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贫积弱的北宋 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1页
积贫积弱的北宋 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2页
积贫积弱的北宋 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3页
积贫积弱的北宋 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一积贫积弱的北宋课标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举措是造成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社会危机加剧的重要原因,“澶渊之盟”在相当程度上又为这种困局雪上加霜,而庆历新政是北宋仁人志士为摆脱困境而做的一次重要尝试,虽然失败却为尔后的“王安石变法”进行了重要奠基。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和表现,“庆历新政”发展的进程与历史脉络,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历史发展的重要能力,使得学生的历史知识更为系统,逻辑思维更加严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庆历新政的讲述分析,培养学生“以史鉴今”的重要能力,充分认识到当代中国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材分析本课主要阐述的是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教材通过对北宋建立初期,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确实起到了集权的作用,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在北宋初期,这些弊端表现的还不明显,到了北宋中期,过分集权的弊端日益显现。北宋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为了扭转危局,北宋名臣范仲淹在宋仁宗的支持下进行改革,很遗憾的是这场改革昙花一现。学情分析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对知识的接受上已初步运用理性思维。同时,学生对北宋的概况在初中时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理性认识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但是毕竟是高中学生,知识范围、认知能力和生活阅历都是有限的,他们可能会对有些问题产生疑问。因此,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理解较为片面,需要对变法的相关知识做进一步探究,同时提高其学习历史知识并用来分析问题的能力。重难点重点:北宋积贫积弱形成的原因及其表现,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及其历史意义难点:庆历新政的历史意义,澶渊之盟对北宋发展的影响。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练习册及相关资料教学过程环节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教师教与学生活动反思导入新课讲授新课1、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2、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有哪些?3、探究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温总理说:“三不足”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未来的中国,只要一如既往的沿着王安石所提倡的这种:不畏、不法、不恤的改革精神走下去,未来中国的巨变一定会让全世界刮目相看和异常震惊的!王安石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是他的变法精神。那么王安石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变法的?带着问题,我们共同走进新课。一、北宋中期的财政困难(板书)表现:“三冗”(冗兵、冗官、冗费)弊政(板书)(教师先让学生分别分析冗官、冗兵、冗费的原因和后果,再补充说明。)1、冗兵冗兵的原因:主要在于募兵、养兵制的弊端。宋初大量编练禁军,后来为缓和阶级矛盾,采取“养兵”政策,政府在发生饥荒的地方“募兵”,这些措施导致北宋兵员剧增,到宋仁宗时,军队人数已达120多万。同时,由于兵员素质低下,操练不勤,战斗力削弱,形成“积弱”局面。北宋实行“守内虚外”的军事政策,结果形成“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局面,战斗力不强2、冗官冗官的原因:一方面统治者用“分化事权”(即一职多官)的办法,防止文武官员专权,结果导致官僚机构日益膨胀,另一方面科举制的改革,导致官吏人数激增。同时,大官僚的子孙、亲属、门客还可以以“恩荫”受官。3、冗费冗费的原因:冗官、冗兵必然导致官俸、军费开支增大,再加上每年送给辽、西夏大量银绢(“岁币”),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贫”的局面。二、内忧外患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财政危机)(板书)同学们都知道,在汉唐时期,土地兼并的现象往往是在王朝的中后期比较严重,而北宋不一样,一开始土地兼并的现象就十分严重,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指出:北宋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指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建立不起来)、“不抑兼并”(指在承认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土地兼并不加干预)的土地政策,纵容地主阶级兼并农民的土地。因而北宋前期土地兼并的现象就十分严重,到了北宋中期,更达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严重地步。变相增加苛捐杂税,阶级矛盾尖锐2、农民的反抗斗争(政治危机)(板书)(以往的农民起义主要发生在王朝的后期,如秦、两汉和唐朝,而北宋则在一开始,阶级对立就十分突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由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汉唐是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后建立起来的王朝,统治者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着手调整统治政策,使当时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而北宋是在兵变的基础上建立的,统治者为吸取五代频繁军事政变的教训,只注意调整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作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小农经济没有得到较大的恢复和发展,再加上土地兼并的发展,阶级矛盾在北宋初年就十分尖锐,农民和士兵的起义,不但“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强如一火”,而且从以前北宋政府统治力量较薄弱的边远地区发展到统治较强大的腹心地区,严重威胁着北宋的封建统治。3、辽、西夏的威胁(边患危机)(板书)北宋实行“守内虚外”、被动防御的军事政策,在辽夏贵族集团的掠夺和讹诈面前显得卑躬屈膝,软弱无力,始终受到辽和西夏的威胁和进攻,面临严重的边患危机。提问:范仲淹以何解“忧”?出示范仲淹为官大事年表,并提问:从这张大事年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一)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

(二)抑侥幸,即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

(三)精贡举,即严密官吏的选拔制度。

(四)择长官,即改革地方官员人事制度。

(五)均公田,即调整多寡悬殊的官员公田(职田)。(六)厚农桑,即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

(七)修武备,即整治军备。

(八)减徭役,即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九)推恩信,即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

(十)重命令,即要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提问:结合纲领和课本,范仲淹改革的重点放在哪里?这在纲领中是如何体现的?提问:范仲淹之“忧”何以未解?教师出示材料和观点合作探究:以上不同观点大致可以分为几类?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分析的?从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看,你最认同哪一类观点?为什么?教师出示朱镕基和温家宝主张改革的名言。思考:范仲淹之“忧”已成为了千年之“忧”,何以解“忧”?庆历新政力图用政治改革扭转朝廷积贫积弱的状况,以整顿吏治为改革的中心,这势必触犯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和阻挠,改革不到一年就失败了。尽管新政很快地失败了,但我们不必以成败论英雄。范仲淹敢于改革封建官僚政治体制的气概,敢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