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爷爷的黄豆》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爷爷的黄豆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
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玩耍。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
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
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
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
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
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
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爷爷的技艺越来越精湛,生意越做越大。于是,成了镇子里最大的染坊。那名声
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胱胱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
响着院院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
在我的记忆里,爷爷一谈到自己就笑呵呵,一谈到父亲就唉声叹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
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
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
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
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
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
昏暗的灯光下,豆子显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
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
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
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
好就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
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
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
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
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这笔活命钱,我一直没有拿,爷爷给予我的财富远比那些金珠子还要金贵。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上,
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根据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事,叙写了祖孙三代人的人生故事,语言平实,感情真挚,
情节发展脉络清晰。
B.小说中的“父亲”赌钱输掉染坊,“爷爷”搬家那一天“没有嚼他的黄豆”,表现
了“爷爷”对生活彻底绝望的心情。
C.小说中的“我”明明知道金珠子在哪里,但他坚决不取用,这与“父亲”的所作所
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作者综合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尤其擅长于捕捉典型的细节,将人
物个性刻画得鲜明突出。
8.小说中画横线的语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加以分析。
9.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爷爷”的个性特征。
【答案】7.B8.结构上:这一段是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这一段是
全文叙事的转折点,上文与爷爷创业的成功,下文开始写到父亲,写了父亲的败家给爷爷带
来的伤痛。
9.①聪明好学,技艺精湛。他“偷学”染布,无师自通,而且技艺越来越精湛,善于
经营,生意越做越大。②吃苦耐劳,勤奋苦干。他刚开染布坊,没钱请帮工,全靠白己挥汗
如雨地苦干。③生活简朴,专注执著。他有了钱仍旧过普通人的生活,只是每天有滋有味地
多嚼几把黄豆;他对生意过于专注执著,忽视了对于儿子的教育。④慈爱温和,内心坚强。
他经常跟孙子聊天,希望孙子“争气”,临死给孙子留“活命钱”;他对溺爱儿子的妻子、
败家的儿子尽管失望,对生活并不绝望。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项理解分析错误,小说写“爷爷”搬家那一天“没
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反映出爷爷对儿子败家异常气愤和痛苦的心理,“对
生活切底绝望”言过其实,不符合人物性格。故答案为B。
【8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文章开头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
析。小说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我的记忆里,爷爷一谈到自己就笑呵呵,一谈到父亲就唉声叹
气”,从结构上看,“爷爷一谈到自己就笑呵呵”是承接上文,”一谈到父亲就唉声叹气”
引起下文对父亲的败家的叙述,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交代了父亲的败家给爷爷带来
的伤痛。据此理解作答。
【9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
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
的介绍和评价。小说中,叙写爷爷“偷学”染布,无师臼通,而且技艺越来越精湛,善于经
营,生意越做越大,可见其聪明好学,技艺精湛;在他刚开染坊时,没钱请帮工,就自己苦
干,可见其勤奋,吃苦耐劳;他有了钱仍旧过普通人的生活,只是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
黄豆可见其生活俭朴;他只对生意专注执,忽视了对儿子的教育培养,可见其做事太过专注;
他经常跟孙子聊天,希望孙子“争气”,临死给孙子留“活命钱”表现出他的慈爱温和,内
心要强的特点。虽然他对妻子、儿子失望,但对生活并不绝望。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从人物的具体
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
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
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一、标题
题型一: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
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
二、内容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
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一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
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
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
似的情节
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
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
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
情节的发展;
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
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
情共鸣。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
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物).........的故事(事件、
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
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
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
句、照应句
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四、结构
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
方法指津:
(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
(2)按空间的转换
(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
(4)按感情的变化
⑸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
(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
题型二:分析文章的线索
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
睹两线
2、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
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
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
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五、语言
角度一:从修辞的角度
题型一:判断语句的修辞,并品析语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1、答题模式:修辞+效果+表面内容+深层作用
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效果)描写了……(表层内容),表现了……(深层
作用)
2、常见修辞及表达作用
(1)比喻: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描写了)……的……(特点),化抽
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⑵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之人格化,形象生动地表现
了…的…(特点)。
(3)夸张:突出强调了……的本质特点,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4)排比:突出强调了……(特点),节奏鲜明,增强语势,极富感染力。
⑸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6)反复:强调突出……(特点)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⑺设问:有问有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8)反问:突出强调……(特点),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对比:将……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特点),以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10)引用:引用……,表现了……(特点),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11)反语:使语言幽默风趣,讽刺了……(特点)
3、示例: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柳叶在烈日炙烤下的形状,表现
了天气的炎热和祥子拉车生活的艰辛。
角度二:从表达方式的角度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描写一一人物描写
题型一: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表达作用?
题型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人物特点。
1、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2、答题模式:描写方法+效果+表层内容+深层作用
运用了……描写,……描写了……(人物)的……特点,表现了……,与上文(下文)……
(1)表层内容指语言本身的具体内容,句末应有一个中心语,来表明人物的身份或职
业。如“……的教师形象”“……的清洁工”“……的人”
(2)深层作用包括多种角度:
①文中人物的特点一一外形特点、内心活动、性格特征、思想感情、精神品质;
②作者的感情与感悟一一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感悟。
③读者的感受;吸引读者;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给读者留下深
刻的印象;引起读者的注意;引起读者的深思;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引人遐想);
④与主旨的关系;揭示主旨;点明中心;突出主旨;进一步深化中心;进一步升华主旨;
⑤在结构上的作用。
3、示例一:此句运用了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李想在阳光下自由快乐的形象,与上
文“忧郁和漠然”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父母归来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
示例二:他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强烈反抗意识的起义领袖。
(二)描写一一环境描写
题型一:分析环境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
1、环境(景物)描写的方法
①多感官写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②多角度写景:远与近、实与虚、点与面、动与静,高与低
作用:使景物的特点更全面,更形象地呈现出来,产生一种立体动态的美,给人以身临
其境之感。
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描写了……(景物、环境)的特点;
②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天气、季节);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
感情基调;
③烘托人物……,11、情;暗示人物的……身份、性格、命运;衬托了人物的……形象、精
神、品质;引出人物的出场;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与文章……形成对比;
⑤突出……的中心,升华……的主旨
3、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时代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
容;衬托人物的形象;暗示文章的主题。
答题模式:效果+表面内容(景物特点)+深层作用运用了景物描写,……描写了……
(特点)景物,烘托了……,心情,……
示例:此句运用了景物描写,传神地描写了夜晚的阴森可怕,烘托了“我”当时害怕、
恐惧的心情,为下文“我”回家埋伏笔。
(三)描写一一侧面描写
题型一:分析描写的角度及其作用。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就是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语言和行动的描
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
鲜明突出。
2、侧面描写方法:对他人的语言、动作、反应的描写;对其他次要的事物的描写;对
环境的描写
3、侧面描写作用:烘托主要人物的心情;有利于突出正面人物的形象(性格);激发
读者的想象力,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人物的描写更全面、更具体,
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可节省笔墨,使得表达更精练,结构更紧凑。
(四)抒情
直抒胸臆,抒发作者……的情感,揭示文章主旨;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增强了文章的
感染力。
(五)议论
揭示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点明主旨;深化(升华)中心;画龙点睛;引人深思
角度三:从词语的角度
题型一:体会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其作用
1、方法指津:抓住一些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成语等词语,来品析语言的含义
及作用。
2、答题模式:词语+效果+表面内容+深层作用通过……词语,……(效果)描写
了……(表面内容),表现了……(深层作用)
3、示例:“绕住”“扑”等词语,具体细致地展现了两个孩子拥抱男子的感人情景,
突出了两个孩子的纯真善良。
题型二:理解句中代词指代的内容
1、常考的代词:这、那、这些、这种、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方法:指代的内容一定在代词的前面,或者指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或者离代词最近
的那句话,或者指前面某句话;有时指代的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短语或词
语)。
角度四:从句式的角度
1、长句与短句
长句:是指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效果:表意复杂严密、内容丰富、精确细致。
短句:是指结构简单、词语较少的句子.效果:短小精悍,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
有力,节奏感强。
2、整句与散句
整句: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形式匀称的句子(多指排比句和对偶句)。效果:节奏鲜明、
音调和谐、语势强烈,极富感染力,体现语言的对称美.
散句:是指结构不同,长短不一的句子。效果:富于变化、错落有致,表意自由,体现
了语言的变化美。
3、倒装句
适当地运用倒装句,可以起到突出强调作用,使语言更富有表现力。示例:放心吧,爸
爸妈妈!(主谓倒装)她站在哪儿,静静地。(状语与中心语倒装)
4、综合运用,灵活搭配
如果将各种句式综合运用,能使文章行文不呆板,摇曳多姿,极大提高语言的表现力与
感染力,产生一种特殊的交错美。
五、手法
题型一:分析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1、顺叙:按时间先后和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曲折多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衬托了文章的中心内容;解释说明了故事情节;衬托了人物形象;使内容
更加丰富充实;使结构曲折有致。
题型二:分析记叙的人称及其作用
1、第一人称:散文中的“我”是作者本人,小说中的“我”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经
过艺术加工的,是虚构的,不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作用:好像是作
者面对读者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显得更加亲切,能更好地抒
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题型三:分析记叙的详略及其作用
1、详写,写得具体完整、生动形象。力求做到:叙述,有头有尾;描写,具体生动;刻画,
细致入微。
略写,写得简明扼要、概括精炼。
2、方法指津:分析材料的详略,一定要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
与中心密切相关,能鲜明突出中心的人和事,是重点材料,要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
只起补充说明作用的人与事,是次要材料•,要略写;
3、作用:只有详略得当,浓淡相宜,才能使文章重点突出,主旨鲜明。
题型四:分析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常见表现手法
对比、烘托、衬托、比喻、拟人、铺垫、伏笔、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巧设悬念、以小
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即象征)、以物喻人、动静
结合、虚实结合、联想、想象、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首尾呼应
2、作用
⑴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
生动的效果。(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⑶夸张手法:突出
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⑷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含蓄地表达了……的情感,增强
了文章的表现力。
⑸对比手法:通过比较,鲜明突出了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⑹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
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⑺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
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⑻欲扬先抑:先贬抑,再颂扬,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
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3、答题模式:表现手法+效果+表面内容+深层内容示例:采用“……”的
表现手法,……描写了“……”,表现了“……”
六、开放题
题型一:结合个人体验,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题型二:联系生活实际,对选文内容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浙江省建筑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
- 《公共政策学》题库及答案 2
- 西安信息职业大学《商业伦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R语言与数据可视化》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斜视弱视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青海省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
- 潍坊理工学院《经济统计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临夏现代职业学院《数字信号处理A》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平顶山学院《安全类专业写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Photoshop+2024学习手册:第1课认识与操作基础
- 《不同血流限制训练方案对膝关节损伤运动员下肢功能的影响》
- 药品经营企业(批发和零售)面临的风险点和应对措施
-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培训
- 北师大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模拟测试卷(含答案)
- 无人机组装与调试 课件 项目1任务1 多旋翼无人机飞行平台组装调试
- 消防行业岗位培训与校企联合方案
- 中国通 用技术集团招聘笔试题库
- 自动化部门的发展规划
- 2024年中国天然橡胶产业数据分析简报-农小蜂
- 《S公司客户开发与维护策略改进探究》开题报告10000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