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货币政策的区域异质性效应形成机理与实证研究
一、对我国未来货币政策的展望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灵活、谨慎的货币政策的制定已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普遍使用的一项重要措施。传统的货币经济学认为,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货币当局调节货币政策工具、进而影响微观主体的需求来实现(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这种观点把实体经济看成一个整体,并未考虑各微观主体的差异性。然而,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表明,我国内部各省域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甚至经济基础差异巨大,省域之间的经济、金融均存在典型的非同质性特征。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不平衡与二元特征无疑会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产生影响,从而有可能使得货币政策在不同地区的实施效率存在明显差异,我们把这种差异现象称为货币政策的区域异质性效应。这一现象的存在不仅加大了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难度,甚至有可能激化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内在矛盾,最终没有缩小反而加大区域差距、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相关成果主要围绕“是否存在区域异质性效应”、“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两个主题展开。Scott(1955)较早对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效果进行了区域分析,其后对美国进行研究的代表性文献有:CarlinoandDefina(1998、1999)、OwyangandWall(2003)、FieldingandShields(2007)等。对欧元区进行研究的代表性文献包括BelkeandGros(2005),Hayo(2006),AdamElbourneandJakobdeHaan(2009)等。对中国进行研究的代表性文献有:宋旺等(2006)、丁文丽(2006)、曹永琴(2007)、石华军等(2008)、卢盛荣等(2009)、欧阳志刚等(2009)、蒋益民(2009)、蔡彤娟(2010)等。虽然研究方法不尽相同,结论也不尽一致甚至完全相反,但这些成果将有助于深化人们对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功能的认识,有助于丰富理论界研究货币政策效率问题的视角,因而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同时,现有成果在以下三方面仍需深化:(1)在理论分析层面,大多学者采用了IS-LM模型和最优货币区理论等分析框架,此类框架的运用前提与我国实践相差较大;(2)在对我国进行相关研究时,尽管大多数学者考虑到了经济、金融发展二元性的特定国情,但对区域经济的划分大多是“三分法”或“八分法”(1),研究并没有细化到省域层面。在省域经济金融差异多元化的客观条件下,难以真实反映中国经济金融内部的多样性,从而影响结论的可靠性;(3)对于货币政策目标的检验,国外文献侧重于物价,国内文献侧重于经济增长,对经济增长和物价两个指标都进行分析的文献偏少。因此,在一个地域广阔、省域经济金融差距明显的大国,其统一的货币政策是否存在政策效率的省域异质性?货币政策效率的省域异质性机制是什么?其理论基础是什么?如何积极地应对政策效率的区域异质性以实现货币政策效用的最大化?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能更清晰地考察中国省域经济金融的实际,对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保证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也将具有重要意义。二、oca理论的运用从商品和货币两市场均衡推导出来的IS-LM模型,是被用来分析货币政策变化产生效果的最常见工具之一。然而,我国各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这显然并不符合IS-LM模型的“经济个体同质性”假设前提。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寻找并梳理出货币政策区域异质性效应的理论依据。在解释货币政策区域实施效果时,蔡彤娟(2010)曾运用最优货币区(OCA)理论,从不同区域之间的生产要素流动性、经济开放度、产品多样化程度、通货膨胀相似性和冲击对称性等方面分析。本文认为,OCA理论是验证各经济体是否有必要实施统一货币政策、建立最优货币区的重要理论;如果各经济体之间的上述几方面差异较小,则宜统一货币政策、建立最优货币区。在OCA理论中,“是否要实施统一货币政策、建立最优货币区”是要求证的命题,而本文要求证的命题是“在已经实施统一货币政策的前提下,各区域的效果是否存在明显异质性”。因此,本文不能直接运用OCA理论来构建分析框架。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从中可以看出,维持总价格水平的相对稳定和实现总产出的持续增长是我国央行最主要的货币政策目标。宏观经济学中的AD-AS模型正是研究总价格和总产出两者关系的重要理论。本文将借鉴这一理论来分析货币政策的区域实施效果。假设P表示价格水平;Y表示产出,AD为总需求,AS为总供给;存在2个不同的区域:区一和区二。生产率的区域差异等因素使得两区的AS曲线斜率不同。为集中分析货币政策变化对总需求的影响,假设两个区域的AD曲线斜率相同。我们以扩张性货币政策为例,讨论其在不同区域的实施效果。扩张性货币政策将使得总需求曲线由AD右移至AD′、均衡点由E右移到E′、价格水平由P上升至P′、产出水平由Y增加至Y′。1.区二的as曲线斜率图1中,当市场要素完全流动时(即各区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区域之间不存在市场分割),扩张货币政策引起的价格调整幅度相同(P1P1′=P2P2′)。假设区一的AS曲线斜率小于区二(这意味着,区一的生产潜力将大于区二;即使货币供应量增加,区一的企业仍愿意以现行价格提供社会所需的商品),则区一增加的产出超过区二(Y1Y1′>Y2Y2′)。图1表明的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两个不同区域的价格调整幅度相同,但区一增加的产出大于区二。2.对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影响市场分割将使得商品价格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在图2中,我们发现,即使两个区域的生产潜力或供给能力的差异较小(区一的AS曲线斜率与区二差异较小),统一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仍将产生明显不同的区域效果。图2表明的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一个区域的价格变化和产出增加均大于另一个区域(P1P1′>P2P2′,Y1Y1′>Y2Y2′)。这表明货币供应量在区域间的分布并不均匀。在图2中,区一每单位产出获得的货币供给量大于区二。3.区域市场的相对差异,核心图3中,两个区域的市场存在分割(价格调整幅度存在差距,P1P1′≠P2P2′),生产潜力或供给能力差异较大(区一的AS曲线斜率明显小于区二)。此时,统一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一个区域的价格变化幅度小于另一个区域(P1P1′<P2P2′),而其产出增加幅度却大于另一个区域(Y1Y1′>Y2Y2′)。根据王丹(2009)等成果,当市场化程度较高时,原材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和产品的供给弹性也都较大;生产潜力较大的发达地区可以在同等生产成本基础上提供更多的产品,或者说此类地区在生产同样数量产品的前提下能支付更低的工资等生产成本,最终导致图3中Y1Y1′>Y2Y2′且P1P1′<P2P2′。从上面的三个图中可以看出:在价格水平和产出方面,统一的货币政策在不同区域产生的效果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各区的市场化程度、生产潜力是影响货币政策区域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对于我国而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为发达地区提供了充足的低成本劳动力。当面临统一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发达地区容易迅速获取大量的低成本劳动力、投入生产来满足本区域扩大的总需求。但是,对欠发达地区而言,企业只有付出更高的工资才能招到更多的工人,而由于此类地区生产率较低,往往无力支付这些较高的生产成本,最终导致欠发达地区的产品供给弹性较低,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的产出增加幅度较小。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各地的市场化程度等均有了显著提高。统一的货币政策是否导致产出和价格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差异多大,需要进一步实证检验。三、样品设计1.高频+高频市场研究(1)货币政策代表变量。货币政策本质上是中央银行通过直接控制工具变量引起中介变量(利率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从而间接影响最终目标变量。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滞后,在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利率还无法直接反映市场资金的实际供求关系,利率尚未真正进入货币政策的主要变量系统,故目前仍采取以货币供应量为主的数量型间接调控模式。货币供应量有M0、M1和M2三个统计口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货币内涵将越来越广泛,广义货币M2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将越来越紧密。鉴于此,本研究选择M2作为货币政策的代理变量,并对之取自然对数以消除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1),记为LM2。(2)货币政策目标的代表变量。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是我国货币政策的双重目标,因此在衡量我国货币政策效率时也主要从以下两个视角考察,其目的在于对货币政策在各省域的终极目标实现效率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一是省域经济增长指标。反映各省域经济增长的最佳指标首选GDP,但目前GDP月度数据具有不可得性,因而需要寻找其他替代变量。与其他文献的研究视角不同,本文认为,与货币供应量密切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代表省域经济增长的次优指标,故本研究选择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作为经济增长的代理变量,并分别记BJCA、TJCA等代表北京、天津等省域的固定资本投资额,取自然对数后分别记为LBJCA、LTJCA等。二是省域物价指标。一直以来,消费物价指数CPI在货币当局政策调控中都具有突出地位,因而本研究拟以省域CPI指标来衡量货币政策在维持物价稳定目标上的政策效率,各省域CPI指数的自然对数也分别记为LBJCPI、LTJCPI等。由于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指数量纲不同,故为准确揭示货币政策对不同省域物价的冲击作用,在分析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之间的关系时,本研究对货币供应量进行了相应的指数化处理。(3)样本选择。在样本区间的选择上,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和时效性,本研究面板数据中货币供应量、省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CPI时间跨度确定为: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1)。采用月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有二个原因:一是由于数据可得性原因,年度数据容量有限,因而,月度数据相比年度数据能够保证样本容量足够大,从而使得模型估计结果可靠性更高,可信度也更高;二是金融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任何金融领域、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变化,将能迅速地在实体经济中得到反映,所以,月度数据比年度数据能够更加灵敏地反映实体经济随货币政策变动的趋势和程度大小。这样,采用高频月度数据既可避免年度数据对动态信息的掩盖,又可以满足模型估计对样本量的要求。传统的区域划分方法是“三分法”或“八分法”。这两种方法虽然简化了样本的维度,为研究提供了方便,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区域内部的差异性,减少了统计数据中的有效信息,有可能人为降低货币政策效率的省域异质性强度,从而降低实证检验结果的可信度。因此,与传统区域划分“三分法”或“八分法”不同的是,本文的研究样本选择的是全国31个省域(含直辖市、自治区),以尽可能使各省域经济金融特征得到体现,增强研究的科学性。除特别注明的数据来源以及波动系数来自于作者根据脉冲响应曲线计算外,本文其他数据全部来自于各省域统计局网站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2.基于var模型的政府市场冲击与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在计量经济学上确定货币政策是否是引起物价与经济增长变量变动的原因,一般用Granger(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若货币政策自变量Xt的滞后值在对物价水平或经济增长变量的现值解释方程中是显著的,则可确定货币政策自变量Xt是物价水平或经济增长变量的Granger原因。货币政策对物价水平与经济增长存在“政策溢出”效应,人们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即在货币短期非中性的前提下,货币政策对经济系统施加的外在随机冲击或扰动能通过特定的传导路径对物价水平与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传导路径是否有效对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存在重要影响。如将每省域看做一个经济系统,则传导路径的有效性有赖于经济系统的介质特征。在统一货币政策的随机冲击下,如政策同时作用于差异化的不同经济系统,则经济系统传导介质差异将引致“政策溢出”效应的差异,进而引起不同经济系统物价水平与经济增长的非同质波动。为考察货币政策随机冲击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我们可以使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与结构式经济计量模型相比,VAR模型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脉冲响应函数,不需要添加任何先验性约束却能够详细且动态地描述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轨迹,从而避免了因经济理论的不完善及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的划分困难问题,因而,在分析货币政策外部冲击与物价水平、经济增长时间序列之间的动态轨迹时,本文认为,VAR模型更具有其特殊的适用性。基于以上的共识和逻辑判断,结合我们要探讨的命题,本文设定如下向量自回归方程,以对前文所提问题进行检验:其中:式(3)和式(4)分别是k维内生变量(经济增长与物价水平),L(·)表示不同省域变量的自然对数值,xt=(x1t,x2t,…xdt)′是d维外生变量(货币供应量),n是模型滞后阶数。每个省域的滞后结束由赤池信息准则AIC(AkaikeInfoCriterion)和施瓦茨准则SC(SchwarzCriterion)加以确定,T为观测样本量。αt…αn,B及βt…βn,C为要估计的系数矩阵,εt为服从白噪声过程扰动变量。上述向量自回归模型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脉冲响应函数可以观察物价水平与经济增长对货币政策一个标准差信息冲击的脉冲响应值,刻画物价水平与经济增长变量对误差变化的反应和敏感程度,从而测算我国货币政策与省域经济增长、物价稳定政策目标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四、平稳性检验结果由于各样本的基础数据均为时间序列数据,为了提高实证研究的客观性,需要首先对相应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ADF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限于篇幅,结果未详细列出),货币供应量、各省域固定资产投资额及价格指数的自然对数三变量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但对之进行一阶差分后,各变量均成为平稳时间序列(1)。故后续实证研究均以相应变量的一阶差分值为基础。1.货币存量对其他省域的影响(1)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以确定两变量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为刻画货币政策是否对物价变量具有单向因果关系,对两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2),货币供应量对物价变量的影响存在较大的省域差异。在“货币供应量不是物价变化的Granger因果关系”的原假设检验结果中,广东省对应的p值最大,概率为0.09,甘肃省对应的p值仅为0.003。这暗示着,相对而言,货币供应量对广东省物价的驱动效应不明显,而对甘肃省的物价影响明显。货币政策对两省域的结构性冲击相差30倍。总体上看,货币供应量对市场发育较为充分的东部省域影响力相对较小,而对市场发育相对滞后的中西部省域影响较大。本文认为,其原因可能在于市场发育较为完善的省域投融资渠道比较丰富,民间资本相对充足,因货币政策调整所引起的货币供应量变动相对有限。相反,在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省域,资金来源渠道有限,受到货币政策的冲击则较大。因而在货币政策对不同省域存在结构性冲击的情形下,全国统一货币政策要实现各省域物价同步稳定显然是不可能的。为考察货币供应量对各省域物价水平的动态影响,本文进一步借助脉冲响应曲线进行分析。(2)脉冲响应曲线。在货币供应量与各省域物价稳定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利用脉冲响应曲线以刻画VAR模型中货币政策扰动项一个标准差冲击是如何影响物价这一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也即捕捉VAR系统受到货币政策冲击时的冲击效果。31省域的脉冲响应曲线族显示,对M2施加一个正向冲击之后,各省域均存在一个月的政策滞后期且均在第2期达到最大响应值,之后迅速下降,在第3、4期达到最小响应值。几乎所有省域在第5期反弹至次高点,并在后续期内小幅波动并最终消失(西藏除外)(3)。然而,31省域对M2冲击的响应特征具有共性的同时也存在差异。(1)表1与图4表明,虽然各省域在第2期的脉冲响应均达到最大,但此时省域差异也最大,波动系数达到22.50,第5期波动系数也达到6.03;(2)各期脉冲响应的极值(极大值或极小值)均出现在经济、金融发展水平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这反映出我国货币政策对中西部省域的冲击大且不稳定(比如河南、陕西、安徽等既出现在极大值序列也出现在极小值序列);货币政策对东部经济金融发达省域的影响则相对较为缓和。这同样是由于东部省域的金融市场较为发达、金融机构主体相对多样化及民间资本较为充分等原因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影响程度要明显弱于其他省域,从而物价水平表现相对稳定。2.省域经济增长对货币需求量的动态差异具有相互影响(1)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在“货币供应量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因果关系”的原假设检验中,我们得到的结果表明,对应p值超过0.05、接近0.10的有北京、浙江、广东、福建、山东、河北、海南、辽宁共8个省市,约占25%的比重。而除了内蒙古之外,其他所有省域对应的p值均大于0.01且小于0.05。可见,货币增长对我国整体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在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关系上,省域差异仍然比较明显,如影响概率最大的北京与影响概率最小的内蒙古相差近20倍。为更细致地描述货币供应量对省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动态差异同样可以利用脉冲响应曲线进行分析。(2)脉冲响应曲线。与物价对货币供应量的脉冲响应相类似,31省域的脉冲响应曲线族表明,对M2施加一个正向冲击之后,所有省域经济增长对货币供应量的脉冲响应均存在滞后期,其中北京、浙江、重庆、云南四省域为滞后2期,而其他省域为滞后1期的影响。同时除吉林外,所有省域在第3期出现最大响应值。之后所有省域迅速在第4期达到最小响应值并在第6期达到反弹的次高点,之后响应值逐渐小幅波动并最终消失。各省域经济增长对货币供应量的脉冲响应除了具有上述共性之外,表2与图5表明,脉冲响应的差异仍十分明显。一是货币政策对各省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冲击。比如第2期波动系数为96.83。而与表1不同的是,在第10期各省域经济增长对货币政策的响应不仅没有趋同效应,波动系数反而急剧上升为52.65,这表明经济增长对货币政策的响应差异要远大于物价水平。二是各省域的响应也存在极大差异,除江苏外,极大值与极小值序列中均为中西部省域(1),同样表明货币政策对中西部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大于东部省域。五、基础货币供给侧影响的市场机制前面的实证结果表明,统一的货币政策在我国不同省份产生了明显的异质性效果。对此,在前面AD-AS模型分析中,我们只是粗略地认为,这是因为货币政策变化(扩张)导致了各区域总需求产生了不同的变化,而并未从总需求变化前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深究原因。一般而言,中央银行从制定货币政策开始到最终货币政策作用于全国实体经济需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货币政策制定到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供应量)的过程,其实现主要是依赖公开市场业务、利率,在外贸依存度高的地区甚至可以是汇率的调整;第二阶段是货币供应量指标作用于整体实体经济并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从图6可以看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能否实现,关键看第二阶段企业、个人及金融机构等对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否存在正确而统一的反应机制。正确而统一的反应机制受省域经济、金融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各省域企业、个人与金融机构非同质性,理论上将使共同的货币供应量调整经由三条相异的反应机制作用于各自的实体经济。(1)利率机制。货币内生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冲击将改变货币市场的均衡而产生利率水平的波动,而利率波动将改变资产市场的资金成本,影响收益预期与资产价格,进而引起消费及投资支出的变化,最终影响实体经济的产出与价格。这一利率机制可以表示为:M(货币供应量)→R(利率)→P(资产价格)→I(投资)→Y(产出)与P′(物价)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逐渐深入,资金流动在全国范围内已不存在明显的省域限制。理论上省域间的资金自由流动可以“烫平”彼此间的利率差异。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各省域利率水平实际上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同时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导致企业对资金需求的利率弹性不足。因此,利率机制在我国各省域资金配置中的作用并不明显,即利率机制对我国货币政策效率的省域效应影响相对较弱。(2)信贷配给机制。“二战”以来,以及美国在应对当前经济危机的过程中,信贷配给理论普遍认为,美联储对其利率的调控已无法“烫平”其内部经济的波动。以罗莎(Rosa,1951)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即使市场经济主体投资与储蓄行为的利率弹性不足,货币政策仍然可以对放款人实施信贷可得性的影响从而实现信贷资金的特定流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改革开放的分步骤进行,我国东部比中西部拥有了更有利的政策优势,加上其特定的区位与经济基础优势,东部经济高速增长导致东部省域投资收益率较之于中西部具有较大溢价。因而伴随着全国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信贷资金加速向东部省域集聚,中西部省域则出现资金供应“瓶颈”与“造血”功能缺失,信贷配给现象严重(1)。所以各省域利率水平保持一致的条件下,货币供应量的调整通过信贷配给机制的引导,必然使省域间受到的货币供应量冲击产生差异。(3)外汇管理机制。1994年起,我国实施强制结售汇制度。该制度要求经由外贸途径而积累在企业手中的外汇必须按照规定汇率卖给外汇指定银行,中央银行则在买入外汇的同时按比率同步增加基础货币发行。因而,基础货币供应量与外汇占款之间形成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理论上,外汇占款越多的省域投放的基础货币量也越大。以东中西部代表性省域为例,2009年广东省出口额占全国比重为29.87%,上海市为27.06%,而中西部的湖北、安徽、重庆、陕西的份额分别只有0.83%、0.74%、0.36%、0.33%,可以发现,东中西部省域出口额占全国比重相差悬殊,广东占比接近30%,而陕西只有0.33%。这意味着,2009年,因外汇占款而向广东省投放的基础货币量为陕西省的90倍,加上两地货币乘数的差异,因外汇占款而向广东投放的货币总量比陕西将远高于90倍。所以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东部省域凭借其发达的外向型经济获得了充裕的资金供应保证,而中西部省域的资金供应则要稀缺得多。因此,外汇管理机制导致了各省域资金丰裕程度存在差异,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货币政策在各省域调控效率的异质性。六、货币政策效率省域异质性效应的影响在讨论货币政策的区域异质性效应时,本文至少在三个方面区别于已有文献:(1)不只是进行实证分析,而是更注重梳理适合我国实际的理论基础;(2)实证分析的区域不采用“三分法”中的东部、中部和西部,也未采用“八分法”中的八大区,而是采用更能充分反映区域差异的内地31个省域;(3)不只分析经济增长或物价稳定中的一个货币政策目标,而是从我国的实践出发,通过运用区域AD-AS模型和VAR等计量方法,分析了统一的货币政策对我国不同省域经济增长和物价两个指标的冲击差异。本文得出了三个主要结论:一是我国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不平衡与二元特征使得货币政策传导介质存在非同质性,进而导致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省域异质性效应。对物价与经济增长变量的检验都表明,在统一货币政策的冲击下,各省域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调节机制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时间和程度均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当前货币政策要在全国各省域同步实现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是不可能的。二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差异是形成货币政策效率省域异质性的主要原因。目前利率机制对于货币政策效率的省域异质性影响有限,但信贷配给机制的作用会使得信贷资金日益向东部省域集聚,以此造成中西部省域的资金供应“瓶颈”与“造血”功能缺失;同时,外汇管理机制下的外汇占款对各省域货币投放具有重要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信贷配给机制与外汇管理机制是货币政策效率省域异质性效应形成的最主要原因。三是在我国统一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政策效率的省域异质性不仅加大了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难度,甚至有可能激化省域金融资源配置的内在矛盾,最终不是缓解而是加大省域经济金融的发展差距,并不利于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的结论表明:当前,我国统一货币政策的实施不仅无法实现各省域物价的同步稳定,而且对各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时滞也存在差异。根据威廉森“倒U”曲线理论,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差异具有“先趋异后趋同”的规律;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资源流动等因素会使得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扩大;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地区间的联系会逐步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也将由扩大转为缩小。因而,一方面,区域异质性效应是难以避免的,各项建议和措施的重点不是消除区域差异,而是要缩小过度的区域不平衡;另一方面,区域的异质性程度和发展差距并不会自动缩小,在“市场失灵”时,政府应进行及时的宏观干预,制定并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性货币政策,对失灵的市场进行矫正和补缺,为欠发达地区争取更多的金融资源。在政策制定目标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货币政策目标应侧重于经济增长,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货币政策目标应侧重于物价稳定。在策略选择方面,由于短期内各地区经济发展特征发生较大改变的难度较大,因而必须依靠外部的推动来缩小区域差异。短期内货币政策制定的重点应主要是差别化的区域货币政策;从中长期来看,应通过相关制度的改革来增强生产要素在不同区域之间的流动性,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改善各地区金融环境,从而引导各地区逐步走向经济与金融的融合。主要措施如下:(1)实施区域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为了防止宏观调控“一刀切”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人民银行自2004年4月25日起已经对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即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信贷规模扩张程度等指标挂钩: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低、不良贷款比率越高,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高;反之,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高、不良贷款比率越低,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低。在当前通胀压力较高的宏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生消防演练课
- 超星食品安全组日常饮食
- 部编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课件
- 放射性皮炎的护理重点
- 1.1 物质结构研究的内容课件高二上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 彩虹教案反思
- 虎和兔说课稿
- 函数的说课稿
- 产科科室护理一级质控
- 被针刺伤应急演练
- 《西游记》导读(12-15回)
- 出租车行业管理方案
- 【课件】第四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课件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 DB34∕T 2290-2022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规程
- 2024年中国彩屏GPS手持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1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导游服务赛项-导游英语口语测试题库
- 2024年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历年高频500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文印竞标合同范本
- 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历史试题
- 2024至2030年全球及中国强光手电筒行业发展现状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汽车EPS无刷电机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