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钗黛合一问题的反思_第1页
《红楼梦》钗黛合一问题的反思_第2页
《红楼梦》钗黛合一问题的反思_第3页
《红楼梦》钗黛合一问题的反思_第4页
《红楼梦》钗黛合一问题的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楼梦》钗黛合一问题的反思

“单尾红”这是红学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一个老问题。“钗黛合一”的观念是俞平伯先生提出来的。50年代,李希凡、蓝翎两位同志就俞平伯研究《红楼梦》的观点与方法提出了不客气的批评,矛头所指之一就是“钗黛合一”的观念,认为抹煞了曹雪芹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倾向,调和钗、黛两种大是非严重对立的意识形态。其后,就是那场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本文无意评价历史上那场批判运动的是是非非。这个问题胡绳同志《在庆贺俞平伯先生从事学术活动六十五周年会上的讲话》已阐述得很清楚了。只因本文拟对“钗黛合一”的问题作些探讨,因而才旧事重提。那么,关于“钗黛合一”的问题,应当如何看待呢?朱寨先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中,关于50年代对这一问题的争论有这样一段话:“俞平伯反对旧红学派把《红楼梦》看作‘变相的春秋经,,‘处处有褒贬,,这是正确的,但他却错误地认为《红楼梦》对人物无所谓肯定和否定。这个观点主要表现在对黛玉和宝钗的分析上,所谓‘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尽其妙,莫能相下’,从而提出了‘钗黛合一’论,把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林黛玉与封建礼教的卫道士薛宝钗混为一谈,抹杀作者对于这两个对立的形象的截然不同的态度。”书中对这一问题还进一步分析道:“钗黛矛盾是《红楼梦》的关键性矛盾,可以说是一切矛盾的主峰。一切封建势力,封建人物都站在宝钗背后,浩浩荡荡,成为‘钗党’,与黛玉抗衡。这个矛盾,通过各种人物关系,各种形式,曲折而复杂地表现出来,构成了反封建的宏伟图画。广大读者在这画图面前,对于‘钗党’是怨恨和愤怒,对于封建叛逆性格是热烈同情。这种感情和好恶难道不是由作品本身的思想倾向性和美学评价决定的吗?”虽然这是著书者的综述,但却是有代表性的论断。代表了当时对俞平伯先生“钗黛合一”观念的批评者的看法。那么,从这个观点出发,就可以这样来认识《红楼梦》的“悲金悼玉”;黛玉的悲剧是对封建礼教的抗争和控诉;宝钗的悲剧则是对封建礼教腐朽本质和必然衰落的反映。“悲金悼玉”和“左钗右黛”正是《红楼梦》作者强烈的反封建的倾向性的不同层次的表现。应该说,《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引述的分析评价是50年代的批评中较中肯和较有说服力的。但是,我们还要看到上述结论是来源于单纯地从社会学意义与政治观点直接介入进行研究的方法。严格地说,这种研究并不在文学研究的范畴之内,而只属于历史学、社会学,乃至于政治学的范畴,可以说仅仅是一种社会学与历史学意义上的价值评判。80年代以来红学研究已向纵深发展,不少研究者跨越相沿成习的思维定势和心理障碍,谱写着红学研究的新篇章,建立起开拓探索的精神,一个多元的红学研究新局面出现了。但就“钗黛合一”这一问题而言,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虽然有文章否定了50年代对俞平伯先生这一观点的批评,充分肯定了“钗黛合一”的正确性,但却没有多少有说服力的分析论证。例如,有文章强调“要摆正宝钗在全书中的地位”,在规定意义上肯定俞平伯先生“钗黛合一”说的合理性,指出这种合一是“指他们在书中女主人公地位的合一”,而且在“宝黛钗三人在《红楼梦》主线上的不可分割”这个意义上肯定脂砚斋“三人一体”的说法是“高度概括性的分析”。这个意见虽然符合作者创作意图和《红楼梦》的实际,但却不能驳倒对“钗黛合一”的非议,还不能从审美意义上真正分析透彻。至于对钗、黛人物形象的分析,自然也已摆脱维护与反抗封建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斗争的典型的陈旧见解,没有把人物简单化、概念化而加以粗疏地肯定或否定。或认为宝钗显示了女性的“聪明灵秀”之气,寄托着作者的审美理想,她的“会做人”,仅是明哲保身,而绝非害人者,是一个被“理”所杀的人物;或认为贾宝玉表现出近代因素的人的觉醒,体现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顽强显示,是有着光明前途和无限生命力的新生事物的顽强破土;薛宝钗代表着对现存的制度与秩序,固有的道德与伦理体系的维护,表现为历史的惯性和隋性的顽强存在,是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旧势力的顽强挣扎,而林黛玉是贾宝玉的同路人,薛宝钗的同归者,是作为与不屈的叛逆者和坚定卫道者贾、薛鼎足而立的第三种人,是一种有力量的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之外,也还有这样的观点:”固然,我们不主张钗黛以至可卿是一些全然对立的人物,甚至以为是作者以阶级观点塑造的形象,或者说作者在向黛玉倾注其感情的同时,在某些地方、方面、时候没有流露出对宝钗的喜爱与倾慕,但是,像俞先生这样撇开了艺术形象的本质特点及其差别,撇开了作家对典型形象的深沉爱憎,而仅仅从一些外形的描写、比照上,从脂砚斋零星的批语中,摘取片言只语,进行附合性的考证,这同样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一来,不仅错误解释了作家的原意,而且抽掉了作品的倾向性,这必然相应地削弱了《红楼梦》的进步意义。”显然,关于“钗黛合一”问题,还是众说纷纭。但是,窈以为肯定“钗黛合一”说者,理由不尽充分;否定“钗黛合一”说者,却不能解释俞平伯先生提出的,钗黛在正册中合为一图,合咏一诗称之为“两美合一”的问题。当然,如果分析作品中的具体描写,来否定“钗黛合一”说是完全可以做到,但却否定不了《红楼梦曲》中前二支《终身误》和《枉凝眉》中所表现的作家的创作意图。脂砚斋第42回总评中所说:“钗、玉名虽二人,人却一身,此幻笔也。”虽是“片言只语”却是印证作者《红楼梦曲》中体现的主观创作意图。所以我们才说这是个了犹末了的问题,值得深入探寻。这里还应当指出,红学界对《终身误》和《枉凝眉》二曲的理解颇有分歧。俞平伯先生认为“《终身误》钗黛合写。”“《枉凝眉》独咏潇湘”;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两曲都涉及贾、林、薛三人,但《终身误》以宝钗为主,《枉凝眉》以黛玉为主;还有一种意见则相反,认为《终身误》为指林黛玉,《枉凝眉》为指薛宝钗。但笔者却比较赞同这样一种意见:“《终身误》是模拟贾宝玉的口气来‘悲金掉玉’一一悲薛宝钗,怀林黛玉。即俞平伯先生所说的‘钗黛合写’。《枉凝眉》也是‘悲金悼玉’,虽然并非严格地拟贾宝玉的口气,就是说,把它看成是贾宝玉悲金悼玉是可以的,也可以理解为他人对贾、林、薛三人遭遇的感叹。因此,《枉凝眉》也可以说是钗黛合写。”这样理解才较为符合书中原意。要看到《红楼梦》第五回中所写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所看到的“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对林黛玉、薛宝钗是共为一图合为一咏的。不能把作者在“正册”中的图、咏与后文中《红楼梦曲》割裂开来理解。在初步理清了对“钗黛合一”争论的来龙去脉后,我们就可以深入一步研究这个问题,弄清症结所在了。胡明同志《“红学”四十年》中这个意见是可以启发我们的思考的。他说:“我觉得我们的红学家应该研究、应该争论的倒是曹雪芹为什么始终不肯让阅者分出钗黛高下,他在钗黛两人身下各倾注了什么样的审美理想,为什么用‘幻笔,把他俩合作一人?那个‘鲜艳妩媚,大似宝钗,娜风流,又如黛玉’的乳名‘兼美’的人物又是什么回事?把她在梦中许配给宝玉是不是有美学的象征?抑或是什么意念、符号?这里有没有哲学的游戏?这种玄秘的构思一一一分为二的精神矛盾与合二而一的特殊显象有没有潜在的生命意图?再进一步,我们在五十年代初如此容易地分出钗黛的高下妍媸,那众口一词的结论性意见究竟可靠不可靠?在各个不同审美主体的经验世界中真是那么判断和理解的么一一只有这些问题研究清楚了,我们才可能更走近曹雪芹”。这一连串的问题是令人深思的,只可惜胡明同志只将问题提出来,并没有给我们以正面的阐述。但是,却给我们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那就是应当从文学研究、哲学研究和美学研究中,找到“钗黛合一”的答案。卡尔,考西尔在《论辩证法》中指出:“每一部艺术作品都在其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具有双重特性;它既是现实的表现,同时也是构成现实。这个现实不在作品的旁边,也不在作品之前,而正在这部作品之中。”50年代对俞平伯先生关于“钗黛合一”观念的批评,除了是一种历史主义的描述之外,只是看到《红楼梦》是“现实的表现”这一方面,而忽略了作品本身“构成的现实”。应当看到作品的文学意蕴、哲学意识和美学意义都充满在文本之中。虽然我们承认50年代对俞平伯先生的批评者有所偏颇,但我们不能否认作为艺术形象的宝钗与黛玉具有不同的本质特点,“钗黛合一”不等于“同一”,不等于不存在差别。虽然,我们不用“对立”这个词表述钗黛的差别,但是却不能否认在作品“构成的现实”中,钗、黛两个艺术形象是属于既矛盾又统一的两端。作为艺术形象必然在本质特点下存在差别,没有艺术个性的艺术形象是不可能立于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艺术典型之林的。谁也不曾否认钗、黛二人是个性非常鲜明的艺术典型。我们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来认识这两个艺术形象的差别,把她们描述为“两端”。这类似于爱因斯坦两极论的哲学观点,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表述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两极论意在说明每种事物都是由两极对立动态地构成的,两极都有着向对立面反向运动的趋势,但又互相牵制,双方都不能为所欲为,只能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就是对立的两极间所形成的一种张力平衡,其效应就是造成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动力。我们之所以不用“两极”而用“两端”来表述,是因为我们是在研究文学作品而不是阐述科学原理。“两端”,既是一种哲学方式的表述,也是一种美学上的描摹,旨在说明宝钗、黛玉这两个形象的本质差别,而又是共存于同一的统一体中(她们所存在的典型环境)。罗素在《西方哲学史·绪论》中说道:“自从公元前600年直到今天这一全部漫长的发展史上,哲学家们可以分成希望加强社会约束的人与希望放松社会约束的人。”那么,这两种哲人岂不是居于事物认识的两端吗?当然,曹雪芹,不是罗素所说的哲学家,但是他仍然可以在现实中发现对他们所生存的社会(封建社会)有自觉接受封建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和顽强反抗封建思想观念束缚的两种人,这正是薛宝钗与林黛玉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差别,但我们却不能认为是一种维护与反抗的对立斗争。我们只认为是从哲学上的两端论蜕变而来的一种一分为二的精神矛盾。我们之所以这样来认识《红楼梦》中这两个主要的女子形象,是居于这样一个前提:曹雪芹博学多才,不可能不在他的作品中反映出他受到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的影响。我们既然能从作品中人物的谈论中看到这种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的反映,我们为什么又不可以想到作家在作品的艺术构思中,人物形象塑造中所表现出来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的影响呢?中国古代哲人说理论事主张多方设譬明象,也就是广泛运用形象性的比譬来代替抽象性说理论事。那么作为文学作品的《红楼梦》当然更看重以形象感受来表情达意。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美学的总体规律,在方法上是“分”中求“合”,“异”中求“同”,之所以说钗黛形象在本质特点下存在差别,也就是承认艺术形象居于两端的“分”和“异”。从哲学上来讲统一体之分为相互关联的两端,通过其内部机制的调节和推动,按照固有规律向前发展,发展的结果,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是相互否定的又相互保持,经过扬弃而不断完善统一体自身。当然,我们不能以这种单纯的哲学思辨来进行艺术作品的美学描摹。但在钗、黛这两个艺术形象的处理上,曹雪芹却有很大的可能性在如胡明同志的《“红学”四十年》中所说的在通过玄秘的构思进行着“哲学游戏”:展示一分为二的精神矛盾,经过中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合二而一的特殊显象。中国古代哲人是深信可以通过合情合理的调节而有效地挣脱众多两端现象的困惑,达到至美至乐的人生境界的。当然,曹雪芹的《红楼梦》不可能不是“现实的表现”,因此他所塑造的两个艺术形象宝钗和黛玉也必然有生活中的人物作为原型,作为创作的依据,他既不可能如实的再现,那么在他的笔下的人物也必然寄寓着某种审美理想,或为一些批评家所指出的“倾向性”。但这种倾向性,绝不是抑钗扬黛。50年代对钗、黛的判断和评价,更多的是受当时人们的文学观念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不正常的接受心理所致。在主观创作意图上,曹雪芹的确是“不肯让阅者分出钗黛的高下”的,在钗黛二人身上他都倾注了同样的感情,一个被誉为“山中高士”,一个被赞为“世外仙姝”,绝不存在贬谁,抑谁,而且对二人的悲剧命运总是充满同情的。“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的“判词”,寓意深刻地暗示二人的悲剧结局,作者对她们一个是“可叹”,一个是“堪怜”,并没有哀此怨彼。然而主观的意图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客观生活的制约,所以钗、黛的艺术形象才有差别,才成为“两端”。另一方面,主观的创作意图在作品中也不一定都会产生与主观意图相一致的艺术效果。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评《三国演义》“写刘备长厚而近伪,状诸葛多智而似妖”一样,曹雪芹笔下的宝钗的“近伪”和黛玉的“似妖”,也是主观创作意图表现太“过”而产生了不良的艺术效果。并非什么“倾向性”的产物。当然,这里的“近伪”和“似妖”仅借用鲁迅先生的说法,并非确切地描述钗、黛形象本身的不足。一切都有“偏”,都有“限”,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受主观表现与客观再现的矛盾制约的钗、黛两个艺术形象都有“美中不足”。而只有两端的中和才是美,所以曹雪芹的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就在太虚幻境这个神秘境界中幻化出来了。这里要说明的是,我们是从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思想的总体规律出发来探索、分析、把握《红楼梦》的文学内涵,来研究“钗黛合一”的艺术现象,并非以一家一派的学说作参照系。而曹雪芹所接受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美学思想也是复杂的。太虚幻境这个精神世界就有佛道合流的特征。有同志即已指出:“‘太虚’源于道家术语,最早出自庄子《知北游》:‘不游乎太虚’。‘幻境’出自佛家概念,它如同‘幻化,、‘幻形’、‘幻灭’、‘幻心’等等,都是佛家‘一切诸法,空无实性’的意思。”当然,太虚幻境的基本特色还是曹雪芹式的,我们只不过说受到古代哲学思想影响。作者独创这样一个神秘境界正是用来表现他的审美理想,来丰富一个两端互补的具有中和之美的世界。作者虚幻出的警幻仙姑正是作为美的象征出现在作品中的。曹雪芹作了两百多字的赋来描绘警幻仙姑,从口,眼、腰、肤,一直写到服饰、姿势和情态。作者刻意写其风姿,不能说没有深长的寓意。而更为神秘的人物是其妹“可卿”,乳名竟然叫“兼美”。如何“兼美”呢?“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娜则又如黛玉”,这正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所说的两端的中和。“兼美”就是中和之美。这里所表现出来的中和而又神秘,就是两端的相须而成,就是内容上的情与理的协调,就是美的产生。如果说《红楼梦》中的钗、黛两个艺术形象,既是“现实的表现”,又是作品“构成现实”的典型,既有客观生活的反映,又有作者主观意图的体现,那么太虚幻境中这一切却都是作者主观创作意图的显露。只不过没有哲人的思辩,而是运用形象的比譬,运用具有神秘色彩的象征。这里决不同以大观园为中心的写实世界,在那个精雕细凿的世界里,一切都象“事实上可能发生的那样发生着”;这里的一切却扑朔迷离,变幻莫测,若有若无,事实上不可能发生。这神秘的色彩,正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神秘论的表现。曹雪芹正是运用这种有浓厚神话色彩的象征,来揭示他创作这部小说的主题,来表明自己的创作意图。如果说一个民族的神话体系是这个民族对世界、对人生、对自身困惑的一种解释,一种愿望,是这个民族集体精神的投射;那么作为一个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一个神话世界,虽然在作品中仅是一个片断而并不是完整的神话体系,但却是作者审美理想、精神特征的投射。应当指出太虚幻境中的描写中心落笔是在“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判词、图咏,以及《红楼梦曲》上。这里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用来表达作者对人物命运归宿的设计,体现作者的总体构思;另一方面这里也寄寓着作者的哲学意识和审美追求。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其他人物是一图一咏一曲一人,而只有钗黛两个主要人物是合为一图一咏,《终身误》和《枉凝眉》两支曲子,如前所述都是钗黛合写。这里的“钗黛合一”的确是一种“玄秘的构思”,不可否认是一种美学意义的象征。这里虽然是一种神秘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根本创作宗旨,立意,但却是影响着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创造的。这才如前所述作家在创作黛玉和宝钗两个艺术形象时各倾注同等的感情和审美评价。现实生活制约并影响了作家的创作,使其表现为存在差别的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