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氧阈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_第1页
无氧阈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_第2页
无氧阈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_第3页
无氧阈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_第4页
无氧阈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无氧阈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摘要: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反映了有氧能力的两个方面,其中无氧阈同耐力运动项目运动成绩的关系更密切。通过运动训练可以大幅度提高无氧阈值,这一观点已被世界各国生理学家承认,如何应用无氧阈来控制训练强度收到最佳效果,是目前运动训练的主要研究课题。研究结果表明:(1)用无氧阈来评价亚极限负荷时的有氧耐力比用最大摄氧量更准确,并且无氧阈速度对耐力成绩起决定作用;(2)最大摄氧量的利用率即无氧阈,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且可以用来运动选材(3)在确定运动员个体无氧阈值时,可以针对每个运动员的情况,来确定负荷强度进行监控,这样就可以迅速提高最大摄氧量利用率;(4)有心率来测定无氧阈值是一种简单、实用、方便的方法。关键词:

无氧阈

最大摄氧量

有氧能力

耐力训练

Anaerobicthreshold

inmovementtrainingapplicationClasses:04levelofsportseducationundergraduatecourse(2)classStudentnumber:0420101045Name:ChenLi

Instructsteacher:HuangHepingAbstract:

Absorbedtheoxygenquantityandthelackofoxygenthresholdgreatlyhadreflectedhadtheoxygenabilitytwoaspects,thelackofoxygenthresholdsameendurancemovementprojectmovementresult`srelationswerecloser.Mayenhancethelackofoxygenthresholdvaluelargescalethroughthemovementtraining,thisviewpointwasacknowledgedbyvariouscountriesphysiologist,howtocontroltheintensityoftrainingusingthelackofoxygenthresholdtoreceivethedesiredeffect,isthepresentmovementtrainingmainresearchsubject.Thefindingsindicated:(1)AppraisestimeAsiaultimateloadwiththelackofoxygenthresholdtohavetheoxygenendurancetousetoabsorbtheoxygenquantitytobemoreaccuratethanmostgreatly,andthelackofoxygenthresholdspeedplaysthedecisionroletotheenduranceresult;(2)Absorbstheoxygenquantitytheusefactoristhelackofoxygenthresholdmostgreatly,maythroughthetrainingenhance,andmayuseformovementselection;(3)Indeterminedwhenathleteindividuallackofoxygenthresholdvalue,mayaimateachathlete`ssituation,determinedthattheloadintensitycarriesonthemonitoring,likethismayenhancerapidlyabsorbstheoxygenquantityusefactormostgreatly;(4)Hastheheartratetodeterminethelackofoxygenthresholdvalueisonekindsimple,practical,convenientmethod;Keywords:

Anaerobicthreshold;VO2max;AerobiccapacityEndurancetraining

无氧阈是美国学者Wassermann在20多年前首先提出的。无氧阈反映了人体有氧运动能力,其中无氧阈同耐力运动项目运动成绩的关系更密切。Costilla在1973年证明,无氧阈与耐力项目运动成绩的呈高度相关。Kinderman1979年提出,无氧阈是预测中长距离运动成绩的最理想的生理指标。Davis1985年认为,马拉松的平均速度同无氧阈时的跑速紧密相关。运动训练可以大幅度提高无氧阈值,这一观点已被世界各国生理学家承认,如何应用无氧阈来控制训练强度收到最佳效果,是目前运动训练的主要研究课题。所谓的无氧阈是指在递增负荷的运动中,骨骼肌中尚未出现乳酸堆积的情况下,人体最大限度地利用最大摄氧量的百分比及其对应的运动强度。这一强度被认为是机体由有氧代谢向无氧代谢的过渡。当负荷大于这一强度时,机体便由原来的有氧代谢,开始向无氧代谢过渡。因而,对于最大摄氧量相同的人来说,在这一强度运动时,最大摄氧量的利用率越高,则其有氧代谢的比例就越大,乳酸堆积的量相对就越小,在这个强度下持续运动的时间就会相对较长,运动成绩就会更好。本文从竞技体育的角度,阐述了研究无氧阈的意义、产生的机制、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对训练强度的控制及在运动选材方面的应用。一、研究无氧阈的意义(一)评定耐力水平乳酸阈值可用于预测和评定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以及训练后耐力的提高。例如,Mader提出用4mmol/l的乳酸阈时的跑速作为评定运动员有氧耐力的指标。由于乳酸阈反映肌肉的氧化能力,它与肌纤维中线粒体的数目、体积、氧化酶的活性及毛细血管的发达密切相关。因此,可用乳酸阈评价运动能力水平和训练效果。(二)制定训练强度利用乳酸阈作为制定训练强度的指标是有效的,因为利用个体乳酸阈水平为基准进行训练,可以抑止肌组织代谢性中毒的早现。研究表明:乳酸阈时的血乳酸浓度可维持30分钟而不增加,优秀运动员甚至可达50分钟。因此,在各种耐力性项目中利用个体乳酸阈值作为训练强度的指标,发展运动员有氧耐力的方法也引起了教练员的重视。(三)运动处方的制定在有些国家,乳酸阈已被用于病人恢复和中老年人运动处方的制定。由于有氧代谢运动,在运动中没有乳酸堆积而又不易发生过度通气,增强心脏机能效果好。此外,利用乳酸阈强度进行有氧运动,对防治肥胖、高血压病也有较好效果。二、无氧阈产生的机制Wasserman等认为,随着运动强度到达某一阈值后,因更多的运动单位被募集或局部运动单位供氧不足,使运动肌的需氧量超过其供氧量,从而诱发肌细胞以无氧酵解方式重合成ATP,造成乳酸的生成与累积。然而,肌缺氧学说也受到后来许多研究的批评与反对首先,如果说肌肉在负荷中由于缺氧而产生乳酸,那么经过训练后,在同样负荷下乳酸产生减少了,就意味着肌肉的缺氧状态有所改善。因此,耗氧量应当是增加的。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许多实验证明,经过系统训练后,当乳酸减少时耗氧量并未增加。这就说明乳酸必有其它通路,肌肉也未发生缺氧现象。其次,研究者发现线粒体的临界氧分压约为13.3-66.6KPa。Pan2nay等人发现,即使在下肢极量负荷运动时,股静脉血氧分压仍高于1333Pa,Conoett等人也证明无论运动中,还是从安静向运动过度期间,肌肉中都无缺氧发生,氧分压最低也大于266Pa。第三,Jobsis等人证明,在充分氧合的条件下肌肉也会产生乳酸以上这些研究都不是支持无氧阈学说的,为此,Brooks认为乳酸的累积不是因为缺氧,而有其它原因。在此基础上,科学家做了许多的工作,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来解释乳酸阈,虽然都得到了一些实验的支持,然而也都遇到了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比如,Hollosz等提出的底物利用学说认为运动时肌肉是否产生乳酸,并不取决于肌肉是否缺氧,而是取决于糖酵解的速度,并受肌肉的代谢能力和底物利用模式的共同影响。Clausen等认为不同类型运动单位的募集是乳酸阈形成的根本原因。Brooks则认为乳酸阈的产生是血乳酸清除减少与来源增加失衡的结果。1986年,Connett等在一项研究中发现狗股薄肌(红肌)存在着乳酸的外流阈,其大小相当于50%的最大吸氧量,由此他们提出了乳酸阈的产生与乳酸外流阈有关的观点。近年来,人们发现除儿茶酚胺外,其它一些代谢物如磷酸根、氨根、氢根等也对糖酵解发挥调节作用。Mutch等研究表明,氨根可以促进丙酮酸转变为乳酸。个体乳酸阈的提出及其研究前景根据以上的讨论,体内乳酸的堆积不仅仅是缺氧造成的。因此,无氧一词不够确切;同时随着个体差异、性别差异、营养状况、训练水平、情绪、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变化,其阈值相应地有所不同,因而把血乳酸的阈值简单地定为4mmol/L是不妥的。为了表述得科学、准确,我们有必要用个体乳酸阈替代无氧阈这个术语。血乳酸水平

参考文献:[1]杨锡让.实用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2]HebestreitH,StaschenB,HebestreitA.Ventilatorythreshold:ausefulmethodtodetermineaerobicfitnessinchildren[J].MedSciSportsExerc,2000,32(11):1964-1969.[3]洪长青,邓树勋.无氧阈理论中的几个问题[J].体育学刊,1997,(1):57-59.[4]许豪文.运动生物化学进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BreuerHW,AskyschallyA,AcfDF,etal.TautaneousPCO-MonitoringfortheEvaluationoftheAnaerobicThresh2old[J].IntJSportsMed,1993,14(8):417-421.[6]HollmannW.42yearsago-developmentoftheconceptsofventilatoryandlactatethreshold[J].SportsMed,2001,31[7]杨锡让,傅浩坚.运动生理学进展质疑与思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8]邓树勋.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