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流浪动物致人损害的法律救济研究目录TOC\o"1-3"\h\u引言 摘要通过饲养小动物从而寄托人类心灵情感的风潮在近年来席卷了世界各地,人与动物的关系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化,小动物被视作是“家庭的一份子”,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欢乐,但在这欢乐的背后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动物被主人抛弃亦或是丢失逃逸导致它们成为了流浪动物,流浪动物脱离了人类的管制,携带着病毒与寄生虫在大街小巷中流窜,这对公共卫生和居民安全构成了相当程度的威胁,伴随流浪动物群体的不断扩大,流浪动物伤人事件也随呈多发态势。我国《侵权责任法》在第十章对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的问题作了专门规定,明确了流浪动物致害案件发生时的责任人及其责任承担,但在司法实践中真正去寻找相应的责任人承担责任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就往往会使受害人得不到及时的救济。因此,面对当下这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会分别从流浪动物致人损害的法律救济概述、责任认定、救济困境和制度完善建议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关键词:流浪动物;责任主体;法律救济AbstractInrecentyears,thetrendofraisingsmallanimalstoexpresshumanemotionshasswepttheworld,manychangeshavetakenplaceintherelationshipbetweenhumansandanimals.Smallanimalsareconsidered"partofthefamily",itbringsalotofjoytopeople'slives,butbehindthejoyliesaseriesofproblems.Animalsareabandonedbytheirownersorlostandrunawaysothattheybecomestrayanimals,strayanimalsareoutofhumancontrol,carryingvirusesandparasitesthroughthestreets,thisposesaconsiderablethreattopublichealthandthesafetyofresidents.Withthecontinuousexpansionofstrayanimalgroups,strayanimalattacksalsotakeonatendencyoffrequent.Chapter10ofthetortliabilitylawofourcountrymakesspecialprovisionsontheliabilityofcompensationfordamagesforraisinganimals.butinjudicialpractice,itisdifficulttofindthecorrespondingresponsiblepersontobearthecorrespondingresponsibility.Thisoftendeprivedhimoftimelyrelief.theirlegitimaterightsandinterestsarenotprotected.Therefore,inthefaceofthecurrenturgentneedtosolvetheproblem,thispaperwilldiscussthelegalremedyfortheharmcausedbystrayanimalsfromfouraspects:theoverviewoflegalremedy,thedeterminationofliability,theplightofremedyandthesuggestionofsystemimprovement.Keywords:Strayanimals;Subjectofresponsibility;Legalremedy引言人与自然从来都是相伴相生的,而作为自然界成员之一的动物,它与人类的关系在每一个阶段都发生着诸多细微的变化。人类饲养动物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自近现代以来,饲养宠物的趋势直线上升,人们开始热衷于“驯服”动物,这种“驯服”不同于早些时期基于食物能量支持的驯服,而是一种基于自身情感需求的驯服,动物被人们当成自己的“家庭成员”或是朋友,它的地位转变成人类思想情绪的承载体,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我们欢乐为我们在工作学习之余增添了许多乐趣。近年来饲养宠物的数量持续高涨,但被主人抛弃或是丢失逃逸的宠物也随饲养宠物的数量一同增长,它们成为了流窜在大街小巷的流浪动物,没有稳定的居所,在各个街头觅食嬉戏,脱离了主人管制的动物出没在我们生活的街区,携带着病菌寄生虫,可能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出现袭击居民,这种潜在的危险时时刻刻都在挑战着我们的公共卫生和安全,也会在一瞬间从潜在危险转化为现实危险。受害人在被流浪动物侵害后往往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这种现象在现实中越来越突出,根据《侵权责任法》第82条的规定,受害人需要寻找到原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承担动物致害责任,但这往往难以实现,在此背景下法律救济就显得尤为重要,积极完善流浪动物的法律救济相关问题已成为保障受害人合法权益的核心关键。当下我国关于流浪动物致害法律救济的专著并不多,相关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侵权责任方面的书籍中。王利明教授在《侵权责任法研究(下)》中对遗弃、逃逸动物致人损害的问题有所介绍,对其责任性质和责任承担上有较为详细的分析探讨,杨彪、张民安教授的《侵权责任法》一书阐述了此侵权责任的概念和责任构成,其比较了国内外的立法,为我国目前完善相关立法提出了诸多建议。在司法实践中,法官仅仅依据“原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的法条处理纠纷显然比较困难,完善流浪动物致害的法律救济将会使受害人维护权益方面更加高效,对人们任意抛弃动物需要做出警示,以此促进人与动物、自然的和谐共生。一、流浪动物致人损害的法律救济概述研究背景2017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沈春耀曾介绍,我国编纂民法典将采取采取“两步走”的方法策略:第一步先出台民法总则,第二步编纂民法典各分编,适时出台民法典。中国人大网/2018年8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民法典各分编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民法典编纂迈出第二步,其中侵权责任编草案在审议过程中针对遗弃、逃逸的动物损害责任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李锐表示现实践中没有建立全面的可追溯的动物饲养登记管理制度,动物被遗弃或逃逸后,很难确定原饲养人和管理人,“建议进一步研究完善,或者增加对于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不明时,应以公平原则来确定补偿责任的原则性规定”,中国人大网/法条的理论性大于实际操作性,这就导致在实际生活中每当发生遗弃、逃逸动物致害事件时,受害人一方往往难以依据相关法条进行解决,这不光是如何寻找相关责任人这一个问题,还有对“原饲养人”、“管理人”含义的理解问题,侵权责任法中没有对二者作出具体的说明,受害人和法官对责任承担主体的理解也会因此产生偏差,故在解决纠纷时就难以做到精准高效,且随着该类事件发生数量的持续高涨,不及时的救济会给社会生活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在我国民法典即将问世之际,研究完善遗弃、逃逸动物致害的相关法律制度已是迫在眉睫。(二)流浪动物致人损害的法律救济的内涵无救济无权利,法律救济体现的是对受害人合法权益的保障,法律救济亦指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流浪动物致人损害的法律救济是加入了“流浪动物”因素的法律救济,即当出现动物致害行为并因此造成损害结果时,相关法律发挥作用对流浪动物致害行为进行纠正,弥补受害人损失,宽慰受害人的制度。我国流浪动物致人损害的法律救济制度以《侵权责任法》第82条为核心,仔细研读其内容可知,82条实际上是对流浪动物致害事件的一个事后救济条款,事后救济的规定使得受害人只能在损害结果产生以后依据该条款要求责任主体承担致害责任,若仅仅是流浪动物作为潜在危险还没有转化为现实危险的情况下,受害人是不能够采用事后救济的条款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法条虽规定了由动物原饲养人或管理人承担流浪动物致害的责任,但实际上在受害人真正依据该法条寻找相关责任人承担侵权责任的时,就常常会遇到因无法寻找到责任人从而不得不选择放弃的问题,法条的实际操作性欠佳。很多时候,严重的致害后果如果得不到救济或是救济的不及时就会而导致各种悲剧的发生,例如致害行为导致的受害人身体残疾,甚至是受害人丧失生命。因此,建立起合理完备的流浪动物致害法律救济制度,形成一个高效可操作的制度体系是目前打破救济力薄弱的关键。就现有的82条规定来讲,实现流浪动物致人损害的法律救济难在确定“原饲养人”和“管理人”的问题上,落实好责任主体是提高法条实际操作性的重要方法,也是法律救济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二、流浪动物致人损害的责任认定流浪动物的概念界定“流浪”在《中国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生活没有着落,到处转移,随地谋生”。根据该词的字面含义,“流浪动物”可以理解成“未处于特定人的控制管理之下,居无定所的动物”。在我国相关法律中,并没有特别对“流浪动物”作出定义亦或阐释,《侵权责任法》82条规定的“遗弃、逃逸的动物”即为“流浪动物”。从82条被放置在第十章“饲养动物损害责任”之中可以看出“流浪动物”在流浪之前亦为“饲养动物”。想要真正从法律的角度理解“流浪动物”,我们就需要理解何为“饲养动物”,其次再以“遗弃、逃逸”的状态入手,对流浪动物的概念做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饲养动物”是“流浪动物”的前身,而什么是“饲养动物”,对其概念的的界定,法学界还没有统一定论。张新宝教授认为饲养的动物应包括家禽家畜、宠物及驯养的野兽、爬行类动物,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12人民大学草案建议稿的解释是不管是什么性质的动物,只要是人工饲养的动物,就适用“饲养的动物”,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侵权责任法立法背景与观点全集》.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12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侵权责任法立法背景与观点全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960页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前注[7].第961页其次是对“遗弃”、“逃逸”涵义的理解。“遗弃”包含了抛弃与遗失,所有人基于主观意愿放弃动物所有权的是抛弃,法律规定的责任承担主体有俩,分别是原饲养人和管理人,抛弃的基础为所有权即所有权的行使人仅为原饲养人,故使用“遗弃”一词将管理人基于主观意愿抛弃动物的情况也囊括进来,单独使用抛弃或者遗失都会显得比较片面。“遗失”和“逃逸”二者所产生的结果一致,均为饲养人或管理人丧失对动物的占有,这两种情况是由于动物自身的原因皆非因饲养人、管理人的主观意愿导致,法律规定“遗弃”、“逃逸”两类就能很好的表达涉及的相关概念。(二)流浪动物致人损害的法律救济内容1.确定侵权责任适用的归责原则侵权法上,归责就是归咎或者追究侵权赔偿责任,即决定由谁来对损害依法律上的价值判断而承担责任,归责原则则是指基于一定的规则事由确定侵权责任承担的法律原则,研究侵权问题必须得研究归责原则,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展开全面研究。纵观世界各国对流浪动物致人损害采用的归责原则,大致可以分为无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和依据动物分类采取不同归责原则的体例。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其指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以已经发生的损害结果为价值判断标准,由与该损害结果有因果关系的行为人承担侵权赔偿责任无论其是否存在过错的归责原则;过错推定原则是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场合,以损害事实本身推定加害人有过错,并据此确定造成他人损害事实的行为人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日本国就采取这一原则;最后一种体例是将动物做不同种类的划分从而对不同的动物分别采取不同的归责原则,如德国民法典将动物分为役畜和宠物,前者对失控后造成的损害采取过错推定原则,后者则采取无过错原则。我国究竟采取的是何归责原则,从《侵权责任法》第82条的内容上来看,我国对于流浪动物致害责任的归责原则采取的是无过错责任原则,原饲养人和管理人对动物致害后果承担责任,究其原因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解释:首先,在流浪动物在流浪期间,原饲养人或者管理人虽失去了对动物的占有控制,但并没有丧失所有权,流浪动物依然属于责任人,原饲养人和管理人对饲养的动物负有看管义务,因为没能尽到看管义务导致动物走失逃逸成为流浪动物而给社会安定带来巨大压力,原饲养人、管理人当然承担无过错责任。其次,78条、79条、80条所述情况里的动物皆有可能转化为流浪动物,82条的无过错责任与其他三项的原规定无冲突,可以作为上述三个条文特殊情况下的后续责任说明。之后的81条是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即饲养员可以不承担责任的前提是能够证明自己已经尽到了管理职责,如若因饲养员大意疏忽,没有严格管理动物园动物使得动物成为了流浪动物,此时流浪着的动物园动物是否转化成82条里的“流浪动物”,学界存在着不同看法,部分学者认为此时动物依然属于动物园,使用过错推定原则,持反对观点的学者则认为这时的动物即流浪动物,适用82条的规定,但无论是哪一个观点都不会和82条无过错责任的原则相矛盾。2.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如上述,《侵权责任法》82条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流浪动物致人损害的结果不以原饲养人或管理人有过错为条件,故此类责任的构成要件就主要集中在致害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三大方面,结合流浪动物自身的特殊性,流浪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可以表述为:(1)饲养人或者管理人饲养动物,该动物主动逃逸或遭遗弃在此类型的侵权案件中,流浪动物自然而然的成为其中的关键,流浪动物在流浪之前的身份是饲养动物,但要注意此处的“动物”要和79到81条中的“动物”相区别,两者范围非同一。致害类事件发生的前提是相关责任人饲养了动物,饲养的动物逃逸成为流浪动物是基于动物本身条件非饲养人或管理人的主观意志达成的,基于主观意愿成为流浪动物的即遭抛弃的饲养动物,两者在被遗弃期间发生的损害事故均由原饲养人或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2)动物在遗弃、逃逸期间有加害行为流浪动物的加害行为即动物依其本能实施致害活动,该活动与人的意志无关,由动物独立实施,若有人为的原因参与进来则不是流浪动物致害的特殊侵权而是一般侵权。流浪动物加害行为的表现形式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使消极的,积极的加害通常表现为对受害人的撕咬追逐,消极的加害如静卧在马路上影响过往行人或车辆等等。(3)存在事实上的损害结果事实上有损害结果是责任人承担责任的前提条件,这种事实损害结果通常包括有形的损害结果和无形的损害结果,有形的损害结果指受害人人身或财产方面遭受损害,例如动物咬人造成受害人身体残疾、死亡、财产毁坏等。无形的损害结果是指受害人预期的财产收入及精神损害,如因超市门口存在恶犬,顾客害怕不敢进入超市购物,超市的老板损失了那部分本来可得到的预期利益,损害了超市利益,又如流浪动物突如其来的攻击使得路人受到惊吓,患上心理疾病等等。还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事实损害结果必须是因动物加害行为所导致,只有因此受到损害的侵权案件才是流浪动物侵权的案件。(4)加害行为与损害结果间有因果关系损害结果与动物的加害行为有因果关系就是说流浪动物的加害行为和受害人遭受的损害结果之间是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再根据加害行为是否直接造成受害人的损害,因果关系分成了直接因果关系和间接因果关系,在最常见的流浪狗咬人案中,咬人行为直接导致了受害人身体损伤的结果,此时即为直接因果关系。间接的因果关系是行为间接的导致了损害结果的产生的情形,如甲正在下班的路上,这时绿化带中突然冲出数只流浪狗奔向甲,甲下意识躲闪的过程中撞上旁边的小吃摊导致小吃摊被整个掀翻食材尽毁,流浪狗的突袭行为间接造成了小吃摊食材损失的结果,如果二者之间没有此种因果联系,也就不存在流浪动物致害的责任承担问题的了。3.侵权责任承担方式在对流浪动物致害责任的归责原则、责任构成问题的明确之后,还有一个最为现实的问题:责任承担方式。对于遭到流浪动物伤害的受害人而言,他们迫切需要通过法律寻求帮助,而法律救济其最终落脚点是责任人的责任承担,落实责任承担就成为了关键的一步。责任人肩负起相应的责任是弥补受害人损失的重要方式,纵观《侵权责任法》“饲养动物损害责任”一章,该章全章都没有具体阐明责任人的责任承担方式,但《侵权责任法》在第15条中详细的规定了多种责任承担方式,结合流浪动物致人损害的结果来看,可适用于责任人的责任承担方式有“停止侵害”和“赔偿损失”两种。“停止侵害”主要是要求责任人对正在进行的动物伤害采取措施,制止侵害的继续,“赔偿损失”是基于受害人的损失而产生的承担方式,受害人有权向责任人请求支付一定数额的金钱赔偿,这种责任承担方式是在实践中运用最广、最常见的方式,两种责任承担方式可单独适用也可合并适用。因流浪动物致人损害责任的特殊性,在分析其侵权责任时不能单独片面的视某一个要点为重心,需要将“归责原则”、“责任构成要件”、“责任承担方式”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上述对此三方面进行了当前立法上的论述分析,这不仅是对流浪动物致害责任作更深层次的论述分析,也是对相关立法本身的理解。三、我国流浪动物致害法律救济的困境(一)立法上的不足目前我国《侵权责任法》第82条是唯一一条明确规定了流浪动物致人伤害的法律条文,流浪动物致害可参考的法律条文非常有限。82条“由原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的规定在现实中缺乏实际操作性,难以真正实现受害人的法益保护。且法条中虽然规定了责任主体,但却没有考虑到流浪动物的状态变化的问题,流浪动物从人的管控下逃离后除了流浪外,还可能出现回归野生动物的情况,当出现动物回归野外成为野生动物,此时适用的法律就应是《野生动物保护法》,《侵权责任法》动物侵权范围限于“饲养动物”的条件就明显不再适用。在司法实践中对“原饲养人”、“管理人”概念的理解也存在分歧,“原饲养人”和“管理人”语源上具有世俗性,侧重描动作态非状态,“原饲养人”是否就是动物所有人?“管理人”的“管理”是否有标准?这些问题都是当前司法活动面临的困难。因责任主体概念理解的歧义,相关案件的开展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例如部分审判人员将流浪动物的善意投喂人判定为流浪动物的管理人,善意投喂人承担了本该由原饲养人或管理人承担的无过错责任,“善意投喂”在该部分审判人员理解下成为了“饲养、管理”行为,同一案件若通过另一对此持不同理解的审判人员审判可能善意投喂人就无需承担责任。(二)责任承担主体落实难如前所述,我国目前立法上存在责任主体不明晰的问题,“原饲养人”、“管理人”的概念界定没有统一定论,责任承担主体确定难,除此之外,想要实现主体责任落实还面临着多重阻力。首先,实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动物登记制度,很难寻找到饲养人或管理人,农村、偏远地区的流浪动物致害案件确定责任承担主体则更为困难,受害人受损后时常因无法找到责任人从而放弃赔偿,自负损失。其次,流浪动物致害发生后又被重新收养的,新占有人和“原饲养人”、“管理人”的侵权责任承担问题复杂,处理难度大,受害人维权的成本高。最后是“原饲养人”和“管理人”间的责任承担问题,在受害人向其一索要赔偿后,赔偿一方能否追偿?法律中还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可能会引发责任主体的责任逃避或推卸责任,不利于纠纷的解决。(三)赔偿规定不明晰1.赔偿范围不明确流浪动物致害的受害人可在损害事实发生后向责任人请求赔偿,责任人的赔偿范围在目前的法律中规定还不够明确,但赔偿的范围应和受害人的损失相对应,不同损害结果对应的赔偿范围应不同。从流浪动物致害的结果来看,当动物造成的损害仅为纯粹财产方面的破坏时,责任人在受害人被损坏财产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流浪动物对人的身体造成损害的,若此伤害为非终生性质的身体损伤,则责任人不仅应赔偿受害人的直接损失,还应对受害人因此支出的医疗、护理费用和误工等费用进行承担,永久性的身体损伤的,责任人需要根据受害人的伤残等级进行医疗、护理、误工、残疾生活补助金、精神损害赔偿金等费用的赔偿。流浪动物伤害致死的,责任人除了承担人员伤亡的赔偿外,还涉及到死亡人员的丧葬费、抚慰金和死亡人员生前需要抚养人的生活费等。受害人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还可以提出精神损害赔偿,因此,流浪动物致害的赔偿范围应当包括:财产损失赔偿、人身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四个方面。2.追偿规定欠缺依《侵权责任法》82条的规定,受害人在受损后可以向原饲养人要求承担责任也可以向管理人要求承担责任,还可以选择要求二者同时承担责任,但如上“责任承担主体落实难”问题中所述,法律中没有规定原饲养人和管理人之间的追偿问题,在一方赔偿后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予以支持赔偿一方追偿的情形下,两方都极易出现推卸、逃避责任的现象,受害人权益遭受着严重的挑战。追偿规定的欠缺是这种情况出现的问题所在,故解决好追偿问题是解决原饲养人和管理人推卸、逃避责任的最有效方式,在法律中明文规定双方的连带责任关系,承担赔偿一方就能依据法律条文向另一方提出追偿的请求,假若另一方拒绝,赔偿一方就可以到法院起诉,要求其偿还相应得赔偿部分,赔偿一方的权益得到法律的保护,这能让受害人及时有效的获得赔偿,缓解目前流浪动物致害实践中受害人和责任人间的矛盾。四、对完善流浪动物损害制度的建议(一)立法层面1.丰富责任主体依托多年的司法实践经验积累,我国有关流浪动物致害的法律法规还需进一步的完善,《侵权责任法》82条确定的责任承担主体“原饲养人”、“管理人”的概念没有统一解释,不够明晰,司法审判中极容易产生理解歧义,“原饲养人”、“管理人”相对现今日益增长的流浪动物致害事件的解决来说也远远不够,丰富责任主体范围成为完善相关立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目前的立法应从受害人角度出发,构建侵权责任主体体系制度,这使得受害人得以以高效地体系制度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该责任体系可设计为三阶梯式,当受害人遭到流浪动物的袭击造成人身、财产损失时,受害人首先寻求第一顺位的责任人索取赔偿,即原饲养人和管理人,这里必须要明确“原饲养人”、“管理人”的概念和责任承担方式,原饲养人和管理人为同一人,由原饲养人或者说是动物管理人承担,若原饲养人和管理人非同一,如两者对动物存在保管、租赁等关系的,原饲养人和管理人之间则应承担不真正连带责任。第二顺位责任人是负有安全保障义务的相关责任人,如小区物业。最后顺位的责任人由基于公共职责的相关责任人担当,如政府,相关责任部门等,其对寻求一、二顺位责任人无果的受害人承担补充责任。2.完善动物登记制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动物登记制度的法律法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寻找饲养人和管理人难的问题,就我国现阶段而言,虽然存在一些有关“动物户籍登记制”的规定,但还不是完备的动物登记制法律法规,目前较为可取的动物登记制是将人和其饲养的动物一一作对应记录并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为饲养动物体内植入芯片,该种芯片不会对动物身体产生不良影响且能与动物体组织融合,可视作动物的“电子证件”,此“电子证件”只需扫描就可获取动物和责任人的详细信息,对受害人遭遇动物侵害时寻找责任人进行维权带来便利,全面完善电子芯片动物登记制后动物饲养人和管理人任意抛弃动物的现象将会得到很好的遏制,在2003年,上海作为首个实行将植入式的芯片注入犬只体内的国内城市,其本地区流浪动物伤人纠纷案件解决比例随之呈上升态势,动物“电子身份证”参见“国内宠物芯片运用动向”中国宠参见“国内宠物芯片运用动向”中国宠物医师网/news/html/34/n-734.html3.明确赔偿条款目前《民法总则》和《侵权责任法》中都没有对流浪动物致人损害的赔偿问题作出具体说明,在实际处理该类案件赔偿问题时,就会往往因没有一个确切可依据的赔偿规定标准而导致处理效率低下或者案件处理进度停滞不前,这些对于解决受害人损害寻求法律救济上是非常不利的,法律应完善流浪动物致害的赔偿规定。首先,损害结果具有多样性,主要包括财产损失、人身损害和精神损害,责任人承担的赔偿范围应该以造成的损害结果性质不同而有所区别,这里还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要点是损害赔计算的问题。司法实践中对流浪动物致害的精神损害的认定较为困难,实践涉猎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受害人无法获取精神损害方面的赔偿,受害人仍可依据《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主张合理的精神赔偿。对于那些必须得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的疾病,受害人自知道或应知道损害结果发生之日起,在诉讼时效没有届满的情况下是可以行使权利请求获得法律救济的。其次,明确原饲养人和管理人的连带责任关系,对赔偿一方的追偿权利予以法律确认,使得另一方在拒绝赔偿方的追偿要求时,赔偿一方可向法院提起诉讼,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此外,明确连带关系还能让受害人从责任人处及时获得赔偿的几率大幅度上升,缓解受害人和责任人间的矛盾。最后,在完善了流浪动物致害的赔偿规定后,还需要依靠国家司法机关强有力的执行力保障赔偿规定的实行,切实维护好受害人和责任人的权益。(二)社会救济层面1.建立救济基金遭遇流浪动物致害的受害人通过法律途径可以获得相应的救济,但时常因为寻找责任主体的时间、经济成本过高耽误治疗,救济不及时的问题非常突出,通过社会力量达到救济目的的方式在近年来的呼声愈发高涨,建立流浪动物基金会是解决目前救济时间、经济成本高问题的比较可行的方法之一。动物基金会的资金来源可以是爱心人士的捐赠、动物饲养人按年缴纳的管理费、有关机关对未按规定饲养动物所处罚款等等等等。基金会基金可主要用于两大方面:一是建立、维持流浪动物收容所,收容救助流浪动物并在救助后给有意愿和能力的人提供领养机会,尽量减少社会上的流浪动物数量,同时也降低了流浪动物伤人事件发生的概率。二是向被流浪动物侵害的受害人提供救济资金,补偿受害人因流浪动物侵权而遭受的损失,充当法律救济之外的补充救济方式切实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2.设立流浪动物保护彩票彩票是国家为支持社会公益事业而特许专门机构垄断发行,供人们自愿选择和购买并按照事前公布的规则取得中奖权利的有价凭证。韩世远《彩票的法律分析韩世远《彩票的法律分析[J]》.法学.2005.(2)非常悠久,截止到目前,全世界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发行彩票来对自己本国的医疗卫生、体育运动、教育文化等公益事业进行集资建设,彩票发展的潜力是无限巨大的,可以说公众彩票对一个国家的公益事业建设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价值,“中国福利彩票”和“中国体育彩票”是我国现今主要发行的具有公众性质的两大彩票,我们可以借鉴参考设立专门针对流浪动物的彩票“流浪动物保护彩票”。流浪动物保护彩票由专门机构发行,地方基层销售单位具体组织销售,出售流浪动物保护彩票获得的资金可以用于扩建流浪动物救助站,加大救助站可容纳流浪动物的数量,保护流浪动物群体。除用于流浪动物保护救助外还可抽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作流浪动物致人损害案件的法律救助资金,在受害人难以寻找到责任人时可提供一定的救助金对受害人先行治疗或赔偿损失,缓和冲突矛盾。结语近年来流浪动物数量的激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困扰,动物们在大街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业服务培训
- 康复治疗论文写作指导
- 讲座:习童言 用妙语 护童心“六兄弟”的神奇之旅
- 苏州大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20210711142020
- 小学二年级比喻句大全
- 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
-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汽车基础英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产品系统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英语阅读3》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社保的医疗保障作用
- 2024年黑龙江检察机关法院书记员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中考命题作文预测及导写:“一步一步往前走”
- 口腔消毒灭菌知识培训课件
- 针刺治疗颈椎病
- 室内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板
- 工程人员服务意识培训课件
- 儿童视力保护培训课件
- 玻璃制品行业员工转正汇报
- 科学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分层练习含答案
- 新时代十年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 末梢采血护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