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中唐诗歌研究综述_第1页
近十年中唐诗歌研究综述_第2页
近十年中唐诗歌研究综述_第3页
近十年中唐诗歌研究综述_第4页
近十年中唐诗歌研究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十年中唐诗歌研究综述

在过去的十年里,有许多关于中唐诗歌的研究文章和专业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中唐诗歌呈现出许多新的研究视角和独特的研究方法。学术界在中唐诗歌资料整理、诗歌总体评价和综合研究、诗歌流派和题材研究与诗人个体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诗歌流派和题材研究进一步深入,成为这一时期中唐诗歌研究的重点。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可以较为全面地对十年来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考察,总结近十年中唐诗歌的研究方向、特点和规律,为中唐诗歌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一、唐诗人的综合评价和数据分类1.岁7岁其中交游考有熊建国《韦应物交游考》(《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4.4),文章主要利用出土的唐代墓志,结合诗文等其他材料,考察了韦应物诗中涉及到的几个人物生平中的一些事实,拟定了这几篇诗的写作时地;生卒考有齐文榜《张籍卒年考》(《文学遗产》2001.1),考证张籍生卒年为大历五年前后至大和九年(约770—835),享年六十六岁左右;家族考有常思春《韩愈先世世次辨证》(《四川师大学报》2003.4),作者发现《魏书·韩茂传》、《周书·韩褒传》、《旧唐书·韩瑗传》实相承接,由此揭示出“七代祖茂”之“七代”当是“十一代”之讹;生平事迹考有熊飞《唐代诗人张谓生平事迹考略》(《文献》1999.3)、郜林涛《刘长卿被贬南巴事迹考证》(《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1),文章主要考证刘长卿被诬下狱与摄海盐令之先后、从南巴归来的时间等细节,以求刘长卿被贬南巴德始末有更清晰的认识。2.作者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作家作品内部考辨事,是国内学界关于作品考辩的一个新认识作品版本考的成果主要有陈顺智《刘长卿集版本考述》(《文献》2001.1)、任晓辉《刘长卿集版本源流试说》(《吉林师大学报》2005.1)、王立群《<司空曙诗集>版本考》(《文献》1998.2)、赵望秦《<毘陵集>版本考略》(《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2)、孙琴安《<刘禹锡集>的版刻和流传》(《古典文学知识》2004.3)、齐文榜《长江集》(《文献》1999.1)、张中宇《<长恨歌传>版本考略》(《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2)和《昌黎先生集》相关版本考述三篇。这些成果梳理了诗集版本源流,为进一步研究作家作品提供一定帮助。作品考辨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陶敏《刘禹锡诗中九仙公主考》(《云梦学刊》2001.5),文章考证出玄宗胞妹玉真公主行九,曾结婚,并生有二子,就是诗中的九仙公主。洛阳正平坊安国观原为太平公主宅,后玉真于观中建精思院,即刘诗中之旧院。玉真入道后联系宗教人物和文士,陪侍游宴,干预朝政,在政治上与玄宗同进退,是玄宗的得力助手。王佃启《戴叔伦若干诗作辨伪补正》(《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3),文章对前人未发现的戴叔伦集中的伪作及重出作品或已发现非戴所作但未考明出处的若干诗作进行了考订辨正。另外研究贾至、戎昱、杨凭、张祜等中小作家的诗作的文章也占有一定数量,本文不一一列举。二、唐诗歌的整体评价和综合研究1.盛中唐之交诗风俗的转移张安祖、杜萌若《天宝之风尚党——论盛中唐之交诗坛风气的转移》(《文学评论》2005.6),文章从李肇《唐国史补》“天宝之风尚党”的论断出发,订正了通行文学史论将开元、天宝混而为盛唐气象的说法,指出天宝时期最流行的诗风是“风流婉丽”的齐梁体格及王维式“变体”,对盛中唐之交诗坛风气的转移进行了重新阐释。李莉《论中唐诗人审美心态与诗歌意境的变化》(《胜利油田师专学报》2003.2),文章指出中唐诗人的审美心态和诗歌意境都显示出与盛唐不同的特点:情感基调郁闷低沉,意境狭窄内敛,注重雕琢修饰,体现了中唐诗人对人工之美的追求。还有石俊霞《试论中唐诗人对山水情感体验模式的变化》(《许昌学院学报》2007.3)、赵荣蔚《<从御览诗>看中唐后期士风与诗风的走向》(《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3.1)、张建军《中唐诗歌意境之新变》(《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6)、舒红霞《社会转型与中唐诗人的价值观》(《陕西师大学报》2000.1)四篇文章也分别从中唐诗风、诗境、诗人的变化角度研究中唐诗歌。2.变化过程分析吴相洲《论中唐诗的风骨》(《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3.1),认为中唐诗风相对盛唐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风骨的变化。文章论述的就是这一变化过程。罗鸣放《境诗佛:论中唐“以境论诗”说》(《梧州师专学报》1998.2),王志清《“美不自美”——中唐诗美的人化自然特征》(《江淮论坛》2004.6),陈怡《对中唐诗歌尚“怪”趋向的思考》(《泉州师院学报》2003.1)和朱易安《中唐诗人的济世精神和宗教情绪》(《江海学刊》1998.5)。3.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三种美学倾向李红春、陈炎《儒、释、道对中唐诗歌的影响》(《求是学刊》2002.5),文章认为在众多的流派之中,择其大端可分为以元稹和白居易为代表的“浅切派”、以韩愈和孟郊为代表的“险怪派”、以刘长卿和韦应物为代表的“隐逸派”等三支。从文化资源上看,这三种美学倾向显然分别与儒、释、道三教存在着相当紧密的内在联系。董希平《诗人之词与词中诗心——论中唐诗歌影响之下的文人词》(《天中学刊》2005.3),文章认为中唐是早期词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可以说,中唐词是诗歌影响之下的诗人之词。柏红秀、黄静《略论中唐诗人与乐人——兼析唐诗与音乐之关系》(《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2),作者认为唐代诗人对乐人的广泛关注是在中唐,而不是在音乐处于鼎盛的盛唐,用音乐的繁荣来解释唐代诗坛这一现象显得过于笼统且不准确,其主要原因乃是中唐诗人从乐人身上挖掘出更多的文化元素,将之与国家兴衰、士人命运、生命感叹等诗歌传统主题联系起来。三、唐诗歌的风格、流派和主题的研究1.应然的艺术特色曾广开《论韩愈七言绝句的成就及影响》(《中国韵文学刊》1998.2),文章根据元和时期诗歌发展的趋势,结合作者的生平,探讨韩愈七言绝句的艺术特色,给予其以应有的评价。胡守仁《试论韩昌黎五言古诗》(《江西师大学报》2000.3),文章指出韩昌黎五言古诗,内容大致包括侧但忧国、反对军阀刻据、爱才若渴、学优而仕等类,其艺术性表现于感伤时事而出之以比兴,人称韩诗“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奡”,然亦有明白如话者。2.将美术批评引入美术有助于提高类型化教育的价值中唐流派研究是这时期的热点,但综合研究的论文很少,有杨国安《试论中唐两大诗派创作中的共同趋向》(《文学遗产》2007.4),文章认为韩孟、元白是中唐时期两个声势最大的诗歌流派,对它们差异巨大的外部表征进行深入的透视,可以看出,两派在创作的诸多方面又异中有同。世俗化、娱情化、技术化倾向成为两派创作上的共同特点。大历诗派研究的文章主要有尹占华的《大历浙东和湖州文人集团的形成和诗歌创作》(《文学遗产》2000年第4期),作者考察了唐代宗大历时期分别以浙东和湖州为创作中心的两个文人集团的形成,认为这与当时当地的人文、自然环境有重要关系,好文的地方官鲍防、颜真卿起了引纳和组织作用。这两个文人集团追求心境闲适宁静、淡泊平和;为了娱情而创作,从而促进了词体文学的形成和联句与唱和诗的兴盛。南京师范大学姜卫华的硕士论文《大历江南诗人诗歌艺术研究》以安史之乱后数十年的唐关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美术批评的思考宋琼(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830000)摘要:美术鉴赏离不开美术批评,有鉴赏活动就应该有批评活动;每个欣赏者都可以成为一个批评者。将美术批评的引入美术鉴赏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鉴赏活动的参与者、体验者和批评者,实现美术鉴赏教学的价值。关键词:美术鉴赏;美术批评一、美术鉴赏与美术批评美术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欣赏,鉴赏是侧重于对美术作品的体验、感受、判断、想象和再创造的过程。《辞海》(1989)中将“鉴赏”定义为:“(1)犹如鉴识;(2)人们通过特定的媒介(或语言之于文学;音乐旋律之于音乐等)与艺术形式,逐步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再创造活动。鉴赏既受作品本身特性的规范;又调动鉴赏者自己的想象力,因而具有再创造的性质”。因此,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再创造活动。美术批评是在美术鉴赏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探究方式,探究意味着积极地调查研究,意味着对所审视对象的好奇心和穷追不舍的精神。就美术作品而言,探究意味着以鉴赏者的文化背景、文化态度对作品进行的解读活动,从而实现对作者创作意图代社会为时代背景,以当时活动于江南地区的诗人及其诗歌艺术为研究主体,从群体的构成、特征等角度,对大历江南诗人进行了论证,并对其诗歌艺术作多视角的探讨,力图揭示诗人在时代和心灵的碰撞、交融下所表现出来的创作风貌。近十年关于韩孟诗派的研究论文和专著数量颇多、成果卓著,从社会历史、文化、审美心理、宗教等各个角度对该诗派做了深入的探讨。王立增的硕士论文《论韩孟诗派的形成》认为韩孟诗派的最终形成是在元和二年至元和六年韩愈分司洛阳期间。马现诚《佛教心性论与韩孟诗派创作的主体精神》(《广西民院学报》2001.1),认为韩孟诗派是中唐最具特征的诗派,此派诗人在诗歌创作实践中都表现自我主体意识,抒写心性,而形成这一创作特征的深层文化思想背景正是佛教禅宗心性论的影响。元白诗派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陈才智的博士论文《元白诗派成立之研究》认为,就唐代文学研究而言,晚近以来,学界相沿有“元白诗派”之称,但对该诗派能否成立,尚缺乏正面论证。论文以“元白诗派”之成立为论题,回各“元白诗派”何以可称之为诗派。石明庆《元白风情诗产生原因及其文化心理研究》(《廊坊师院学报》2002.1),文章认为元稹和白居易的风情诗既是唐代社会文化的产物,同时又以其典型意义生动表现了古代文人的情爱心理,因而具有了文化意义。通过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近十年对于唐诗歌流派的研究,特别是有关大历诗派、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的研论文和专著,其研究角度、方式都非常新颖诗派的审美取向与艺术特征也进行了深入地挖掘,并作了全方位的立体综合的考察和研究,从而得出了一些全新的认识。今后,对于中唐诗歌流派宏观角度的综合研究将会逐渐加强,而从历史、文化、社会学、美学、心理学等角度对诗歌流派艺术和审美特征的阐释也将会更加深入。3.终级:将贸易摩擦作为带动个人审美的“要素”和培养学生艺术性积极能力的具体做法中唐诗歌题材广泛,研究成果数量很多,主要有:(日)丸山茂著李寅生译《中唐元和讽谕诗小考》(《河东学刊》1998.2)、刘航《浅议中唐风俗诗的艺术特色》(《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3)、薛亚康《中唐河南诗歌的繁荣与发展》(《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汤吟菲《中唐唱和诗述论》(《文学遗产》2001.3)、多洛肯《中唐游仙诗的世俗化倾向》(《新疆师大学报》2003.1)、黄小妹、俞保刚《中唐边塞诗艺术手法的创新》(《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3)、高林清《中唐叙事诗繁荣之原因》(《阴山学刊》2006.5)、姜革的理解;其次是在欣赏过程中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而达到对作品的审美理解以及个人意义。个人意义可解释为两个方面:鉴赏主体对作品的评价和作品对其个人的影响。美术鉴赏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毋庸置疑,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它对于一些学生来说甚至是困难的,因此需要应有的帮助。美术批评正可以提供这种帮助,它们来自美术批评在鉴赏教学中赋予学生的洞察力、敏感性和对艺术真诚的关注,来自一种发自内心的,要激发、引导并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责任感。这与上述美术鉴赏的释义不谋而合,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通过美术鉴赏既应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所负载的丰富的内涵,又应让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美术批评传达对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观念。二、高中美术鉴赏课及美术批评的目的“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美术鉴赏、现代媒体艺术),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的拓展与延伸。在2003年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美术鉴赏”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1)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2)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3)运文《中唐诗歌中农民逃亡问题辨析》(《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6)、尚永亮著《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四、诗人的研究1.“兼济”之志不存张再林《也谈白居易的思想创作分期问题》唐都学刊2004.1)认为白居易对退隐、“独善”问题的思考贯穿其整个人生历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