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第一节货币需求第二节多倍存款创造第三节货币供给本章内容第一节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概述货币需求含义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个人、企业单位、政府)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求
社会各阶层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微观货币需求与宏观货币需求微观:企业、家庭、个人等微观经济主体,在既定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把自己财富(或收入)中的多大比例以货币形式持有
宏观:一国经济合理协调运转或达到管理当局制定的某些经济目标在总体上需要多少货币供给量第一节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概述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名义货币需求:一个国家或一个经济部门不考虑物价变动情况下的货币需求,一般用Md表示
实际货币需求:剔除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货币需求。一般使用代表性的物价指数(如CPI)进行换算,一般用Md/P表示信用货币条件下,物价水平经常变动,要更准确地判断宏观经济形式,正确地进行宏观经济金融政策选择,就必须区分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第一节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三大理论:传统货币数量论、凯恩斯需求理论和弗理德曼需求理论。第一节货币需求
—传统货币数量论早期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变化决定物价水平变化的理论16世纪法国博丹(JeanBodin):将价格波动与货币数量变化联系17世纪英国洛克(JohnLocks):商品价格决定于货币数量18世纪休谟(DavidHume):提出货币数量论(quantitytheoryofmoney),之后英国李嘉图(DavidRicardo)和法国魁奈(FrancoisQuesnay)完善了货币数量论现金交易说(交易方程式)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见下页)现金余额说(剑桥方程式)以剑桥大学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第一节货币需求
—货币数量论之现金交易说方程式:MV≡
PT方程式的解释:方程式的解读:美国费雪1867—19471911《货币的购买力》货币数量论之现金交易说M:货币数量V:流通速度P:物价水平T:商品劳务交易量M增加,P一定上升.故:价格水平变动源于货币数量变动(本来是研究物价)。商品劳务交易量T在短期中可以看作是一个常量.V在短期内基本不变剑桥方程式:Md=K╳PY方程式的解释:方程式的解读:英国庇古1877-19591917《货币的价值》货币数量论之现金余额说Md:名义货币需求P:物价水平K:货币持有财富/个人财富Y:实际总产出Md受到财富总额限制Md要考虑(持有其它资产的)机会成本
Md要考虑预期(预期贬值则会减少持有)Md取决于P*Y(名义总产出)若Y不变→;则P与M成比例第一节货币需求
—货币数量论之现金余额说PK
费雪Vs庇古
MV=PY1.(着重)研究物价变动(M是外生变量)2.强调货币的媒介功能3.注重对V的分析
(宏观视角)4.M是某段时期内的货币流通量
Md=K*PY1.(着重)研究货币持有(需求)(Md是研究对象)2.强调货币资产功能(持有)3.注重对动机的分析(货币需求研究的微观视角)4.M是某一时点上货币持有量第一节货币需求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动机凯恩斯继承了剑桥学派微观分析方法并进行了深入分析货币需求取决于人的流动性偏好(LiquidityPreference),由三个动机决定: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货币需求相应分为:交易性需求:应付日常交易而持有货币预防性需求:应付意外的/临时的/紧急需要的支付而持有货币
交易性和预防性需求都与收入正相关投机性需求: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预测,为获利动机而持有货币凯恩斯假定只有现金和固定收益债券可选,预测利率上升则现存债券会下跌,不如持有现金。投机性需求体现出了跨期选择思想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交易性预防性需求:L1=L1(y),dL1/dy>0
;
投机性需求:L2=L2(r),dL2/dr<0
;
L2(r)L1(y)利率0Md第一节货币需求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政策含义为其宏观政策提供基础正常情况下,利率与货币需求反向变动=>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居民买债券=>投资增加=>产出增加特殊情况下货币政策无用,因为存在流动性陷阱经济萧条=>利率降至谷底=>(试图)增加MS降低利率↓=>但利率已经极低,新增的M被以现金形式持有=>债券(投资)不会增加。此时需要政府采用财政政策扩大投资。第一节货币需求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陷阱图示当利率降至某种水准时,流动性偏好可能变成几乎是绝对的;当利率降至该水准时,因利息收入太低,而债券价格不再上升,故几乎每人都宁愿持有现金。第一节货币需求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第一节货币需求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M/p:真实货币需求y:恒久性收入w:非人力/总财富
rm,rb,re:货币、债券、股票预期名义收益率1/p*dp/dt:预期物价变动率u:持币者主观偏好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学派自由主义思想(弗里德曼+哈耶克)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一种重新表述》第一节货币需求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认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正比:恒久性收入(代替传统的财富总额)正比:人力资本,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
预期长期平均收入;或过去、现在和将来收入的平均数。反比:持有其他资产(债券rb,股票re)的预期收益率;持有货币的预期收益率rm,是指各类存款收益率。如分析狭义货币需求(现金)需求,则M/P与rm成反比;如分析广义货币需求,则M/P与rm成正比。其他因素:如人们的主观偏好、技术与制度因素等,不同国家各不相同,但短期内不变。简化:M/P=f(y,i)第一节货币需求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政策含义
逻辑:M/P取决于y=>y稳定则
M/P稳定=>MS↑则P↑长期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供应量太多。医治通货膨胀,措施是使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相适应。即“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总结:政府干预不好,且没有效果思考:我国近几年也提出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怎样算是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第一节货币需求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第一节货币需求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居民收入水平决定货币需求重要因素,与货币需求正相关利率利率水平影响当期资产选择:生息资产利率高则货币需求下降
利率预期影响跨期资产选择:预期利率下降(未来固定收益资产利率也下降),则当期降低货币需求,增加固定收益资产的持有制度性因素文化习俗,主观偏好,技术因素,各国各不相同金融科技进步因素比如余额宝收益率高于一年定期存款,但支付便利程度接近于现金模型假设整个社会使用铸币(金本位)社会中有商业银行,不用考虑中央银行社会中自然演化出了银行间支票/银票/借记卡结算机制,该机制方便安全,大部分交易都使用少量交易仍会使用铸币,因此每家银行都保留20%铸币假定经济中新增10000个铸币(10000元),由客户甲(开采金矿并铸造)存入A银行
第二节多倍存款创造
--铸币体系下的存款创造(增补)
A银行资产
A银行负债库存铸币
+2000贷款铸币+8000客户甲存款
+100000
客户甲资产
客户甲负债家存铸币-10000A银行存款+10000
第一笔存款+贷款铸币流向:
客户乙资产
客户乙负债家存铸币
+8000
A银行贷款+8000第二节多倍存款创造
--铸币体系下的存款创造(增补)
B银行资产
B银行负债库存铸币
+1600贷款铸币+6400客户乙存款
+8000第二笔存款+贷款铸币流向:
客户乙资产
客户乙负债家存铸币+8000家存铸币
-8000B银行存款+8000
A银行贷款+8000
客户丙资产
客户丙乙负债家存铸币
+6400
B银行贷款+6400第二节多倍存款创造
--铸币体系下的存款创造(增补)银行铸币存款库存铸币贷款(也=新增存款)A10000
20008000
B800016006400C640012805120D512010244096…………合计500001000040000铸币体系存款创造最终结果:最初的铸币就是原始存款新增的存款就是派生存款
第二节多倍存款创造
--铸币体系下的存款创造(增补)说明增补部分引自黄达《金融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增补该部分是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原始存款”,任课老师如有必要可自行删减。第二节多倍存款创造
--铸币体系下的存款创造(增补)细分商业银行准备金存款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R和超额准备金ER存款部分,细分后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如下:
资产
负债国外资产(对国外债权)对政府债权对金融机构债权对公众债权货币发行(流通在外的通货)金融机构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RR超额准备金ER存款部分政府存款发行债券自有资金(资本金)第二节多倍存款创造
--多倍存款创造过程多倍存款创造的经济背景经济中流通的是信用货币
货币不再受限于贵金属的储量和开采家庭和企业只保留少部分现金
支票和转账结算使用安全方便,现金一般只用于日常小额交易商业银行需要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吸收的居民和企业存款,需要按规定比例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倾向于保留一部分超额准备金
考虑流动性和安全性,商业银行总是保留超额准备金:其中库存现金称为超额准备金(现金部分),在央行超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存款称为超额准备金(存款部分)第二节多倍存款创造
--多倍存款创造过程多倍存款创造的假定初始资金来自央行支票,该支票可无限拆分
资金来源假设对应现实中货币供给“总闸门”法定存款准备金为10%且保持不变
后续放宽假设,分析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的影响企业、家庭都是同质的现金漏损率保持不变,不会提取多余现金商业银行都是同质的超额准备金率保持不变,超出该比率的超额准备金,都会被银行用于放贷。第二节多倍存款创造
--多倍存款创造过程多倍存款创造第一步:假定中央银行开立1亿元支票,从客户甲处购买1亿元国债;客户甲将其存入自己的开户行A银行;A银行增加客户存款1亿元,需要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保留超额准备金,剩余可以用于放贷;A银行将1亿元央行支票拆分:10%用作法定存款准备金;5%存入央行(超额准备金存款部分);5%从央行取现以备存款客户取现(后续剩余2%,即超额准备金现金部分。被客户取走3%,即现金漏损部分。忽略客户取现导致的存款小幅变动);剩余80%的央行支票用于贷款给客户乙。此时中央银行和A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账户发生如下变化:第二节多倍存款创造
--多倍存款创造过程
资产
负债
对政府债权+10000万元储备货币
货币发行+500万元A行法定存款准备金+1000万元A行超额准备金
+500万元其他负债(未付支票)+8000万元
资产
负债法定存款准备金
+1000万元超额准备金(存款部分)+500
万元现金+500万元
(后续有300万元会被客户提取)贷款(客户乙)+8000万元
存款(客户甲)+10000万元
多倍存款创造第一步:第二节多倍存款创造
--多倍存款创造过程央行A银行假定拿到贷款的客户乙将央行支票存入B银行。B银行增加了8000万元客户存款,需要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保留超额准备金,剩余可以用于放贷;B银行将8000万元央行支票拆分:10%用作法定存款准备金;5%存入央行(超额准备金存款部分);5%从央行取现以备存款客户取现(后续剩余2%,即超额准备金现金部分。被客户取走3%,即现金漏损部分。忽略客户取现导致的存款小幅变动);剩余80%的央行支票用于贷款给客户丙。此时中央银行和B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账户发生如下变化:第二节多倍存款创造
--多倍存款创造过程多倍存款创造第二步:第二节多倍存款创造
--多倍存款创造过程多倍存款创造第二步:
资产
负债其他负债(未付支票)-8000万元其他负债(未付支票)+6400万元储备货币
货币发行+400万元B行法定存款准备金+800万元B行超额准备金+400万元
资产
负债法定存款准备金
+800万元超额准备金(存款部分)+400
万元现金+400万元
(后续有240万元会被客户提取)贷款(客户丙)+6400万元
存款(客户乙)+8000万元
央行B银行第二节多倍存款创造
--多倍存款创造过程多倍存款创造第三步:假定拿到贷款的客户丙将央行支票存入C银行。C银行增加了6400万元客户存款,需要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保留超额准备金,剩余可以用于放贷;C银行将6400万元央行支票拆分:10%用作法定存款准备金;5%存入央行(超额准备金存款部分);5%从央行取现以备存款客户取现(后续剩余2%,即超额准备金现金部分。被客户取走3%,即现金漏损部分。忽略客户取现导致的存款小幅变动);剩余80%的央行支票用于贷款给客户丁。此时中央银行和C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账户发生如下变化:第二节多倍存款创造
--多倍存款创造过程多倍存款创造第三步:
资产
负债其他负债(未付支票)-6400万元其他负债(未付支票)+5120万元储备货币
货币发行+400万元B行法定存款准备金+800万元B行超额准备金+400万元
资产
负债法定存款准备金
+640万元超额准备金(存款部分)+320
万元现金+320万元
(后续有192万元会被客户提取)贷款(客户丁)+5120万元
存款(客户乙)+6400万元
央行C银行多倍存款创造最终结果:第二节多倍存款创造
--多倍存款创造过程商业银行客户在商业银行存款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客户取现超额准备金(存款部分)库存现金A1000080001000500200300B80006400800400160240C64005120640320128192D51204096512256102.4153.6.....................合计50000400005000250010001500从上页表格可以看出,增加存数量是一个无穷递减等比数列,初始值为
10000万元,公比为(1-20%),因此增加的存款总数为:10000+10000×(1-20%)+10000×(1-20%)2+10000×(1-20%)3+…=10000×1/[1-(1-20%)]=50000(万元)
这表明1亿元初始支票存款,经过多倍存款创造,变为5亿元存款。
其中,源于中央银行的1亿元初始支票存款称作原始存款
经商业银行体系创造出来的4亿元存款称作派生存款。多倍存款创造结果计算:第二节多倍存款创造
--多倍存款创造过程存款创造和派生倍数公式:
第二节多倍存款创造
--多倍存款创造过程多倍存款收缩过程:由同学们课下自行推导第二节多倍存款创造
--多倍存款创造过程利用多倍存款创造公式计算支票存款变动例9.1:
中央银行从A商业银行按照市场汇率购买1亿美元,市场汇率为1美元兑6.5元人民币,在前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0%,超额准备金率7%和现金漏损率3%的假设下,中央银行的操作会导致支票存款增加多少?第二节多倍存款创造
--多倍存款创造过程
利用多倍存款创造公式计算支票存款变动第二节多倍存款创造
--多倍存款创造过程例9.2:
中央银行将支票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1%下调至10%,当前市场上支票存款余额为100万亿人民币,在前述超额准备金率7%和现金漏损率3%的假设下,此次降准操作会导致支票存款增加多少(假定无定期存款)?
本题在黑板上现场板书作答。利用多倍存款创造公式计算支票存款变动第二节多倍存款创造
--多倍存款创造过程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
指一国经济中货币的投入、创造和扩张(收缩)的过程。
具体来说,是指一国银行体系通过其自身的业务活动向社会生产生活领域提供货币的全过程。
动态看:货币供给是银行系统向经济提供货币的过程;
静态看:货币供给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货币量,即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
一国银行系统通过货币乘数为一国的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居民个人所提供的现金和银行存款货币的总和。
有存量和流量之分,现实中一般指存量第三节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的含义及刻画货币供给的刻画第三节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的含义及刻画货币供给的刻画部门视角:多个部门共同完成
参与者有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企业和家庭、替代性金融市场。
中央银行是源头总闸门,依据经济内生需求/货币政策要求,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引导其增加或减少放贷;
商行是中间环节,权衡银行经营管理的流动性/安全性/营利性原则,决定是否增加或减少放贷;
企业/家庭是终端,依据利率、预期、替代性金融产品等因素,决定是都存款、贷款以及持有多少现金。
替代性金融市场/产品对银行形成竞争,可能减弱存款创造。第三节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的含义及刻画货币供给的刻画资金视角:等额转化与多倍创造
货币供给经历了“超额准备金—原始存款—基础货币”一个连续过程。
超额准备金是先决条件,也是核心环节,没有它就没有多倍存款创造;
原始存款是中间形态,将超额准备金用于放贷时,超额准备金等额转化为原始存款;多倍存款创造过程中,原始存款等额转化为基础货币(详见多倍存款创造结果的表格)
基础货币=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现金漏损
超额准备金、原始存款和基础货币之间等额转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多倍存款创造的过程,是派生存款产生的过程。
注意:基础货币在央行B/S,货币供给=商业银行B/S的存款+企业居民B/S的现金。两者互不包含也不可直接叠加,此处经常有同学混淆。第三节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的含义及刻画中央银行的行政与市场调控利用行政手段调控基础货币
主要方式是调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
r变动,会导致超额准备金和存款派生倍数同时变动。r每0.5个百分点的变动,都会引发货币供给的大幅变动,各国中央银行使用此工具时都非常慎重。
注意调整r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不发生变化利用市场调控基础货币
通过与商业银行进行市场化交易,导致自己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发生变化,商业银行增加或减少可贷放的超额准备金,进而通过金融体系的创造出存款货币第三节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商业银行可以依据自身情况调节超额准备金率注意此处超额准备金包含了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商业银行改变超额准备金率的原因①预期央行会改变法定准备金率;②预期客户存款会增加/减少;③预期贷款风险会加大/降低;④央行超额准备金利息率发生变动。商业银行影响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效果如果中央银行增加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不把增加的超额准备金全部用于放贷(即超额准备金率发生了变化),前者目标会受影响甚至落空
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变化第三节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企业主要通过融资需求影响货币供给增加货币供给,最终需企业增加融资才能实现经济情况好,或企业预期经济情况会变好时,企业才会增加融资需求,且愿意提高利率;经济情况不好,或企业预期经济情况会变差,企业不愿意增加融资需求,更不愿以高利率融资企业融资也会考虑银行贷款之外的替代性金融市场和产品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的目标,受制于企业决策现代经济中企业持有现金较少,与家庭合并分析企业的融资需求和持有现金决策第三节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家庭融资需求主要是消费性融资和投资性融资(住房)家庭融资需求会考虑经济环境、未来预期以及替代性金融产品家庭持有通货(现金)的决策会影响到货币供给
现金持有受支付体系、文化因素、利率水平等因素影响如我国一般春节前大量提现,春节后大量存钱,春节期间现金漏损率较高,会影响到货币供给一国家庭持有通货的变动有规律性,央行会针对规律做出应对,保证货币供给的平稳。中国人民银行一般会在春节前适度增加银行超额准备金,春节后相应减少。家庭融资需求和持有现金决策第三节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替代性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为经济部门提供了额外选择部分投融资可能不经过商业银行体系,比如发达的票据市场可能导致企业从银行融资减少;
部分投融资可能会延迟进入商业银行,比如企业和家庭使用存款大量购买国债,这笔资金在财政拨款之前暂时退出商业银行体系;
部分投融资可能转移至境外,比如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现金漏损率增加,人民币现金流通到境外形成离岸人民币市场
上述情况对于货币供给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需要后续进一步深入分析。银行存贷之外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第三节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主体影响变量变量变动货币供给变动原因中央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ER
原始存款增加
Ms增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RRr
派生倍数变小,负的原始存款
Ms减少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调高ERr
派生倍数变小
Ms下降企业融资需求↘↘融资需求下降,多倍存款创造能力削弱家庭融资需求↘↘融资需求下降,多倍存款创造能力削弱现金漏损率↗↘派生倍数变小替代性金融产品企业家庭从银行融资的需求↘↘需求端从商业银行融资的需求下降,可能导致多倍存款创造削弱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总结表第三节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货币供给的简单模型:多倍存款创造过程揭示了基础货币可以通过存款创造放大一定倍数后形成货币供给。这一过程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公式体现:Ms=m×B
其中,m为货币乘数,Ms为货币供给量,B为基础货币(B=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现金漏损,对应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储备货币)。第三节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模型货币乘数m1和m2推导
M1=D+C=D+c×D=(1+c)×D
m1=M1/B=(1+c)/(r+e+c)M2=D+Dt+C=D+t×D+c×D=(1+t+c)×D
m2=M2/B=(1+t+c)/(r+trt+e+c)
其中,现金总额C,活期存款总额D,定期存款总额为Dt,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Dt/D=t,活期存款准备金率为r,定期存款准备金率为rt,超额准备金率e,现金漏损率c。
注释:此处及教材中m1推导假定不存在定期存款(参照黄达、米什金),如考虑定期存款为m1=M1/B=(1+c)/(r+trt+e+c)第三节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模型模型是静态宏观公式,不能反映微观动态货币创造过程
比如央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和现金漏损不变,则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回收贷款增加法定存款准备金。其结果是基础货币增加、多倍存款收缩和货币供给减少。模型基于多倍存款创造,有严格假定
典型的例子就是次贷危机后,美联储的大规模“防水”并未导致其货币供给大幅增加,因为商业银行同样大幅增加了超额准备金率
第三节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模型货币供给模型使用需慎重货币均衡概念
一定时期内货币供应量Ms与国民经济发展必需的货币需求量Md基本相等。货币均衡可以用公式简单表示为Ms=Md。货币均衡的理解
不是某个时点上Ms与Md绝对相等,而是一定时期内基本相等,因为存在“货币容纳量弹性”
货币均衡不是静止的均衡,而是一个动态的实现过程
货币均衡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一部分)。考虑一般均衡时,需要在宏观经济学框架下讨论
第三节货币供给
--货币均衡本章介绍我国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应四节。通过本章的学习,将了解到货币政策的含义与最终目标,掌握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缺点与运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政策效应的理论与实践。本章简介第十章货币政策第十章货币政策第一节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第四节
货币政策效应本章内容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变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本质上是需求管理(影响总需求曲线)政策。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实施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目的常用最终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最终目标不同第一节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最终目标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单目标论:客观上存在着各个目标之间的矛盾,货币政策只能选择其中一个目标为己任,或者选择稳定物价为唯一目标,或者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双目标论:货币政策应该兼顾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两个目标。双目标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物价稳定的基础,而物价稳定又有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第一节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多目标论: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主要手段,可以对上述各个宏观经济目标产生重要的影响,不能只以一个或两个为其目标,而应该在总体上兼顾各个目标,只是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目标作为相对重点。我国的目标:《中国人民银行法》: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从实践来看,我国货币政策实际上受到多目标约束。
第一节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工具的定义与分类定义: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策略手段。
中央银行
直接控制
货币政策工具
影响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利率及信贷活动
实现政策目标分类: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他政策工具三类。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分类: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俗称“三大法宝”应用:传统上,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含义:中央银行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调节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以及货币供给量的措施。基本内容:
确定适用对象;规定法定比率;规定可充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内容;规定计提基础(哪些存款要交);准备金付息;持有期考核办法。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作用:①保证存款货币机构的流动性;②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③调节货币供给总量。优点:对货币供给影响力强,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缺点:①作用力猛烈,小幅调整会引起Ms巨大波动。不宜作为日常操作工具;②提高法定准备率对各类银行的影响不一样。对“进取型”银行影响大,对“保守型”银行影响小。我国是21世纪法定存款准备金调整最为频繁的大国,这种调整有其内生原因(后续中央银行学内容)。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政策含义: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政策措施。基本内容:①调整再贴现率
影响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数量和资金成本②调整可贴现票据种类
影响商业银行及全社会的资金投向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政策作用:①影响可贷资金的量和价;②可用于调整信贷结构(比如贷款给农村地区企业);③通过再贴现率影响公众预期(利率市场化后这是央行能直接控制的重要利率)。优点:用于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体现政策意图;调节货币总量和信贷结构。缺点:
①央行处于被动地位,商业银行可通过其它渠道缓解资金压力;②再贴现率高低有限度;③缺乏弹性,不宜频繁操作。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含义: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一种政策措施。美联储的买入对象:次贷危机前:国债和国库券次贷危机后:扩展到资产支持证券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作用:①影响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
货币供给;②影响利率水平;③影响利率期限结构(如扭曲操作)。优点:主动性;连续性;微调性;方向灵活性。缺点:
①作用细微,告示效应弱;②需要发达证券市场为前提;③商业银行可通过其它方式弥补准备金的不足。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发挥作用条件:①央行有强大的、足以干预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
②央行能自行决定买卖证券的种类、数量及买卖时间。③有全国性、独立性、不受外部制约的金融市场。④金融市场上的证券种类和数量要适当。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消费信用控制:对不动产之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给予控制的政策措施。通常包括:
首付最低金额;借款最长期限;购买耐用消费品种类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抑制过度的投机。我国原则上不允许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存在股票质押贷款和融资融券融资融券:投资银行向客户出借资金供其买入上市证券,或者出借上市证券供其卖出。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不动产信用控制:对房地产方面贷款的限制措施。对不动产贷款最高额度的限制对不动产贷款分期支付的最长年限的规定对不动产贷款首期支付额度的规定规定分摊还款最低金额优惠利率:对国家拟重点发展的某些部门、行业规定较低贷款利率,目的在于刺激这些部门及行业的生产,调动它们的积极性,以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其它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
具体包括:利率最高限额:设定存款利率上限,防止商业银行用提高利率的办法吸收存款而过度竞争。信用分配:对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加以分配和限制,使有限的信贷资金用到货币当局认为最急需的地方。直接干预:对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进行直接的干预。如规定各商业银行放款与投资范围,放款额度等。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其它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贷款限额: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按国家计划)实行直接限额管制(我国1998年已经取消)。流动性比率:规定商行流动性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提高商业银行流动性,限制其信用扩张能力。特种存款:要求商业银行按一定比例把超额储备缴存中央银行冻结起来的一种存款方式(已多年不用)。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
间接信用指导道义劝告+窗口指导对信用变动方向和重点实施间接指导。道义劝告:中央银行利用特殊地位和声望,通过书面或口头方式,发表看法,提出劝告,促使商业银行自动与其配合,不具有强制性。窗口指导: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的贷款重点投向和贷款变动数量,以保证经济优先发展部门的资金需要。
窗口指导相比道义劝告,更具有隐含的行政指令特征
两者的透明度都相对较弱,一般不正式对外发文公布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以后使用;新的货币投放“路径”常备借贷便利(SLF):
StandingLendingFacility
政策行、全国性商行主动发起,以一对一、抵押方式向央行申请借款,用于满足大额流动性需求。
期限:1-3月(相对SLO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而言期限长些)
利率:由央行确定
常备:平时不用,但一直在那里备用,银行流动性紧张时就可以拿来用。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新型货币政策工具中期借贷便利(MLF):
Medium-termLendingFacility
央行主动发起,以质押方式向政策行商行提供的借款
期限:3月、6月、1年
利率:多以招标方式形成
用途:多用于定向调控,如要求资金用于中小微企业等政策地位:MLF目前已经成为央行增发货币的主要途径。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
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抵押补充贷款(PSL):
PledgedSupplementalLending
央行以质押方式向政策性及开发性金融机构提供的借款
期限:3-5年
利率:央行决定,一般比其他方式从央行的借款低1%
用途: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事业发展政策地位:PSL是央行重要的定向调控工具,近年来发展迅速。2018年,媒体大量报道PSL中的“棚户区改造”信贷推高三四线城市房价,PSL增速开始放缓。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
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TargetedMedium-termLendingFacility操作对象为符合相关条件并提出申请的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大型城市商业银行。从2019年1月开始操作。期限:操作期限为一年,到期可根据金融机构需求续做两次,实际使用期限可达到三年。利率:比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优惠。
用途:支持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央行网站2022年8月首次介绍)人民银行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向,发挥精准滴灌、杠杆撬动作用的工具,通过提供再贷款或资金激励的方式,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特定领域和行业的信贷投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兼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一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建立激励相容机制,将央行资金与金融机构对特定领域和行业的信贷投放挂钩,发挥精准滴灌实体经济的独特优势;
另一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具有基础货币投放功能,有助于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信贷平稳增长。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含义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确定货币政策目标以后,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引起中介指标的变动,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以实现既定货币政策目标的全过程。
第三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第三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古典货币数量论者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货币是覆于实体经济上的面纱,只影响价格不影响产出费雪现金交易数量论马歇尔、庇古现金余额数量论第三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增减会影响利率,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益的影响使投资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进而影响总支出和总收入。第三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前提:①不能存在流动性陷阱
②投资的利率弹性不能太低——IS曲线陡峭第三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学派认为货币需求有其内在的稳定性,而货币供给是一个外生变量
由于货币需求函数中不包括任何货币供给的因素,因而货币供给的变动并不直接引起货币需求的变化。
当货币供给增加时,超过需求的货币供给会使得资产价格上涨、消费支出增加,进而引起投资与总产出的上升。第三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标准中介指标:与最终目标有紧密相关性,并且对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反应迅速的金融变量。可测性:信息资料要能够被中央银行迅速而精确地获得,变量指标定义的内涵和外延较为明确与稳定。可控性:通过政策工具能有效地控制中介指标变量。相关性:操作目标与中介指标、中介指标与最终目标间有密切的联系。抗干扰性:受干扰程度低的变量才能选作中介指标。
第三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变量规模变量:主要指货币供给量和贷款量价格型变量:主要是利率,有时汇率也可作为中介指标货币供给量
可测性:Ms可以通过统计得到,具有较好的可测性。
可控性:基础货币很大程度决定Ms。但中央银行对Ms的控制能力受公众和商业银行的影响。
相关性:Ms与最终目标变量间有较好的相关性,但受到经济、金融环境的影响,如金融创新活动就可能削弱它们之间的稳定的关系。第三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变量贷款量
可测性:从市场上获得,很好的可测性。
可控性:取决于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下可控性强,市场经济下可控性大幅减弱。
相关性:取决于金融结构,银行主导的市场相关性强,证券主导的金融市场相关性弱。1998年后,我国加快了金融市场化进程(相关性减弱),取消了贷款规模控制(可控性减弱),因此贷款量往往作为辅助变量。第三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变量利率可测性:很好的可测性。
可控性: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市场化干预,也可直接进行利率管制(但管制下的利率并非真实市场利率)
相关性:市场化的利率与最终目标相关性强,管制利率与最终目标相关性弱。
我国2015年才初步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此之前,受管制的利率与货币政策目标相关性弱(非真实利率+投资的利率弹性小),因此以前我国并不把利率当做中介指标。第三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变量汇率
可测性:很好的可测性。
可控性:与汇率制度有关,汇率可控性强则意味着放弃一定的货币政策自主性。
相关性:与经济结构有关,小型外向型经济中汇率与最终目标相关性强,大国则相关性相对弱。
克服了可测可控的困难后,相关性成为选择标准,但Ms和利率两个变量无法同时控制。第三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不能同时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货币量为控制目标
以货币量为控制目标会导致利率的波动第三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不能同时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利率为控制目标
以利率为控制目标会导致货币量的波动第三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不能同时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在最常用的两类中介指标: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之间,不同学派有不同的选择。凯恩斯主义倾向选利率,因为凯恩斯学派认为利率变动影响到投资进而影响到最终目标(产出);货币学派倾向于选择Ms,因为弗里德曼认为Ms直接影响通胀率,控制了Ms就治理了通胀(政策目标是通胀)。第三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准备金准备金(特别是超额准备金)的规模,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状况和放贷能力.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职业生涯规划礼仪
- 建设银行人民币贷款合同注意事项
- 工程建设年度借款合同书模板
- 期货交易代理合同格式
- 培训班后如何汇报
- 肺癌手术后心理护理
-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吉林双苯爆炸》课件
- 肿瘤护理及化疗药物
- 年产xxx梯形丝项目投资分析报告
- QTZ63塔式起重机-使用说明书
- 江苏省书法水平等级证书考试硬笔书法专用纸1
- 小学低年级作息时间、课程表
- 卡波姆凝胶的两种制作方法
- 物业维修工的服务规范考核标准
- 儿歌《别说我小》PPT课件.ppt
- 语文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尝试
- 烟草专卖行政执法的现状与对策
- 图像在初中物理教学的应用
- 已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的可行性研究——毕业论文
- (完整版)like练习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