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闽江口协作体期中联考高三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高考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散文须有学,就是要有学养。所谓学养,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学养与知识储备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不仅仅是知识储备。学养是学问和修养的综合,是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整体气质,一种非常自然的能够传递生命信息的书卷气。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作家的学养决定了散文的厚度。好的散文,应当以知识为核心,闪烁着知性的光辉,流露出作家的学养等,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反思,应该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识和深邃的历史感。古人那些优秀的散文作品,总是蕴含着知识的光辉,令人回味无穷。中国古典散文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所以能够承担起这一重任,是因为它们的作者都是学富五车的学者。今天的散文创作能否承担起这一重任,同样取决于作家是否具备相应的学养。散文须有识,就是要有见识。“识”与“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学未必有识,但有识必先有学。学是识的前提和基础,识是学的升华和结晶。思想的深度决定着散文的高度。唐代刘晏总结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明确提出“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文艺观,强调“士”要先培养自己的胸怀、器识,培养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基本信仰和价值观,然后才能从事文艺创作。“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曾在《典论·论文》中强调了文章的价值,认为文学创作是有关治理国家的伟业,是万世永不消亡的大事。可以说,中国散文形成之初,就不是为作文而作文,而是自觉承担了较为重大的社会责任,表现了当时人们最关切的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左传》《战国策》中的那些文章,讨论的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纵观古代散文传统,占据绝对优势和统治地位的是“文以载道”的创作主张。在作品中表达一种价值、一种追求,或者表达对某种价值的希冀和愿望,这不就是文学的责任吗?《论语》的“仁义礼智信”,《道德经》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的“天人合一”“清静无为”,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韩愈的“不平则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这些都是“道”,表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天下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作家有着怎样的胸襟,才有怎样的格局;有着怎样的格局,才有怎样的境界。有大胸襟者,方有大格局;有大格局者,方有大境界。散文须有情,就是要有情感、有情怀。有情的散文才有温度,“情感”是散文的基底和内核。没有情感的散文是冷冰冰的,不能给人以温暖。中国散文素有伟大的抒情传统。陈世骧认为:“抒情精神在中国传统之中享有最尊尚的地位,正如史诗和戏剧兴致之于西方。”我国古人没有情感教育这个概念,但是很多散文实际上起到了情感教育作用。像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都是以情动人的上品。清代张潮表示:“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散文是“情感的试金石”。作者有没有情感、情怀,从他的散文中一望而知。散文必须有情,但不能过度抒情,不加节制的抒情逾越了散文的边界,必将招致读者的反感。散文须学、须识、须情,是一个很高的标准。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我努力向这个标准靠拢,但深知自己学养不足、见识不深、功力不够,只能通过多读经典、不断学习来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纵观当下的散文创作,这一问题也或隐或显地存在着。不少散文,可以说才华有余,学识不足,没有感情。也许有的作家忙于创新,不屑于学习传统,这是很危险的。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过:“有些青年作家不大愿读中国的古典作品,我说句不大恭敬的话,他的作品为什么语言不好,就是他作品后面文化积淀太少,几乎就是普通的大白话。作家不读书是不行的。”“看来所有的人写散文,都不得不接受中国的传统……既然我们自己的散文传统这样深厚,为什么一定要拒绝接受呢?我认为二三十年来散文不发达,原因之一,可能是对于传统重视不够。”我相信,不管散文如何变化如何创新,它的这些基本价值永远不会过时,学、识、情,这个本不能丢。这是散文的生命,是散文的灵魂,也是散文之所以存在的价值之所在。广大读者之所以依然爱散文,爱的就是它所传达出的真善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摘编自徐可《散文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天的散文创作要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关键在于散文创作者应具备相应的学养。B.散文创作者的学养决定了散文的高度,其思想的深度则决定着散文的厚度。C.散文须有情,但必须有所节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背影》都是这方面的佳构。D.纵观古代散文传统,“文以载道”创作主张占有绝对优势,这是作家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第二段的内容可以看出,“识”与“学”具有紧密的联系。这里所说的“学”即为“学养”。B.苏轼提出“腹有诗书气自华”,隐含的意思即为多读书可以丰厚自身的学养,涵养气质。C.“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都是强调了散文的社会责任。D.结尾汪曾祺的那两句话意在强调,当时散文创作不发达的主要原因在于有些青年作家不大愿读中国的古典作品,对于传统重视不够。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A.《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B.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C.白居易《与元九书》:救济人病,裨补时阙。D.袁枚《答王梦楼侍读》:诗宜自出机杼,不可寄人篱下,譬作大官之家奴,不如作小邑之簿尉。4.作家如何才能做到有学养、有见识?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论证散文须学、须识、须情?请根据文本概括。(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八百米故乡苏童1982年夏天,在一条名叫齐门外大街的街道上居住了二十多年之后,在把四个子女都养大成人之后,我父母乔迁新居,从苏州城最北端的那条老街上继续往北五百米,过一座石桥,再穿越一条很短、很狭窄的街道,左手是我母亲工作的水泥厂,右手的工厂宿舍楼,就是他们的新家。这次乔迁的直线距离,没有超过八百米,当时我在北京上大学,在千里之外,对新家充满了热情的想象,因为那是新房,在三层楼上,新居的高度和抽水马桶、阳台之类的东西已经让我足够兴奋。我清楚地记得暑假回家的第一个下午,我在新居的阳台上眺望着远处的风景,怀着一种新生的心情。远处的风景,正面方向是水泥厂工厂区白色的大烟囱和水泥窑,侧面远眺,能看见一家炭黑厂黑色的烟囱和黑色的厂房,在水泥窑的后面,有京沪铁路通过。我从小生活的旧屋,其实就在东南方向八百米处,我视线能及的地方,但是其他的房屋挡住了那旧屋,我什么也看不见。八百米成为一个象征,就像一个人发现故乡的路,很短,也很长。①但是从文学意义上说,八百米也许可以成为一个故乡了,只是稍显局促而已。从孩提时代到二十岁,我主要是在苏州城北的这八百米范围内活动,成长。我的写作,其实一直在利用这局促的八百米的故乡,有一些事物总是在我创作过程中浮现在脑海里,分别是河水、铁路、工厂,河里的客船、驳船和农用船,许多敞开的房屋的门洞,早晨和黄昏街上的人流和嘈杂的市声。那八百米范围里的居民,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有好多人脸会在我写作的时候悄悄一闪,进入我的记忆,那些事物,那些人,都以故乡的名义降临。齐门外大街如今拆了一半,保留了一半,被拆去的是临河的房屋,127号,这个门牌号码现在应该是消失了。那曾经是我母亲的家族很多人的旧屋,一面临街,一面临河。临街的那一侧住着我大舅一家,隔着一个小小的天井,临河的两间屋子曾经住着我们一家和我三舅一家,而在天井的耳房里住着我外祖母。我三岁那年三舅买下了隔壁一户人家的私房,住到了我们家的隔壁。这样,一个家族的人各有门户,却又紧紧地靠在一起。我母亲这一家家境贫困,从镇江地区的扬中岛上出外谋生,移民到苏州,一直团结在我大舅的周围,一起居住,一起生活。之前,在我和我哥哥出生之前,我们三家人和外婆一起住在另一条街上,东汇路南田村的一所更拥挤的房子里,很奇怪,我后来算了一下那两所房子间的距离,差不多也是八百米。②八百米的世界,对我们一家,曾经是一种宿命。唯一不同的是1982年夏天的搬迁,让我母亲与这个家族分开了,分开八百米,不算很远,但也不近。这使我母亲在腌咸菜的季节里格外头痛,腌菜的大缸没法搬到新居里去,而且,我母亲特别信任我二舅的脚,认为只有他踩出来的腌菜才好吃。现在,缸没有了,踩缸的“脚”也不在身边,只好放弃腌菜了。我们这个家庭有点特别,几家人聚拢在一起,在一个新的居留地过着家族式的生活,似乎就是要为下一代更改故乡的名字。但故乡的名字是不容易改变的,我们家周围的邻居大多是苏州的老居民,他们早已接纳了我们这个家族,但是,对于我们127号的日常生活,毕竟是有点好奇的。而语言问题首当其冲,语言在我们这个家族里无法统一,我外祖母不会说苏州话,我大舅母不会说扬中话,我的父母和舅舅们则交替使用家乡方言和苏州话——他们互相之间用家乡话交流,对孩子们、对外人都说流利的苏州话。长辈们的家乡方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让我们这些孩子感到恐惧,就像一个隐私,唯恐给外人听到,可惜的是,这隐私无法藏匿,因为长辈们从不以他们的家乡为耻。③我们家的下一代都为上一代的家乡辨解过,为地理位置辩解,为口音所属方言辩解,出于虚荣心,或者就是出于恼怒。当你为父母的口音感到恼怒时,你如何体会“故乡”这两个字带来的荣耀?相反,下一代体验的是一种隔绝故乡和遗忘故乡的艰难。说到底,孩子们是没有故乡的,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农村移民的孩子。失散,团聚,再失散,是我母亲的家族在扬中、苏州两地迁徙生息的结局,没有土地的家族将永远难逃失散的命运。我母亲的家族在几十年的艰难时世里一直聚合在一起,是一个亲密的家族圈的生活,但最终,在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里,一切烟消云散,这个家族的第一代、第二代,还有第三代,最后还是失散了。五年前,随着苏州齐门外大街的拆迁重建,我的大舅和三舅妈都被安置在了别的居民小区。同样的,由于亲戚关系不可避免地日渐疏远,我甚至从来没有去过他们的新家。我在苏州城里有好多表姐表哥,但我不知道他们住在哪个地方,他们的孩子纷纷到南京来求学,我设法找到他们,把这些年轻的大学生叫到家里来,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晚餐过后,接到那些表姐表哥的,是致谢的,之后,又恢复漫长的疏远,联系中断了。我童年时代热闹的家族圈生活完全萎缩了,家族对于我来说,仅仅是由直系亲属组成,每次回到苏州,我的足迹仅限于我父亲的家和我兄弟姐妹的家,甚至他们都不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每两家之间的距离都很遥远,远远超过八百米。④对我来说,超过八百米,故乡便开始模糊,开始隐匿,至此,我的八百米的故乡已经飘忽不见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自“我”父母乔迁新居始,以齐门外大街的拆迁重建终。通篇采用了顺叙的叙述顺序,显得有条不紊、合情合理。B.文章选用的石桥、客船、临河的房屋等江南习见的风物极具典型性,体现了南方作家浓郁的地域创作特色,增添了散文的趣味性与可读性。C.在作者看来,不断的搬迁不仅导致亲人距离上的疏远,还不可避免地导致其情感上的疏离。D.文章的叙述于平实中富有怀旧气息,对八百米故乡种种事物的罗列,勾勒出故乡的风土人情与烟火气。7.对文中画线句子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局促”一词,意为对于文学载体意义上的故乡来说,“八百米故乡”的确稍显狭小。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并引发下文的叙述,结构上承上启下。C.句子③中“虚荣心”,是“我们家的下一代”普遍的一种心理状态,即“以自己的家乡为荣”。D.句子④发人深省,并照应题目,表达了作者对记忆深处“八百米故乡”的深切缅怀。8.有人认为本文的题目不合适,应该改为“故乡的回忆”。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简要分析原因。9.本文曾被《读者》的《文苑》栏目选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编审,请从选材、构思、内容等方面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元年①春,不书即位,乱故也。狄人伐邢。管敬仲②言于齐侯③曰:“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请救邢以从简书。”齐人救邢。夏六月,葬庄公,乱故,是以缓。秋八月,公及齐侯盟于落姑,请复季友也。齐侯许之,使召诸陈,公次于郎以待之。书曰“季子来归”,嘉之也。冬,齐仲孙湫来省难,书曰“仲孙”,亦嘉之也。仲孙归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公曰:“若之何而去之?”对曰:“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公曰:“鲁可取乎?”对曰:“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君其务宁鲁难而亲之。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晋侯④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霍、灭魏。还,为太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士蔫曰:“太子不得立矣,分之都城而位以卿,先为之极,又焉得立?与其及也,不如逃之,无使罪至。为吴太伯,不亦可乎?犹有令名。且谚曰:‘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天若祚太子,其无晋乎!”卜偃曰:“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启之矣。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今名之大,以从盈数,其必有众。”初,毕万筮仕于晋,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震》⑤为土,车从马,足居之,兄长之,母覆之,众归之,六体不易,合而能固,安而能杀,公侯之卦也。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节选自《左传·闵公元年》,有删改)【注】①元年,指鲁闵公元年。②管敬仲,即管仲,“敬”为其谥号。③齐侯,文中指齐桓公。④晋侯,文中指晋献公。⑤《震》,与前文的《屯》《比》《固》等,皆为《周易》中的卦象。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不A可B犹C秉D周礼E周礼F所以G本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厌,文中指满足,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句中的“厌”意思不同。B.嘉,文中指赞扬,与“肇锡余以嘉名”(《离骚》)句中的“嘉”意思不相同。C.右,即车右,古时乘车位在御者右边的武士,与《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参乘”所指相同。D.复,通“覆”,指庇护,与“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句中的“复”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A.从文中“缓葬庄公”“齐使省难”等事件及“乱““不去庆父,鲁难未已”等原因看,刚即位的鲁闵公面临严峻挑战。B.在仲孙湫看来,亲近施行礼义的国家,依靠稳定坚固的国家,离间内部涣散的国家,灭亡昏暗动乱的国家,是称霸诸侯的法则。C.士蔫认为太子申生得到的封赏已至极点,不可能成为诸侯继承者;同时也指出申生离开晋国另立国家就不能保持好的名声。D.卜偃与辛廖都认为毕万的后代必定昌大,但其依据有别:前者主要依据毕万姓名的寓意及眼前的赏赐;后者主要依据卦象推演。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齐侯许之,使召诸陈,公次于郎以待之。(2)谚曰:“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天若祚太子,其无晋乎!14.管仲提醒齐桓公应当发兵援救邢国的话很值得咀嚼玩味。请结合文本有关内容简要概括其谈话技巧。(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谢池春陆游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15.下列对这首词有关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颜青鬓”运用肖像描写,塑造了年轻将领意气风发英雄形象,和首句“壮岁从戎”相照应。B.“笑儒冠、自来多误”抒发对壮岁戎马生涯消失的感慨,与辛弃疾《破阵子》词结尾的“可怜白发生”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C.“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写词人抗金报国愿望落空,被迫隐居家乡,泛舟镜湖等地,以自我解闷消遣。其失落感跃然纸上。D.“望秦关何处”写大好河山至今仍未收复,但词人意志并未消沉,流露出意欲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之感慨。16.这首词塑造了一位什么样的词人形象?主要采用了哪种手法?请结合本词谈谈你的理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周公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求贤若渴。(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出对权贵的极度蔑视。(3)《答司马谏议书》中,表明王安石不因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后,科学界基本形成一个共识:地震是不可预测的。但最近,一位名叫日置幸介的日本科学家提出了一个A:在地震发生前半个小时甚至更久,地震发生地上空的电子就会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似乎是即将发生的地震引起的。日置幸介没有立即发表自己的发现。①在日本东京大地震之后,②他观察了另外两次大地震,③这地震两次都有详细的GPS数据。④日置幸介发现,⑤在这两次地震发生前至少30分钟左右,⑥电子密度都出现了明显增加;⑦地震越大,⑧电子密度出现变化的时间提前。在2014年智利的级地震中,电子密度出现变化的时间是提前了25分钟,而在级的日本东京大地震中,这一提前时间则是40分钟。所以说,电子信号不仅提示地震即将发生,还会表明B。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提出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业书撰写短视频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项目商业计划书
- 图形对称与镜像训练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项目商业计划书
- 企业员工健康福利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探讨
- 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助力幼儿园教学资源整合
- 大班健康课件认识牙齿
- 智慧医疗软件开发实施方案范文
- 精神科患者基础护理
- 互联网公司不服劳动仲裁起诉书范文
- 一键换色目录样式合集模板
- 2024-202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 中试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 光伏发电建设项目二级安全教育培训考试试卷(附答案)
- 大学英语四级高频词汇1500+六级高频词汇1500
- 竣工工程安全评估报告
- 《基础护理学(第七版)》考前强化模拟练习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中学教科研课题管理制度
- 叉车司机证考试题库(含各题型)
- 房屋永久居住权协议书(2篇)
- 《问诊与体格检查》课件
- 2025-2030年中国合成氨产品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