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皇家重寺的营建与传播_第1页
明代皇家重寺的营建与传播_第2页
明代皇家重寺的营建与传播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皇家重寺的营建与传播

北京西直门外有一座著名的明朝皇家寺庙,是北京艺术博物馆的万寿寺。广修寺院,以表达崇拜之情⊙万寿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母亲慈圣太后李氏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传说,有一天李太后在梦中遇到九莲菩萨向她传授《九莲菩萨经》,梦醒后,她竟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此后,李太后便以九莲菩萨的转世自居。从万历初年开始,李太后便在京城内外广修佛寺,以表达对佛祖的崇仰之情。永乐时期,在皇城的东北角曾设有专门的汉经厂(位于今东城区宽街西南),用来存放汉文佛经。到万历年间,汉经厂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年久失修,内里破旧不堪,不再适合存放经文。万历五年(1577年),由李太后出资,命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在京西选址、建造了万寿寺,用以替代汉经厂存放经书。万寿寺修建完成后,万历皇帝赐名“护国万寿寺”,特赐给寺庙一批田产,并巡幸过万寿寺。据传,万历皇帝还曾让一位“年未二十,美如倩妇”的替身太监在此出家,当万寿寺的住持,管理寺庙的日常佛事活动。⊙到了清代,万寿寺因寺名寓意吉祥而备受皇室青睐,成为皇家祝寿庆典的定点场所之一。在康熙、乾隆、光绪三朝,万寿寺先后历经四次修葺和扩建,最终形成了集寺院、行宫、园林为一体,东中西三路规制的皇家重寺。万寿寺中路为进行佛事活动的场所,共七进院落,西路为皇室成员的行宫,东路为僧侣的居住生活区。天启年间铸钟案⊙在明代,万寿寺一度还悬挂过华严钟(今称永乐大钟)。华严钟铸于永乐年间。想当年,永乐帝通过靖难之役当上了皇帝,在这一过程中杀了不少政敌,为了获得解脱,也为了巩固政权,他开始大兴佛事。永乐帝亲自撰写了《神僧传》和《御制诸佛名称歌》两文,并下令铸造一口大钟,将这两篇文章镌刻于佛钟之上。永乐十六年(1418年),铸钟工程启动,铸钟厂设在德胜门,由军师姚广孝亲自主持其事。由于铸钟工程十分庞大,到宣德年间才最后铸成。这口大钟通高6.75米,直径3.3米,重46.5吨。钟体内外遍铸汉文及梵文佛经、佛咒,共23万余字。华严钟铸成后,存放在汉经厂。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华严钟连同各类经书,一起被移到万寿寺钟楼。万寿寺每天派六名僧人撞击大钟,钟声悠扬,数十里以外的地方都能听到,万寿寺因此名声大振,京城里的百姓和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争相一睹大钟风采,聆听悦耳的钟声。天启年间,由于坊间有谣传说京城的白虎方(西方)鸣钟,对天子不利,于是华严钟被从钟楼摘下,卧钟于地,没想到这一卧就是100多年。乾隆八年(1743年)冬天,乾隆帝下令将华严钟迁往觉生寺(今大钟寺)。据说,移钟工程利用了当时天寒地冻的气候条件,每隔一里打井一口,用井水泼地,使地面结冰,以减少移钟过程中的阻力,然后用牛群拉动大钟在冰面上滑行。华严钟迁到觉生寺后,悬挂在寺内新建的钟楼里,以后只是逢祈雨时才被敲响。万寿寺—皇家寿典的佛事活动⊙万寿寺在康熙、乾隆、光绪三朝都举办过隆重的庆典活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三月十八日,康熙帝六十寿辰之际,万寿寺成为举办万寿盛典的佛事场所之一。当时,康熙皇帝居住在京城西郊的畅春园,寿典活动时需要返回紫禁城。在康熙回宫途中,大设庆寿场所,沿途重要的寺观和衙署都要张灯结彩,举行庆寿仪式。万寿寺作为皇家大寺,又是皇家行宫所在地,自然是庆寿的重要场所。寺院内外得到了精心的布置和装饰,粉饰一新的万寿寺这天聚集了上千名僧众,举办了盛大的千佛道场,为康熙帝庆祝万寿圣节。由翰林院派遣的官员率领着浙江晋京参加祝寿活动的耆老300余人也参与了此次祝寿的佛事活动。此后,万寿寺便成为专为清代皇室服务的重要祝寿佛事场所之一。⊙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的母后崇庆皇太后六十寿辰即将到来。一天,乾隆帝在从畅春园回宫途中路过万寿寺,他发现“万寿”二字很是吉利,有喜庆的意思,而且正好位于畅春园与西直门中间,在这里举办寿典非常适宜。于是,他下令重新修缮万寿寺。崇庆皇太后生日的前一天,乾隆帝特意陪母后坐冰床从昆明湖顺长河而下,来到万寿寺烧香礼佛。因为万寿寺为太后祝寿搞过庆典,这之后,乾隆帝对万寿寺就多了一份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御制诗文中不但称赞万寿寺的建筑,还经常提到“祝禧”、“延禧”等内容,一再表明万寿寺是祝寿的佳所。如《首夏万寿寺》一诗:“胪唱应明日,驾还趁晓凉。黍风轻递爽,麦露滟含光。取便临香域,延禧备道场。长河喜水足,遂泛溯游航”。这首诗作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五月,是乾隆皇帝由颐和园回宫途中所作。这一年,乾隆即将迎来他母后的七十寿辰,为了再表孝心,想把寿典搞得更加隆重。他认为:搞祝寿的佛事活动,万寿寺最为适宜,所以下令对万寿寺再次进行维修。崇庆皇太后的七十寿诞时,万寿寺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千佛道场。在寺院对面的长河南岸,建有唱经台,各个寺院的高僧、住持、方丈聚集在这里,数千名来自各地的僧人聚在唱经台两侧。在长河的北岸,宫廷官员们等候在寺院门前。寺院僧众和各级官员准备迎接崇庆皇太后的情景后来被宫廷画师描绘于图上,这就是《崇庆皇太后圣寿庆典图》中的“香林千衲”一段。这次祝寿活动更增添了万寿寺的风光。⊙清朝后期,由于国势衰微,战事不断,使得万寿寺的皇家庆典活动减少,显得十分冷清。光绪年间,喜好佛事的慈禧皇太后经常往来于颐和园与皇宫之间,曾数十次来到万寿寺拈香、少坐,成为寺院的常客。光绪十九年(1893年),慈禧皇太后在次年即将六十寿辰,虽然国库空虚,她仍下令重修万寿寺。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慈禧皇太后庆典期间,万寿寺搭彩棚数间,在各殿宇楼阁处悬挂各式玻璃彩灯,由选出的僧人在寺院内诵经,为老佛爷祝寿。但这次寿典的仪仗队伍并没有从万寿寺门前经过。这次佛事活动成为万寿寺历史上最后一次寿典盛事。万寿寺—庙会风俗⊙清代万寿寺的庙会是京郊的重要庙会之一。万寿寺平时不对外开放,只是在浴佛会期间(农历的四月初一到十五日)才开庙半个月。到时,寺院内僧人会举行浴佛会,庙会也随之举行。庙会期间,寺院外临时搭建有茶棚,还有席地而坐的茶摊、小吃摊、玩具摊,连成一片,十分热闹。万寿寺频繁作为皇室祝寿的佛事场所,使它身价倍增。再加上初夏时节,长河沿岸风光秀丽,正是踏青的好时节。所以,庙会期间,到万寿寺进香拜佛的善男信女日以万计。这些香客当中,有乘八台官轿的王公贵族,也有一般的穷苦百姓。当年有一首单弦牌子十分流行,被人们广为传颂,曲名叫《穷大奶奶逛万寿寺》,描写的就是京城百姓逛万寿寺的故事。当时京城还流行用“竹枝词”的形式称颂万寿寺庙会:“三春将尽四月来,西郊万寿庙又开。红男绿女联蹁路,小儿更是得意回”。不仅描绘了当年万寿寺庙会的盛况,还写出了人们的喜悦心情。逛庙会、到万寿寺讨吉利,这也是当年京城人的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