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杜甫诗歌课件_第1页
大学语文杜甫诗歌课件_第2页
大学语文杜甫诗歌课件_第3页
大学语文杜甫诗歌课件_第4页
大学语文杜甫诗歌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诗圣”杜甫二、杜诗“沉郁顿挫”风格解三、杜诗赏析

一、杜甫生平:

杜甫生于“奉儒守官”并有深厚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却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后世被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但在唐朝当时并未得到人们的重视。杜甫写“初唐四杰”的《戏为六绝句(其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中不乏诗人的自比。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2、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杜甫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3、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因忠言直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真实生动地记录了他在此段时间的见闻,成为不朽作品“三吏”、“三别”。“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4、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至成都,在剑南节度使严武的资助下,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后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最后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二、杜甫诗作名句欣赏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3、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4、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8、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9、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

10、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1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1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五首》

13、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14、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15、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16、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

17、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

18、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19、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0、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21、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

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

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2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25、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江村》

2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三、“诗史”杜甫与“诗圣”杜甫1、“诗史”:

杜甫以诗歌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社会动荡,在他的诗中有非常详细而生动的记载。他的诗歌记录了历史,佐证了历史,弥补了历史,堪称唐朝由盛而衰的诗史,又有同时的史书所不及者,所以被称为“诗史”。2、“诗圣”:

杜甫被尊为“诗圣”首先源自对其人格品质的赞誉。杜甫一生人格高尚,忠君爱国、心忧天下,爱民如子,具有深邃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杜甫虽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抱有积极的入世热情,对社会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即使自处困境,却总是悲己及人,终身情怀博爱。是为“圣”。

其次,杜诗是集大成之作。他的诗歌创作,无论从体例、题材、内容、风格、章法、造语等各个方面都有登峰造极的突出成就,所谓诸体无不兼备,无体无不精工,内容博大精深,风格沉郁顿挫,律切精深,诗艺精湛。

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无人能够企及。因而被后世尊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成就极高。四、杜甫诗歌赏析1、《又呈吴郞》2、《哀江头》3、《月夜》4、《月夜忆舍弟》5、《宿府》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题解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流离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转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吴姓亲戚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不允许别人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于是写此诗去劝告吴郎。此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因此这一首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与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以让吴郎易于接受。认真读几遍此诗,自行质疑,然后就诗意的理解提出你不懂的地方。

注释宁:哪转:更加防:提防远客:指吴郎多事:多心征求:指官吏征收的苛捐杂税。鉴赏苛捐杂税兵荒马乱人民贫苦自己过去任由邻居寡妇扑枣应该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寡妇多心只因你插上了篱笆自叙以前事

以启发吴郎委婉劝吴郎民苦的根源思想普通的打枣小事人民的水深火热老泪纵横说明:这是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例证!同时也说明,在此艰难的岁月中,人们更应该互敬互爱,同甘共苦,以共渡难关!

最后两句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艺术

首先,以诗代书信,词语明白如话却又委婉含蓄。

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如“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节奏感,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本诗有什么艺术特色?

陕西有民歌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就《又呈吴郎》这首诗分析说明。1、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不但自己任她扑枣:“堂前扑枣任西邻”,还劝吴郎不要插上篱笆不让老妇人打枣:“便插疏篱却甚真”,艰难岁月,大家要互敬互爱。2、诗的尾联,他想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忧国忧民,以至痛心流泪:“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3、对吴郎,他也不是横加指责,而是次赴心肠,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1、杜甫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简介1)忧念时局,关心社稷,突出表现杜甫的爱国思想。2)描绘山水,题画咏物,托物言志。3)咏物讽谕,针砭时事,揭露现实,具有深刻的社会警策意义4)抒写爱子情切,伉俪情笃,兄弟情浓,友朋情深。《北征》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杜甫诗歌泛读《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杜甫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开词句锤炼风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杜甫《船下夔州郭宿…》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洗红蕖冉冉香。--杜甫《狂夫》1、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岑参《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2、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湘灵鼓瑟》3、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4、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秦观《满庭芳》5、绿情红意两逢迎,扶春来远林。—洪荼《阮郎归》6、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齐己《咏早梅》

7、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寄》

3、杜诗赏析

诗歌鉴赏之“四抓”“三么”:一、抓题目: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二、抓作者:

知人论世三、抓诗句:(三么: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写?)

意象/意境、技巧、情感……四、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感……)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按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词语对仗的要求: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节奏:

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节拍)为“二二二一”,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diāowūsēn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yīn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zhēn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抓题目

自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今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秋兴》,即因秋感发诗兴(触景生情),共有八首,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思,“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为全诗序曲,统帅后面七篇。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写成的。本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抒情手法)首联:借景抒情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2、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问题:哪句诗最能表明诗人感情?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明确主旨: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凋伤、萧森: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重用的寂寥一生,如今漂泊沦落,转徙他乡;联想到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何等哀伤。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哀感深沉心境。问题:

颔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写了哪些意象?)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

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相贴。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接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从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愁绪。因此,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暗含感情,虚实结合,意蕴丰富。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景物描写之中表达了诗人和时局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以及心中翻腾起伏的忧思和郁勃不平之气。问题: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意何在?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诗人却仍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不起孤苦无依的羁旅伤感之情。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中,含蓄蕴藉,韵味绵长。由夔州想到故土长安,又由对故园的思念回到现实,实现了抒情上的一个回环往复。小结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题解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流离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转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吴姓亲戚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不允许别人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于是写此诗去劝告吴郎。此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因此这一首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与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以让吴郎易于接受。认真读几遍此诗,自行质疑,然后就诗意的理解提出你不懂的地方。

注释宁:哪转:更加防:提防远客:指吴郎多事:多心征求:指官吏征收的苛捐杂税。鉴赏苛捐杂税兵荒马乱人民贫苦自己过去任由邻居寡妇扑枣应该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寡妇多心只因你插上了篱笆自叙以前事

以启发吴郎委婉劝吴郎民苦的根源思想普通的打枣小事人民的水深火热老泪纵横说明:这是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例证!同时也说明,在此艰难的岁月中,人们更应该互敬互爱,同甘共苦,以共渡难关!

最后两句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艺术

首先,以诗代书信,词语明白如话却又委婉含蓄。

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如“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节奏感,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本诗有什么艺术特色?

陕西有民歌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就《又呈吴郎》这首诗分析说明。1、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不但自己任她扑枣:“堂前扑枣任西邻”,还劝吴郎不要插上篱笆不让老妇人打枣:“便插疏篱却甚真”,艰难岁月,大家要互敬互爱。2、诗的尾联,他想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忧国忧民,以至痛心流泪:“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3、对吴郎,他也不是横加指责,而是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一、解题:这首七言乐府诗是至德二载(757)春天,杜甫陷于叛军占领的长安时所作。此诗的诗眼是“哀”字,主要描写作者身陷叛军之中,春日独自潜行于曲江,有感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生离死别之事,抚今追昔,触物伤怀,感叹李唐王朝的盛衰巨变,充满了国破家亡的巨大悲痛。

曲江原是长安有名的游览胜地,经过唐开元年间的疏凿修建,亭台楼阁参差,奇花异卉争艳,每到春天,彩幄翠幛,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榖,真是说不尽的烟柳繁华、富贵风流。---现在呢?

少陵老人忍气吞声地抽泣不停,春日里偷偷到曲江深处漫行。曲边江的宫殿千门紧锁,岸上是依依袅袅的柳丝,水中是抽芽返青的新蒲,他们都为谁而绿?想当年皇帝的旌旗仪仗浩浩荡荡,来到芙蓉苑,苑中是万物生辉,风光无限。昭阳殿里最受宠爱的人,与皇上同车出入陪伴皇帝左右。御车前矫捷的女官,人人背带弓箭,白马嘴里衔嚼全部是黄金做成。有个女官翻身向天上仰射一箭,一箭就射中了一对比翼齐飞的鸟。眼睛明亮,牙齿洁白,美貌异常的杨贵妃而今何在?可怜她成了满脸污血的游魂,只有在旷野荒草间飘荡,欲归不得了。清清渭水不停地向东流去,而入蜀道中的剑阁是那么深邃;贵妃和玄宗一去一留,生者死者彼此永无消息。人生有情,想到世事变化,有谁不泪落沾襟?江水流呵江花飘,年年依旧,岂有终境?黄昏时,胡骑往来践踏,尘埃满天,想往南逃却往北,方向无法辨清!译文二、层次:

可分成三层:第一层:写诗人潜行曲江,目睹长安沦陷后的衰败景象,内心无限哀伤与悲痛。第二层:用追叙的手法极写昔日曲江之繁盛与杨贵妃的骄奢淫逸的生活。诗歌以乐衬哀。第三层:写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前四句直接承继第二层,感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后四句总结全篇,写杜甫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

全诗以“哀”为题,也以“哀”为核心,笼罩全篇。篇首第一句就创造出强烈的哀氛,接着,写春日潜行曲江是哀;睹物伤怀,忆昔日此地的繁华,而今却萧条零落,还是哀;进而追忆贵妃生前游幸曲江的盛事,更是以昔日之乐,反衬今日之哀;再转入叙述贵妃归天,玄宗逃蜀,生离死别的悲惨情景,哀之极矣。最后,不辨南北,也暗示着:那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全诗的这种“哀”情,是复杂的,深沉的。全诗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巨恸,是李唐从盛世走向衰微的挽歌。

诗的结构跌宕波折。诗人的视角由眼前到回忆,由回忆到现实的不断转换,给人造成一种纡曲有致,波澜起伏的感觉,读之令人感到凄切哀悯,肝肠寸断。

杜甫的《哀江头》,实际是借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悲剧,来抒发自己对国破家亡的巨恸。“哀”字是全诗的灵魂,以乐衬哀。诗歌的结构安排,跌宕起伏,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意境深邃的特点。今夜鄜(fu阴平)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诗作于至德元载(756)八月初陷贼时。本年五月,杜甫携家避难鄜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八月,杜甫闻讯只身奔赴行在,中途为叛军所执,拘于长安。诗即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诗人身陷叛军占领之地,安危难测。当此之际,亲情最难释怀,于是写下这首五律,表达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

诗写离乱中两地相思,构思新奇,情真意切,明白如话,深婉动人。可谓天下第一等情诗。

点题。不从自己落墨,而是从对方着笔—体贴、挚切。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妻子一人在鄜州闺中独看。开篇写得既突兀又形象。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写起鄜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这种写法虽违常规,但细细玩味,它已包含自己在内。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想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思念自己。“只独看”,虽是描写想象中妻子孤独望月的形象,使人既感到她望月时感情的真挚和凝重,又能令人体味出诗人对妻子的挚切情感。正面写妻,字里又饱含诗人情感。这种寓主观于客观,以客观写主观的手法,新颖而别致。深蕴亲人之间的切切思念之情。

紧扣上联的“独”字,更进一步以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闺中妻子的独看、独忆。这一联写诗人在远方思念着小儿幼女们,想他(她)们还不懂想念远在长安的父亲,还不解母亲的望月怀人!更显出妻子之“独”。“遥怜”一词,道出诗人无限忧思与怜爱,更反衬出妻子的遥念和伤悲。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说:“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之不能思,又进一层。须溪(刘辰翁)云:‘愈缓愈悲’是也。”“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着力描写想象中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散发着芳香的头发已为雾气所湿;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应该感到凄寒。两句描绘出清幽的夜景,更勾勒出妻子笼罩在清光夜雾中的倩影,可谓语丽情悲。“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妻子担心丈夫的安危,不免黯然泪下。诗人想到妻子忧心不寐,自己也忍不住伤心落泪。两地“独看”,双行情泪。这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指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与“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诗以结尾最难,既要收得住,又要宕得开,给人以遐思。此诗结句可谓深得其中三昧。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评解

这首诗以《月夜》为题,抒写夫妻怀念的之情,反映了乱离时代的相思之苦。全诗语浅情深,曲折含蓄,章法紧密,而不失流畅清丽,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五律至此,无愧诗圣矣!相思之情本抽象,因而多缘景物而发,或睹物思人,或触景生情。望月怀人,自古皆然,但一代诗圣,落笔见奇,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评:“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

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弃官华州司功,携家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时安史之乱未平,史思明叛军在黄河南北很猖獗,西面吐蕃亦不时侵扰,秦州地处边塞,形势比较紧张。

杜甫最笃于兄弟情谊,干戈扰攘中,衰病中的诗人格外思念音信不通的诸弟,遂在凄清孤寂的秋夜,写下了这首凄楚动人的忆弟诗。诗写天涯忆弟之情,骨肉离散之苦,可谓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首联提摄全篇,在凄凉沉寂的氛围中,写出强烈的忆弟之情。点明时、地,已隐含忆弟之情。戍鼓鸣,行人断,正是战乱景象。戍鼓声犹在耳,接着传来孤雁哀鸣,不禁牵动起诗人思弟之情缕。“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古人常用“雁行”、“雁序”喻兄弟,孤雁失群,则使人联想到兄弟分散。况且在这荒远边地的萧瑟的秋夜,这孤雁念群的悲叫声,听来更使人怆然涕下。因为漂泊流离,杜甫对雁声有着一种特殊的敏感。首联十字,可谓一字一咽,字字血泪,切不可草草看过。这首二句是提摄全篇的,它写出忆弟之情,又揭出忆弟之由,那就是战乱。

颔联为名句,围绕题目“忆”,紧承“秋”、“月”,将江淹《别赋》中“明月白露”写成十个字,显示了诗人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颔联二句,紧承“秋”字、“月”字,加倍写“忆”。这两句诗,将江淹《别赋》的“明月白露”四字翻作十字,运用上一下四句式,将寻常语离析倒装而用之,语峻体健,意亦深稳,遂成妙绝古今之名句。

语气十分沉痛,抒发了作者弟兄失散、国破家亡的痛楚之情,实际上也是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饱受忧患丧乱生活的概括。“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颈联二句,申明三、四,言乱后家乡阻隔,音讯莫闻,则望月愈久,忆弟思乡之情愈切。分散而通音问,则谁死谁生,尚可问知;现在是既分散而又不通音问,连死活都无从问处。语极悲切。尾联二句,紧承五、六,照应开头,将家愁国难作一收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内心无限的忧虑之情。含蓄蕴藉,无限深情。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清秋幕府井梧寒,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