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披露监管现状及国内外对比_第1页
信息披露监管现状及国内外对比_第2页
信息披露监管现状及国内外对比_第3页
信息披露监管现状及国内外对比_第4页
信息披露监管现状及国内外对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一、 我国信息披露与监管的现状 2(一)、我国信息披露的现状、产生的问题及特有原因分析 21、会计信息披露动机:从经济学角度的分析 22、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会计信息失真 43、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特有的原因分析 7二、 信息披露中的博弈 10(一)、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主体 10(二)、会计信息披露博弈主体的行为选择策略 11(三)、经营者与政府部门双方博弈的效用函数(或收益矩阵)分析 13(四)、信息披露者与监管者的博弈 14(五)、会计信息披露的纳什均衡 17三、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的现状 19(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基本情况 201、中国证券市场已经建立了国际水平的信息披露制度。 202、贯彻高质量信息披露的理念,不断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213、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外部环境约束,切实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21(二)、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221、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存在的问题 222、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制度的完善 24四、 信息披露监管的国际对比——从行业,交易方式等多角度探索 27(一)、海外创业板市场信息披露监管 271、海外创业板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的特点 272、海外创业板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的趋势 303、由海外创业板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给我国的启示 34(二)、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监管 351、IAIS的信息披露监管 362、英属根西岛的信息披露监管 383、欧洲偿付能力Ⅱ监管体系 384、美国信息披露监管 395、中外保险公司信息公开披露四方面的共性 39(三)、关联方交易中的信息披露监管 411、关联交易披露的范围 412、关于报酬的定义和披露: 42要求披露关键管理人员的报酬总额,并按下列各类分别披露: 423、关联方交易的披露: 42明确要求披露以下内容: 424、汇总或合并披露的问题: 435、确认和计量的问题 43(四)、信息披露监管的国际合作与协调 431、《初次披露准则》 442、《初次披露准则》执行情况 45我国信息披露与监管的现状(一)、我国信息披露的现状、产生的问题及特有原因分析1、会计信息披露动机:从经济学角度的分析(1)契约经济学角度 根据Williamon的分类,契约可分为古典合约、新古典合约和关系性合约三类。古典合约是一种一次性个别合约,在这种合约的条款中有着明确规定,当事人一经同意便进人,交易完成便自动终止,如建筑合同。新古典合约是一种长期性质的契约关系,其条文规定是不完全的,当事人发生纠纷时可以重新谈判,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便是一种典型的新古典合约。关系性合约是指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经历了多次交易的行为规范的关系性原则,主要指向有长期业务关系的对方购买设备或提供商品,以及企业一体化和企业之间相互持股等。根据契约理论,在股东一经理合同中,若股东无法了解经理是否为其努力工作,一般在合同中要求以公司的经营成果代表经理努力的程度,签约双方若都同意以此作为经理工作业绩的计量,公司就要编制、披露净收益等信息数据。同理,在债权人与管理者之间也存在各种利益冲突,公司管理者可能会作出违背债权人利益的决策,而理性的债权人也会提高贷款利率或附加苛刻的贷款条件,因此,双方博弈的结果是签订债务合约,公司管理者必须披露财务比率等信息,以便债权人监测债务合同条款的执行情况。可见,契约的实质在于信息,任何契约关系都离不开会计信息的支持,会计信息既是当事人订立契约的基础之一,又是构成契约的一个因素,还是监督契约执行和评价契约执行结果的手段。总之,作为一个经济契约的连接点,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契约往往要通过会计信息来建立和实施,以降低契约成本,实现专业化结果交换和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当然,在订立契约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足够的信息支持,合约当事人可以通过反复实验的办法来确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结果,但这样做的交易费用往往要大于合约带来的收益。因此说,会计信息至少在订约过程中起到了降低交易费用的作用。(2)委托代理角度 经济学上的委托代理关系泛指任何一种涉及到非对称信息的交易。交易中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叫代理人,另一方叫委托人。委托代理理论着重研究当一个或多个委托人授权另一个为报酬而从事工作的代理人时所产生的经济现象。该理论假设委托代理双方的效用函数不一致,信息具有非对称性,管理者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工作(即偷懒),因此,该理论的一个中心议题就是如何降低代理人成本。由于效用函数不一致不可避免,因而缓解这种冲突的办法便落在如何消除代理人的超级信息地位,如何平衡双方的信息关系上。委托人(投资者)可以用会计信息来衡量公司的表现,并相应地奖励(惩罚)代理人(管理层),最大限度地增加委托人(投资者)的利益,降低代理人成本。可见,会计信息实际上已经成为维持委托代理关系的基础,从而成为连接企业与资本市场的桥梁和纽带。(3)政府管制角度 根据市场有效性的基本假设,当宏观MR=MC时,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将是最优的,但就会计信息来说,仅凭市场有效很难做到MR=MC。这是因为:(1)会计信息是一种公共物品,消费一单位这种物品的边际成本为0,由此会产生"搭便车"现象,使会计信息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产生背离;(2)一个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传导或影响其他企业,存在着外部性,使会计信息的私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产生背离;(3)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且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呈不对称分布状态,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难以避免,并由此可能导致证券市场和经理人市场失灵。"搭便车"和"外部性"影响了对会计信息的研究与开发,使其实际产出量低于最优产出量,在资本筹集市场、经理人市场和公司兼并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尤其如此。"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不仅影响会计信息产出数量,还会影响到产出质量,使得市场价格信号扭曲,投资者决策失误。由于公平、公正的会计信息是市场赖以存在的基础,而政府又是市场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因而由政府通过管制性措施规范会计信息披露,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2、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会计信息失真(1)违法性失真 违法性失真是指有关企业或个人故意违反法律或规章制度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根据契约经济学的解释,企业是由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组合而成的契约联结体。非人力资本的作用在于黏结企业各要素,从而具有了抵押功能,使其一旦被投入企业就处于一种锁定状态,成为天生的风险承担者。人力资本的作用在于做出决策并更有效地利用非人力资本,但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不能分离,可以随时抽回,相比之下其承担的风险要小得多(在不考虑资产专用性的前提下)。这样,企业组织上的决策功能便与风险承担功能产生了背离。人力资本所有者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加上其行为无法观察,使其完全可以通过滥用非人力资本使自己受益,其结果往往是使超标准的数据进入会计系统,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为避免上述弊端,人力资本所有者被赋予了具有激励功能的剩余索取权,但这只是部分地缓解了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问题,由此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可以通过操纵会计收益,虚增其所得的剩余,再将其卖出并从中获利。后者造成的损失以及会计信息失真程度要远甚于前者。以上的分析将经理(人力资本所有者)和股东(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放在了截然不同的对立面上,其实经理本着把企业搞好(客观上与股东利益一致),以提升其在经理人市场上价值的目的,也同样有动机去披露不实会计信息。例如,虚增企业盈利能力,以降低企业的债券发行成本。如果再考虑到大股东与中小股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及利益冲突,出于转移利润、获取配股资格和提高配股价格等目的,不仅是经理,甚至大股东也会存在披露不实会计信息的动机。(2)规范性失真 规范性失真是指由于会计规范不完善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它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会计规范下生成的会计信息能否绝对真实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二是会计规范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是否达到了目前供给能力的顶点。就第一种规范性失真来看,由于会计理论固有的局限性以及外界环境的复杂与多变,绝对真实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往往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追求。虽然随着理论研究的深人,对信息的揭示会逐渐趋向绝对真实,但从短期来看,这种信息失真是无法消除的,况且绝对真实的会计信息并不一定是相关信息使用者所必需的,获得绝对真实信息的成本往往要大于其收益。就第二种规范性失真来看,由于会计规范是经过社会各利益集团充分博奔后所形成的一种公共契约,需同时兼顾信息供需双方的利益,为了在利益相关方之间取得平衡,以保证各方都能接受博奔的结果和降低交易费用,减轻规范执行的阻力,规范的要求一般都要稍低于现实的供给能力。另外,由于会计信息供给者的自我保护倾向以及规范制订者有限理性的限制,制订出来的规范也总会存在着种种不足。这就造成了会计规范的不完全性,即便会计人员完全遵循了规范要求,他所提供的信息也不可能完全达到目前供给能力的要求,存在着失真情况。(3)技术性失真 技术性失真是指会计人员素质不能满足会计工作需要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技术性失真发生的情况依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在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由于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相对较高,因技术性原因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概率一般较低。在我国,由于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很多人难以达到准则要求,不能适应会计工作的需要,因而由技术性原因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也普遍存在。从上述三类会计信息失真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规范性和技术性失真主要是由客观因素造成的,短期内无法消除,且这类信息失真由于没有明确的利益导向,所造成的危害相对较小。违法性失真主要是由会计信息披露者主观因素造成的,有通过操纵会计信息从中牟利的利益导向目的,其结果是误导了相关利益人的投资决策,所造成的危害极大。违法性失真也是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的最主要原因。下文关于我国情况的分析就主要是针对违法性失真而言的。3、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特有的原因分析 (1)国企经理制度 有学者的研究表明,国企经理制度中,对经理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收入制度和组织制度。从收人制度来看,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经理人员的目标函数是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包括货币收入、在职消费和精神报酬。从现有的制度安排看,国有企业经理的货币收入普遍偏低,且与企业经营效益不挂钩,在职消费模糊(如形式的实物化、消费成本化、对象不明确等),精神报酬不合理。这样,理性的经理人必然会倾向于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并通过高额在职消费与资源转让来谋取额外好处。这些事项最终会进入会计系统,由此造成信息失真。从组织制度来看,首先,经理人员的任命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决定的,由于其掌握了这种缺乏弹性要素的控制权,寻租行为难以避免,而这些租金支出最终会通过费用类项目进入会计系统。其次,国企经理作为政府官员,职务调动比较普遍,工作缺乏稳定性,容易产生短期行为。再次,经理人员的考核是由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的,为证明自己的眼力,主管部门对下属企业虚报业绩的行为往往不闻不问,间接纵容了会计造假行为。最后,退休制度使国企经理在离职时面临着巨大的控制权收益损失,加上在职期间较低的收入水平,使经理人员产生不平衡心理,通过会计造假谋取最后一笔个人收人的"59岁现象"便随之出现。可见,经理人员的制度性缺陷(报酬制度、选拔考核与奖惩制度)引发的会计信息造假动机,客观上造成了国有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低下。(2)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上市公司外部所面临的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资本市场与经理人市场的竞争则不充分,因此说,外部治理结构是不健全的。在内部治理结构方面,何峻(1998)和周清杰(1999)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着严重缺陷,主要表现为国有股权"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国有股权"一股独大",加上流通上的限制,促成了一种僵化、低效的产权结构。一方面,占有绝对控股地位的国有股权产权主体缺位,使其产生不了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社会公众股东受制于持股比例的限制,不仅存在着"搭便车"的心理,而且即便有高质量的信息需求,其影响力也十分有限。其实,在这种制度安排下,社会公众股东已成为谋取短期收益的投机者,他们有时并不需要有关公司投资价值的信息,而是需要那种虚报公司业绩的失真会计信息。"内部人控制"问题在我国同样十分突出,许多企业不仅董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合,甚至连董事长和总经理也会二为一,为"内部人控制"大开方便之门。董事会不能起到监督经理层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为何在新股发行及衡量配股资格时会计造假行为的盛行。在西方发达国家,为消除内部人的超级信息地位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风险,公司治理结构中一般要求董事会下设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而我国在这一方面尚未做出明确规定,导致了会计信息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的不健全。(3)外部监管制度 既然制度性因素决定了我国各类企业内部都存在着披露不实会计信息的动机和可能,那么,外部监督应该是提高信息质量保证的另一条路径选择。可是从实际运行过程来看,监管效果也十分有限。从监督有效性来看,由于我国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大多是通过会计师事务所来进行的,而这种监督权的授予却掌握在作为被监督者的经理人手中,权力安排错位的结果必然是监督不力。与《财政部会计信息抽查公告》所揭示的高达80%以上的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相比,注册会计师出具的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比率却低于20%,监督缺乏有效性由此可见一斑。从处罚有效性来看,我国监管部门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处罚目前主要采取的是行政手段,民事手段和刑事手段的运用少之又少,基本上构不成对造假者的威慑作用。经理人市场的缺乏,也使得声誉机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有关统计资料表明,过去的十年中,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各类财务报告总数超过10000份,而受到证监会处罚的却不足100起,如此低的处罚比例,必然会使会计信息披露者的机会主义倾向大量带入其行为模式中。信息披露中的博弈(一)、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主体 博弈主体包括: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几个大主体。政府最关心税收征缴;债权人最关注其债权是否能按时地收回本金和利息;所有者关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资产能否得保值增值;经营者关心经营业绩的增加是否给自己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关心股票的价值和企业的业绩。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围绕企业应当怎样披露会计信息这个问题博弈各方出现了利益冲突,由此产生不同的行为选择。1.政府部门肩负调节社会经济运作、管理国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利益的重任,它要求企业真实、充分、公允地披露会计信息,及时足额缴纳税收,以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从债权人角度分析,它们关注的是能否按期收回贷款,也要求真实的会计信息以作出正确上的判断,并尽早采取对策,以减少贷款风险。3.所有者以及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它们最需要经营者披露真实、充分的会计信息,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竞争能力、盈利能力和利润分配情况,以决定是否对企业进行投资。4.经营者是会计信息的披露者,其地位与其他利益主体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信息优势。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经营者“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即经营者从其自身利益考虑,信息披露质量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要求。(二)、会计信息披露博弈主体的行为选择策略 在上述各博弈方中,经营者作为会计信息的披露者,与政府、债权人、证券市场上的投资人以及所有者之间展开的博弈的激烈程度和过程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从理论上说政府部门最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有时由于中央与地方政府利益驱动,不同层次的政府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不同,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的局部利益,会对所属企业虚假及操纵问题采取默许、纵容的态度;作为债权人的国家银行往往关注贷款前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而在贷款发放之后,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显然不如发放贷款之前那么关注,因为这涉及到银行和信贷部门及信贷人员自身业务考核。如果会计信息真实,对他们来说不见得是件好事;从投资者的方面来看,就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而言,投资与投机并存,他们对所披露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并不关心,他们所关心的是会计信息是否会令股价上升,因为这才是他们的利益之所在;而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博弈,经营者直接管理着企业,他对企业的经营运作负直接责任,经营者也知道自己的态度和能力,并能对企业经营状况和自身的经营业绩作出客观的评价,因而他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而所有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过程,只能通过经营者披露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者考虑自身的利益所提供的信息只会披露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点的量,以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要求,而不是从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去披露应该披露的会计信息。这样一来,所有者相对处于劣势地位。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经营者利用自身占有的信息优势实行“内部人控制”,以致产生“道德风险”问题。可见,经营者与政府、经营者与债权人、经营者与投资人的博弈似乎还缺乏一个充分过程。(三)、经营者与政府部门双方博弈的效用函数(或收益矩阵)分析 经营者披露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政府部门要进行监督管理。如政府税收部门要征收税款,而企业则千方百计想要合理避税甚至编造虚假会计信息,以少交税不交税。因此,经营者与政府之间进行着博弈,双方的混合战略对策矩阵可用表1表示。假设政府部门监督的概率为p,p∈[0,1],则不监督的概率为1-p;经营者违规的概率为q,q∈[0,1],则不违规的概率为1-q;C为监督成本,a为经营者违规给监督者带来的损失,F为罚款收益,M为经营者违规收益,N为经营者违规损失。表1政府与经营者混合战略对策矩阵给定q,政府部门选择监督和不监督的期望收益分别为:Ⅱ(1,q)=(-C-a+F)q+(-C)(1-q)=-aq+Fq-CⅡ(0,q)=-aq+0(1-q)=-aq解Ⅱ(1,q)=Ⅱ(0,q),得q=C/F即:如果经营者违规的概率小于C/F,政府部门的最优选择是不监督;如果经营者违规的概率大于C/F,政府部门的最优选择是监督;如果经营者违规的概率等于C/F,政府部门随机地选择监督或不监督。给定p,经营者选择违规和不违规的期望收益分别为:Ⅱ(p,1)=(M-N)p+M(1-p)=-Np+MⅡ(p,0)=0p+0(1-p)=0解Ⅱ(p,1)=Ⅱ(p,0),得p=M/N即:如果政府部门监督的概率小于M/N,经营者的最优选择是违规;如果政府部门监督的概率大于M/N,经营者的最优选择是不违规;如果政府部门监督的概率等于M/N,经营者随机地选择违规或不违规。同样,政府税收部门的监督管理与经营者的行为选择对策、所有者与经营者的行为选择对策均可以用收益矩阵来表示。(四)、信息披露者与监管者的博弈 设计合理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能有效防止失真会计信息的生成,但这种保障机制由于缺乏对造假者的实际惩罚,其效力往往是有限的。当造假能够带来预期收益时,造假者还是会毫无顾虑地生产虚假会计信息。当这种内部保障机制存在缺陷时,虚假会计信息便得以对外披露。因此,要杜绝会计信息失真,外部惩罚机制的威慑力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会计信息生产者的造假成本超过其造假收益,会计操纵的剩余收益小于零,才能从源头上阻止失真会计信息的生成。下面通过一个简单的博奔模型进行分析。博弈双方分别为会计信息披露者和监管者,会计信息披露者有两种战略选择,即造假与不造假,监管者也有两种战略选择,即监管与不监管。具体倏设如下:会计信息披露者造假的概率为P,造假若不被查出,给其带来的收益为A,造假若被发现,给其带来的损失为-B。监管者监管有效(查出所有造假行为并进行处罚)的概率为Q,查出造假行为给其带来的收益(或避免的损失)为C,监管成本为D。A、B、C.D均大于0,P、Q为大于0小于1的参数。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混合战略博弈模型(见表1)。表1信息监管者与造假者的战略博弈模型信息披露者行为空间/监管者行为空间造假P不造假1-P监管有效Q-B,D-C0,-C监管无效1-QA,00,0由以上模型可以得出两点结论。其一,监管机构监管有效的预期收益为:(D-C)XP+(-C)×(1-P)=P×D-C。监管机构不监管或监管无效的预期收益为:0×P+0×1-P)=0。显然,只要会计信息披露者造假概率P与造假造成损失D的乘积大于监管成本C,监管便有了必要。结合我国实际来看,根据《财政部会计信息抽查公告》的调查数据,造假概率已达80%以上,造假造成的损失通过市盈率的扩大效应更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相比之下,监管成本简直微不足道。因此,监管绝对是必要的,而且监管力度(成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其二,会计信息披露者造假的预期收益为:(-B)×Q+A×(1-Q)=A-Q×A-Q×B。

会计信息披露者不造假的预期收益为:0×Q+0×(1-Q)=0。显然,要从源头上杜绝造假,使造假者无利可图,A-Q×A-Q×B必须小于0,即A<,因此,提高监督有效性和惩罚有效性势在必行。从提高监督有效性方面来说,监督覆盖面的加大和监督能力的提高都是必不可少的。考虑到实际的监管(非注册会计师审计)大多采用抽查方式,不可能一次全面覆盖到所有企业,为避免企业的机会主义动机,通过合理的抽查制度安排,使若干次抽查可以覆盖到全部企业,并在这一周期内规定追溯处罚时效,应该是一个好办法。至于监督能力方面,则取决于监督人员素质的提高。 从提高惩罚有效性方面来说,首先,由于利用会计信息系统舞弊并做出披露虚假会计信息决策的是经理人,因此,具体惩罚也必须落实到具体责任人,避免发生对企业的惩罚最终造成股东代经理人受过的问题。其次,惩罚力度必须大到产生足够的威慑力,否则客观上就形成对造假行为的纵容。再次,惩罚方式的选择上也应避免单一化的行政手段,民事手段可以调动起受害人起诉的积极性,刑事手段可以体现出法律的严肃性,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最后,要建立完善的经理人市场,使有效的声誉机制和代理权竞争机制发挥强大的威慑作用。(五)、会计信息披露的纳什均衡 博弈分析的目的是预测博弈的均衡结果,即给定每个参与人都是理性的,每个参与人都知道每个参与人都是理性的(张维迎1996)。上述经营者与政府之间的混合战略对策矩阵其纳什均衡是:p=M/N、q=C/F,即经营者以C/F的概率选择违规,政府监督以M/N的概率选择监督。当然监督博弈纳什均衡与监督成本C、罚款收益F、经营者违规收益M、损失N以及给监督者带来的损失a大小有关。也就是说,在给定博弈方选择策略的条件下,每个博弈主体将会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把每个博弈主体所接受的策略集合,这个策略集合就是纳什均衡。那么如何形成会计信息披露博弈的纳什均衡,是我们分析的目的。在经济学中,一般把“帕累托最优”作为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佳标准。大量的事实证明,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市场机制本身并不会自动实现资源最有效的配置,甚至会出现很大的资源浪费现象。在此情况下,可以通过“会计规范的制定和实施——会计信息生成——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资源的配置达到充分有效“这样的过程,促进会计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定会计规范具体地说是制定统一的会计制度,充分发挥会计规范作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实现会计信息披露博弈的纳什均衡。根据上述对博弈主体及各博弈主体的行为选择策略分析,还存在并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博弈主体不到位。因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有统一的会计规范,这个统一的规范,既是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行为标准,也是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同时又是注册会计师等审计部门据以检验企业会计信息的基本依据,实际上是对企业的会计行为和会计信息作出统一规范。而我国目前制定制度的是财政部,是政府机构,是博弈的参与人,它有自身的“效用函数”,其效用主要体现在制度制定的垄断权和控制权。这就不符合博弈规则,制度的制定者应该是局外人,应该充分保护和体现各博弈方的要求和利益。而会计制度的形成是每个博弈主体博弈的结果。一旦颁布实施企业都应当严格执行,按照会计统一规范处理和披露会计信息。西方国家的会计制度一般由民间机构制定,这更符合市场结构体制和博弈规则的要求。二是缺乏一个充分博弈的过程。我国会计制度的制定无论从空间上还是从时间上都缺乏一个充分博弈的过程。制度经济学假定个体只有有限理性,每个个体都在他所依存的体制所允许的有限的范围内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也就是说,不同个体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产生个体的最优行为解的集合就是规则,规则的集合形成制度。可见制度的实质就是合同,一个关于组织内个体行为及其后果的合同。而制度的形成是多方博弈的结果,会计制度也不例外,它也是一个多重的、多层次的各方博弈的结果。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环境的变迁、新的经济情况、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需要更新和完善会计制度。理想的会计制度应能充分兼顾各方利益,成为博弈各方自觉自律的行为。任何人若想通过违反制度来得到好处,则必将从别的方面受到更大的惩罚,从而得不偿失。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的现状(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基本情况1、中国证券市场已经建立了国际水平的信息披露制度。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建立了以《证券法》为主体,相关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框架。我们对上市公司监管的重心,已逐步从行政审批过渡到强制信息披露监管,对上市公司等市场运行主体的监管,也更多地表现为事后责任的追究。1993年起,中国证监会根据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实际状况,并主要借鉴成熟市场的经验,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信息披露制度:1993年6月,中国证监会依据国务院发布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制定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提出了具体要求;此后,先后颁布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制规则》等条例法规,规范有关招股说明书、定期报告、临时报告和澄清报告等多项信息披露的规则。1998年,中国证监会还指导两个证券交易所颁布了《上市规则》,强化了证券交易所对信息披露一线监管的职责。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出台,为我们进一步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提高上市公司透明度提供了有利的法律保障。2、贯彻高质量信息披露的理念,不断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虽然我们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绩,但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国经济尚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固有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证券市场的发展不可避免地承袭了一些旧有体制的惯性和弊端。在信息披露方面表现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意识还不够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真实、造假的现象仍然存在。二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尽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数量及密度在增加,但一些上市公司披露的内容过于繁杂,滥用专业术语及搞文字和数字游戏,以繁杂的信息来掩盖问题的实质,导致信息的可读性不强,信息披露的质量不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其内容是有效的,即与投资者的价值判断和股价波动密切相关;其次,其形式是有效的,即必须重点突出、浅白易懂。当然,由于市场发展阶段不同,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有效信息的内容是动态的,发展的;由于投资者群体构成不同,对信息的需求也不尽一致,所以,有效信息的披露形式可以是多层次的。3、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外部环境约束,切实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措施:1.加强上市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诚信建设,积极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的信用制度和诚信问责机制。2.积极贯彻公司治理的理念,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3.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引导其完善内部控制,充分履行职责,提高专业水平4.司法上积极推进民事诉讼机制的建立。 (二)、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1、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披露缺乏及时性信息披露具有各种标准,而及时性是信息披露的基础标准,也就是说信息披露的其他标准作用的发挥要以及时性得到保证为前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其证券价格之间存在息息相关的关系,这是众所周知的,也就是说,对于证券价格,公司所披露的信息具有信号般的作用。对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变动情况的随时了解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判断的主要依据。换言之,如此众多的投资者的切身利益直接受到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的及时性的影响。及时所披露的信息真实无误,但是却没有及时进行公布,势必会使投资者利用信息做出判断的及时性受到影响。如此看来,以金钱来比喻证券市场上的时间一点也不过分。目前,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本公司业绩报告的披露,我国的上市公司基本已经能够实现,然而,在披露重大事件这一方面却依然不尽人意,从而使信息的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降低,使信息的相关性降低了。(2)信息披露缺乏充分性一般情况下,对于应该披露的信息,上市公司会对部分信息故意夸大或隐瞒事实,从而对信息避重就轻而非全面披露,更有甚者根本不会披露一些重大事件,对投资者进行误导,重要的是这种违规行为频频发生。例如,深发展在1996年3月到1997年4月这一段时间公用3.11亿元资金对本公司股票直接炒作,并从中非法谋利9034万元。1995年5月到1996年11月期间,佛山照明违规对银行和证券公司贷款高达6.3亿元。虽然充分性几乎是所有资本市场在披露信息时所必须满足的首要条件,然而,上市公司为了保证公司的利益,往往对于对公司有利的会计信息大量披露,而那些会使公司受到影响的信息则尽量可能少的披露,甚至不披露。以下几方面为主要表现:第一,在披露关联企业之间交易的信息时,与以前相比,虽然更加充分了,但是缺乏细致性。第二,没有充分揭示企业偿还能力,相当一部分企业虽然已经积攒了大量应收账款,然而却仍然不分析应收账款的构成情况,隐瞒企业的对外担保情况和具体的负债状况。(3)信息披露缺乏主动性,成为一种形式一种过场信息披露是一种额外的负担而非一种应该承担的义务的股东应该获得的权力是目前普遍存在于上市公司中的错误观点。在这种错误观点下发行人往往以能少披露就尽量少披露,能不披露就尽量不披露为行事原则。而上市公司在经营管理上存在许多不能活着不愿被公众知晓的事项,从而产生了一种畏惧和逃避信息披露的思想,这是上述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这种错误的行事原则和观点下,上市公司进行信息的披露时更加注重形式而不是传递对信息使用者进行价值判断有利的信息。2、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制度的完善(1)、对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由于信息披露制度本身缺乏健全性、完善性等漏洞,从而使得信息披露造假行为的发生成为不可避免的。所以,对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势在必行。第一,保证与信息披露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目前,《暂行办法》、《通知》等琐碎的管理办法是我国对信息披露进行约束的主要规章制度,也就是说当前缺乏一套完整的、完善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披露法律法规,再加上这些法律法规朝令夕改,极不利于度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工作进行规范。第二,要完善信息披露的内容。为了更好地体现信息披露的充分性,满足广大投资者的需要,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上市公司经营的各种状况,应该增加或改进对信息披露内容的要求。第三,改善信息披露手段。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载体主要为指定报刊和指定网站,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很差,因此,要建立信息披露的专用系统和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化披露体系。(2)、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第一,要加大相关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打消上市公司的侥幸心理,可以在中国证监会下成立专门委员会,由其对上市公司年报进行抽查复审,每年抽查面不少于三分之一。这样三年即可覆盖所有上市公司。第二,提高信息披露造假的成本,对那些敢于挺而走险单位和个人,加大处罚力度。例如,法国的刑法规定:“如果公司负责人故意毁灭或隐匿会计文档的,将被处三年监禁和三十万法郎罚款;如果伪造或滥用凭证,将被处一百五十万法郎罚款,并强制宣布其破产。”而我国法律规定的处罚力度不足,因此,要加大处罚力度,让上市公司知道,一旦造假被发现就会有严重的后果。(3)、加强中介机构建设,完善对中介机构的监管 要整顿注册会计师队伍,提高执业质量和道德水平。可以借鉴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的一些做法,ACCA对拥有执业证书或破产执行资格的会员在持续职业发展方面有强制性的要求,ACCA最近规定从2005年起,无论何人,要想保留会员资格,除了需要每年交纳150到160英镑的会员费外,还必须要有ACCA认可的相关再继续教育证明。我国也可以出台相关的规定,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继续教育。对中介机构的监管也很重要,作为中介机构的主管部门要真正担负起约束中介机构行为的责任;一旦中介机构出现有违职业道德或失职行为,作为管理部门决不能姑息迁就,应加大处罚力度。可以考虑建立注册会计师等专业人员的信用评定等级制度,以约束注册会计师的行为。(4)、使证券法中与民事损害赔偿相关的制度得到健全和完善众所周知,法律法规会制裁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目前,行政手段和刑事手段是我国常用的两种制裁手段。虽然在《证券法》中已经规定了相关民事赔偿制度,但是这些规定、条款没有进行细化,缺乏良好的执行可行性。在一些市场成熟的国家,例如美国等发达国家,小股东提起的民事诉讼要求民事损害赔偿是证券违法者最为胆颤的事情而不是刑事诉讼或者行政处罚,鉴于在防范上市公司造假行为的有效性,这种做法十分值得我们借鉴。依据我国国情,我们可以确立股东计提诉讼制度和股东呆掉诉讼制度。第一,所谓股东计提诉讼制度指的是在股民遭受损害后,受害股民可以通过群体方式诉讼造成股民损失的上市公司和参与造假的中介机构。从而保证中小股民通过集体的力量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第二,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指的是受害股民通过选举选出能够代表大多数股民并具有专业知识的股民代表,以书面代理委托书为手段委托鼓面代表对造假行为者提起诉讼,从而使股民通过专业人士的专业技能使自身合法权益得到维护。信息披露监管的国际对比——从行业,交易方式等多角度探索(一)、海外创业板市场信息披露监管 1、海外创业板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的特点(1)、简化较小公司报告制度首先是整合较大公司与较小公司的披露制度。2008年2月4日起,美国证监会(SEC)开始使用“较小报告公司”的概念,允许较小报告公司逐项选择使用S-K规则中的“定制型披露”。这一制度具有两大特色——简化信息披露主体划分的复杂性,并且不再设置较小报告公司特殊的披露表格,简化披露。其次,“较小报告公司”的定制型披露仅简化公司的报告披露水平,但并没有减少披露要求。它与原有的“小企业发行人”概念下的标准相比,还增加了一些披露要求,主要包含:要求公司披露最近两年的审计后的资产负债表,而不是原有的一年;中期报告必须包括在最近一年末和中期的资产负债表;S-K规则303项目下的运营计划不再成为可选项,而成为必须披露的义务。再次,针对较小报告公司特点,增设特殊披露内容。SEC针对较小报告公司的风险特点,也提出比较大报告公司更严格的披露项目。最典型的是对较小公司额外提出:描述过去两年中,与高管、董事、发行人、控制人和某些关联人超过12万美元或超过公司1%总资产的交易,以及这些人员在这些交易中得到的直接或间接利益;披露承销折扣与佣金、母公司的附加信息;披露发起人和某些控制人的信息。这体现出SEC对较小公司在发行环节、控股股东、关联方交易等方面的信息,给予更多的关注。在降低较小公司披露成本的同时,增加了风险控制要求等。(2)、信披违规纳入退市审查范围韩国科斯达克市场的“不诚实信息披露法人”认定与“罚分制”,将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客观化、定量化、公开化,并纳入退市要件中。将信息披露监管与退市要求相配合,提高监管制度的协调性,也增强信息披露监管的威慑力。一是,“不诚实信息披露法人”的指定具有客观性。《科斯达克市场信息披露规定》规定了发生不诚实信息披露的事实及认定标准,包含未履行披露、反复披露、变更披露三种类型,对每一种类型,又具体规定认定依据,对不诚实信息披露法人的指定具有客观性。二是,罚分设置定量化。科斯达克市场上市公司在2年以内累计罚15分时,被指定为管理股;公司在被指定为管理股后,出现在2年以内累计罚15分等情况时,经退市实质审查后摘牌。三是,“不诚实信息披露法人”的认定程序与处罚过程公开化。“不诚实信息披露法人”的认定程序分为预知不诚实信息披露法人、上市公司异议申请、最终决定指定与否三个步骤。当发生未履行披露或变更披露等事实时,交易所预先告知公司指定事实;被指定的上市公司从通知之日起7日内可以向交易所提出异议申请;交易所从指定日起12日内召开信息披露委员会会议,并在召开会议的3日内决定是否指定,公司若有异议申请时可参加委员会会议,并可以阐述观点。四是,将“不诚实信息披露法人”纳入退市实质性审查。科斯达克市场认为,不少违规公司通过玩忽职守、挪用资金、不诚实披露等违规行为反复损害市场健全性,影响科斯达克市场的声誉与形象,造成市场所有公司被全面低估。将不诚实信息披露和其他行为,纳入退市实质审查制度,有利于全面审查公司的经营活动,判断是否维持其上市资格。另外,科斯达克市场对“不诚实信息披露法人”不以处罚为根本目的,而以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为最终目的。对不诚实披露法人,交易所可以对该法人的披露负责人及披露承办人进行培训,该法人的披露负责人及披露承办人必须参加培训。(3)、提高投资者对信息理解程度由于创业板市场以个人投资者和海外投资者为主体,针对投资者的特征,日本、韩国等国创业板市场十分重视投资者关系。他们认为这是增强投资者对公司了解的重要方式,做好这项活动,有助于挖掘潜在投资者,增加股东的忠诚度。组织化的投资者关系活动在吸引中长期投资者时有决定性作用。日本Mothers市场规定公司在上市后至少3年内,每年必须举办2次公司说明会,确保市场透明度;NEO市场要求公司网站一年至少披露4次投资者关系文件。实务中,一些企业在规定的说明会外,积极开展独具特色的活动。此外,韩、日交易所采取多种方式,为公司投资者关系提供积极支援。 2、海外创业板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的趋势据了解,海外创业板市场信息披露呈现出从严监管趋势。在对美、日、英、韩、港、台等海外主要创业板市场信息披露监管制度的比较中发现,海外创业板市场信息披露监管呈现出包括明确公司信息披露职责、提高高管人员对信息披露的责任意识,以及健全信息披露流程控制等在内的几项基本趋势。(1)、明确信息披露职责一方面,强化董事对信息披露的责任,完善问责机制的可操作性。日本2005年出台的《公司法典》替代了原有《商法典》中的公司制度。在这部《公司法典》中,新增了很多富有特色的制度,如将股份公司和有限公司统一成股份公司,调整最低资本金,完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建立会计参与制度,强调信息披露方面的国际化,公司监管体制的多重改革,等等。在这部《公司法典》中,强化董事任职资格和董事责任的规定,将董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向过失责任转变。规定董事及执行官对公司股份募集、会计报告虚假记载、虚假登记、虚假公告等行为负有恶意或重大过失时,负有赔偿第三人损害的责任。英国《2006年公司法》也将董事义务法典化,明确董事对公司账目及报告中虚假或误导性声明的责任。这些规定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违规行为、免责事项、处罚程序与手段,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立法的着眼点不再是公司规模大小,而放在股份转让的限制性,或者说公司的公开性上。在《公司法》修订过程中的鲜明特点是,在简化公司设立,为创业企业发展提供制度基础的同时,强化公开公司与非公开公司的信息披露责任差异。尤其是英国在《2006年公司法》中,对公开公司与非公开公司的账目、报告、审计等信息披露内容及责任进行了详尽规定。(2)、提高高管人员责任意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泡沫破灭后,海外主要创业板市场所在国家或地区陆续制订或修订公司治理规则,增强高管人员对信息披露的责任意识,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研究显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4年4月颁布的《OECD公司治理原则》,包含了对公司信息披露及其透明度的更高要求,要求公司治理框架应当确信公司在包括财务状况、业绩情况、所有权和治理结构等所有重大方面都做出及时、准确的披露。在这一规则出台前后,境外主要创业板市场国家或地区围绕如何提高透明度、界定与控制利益冲突、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等领域,对公司治理的监管变化先后出台系列措施,并在金融危机后又掀起一轮新高潮。2009年开始,日本东交所将“改进条件以提高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和“根据环境的改变,改进相关的及时披露的制度与实践”,作为改进上市制度的核心工作。2009年12月,美国证监会正式通过了加强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则修订,希望通过向股东提供关于公司风险控制、薪酬情况以及公司治理等方面的更有效信息,帮助股东更好地阅读年度报告及参与股东大会投票。预计这一规则出台后,将进一步推进各国对公司治理的完善,加强公司治理信息披露,进而推进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3)、健全信息披露流程控制美国《萨班斯法案》颁布后,在内控监管模式和是否适用于较小公司的问题上,国际上曾经存在激烈争议。但近年来,加强包含创业板公司在内的上市公司内控监管要求,健全信息披露控制流程已被逐渐认可。其一,规则导向和原则导向的内控监管模式,都具有强制约束力。以美国为代表的规则导向监管,通过《萨班斯法案》,用直接立法形式,对内控监管提出强制遵从要求。以英国为代表的原则导向监管,通过《公司法》等法律中规定公司及董事对信息披露的要求,并将《特鲁布拉德指南》纳入《英国公司治理实践》,对公司董事和管理层施加强制性要求。二者虽然在法规层次、应用范围、鉴证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都具有强制执行力。其二,两种内控监管模式之间相互认可,可以互相转换。美国SEC认可公司遵从《萨班斯法案》404规则时,可以选择英国的《特鲁布拉德指南》作为内控框架。而英国财务报告理事会也认为《特鲁布拉德指南》并没有降低美国法规中对内控的要求,并对英国公司在美国上市时如何符合404规则的要求做出指引。两种监管模式在实践中已逐渐相互接纳。其三,《萨班斯法案》404规则的全面执行,结束较小公司内控监管的争议。2009年10月,美国SEC发布的《〈证券交易法〉关于非加速申报公司定期报告中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规定》,要求较小公司自2010年6月15日起,全面执行《萨班斯法案》404规则的内控监管要求。SEC认为所有公司财务报告程序的改进,对于增强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很重要,对内控监管的要求不再区分大小发行人。这使较小公司除了在内控监管合规日期延迟以外,在内控监管要求上,与较大公司不存在根本区别。其四,海外创业板市场更加重视公司内控重大缺陷的弥补与完善。内控存在重大缺陷,通常不成为公司上市与信息披露的实质处罚要件。只有当内控重大缺陷未充分披露或引发违法违规行为时,才成为处罚要件。海外创业板市场的监管实践表明:内控重大缺陷并不一定构成创业板公司上市、监管的实质性障碍。韩国科斯达克等市场,更加重视在公司上市后,督促它及时弥补内控的重大缺陷。 3、由海外创业板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给我国的启示 透过海外经验来看我国创业板市场信息披露监管,不难发现,我国创业板市场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市场,依照创业板公司的特点做出针对性的安排和创新,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披露监管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创业板市场的发行审核、交易等制度进行更加市场化的探索和创新的同时,信息披露更应重视从严监管。而在具体制度设计上,可以具有适度灵活性与适配性。 首先,增强立法要求,促进信息披露具体制度的灵活性。据调查,海外主要创业板市场先后进行立法调整,是信息披露监管出现“立法从严+规则松绑”现象的根本原因。在公司法等法规修订中,一些交易所层面的自律惩戒行为上升到立法层面,加大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通过立法约束,将违规责任还位于上市公司,推进信息披露具体制度灵活化,以适合创业板公司的特点。建议我国适时修订《公司法》等法律,提高信息披露处罚力度。增补内部控制要求等新增内容;将法律概念、术语清晰化;明确信息披露主体、义务、违规责任;增强法律可操作性。 其次,整合规则。规则整合是降低公司披露成本的重要举措。“规则松绑+规则整合”是奉行“披露型监管”的成熟市场信息披露的主要特点。整合创业板信息披露要求,是降低公司披露成本的重要举措。建议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中,针对各板块信息披露的共同点,整合相同规则。同时,采用特殊标记标识各板块的特殊披露要求,便于突出创业板公司的特点。 再次,加强环境因素的适配性。据了解,创业板信息披露制度与公司内、外部运营环境的适配性,是监管有效性的关键。建议在提高管理层对信息披露建设动力、将信息披露制度固化于公司内部、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同时,采取以下措施提高监管效果:第一,针对创业板公司行业的特殊性,提供新兴行业、特殊行业的披露指引。符合行业特性的披露指引,有助于鼓励公司遵循或增加额外自愿性披露。第二,根据创业板公司不同时期的特点或特殊薄弱环节,增设特殊披露要求,加强监管的针对性。(二)、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监管 1、IAIS的信息披露监管 由于保险行业固有的不确定性特征,风险信息披露对市场正常运作至关重要,监管机构有义务要求和鼓励保险公司进行有效的信息披露。信息披露的水平应反映行业的发展水平和产品、市场的整体平衡,市场越发达、产品越复杂,对信息披露的要求就越高。IAIS制定了指导性的《保险公司公开信息披露指引》(2002年1月),并针对不同类型保险公司、不同保险经营业务行为和不同风险管理要求发布了细化文件,构建了保险公司信息公开披露监管(1).《保险公司公开信息披露指引》《保险公司公开信息披露指引》对保险人信息披露的质量和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在信息披露的质量方面,《指引》提出了七点要求:(1)相关性,即应披露能够影响市场参与者的关键性决定的重大信息,而非过多的琐碎信息;(2)时效性,即以充分的频度及时提供信息,确保为市场参与者勾勒有意义的保险人全貌;(3)可获性,即以最佳途径传播信息,确保市场参与者注意,并强烈建议使用电子化途径;(4)全面性,即充分说明适当集中的完整信息,不过于笼统、不过分分解,应覆盖所有重大情况;(5)可靠性,即信息真实、可操作,反映事件和交易的经济实质及适用法律;(6)可比性,即信息披露应符合国内或国际普遍接受的标准和惯例,确保信息具有横向可比性;(7)连贯性,即生成信息的方法和假设具有连贯性,以实现对长期发展趋势的识别。在信息披露的内容方面,《指引》提出应要求保险人披露财务状况、经营表现、风险敞口及管理、披露信息的生成方式、基本业务管理和公司治理等至少五方面的内容。 (2).相关配套文件一是《非寿险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关于经营表现和技术风险披露的标准》(2004年10月),对非寿险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经营表现、引发公司风险的外部环境(如通胀)和内部环境(如赔付率)的主要假设和变量(衡量保险资产和负债所用数据的主要来源和计量方法的主要因素)、压力测试及财务敏感度等信息披露作出了要求。二是《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关于投资风险和投资表现信息披露的标准》,对投资目标、政策和管理、资产分类和描述、业绩衡量、风险敞口等相关信息披露作出了要求。三是《寿险公司关于技术风险和经营表现信息披露的标准》,对寿险公司概况、技术风险、技术准备金、资本充足率、业务细分情况和业绩表现衡量等相关信息披露作出了要求。 2、英属根西岛的信息披露监管英属根西岛关于保险公司信息公开披露的监管准则。英属根西岛为欧洲著名离岸金融中心,其信息披露监管规则具有一定代表性。英国保险监管部门要求除自保性质以外的所有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每年一次公开披露其经过审计的年度财务报告。包括:1.准备和生成信息的基础所使用方法、假设,以及对各种变化所造成影响的评论,包括对资产和负债价值估算的评述;2.主要风险敞口类别及管理情况;3.公司治理体系描述,以及相对公司风险状况的治理体系适当性评估;4.公司资本结构的详细情况,包括资本质量;5.法定最低资本要求水平;6.监管委员会提出的所有附加资本要求的详细情况;7.上一个报告期间内所有违反资本要求的详细情况,包括原因和采取的补救措施等。此外,如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变化,保险公司应提高披露频度。信息披露的对象包括现有和潜在的普通保单持有人、专业顾问、保险分析人士等。间接向公众发售保单的保险公司也应通过公司网站披露以上要求的信息,再保险公司和只发售商业保单的公司应在对方提出要求的情况下披露相关信息。 3、欧洲偿付能力Ⅱ监管体系在讨论和完善中的欧洲偿付能力Ⅱ监管体系要求保险公司进行两种形式的信息披露:一是每年向社会公开披露偿付能力和财务状况(SFC)报告;二是向监管部门报告不适宜向社会公开披露的信息。其中,SFC部分要求保险公司每年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1.计算出的公司监管资本要求;2.公司未达到最低资本要求或监管资本要求的情况(包括曾发生但已解决的情况);3.增资情况;4.主要财务信息;5.业务和财务表现;6.公司治理体系;7.公司面临风险,包括各风险种类的敞口、集中以及风险降减措施和公司业务财务对风险的敏感度等。 4、美国信息披露监管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提出保护投资人、完善公司信息披露、提高标准、强化执行等内容。另外,提出设立消费者金融保护署(CFPA),定期(建议为每3年)对新旧信息披露相关法规进行回顾完善,规范法定信息披露格式,并定期测试消费者理解和运用公司所披露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披露的充足性、标准性、可比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以确保消费者能够通过有效途径获得信息,并能有效运用这些信息。 5、中外保险公司信息公开披露四方面的共性 (1)、披露主体的市场化保险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促进保险交易相关方信息充分交互,实现交易的真实性和公正性。由于政策性保险公司往往承载着非市场使命,中外市场监管者均将披露主体局限为商业保险公司。而我国《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更进一步规定保险集团公司(直接经营保险业务除外)和再保险公司除外。 (2)监管主体的综合化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大融合,以及更多的保险公司上市交易,保险公司信息公开披露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多个监管部门监管,面向监管部门、消费者和投资者,涵盖保险公司基本和重要信息,保险产品和市场行为的综合体系。 (3)披露体系的分层化由于保险公司产险、寿险和再保险业务性质的差异以及保险资金运用范围的扩大,单个文件难以全面涵盖保险公司信息公开披露监管要求。一般均通过总纲和配套文件予以规范。如我国在《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同时,又出台了《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等配套规范性文件。 (4)披露侧重于风险风险导向日益成为信息公开披露的一个侧重点,对保险公司风险敞口及管理方面信息较为严密。如IAIS要求保险公司提供:1.公司收益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2.收益是否与风险水平相匹配;3.在市场环境变化压力下应对负债并实现投资收益的能力;4.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哲学与策略,包括风险偏好;5.风险发生、管理和控制的情况;6.再保险、衍生产品、资产证券化等风险转移手段的运用情况及风险降减机制的有效性;7.所披露的风险衡量结果对所使用假设变化的敏感度;与信息披露相关的风险领域包括技术风险(即负债风险)、投资风险(即资产风险)和非技术风险。与国外相比,我国保险公司信息公开披露主要存在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善的问题。网络平台是信息公开披露的重要载体。从国内各大保险公司网站浏览的情况看,多数保险公司在信息披露的内容、频度、格式等方面与国外公司相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