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一线导学粤教唐诗宋词元散曲讲义第二单元第12课咏史诗三首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语文新一线导学粤教唐诗宋词元散曲讲义第二单元第12课咏史诗三首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语文新一线导学粤教唐诗宋词元散曲讲义第二单元第12课咏史诗三首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语文新一线导学粤教唐诗宋词元散曲讲义第二单元第12课咏史诗三首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语文新一线导学粤教唐诗宋词元散曲讲义第二单元第12课咏史诗三首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咏史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刘长卿、李贺、温庭筠的生平。2.学习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构思。3.学习诗歌寓言笔调和拟人化的手法。4.体会诗歌中寄寓的深邃的哲理。5.把握诗歌借史咏怀、借史讽喻的特点。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意解读穆宗长庆四年(824),作者由夔州刺史转为和州刺史,沿江东下,经过西塞山时,有感于当时朝政腐败,藩镇割据局面,写下了这首诗。诗的前四句,以雄浑的气势描绘西晋伐吴,结束了国家分裂状况,情调高昂。后四句,汲取历史教训,借古喻今。颈联说往事可以感伤的,还不止东吴为西晋所灭,后来的东晋、宋、齐、梁、陈等王朝也相继覆灭,只是西塞山依旧靠临长江,永远为人们所凭吊罢了;并照应上文,说明地形不足恃,“王气”不可凭。尾联联系唐王朝的当前形势,赞扬“四海为家”,希望国家统一,但也必须警惕藩镇纷争。以故垒隐伏在萧萧芦荻中的图景作结,包涵广阔而深刻的社会内容,具有含蓄隽永的艺术力量。名句识记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考点演示请以“今逢四海为家日”一句诗,说出这首怀古咏史诗所表达的思想。 答案反对分裂,主张国家统一。 一、作者简介 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长州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为潘州南巴尉。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被诬,贬睦州司马,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刘长卿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内容广泛,各体皆备,诗名盛于中唐前期。安史之乱的社会状况及民生疾苦在诗中亦有所反映。但大多写遭谗贬谪、胸怀不平之意,以及感慨政治失意和山水闲逸的情怀,缺乏雄浑苍劲之作。他的诗以五言、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其五言律诗气韵流畅,音调谐美,在当时很负盛名,自诩为“五言长城”。然而,由于刘长卿的生活和思想都较为狭窄,故其诗境较少变化。 李贺(789—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宗室郑王李亮裔孙。李贺少有诗名,元和初年,游历江南,后到东都洛阳,以诗谒韩愈,受到赞誉。元和五年,举河南府乡贡进士,但因为其父名晋肃,时议其应避父讳而不可参加进士考试。后为奉礼郎,郁郁不得志,以有病辞归故乡,抑郁而终,年仅二十七岁。李贺长于乐府,想象丰富奇特,色彩瑰丽,炼字凝句,惨淡经营,后人称为“长吉体”。题材多写神仙鬼魅,好用“死”、“老”、“冷”等字,人称“鬼才”。从诗歌内容上看,李贺的诗或揭露统治者的荒淫,如《秦宫行》;或抨击宦官弄权;或影射藩镇割据;或反映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或借助历史,抒发兴亡之感、抑郁之情;有的还涉及恋情、相思、宫怨等,涉及面十分广。但诗的中心内容仍是对怀才不遇的悲愤及对现实的不满、厌弃之情。今存《昌谷集》四卷、《外集》一卷(或名《李贺歌诗编》)、《全唐诗》编诗五卷。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词人、诗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属山西)人。他是唐宰相温彦博的后代,但后来家道中落。他长期出入于歌楼妓馆,为士大夫所不齿,终生困顿,晚年始任方城尉和国子监助教。他才思敏捷,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吟就完成一篇(晚唐考试律赋要求一篇八韵),时称“温八叉”、“温八吟”。温庭筠熟悉词调,精通音律,是唐代写词最多的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词的文人。 温庭筠的词,《花间集》收66首,《全唐诗》附词部分录59首。他的词多写闺情,描绘妇女的容貌、服饰、情态。这类词继承南朝宫体诗风,并替花间词人开了道路。部分词对一些妇女的遭遇表示同情,也流露出他在统治集团里被排挤的不满情绪。温词声律谐协,词意含蓄,风格浓艳,并能创造优美的意境来表现人物的情思,但温词偏于闺情,词句也嫌柔弱,给当时和后世也带来了不良影响。他的词被五代后蜀词人推崇,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皇甫松、孙光宪等18家词为《花间集》,温庭筠被尊为花间词的先导,由此形成“花间词派”。 温庭筠和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他的诗写羁旅行役、吊古兴亡、边塞荒寒、咏史咏物等,但更多的是表现个人的沦落,而较少伤时感世的作品。他的爱情诗辞藻瑰丽,而雕琢过甚,终逊李商隐一筹。但他的诗也有不少久为传诵的佳作,《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曾为欧阳修欣赏赞叹(宋·欧阳修《六一诗话》)。二、写作背景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第一次迁谪是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苏州长州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是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侯被贬为睦州司马。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金铜仙人辞汉歌》 元和八年(813),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中作此诗,其时,诗人“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铜仙人耳”。诗中的金铜仙人临去时“潸然泪下”表达的主要是亡国之恸。此诗写作时间距唐王朝的覆灭(907)尚有九十余年,诗人何以产生兴亡之感呢?这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诗人的境遇来理解、体味。自从天宝末年爆发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宪宗虽号称“中兴之主”,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藩镇叛乱此起彼伏,西北边陲烽火不断,面对这严酷的现实,诗人的情怀很不平静,急盼着建功立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却不料进京以后,到处碰壁,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含愤离去。《金铜仙人辞汉歌》所抒发的正是这样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 《过陈琳墓》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长写章表书檄之类的文章。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避难冀州,袁绍让他典(意为“主管”、“掌管”)文章,曾为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这首诗就是诗人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1.填空。(1)刘长卿,字文房,唐代著名诗人。其诗善写自然景色,多抒贬谪之感和山水闲逸的情怀。(2)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其诗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善用神话,构思奇特,别具风格。(3)温庭筠,字飞卿,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他是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词人,其词多(4)《长沙过贾谊宅》一诗中,诗人讽刺汉文帝,寄托感慨的诗句是: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5)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6)《过陈琳墓》一诗中,诗人感叹自己怀才不遇的诗句是: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三年谪宦此栖迟。栖迟:居留(2)寂寂江山摇落处。摇落:草木凋零(3)怜君何事到天涯。天涯:偏远之地(4)东关酸风射眸子。酸风:刺骨的寒风(5)空将汉月出宫门。将:与(6)今日飘蓬过古坟。飘蓬:喻指诗人身世飘零,如枯萎的蓬草,随风飘荡(7)词客有灵应识我。词客:擅长文词的人,这里指陈琳(8)霸才无主始怜君。霸才:指盖世超群的才华(9)欲将书剑学从军。书剑:指文武才能一、结构图示《金铜仙人辞汉歌》eq\b\lc\{\rc\(\a\vs4\al\co1(感慨人生难长久,金铜仙人初离汉宫凄婉,金铜仙人离开长安后))《过陈琳墓》eq\b\lc\{\rc\(\a\vs4\al\co1(首联:景仰,颔联:暗示自己生不逢时,颈联:\b\lc\{\rc\}(\a\vs4\al\co1(墓前之景,墓前遥思))即景抒情,尾联:惆怅))二、要点赏析1.阅读《长沙过贾谊宅》,回答下列问题:(1)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2)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强烈的控诉。2.阅读《金铜仙人辞汉歌》,回答下列问题:(1)“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用了那些修辞方法来表现铜人的远离故都之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拟人和比喻。诗人将金铜仙人写得与人一样有情有义,难离故主故土。“泪如铅水”比喻奇妙非凡,这是铜人“人性”的一面,涔涔的泪水,正是其对汉宫、故主的无限依恋之情。同时,“铅水”一词,又与铜人“物性”的一面相吻合,构想新奇独特。(2)“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用了哪些手法表现铜人出长安城后的情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拟人、衬托。长安城外的道路上长满了泽兰,而肃杀的秋风,已把泽兰摧残得枯萎衰谢了。以“衰兰”的愁衬托铜人的愁,这愁也正是诗人的愁。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的,苍天之上,日出月没,似乎终古不变,但假若苍天有情的话,定会与有情之物一样衰老。“天若有情天亦老”,此句设想奇绝,想落天外,极为真切地烘托出了铜人(亦即诗人自己)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感情炽烈执着,意境深沉博大。最后两句更进一步地抒写铜人恨离伤别的情绪。尽管铜人不忍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随着时间的推移,故都也越来越远。诗人从铜人的听觉落笔,用“波声小”反衬铜人渐渐远去的背影。这既是波声邈远,也是前途漫漫。委婉而形象地写出了铜人“思悠悠,恨悠悠”的复杂心情,而这正是诗人自己遭受打击,仕途无望,被迫离开长安时的复杂而痛苦的心境。(3)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情感。3.阅读《过陈琳墓》,回答下列问题:(1)前人曾评价这首诗说:“此诗吊陈琳,都用自己陈说,盖己之才与遇,有与琳相似者。”诗中哪些词句是描写自己的?二人有何相似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飘蓬”、“霸才无主始怜君”、“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二人皆有盖世才华,陈琳曾不被重用,而诗人一直怀才不遇。(2)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颈联描绘了一幅荒凉寥落的景象。前句写眼前实景,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冷落萧条;后句写联想之景,曾经重用陈琳的曹操修建的铜雀台,现在想必也只剩下了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前句寄托诗人对前贤的追思缅怀,也暗示了当代的不重人才;后句是对曹操这样一位重视贤才的明主的追思。整联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三、疑难探究4.《长沙过贾谊宅》一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请结合后两联诗句作具体说明,注意分条作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颈联出句要注意“有道”和“犹”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②颈联的对句在说: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凭吊自己;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者的心曲,当世没有人能理解,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真切地表现了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③读尾联的出句,好像刘长卿就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④尾联对句中的“君”,既代贾谊,也指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这里的弦外之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一、基础巩固1.下列不是李贺作品的诗句的一项是()A.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雁门太守行》)B.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将进酒》)C.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D.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钱塘湖春行》)答案D解析《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写的。2.下列对《长沙过贾谊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是诗人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悲”字定下忧郁凄怆的基调,切合贾谊的一生,更能让人联想到刘长卿自己被贬谪的悲苦命运。B.颔联“秋草”、“寒林”、“人去”、“日斜”均是令人伤感的景象,渲染了贾谊宅的环境凄清。C.颈联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这一双关将暗讽的笔触对准当今皇上。D.尾联写对贾谊不幸命运的感慨,“怜”是诗眼。答案D解析“悲”是诗眼。尾联表面上是写对贾谊不幸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很明显,背景对于诗歌意义的阐释是必要的,尤其是精细而准确的背景,它不像那种大而无当的笼统介绍,说些无比正确而毫无意义的废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是我们还得想一想,“背景”真是一把万能钥匙,确实能打开“意义”的大门吗?①为搜寻目标提供了依据②文学批评家们振振有词:搞清楚了背景就掌握了理解意义的钥匙③倒像是用细线五彩勾勒了一幅工笔人物④倒像是精确画出了位置的大比例地图⑤为查找失踪者提供了线索⑥也不像含含混混的泛泛交代,只把对象画了个朦胧含蓄的大概轮廓A.③⑤⑥④①② B.④⑤⑥③①②C.④①⑥③⑤② D.③①⑥④⑤②答案C解析通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主要内容是说背景对于诗歌意义理解的作用。首先可以找出文段中的句式“不像……倒像……也不像……倒像……”,可以推断出⑥排在第三处。根据⑥中“只把对象画了个朦胧含蓄的大概轮廓”推断出③排在⑥后。排除A、D两项。再根据③中“勾勒了一幅工笔人物”与⑤中的“失踪者”,推断出⑤排在③后,排除B项。二、拓展提升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4~5题。咏史(其二)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②。冯公③岂不伟,白首不见招。注①金:汉代金日,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张:汉代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②七叶:七代。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珥,插。③冯公:汉代冯唐,他直到年老还在做中郎署长的小官。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两句是说松树高大却长在低处,小草低矮却长在高山上。B.诗歌通过“涧底松”和“山上苗”的对比引出了对人世间的不公的描写。C.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D.诗歌中引用了金日、张汤、冯唐的典故,照应了题目“咏史”。答案C解析“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错误,从诗歌中看不出诗人有这种想法和思想。5.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几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三层,每四句为一层,先以涧底之松对比山上之苗,后以世家庸碌子弟对比屈沉下僚的寒门才俊,再以世代显赫的金张子弟对比壮志难酬、白首浩叹的冯唐,引贤才以自况。②全诗抒发了对世族庸碌子弟窃据高位而出身寒微的贤才屈沉下位这一社会不公现象的愤懑不平和悲叹。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汉寿城春望①刘禹锡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③。华表④半空经霹雳,碑文才⑤见满埃尘。不知何日东瀛变⑥,此地还成要路津。注①本诗是诗人贬任偏远地区的朗州司马时所作。汉寿城,朗州古城。②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③石麟:贵族墓前的石兽。④华表:路的路牌。⑤才:隐约。⑥东瀛变:沧海桑田的变化。东瀛,东海。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棘、榛莽之类愈多,愈显出古城的荒凉。B.颔联写“牧竖”“行人”,极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气。颈联写华表、石碑表现出古城昔盛今衰的景象。C.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D.本诗主要寄托诗人贬谪到偏远地区后的凄凉之感、对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和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答案A解析B项颔联虽有“牧竖”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牧竖烧刍狗于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祭扫无人,田地荒芜,可牧牛羊。行人看石麟于陌上,是因为荆榛莽莽,别无可以观赏的景物,唯古墓前石兽群尚可注目而已。C项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D项“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错,应是诗人不甘沉沦的乐观进取精神。7.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约40年。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相同点:遥望春景的荒芜、破败、凄凉。不同点:①《春望》描写战乱中的场景,《汉寿城春望》描写战乱后的遗迹;②《春望》描写国都景象,《汉寿城春望》描写地方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