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能源管理立体数据驾驶舱_第1页
建筑能源管理立体数据驾驶舱_第2页
建筑能源管理立体数据驾驶舱_第3页
建筑能源管理立体数据驾驶舱_第4页
建筑能源管理立体数据驾驶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能源管理立体数据驾驶舱需求一、软件具体参数要求需要提供一套建筑能源管理立体数据驾驶舱,软件是以信息化和数字化为前提,以网络化为路径,以自动化和智能化为手段,以智慧化为目标,在信息化和数字化基础上实现感知;在网络化基础上实现设备互联;在自动化和智能化基础上实现建筑能效管理,以实现建筑供能需求、系统安全可靠、能源利用高效、低碳清洁经济的总体目标。具体参数如下:序号设备名称单位数量主要技术参数1建筑能源管理立体数据驾驶舱套11.要求借助数字孪生技术,通过3D画面立体可视化展示能源的核心数据,并提供源代码;2.要求借助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数据大屏实现能源消费的完全知情和管理预期的确保执行;3.要求借助数字孪生技术,辅助管理者进行决策,智能提供、预设、制定更合理的用能计划;4.要求根据现场需求侧,实现多场景和模式的毫秒级实时切换,灵活适应不同情况下的设备控制需求;5.要求按照秒-分-时-日期实施空调等设备的远程定时控制,使智能化管理少人或无人参与,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6.要求对楼宇用能流向进行追溯,追踪能源在建筑内的流动情况;7.要求按用能区间等多维度对电、水等能耗数据进行分区域对标管理,找到节能点和优化能源利用;8.要求实时监控设备信息,告警反应时间需要在1毫秒以内,将告警信息集中统一管理,并可记录事件处置流程进展。9.要求决策可辅助人员快速定位问题,并及时处理安全隐患;10.要求自动生成能耗数据报表,按照各个设备、时间段来分析能耗的变化趋势和设备的能耗情况;11.要求通过数据分析,为能源管理提供决策预测、支持;12.将能源系统和控制系统的相关运行参数与智能建筑管理平台进行数据对接,要求对接时长≤1min;13.实时监控能源系统和控制系统的运行状态,及时掌握建筑的运行情况;14.实现指挥大屏与AR全景应用的无缝对接;15.融合三维场景,将重点区域和通道的视频资源全景拼接,实现单一局部视频的还原成全局真实场景,可自行6DoF度选择环游视角,对场景进行放大缩小平移等操作查看场景实际效果;16.将多路监控画面投影到三维场景中,实现监控与三维场景的无缝结合,通过AR技术在三维地图中综合展现实时监控数据;17.平台需要支持水、电、气、暖、冷等多种表具数据上传及水、电、气、暖、冷等多项子平台数据集成,支持≥10万点的有限元分析数据结果导入到数字孪生体;18.支持≥10万点的有限元分析数据结果导入到数字孪生体通过能耗数据大屏,对能耗数据、经营数据、服务信息、重要的告警信息等进行汇总展示,便于管理决策者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19.要求可生成能效数据,分析主机和系统COP,以柱状图展示昨日和实时的COP;20.要求对每天重点区域的平均温度趋势进行展示并进行智能评价;21.要求展示水、电,历史同期能耗对比分析;22.要求展示能耗日指标控制分析,展示今日和昨日能耗;23.要求展示能源单耗、本年度累计能耗、本年度能源计划、本年度能源结余;24.要求展示机房主要设备的能耗占比,并模拟呈现不低于10种传感器设备的联动状态;25.要求展示碳排放分项计量(总碳排放量和分类的碳排放量,同时可以设置碳排放基准,并根据真实数据实现节能减排,确定减排线路图,复核节能减排效果);26.要求支持基于人工智能的能耗数据分析与预测功能,可自由选择不同时间周期对历史同期的水电热能耗数据以及主机和系统能效进行分析;27.要求至少3种人工智能预测模式,并展示其相关过程参数、参数指标,并提供算法源代码;28.要求可以通过可视化数据图表,实现能耗分析、系统运行工况分析指标管理、诊断分析、运行效率分析等,寻找运行管理方面的异常,为系统精细化调节提供依据,提高建筑能源管理水平。29.要求通过所采集的能耗和系统运行参数分析主机和系统效率,通过图表对各项能效进行分析,有助于管理设备效率的长期趋势,把握劣化状况;30.要求基于历史空调系统运行数据、室外气象数据,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空调负荷进行智能预测分析,分析结果以图表、表格形式展现;31.基于运行计划,在平台上设置启停时间表,实现设备的分时段控制;32.能够根据工作计划、时令、季节、节假日或办公人员作息时间灵活调整设备使用时间。33.要求智能调控减少运维人员的30%的重复工作时间,减轻工作压力;34.利用历史系统运行数据和室外气象数据,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未来48小时冷热负荷的预测分析;35.特征工程搭建,将冷热负荷与室外干球温度、室外相对湿度、时间、人员密度等参数进行关联;36.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训练负荷预测模型,并输入未来气象参数进行预测;37.要求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预测准确度大于95%,以辅助制定能源消耗计划、能源调控策略和应急预案;38.要求将驾驶舱与AR技术结合,支持基于视觉SLAM的隧道现场混合现实应用与厘米(cm)级人员定位;39.支持高级三维查看功能多客户端同步展示,包括实时视频监控三维管理功能叠加、MR三维管理功能叠加、AR透明显示屏三维管理功能叠加等;40.配套设备需支持Qualcomm平台认证功能;41.支持USB-C接口转FE以太网接口;42.支持二次开发,提供开发技术支持;43.支持IoT等设备灵活接入API接口;44.可对接实景的IoT设备接口,支持RS485总线、Modbus通信标准,实现实时准确显示各设备的运行情况,显示所有传感器的实时数据,可根据要求进行不同显示模式的选择和切换;45.支持至少64路视频输入,支持主流H.264编码等视频采集设备厂商视频流接入和云台控制。46.支持虚拟AR景象中内各种传感器和摄像头空间位置与实际安装位置相匹配,精度优于2cm。47.要求AR显示的全息密度>2.5k辐射点。48.要求AR传感时延低于3秒,并能自动追踪头部、眼动;49.要求可以实时映射虚拟、显示环境网格。50.要求支持基于传感器数据的三维温度场可视化、设备内部结构X-ray可视化查看、缺陷/故障数据高亮告警等;51.要求可自适应调节3D姿态旋转;52.要求支持视觉特效与UXAPI;53.要求可以基于点云、倾斜摄影技术一比一重建潜在的相关监控设备、传感设备、电气设备,精度在毫米级;54.要求其中基于密集点云的泊松表面重建算法、点云法向向量估算,估计精确度≥95%;55.要求在驾驶舱、AR显示界面中保证图形变化的刷新频率高于30帧/秒;68.支持5.8G无线扩频通信传输协议;69.支持二维码扫描进入驾驶舱界面,支持二维码动画化,保证工作人员体验新鲜度;70.支持接入自动巡航机器人于现实、AR环境中控制、使用;71.要求同时创建机器人1:1仿真模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