下来时,雨仍在下着。我跑到屋檐下按门铃,一个女佣人替我打开门,她温和的褐色眼睛向我投来怜悯的目光。我双手捧着杯子,一边喝着滚烫的咖啡,一边对着小贝萨姆那张健康的脸,慢慢讲述着分数运算法则,心里却很清楚,这样做完全是徒劳。小家伙很可爱,但是笨得出奇。“克莱门斯拉丁文考试得了二分。”小家伙忽然盯住我说。我不知道他是否察觉到我的吃惊神情。他的话一下子勾起了我对儿子的回忆,一个男孩苍白的脸突然出现在我眼前。我想起来了,在课堂上,他就坐在小家伙旁边。“很好,”我十分勉强地说,“你呢?”“只得了四分。”他疑惑的目光从我脸上掠过,仿佛在寻找什么。我的脸有点发烫,但对此并不在意,因为我看见了我的妻子和孩子们,一架投影机将他们巨大的脸映在我的脑海里,我仿佛看见我的孩子们被抛进一条无情的人生轨道……时间在流逝,虽然是慢慢地在流逝,但我又挣到了两马克五十芬尼。十分钟后,我已坐在城南一间弥漫着醋味的厨房里了。一个面色苍白、有一双发黄的大眼睛的小姑娘向我背诵着拉丁字母。小女孩很用功,我也很卖力,但心里却很清楚,这一切都是徒劳。一个钟头后,那个干瘦的妇人带着浓烈的醋味从隔壁房间走出来,看我一眼问道:“您认为她的功课跟得上吗?上次考试她得了三分,明天他们还得考一次。”我摸着女孩枯黄的头发小声说:“她会学好的。”妇人说,“她一定得学好,我只有这一个孩子。我的丈夫在温尼察阵亡了。”我瞧了瞧她,眼前浮现出温尼察火车站的景象,肮脏的火车站上堆满了生锈的拖拉机。妇人突然鼓起勇气,说出她早已想说的话:“您是否能等几天,等我有了钱……”没等她说完,我便答应了。每次到水龙头前来打水,我总要下意识地看看镜子里自己这张脸:一张瘦削、历尽生活艰辛的女人的脸。我的头发还很密,两鬓却已经斑白——这是我为两个死去的孩子哀伤的最细微的标志。他们夭折时才像弗朗茨现在这么大,刚刚能在床上站立,正牙牙学语,我的痛苦又同某种庆幸交织在一起,庆幸他们早早地脱离了这苦难的生活。当流水声由沉浊变得清脆,我知道铅皮桶已经装满。把迷失在镜子深处的目光收回来,又看了看我的脸:颧骨微微突出,我渐渐消瘦了,苍白的脸显得发黄,我考虑着今晚也许我该用鲜红色的口红。我现在该开始与尘土搏斗了。刚一挪动柜子,剥落的石灰块便从墙上扑面弹下来。那逐渐扩散开来的石灰烟尘意味着我又得忙碌一整天。透过小房间的板壁,我听见小儿子在咳嗽,这讨厌的灰尘呛到他嗓子里去了,我感到一阵痛苦的绝望。恐惧像一团乱麻堵在喉咙里,我竭力想把它吞下去。我打开窗户,把石灰块扫在一起,用抹布把所有的东西仔细擦一遍,再把抹布漫到水里。擦完三平方米,水已经混浊不堪。通过镜中那张脸,我仿佛看见了那两个死去的孩子。他们是孪生兄妹,是弗雷德亲手将他们的脐带剪断的。当我在阵痛中喊叫时,他就抚摸我的额头。他是开小差溜回来的。在寒气森森、散发着霉味的地下室里,当我第一次抱起双生子喂奶时,他也在我身边。那时,克莱门斯坐在一张小椅子上看图画书,炮弹从我们家的屋顶上呼啸而过。水流声又把我从沉思中惊醒,使我回到对尘土的斗争中来,我一次又一次将空桶放到木龙头细细的水流下,眼睛怔怔地望着镜子,透过那层银白色的雾,我看见我那两个孩子被臭虫咬得周身红肿,被虱子叮得体无完肤。是虱子给我的孩子们带来了死亡,他们发着高烧,小小的身体由于注射无效的针药而红肿起来。这些药全都是卫生部长表兄弟开的工厂生产的。我永远不会忘记!桶里的水早已满了。即使是星期天,我也得做扫除,得与尘土作斗争,多年来,我坚持不懈地与我们仅有的一间房里的尘土搏斗着。每放满一桶水,我便向镜子投去一瞥。我的目光从镜子深处的远方回到我的脸上,这张僵死的脸冷漠地看着那无形的生活闹剧。今天是星期天,我将同弗雷德会面。从院子的方向传来一个黑人沙哑的歌声:“他们把他钉在十字架上,……不管怎样,他一声不吭……”这歌声穿透嘈杂的喧嚣,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节选自长篇小说《一声不吭》)【注】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德国二战后作家,197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53年发表的《一声不吭》,反映二战后德国“小人物”的悲苦遭遇,是“废墟文学”的代表作。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构思新颖,情节在平行、交替中展开,让回忆、现实和联想自然交织。B.小说采用双主角赋予男女主人公平等话语权的同时,第一人称叙写也便于逼真而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C.小说善于通过人物外貌描写,表现人物身份、境遇,并对情节发展起作用,如小姑娘面色苍白、头发枯黄,妇人干瘦,暗示她们生活困窘,为下文无法按时交付辅导费作铺垫。D.小说细节刻画到位,通过女主人公“多年搏斗”局限于打扫一间狭小房间的灰尘,表明她只能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她对艰难生活的抗争。7.关于文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男主人公一面卖力辅导两个孩子学习,一面又在心里认为当前生活状态不能改变,所有努力最终都是“徒劳”,折射出他的无力和无助。B.男主人公因小贝萨姆一句话勾起对儿子克莱门斯的回忆,对儿子只得两分的回应,却只用“很好”来评价,体现了他对儿子漠然置之。C.矛盾中突显人物形象,女主人公深受丧子之痛折磨,却又“庆幸他们早早地脱离了这苦难的生活”,反映出她对悲惨生活的绝望。D.通过内心独白塑造弗雷德夫妇的形象,反映出德国战后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8.小说在情节构建上,多次出现“照镜子看脸”这一细节,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9.二战后,德国人民在废墟瓦砾中反思沉痛的历史,作者以“一声不吭”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答案】6.D7.B8.①都从“照镜子看脸”延伸开去,不同章节间的情节前后呼应,使小说结构严谨完整;
②“照镜子看脸”,镜前是现实,镜中是往事通过现实与回忆的交织拓展时空,丰富小说内容,增强阅读趣味性;
③“照镜子看脸”这一细节,多角度展现男女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丰满;
④“照镜子看脸”反映出男女主人公艰难而悲惨的人生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这类小人物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控诉。9.①善良的母亲面对父亲的责骂,总是一声不吭;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声不吭。“一声不吭”,是不辩解,保持沉默;
②男女主人公默默忍受战争造成的苦难生活和心理创伤,“一声不吭”是社会底层人物面对困境时无奈隐忍的态度;
③“一声不吭”是作者对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的战争无声的控诉,希望通过作品对社会底层小人物面对生活苦难时不同寻常的静默引起共鸣,引发关注和思考。【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局限于打扫一间狭小房间的灰尘,表明她只能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她对艰难生活的抗争”错误,于文无据。打扫灰尘只是她困窘无助的生活状态,并不是她对艰难生活的一种抗争。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B.“体现了他对儿子漠然置之”错误。“很好”只是他惊讶自己的儿子只得两分时的勉强回应。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结构上,“我一面嚼着香肠,一面往小店后墙上那面大镜子里望去,第一眼差点没认出自己来”“每次到水龙头前来打水,我总要下意识地看看镜子里自己这张脸:一张瘦削、历尽生活艰辛的女人的脸”“透过镜中那张脸,我仿佛看见了那两个死去的孩子”“眼睛怔怔地望着镜子。透过那层银白色的雾,我看见我两个孩子……”引出下文对往事的回忆,“照镜子看脸”使不同章节间情节内容形成呼应,实现小说结构的严谨完整。内容上,“第一眼差点没认出自己来。看到那顶破旧的巴斯克小帽和我那张灰白的瘦脸”“从对面的镜子里,我看到了我的帽子、我那张灰白的瘦脸和一双阴郁的眼睛,我同那些小贩是多么相似啊”“我总要下意识地看看镜子里自己这张脸:一张瘦削、历尽生活艰辛的女人的脸”“我把迷失在镜子深处的目光收回来,又看了看我的脸”“透过镜中那张脸,我仿佛看见了那两个死去的孩子”“照镜子看脸”看到的是现实中的自己的形象,又引发对往事的回忆,把现实与回忆的交织在一起,回忆、现实和联想交织,拓展了情节内容和情节展开的时空,增强阅读趣味性。人物上,“我看到了我的帽子、我那张灰白的瘦脸和一双阴郁的眼睛”“我总要下意识地看看镜子里自己这张脸:一张瘦削、历尽生活艰辛的女人的脸”,女主人公生活的困苦不堪,通过“照镜子看脸”这一细节表现出来,男女主人公艰难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丰富了人物形象。主题上,“一面往小店后墙上那面大镜子里望去,第一眼差点没认出自己来。看到那顶破旧的巴斯克小帽和我那张灰白的瘦脸,我立即意识到,自己的外表同那些到我家来向母亲兜售杂货的商贩一模一样了”“我总要下意识地看看镜子里自己这张脸:一张瘦削、历尽生活艰辛的女人的脸。我的头发还很密,两鬓却已经斑白——这是我为两个死去的孩子哀伤的最细微的标志”,男主人公第一眼差点没认出自己来,而女主人公深受丧子之痛折磨,“照镜子看脸”反映出男女主人公艰难而悲惨的人生经历,表现社会底层小人物面对生活苦难时的隐忍与坚强,无声地控诉战争,增强了小说表现主题的深刻性。【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小说通过一对中年夫妇的婚姻悲剧,对小市民们穷愁潦倒的生活和苦闷彷徨的心理描绘得有声有色,从而展示了二次大战后西德人民在废墟中重建家园里一幅阴暗凄凉的景象。“一声不吭”表层意思是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过。“在这场可怕的吵闹中,母亲几乎总是一声不吭”,母亲在父亲的吵闹中一声不吭;“他们把他钉在十字架上,……不管怎样,他一声不吭……”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声不吭,“一声不吭”,是不辩解,保持沉默。而男主人公作为收入微薄的小职员,他不得不兼职做家庭教师以增加收入,卖力辅导两个孩子学习,折射出他当下生活状态的无力和无助,而“一声不吭”表现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面对苦难生活的无望、无助和无力。女主人公深受丧子之痛折磨,却又“庆幸他们早早地脱离了这苦难的生活”,反映出她对悲惨生活的绝望;女主人公生活困苦不堪,却为了孩子而选择隐忍坚强;“今天是星期天,我将同弗雷德会面。从院子的方向传来一个黑人沙哑的歌声……他一声也不吭……”,歌声中的“一声不吭”传达出女主人公的心声,即小人物面对苦难生活的无望、无助和无力,是社会底层人物面对困境时无奈隐忍的态度。由此可知,“一声不吭”的深层含义指的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对战争造成的苦难生活和心理创伤的默默承受。“一声不吭”表面上沉默不语,实则通过作品表现社会底层小人物面对生活苦难时的隐忍与坚强,无声地控诉战争,增强了小说表现主题的深刻性。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课内文言基础知识考查(本题共3小题,6分)1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物或恶之恶施不孝B.犹其有四体也犹有不孝者乎C.当察乱何自起当其无,有车之用D.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故贼人以利其身【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厌恶、讨厌;/怎么。句意:令人厌恶的东西。/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B.好像、好比;/还。句意:就像他有四肢一样。/还能有不孝的人吗?C.尝试;/正是。句意:我曾试着考察起源于何处。/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D.都是“伤害”的意思。句意: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君主的人。/所以伤害别人以利于自身。故选D。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人而不仁,如礼何(却)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把)B.盗爱其室,不爱异室(自己)为之于未有(在)C.复众人之所过(弥补、补救)天下归仁焉(归复)D.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恐惧、忧愁)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博取名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而:如果。句意: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样对待礼呢?C.归:称赞、赞许。句意: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D.恻隐:哀痛、怜悯。句意:都有惊骇、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情。故选B。12.下列对语段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节选自《兼爱》)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与“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两句中的“事”字含义不同。B.“焉能治之”中“焉”的含义,与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焉”字含义不同。C.“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中“攻”的含义,与成语“以毒攻毒”的“攻”字含义不同。D.“治乱者何独不然”与“若火之始然”(《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然”字含义不同。【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事务;实践、从事。句意: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请允许我遵从您说的话去做。B.正确。于是;怎么、哪里。句意:才能对它进行治理。/不敢进入虎穴,就不能捉到小老虎。C.错误。含义相同,都是“治疗”的意思。句意: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用有毒的药物来治疗因毒而起的疾病。D.正确。这样;同“燃”,燃烧。句意: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故选C。参考译文: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节选自《庄子·五石之瓠》)文本二:公孙龙者,平原君之客也,好刑名,以白马为非白马。或谓子高(孔穿)曰:“此人小辨而毁大道,子盍往正诸?”子高曰:“大道之悖,天下之交往也,吾何病焉?”或曰:“虽然,子为天下故,往也。”子高适赵,与龙会平原君家,谓之曰:“仆居鲁遂闻下风而高先生之行也愿受业之日久矣然所不取于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白马尔诚去非白马之学则穿请为弟子。”公孙龙曰:“先生之言悖也,龙之学,正以白马为非白马者也。今使龙去之,则龙无以教矣。今龙无以教,而乃学于龙,不亦悖乎。且白马非白马者,乃子先君仲尼之所取也。龙闻楚王张繁弱之弓,载忘归之矢,以射蛟兕于云梦之囿。反而丧其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也。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仲尼闻之曰:‘楚王仁义而未遂,亦曰人得之而已矣。何必楚乎?’若是者,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也。夫是仲尼之异楚人于所谓人,而非龙之异白马于所谓马,悖也。先生好儒术,而非仲尼之所取也。欲学而使龙去所以教,虽百龙之智,固不能当其前也。”子高莫之应,退而告人曰:“言非而博、巧而不理,此固吾所不答也。”(节选自《孔丛子·公孙龙》)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仆居鲁遂闻/下风而高先生之行也/愿受业之日久矣/然所不取于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白马尔/诚去非白马之学/则穿请为弟子/B.仆居鲁遂闻/下风而高/先生之行也/愿受业之日久矣/然所不取于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白马尔/诚去非白马之学/则穿请为弟子/C.仆居鲁/遂闻下风而高先生之行也/愿受业之日久矣/然所不取于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白马尔/诚去非白马之学/则穿请为弟子/D.仆居鲁/遂闻下风/而高先生之行也/愿受业之日久矣/然所不取于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白马尔/诚去非白马之学/则穿请为弟子/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谋,指谋划、商量,与《<老子>四章》中“其未兆易谋”的“谋”词义不同。B.得,指得到、获得,与《大学之道》中“虑而后能得”的“得”词义相同。C.病,指担心、忧虑,与成语“病从口入”“病国殃民”的“病”词义都不同。D.虽,指即使,表让步关系,与《兼爱》中“虽父之不慈子”的“虽”词义相同。15.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惠子之所以打破这个“五石之瓠”,是因为这个葫芦太大了,做不了盛水容器,若剖开做水瓢,又没有可盛受的东西。B.庄子认为,同样是“不龟手之药”,有人凭它获得君王的封赏,有人用它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绵为事,这是用法不同造成的。C.公孙龙擅长形名之学,提出了“白马非马”的主张,子高为纠正公孙龙的谬论,在他人劝说下,前往赵国与之辩论。D.公孙龙认为,孔子也赞同“白马非马”的主张,子高却要劝说公孙龙放弃这个学说,这就等同于放弃儒学的思想了。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2)夫是仲尼之异楚人于所谓人,而非龙之异白马于所谓马,悖也。17.庄子与子高两人,对论辩对手的主张分别作何评价?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答案】13.D14.B15.D16.(1)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系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愁它太大无处可容呢?(2)人们肯定孔子将楚人和人区别开来的说法,却否定我把白马与马区别开来的说法,这是错误的。17.庄子认为惠子不善于“用大”,见识不通达;子高认为公孙龙观点荒谬却旁征博引,能言善辩但不符合道理。【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住在鲁国,久闻先生大名,并且非常崇敬先生的德行,很久以来就想成为您的弟子。只是我不同意先生的,只有您的‘白马不是马’这一观点。如果您能够放弃‘非白马’的学说,那么我愿意做您的弟子。“下风”作“闻”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闻”和“高”为两个谓语动词,引领两个结构完成的句子,中间应该断开,排除C。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谋划、商量;/图谋。句意: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B.错误。词义不相同。得到、获得;/处事合宜。句意:游客得到药方。/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C.正确。担心、忧虑;/疾病;使……遭受祸害。句意:我有什么好担忧的呢?/疾病多是由食物传染。/使国家遭受祸害,人民遭受苦难。D.正确。句意:即使我再有智慧。/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这就等同于放弃儒学的思想了”错误。公孙龙认为,子高如果想要跟他学习,却又要让他放弃自己的理论,他无法满足子高的要求,但并不是说要让子高放弃儒学的思想。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虑”,用绳结缀;“何”,为什么;“浮乎江湖”,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乎江湖浮”;“忧”,愁。(2)“是”,肯定;“异”,将……区别开来;“非龙之异白马于所谓马,悖也”,判断句;“悖”,错误的。【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根据“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可知,庄子认为惠子不善于“用大”,见识不通达;根据“言非而博、巧而不理”可知,子高认为公孙龙观点荒谬却旁征博引,能言善辩但不符合道理。参考译文:文本一: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容得下五石。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它的坚固程度太脆弱而无法举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呢?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文本二:公孙龙,是平原君的门客,喜欢研究形名之学,认为“白马不是马”。有人对子高说:“公孙龙善于在细枝末节上狡辩,但与大道相背离,你为什么不去纠正他呢?”子高说:“如果大道不同,天下的人都会前往,我有什么好担忧的呢?”有人说:“即使如此,但先生为了天下的礼仪,应该去。”子高到了赵国,和公孙龙在平原君家会面。对公孙龙说:“我住在鲁国,久闻先生大名,并且非常崇敬先生的德行,很久以来就想成为您的弟子。只是我不同意先生的,只有您的‘白马不是马’这一观点。如果您能够放弃‘非白马’的学说,那么我愿意做您的弟子。”公孙龙说:“先生的话不对。我的学说,正是以‘白马非马’为核心。今天您让我抛弃这一点,那我就没什么可以教您的了。没有可以教的但又要向我学习,这不是很荒谬吗?况且白马非马这一说法,也是您的先祖孔子所赞同的。我听说当年楚王拿着繁弱之弓,带着忘归之箭,到云梦的园囿去猎捕蛟兕。返回时把弓丢失了,随从请求去寻找。楚王说:‘算了。楚国人丢了弓,楚国人拾到了,又何必去寻找呢?’孔子听说后说:‘楚王的仁义还没做到家,应当说人得到了,何必说楚国人呢?’如果是这样,孔子把楚国人和人区别开来了。人们肯定孔子将楚人和人区别开来的说法,却否定我把白马与马区别开来的说法,这是错误的。先生喜好儒学,但不认同孔子所赞同的。打算向我学习却让我抛弃我所能教授的,即使我再有智慧,也无法满足你的要求。”子高没有应声,退后对别人说:“公孙龙观点荒谬却旁征博引,能言善辩但不符合道理,所以我没有回答他。”节选自《孔丛子·公孙龙》)(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山居冬夜喜魏扶见访因赠【注】许浑霜风露叶下,远思独徘徊。夜久草堂静,月明山客来。遣贫相劝酒,忆字共书灰。何事清平世,干名待有媒。【注】此诗作于许浑暂居洞庭湖西山,他和魏扶正在读书等待应举之时。魏扶是初唐名臣魏征的后代。18.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霜风露叶”四字,既写出冬季时令景色,又渲染出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B.把酒共醉,为各自的困顿和失意而相互宽慰;可以看出两人关系密切,情同手足。C.冬夜寒冷,两人只好焚书取暖,靠回忆温暖彼此;从侧面写出山居的孤寂和无聊。D.尾联直抒被人举荐而入仕的愿望,这既是诗人对未来的信心,也是与朋友的共勉。19.“喜”是这首诗的诗眼,请结合整首诗歌分析诗人“喜”的原因。【答案】18.C19.①冬夜寒风凛冽,夜深人静、诗人正感到苦闷、寂寥,忽见山客来访。
②有共同的经历,相似的处境,今夜把酒共欢,共忆往事,彼此互相慰藉、鼓励。
③清明盛世,仕途有望,未来可期。【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两人只好焚书取暖”“从侧面写出山居的孤寂和无聊”错。“忆字共书灰”的意思是:两个人一起回忆在炉灰上写字之事,相互宽慰,表现两人关系密切。书灰:在灰上写字。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寒风凛冽,枯叶凝珠,诗人独自徘徊,心中正惆怅着自己的未来。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忽见山客来访,才子欣喜若狂。好友的来临,打破了长夜的沉寂,也给这四面透风的草堂带来了一丝暖意。有共同的经历,相似的处境,几杯浊酒下肚,话匣子也逐渐打开,他们回忆着往日欢乐的时光,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忆字共书灰”,既表明冬夜的寒冷,又表达出彼此融洽和谐,无话不谈。两位好友把酒共欢,回忆起往事,并在炉灰上信手涂鸦,又劝慰对方不要因为暂时的贫穷和失意而觉得伤感,彼此互相慰藉、鼓励。“何事清平世,干名待有媒”,意思是如此清明盛世,你我只有发奋读书,等待举荐,进入仕途。身逢盛世,仕途有望,未来可期。(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认为“恕”道应当终身践行,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写月出之景,“皎皎空中孤月轮”写月悬之景,“___________”写月入之景。(3)《将进酒》中,李白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佐证“惟有饮者留其名”的论断。【答案】①.己所不欲②.勿施于人③.海上明月共潮生④.落月摇情满江树⑤.陈王昔时宴平乐⑥.斗酒十千恣欢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施、生、宴、恣、谑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监狱院子里,,那是从田野上吹来的。但监狱走廊里却弥漫着令人作呕的污浊空气,里面充满伤寒菌以及粪便、①煤焦油和霉烂物品的臭味,不论谁一进来都会感到郁闷和沮丧。女看守虽已闻惯这种污浊空气,但从院子里一进来,也免不了有这样的感觉。她一进走廊,就觉得浑身无力,②昏昏欲睡。牢房里传出女人的说话声和光脚板的走路声。“喂,玛丝洛娃,③快点儿,别()的,听见没有!”看守长对着牢门喝道。过了两分钟光景,一个个儿不高、胸部丰满的年轻女人,身穿白衣白裙,外面套着一件灰色囚袍,大踏步走出牢房,敏捷地转过身子,在看守长旁边站住。这个女人脚穿麻布袜,外套囚犯穿的棉鞋,头上扎着一块白头巾,显然有意让几绺乌黑的鬈发从头巾里露出来。她的脸色异常苍白,仿佛储存在地窖里的土豆的新芽。那是长期坐牢的人的通病。她那双短而阔的手和从囚袍宽大领口里露出来的丰满脖子,也是那样苍白。她那双眼睛,在苍白无光的脸庞衬托下,显得格外乌黑发亮,虽然有点浮肿,但十分灵活。其中一只眼睛稍微有点斜视。她挺直身子站着,丰满的胸部高高地隆起。她来到走廊里,微微仰起头,盯住看守长的眼睛,现出一副唯命是从的样子。看守长刚要关门,一个没戴头巾的白发老太婆,从牢房里探出她那张严厉、苍白而满是皱纹的脸来。老太婆对玛丝洛娃说了几句话。看守长就对着老太婆的脑袋推上牢门,把她们隔开了。牢房里响起了女人的哄笑声。老太婆的眼睛从窗洞里消逝了。玛丝洛娃来到走廊中间,跟着看守长后面,急步走着。他们走下石楼梯,经过比女监更臭更闹、每个窗洞里都有眼睛盯着他们的男监,走进办公室。办公室里已有两个持枪的押送兵等着。坐在那里的文书把一份烟味很重的公文交给一个押送兵,说:“把她带去!”大门上的一扇便门开了,两个士兵押着女犯穿过这道门走到院子里,再走出围墙,。大街上的马车夫、小店老板、厨娘、工人、官吏纷纷站住,好奇地打量着女犯。有人摇摇头,心里想:“瞧,不象我们那样()做人,就会弄到这个下场!”孩子们恐惧地望着这个女强盗,唯一可以放心的是她被士兵押着,不然再干坏事了。一个乡下人卖掉了煤炭,在茶馆里喝够了茶,走到她身边,画了个十字,送给她一个戈比。女犯脸红了,低下头,嘴里喃喃地说了句什么?④(节选自《复活》)21.文中加横线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① B.② C.③ D.④22.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语体风格一致,每处不超过12个字。2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把修改后的句子直接写出来。25.文中多处用了“苍白”这个词语,请指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21.D22.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慢慢吞吞)规规矩矩(安分守己、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跆拳道理论考试》课件
- 《食品加工学》课件
- 环境监测复习测试有答案
- 《电波传输》课件
- 《制定发展措施》课件
- 《语言学概论》课件
- 保险企业文化与发展战略博商课件
- 班组长上讲台课件
- 《海参海蜇养殖技术》课件
- 《诗歌结构技巧》课件
-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解决方案
- 高考英语单词3500分类记忆(精编版)
- 许慎《说文解字》(全文)
-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动态等级评定检查表
- 我国应急通信保障能力评估体系探究(金)
- 井控-井口套管头装置⑥课件
- 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与保证措施方案
- 变配电室受电方案
- 新起点小学英语一年级上册单词卡片(共23页)
- 译林版五下英语1-3单元电子稿
- 墙面钢筋网砂浆抹灰加固方案(共3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