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体系融合下的高职素质育化课程体系研究_第1页
双体系融合下的高职素质育化课程体系研究_第2页
双体系融合下的高职素质育化课程体系研究_第3页
双体系融合下的高职素质育化课程体系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双体系融合下的高职素质育化课程体系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等教育和“技能”培训应该贯穿高等职业人才培养过程。目前高职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过度强调“高技能”培养,相对轻视“高素质”培养的倾向,以至素质教育出现了文本高位与实践低位。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的贯彻落实,在高职院校加强推行素质教育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一、建设国家示范骨干院校的重要意义“双体系”融合下的素质育化课程体系源自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国家示范骨干院校的建设方案,是学院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举措,也是学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发展与教育部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三种提法相对应,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教育模式的选择我国高职教育兴办是1999年。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第一次提出,高职教育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提出“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为指导,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首批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一直重视素质教育。除了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外,还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把素质教育推进“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二)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职教育要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第一次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高度明确提出“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同年,学院提出建设“双体系”的素质育化格局。“双体系”一是指以“第一课堂”为主的课程教学的体系,二是指以“第二课堂”为主的思政管理的体系。育化是从土壤学中“潜育化”的概念移植而来,是“育而化之”之意。“双体系”的素质育化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双体系”和“育化”。“双体系”是“育化”的基础,“育化”是在“双体系”的基础之上所实现的教育方式由学生的“被推动”向其主动发展的转变。建设“双体系”的素质育化格局是立足于艺术院校的特殊规律,试图在学校工作全局和人才培养全程的视野之下,融合专业和思政两个教育团队,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个教育空间;通过长期的、柔性的精神滋养、道德浸润和心灵抚育的过程,着重从职业、技能、创意、道德、审美、科学、人文、身心等多个方面,实现人才软素质与硬素质、专业素质与基础素质的同步、全程、全面培养。“双体系”的素质育化在实际操作中陆续推出了素质育化评价体系、素质育化网络平台、素质育化教材等,取得了较好成效。(三)“高端”与“综合素质”的要求并存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要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这里的“高端”既有专业技术技能的高要求,更有对“综合素质”的高要求。由此可知,职业人才不再简单强调操作技能,还要求有较好的基于高素质的持续发展能力。同年,学院提出“双体系”融合下的素质育化课程体系,这是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下,从课程体系这一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核心内容的高度来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从学院“法”的层面保障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体现了艺术院校在素质教育形式和内容上的个性风格。“双体系”融合下的素质育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对其他高职院校尤其是专业特色鲜明的院校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二、在“双制”融合下,构建完整的质量教育体系的基本思路(一)整合专业课程与普通文化课程内容重合交叉的课程学校的整体课程体系建设包括两个内容: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素质育化课程体系建设。两个课程体系共存一体,共同促进发展,共同为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专门人才服务。素质育化课程是指专业课程以外的课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普通文化课程。素质育化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对素质育化各课程进行准确定位,在完整统一的课程指导思想下,对全校所有课程进行调研、分析、整合,重点分析整合专业课程与普通文化课程出现内容重合交叉的课程。以艺术史领域课程为例,有的学校普通文化公共必修课设置有《中国工艺美术史》、《西方工艺美术史》、《艺术概论》,同时该学校的某些专业必修课设置有《雕塑艺术概论》、《装饰艺术概论》、《视觉传媒设计史》,普通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出现了重合交叉。学校在重视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也重视普通文化课程建设,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而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整体课程体系,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的质量提高。(二)相关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指的是以“工作室”为各种教学活动平台,以项目任务为主线,在导师或社会专家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参与项目、总结评价等方式,获得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成为合格的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学生基本上在大一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大二根据兴趣爱好或专业特长选择进入不同工作室学习。据此,有的高职院校已形成“平台+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两大课程群板块,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素质育化课程体系建设也应该围绕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平台+选择”的素质育化课程体系,形成“素质平台课程”和“素质专业选择课程”两大课程群板块,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平台+方向”课程群相适配,其中“素质平台课程”群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学生在大一期间学习,课程内容保持着各学科的独立性;“素质专业选择课程”群是面向部分学生的必修课,学生在大二期间进入工作室学习,其课程内容要求与专业课程内容相融合,强调素质育化课程为专业服务。由于工作室采取模块式教学,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划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围绕一个专题的教授内容和设计技能来进行教学。这里的专题内容有的就涉及到素质育化课程内容,这部分内容由素质育化课程的教师讲授更具专业性、深度性,教学效果可以得到最大优化。(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素质育化课程体系建设要保持各课程的学科独立性主要是指“素质平台课程”群。这类课程内容保持学科的独立性,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课程性质需要,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国家教委规定的大学生政治理论必修课。其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以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使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该门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属性,必须坚持其意识形态的灌输,必须坚持其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内容。二是因为素质育化各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不同,肩负着不同的培养使命。三、在“双制”融合下,培养过程体系的基本路径(一)专业课程与素质育化课程的性质如前所述,素质育化的课程设置分为两块,“素质专业选择课程”群和“素质平台课程”群。依据课程设置由易到难的规律,首先确定“专业选择课程”群的设置。这类课程的性质介于专业课程与素质育化课程之间,由于其内容是根据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而选的,因而具有专业性,但其知识是属于素质育化课程的,因而又具有普通性。一般把它们归入到素质育化课程。这类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联系紧密,可以为专业课程服务。其次确定“素质平台课程”群的设置。这类课程的确定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借鉴国外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找准素质育化各课程的定位,取舍素质育化课程的相关内容,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素质平台课程”群。(二)课堂教学模式适合网络教学发展的必要性课程结构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突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突出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养成,采取网络教学、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形式,三种教学形式相辅相成、互促互补、共同发展。课堂教学是主导,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拓宽了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体现了“因人因材施教”,适应了社会发展。网络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答疑为辅。它需要学校搭建网络教学平台,需要建设教学资源库并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课件、视频、照片、PPT、试题库、网站链接等等。整个教学资源库是动态的、开放的、持续更新的。课堂教学以训练学生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课堂教学实施专题教学(把原先讲授的教材内容放在网上以学生自学为主),采取“主题+讨论”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引导学生讨论,并详细记载整个讨论过程。课堂教学讨论以学生团队的形式开展,要求学生做PPT上讲台汇报,台下其余学生进行点评,教师进行专题概述及总结。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讨论中实践并逐步提高其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应变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逐步提高其迁移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相融合,实践形式不拘泥,有集体组织实践、学生团队实践、学生个体实践等,实践成果多样化,形式有PPT、调查报告(图文并茂的word)、微DV、动画等等。(三)“三自”课程群的内涵与学分制相配套,素质育化的课程类型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关注的是学生基本的人文素质,为学生一般发展奠定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基础,主要是“素质平台课程”群和“专业方向课程”群。选修课关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是对素质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主要是“素质平台课程”群。(四)实验过程和测试课程考核改变过去“一考定成绩”的现象,与课程结构相适应,采取网络教学考核、课堂教学考核、实践教学考核。网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