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学案1.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_第1页
一轮复习学案1.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_第2页
一轮复习学案1.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_第3页
一轮复习学案1.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_第4页
一轮复习学案1.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理知识体系背史论术语(1)在古代中国政治与行政演进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两条主线。专制主义的性质和官僚制度的特征共同决定了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不可避免。(2)皇权和相权之争几乎是贯穿古代中国所有朝代的主旋律,二者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扶持、相互促进。与此同时,皇权加强、相权削弱又是趋势。(3)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为皇帝提供咨询服务的内侍机构即内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自主学习——主干梳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一、明代君权的空前强化——内阁制度的形成1.废丞相(1)背景: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2)措施: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________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设内阁(1)原因:朱元璋废丞相职位,政务集中于皇帝一身。(2)设立:明成祖朱棣设立,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3)特点:皇帝为________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4)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并不能对君主起制约作用。[易错辨析]内阁对皇权也有一定程度的约束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但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回。[图证历史]明代的“票拟”与“批红”3.宦官专权:明代皇帝厌政,将批红之事交给司礼监秉笔太监代办,这为宦官专权提供了方便。宦官有了参与政事的机会,进而造成宦官专权局面。宦官擅权乱政是皇帝授权的结果,也是利用宦官牵制内阁的产物。4.特务统治:明代为了确保臣下绝对忠心,利用特务手段侦察臣僚私下言行,设立厂卫机构,监视侦察官民行为,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5.八股取士: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明清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二、清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的设立1.设立:________年间设立,选亲信大臣协办军务。2.地位: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________。3.特点(1)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秉承________办事。(2)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3)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4)政治决策________明显。[知识拓展]军机处的特点“简”: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勤”:地近宫廷,便于宣召;“速”:办事速度快,效率高;“密”: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4.影响(1)进一步加强了____________。(2)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图解历史]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图[教材补缺]清代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和“文字狱”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南书房的设置: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士实际上参与机密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权。文字狱: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文字狱严重禁锢了思想,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封建专制主义日趋腐朽、没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三、清朝的边疆政策1.目的: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3.措施(1)设________主管边疆和民族事务。(2)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3)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4.作用(1)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2)清朝基本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3)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安定团结。(4)推动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发展。[教材补缺]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明代户籍制度严密,军民人等出行超过百里,即要在官府办理通行证,关津要隘,时刻盘查。里甲制度在明清两代都十分严格,城市中以坊、街、胡同编排,县以下乡村设乡、都、保、庄。各地名称不同,但组织系统直达居民百姓。乡村的家族也与政权遥相呼应。互动课堂——核心突破·阐释概念·提升素养eq\x(考点一)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一)读图明史——明代内阁的权力[解读]“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充分说明内阁不是法定机构,并无决策权。因为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二)史料探史——内阁与军机处所体现的制度创新史料一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大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①,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②。——摘编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史料二军机处撰拟的谕旨诏令不经过内阁,而直接由军机处密封③,经驿马递送给各地方督抚,称为“廷寄”,直接交给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④,各地方的奏折也不经内阁而直接交军机处⑤。——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探究](1)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内阁的职责与唐以前的宰相有何不同。(2)据史料二,概括军机处的职权,其本质上说明了什么?[解读](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①说明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②说明明朝实行内阁制的最终结果是加强了皇权③⑤说明清朝中央行政绕过内阁,内阁职权被军机处所取代④说明军机处无决策权,只是秉承皇帝旨意,传达皇帝命令(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①说明了内阁的职能,结合唐以前丞相的职责比较其不同;③⑤说明了军机处的职权,从其职权上分析其本质。试答:[系统认知]内阁与军机处所体现的制度创新(1)创新表现从明朝的“内阁”到清朝的“军机处”,是加强君主权力的又一创新。宰相具有两大职能:百官之首和皇帝的助手。宰相制度废除后,封建君主想找到一种制度,这种制度仅保留宰相作为皇帝助手的职能,杜绝“皇帝助手”演变为“百官之首”的可能,也就是要建立一个高效的辅政机构,但不允许辅政机构变成握有实权的行政机构。(2)实施效果①明中后期阁臣权力出现膨胀的现象,并且还有伴随而来的太监乱政问题,说明明朝的内阁制度不是一种理想的辅政制度。②清朝的探索相对比较成功,其辅政机关实行的是内阁和军机处并行的双轨制,重要的事务由皇帝在军机处的协助下完成,一般事务由内阁来处理。这样既照顾到事情的轻重缓急,又分散了中央权力,二者相互牵制,保证君主集权。eq\x(考点二)明清君主专制及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一)历史概念——“密折制度”“改土归流”“金瓶掣签制度”1.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朝,进一步扩大于雍正朝。上奏人撰写奏折不得泄密,不经任何机构、人员,直达御前。这种方式既快速又保密,使皇帝能更直接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宫廷决策效率,有利于君主集权,也加强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2.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又称土司改流、改土设流、废土改流。始于明代中后期,是指将原来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中央政府派任流官。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3.金瓶掣签制度又称为金瓶鉴别,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的方式的制度,1792年正式设立。该制度用掣签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最终经皇帝批准。这一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管辖。(二)读图明史——古代君臣关系的变化[解读]图中从左至右,皇帝都坐着,而大臣则由坐到站再到跪,反映出皇帝独尊、君权强化的趋势。(三)史料探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史料'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元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①。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士族力量强大②。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③。……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④。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⑤。——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探究]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第三帝国”即明清时期具有“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现。[解读](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①说明我国历史上的三大“帝国”时期②说明秦汉时虽然已经实现了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但贵族政治的色彩依然存在③说明由于科举制的实行,隋唐元时期真正实现了向官僚政治的转变④说明第二帝国的“外向”“开放”“竞争性”的特点⑤主要说明了明清政治体制的衰落,具有“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的特征(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结合④⑤和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明清时期的中央机构变革的相关知识分析。试答:[系统认知]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3)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大兴文字狱等方面。(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四)归纳总结——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1)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五)纵引横联——明清对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承袭(1)继承:基本上继承了元代的行省制度以及土司制度等地方行政制度。(2)发展:①明代: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降低其品秩等级。地方分权,相互牵制,由布政使司掌民政、财政,另设都指挥使司主兵政,提刑按察使司主刑狱,三机构互不统属,各直属中枢,凡遇重大政事便共同商讨。整顿地方机构统属关系,实行布政使司、府和直隶州、一般州和县三级统属。②清代:清承明制,在内地设18行省;清行省以下机构大都承明制,但其长官称知府、知县;清代边疆地区政治制度因地制宜,因民族而异。随堂训练——感悟经典·对话专家·发掘高考1.[2020·天津卷,3]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2.[2020·浙江7月,7]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A.丞相B.内阁C.六部D.刺史3.[2020·全国卷Ⅲ,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4.[2019·北京卷]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5.[2017·全国卷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专题总结提升————————————专题知识结构————————————————————————专题知识纵横————————————一、宗法制的发展趋势和分封制在后世的变异1.宗法制的发展趋势及流变(1)“宗法”与“封建”本是互为表里的两种制度,至东周以降,逐渐发生复杂的离合变迁,总趋势是,“封建”走向衰微;“宗法”则从政制向社会组织转移,并由与“封建”结合变为与君主专制结合。(2)秦汉以后的宗法制,已不是西周那种严格的、规范化的宗法制,而是一种较宽泛意义上的宗法制,突出表现是“忠君”压倒“孝亲”,从而大异于先秦以孝为先的宗法意识。2.分封制在后世的变异(1)西汉:统治者认为秦朝速亡是因为没有分封诸亲,以致孤立无援,故大封子弟。汉初,分封确实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但后来诸侯王“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最终导致“七国之乱”。(2)西晋初年:革魏除弊,大封同姓,以期“历纪长久,本支百世”。最后爆发了“八王之乱”,成为西晋亡国的重要因素。(3)明初: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元末农民起义四起而各地缺少强有力的藩卫,故广兴分封,希望利用皇室力量维护朱姓政权,但在他死后爆发了藩王夺取皇权的“靖难之役”。(4)清初:迫于进取中原的需要,统治者将明朝降官分封为王,其中势力较大的有驻云南的吴三桂、驻广东的尚可喜、驻福建的耿精忠。后因其势力渐大,康熙帝决定撤藩,最终引发“三藩之乱”。(5)“分封”在王朝建立之初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但随着藩王势力的膨胀,往往又对中央集权造成了威胁。二、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2.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3.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5.加强:北宋时期,在中央,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在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6.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7.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深化理解]古代中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皇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等。(4)注重官吏的选拔和任免。自秦朝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掌握;隋唐及之后实行的科举考试,是培养和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朝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在地方设通判;明清设都察院、按察使司等。三、古代中国加强地方管理的制度演变时代知识定位周代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封国制导致“七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宋朝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通判监督,将兵权、财政权收归中央,削弱地方行政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四、古代法律制度的演变和中华法系的兴衰1.发展演变(1)夏商周三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刑”“礼”并立夏商周的法律制度包括“礼”和“刑”两个方面。三代强调礼治,特别是西周,形成了完善的礼乐制度,用礼制来区分贵贱,明确等级,维护统治秩序。同时,以惩处为中心的刑罚制度也已经形成。但是,这一时期的礼和刑尚未融合为一个体系,而是各自为用。礼主要用于调整贵族内部的社会关系,刑主要用于控制社会下层劳动人民。商、周建立起“亲亲”“尊尊”为主要原则的宗法法律制度。(2)春秋战国至秦朝——成文法及法治阶段①春秋后期,以郑国子产“铸刑书”(公元前536年)和晋国赵鞅“铸刑鼎”(公元前513年)为标志,法律制度也开始出现重大变化,宗法体系开始向成文法制转变。②经过春秋时期的演变,到战国变法以后,与君主集权制度的建立相适应,法家思想在三晋兴起,并在赵、魏、韩和秦国得到了广泛贯彻,通过变法,这些国家建立起以刑罚为主体的成文法律体系。③秦朝崇尚法治。秦律“密于凝脂”,在各个领域“皆有法式”;在法律实施上,坚持轻罪重刑,严刑酷法。(3)两汉至隋唐——法律儒家化阶段秦朝的速亡为儒家思想与君主专制制度相互结合提供了一条途径。从汉朝开始,一直延伸到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是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的时期,即法律儒家化。隋唐时期,伴随着《唐律疏议》的制定与颁布,彻底完成了儒家的礼教与法家的“法治”的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制的完备与成熟,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就此形成。(4)宋元明清——法典与案例相结合阶段自宋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国法律开始向法律技术的完备方向发展,即在审判具体案件时实现司法操作与法律指导思想上的结合。案件成例作为一种法律形式得到很大发展,例与律开始相互结合。明、清两代王朝的法律制度是这一发展趋势的典型代表。2.特点(1)基本特点:以皇权为法律的基本渊源,刑法、民法、行政诸法合一,司法、行政不分。(2)鲜明特色:以礼法并用的方式,把“天理、人情、国法”有机融合在一个法律体系之中。(3)司法与行政关系:司法从属于行政,不同等级的行政官员同时也是不同管辖范围的司法官员。(4)古代法律影响到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形成了中华法律体系。五、古代中国政治文明与古希腊政治文明的对比国别古代中国古希腊差异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民主政治制度原因政治大小统一的帝国小国寡民的城邦经济小农经济工商业发达文化儒家、法家思想的影响希腊先哲重视人的价值地形平原广大多山多岛,临海,港湾多政治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直接民主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利于大型工程的兴建,有利于保障文明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使公民有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消极作用极易产生暴政和腐败;随着文明的进步以及人类自主意识和平等观念的增强,这种专制政体成为人类自由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轮流执政的极端民主易导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权力的分散性也是导致古希腊文明衰落的原因之一————————————主观大题培优————————————[典例][2020·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12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8分)[素养透视]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唐、宋、元时期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治理措施,要求考生能够理解、解释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发展规律及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尝试解题](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12分)第一步:审准题目,避失误1.答题限定语→要求回答“评述……措施”。(“评述”类问题的回答,可以先述后评,先说明采取了哪些措施,然后再进行评论)2.答题提示语→“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答案不仅限于材料,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要科学、合理地调用所掌握的相应教材知识)第二步:透析材料,抓关键获取材料关键信息解读信息“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唐朝设节度使,而且节度使权力较大“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违背了设立节度使加强边防的初衷,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宋太祖即位后……度支经费外……悉送都下……派遣官员监察地方”“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宋太祖、宋太宗的改革,削夺了地方的权力,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设立行省……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元朝开创行省制度,行省掌握地方经济、军事等大权,但行省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第三步:联准教材,细思量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有两对基本矛盾,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2.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不断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的势力。3.唐朝为了加强边防、稳定边疆设立节度使,伴随着节度使权力的扩大,逐步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威胁了中央集权。4.宋朝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从财、政、军等方面分割、削弱地方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了“三冗两积”的问题,即“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5.元朝中书省既是中央的派出机构,也是地方一级行政机构,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第四步:形成答案,规范语言作答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尝试解题](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8分)第一步:审准题目,避失误1.答题限定语→要求回答“规律”“发展趋势”。(“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势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是指事物发展的动向,即向哪个方向演变)2.答题提示语→“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注意答案不仅来源于材料,也来源于教材及自己的所学知识,回答时要简明扼要、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第二步:透析材料,抓关键类别获取材料关键信息解读信息规律“节度使……独霸一方”“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中央与地方权力此消彼长,不断变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趋势“宋太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朝……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元朝……行省……不敢专决大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渐趋合理第三步:联准教材,细思量1.唐朝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严重危及了唐朝政权的稳固,唐朝灭亡后,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宋太祖即位后,从财、政、军等方面分割地方权力,分化事权,守内虚外,强干弱枝。总体上,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引发了“三冗两积”问题。3.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也具有一定的紧急事务处理权。元朝的行省制度发展了前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既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第四步:形成答案,规范语言作答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自主学习一、1.(2)六部2.(3)加强专制二、1.雍正2.中枢机构3.(1)皇帝旨意(4)封闭性4.(1)君主专制制度三、3.(1)理藩院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