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_第1页
王孟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_第2页
王孟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_第3页
王孟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_第4页
王孟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孟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盛唐时期的国力、文化、经济、政治达到了顶峰。许多人对山川感兴趣,天赋很高。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殷璠《河岳英灵集》)诗人胸中更是蕴涵着不尽的创作源泉,气象万千的山川景致和名胜古迹是诗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统治阶级提倡佛老思想,加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社会上隐逸思想流行,为山水诗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滋养,提高了山水田园诗的表现技巧。王维、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崔兴宗称王维为“当代诗匠”(《酬王维》诗序),王士源说孟浩然的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矣”。(《孟浩然集序》)王维、孟浩然都有长期隐居的经历,所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在内容上主要是反映隐逸生活的情趣,在创作风格上比较接近。他二人是山水田园诗的圣手,经过他们的努力,山水田园诗成为盛唐诗坛的一朵奇葩,丰富充实了唐诗艺苑。但是,细而察之,王维、孟浩然由于生活经历、性情、才情、思想等方面的不同也影响到了他们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不同。一、王维和孟子之间的生活经历1、长期归乡,在居临布局中为自己心灵回归灵魂早岁的王维本有济世抱负,向往“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献始兴公》)的开明政治,但步入仕途不久便屡遭挫折,加之李林甫当道后社会政治异常黑暗,他既不肯同流合污,出于种种原因又要忍为官事,宦海沉浮不定。除政治的苦闷外,王维三十一岁妻亡,不再娶亦无子女,孑然一身,孤居一室。然而给他最大打击的是遭遇安史之乱,由于位显才高,被安禄山挟持,被迫任伪职。政治、生活和精神上倍受折磨与煎熬,越发促使他投入佛学禅宗的怀抱,藉此来寻求精神的解脱和灵魂的归宿。他晚年已无意于仕途荣辱,对官场采取了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态度,过上了亦官亦隐的生活,长期隐居辋川别业。在京时“以玄谈为乐”,“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旧唐书·王维传》)可以说王维的遁世隐居是从心灵上的一种彻底的归隐,对王维而言更重要的是隐逸的情趣,而不是方式,得鱼而忘筌岂不是潇洒的人生态度?魏晋时期就有“朝隐”之风,所谓“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意即只要内心清静超脱,即便身居朝廷,位列高官,依然可称之为隐士。王维虽然身居辋川,但并不是与官场彻底决绝,他还在享受着俸禄,可见他既厌恶官场又割不断与官场的联系。其内心深处依旧承认朝廷的权威的,只不过他为自己的灵魂找到了精神的家园。表面上看他亦官亦隐的生活似乎有些拖泥带水,而实际上他的“心灵归隐”似乎比孟浩然来得更纯粹和干脆,他已寂灭了入世之念,所以他的诗更显得平和、宁静。2、提出了清朗疏清、答疑美言,表达了雄心壮志孟浩然,襄阳人,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孟浩然归隐鹿门山,修身养性,苦练文章,灌蔬艺竹,韬光养晦,不露锋芒。在他人眼中孟浩然是位地道的隐逸诗人。李白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对孟浩然淡泊名利,自放于山水之间的生活态度给予由衷的赞美。其实孟浩然并非无意仕进,他希望有朝一日飞黄腾达,经国济世,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如他的《书怀贻京邑同好》就清楚地说明了他对仕途的热望以及期待朋友们援引的心情。同样在《临洞庭上张丞相》也流露出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作者写此诗呈给当时丞相张九龄,想求得他的赏识和提拔,措辞得体而不露攀附痕迹,委婉地向张丞相倾诉衷肠,抒写自己因为无官位而不能施展抱负的淡淡忧愁,表露求仕之心。孟浩然是典型的隐士,这不仅仅是指他大半生都隐逸山林,还因为他身上带有中国隐士的典型气质,即隐逸之中不改事功之心。或者说他的情感始终纠缠在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隐是以退为进,在归隐中寻找一展才略救世济民的机会。此一时期,他的诗所表现的最突出的情感心理特征就是在清朗疏俊、淡雅柔美的诗歌意境中所透露出的那种抹不去的躁动、伤感与反复。孟浩然身上带着儒家文化最显著的入世情怀,又交织了释道中的澹泊明净,清淡无求,以温和之态交融三者,相济相补,而又并未走向任何一端。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说他的性格“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浩然清发,亦其自名”,“行不为饰,动以求贞,故似诞。游不为利,期以放性,故常贫”。他后期成了真正的隐士,知命达观,淡漠功名富贵,清高孤傲,耿介正直,不慕荣华,不趋权势。他没有杜甫始终如一的“社会我”追求,也没有李白狂放不羁的个性张扬,亦没有王维顿悟体禅的宁和平静,融化在孟诗中的就是平淡、自然夹杂些许不平之气和个性表现。他只是从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中,从诗词歌赋、交友清谈,饮酒品茶中,从沉思默想、著书立说中寻觅人生的价值和乐趣。二、王维的不同诗风由于王孟二人生活经历、气质、性格、才情等的不同,他们的诗中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基本特色也有所不同。1、佛教与诗人所写的山水之美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佛教不仅已经相当普及,而且已经实现了本土化。无论是以“空观世界”和“敬畏因果”来解答生死难题,还是直指心性,见性成佛,都为诗人提供了另一种生活参照。因此在重负生活之余,诗人便沉浸在佛禅王国里寻求精神的超脱。熊十力先生在《佛家名相通释》中曾指出佛家的最高蕲向是“转识成智,离苦得乐”,所以在习佛参禅中,王维欲借佛教的超凡作用将负载在心头的沉重负担全部抛开。宋代的李之仪曾讲“说禅作诗,本无差别,但打得过者绝少。”(《姑溪居士前集与李去言》)要想打得过,就得让宗教体验转入艺术体验。王维应该是一个“打得过者”,他之所以超过他人一筹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称誉的诗人关键在于他的诗作中,既没有教义、宗旨的说教,更没有佛禅术语,但却充满了灵动之禅境与禅趣。明代的胡应麟在《诗薮内篇》中说:“太白五绝,自是天仙语,右丞却入禅宗。”清代的徐增在《而庵诗话》中则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章字句皆合圣教。”可见王维在佛学方面确有过人之处。在王维的诗中我们是不难发现诗人敛心静坐的诗句的,“安禅”,“禅寂”之类的字眼也时有出现。如: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春日上方即事》)软草承跌坐,长松响梵声。(《登辨觉寺》)跌坐檐前日,焚香竹下烟。(《过卢四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欲知禅坐久,行路长青草。(《过福禅师兰若》)鸟来还语法,客去更安禅。(《投道一师兰若》)艺术家兼佛教徒两重身份在王维身上是合二为一的东西,他既精通佛理,又有艺术家兼诗人的对美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及巧妙的表达能力。王维一生喜爱山水,崇尚自然。山水田园风光是王维欣赏的客体,它能使诗人体验到自然美的多姿多彩,获得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同时佛家又讲寂静山林是“第一修为处”,是“第一空寂去处”,所以幽静的山林田园在王维眼中就成了“山水美景与宗教环境”合二为一的所在,徜徉其间,诗人既寄情山水,又可在大自然的美景中体悟禅理,倾心奉佛。王维隐居后所写的山水田园诗多表现佛性山水的恬静之美。王维诗中所写的景物往往是他以禅入诗的契机。他看待世间风物往往带着佛家的“禅意”眼光,凝神关注自然万物的动静声息,参悟不可言喻的内在精神及生命的轮换更替,显示出空灵敏锐的智慧。自然山水净化着诗人的心灵,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在观照自然、体味禅理、安放身心以及大自然的亲和爱抚的过程中,诗人返境观心,意会体悟,而且很自然地将宗教情感转为一种物我相融的动人诗情。他的诗大多不直接出现人物,写的只是自然景物。我们感受到的诗人是置身于景物外的旁观者,他好像独坐景外,看景中花开花落,发出会心的微笑,独悟其中真谛。如《白石滩》,今人富寿荪先生在《千首唐人绝句》中评此诗:“写白石滩浣纱女子,点缀以绿圃明月,素雅绝尘。”再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首诗简约淡远,怡然自乐,逍遥无求,整个意境满是禅意,又不直露,淡淡写来意味无穷。诗中所表现的直观直觉的审美活动与禅宗真契真如佛性的直悟式禅观是相通的。不见禅语而禅意惊人,王维被称为“诗佛”可见一斑。王维是以禅入诗,孟浩然却即兴而发。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世俗的生活,如陶渊明一般,写与农人的交往、写乡村的景色,吐露生活气息,“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我们可以在诗中看到诗人直接地出现,透露出浓郁淳朴的日常生活气息。如《过故人庄》,用口头语,写眼前景,说凡人情,境界清新怡然。一种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跃然纸上,一种醇厚的情味沁人心脾。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诗人作为现实生活的一分子,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他对山水田园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景与人浑然一体的境界呈现出超凡脱俗的品格,表现自身的隐逸身份。2、真松茸的声律美明人胡应麟在《诗薮外编》卷4中曾以“清而旷”和“清而秀”来比较孟浩然和王维的诗风。“清”主要指王孟之诗清新朴素,一洗六朝以来的浮靡铅华之气,诗作都不同程度地展现了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和闲适静寂的审美情趣,所写山水田园诗充盈着牧歌式的诗情画意和与世无争的桃源理想。“旷”主要指诗旷达古朴,用笔简约、淡雅、多空白处,意境开阔且想象空间辽远。“秀”则指诗精致典雅,工整丰润,点点滴滴,透视全面。从孟浩然的生平我们看出他一生经历比较单纯,基本上都是隐居或在山水间游历。山水景物是南朝诗歌最重要的题材,到孟浩然,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孟浩然诗中情与景的关系,彼此衬托而又常常达到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剔除了不协调不必要的拖沓的成分,从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他往往从高远处落笔,自寂寞处低徊,用素淡的语言,简洁地写出自己直观的感受,自然平淡、通俗浅白,看似不经意,但又具有超妙自得之趣。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说:“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他冲淡了,平均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指孟浩然的诗歌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很高的艺术功力。王维有多方面的艺术审美才能,素养深厚。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而且书、画、乐和禅法皆精。所以他的诗作往往不自觉地运用其他各种艺术的表现技巧,使诗情、画意、乐感与禅趣融为一体。尤其突出的是他的“诗中有画”。他把诗画的审美感觉经验相互打通、贯通,以诗的气韵作画,画便有了周流回转之美;以画的构图、色彩、线条、明暗对比作诗,诗便有了空间色彩之美。王维的诗具有构图美。在他的笔下农村的景物人情都是那么美好。如《山居秋暝》整首诗呈现给我们一幅清净宁谧、生机盎然又祥和优美的山居秋暝图。尤其是颔联和颈联,明暗对比,动静结合境界清新怡人。王维还十分重视设色的技巧。他的一些诗如《送邢桂州》中:“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积雨辋川庄作》中:“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漠漠水田和阴阴夏木,前者色调光亮,后者色调沉着;白鹭和黄鹂,色彩对比鲜明。《辋川别业》:“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等诗句设色更是鲜丽。王维对声响的感受也相当敏锐,他的山水诗善于将声音溶入画面。如《清泉》:“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秋夜独坐》:“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等。虽然王维处在“山寂寂兮无人”(《送友人归山歌》)的环境中,但不是死寂无生机,诗人用声响来活跃氛围、点活环境,尽管“空山不见人”,却“但闻人语响”(《鹿柴》)。这就使诗的境界冷而不寂,寂而不死有一种生气氤氲其间。王维在声律美上的感觉经验也是相当丰富的。《史鉴类编》说:“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白啭流莺,宫商迭奏……真所谓有声画也。”其五言古体《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在声律美上的成就被《声律四谱图说》称为“无一复调,凡古今体平仄韵正拗各格起承粘对之法,转换变化之妙,俱尽于此”,可谓五言古体声律美之楷模。王维著名的《送元二使安西》被谱为《阳关三叠》;唐代著名歌手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