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江段史前人类活动的考古学观察
一、施岩石器、石器和骨器的基本遗产和采集点分布怒江发源于西藏唐古拉山南麓。流经西藏东部和南部,流经云南省西怒江2060公里,保山县和德宏藏族自治省。然后向南穿过缅甸(salvi江)进入印度洋。全长2820公里,全长1540公里,云南江段615公里。本文述及范围为云南江段两岸之上述三地、州区域,地处横断山西南部,大致北起贡山县以南,南起临沧地区和中缅国界以北,东括澜沧江以西,西括中缅国界以东,面积共4.5万多平方公里。位于怒江之西、国界以东的龙川江、大盈江与沧、怒两江构成典型的帚状水系。诸江均沿横断山断裂线南流,横断山系诸山脉与诸江相间排列。高黎贡山在怒江之西,怒山(碧罗雪山)在沧、怒两江之间,山高谷深,在滇西北区域两山海拔高达四、五千米,山川紧逼,缺少较大的河谷冲积平原,但到达尾梢地带的保山、德宏后下降至一、二千米,江面海拔低至数百米,山地、河谷渐趋开阔,出现了较多的断陷湖盆和河谷冲积盆地。在怒山中下段及其尾翼西缘分布一喀斯特条形地带,岩溶洞穴、崖厦发育颇多。这些,都为古人类提供了较适宜的生存环境。怒江中游史前考古起步甚晚,在八十年代中叶以前的考古著作中基本上为一大空白区域,该区域的史前时代长期被视为渺无人烟的“茫荒异域”。近些年来,这一地区先后发现新、旧石器遗址、地点101处,并发掘出土了古人类化石及大量共生物,证实了怒江两岸旧石器晚期以来一直有人类栖居活动。在1982年前后进行的文物普查中,保山地区发现了保山市塘子沟、二台坡、将台寺、昌宁县德斯里、施甸县狮子山、石鼓山、龙陵县烧炭田坡、腾冲县下马场、响水湾等9个石器遗址和5个采集点,德宏州发现了潞西县芒蚌、弄喊寨、梁河县邦歪寨、英歹村、平地村、陇川县芒胆寨、引谷村、瑞丽县芒岳寨等11个遗址和采集点。施甸狮子山新石器遗址试掘出土一批石、陶器和用火遗迹,还发现了人类头盖骨和动物、果核化石①1。这是该区域史前考古的重要突破。1986年冬末春初,在省、地、市联合发掘队进行的塘子沟旧石器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分属4个个体的晚期智人化石,38种动物化石和石、骨器标本2300多件,并发现了丰富的用火遗迹②2。同时又调查发现了保山龙王塘、施甸火星山大岩房、大马圈岩房3处旧石器遗址和施甸风吹洞、昌宁沂盘山等新石器地点③3,并试掘了龙王塘、大岩房和将台寺遗址。龙王塘旧石器遗址出土了巨貘等动物化石,以及一批石、骨器和用火遗迹。大岩房有上下两文化层,上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下层属旧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将台寺新石器遗址在出土一批石、陶器和用火遗迹的同时,出露了东西向直线排列的柱洞6个④4。1987年夏秋,地、县文物工作者又在施甸调查发现了仙人楼、岩子脚、万仞岗、团山窝、湾子铺松山等15处石器文化遗址和采集点⑤5,在对万仞岗旧石器遗址的抢救性清理中出土了“姚关人”化石及石、骨器、动物化石标本300余件,也有丰富的用火遗迹⑥6。在怒江西岸的龙陵县,1986年冬季到1988年3月,地、县文物工作者先后调查发现了船口坝、三江口、大花石、木城马鞍山、豆地坪等5个新石器遗址和30多处采集点,出土和采集石器、陶片和人、兽、鸟骨千多件,其中东南部有分布广泛、类型众多的双肩石器250多件⑦。在1988年秋末到1989年初夏的调查中,又发现了潞江坝土锅山、老城象槽地、色勐洼、澡塘村、施甸老虎洞5个遗址和保山坝鼓洞等3个采集点。老虎洞旧石器遗址清理出土石、骨器和动物化石标本700余件⑧7。上述四年连续进行的调查、清理、试掘、发掘,打开了怒江中游史前考古的新局面,并把该区域古人类化石和石器文化的分布扩展到了南部国境线。在怒江州,福贡县城郊和县人大地基等处采集到打制双肩石铲10件,磨制梯形弧刃斧1件,碧江县自民间征集磨光梯形石斧、石凿6件,泸水县上江乡采集磨制梯形石斧等2件,共19件。总的看来,怒江中游迄今所见石器文化分布地点以南部同一江段东西两岸的施甸、龙陵最为密集,其次为中部的保山、腾冲、梁河三市县,北部的怒江州和东西两侧的昌宁、潞西、陇川、瑞丽等县亦有少量发现,唯北端贡山与西南端盈江、畹町三县市还没有发现(图一)。二、坝上地区出土的智物所丰富的社会主义工具旧石器遗址共已发现6处,均分布于江东怒山南端各盆地周围。业经正式发掘的塘子沟遗址,位于保山市西南30多公里的蒲缥盆地北山南麓塘子沟村小山顶,为盆地边缘向内延伸的半岛状小山、古蒲缥湖二级湖蚀台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左右。出土人类化石7件(头骨1具、上颌骨2件、下颌骨1件、单颗牙齿3枚),分属老、中、青年4个个体,显示蒙古人种特征,命名蒲缥人。石制品400件,包括石核66、石片150、砾石9、石器175;石器有刮削器、砍斫器、单平面砾石手锤、尖状器、琢孔石器、琢坑石器、石砧、敲砸器等11类。骨器46件,包括骨锥、骨针、骨镞、骨饰品4类;角器71件,包括角铲、角矛头、角锥和角棒;牙器7件,均为熊类犬齿制作的牙锥(图二)。动物化石标本1800余件,包括无脊椎动物、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四纲的螺(1、2)、蚌(1、2)、蜗牛;鱼(1种);鸟(3种);短尾猴、叶猴、巨松鼠、霜背大鼯鼠、黑鼠、中华竹鼠、无颈鬃豪猪、豺、包氏大熊猫、西藏黑熊、棕熊、黄喉貂(青鼬)、猪獾、小爪水獭、花面狸、大灵猫、小灵猫、金钱豹、虎、孟加拉虎、爪哇犀、野猪、小麂、赤麂、水鹿、毛冠鹿、青羊、圣氏水牛、牛。文化遗迹有:遗址北侧探方出露柱洞5个,分布于探方底部的夯土层面;遗址东部探方揭出不规则圆形火塘1个,内含红烧土、炭屑、烧骨较多。此外,发掘中还出土了当年被人工击碎的动物骨骼化石200余公斤和植物果核化石、炭化树根若干。塘子沟工具器物群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其中最富特征的是全国仅见于怒江中游、占石器总数近30%的单平面砾石手锤,它以来自江边河滩的长扁圆砾石打断一端而成。主要使用人工断面,断面之上大多因敲砸疤痕连片,有的还因兼作推搓之用而颇为光滑;其次使用断面周沿,作用同于砍砸器;再次使用大面,作用同于石砧;复次使用与断面相对的周缘,作用同于一般砾石锤;此种石器在年代可能略早的老虎洞数量少、形态原始,到了年代较晚的塘子沟、万仞岗、大马圈岩房比例大增,并衍生出了极少数打断两端的双平面锤,继后一直沿用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并演化出更多的形态和器物。另一种颇具特色的是琢坑石器,在不同形状的卵石之一面或一侧或一端敲琢出凹坑,也有两面敲坑(但不相对)的,其用途有待进一步研究。再一个显著特色是骨、角、牙器数量之多和制作工艺的进步性。骨角牙器与石器之比为1:1.4,角器数量超过了全国已出土量的总和,其种类完全打破了此前全国仅见角铲的孤类状态,在4大类下又分10余亚类,牙锥则首次在我国旧石器时代工具群体之中领有席位。器型完善,制法表现出很强的规律性,工艺精良。骨角牙器在人类工具中的地位已根本不同于以往所见旧石器文化,不再是辅助性工具,而是与石器并驾齐驱,两者并重。龙王塘洞穴遗址位于保山坝西北侧山麓。洞底平面约100平方米,文化层厚1.4米。出土石制品41件,骨锥5件,动物化石标本150余件,动物骨骼碎片10余公斤;出露灰坑1个,内含密集的灰烬、炭屑和烧骨。石器有石砧兼手锤、刮削器、敲砸器、琢孔石器、尖状器等;动物化石有鸟类和虎、豹、豺、狼、牛、羊、猪、鹿、麂及巨貘等。万仞岗岩厦遗址位于施甸姚关盆地北侧小汉庄村东数10米处。面积约60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多。出土石制品165件,骨角牙制品100余件,动物化石标本50件,骨骼碎片15公斤。石器有单平面砾石手锤20余件,琢孔石器5件,余为砍斫器、刮削器、敲砸器、尖状器、砺石等;骨角牙器有骨铲、骨锥、骨针、角锥、角铲、角矛头和牙锥;动物种类有鸟类、弥猴、虎、熊、狼、牛、猪、鹿、麂、麝等。文化层中烧骨、烧石、炭屑较多,灰烬层与石灰华胶结为坚硬板块。火星山大岩房岩厦遗址位于姚关盆地西边火星山峡谷北侧山腰,面积约50平方米,两层文化层(中隔15厘米厚的纯净黄砂土)均含火塘、烧结土、灰烬、烧骨;下层出土石器数10件全为打制,器型为单平面砾石手锤、敲砸器、刮削器、尖状器,31件骨角器为骨锥、骨针、角锥等,动物化石有鸟类、鹿、麂、牛、虎豹类;上层出土磨制石锛、砺石和较多的磨光石器残片。老虎洞洞穴遗址位于姚关盆地南侧石坝村庙房山西麓。洞口崖厦覆盖面6平方米和洞内深达41米、高宽各数10厘米的地下都有文化堆积。文化层厚1米多,内含丰富的灰烬、烧骨、烧土,并与石灰华胶结为十分坚硬的板块。出土动物化石有鱼、螺、鸟、豪猪、竹鼠、鹿、麂、牛、猪、鼬、犀、熊、弥猴等。172件石制品中有单平面砾石手锤5件,琢孔石器3件,余为砍斫器、敲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片、石核等。骨角器有铲、针和锥。大马圈岩房崖厦遗址位于火星山大岩房遗址西1.5公里山腰,面积约70平方米,文化堆积早前已被掘毁,仅于崖厦之下和厦前缓坡地面采集石器20余件,骨锥1件和烧骨多片;石器有单平面砾石手锤6件,余为刮削器、砍斫器、尖状器、石砧兼手锤等。以上5遗址的文化内涵和特征均类同于塘子沟。上述材料说明,塘子沟遗存具有与云南及我国其他旧石器晚期文化迥然不同的地方特征,又有相当的分布范围和存在时期,具备了考古文化的基本条件。在塘子沟发掘简报及其后发表的一些文章中,我们曾以该遗址人类化石被命名为“蒲缥入”而暂称“蒲缥人文化”,后依该文化之首见地点、业经正式科学发掘的遗址名称改称“塘子沟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简称“塘子沟文化”。简而言之,塘子沟文化就是以单平面砾石手锤为代表的、石骨器并重的、以狩猎为主要经济生活来源(详见后文)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文化。三、区域分布现状在云南已发现的30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地点中,怒江流域仅据不完全统计已近百处(含文化性质尚不清楚的几个打制石器采集点),分布遍及13个县市的数十个乡镇。这些遗址、地点的环境、地貌分属以下三种类型。1.地质构造环境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湖滨浸蚀台地,原始居民生活在半封闭的湖盆边缘,湖盆后来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和河流的切割,现已干涸为盆地,如保山的将台寺、二台坡、施甸的狮子山、团山窝、石鼓山、岩子脚;另一种是冲积台地,座落于分水岭两侧、大型冲谷的沟脑和出口地带的江边河畔,如施甸的湾子铺、天池庵、龙陵的船口坝以及龙川江两岸的一些地点。2.采煤对南半子岩异构岩的影响如施甸湾子铺老黑雀洞和保山龙王塘鼓洞,位于岩溶山下,均为开口于下方,夏季积热不易排出,冬季气温较高的暖洞;鼓洞地势较高,老黑雀洞地势虽低但附近有两个岩溶漏斗使洞内保持干燥。3.文化遗迹及采集点在喀斯特地貌比较发育的江边、峡谷和姚关等盆地边缘较多,先民们仍生活在利于避雨遮风的天然崖厦覆盖的地面上,如施甸马家岩房和仙人楼。新石器文化类型,依各地出土、采集约二千件标本的风格特征,对照早见于云南其他地区的各基本类型,可初步归纳为以下四类。分布于保山坝、施甸坝、潞江坝和龙川江上、中游的腾冲、梁河、龙陵西北部。其中将台寺、狮子山、团山窝、石鼓山、土锅山、老城象槽地、色勐洼、澡塘村、响水湾、下马场、烧炭田坡、豆地坪等遗址获取文化遗物颇多,内涵清晰。其文化特征是石器陶器器类很多,技术进步。石器以磨光梯形、条形斧、锛和长方形、月形单孔、无孔石刀为典型器物,并多磨制精细的石镞、石纺轮、大小石环、石壁;还有磨光双肩石斧和打制双肩铲;陶器多为夹砂红、黑、灰陶,个别地点见少量泥质褐陶,兼有手制轮制,纹饰繁缛,器多平底,少量圈底,有鼎、豆、罐组合,盆、缸、钵、瓮、碗、釜、豆等器均较多;将台寺柱洞均掘于地面,柱间距略同,6柱总距5米左右。这些,都雷同或近似于洱海区域白羊村类型各遗址(图三;图四;图五)。分布于三个地带。一是龙陵中、东部怒江西岸和苏帕河两岸,包括船口坝、三江口、大花石三遗址和21个采集点;二是福贡县人大地基和城郊等采集点;三是昌宁、保山澜沧江西岸一线的德斯里遗址和大田坝、旧田、平坡等采集点(位置虽在澜沧江边,但文化特征不同于云南往昔发现于忙怀遗址以东以南各同类地点而同于怒江两岸忙怀类,故归入怒江流域)。其文化特点:一是地点多在立体气候带的高山下、峡谷边,文化层较薄;二是代表性器物为大批打制双肩钺形、靴形石铲,伴出一批刮削器,型体较大,制作原始,间出少数磨光梯形、条形石斧、石网坠、石刀、石凿、砺石、单平面砾石手锤和个别磨光平肩石斧;三是陶片较多,夹砂红、黑、灰陶并出,器型有平底、圈足罐、盆、缽、瓮、釜、碗、壶、尊和纺轮等。其中船口坝遗址在开挖公路中即出土了打制双肩石铲等石器140件,陶片140余件,人类头盖骨、兽骨、鸟骨亚化石8件(图六;图七)。4.南大别龙陵南木营造了大石器。请看其典型的生物文化特点,分布在保山、德宏南部中缅国境中方一带。典型器物是大量的比较独特的双肩石斧和石矛。双肩斧多为磨光弧顶长柄窄弧肩,柄顶、肩台、边侧均呈弧圆之状,双肩不甚发达,握感柔和;重肩斧无“凸”字形柄,而是在条形石斧两侧打琢出对称的两级凹肩,斧两侧呈方向相反的曲线边。石矛之一端为三角尖刃,相对一端也磨出平直刃,实为矛、斧两用器。位于龙陵南端怒江北岸的木城马鞍山,出土和采集石器180件、夹砂褐、红、灰陶100余片,石器中有弧顶长柄窄弧肩斧62件,重肩石斧6件,矛斧11件,其它为梯形石斧、石刀、石镞、石磨盘、纺轮、网坠、石环、砺石等,陶器有罐、釜、瓮、壶等(图九;图一〇)。分布在保山蒲缥、施甸太平、姚关的一些河湖台地。文化特点是以单平面砾石手锤为典型器物,并出磨制梯形、条形石斧,还掺出较多的其它打制石器;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器型多为罐、盆、缸、钵等圆形平底器。如太平乡湾子铺松山遗址38件石器中,单平面砾石手锤10件、磨制梯形条形石斧2件,余为刮削器、砍斫器、敲砸器、尖状器;陶片50片,火候较低,多为素面、手制;动物骨骸石化程度略高。这是怒江流域的独特文化类型(图八)。四、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1.失当的“器”与“物”塘子沟遗存的基本风貌反映的是传统的旧石器时代文化特征,但其中夹杂着可能为新石器的若干可疑成份,其性质的确定碰到了新、旧石器文化过渡阶段的一些复杂因素。塘子沟化石动物群组成成员均为现生种,未发现更新世绝灭种,说明其时代应属全新世;但该动物群中又包含有爪哇犀、大熊猫、圣氏水牛等地区性绝迹种,说明其时代应早于全新世中、晚期。塘子沟的碳测定年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1985年测定为距今8000年左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1989年测定为距今6250±210年,树轮校正距今6895±225年,综合年代在距今七、八千年之间。碳测定与动物群反映的年代基本一致,为地质时代全新世之早后期。这一时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华南很多地方都已进入新石器时代。1983年9月中国科学院青藏(横断山部分)综合考察队古脊椎动物组到塘子沟考察时,发现了较多的打制石器和石片,其中收集到1件是否有磨制痕迹难予判定的粗粒砂岩砾石,认为遗址属旧石器还是新石器“有待于真正无疑的磨制石器标本来证实”1210。在其后发掘出土的400件石制品中并无磨制石器,整个工具器物群所表现出最进步的两个因素,一是琢孔石环,二是骨、角器比此前旧石器遗址所见数量、器类更多且制作更精。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国内外考古界公认农耕、家畜饲养、制陶术和磨光石器为新石器时代的四大特征。六十年代以来,国内外考古材料证实了陶器出现前两千年新石器时代即已开始,农业产生初期有些地方仍完全使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制陶业都不再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必具标志;确定一个遗址是否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是农牧业是否产生,人们是否已从食物采集阶段进入到食物生产阶段,故欧美考古界称“新石器革命”,又称“农业革命”。据此分析,塘子沟遗址虽然年代甚较晚近,但不仅没有陶器和磨制石器,更重要的是人类遗存中未见农作物,工具器物群中未见明显用于耕耘、播种、收割、加工的器具;而畜牧业的建立是以农业为前提并与之相伴发展的,在发掘出土1800件动物标本中并无家畜确证;更兼人们居址择于水乡泽国的石芽滩顶之上,而未选择对农业生产和畜牧管理更为有利的地点;这些都表明农牧业均未确立,人们并未从依赖天然食物的摄取性经济阶段进入生产经济阶段(当然,这并不排除已发生农牧业萌芽活动的可能性)。因此,依据此次发掘材料(还有塘子沟文化其他5遗址所见材料),我们认为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为宜。这一区域旧石器时代发展比中原、华南延续时间长,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自然条件优越,自然界可供人类取食的东西很丰富。从渐新世到上新世(距今3700—200万年),由于雨量减少,气候干旱,莽林密布的中国大地出现了大面积草原和荒漠,只有西南还是混交林覆盖,动物群退栖的常绿区域1311,其中塘子沟文化区所在的怒江、澜沧江之间广布中低山峦、湖河溪流,气候温和,水分充足,森林、灌丛、草原、沼泽、水域辽阔交错,动物分布密集,人类摄取性经济时代因此得以延长。二是地处横断山区,高山横亘,峡谷深陷,大江阻隔,延缓了外地先进文化的传入。2失当瓷器之“基”和“弱”根据各遗址地层、动物化石种类、文化遗物特征和碳14测定之综合分析,怒江中游迄今所见史前文化遗存,分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个别遗址可能属新石器时代早期。龙王塘动物化石中的巨獏,是生存于晚更新世的大熊猫一剑齿象动物群的典型成员,是近12000年的世界绝灭种;出土石器全为打制,但制作技术已较进步,加工方法和器型多样而稳定,非旧石器时代早中期所可比拟;其下限应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巨獏绝灭的12000年前,上限可能到二、三万年前。这是怒江中游人类历史的已知起点。龙王塘以外的塘子沟等5个旧石器遗址,石器制作技法更趋进步,并多处出土成批琢孔器;运用刮磨技术制作骨角牙器比其他旧石器晚期遗址更加广泛精细,表明了石器应用相对减少,骨角牙器在生产力构成中的地位显著上升等向新石器过渡的特征;已作碳14测定之遗址为距今七、八千年;都说明其时已当旧石器时代末期,新石器时代前夕。可能属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湾子铺松山遗址,数十件石器之质料、型制、技法均相当近似于旧石器晚期的塘子沟,磨制石器仅见2斧,其中1斧仅就打下之条石单面磨过刃部;陶器之取泥、羼料之配合、捏塑形态和纹饰、火候之原始,器型之单调;动物骨骸石化程度略高;都说明是怒江新石器文化中与塘子沟文化时代之较为接近者,可能是怒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的源头。关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云南施甸火星山石器遗址调查简报》根据大岩房、风吹洞新石器材料中有打制石斧、有柄石器而无磨制精细的石器和纹饰陶片,认为“火星山遗址新石器文化的时代……大致距今不低于五千年左右”。该简报形成于1987年5月,当时火星山所见新石器材料甚属单薄。后来发现的仙人楼、岩子脚、马家岩房等遗址获取材料较丰富,各遗址石器均以打制为主,但有的掺出一部分工艺精细的磨光石器,陶器亦颇进步,家畜中出现了四五千年前才从西北引进云南的家马,说明新石器时代人类在火星山地带生活很久,上限可能达新石器时代中期,下限已进入晚期。怒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又有明显的早晚两期。第一期以将台寺、狮子山、石鼓山、响水湾为代表,石器以磨制为主,器类众多,陶器火候和硬度较高,厚薄均匀,器型、纹饰均较复杂,文化遗物的基本风貌大致同于白羊村类型,白羊村之碳14测定为距今3770±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1974),狮子山等当与此相去不远。第二期以团山窝为代表,各类器物的实用功能、制作技术、型制纹饰等等,皆属怒江流域已见新石器文化之最进步者,梯形条形舌形石斧、平肩石锛、月形、长方形石刀均通体磨光,工整对称,刃口薄利;陶器以轮制为主,匀薄坚硬,纹饰繁美,生产量大(陶片在遗址地面俯拾皆是),并出陶祖一组(锥形,尖段微粗,顶面中心一短凹缝,茎根粗大,底面中心有孔),标志着其时代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3.经济生活类型各旧石器时代遗址所处的自然环境有两个共同特点:前邻宽广的封闭、半封闭古湖,后倚动物密集、辽阔起伏的林山;不同的特点是龙王塘、万仞岗等5遗址座落在洞穴之中和崖厦之下,塘子沟遗址座落于古湖“半岛”巅坪之上。这种自然环境给予古人类经济文化生活以重要影响。其中塘子沟古人类生活显属以狩猎为主,辅以采集和捕捞的经济类型。该遗址在百余平方米面积、厚1米左右的文化层中出土种类繁多的哺乳动物骨骼数百公斤,并都经砸碎和烧烤,显系古人类熟食并敲骨吸髓之后的遗弃物,这是说明蒲缥人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根据,也说明全新世初期前后这一区域来自哺乳动物群的人类生活资料(食其肉,衣其皮)最为丰富;在塘子沟古人类生产工具中,狩猎工具也处于主体地位,用于搏击刺杀者如砍砸器、尖状器、石锤、角矛、骨角牙锥,用于抛掷投射者如骨镞、石弹丸、琢孔砾石,用于切割动物皮肉和敲骨吸髓者如刮削器、敲砸器、石锤等,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看采集工具都处于次要地位。该遗址出现的夯土层面、柱洞以及可能被用作柱洞的众多竖溶洞,说明走出了洞穴、栖居于平地之后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古人类已为自己遮风避雨、保存火种选择和创造了必不可少的起码生活条件。其他5遗址古人类经济生活与塘子沟大体近似,唯均尚以洞穴、崖厦之天然覆盖为遮风避雨、保存火种的栖居条件。时代可能处于新石器早期的湾子铺松山,石器特征近似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塘子沟文化,陶器粗疏单调,动物化石仅见鹿、狗,似尚属采集、狩猎为主的经济生活类型。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明显地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经济生活类型。怒江东岸怒山南端各盆地周围遗址、龙川江沿岸遗址和怒江峡谷中地势最开阔的河谷平原区潞江坝各遗址,属定居的农业为主的经济生活类型。这些遗址除依山傍水之外,附近多有比较平缓肥沃的土地,农耕、畜牧、原始手工业等等均较便利,有些遗址文化层厚达一、二米,有的遗址试掘中已发现地面房屋遗迹,陶器数量多且多大型器物,用于砍伐、开垦、耕耘、穗割、木作的石斧、石锛、石锄、石刀、石凿等为主体工具,同时发现石镞、石纺轮、陶纺轮和网坠,陶器纹饰中有方格网纹、编织纹,动物骨牙有狗、猪、牛、马、鹿、麂,说明长期定居,农耕为主要生产部门,兼事畜牧、渔猎和制陶、制石、纺织、木作、编织等手工业生产。龙陵怒江西岸地区(包括苏帕河流域)、澜沧江西岸一带和福贡县各地点属另一种经济生活类型。这些遗址大多僻处于地势偏狭、夏秋酷热的高山峡谷或陡坡悬崖附近的山坳之中;文化层很薄;石器大部为打制双肩石铲,此种石铲利于坡地垦掘和砍割树根草丛,适于间歇性轮耕,其它石器为数量亦较多的刮削器和少数石镞、石矛、网坠;其经济生活可能属“夏处高山、冬居深谷”的半定居农牧半渔猎的特殊类型,直至近世,峡谷江岸地带居民仍沿袭着这种随气候炎凉、草木枯荣而上下迁徙的牧耕习俗。4.磨光跨境石机构依据地下出土考古材料,对照文献记载和民族民俗资料,怒江中游新石器时代居民主要应属越、濮族系,大面积杂居并交错聚居。华南新石器时代百越文化共同的考古学特征,首先是以磨光双肩石器为最典型的代表性器物,其次有拍印夹砂绳纹陶、陶器组合为鼎、豆、壶共存(云南为鼎豆罐、鼎豆缽、鼎豆盘)、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等等,居址多选在河、湖、海湾岸边的开阔地面;怒江中游的昌宁西部、施甸中部、龙陵中南部和德宏的梁河、潞西、瑞丽一线都有磨光双肩斧锛和夹砂印纹陶出土,陶器有鼎豆罐钵共出,其地理环境和文化面貌均与华南其他百越区近似。《史记·大宛列传》载:“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辄略杀汉使,终莫得通。然闻其西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依其地望,上述磨光斧锛分布区大致都在滇越范围,它们均应属于滇越先民的原始文化。在《史记》之后的历代文献中,对“滇越”、“傈越”、“裸越”、“金齿”、“大伯夷”、小伯夷”在这一地区的蕃衍、活动亦颇多记述。直至现代,在上述磨光斧锛分布地带或其邻区仍有大量越人后裔傣族聚居,并与西双版纳、临沧民俗近似,傣族中有的一直将磨光斧锛当作能辟邪护身且赐人以“神力”的宝物珍藏,秘不示人。分布于龙陵县怒江流域、昌宁、保山澜沧江西岸、福贡县各地的忙怀型文化,其族属在云南曾有三说。一说出自氐羌系统的“昆明蛮”,认为“澜沧江河谷是‘昆明蛮’的发源地,澜沧江及其支流河谷的新石器文化是‘昆明蛮’创造的”1412;二说百濮系,依据是:该类文化分布在东汉永昌郡范围,永昌郡是古代濮人分布集中的地区;朱希祖、方国瑜考证”濮水”因濮族得名,章太炎考证濮水即今澜沧江1513;遗址所在的忙怀村村民们至今仍自称“蒲人”;《逸周书》记载百濮以短狗为献,元至明清仍规定忙怀村所在的云县等地“蒲蛮”以短狗为贡品,云县等地现仍有矮脚“短狗”1614。三说百越系,认为“文献记载的濮,是属百越族系”,濮和越“是同一个族的不同族称”1715以上三说之论证主要都以澜沧江中游东区为据,有的旁及福贡与四川雅安斗胆村1816,但都尚未包纳保山各县发现的众多忙怀型遗址、地点。迄今所见此类文化的整体情况进一步表明,忙怀型打制双肩石铲与上述百越文化的典型器物磨光双肩斧锛应属不同起源、不同传统、不同族系的文化遗物,在它们之间无论从形态变化、工艺演进等方面都找不出由此及彼发展过渡的根据。据地理环境和器物功能看,忙怀型双肩铲的使用者是山地民族(这一点,持论三说的研究者们均无异议)而非水乡越人。怒江中游迄今所见以打制双肩铲为主体器物的各忙怀型遗址、地点,均在文献记载的濮人重要分布区东汉永昌郡范围,此类石铲少量掺出于兰州、昌都1917、雅安等氐羌族系文化遗址,而怒江中游此类遗址又多并出塘子沟文化的典型器物单平面砾石手锤;据此,拙见仍以为忙怀类型文化族属百濮先民,并可能为我国西北氐羌族人沿横断山脉和“三江”河谷走廊南下与当地濮系居民共同创造。至于濮越同族说的提出,诚如李昆声同志所分析,它对于解决西南古代民族族属问题有很大帮助,“但是仅作为泛称的角度,对于特定环境内特定的名称,应该说越还是越,濮还是濮”,居住在沧怒两江区域的古代濮人,应是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布朗、德昂等民族的先民。德昂族、布朗族现仍聚居于保山、德宏的一些县、乡。5.行政区系、多类型文化因素塘子沟文化的石骨角牙器物群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全国仅见于怒江中游该文化的单平面砾石手锤、琢坑石器、角锥、角矛、角棒、牙锥等,其中有的种类上可追溯到更新世晚期遗存,下延直达新石器时代晚期,它们以浓厚的地方色彩表明其为独立发展的区域性文化。另一类是相同或相似于滇中旧石器晚期文化及我国旧石器文化传统的器物类型,即在前类以外的器物组合,以刮削器、砍斫器、尖状器为主体,余为敲砸器、盘状器、石锤、石砧、穿孔砾石等;刮削器大多小而薄,兼有直刃、凸刃、凹刃和单刃、双刃、三刃器;砍斫器和敲砸器多以较厚重的砾石断块打修而成,兼有单刃、复刃和盘状器;制作石器以锤击法为主,兼采砸击法,加工方法以从砾石面向劈裂面单向修理为主,少数经错向交互修理;这些都基本同于昆明龙潭山、元谋龙川江和路南巴盘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而塘子沟文化的骨器和角铲则近似于昆明龙潭山和贵州猫猫洞2018。以上说明,塘子沟文化是生衍于边地的、与内地有多方面联系的地方文化共同体。怒江中游以东云南14个地、州、市的新石器文化,七十年代以来考古界将其划分为八个类型。这八个类型,依其文化面貌和空间分布可归属三大区系。一是云南东部、南部区系,包括滇东北地区——闸心场类型、滇池地区——石寨山类型、滇东南地区——小河洞类型、滇南地区——曼蚌囡类型,这四个类型都出我国东南沿海新石器文化中最富特征的磨制直角双肩石斧和有段石锛,陶器多泥质红、灰、褐、黄陶,其次为夹砂红、灰、褐陶,器型多平底罐、钵、碗、盘、瓶、盆等,纹饰有绳纹、划纹、方格纹、十字纹、水波纹等。二是滇中北部至西北部澜沧江以东区系,包括金沙江中游——大墩子类型、洱海地区——白羊村类型、滇西北澜沧江以东地区——戈登村类型,都以数量众多的磨制梯形、条形石斧、石锛、半月形和长方形钻孔石刀、扁薄精致的各式石镞为代表性器物,陶器以夹砂灰、褐、橙、红陶为主,少有泥质红、灰陶,器物有罐钵盆缸瓮碗壶杯匜皿等,白羊村多圜底器,另两类型主要为平底器,纹饰繁缛,主要有绳纹、篮纹、平行线纹、点线纹、方格纹、篦齿纹、剔刺纹、水波纹、圆圈纹等。该区系的房屋、窖穴、墓葬等遗迹,陶器中的罐、钵、皿、三足器,石器中的斧、锛、刀均相同或极为相似于河南镇平赵湾2119、洛阳王湾第一期2220及西安半坡2321仰韶文化,新月形石刀则盛行于中原龙山文化。三是澜沧江中游东部区系,为单一的忙怀类型,石器全部打制,陶器极少,石器以大量双肩铲为代表性器物,并有网坠、石砧和印模,陶器为夹砂灰、红陶,器物有罐、杯、盆,纹饰有绳纹和乳钉纹。该类文化以往曾见于其东北部四川青衣江流域的雅安、洪雅、夹江、乐山等市县2422,但伴出有一批磨制石器;再其北部、东北部的西藏昌都卡若和兰州下河清马厂类型遗址25也见有与之近似的打制双肩铲。怒江中游新石器文化的总体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