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第11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第11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第11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第11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第11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间/20分钟一、选择题1.[2018·山东济宁模拟]关于丰岛海战的发生时间,日本海军司令部编写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载:“七时五十二分……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应战。”我国史学研究者根据中文记载,尤其是《济远航海日志》考定:首先发炮的是吉野,时间为七时四十五分,济远发炮时间确是七时五十二分,却是为了自卫还击。史学界的这一考定 ()A.揭示了日本蓄谋已久的侵华企图B.说明了日本是甲午战争的真正挑起者C.反映出中国是甲午战争的受害者D.论证了日本在丰岛海战中占据优势的原因2.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其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3.1899年,在清政府拒绝其租借浙江三门湾的要求后,意大利向清政府下达最后通牒并派遣军舰来华威胁。清政府严令沿海各省加强海防,并调派北洋水师铁甲巡洋舰南下与之对峙。最后意大利宣布放弃对中国沿海的任何要求。这反映了当时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清政府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C.政治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D.战争失利并未中断中国的近代化进程4.法国媒体曾刊登一位回国士兵的陈述:“从北堂我们开向皇宫,修道士们跟着我们同去,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我们奉命在城中为所欲为三天,爱杀就杀,爱拿就拿,实际抢了八天。”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记述:“仅在河北任丘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梅子明就以‘用人头抵人头’为口号,杀害了中国无辜农民680人。”材料反映的这场战争 ()A.导致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被破坏B.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C.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D.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5.[2018·山西太原期末]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的内容,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6.[2018·山东泰安一模]下图是清政府各年财政收支的盈余情况。可以从中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A.晚清时期的贸易赤字愈演愈烈B.对外赔款加剧了晚清财政负担C.近代前期的半封建化程度加深D.经济崩溃是清政府灭亡的主因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甲午战败后中国士大夫心态——摘编自周松青《甲午战争与士大夫心态》从材料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课时作业(十一)1.B[解析]根据题目中“关于丰岛海战的发生时间”不能体现日本蓄谋已久,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首先发炮的是吉野,时间为七时四十五分,济远发炮时间确是七时五十二分”得出日本是甲午战争的真正挑起者,故B项正确;题目中牵涉的是丰岛海战的发生时间,并未牵涉受害者的问题,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丰岛海战的发生时间”不相符,故D项错误。2.C[解析]《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中国东南失去防御;赔款二亿两白银,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等,“夺我生产”,故选C。《南京条约》未涉及“设机造货”,A项错误;《天津条约》未涉及割占中国大量土地,B项错误;《辛丑条约》并未割地,D项错误。3.D[解析]根据“清政府严令沿海各省加强海防,并调派北洋水师铁甲巡洋舰南下与之对峙”,结合所学,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开始重建,说明战争失利并未中断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选D。材料仅提到意大利提出无理要求失败,无法体现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A项错误;19世纪末,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国际地位下降,B项错误;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而且材料涉及的是军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C项错误。4.D[解析]美国传教士杀害中国无辜农民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列强获得了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故选D。导致中国主权进一步被破坏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材料内容反映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符,A项错误;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与材料内容反映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符,B项错误;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华北地区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材料内容反映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符,C项错误。5.B[解析]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转而扶植在华代理人,故选B。《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项错误;“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与近代列强侵华史实不符,C项错误;《辛丑条约》是列强侵华的进一步深入,D项错误。6.B[解析]1896年后出现的这一现象,结合所学可知其原因是甲午战争后对日本的巨额赔款以及《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故选B。图中显示的是从鸦片战争前到20世纪初清政府的财政收支盈余情况,特别是到1896年出现明显的入不敷出现象并逐渐加重,但这并不是贸易赤字愈演愈烈的结果,A项错误;财政收支的盈余情况也不能说明近代中国半封建化程度加深,C项错误;清政府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D项错误。7.示例一:论题:甲午战败加速了中国士大夫阶层价值观的分化。阐述:甲午战败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精神上都使中国遭受到重大挫折,中国士大夫对这场挫折的反应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以抨击为取向的士大夫,他们不仅批判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也仇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体现了部分士大夫的消极心态;而以发奋图强为取向的士大夫,主张学习日本,进行维新变法,正视中国现实。无论哪一种心态取向,都说明在甲午战败后中国社会处于转型中,中国士大夫阶层价值观出现了分化。(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二:论题:甲午战败使中国士大夫阶层尝试新的强国模式。阐述:甲午战败后,遭受到政治和精神双重挫折的中国士大夫阶层,虽然对战败表现出不同的心态取向,但都体现了对民族危机的关注。抨击取向虽批判了洋务运动和体现了对日本的仇视,但这种批判和仇视,有利于中国尝试新的强国模式,从而为维新运动的开展提供可能。发奋图强取向更是体现了民族的觉醒,他们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