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智能化工程监理实施细则_第1页
建筑智能化工程监理实施细则_第2页
建筑智能化工程监理实施细则_第3页
建筑智能化工程监理实施细则_第4页
建筑智能化工程监理实施细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监理实施细则监理实施细则10建筑智能化工程监理实施细则〔指南〕一、编制依据已批准的监理规划;相关的地方性技术标准、标准及标准图集;本工程的设计图纸及有关技术文件、设计变更;现行智能化工程施工相关标准、规定,主要有:⑴《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标准》GB50339-2023;⑵《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标准》GB50166;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标准》GBJ116;⑷《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验收标准》GB/T50312;⑸《工业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GBJ93;⑹《自动化仪表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132;⑺《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标准》GB50168;⑻《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⑼《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74;⑽《入侵探测器通用技术条件》GB10408.1-8;⑾《防盗报警掌握器通用技术条件》GB12663;⑿《楼宇对讲电控防盗门通用技术条件》GA/T72-94;⒀《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标准》GB50198;⒁《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标准》GB50200;⒂《电视接收机确保与电缆安排系统兼容的技术要求》GB12323;⒃《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施工图集》GJBT-471;⒄《智能建筑施工及验收标准》DG/TJ08-601-2023;⒅《防静电工程技术规程》DGJ08-83-2023;⒆《智能建筑评估标准》DG/TJ08-602-2023;⒇《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工程验收标准》YD5070-98;《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23。〔〕智能化系统有:IBMSBMS;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空调、给排水、变配电、照明、电梯、热力等;安全防范系统:防盗报警、闭路电视监控、巡更、门禁等;急播送、卫星及有线电视、装饰灯光等;会展治理信息系统:会展业务、物业、办公、网站、视讯、门票等;综合布线系统;电源与接地系统。消防监测报警系统。设置等电位接地干线与总等电位联结端子连接,均承受扁钢作接地线。三、监理工作流程1四、监理工作的掌握要点及目标值㈠施工前期监理工作的掌握要点及目标值工程信息点总量设置及其配置,力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牢靠、安装维护便利;〔分〕包单位资质和相关人员资格证件,其资质应与所承包的工程内容及范围相符,且具有特别行业的施工许可证,工程经理资质及等级证书及特种专业施工人员上岗证书均为有效;措施、操作工艺和安全等制度健全,满足工程施工需要;⑴人力资源保证〔分包单位提出的有关施工技术人员配置符合施工合同规定的质量、工期要求;⑵施工机械设备保证〔分包单位用于本工程施工的机械设备及仪器仪表,符合施工合同规定的质量、工期要求;⑶质量保证〔分包单位提出的质量目标明确,治理措施到位;⑷安全保证〔高科技,特别专业施工的安全措施符合本工程施工要求;生疏图纸、参与图纸会审生疏图纸、参与图纸会审参与设计交底参与设计交底审核智能化工程承包单位资质审核智能化工程承包单位资质审核施工单位技术治理体系审核施工单位技术治理体系施工前检查施工前检查环境要求:土建施工状况;土建工艺〔机房面积、预留洞

规格、数量;电缆电性能测试;管线测试;仪器仪表及设备检查。

危急物品堆放;孔洞防火措施等。施工过程监理〔巡察、旁站、检查、测试隐蔽工程验收〕

架空缆线、管道缆线、埋式缆线〔隧道缆线〕及其它线缆布放。

智能化设备安装:框架、机智能化系统各子分部〔含主要分项〕系统测试智能化系统各子分部〔含主要分项〕系统测试按检验批审核评定各分项工程质量按检验批审核评定各分项工程质量审核评定子分部及分部工程质量审核评定子分部及分部工程质量组织竣工验收〔预验收〕组织竣工验收〔预验收〕监视施工单位整改监视施工单位整改参与竣工验收参与竣工验收1⑸施工条件及打算进度保证〔施工前对土建及安装其它专业的要求明确,施工打算进度符合本工程总工期要求。⑹检查三检和三按制度的落实状况〔三检制度:自检、互检、交接检;三按制度:严格依据图纸、严格依据工艺、严格依据标准。审核及认定进场材料、设备质量,材质、设备性能质量证明文件齐全、有质保书等资料。光缆等材料、设备进场应具有法定的准用文件及有关性能测〕置和系统布局等设计要求。㈡施工过程中监理工作的掌握要点及目标值线缆敷设安装工程的检查,应符合以下相关标准、规定要求:⑴在允许焊接的金属构造和混凝土构筑物的金属预埋件上安装支架时,应焊接固定;⑵支架不应安装在具有较大振动、热源、腐蚀性及排污沟道的位置;也不宜安装在具有高温、高压、腐蚀性及易燃易爆等介质的工艺设备、管道及能移动的构筑物上;⑶线槽拐直角弯时,其最小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槽内最粗电缆外径的10倍;⑷PUC0.5m;⑸保护管与检测元件或接地设备之间,应用金属软管连接,并设存水弯,2m;⑹黑色钢管与镀锌桥架之间跨接时,应在黑色钢管端焊一只铜螺栓,用≥4mm2的铜线与镀锌桥架连接;⑺保护管埋设于墙内或混凝土内时,其保护层应≥15mm;⑻敷设在电缆沟道内的保护管,不应紧靠沟壁;⑼50m⑽地面暗敷设线槽一般为3m,留0.6m处设一出线口,超过6m宜加装分线盒;线槽出线口和分线盒必需与地面平齐;⑾弱电缆需同一线槽内敷设时,应用金属隔开,分开敷设;⑿保护管弯成角度应大于〔等于〕90º;⒀保护管的弯曲半径:明敷设,穿无铠装的电缆时,不应小于保护管外径10保护管弯曲处不应有凹陷、裂缝及明显的弯扁;⒁单根保护管的直角弯不宜超过两个;⒂保护管的两端管口应带线箍或打成喇叭形;⒃PEPE⒄承受镀锌电管配管时,其跨接应符合设计及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303⒅穿过楼板〔或平台〕连续向前明敷的保护管段,宜高出楼板〔或平台〕1m;⒆当配管承受镀锌电管,设计又规定管子间需做跨接时,应满足以下要求:明敷配管应承受设计指定的专业接地线卡跨接;埋地或埋设于混凝土中的电管,可承受熔焊跨接;假设电管不允许承受熔焊跨接,可承受穿PEPEPE⒇护管连接后应保证整个系统的电气连续性;一般线缆敷设时的环境温度不应低于-7℃;(2多芯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其外径的6倍;同轴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应10线缆穿管敷设截面利用率不应大于〔等于〕40%;线槽敷设截面利用率不应大于〔等于〕60%;信号电缆〔线〕与电力电缆〔线〕穿插敷设时,宜成直角;平行敷设时,其间距应符合设计规定;信号线路、供电线路、连锁掌握线路及有特别要求的仪表信号线路,应分别承受各自的保护管;每一个接线端上最多允许接两根芯线;敷设光缆前,应检查光纤;光纤应无断点,其衰减值应符合设计要求;1m敷设光缆时,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光缆外径的20倍。光缆的牵引端头应作好技术处理〔可承受牵引力自动掌握性能的牵引机进展牵引,牵引力应加于加强芯上,其牵引力不应超过150kg;牵引速度宜为10m/min;一次牵引的直线长1km8;光缆敷设完毕,应检查光纤有无损伤,并对光缆敷设损耗进展抽测。确认没有损伤时,再进展接续;管道敷设光缆时,无接头的光缆在直道上敷设应有人工逐个人孔同步牵引。预先作好接头的光缆,其接头局部不得在管道内穿行;光缆端头应用塑料胶带包扎好,并盘成圈放置在托架高处;光缆与电缆同管敷设时,应在暗管内预置塑料子管,将光缆敷设在子1.5光缆的接续应由受过特地训练的人员操作,接续时应承受光功率计或其他仪器进展监视,使接续损耗到达最小;接续后应做好接续保护,并安装好光缆接头护套;(3光缆敷设后,宜测量通道的总损耗,并用光时域反射计观看光纤通道全程波导衰减特性曲线;在光缆的接续点和终端应作永久性标志。电源与接地系统安装的检查,应符合以下标准、规定:⑴以下电信设备均应接地:直流电源、电信设备的机架、机壳、入站通信电缆的金属护套和屏蔽层;沟通配电屏、整流器屏等供电设备的外露导电局部;直流配电屏的外露导电局部;交直流两用电信设备的机架、机框内与机架、机框不绝缘的供电整流盘的外露导电局部;电缆、架空线路及有关需要接地的局部,如放电器、避雷器、保护间隙等;⑵当低压配电系统承受TN制式供电,电信设备假设要求严格限制工频沟通对TN-S⑶配电屏、整流器等外露导电局部,当加固装置将其与机架、机框在电气PEPEN⑷电信设备的工作接地,一般要求单独设置,亦可与建筑物内变压器的工作接地共用一个接地装置。但必需通过绝缘的专用接地线与接地装置相连;⑸1Ω,宜用两根截面地极时,连接处应有铜铁过渡接头;⑹电子设备的信号接地、屏蔽接地和保护接地等,一般合用一个接地极,1Ω;⑺对抗干扰力量差的电子设备,其接地应和防雷接地分开,两者相互距离20m5m;⑻当电子设备接地和防雷接地承受共同接地装置时,为了避开雷击时遭还击和保证设备安全,应承受埋地铠装电缆供电;⑼电缆屏蔽层必需接地,为避开产生干扰电流,对于掌握及信号电缆应一点接地;35mm2,当需要改善信号的工作条件时,宜承受多股铜绞线;⑾输入信号的电缆穿钢管敷设,或敷设在带金属盖板的金属桥架内,钢管及桥架均应接地;⑿架设在建筑物顶部的天线金属底座必需与建筑物顶部的避雷网相连,构成避雷系统,通过至少在不同方向的两根引下线或建筑物内的主钢筋进展接地;⒀演播室宜实行防静电接地,所处环境电磁场干扰严峻时,演播室、掌握室及编辑室宜实行屏蔽接地。防静电接地、屏蔽接地可接到系统的接地装置上;⒁80mm×0.35mm;⒂电子设备的接地极宜承受地下水平敷设,做成耙形或星形;⒃强弱电承受联合接地极时,接地电阻必需小于1Ω;⒄承受联合接地极时,智能建筑接地引出线和强电接地引出线不能从同一3m;⒅智能建筑弱电系统中的接地干线应与强电系统的接地干线分开敷设,在设计无规定时,其接地干线截面不宜小于25mm2的绝缘铜导线,并固定在绝缘子的接地排上。通信网络系统安装的检查,应符合以下各相关标准、规定:⑴通信线缆管道承受水泥管块时,应符合邮电部《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YDJ39-90〕的规定;⑵工程中使用的对绞电缆和光缆规格、程式、形式应符合设计的规定和合同要求;电缆所附的标志、标签内容应齐全〔电缆型号、生产厂名、制造日期和、清楚;电缆应附有出厂检验合格证。如用户要求,应附有本批量电缆的电气性能检验报告;⑶电缆的电气性能应从本批量电缆的任意盘中进展抽样测试;⑷线料和电缆的塑料外皮应无老化变质现象,并进展通、断和绝缘检查。75%以下,250200MΩ;接线端子板相邻端500MΩ;⑸剥开电缆头,有A、B端要求的要识别端别,在缆线外端应标出类别和序号;⑹光缆开盘后应先检查光缆外表有无损伤,光缆端头封装是否良好;⑺62.5/125.5μm50/125μm纤光缆和单模光纤光缆时,现场检验应测试光纤衰减常数和光纤长度;〔OTDR〕进展调试,测试结果如超出标准或与出厂测试数值相差太大,应用光功率计测试,并加以比较,断定是测试误差还是光纤本身衰减过大;以判定是否有断纤存在。⑻光纤调度软纤〔光跳线〕检验应符合以下规定:器〔活接头〕端面应配有适宜的保护盖帽;②每根光纤调度软纤中光纤的类型应有明显的标记,选材应符合设计要求。⑼保安接线排:保安接线排的保安单元过压、过流保护各项指标应符合原〔YD/T950〕〔ITU-TK.20〕的规定;⑽光纤插座的连接器使用型号和数量、位置应与设计相符;⑾光纤插座面板应有放射〔TX〕和承受〔RX〕明显标志;电气性能、机械特性、传输性能及插接件的具体技术指标和要求,应符合《数字通信对绞/〔YD/T831〕的规定;缆线终端的一般要求:缆线中间不得产生接头现象;缆线终端应符合设计和厂家安装手册要求。⒁插接电缆终端必需依据设计文件要求进展,电缆的走向及路由应符合厂家有关规定;⒂绕接电缆芯线的电缆破头处应平齐,不得损伤芯线的绝缘;分线应按色谱挨次,不得将每组芯线的互绞翻开;绕接电缆芯线必需使用绕线枪,不得以手钳代替,并应到达以下要求:0.4~0.5mm6~861.0mm4~6得有损伤。⒃卡接芯线时应用接插设备生产厂家供给的专用工具,不得随便用代用工具;缆线终端处必需卡接结实,接触良好;对绞电缆与接插件连接应认准线号、线位色标,不得颠倒和错接;⒄对绞电缆芯线终端每对对绞线应尽量保持扭绞状态,非扭绞长度对于513mm,425mm;⒅剥除护套均不得刮伤绝缘层,应使用专用工具剥除;屏蔽对绞线的屏蔽360º全圆周接续,屏蔽层的长度应掩盖到不使对绞线暴露;插座类型、色标和编号应按设计规定;⒇光纤互连和穿插连接装置〔光纤连接盒,以下简称LIU〕可以为固定和抽屉两种方式,其装配应按设备说明书进展,安装的方式、位置和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光缆进入LIU的光缆入孔处时应实行保护措施〔光缆减压单元。光缆在对光缆中的光纤末端依据操作规程进展安装固定和连接器的成端;(2)光缆纤芯与连接器尾纤接续处应加以保护和固定,连接器在插入适配器之前应进展清洁,插入符合设计要求。光纤连接器的连接要求见有关规定。应使用LIU要求;光纤接续损耗值应符合的规定:光纤接续损耗〔dB〕光纤接续损耗〔dB〕光纤类别多平均值模最大值单平均值模最大值融 接0.150.300.150.30机械接续0.150.300.200.30;使用导线〔铝、铜条或电力电缆〕的规格、器材绝缘强度及熔丝的容量均应符合设计要求;电源线应承受整段的线料,不得在中间接头;220V〕必需有接地保护线;直流电源线成端接续时应连接结实,接触良好,保证电压降指标及对地电位符合设计要求;通信设备的每一路直流馈电线连同所接的列内电源线和机架引入线两端1MΩ;通信设备使用的沟通电源线两端腾空时,用500V兆欧表测试心线间和承受塑料电力电缆作直流馈电线时,每对馈电线应保持平行,正负线两端应有统一红蓝标志。安装后电源线末端必需用胶带等绝缘物封头,电缆剖头处必需用胶带和护套封扎;10mm2砸成扁平,打圈方向应与紧固螺帽的方向全都;截面积在10mm2以上的多股电力电缆端头应使用线鼻子连接;线鼻子的规格与导线线径相吻合;从接地体引入机房的地线,其截面积可按接地电阻和地线长度算出,天线的防雷接地体及接地线应事先做好,并测试接地电阻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进展天线安装,对于含有传动关节的构件,应确认转动敏捷,无特别声音;6s(3天线定位时应依据通信方位角及俯仰角用手动调成天线,方位角计算公式如下:θ=1800±tg-1〔tgλ/sinδ〕从地球站上看卫星正北的方位角〔度〕α——从地球站上看卫星的仰角〔度〕〔度〕δ——地球站纬度〔度〕6.63VSAT端站的工作接地、防雷接地宜承受三合一的联合接地系统,接地VSAT端站的天线支架及室外单元的外壳应与建筑物顶上的避雷带有良好的电气连接,天线面上沿也应设避雷针,避雷针直接引至避雷带;引入机房的接地线不得少于两根,连接接地母线的接地体与建筑物防雷地线在地下应连通,应尽量利用地下各点金属设施作为接地装置的组成局部;VSAT办公自动化系统安装的检查,应符合以下相关标准的规定:⑴为保障设备安装的安全,设备安装前应严格做好环境〔设备的重量、体积和安装空间;供电、设备接地、设备工作温度、湿度及电磁环境等〕检查,并应符合设计要求、产品技术文件和安全技术标准的规定;⑵网络设备应遵循的协议、标准:协议标准。⑶网络规划:装位置图、网络地址安排表、路由设置表等;⑷交换机的物理安装:19″机柜中或独立放置,设备应水平放置,螺钉安装应紧固,并应预留足够大的维护空间。机柜或交换机接地应符合相关标准的接地要求;⑸交换机的系统配置:按各生产厂家供给的安装手册和要求,标准地编写或填写相关配置表格,终端对交换机进展配置,保存配置结果;⑹交换机制测试:确认交换机上的模块、端口等组成局部正常工作;连通性测试:从接到交换机的ATMPingTCP/IP域网系统可参照此方法进展;系统配置的测试:确认交换机的系统配置符合设计要求。⑺广域网接入设备、路由器的安装:19″机柜中或独立放置,设备应水平放置,螺钉安装应紧固,并应预留足够大的维护空间。机柜或接入设备、路由器接地应符合相关标准的接地要求;系统配置:按各生产厂家供给的安装手册和要求,标准地编写或填写相关配置表格,如类型PPPFrame-relayX.25的作用范围等,填写的表格同时应符合网络系统的设计要求;对广域网接入设备进展配置,保存配置结果;⑻广域网接入设备、路由器的测试:指示灯,确认路由器的模块,端口等组成局部正常工作;如X.25IP广域网接入设备正常连接和路由器根本配置正确;由表〔SHOWIPRoute;⑼网络通信设备〔交换机/集线器〕的安装物理安装:19″备应水平放置,螺钉安装应紧固,并应预留足够大的维护空间。机柜或集线器接地应符合相关标准的接地要求;⑽网络集线器的测试:的指示灯,确认网络集线器的端口等组成局部正常工作;②连通性测试:从接在网络集线器端口的站点上PingIP⑾网络治理软件的安装和配置:依据网络系统的设计要求,配置网络治理软件;⑿网络治理软件的测试:网络治理软件功能测试,应符合设计或合同规定;确认网络治理软件能够监测所需治理的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效劳器、PC〕的状态和动态显示网络流量,并据此设置这些设备的属性,使网络系统得到优化;⒀效劳器测试:执行上电开机程序,应正常完成系统自测试和系统初始化;执行效劳器的检查程序,包括对CPU、内存、硬盘、I/O接口的测试,该检查程序正常运行完毕,并给出正常运行完毕的报告;〔主频、内存容量、硬盘容量等〕指标的报告。⒁效劳器网络接口卡及数据库软件的安装和测试应符合设计及产品技术文件规定;⒂客户机和外围设备的安装和测试应符合设计及产品技术文件规定;5.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安装的检查,应符合以下相关标准规定:⑴水管型温度传感器、蒸汽压力传感器、水管压力传感器、水流开关、水管流量计不宜安装在管道焊缝及其边缘上开孔焊接;⑵风管型温、湿度传感器、室内温度传感器、风管压力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应避开蒸汽放空口及出风口处;⑶管型温度传感器、水管型压力传感器、蒸汽压力传感器、水流开关的安装应在工艺管道安装同时进展;⑷风管压力、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空气速度、压差开关的安装应在风管保温完成之后;⑸水管型压力、压差、蒸汽压力传感器、水流开关、水管流量计的开孔与焊接工作,必需在工艺管道的防腐、衬里、吹扫和压力试验前进展;⑹室内外温、湿度传感器不应安装在阳光直射,受其它辐射热影响的位置和远离有高振动或电磁场干扰的区域;室外温、湿度传感器不应安装在环境潮湿的位置;1mm,同一区域内安装的温、湿度传感器高度允许偏差为±5mm;⑻室内温、湿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宜远离墙面出风口,如无法避开,则间2m;⑼墙面安装四周有其他开关传感器时,距地高度应与之全都,其高度允许偏差为±5mm,传感器外形尺寸与其他开关不一样时,以底边高度为准;⑽检查传感器到DDC之间的连接线的规格〔线径截面〕是否符合设计要求,3Ω,1KΩ1Ω;⑾风管型温、湿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风管的直管段,如不能安装在直管段,则应避开风管内通死角的位置安装;⑿水管型温度传感器的开孔与焊接工作,必需在工艺管道的防腐、衬里、1/21/2管型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应选在水流温度变化灵敏和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不宜选在阀门等阻力部件的四周、水流束呈死角处以及振动较大的地方;⒀风管型压力传感器应安装在气流流束稳定和管道的上半部位置;风管型压力传感器应安装在风管的直管段,如不能安装在直管段,则应避开风管内通风死角的位置;⒁风管型压力传感器应安装在温、湿度传感器的上游侧;高压风管其压力传感器应装在送风口,低压风管其压力传感器应装在回风口;⒂2/32/3与压差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应选在水流流束稳定的地方,不宜选在阀门等阻力部件的四周和水流束呈死角处以及振动较大的地方;⒃水管型压力与压差传感器应安装在温、湿度传感器的上游侧;高压水管其压力传感器应装在进水管侧,低压水管其压力传感器应装在回水管侧;⒄45阀门等阻力部件的四周和蒸汽流淌呈死角处以及振动较大的地方;蒸汽压力传感器应安装在温湿度传感器的上游侧;⒅0.5m;风压压差开关引出管的安装风压压差开关应避开蒸汽放空口;空气压差开关内的薄膜应处于垂直平面位置;⒆水流开关上标识的箭头方向应与水流方向全都;水流开关应安装在水平管段上,不应安装在垂直管段上;⒇1/21/2等阻力部件的四周和水流束呈死角处以及振动较大的地方;水管流量传感器应安6(2电磁流量计应安装在避开有较强的交直流磁场或有猛烈振动的场所;流量计、被测介质及工艺管道三者之间应当连成等电位,并应接地;L10D〔D-管径4~5液体或不致产生气泡,水平安装时必需使电极处在水平方向,以保证测量精度;涡轮式流量传感器安装时要水平,流体的流淌方向必需与传感器壳体上所示的流向标志全都;假设没有标志,可按以下方向推断流向:当可能产生逆流时,流量变送器后面装设止逆阀,流量变送器应装在测6~8流量传感器需要装在肯定长度的直管上,以确保管道内流速平稳。流量5还需相应增加。流量传感器信号的传输线宜承受屏蔽和带有绝缘护套的电缆;严防电压传感器输入端短路和电流传感器输入端开路;电量传感器裸导体相互之间或者与其他裸导体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4mm,当无法满足时,相互间必需绝缘;空气质量传感器应安装在回风通道内;空气质量传感器应安装在风管的直管段,如不能安装在直管段,则应避开风管内通风死角的位置;(3探测气体比重轻的空气质量传感器应安装在风管或房间的上部,漂浮气体比重重的空气质量传感器应安装在风管或房间的下部;温控开关与其他开关并列安装时,距地面高度应全都,高度允许偏差为5mm,温控开关外形尺寸与其他开关不一样时,以底边高度为准;电动阀阀体上箭头的指向应与水流方向全都;四管制风机盘管的冷热水管电动阀共用线应为零线;空气速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风管的直管段,如不能安装在直管段,则应避开风管内通风死角的位置;风阀掌握器上的开闭箭头的指向应与风门开闭方向全都;风阀掌握器与风阀门轴的连接应固定结实;风阀的机械机构开闭应敏捷,无松动或卡现象;风阀掌握器安装后,风阀掌握器的开闭指示位应与风阀实际状况全都,风阀掌握器宜面对便于观看的位置;风阀掌握器应与风阀门轴垂直安装,垂直角度不小于85供电电压、掌握输入等应符合设计和产品说明书的要求;风阀掌握器在安装前宜进展模拟动作;风阀掌握器的输出力矩必需与风阀所需的力距相匹配并符合设计要求;时,其附件装置必需保证风阀掌握器旋转角度的调整范围;电动阀阀体上箭头的指向应与水流方向全都;与空气处理机、风机等设备相连的电动阀一般应装有旁通管路;电动阀的口径与管道通径不全都时,应承受渐缩管件,同时电动阀口径一般不应低于管道口径两个档次,并应经计算确定满足设计要求;电动阀执行机构应固定结实,阀门整体应处于便于操作的位置,手动操作机构面对外操作;电动阀应垂直安装于水平管道上,尤其对大口径电动阀不能有倾斜;有阀位指示装置的电动阀,阀位指示装置应面对便于观看的位置;安装于室外的电动阀应有适当的防晒、防雨措施;(4电动阀在安装前宜进展模拟动作和试压试验;电动阀一般安装在回水管上;电动阀在管道冲洗前,应完全翻开,去除污物;〔关阀的压力〕必需满足设计和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试验必需满足产品说明书有关规定;长的地方时,其阀体局部应安装支架和实行避振措施;电磁阀阀体上箭头的指向应与水流方向全都;与空气处理机和风机等设备相连的电磁阀旁一般应装有旁通管路;一般不应低于管道口径两个档次,并应经计算确定满足设计要求;执行机构应固定结实,操作手柄应处于便于操作的位置;执行机构的机械传动应敏捷,无松动或卡涩现象;电磁阀安装前应按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检查线圈与阀体间的绝缘电在回水管口;电磁阀在管道冲洗前,应完全翻开。安全防范系统安装的检查,应符合以下相关标准、规定要求:⑴各类入侵探测器的安装,应依据可选用产品的特性及戒备范围要求进展安装;⑵周界入侵探测器的安装,位置要对准,防区要穿插。室外入侵探测器的牢靠连接方式;外接导线应留有肯定的余量;⑶摄像机的安装:应满足监视目标视场范围要求,并具有防损伤、防破坏力量。安装的高度:室内距离地面不宜低于2.5m;室外距离地面不低于3.5m;〔或右侧〕上角,并应能有效监视电梯厢内乘员;各类摄像机应保持结实、绝缘隔离,留意防破坏;能,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前方可安装;〔防护罩、支架、雨刷等设备,安装时应敏捷结实;⑷云台安装在支架上应结实,转动时无晃动;动起点方向。⑸解码器〔箱〕应安装在云台四周或吊顶内〔但须有检修孔;⑹门口对讲设备的安装应符合以下规定:门口机的安装高度离地面宜1.5~1.7m处,面对访客;的摄像机,安装时宜作环境亮度处理;1.3~1.5m⑺有线巡更信息开关或无线巡更信息钮,应按设计要求安装在各出入口或1.3~1.5m外应有防水措施;车库治理设备的读卡机〔IC〕的安装应符合以下规定:安装在室外时,应考虑防水及防撞装置措施;读卡机与闸门机安装的中心间距宜2.4~2.8m;⑼感应线圈的安装应符合以下规定:0.2m、长度不小于1.6m、宽度不小于0.9m。感0.9m⑽闸门机的安装应符合以下规定:2.4~2.8m;⑾信号指示器的安装应符合以下规定:2.0~2.4m2.0~2.4m1.0m,0.3m;⑿机架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⒀掌握台安装应符合以下规定:1.2m,侧面与墙或1.5m,0.8m;应竖直安装,保持平稳;台内接插件与设备连接应牢靠;内部接线应符合设计要求,无扭曲脱落现象;掌握台装机容量应依据需要留有扩展余地;掌握台布局、尺寸和台面及〔GB7269〕的规定;⒁监视器的安装应符合以下规定:作柜上。当安装在柜内时,应有通风散热措施,并留意电磁屏蔽;应有避光措施。综合布线系统检查应符合以下相关标准、规定要求:⑴100m,加上工程中所选用的接插件进展抽样测试,并做好测试记录;要求如下:承受光纤测试仪进展调试,假设测试结果超出标准〔或与出厂测试数值相差太大,应承受光功率计测试复测以确定衰减超标缘由。假设在同一盘光缆中,长度差异较大,则应从另一端进展调试或做通光试验以判定断纤状况;⑶光纤接插软线〔光跳线〕两端的活动连接器〔活接头〕端面应装协作适的保护盖帽;⑷3mm;⑸模块式通用插座安装在活动地板或地面上,应固定在接线盒内,插座面板承受直立或水公平形式,接线盒盖面应与地面齐平;⑹模块式通用插座底座盒宜承受预置扩张螺钉固定等方式;⑺缆线终接后,应留余量,交接间、设备间对绞电缆预留长度宜为0.5~1.0m10~30mm,3~5m;有特别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留存;⑻非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4倍;屏蔽4对对6~101015⑼PVC50%~60%,弯管道425%~30%;50%;⑽承受吊顶支撑柱作为线槽在顶棚内敷设缆线时,每根支撑柱所辖范围内的缆线可以不设置线槽进展布放,但应分束绑扎,缆线护套应阻燃;⑾建筑群子系统承受架空、管道、直埋、墙壁及暗管敷设电、光缆的施工技术要求应依据本地网通讯线路工程验收的相关规定;⑿在建筑物中预埋线槽,宜按单层设置,每一路由预埋线槽不应超过3根,25mm,300mm;⒀30m盒;⒁从金属线槽至信息插座接线盒间的缆线宜承受金属软管敷设;⒂S⒃网络地板线缆承受金属线槽敷设;⒄金属线槽敷设时,在线槽接头处,每间距3m处,离开两端0.5m处,转弯处等宜设置支架或吊架;⒅承受公用立柱作为顶棚支撑柱时,可在立柱中布放线缆。立柱支撑点宜中间应有金属板隔离,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⒆综合布线系统干线子系统缆线不得布放在电梯或供水、供汽、供暖管道竖井中,亦不应布放在强电竖井中;⒇缆线中间不允许有接头;对绞电缆终接〔与插接件连接〕应认准线号、线位色标;(2终接时,每对对绞线应保持扭绞状态,扭绞松开长度对于5类不应大于13mm;对绞线与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相连时,可承受A类或B类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