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八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抓基础破难点明考向第十八讲提能力
第九单元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课标要求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1)外因: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2)内因:晚清政府与民国政府的推动。2.表现(1)衣:“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
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食:鸦片战争后,
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3)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
或中西合璧的豪宅。中山装吃西餐欧式洋房断发易服简约文明[形象理解]这一组图片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礼节上的重大变化,即晚清时的跪拜礼(图1)——民国初期的鞠躬礼(图2)——1922年的握手礼(图3),反映了中国社会由封建等级森严到社会地位平等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前提:新中国的成立。(2)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①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②社会风尚:
、无私奉献是社会主流。勤俭节约2.改革开放以来(1)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到五彩缤纷,款式
。(2)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丰富了餐桌。(3)住: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
”。(4)风俗习惯:休闲方式多样化及
的形成。多样化安居工程菜篮子工程新风尚[轻巧识记]利用“一、二、三、四”把握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条主线:社会生活变化。两个重点:物质和思想。三个方面: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大众传媒。四个关键点: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三、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1)铁路:时间成就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建
铁路80年代初清政府建唐胥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宝成、兰新等铁路“九五”期末营运总里程亚洲第一、世界第四1997年以来实现几次大提速淞沪(2)公路:①20世纪初,
开始在上海出现。②随后,近代
传入中国。③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汽车筑路技术时间成就鸦片战争后列强设立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3)水运:轮船公司轮船招商局(4)航空:时间成就1909年
制成第一架飞机,中国航空业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
至天津航线开通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冯如北京2.通讯工具的变迁(1)电报: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私自在
架设电报线,并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②福建巡抚在
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③20世纪初,
装置无线电台,设无线电报局。上海台湾上海崇明(2)电话: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
设立电话公司。②20世纪初,清政府在
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③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以北京为中心,沟通各个省市的全国电讯网络。④到2003年末,我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
。上海南京电子邮件四、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1)《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2)《
》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3)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有《
》和《万国公报》。(4)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报纸宣传
。(5)
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申报中国丛报维新思想革命派(6)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
思想。(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红色中华》、《新华日报》、《
》等政论性报刊。(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红旗》等
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主要舆论工具。(9)改革开放后,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
各种专业性、
报刊纷纷创立起来。民主科学解放日报人民日报娱乐性2.电影(1)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
》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2)20世纪
以后,中国电影走向成熟。(3)在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5)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
。定军山20年代工农生活辉煌3.电视(1)1958年,
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
。(3)
越来越丰富多彩。北京电视台普及电视节目4.互联网(1)历程:①诞生:互联网诞生于
。②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被称为“
”。③接入: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0世纪60年代末第四媒介1994(2)特点:①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
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②互联网可以
,双向传授。③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声音高度互动[走出误区]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最主要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则是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要点一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1.从政治上看,有外在影响和内在巨变两方面的原因。(1)外在原因:鸦片战争使国门大开,西方工业文明传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主动地融入世界,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极大变化。(2)内部原因: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从生产力角度上看,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1)火车、电灯、有线无线电报、电话、电影、轮船等高科技成果,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2)汽车、火车、轮船的普及则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3)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生物工程、空间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等几个最主要的高技术领域都有所突破,这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3.从思想启蒙和思想革命角度上看,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衣食住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学会分析]问题设计(1)材料1反映了20世纪初在西方社会生活习俗影响下,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材料2认为铁路交通事业对人们生活有何影响获取关键信息(1)材料1表明了辛亥革命冲击了人们旧的传统观念,普遍接受西方社会习俗。①划线部分说明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对人们思想观念产生主要影响,逐渐形成文明、开化的社会心理(2)材料2表明了铁路交通发展能有助于打破传统习性,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②划线部分说明铁路交通促进信息流通、知识传播,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历史结论社会生活是一定社会阶段的产物,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一系列国内外因素的推动下,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习俗也迈开了近代化步伐要点二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影响及对互联网是一把
“双刃剑”的理解1.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繁荣的影响(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报刊成为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开展针锋相对斗争的武器,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新中国成立后,报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报刊真实、及时、客观地为人们提供信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2.正确理解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1)互联网的影响:①积极影响:互联网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②消极影响:不良的网站也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它使青少年迷恋网吧、荒废学业、误入歧途,并且有不少网民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不利于正常的社会交往。(2)采取的应对态度:①由于互联网具有极大的优势,我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强互联网技术在各个产业中的应用,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②针对网络的负面影响,政府必须加强管理,使互联网发挥它的积极作用。社会、教师、家长等要正确引导青少年科学、合理地应用互联网。[学会分析]问题设计(1)材料1表明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2反映了互联网的什么特点键信息材料1表明了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试图“以言论觉天下”。①划线部分说明倡办报刊是为了唤醒民众,革新图存(2)材料2表明了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速度快,知识储量大。②划线部分反映了互联网能使人们获取更多知识的特点历史结论无论是报纸、影视,还是互联网,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对人们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研一题][例1]
(2011·江苏高考)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A.②③ B.①②C.①③④ D.①②③④[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图文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国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对洋帽的输入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抵制作用,①正确;由“新发明的最时髦男女博士帽”为仿制的洋帽可知②正确;由图可知广告并没有宣传博士帽的实用功能,③错误;结合图片可知男女帽式的差异源于男女发式的差异,无法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④错误。[答案]
B[通一类]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阶段特点(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这一阶段社会生活最突出的特点。(2)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后),焕然一新,但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3)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后),变化迅速,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加深。[闯一关]1.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洋”族词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上半期达到鼎盛的原因有(
)①列强侵略的加剧②西方文化的渗透③崇洋风气日盛④政府的大力倡导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意在考查学生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洋”族词日益增多与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有关,①正确;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和西方文化的渗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洋”族词的盛行,②正确;洋楼、洋炉等的出现也与人们的崇洋风气有关,③正确;④不符合史实,错误。答案为B。答案:
B2.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材料2:小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请回答:(1)材料1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2)小雯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3)观察材料2,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4)根据材料2,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解析:本题考查了服饰、习俗、交通等方面的变化。注意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对每个问题进行分析,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中国的重要意义。答案:
(1)两个方面:服饰(或服装);婚姻礼俗。(2)途径:通过图书馆收集资料、通过互联网收集资料、分类比较的方式。建议:还可以通过调查、采访、分析比较等方式。(3)进步之处:交通运输更为便捷;牵引动力发生变化;更有利于国计民生或速度更快;运力更大;费用更低廉等。(4)影响:进一步打破了封闭式的自然经济的束缚;加强了各地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促进了先进观念、知识、技术等传播;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研一题][例2]
(2010·福建高考)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技术升级借款合同模板
- 2025如何制定租赁合同范文
- 2025咸宁市园林绿化施工承包合同
- 2025员工与公司协商终止的合同协议
- 2025【村路面硬化工程施工合同】村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施工合同
- 2025【合同转让协议书】普通商品转让合同范本
- 2025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劳动合同
- 2025企业间借款的合同协议书
- 2025买卖合同争议解决方法
- 2025版权授权合同协议书范本
- 啤酒采购合同协议书模板
- 中医把脉入门培训课件
- 高血糖症的急救与护理
- 成人失禁性皮炎的预防与护理
- 技术信息收集与分析方法考核试卷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
- 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换算练习100道及答案
- DBJ41-T 137-2014 防渗墙质量无损检测技术规程-(高清版)
- 2017版通信工程概预算定额库
- 工程安全质量问题罚款通知单
- 幼儿园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