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平邑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平邑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平邑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平邑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平邑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学业水平质量检测语文试题2023.1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沉浸在与传统戏曲并排站在20世纪中国戏剧舞台上的喜悦中,话剧吸吮着来自西方的审美追求,试图保持自己“舶来品”的独立性,却自觉不自觉地开始向身边的传统戏曲摇动手中的橄榄枝。正如田汉所说:“每一个在中国土壤上生了根的剧种都可以找到共同的悠久的历史根源,分享优秀民族传统所给予的巨大财富。”新文化运动使在中国新兴的话剧终于告别了粗糙和模仿痕迹明显的萌芽期。《新村正》问世,中国现代话剧诞生了。中国话剧与中国戏曲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继承民族的美学和艺术精神,将话剧“改造”成具有中国风的民族戏剧。而古老的民族元素,也从中得到了升华。王瑶认为:“继承民族传统,一定要使古老的东西现代化,如果不现代化,就无异于国粹主义。”这时候曹禺的《雷雨》《日出》,老舍的《龙须沟》等都洋溢着浓郁的民族神韵,他们创作的故事、舞台的意象与意境设计和演员塑造的性格和人物形象都具有诗一般的美学特征,中华传统血脉在此汩汩地流动了起来。观当下中国的话剧,抑或其它形式的人文艺术,经典而经久不衰甚而走出国门的,往往是那些融入了民族传统元素的。话剧作为一种西方戏剧艺术进入中国,是先服下“本土化”汤剂,才踏上“全球化”列车的。就连特殊时期下讲出“把中国古籍丢到茅厕”之类偏激话语的鲁迅先生也不得不承认“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可以说,话剧作为一种“舶来品”,是文化“本土化”较为成功的范例。(摘编自苏晓《话剧:舶来品“本土化”的产品》)材料二:近年来,我国戏剧界呼吁“文学性”的声音渐涨。这种弥漫的文学性焦虑,源自剧场中文学性匮乏的现象愈发严重。剧场中的“文学性”乱象,由多重原因导致。从历史上看,话剧作为“舶来品”在我国从开始就面临着“先天不足”的问题——优秀本土原创剧本短缺。创始之初的中国话剧便是从《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外国戏剧、小说改编开始。从现实来看,则是对剧本的重视程度下降。在整个20世纪,西方“剧本中心制”逐渐被“导演中心制”取代。而中国也随之进入了“导演时代”。但我国与西方有差异:西方导演崛起时戏剧文学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伴随着一批优秀剧作家的崛起。但中国当代导演和剧本关系的转型发生于戏剧的文学性未获得充分发展,戏剧精神充斥着虚假、平庸、反智、自恋的背景下。而北京鼓楼西剧场在成立之初就意识到“文学性”的重要。首先在剧本的选择上,鼓楼西剧场对所选剧本质量有严格的标准。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将“经典作品”定义为: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尽管他以文学作品举例,但戏剧领域同理。经典作品是那些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具备反复上演的价值,常看常新的作品。其次,在剧本处理上,鼓楼西剧场做到了对经典的充分尊重,如导演、演员、舞美等都是从所要制作的话剧作品本身出发,寻找最匹配的合作伙伴,并且在对剧本进行搬上舞台的“二度创作”时,是在充分理解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深耕细作式排演。尽管鼓楼西剧场以对“文学性”的强调从诸多剧场中脱颖而出,但是它并未止步于此,而是继续开展深化话剧“本土化”的实践。这种远见一方面基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与民族认同感的增强,在全球化语境下,我们迫切地希望让世界听到中国表达。另一方面就话剧本体发展而言,仅醉心于对国外作品的搬演或学习他们的技术体系与思维,我们只能永远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只有那些“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作品,才能与国外佳作同台竞技。因此,近几年鼓楼西剧场将越来越多精力聚焦于以“民族性”为核心的本土话剧制作上,并探索出两条主要路径。首先,鼓楼西剧场有意选取那些能够彰显民族性格与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目前鼓楼西剧场已经上演了根据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改编的话剧,该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勾勒出中原文化图景。同时,还挖掘出了“中国文化模式的本质样态”。这部小说通过讲述河南农民吴摩西为寻找外出的老婆以及“说得上话的人”出延津,以及吴摩西养女巧玲的儿子牛爱国也是为了寻找外出的老婆及排解孤独回延津,这一出一回百年轮回,揭示出我们不同于宗教国家的、寄予此生此世的“中国式孤独”。鼓楼西剧场的另一条路径是在话剧的编排与表演时借力于“曲艺”这项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艺术,寻求更高级的表达样式。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剧场所推出的本土原创话剧中,比如“相声话剧”《二把刀》。编剧通过对曲艺艺人的形象塑造与人物安置,借助表演桥段的戏曲,表现了剧中人的情感变化并隐喻他们的现实抉择,形成精巧的“戏中戏”结构。鼓楼西刷场推进“民族性”的举措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在小剧场中被激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摘编自范宁《推进话剧“本土化”的多元探索》)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20世纪的中国话剧走了一条从与传统戏曲并立、试图保持独立性到融入吸吮传统戏曲养料之路。B.只有将传统元素与西方审美追求融合一起的人文艺术才能经久不衰,才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C.改变优秀本土原创剧本短缺状况,可以缓解剧场中文学性匮乏的现象,促进话剧等的文学性发展。D.鼓楼西剧场从选取彰显民族特色的作品和借力传统曲艺两个方面来着力提升本土话剧制作水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话剧的“本土化”问题,且都强调中国传统戏曲对话剧发展的有益影响。B.从材料二可以看出,鼓楼西剧场准确把握了我国话剧发展症结所在,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尝试。C.作为“舶来品”的话剧彰显中国审美趣味是使中国话剧获得与国外佳作同台竞技机会的重要举措。D.鼓楼西剧场继续开展深化话剧“本土化”的实践是因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与民族认同感的增强。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李健吾说:“真正的传统往往不只是一种羁绊,更是一层平稳的台阶。”B.鲁迅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C.毛泽东说:“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D.严复说:“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4.材料二引入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改编话剧的事例,写作的意图是什么?(4分)5.虽然话剧是“舶来品”,但中国话剧人也应该建设具有中国气派和风格的话剧。请结合材料谈谈具体做法。(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出关鲁迅老子到了函谷关,却没有料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立刻去报告了关官。所以绕不到七八丈路,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站住!”几个人大叫着。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那很好!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到得关上,立刻开了大厅来招待他。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账房和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的受苦。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喕,完了!”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然而他还是不动声色,静静的坐下去,写起来。回忆着昨天的话,想一想,写一句。那时眼镜还没有发明,他的老花眼睛细得好像一条线,很费力;除去喝白开水和吃饽饽的时间,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日,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装在一个充公的白布口袋里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并且声明:这是因为他是老作家,所以非常优待,假如他年纪轻,饽饽就只能有十个了。老子再三称谢,收了口袋,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的走去。大家回到关上,好像卸下了一副担子,伸一伸腰,又好像得了什么货色似的,咂一咂嘴,好些人跟着关尹喜走进公事房里去。“这就是稿子?”账房先生提起一串木札来,翻着,说。“字倒写得还干净。我看到市上去卖起来,一定会有人要的。”书记先生也凑上去,看着第一片,念道:“‘道可道,非常道’……哼,还是这些老套。真教人听得头痛,讨厌……”“医头痛最好是打打盹。”账房放下了木札,说。“这老头子究竟是到哪里去,去干什么的?”“自说是上流沙去的,”关尹喜冷冷的说。“看他走得到。外面不但没有盐,面,连水也难得。肚子饿起来,我看是后来还要回到我们这里来的。”“那么,我们再叫他著书。”账房先生高兴了起来。“不过饽饽真也太费。那时候,我们只要说宗旨已经改为提拔新作家,两串稿子,给他五个饽饽也足够了。”“那可不见得行。要发牢骚,闹脾气的。”“饿过了肚子,还要闹脾气?”“我倒怕这种东西,没有人要看。”书记摇着手,说。“连五个饽饽的本钱也捞不回。譬如罢,倘使他的话是对的,那么,我们的头儿就得放下关官不做,这才是无不做,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人……”“那倒不要紧,”账房先生说,“总有人看的。交卸了的关官和还没有做关官的隐士,不是多得很吗?……”(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重复出现“好像一段呆木头”,借此来刻画老子的神态样貌,折射出作者对老子的一种意味深长的态度。B.被拦截到关上后,老子答应讲学是因为“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虽是“满口答应”,但也流露了无奈情绪。C.大厅里听讲的人“显出苦脸”“似乎手足失措”“七倒八歪斜”等侧面描写表明老子讲学、道行极不高明。D.将现代生活中的语汇插入文本,如文中关尹喜们所议的“优待”老作家,“提拔新作家”等,借以讥讽时事。7.关于文中人们谈论老子的部分和对老子的态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老子出关之际,关尹喜拦住了他,并把老子拥到了关上,请他传经布道,从一个侧面写出老子思想影响大。B.因听不懂老子的方言而不能了解道的含义,就议论纷纷,请求老子编写讲义,体现了人们追崇道的强烈热情。C.在关上这段日子,人们“为面子起见”“只好熬着”等表现反映了对老子的态度,增加了老子的悲剧色彩。D.送走名人老子,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他的“道”和他的前途,表达出一种对待文化学术的世俗浮躁的心态。8.有人说,有的“历史人物在鲁迅的笔下不再是古代圣贤的模样,他们焕发了新的‘容颜’”。请简述文中老子的形象。(6分)9.“春秋笔法”是指一字寓褒贬,微言有大义。即记事简约,作者态度寓含在事实叙述之中。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春秋笔法”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多张仪,而贤先王。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郝①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倗②之怨也。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郝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注:①樗里疾、公孙郝:二人都是秦的公族,持亲韩的态度。②公仲倗:时为韩相。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谓A向寿B子归C告D王E曰F魏听臣矣G然愿王H勿攻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实郡也”与“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两句中的“其实”含义不同。B.“而贤先王”与“非独贤者有是心”(《鱼我所欲也》)两句中“贤”含义相同。C.稽首,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礼节。古代臣子拜见君主时常用此礼。D.“王之信臣”与“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两句中的“信”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攻韩、窥周,是秦国控制中原的战略目标,对秦武王提出的攻伐目标,甘茂毛遂自荐,主动提出游说魏王,约以伐韩。B.面对秦武王的质疑,甘茂认为在韩国方而,宜阳实力雄厚,而秦国要穿越重重险阻,跋涉千里去进攻是极为艰难的。C.甘茂认为泰国内部有樗里疾等人的掣肘,大王一定会听从,到那时就是秦王欺骗了魏国,自己也会引起公仲倗怨恨。D.甘茂五个月未能攻下宜阳时,面对樗里疾、公孙郝的非议,武王用人不疑,又发动部分兵力,最终帮甘茂拿下宜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4分)(2)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4分)14.甘茂是怎样让秦武王“与之盟于息壤”的?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饮酒·其十一陶渊明颜生称为仁,荣公[注]言有道。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注]荣公:荣启期,春秋时期的隐士,《列子·天瑞》记载其以绳索为衣带,鼓琴而歌,能安贫自乐,至九十而亡。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颜生称为仁”和“屡空不获年”是讲颜回虽贫寒短命却为人所称道。B.颜回、荣公虽美名流传却一生憔悴清贫,死后无知,活着称心如意为好。C.本诗运用诸多典故,极其含蓄表达了作者所持的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D.作者以议论入诗,由贤者隐士至尊客上宾,情至论随,并无生硬之感。16.诗人在末尾表达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与其《归园田居·其一》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曹操《短歌行》中“,”两句,以姑娘思念心上人为喻,表达自己渴望得到贤才的愿望。(2)合适的鞋履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到鞋履的句子是“,”。(3)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许多情思。古诗词中经常使用杜鹃意象,来表现孤独、悲苦、哀伤、乡愁等情感,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18.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怂恿”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C.周公吐哺,天下归心。D.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19.文中画横线句子,如果写成:“大山、月亮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6分)20.文中一连用了七个“她”,属于用第三人称叙事,说说这种第三人称叙事方式的好处。(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①,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将一门技术掌握到②,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③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推崇工匠继而赞叹工匠精神,预见了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曾说:“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中国青年运动史上响亮的口号,如“为中国革命而踏着死者的血路前进”“把青春献给祖国”“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清澈的爱,只为中国”……都散发着青春热度、理想光芒,永远让人深深震撼!有时,也会看到有一股与时代气息和青春脉搏相违背的“思想”,正在对部分青年产生消极影响。比如,有的青年认为现在物质条件改善了,不需要再强调奋斗;有的青年坦然“啃老”,不肯独立谋生;有的青年抱怨社会不公,认为奋斗无益,由此导致“内卷”“佛系”“躺平”等种种思潮一度盛行。凡此种种都对青年有百害而无一利。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一学业水平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3分)B(绝对化)2.(3分)D(原因表述不全面)3.(3分)C(A说传统;B讲民魂;D说中西不应融合)4.(4分)①该事例是鼓楼西剧场聚焦以“民族性”为核心的本土话剧制作的成功范例,肯定了鼓楼西剧社的贡献。②该事例挖掘出了“中国文化模式的本质样态”,揭示了中国式孤独,说明话剧“本土化”“民族性”的可行性和巨大潜力。(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4分)①在理念上,推进话剧与中国戏曲的充分交流,使之继承民族的美学和艺术精神,将话剧“改造”成具有中国风格的民族戏剧。②在话剧创作上,重视剧本的文学性,致力于优秀本土原创剧本,聚焦于以“民族性”为核心的本土话剧制作。③可借鉴北京鼓楼西剧场的经验,在选取作品、话剧改编、话剧编排表演上融合中国元素。(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其中任何两点即可得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3分)C(“老子讲学道行极不高明”错误。)7.(3分)B(“请求老子编写讲义,体现了人们追崇道的强烈热情”错误,从后面的议论和对讲义的态度可知。)8.(6分)①木讷体衰;②讲学表达受发音、方言影响等,不能使大家听得懂;③思想与世俗不合拍。(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6分)①老子的讲学让听众打盹,难熬,讽刺了老子的思想与世俗脱节,不能解决现实问题。②人们崇拜老子的名气请他讲学,但在听的过程东倒西歪打瞌睡,听不进去,听后不认可,讽刺人们盲目崇拜名气,不重实际,浅薄浮躁。(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3分)BFG(参考标点:谓向寿:“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11.(3分)B(“而贤先王”的“贤”是以……为贤“非独贤者有是心”的“贤”是贤能的,含义不同)12.(3分)D(原文“因悉起兵”是发动了“全部”兵力,而非“部分”)13.(8分)(1)我想把战车通到三川,来灭掉周室,这样,我死后就可永垂不朽了。(本句4分,重点词语:“通”使……通,“窥”窥视、灭亡,各1分,句意通顺2分)(2)凭借着曾参这样贤德的人,而曾参的母亲又对他那样信任,可是有三个人怀疑他,就使曾参的慈母也不能信任他了。(本句4分,重点词语:“以”凭借,“疑”怀疑,各1分,句意通顺2分)14.(3分)①直接分析进攻宜阳的利害;②举例说明秦武王的信任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③还用“曾参杀人”的故事说理,预防秦武王会失去对甘茂的信任。(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秦武王对甘茂说:“我想把战车通到三川,来灭掉周室,这样,我死后就可永垂不朽了。”甘茂回答说:“我要求出使魏国,约他们共同攻打韩国。”武王派亲信向寿作为甘茂的副使。甘茂来到魏国,便对向寿说:“您回去告诉大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但希望大王暂时不要进攻韩国。’事成之后,一切功劳全归于您。”向寿回到秦国,把这话告诉了武王,武王便在息壤迎接甘茂。甘茂到了息壤,武王问他为什么停止攻韩。甘茂回答:“宜阳是韩国的大县,上党和南阳两郡的财富很久都聚积在这里,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现在大王穿越重重险阻,要跋涉千里去进攻韩国,实在太难了。我听说,张仪向西兼并巴、蜀两地,向北取黄河以西的地区,向南占领了上庸,诸侯并不因此赞扬张仪的能力,却称颂先王的贤明。魏文侯派乐羊为将,进攻中山国,三年就灭掉了中山。乐羊返回魏国,称道自己的战功,文侯拿出一箱群臣诽谤乐羊进攻中山的意见书给他看,乐羊拜了两拜并叩头,说道:‘这不是我的功劳,全是主上的力量。’我现在只不过是客居在秦国的人,樗里疾和公孙郝他们二人,抱着对韩国的偏心,非议攻韩的不当,大王定会听从,这岂不是大王欺骗了魏国,而我又要受到公仲倗的怨恨了。从前,曾子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子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照样织布。又过了一会儿,一人跑来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就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仓皇逃跑了。像曾参这样贤德的人,而曾参的母亲又对他那样信任,可是有三个人怀疑他,就使曾参的慈母也不能信任他了。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亲那样,猜疑我的更不止三人,我担心大王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对我扔掉梭子逃跑。”武王说:“我不会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吧。”于是武王与甘茂在息壤订下了盟约。果然甘茂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