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JB9001-2009质量管理体系_第1页
GJB9001-2009质量管理体系_第2页
GJB9001-2009质量管理体系_第3页
GJB9001-2009质量管理体系_第4页
GJB9001-2009质量管理体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图19所示)沿着螺线旋转,在笛卡尔坐标的四个象限上分别表达了四个方面的活动,即:制定计划:确定软件目标,选定实施方案,弄清项目开发的限制条件;风险分析:分析所选方案,考虑如何识别和消除风险;实施工程:实施软件开发;客户评价:评价开发工作,提出修正建议。图19螺旋模型沿螺线自内向外每旋转一圈便开发出更为完善的一个新的软件版本,用户对工程成果作出评价后,给出修正建议。在此基础上需再次计划,并进行风险分析,作出是否继续下去的判断。假如风险过大,开发者和用户无法承受,项目有可能终止。多数情况下沿螺线的活动会继续下去,自内向外,逐步延伸,最终得到所期望的系统。(2)模型的优缺点模型具有灵活性,并可针对不同环境(如复用、基于组件的开发和原型)而进行调整;原型法技术使得开发者用最小的努力将功能性示范给用户。缺点是执行风险分析的费用较高,会大大降低项目的利润;有无穷尽螺旋的风险;要求管理人员具备丰富的风险分析经验;过于复杂,不易理解;没有用户的参与将很难成功。三、软件开发方法软件开发方法是软件开发过程所遵循的方法和步骤,它是规则、方法和工具的集成,即支持开发,也支持以后的演化过程。软件开发方法对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软件质量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1.结构化方法伴随着软件工程概念的提出而产生的软件研制的结构化方法,适用于软件研制的全过程,其核心和基础是结构化程序设计理论。将结构化程序设计理论应用于软件研制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等项工作,就形成了配套的软件结构化分析方法、结构化设计方法、结构化编程方法和结构化测试方法。提出了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模块化程序等设计原则。2.面向对象方法面向对象的方法是以对象为中心构造模型、组织软件系统。这种方法认为客观世界由对象组成,不同对象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构成了不同的系统。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空间应当与客观世界的问题空间相一致。面向对象方法中的对象是由数据及其上的操作组成的封装体,对象是类的实例,而类则是具有相同属性和服务的对象的集合。3.构件方法软件构件技术的理想境界是像硬件一样,实现可复用软件构件的“即插即用”。可复用软件构件的开发、使用、部署、运行和维护都必须符合一定的协议和标准,这些协议和标准就是所谓的构件接口技术。四、软件工程方法1.设计开发输入软件设计开发的输入通常指软件需求,是在对系统需求、系统部件之间的接口规范、用户要求、合同或软件研制任务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必要时,可能还有接口需求规格说明、系统/子系统规格说明)。应进行需求/特性分析,按有关程序规定和文档化的要求,编制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主要应包括:功能需求、性能需求、接口需求、设计约束、安全保密需求、运行环境需求、需求的优先级、质量因素和验收准则、需求的合格性规定以及引用的标准和法规等。应建立软件需求与系统需求、或用户要求与合同的追踪关系,确保不遗漏任何要求。应对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进行评审,确保输入的充分性、适宜性以及各项输入之间不互相矛盾。软件需求规格说明需得到委托方或顾客的认可。2.设计开发输出软件是程序、文档和数据的集合,因此设计开发的输出可以包括:(1)设计、开发和测试规范;(2)数据模型;(3)伪代码或源代码;(4)软件文档(用户指南、操作文档、培训资料、维护文档等);(5)开发的产品。软件文档按开发阶段进行划分如表12所示。表12按开发阶段划分的软件文档序号阶段软件文档备注1需求分析软件需求规格说明接口需求规格说明系统/子系统规格说明各文档可合并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2软件设计软件设计说明接口设计说明数据库设计说明系统/子系统设计说明各文档可合并为软件设计说明。3软件实现源代码单元测试计划单元测试说明单元测试报告单元测试计划和单元测试说明可以合并。4软件测试测试计划测试说明测试报告可以指部件、配置项、系统测试中任意级别的测试。5验收交付软件移交计划软件验收报告软件验收报告含软件验收测试报告。6运行维护软件安装计划软件用户手册软件输入/输出手册软件中心操作员手册固件保障手册软件维护报告新版本全套文档软件维护报告含软件问题报告及维护申请报告。设计和开发输出的要求:(1)设计文档的齐套性。应按合同或有关文件要求提供软件生存周期的所有阶段产生的全部设计文档,文档应满足相关标准(GJB438B-2009)或技术规范的要求,并提供文档清单列表。(2)设计开发输出应满足本标准7.3.3的要求。即:a)各阶段设计文档应建立与上一阶段文档的追踪关系,以证实其满足设计开发输入的要求;b)应分析确定软件的关键特性和重要特性,并在指定的阶段按规定的准则实施设计开发活动,应给出相关记录。c)提供支持软件保障和运行的文件,包括可交付的软件的安装以及检查、培训和持续保障的方案和资源要求。d)在合同有规定时,设计文档中应给出与软件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等相关要求符合的设计准则和规范,并给出按相关准则实施设计活动的记录。与设计开发输出相关的准则和规范一般可分为:——分析准则和规范;——设计准则和规范;——编码准则和规范;——测试准则和规范;——文档模板等。(3)源代码和文档的一致性。应采用评审、验证和确认的方法,加强质量保证和配置管理,确保源代码和文档的一致性。(4)设计开发的各项输出,包括所有的文档和相关记录应纳入配置管理,并应在放行前(进入下一阶段前)得到批准。3.设计开发评审在软件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评审,应当考虑可行性、安全性、编程规则以及可测试性等准则,可进行以下评审:软件开发计划评审;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评审;软件设计评审;软件测试计划评审;各项评审的要求。(1)各项评审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参加人员如表13所示。表13各项评审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参加人员序号评审对象主要评审内容主要参加者1软件开发计划是否明确阶段划分;是否明确了各阶段的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是否明确了职责、权限及小组之间的接口要求;是否明确、合理、可行。顾客代表、分析、设计、自测试人员。2软件需求规格说明是否覆盖了顾客要求;是否完整、清晰、无二义性;是否正确并可设计;是否可测试。顾客代表、系统总体;分析、设计、自测试人员;独立测试方代表。3软件设计说明是否覆盖了软件需求;结构是否正确;是否可实现;是否可测试。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及自测试人员。4软件测试计划测试范围的完整性和充分性;测试环境是否满足要求;进度是否可行。分析、设计、测试执行人员。注:除主要参加者外,组织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各项评审需要参加的其他人员。(2)发现的任何问题都应当进行适当地说明和解决。组织应对采取的措施进行跟踪,并就评审结论和跟踪的结果向顾客通报。(3)评审结论及问题的记录应受到管理和控制。4.设计开发验证应按照策划的安排对设计开发的输出实施相应的验证,以验证设计输出是否满足设计输入的要求。验证可包括对设计和开发输出的评审(例如通过检查和走查)、分析、演示,其中又包括原型、模拟或测试。对于顾客要求控制的项目,应通知顾客或委托方代表参加设计开发验证。发现的任何问题都应当进行适当地说明和解决,并保持记录。5.设计开发确认确认通常可通过测试来进行,可能要求几个级别的测试,从单个软件项到完整软件产品。对于软件开发而言,设计开发的确认发生在哪一个测试级别上,主要是要看合同要求的交付产品是什么,所有要交付的产品,在提交顾客验收前均应进行确认,确认的条件应当与合同规定的实际应用环境相似。表14说明了软件测试级别与交付产品的关系。表14软件测试级别与交付产品的关系序号要交付的产品执行的测试级别备注1软件单元(如API接口)单元测试2软件部件部件集成测试3软件配置项配置项测试一般为纯软件4软件系统系统测试表15说明了各级别测试的主要要求。表15各级别测试的主要要求级别对象测试主要要求备注单元测试软件单元依据软件详细设计进行测试,要求:a)对规定的软件单元的所有功能、性能、接口等应逐项进行测试;b)软件单元的每个特性应至少被一个正常测试用例和一个被认可的异常测试用例覆盖;c)测试用例的输入应至少包括有效等价类值、无效等价类值和边界值;d)语句覆盖率要达到100%;e)分支覆盖率要达到100%;f)对输出数据及其格式进行测试。部件集成测试软件部件依据软件概要设计进行测试,要求:a)应逐项测试规定的所有各软件部件的功能、性能、接口等;b)软件部件的每个特性应至少被一个正常测试用例和一个被认可的异常测试用例覆盖;c)测试用例的输入应至少包括有效等价类值、无效等价类值和边界值;d)应测试软件单元和软件部件之间的所有调用,达到要求的测试覆盖率;e)应测试软件部件的输出数据及其格式;f)应测试软件部件之间、软件部件和硬件之间的所有接口。配置项测试软件配置项依据软件需求、用户手册、合同及其他等效文档进行测试,要求:a)应逐项测试规定的配置项的所有的功能、性能等特性;b)配置项的每个特性应至少被一个正常测试用例和一个被认可的异常测试用例所覆盖;c)测试用例的输入应至少包括有效等价类值、无效等价类值和边界值;d)应测试配置项的输出及其格式;e)应测试配置项的所有外部输入、输出接口(包括和硬件之间的接口);f)必要时,在高层控制流图中作结构覆盖测试;g)必要时,应测试配置项的全部存储量、输入/输出通道的吞吐能力和处理时间的余量。f-g项可选系统测试软件系统依据系统需求、用户手册、合同及其他等效文档进行测试,要求:a)应在边界状态、异常状态或在人为设定的状态的运行条件下,测试系统的功能和性能;b)应测试系统的安全性和数据访问的安全保密性;c)应按系统或子系统设计文档的要求,对系统的功能、性能进行强度测试;d)应测试人机交互界面提供的操作和显示界面,包括用非常规操作、误操作测试界面的可靠性;e)应测试设计中用于提高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方案,如结构、算法、容错、冗余、中断处理等;f)对安全性关键的系统,应对其进行安全性分析,明确每一个危险状态和导致危险的可能原因,并对此进行针对性的测试;g)对有恢复或重置功能需求的系统,应测试其恢复或重置功能和平均恢复时间,并且对每一类导致恢复或重置的情况进行测试;h)对不同的实际问题应外加相应的专项测试。测试范围可根据用户的具体要求确定,没有的可裁减。a)编制软件测试计划。该计划应包括测试的范围和测试要求、测试环境、测试进度、测试终止条件、测试结果的评估准则、测试报告的处理方法、要采集的测量数据等。b)设计和编制软件测试说明,包含测试用例,主要包括测试准备、测试用例输入、预期结果、测试规程、评价准则等。c)建立并校核软件测试环境,评价测试环境与真实环境差异给测试结果带来的影响,为执行测试奠定基础。d)执行测试。按测试计划严格控制测试活动,认真填写测试记录,有量值要求时,如实记录量值;当发现问题时,应填写问题报告,说明操作过程、问题的现象、种类、级别等情况。e)结果评价。根据测试记录,问题的情况和分布,按照规定的评价准则综合进行测试结果评价;评价测试的覆盖性和充分性,必要时进行补充测试;将测试结果评价编制为测试报告,并文档化。(2)所有测试的文档,包括测试计划、测试说明、测试报告(包括测试记录和问题报告)以及测试环境校核记录应受到配置管理;(3)确保测试活动的独立性。成立软件测试组,保持其人员独立性,确保测试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4)测试中出现问题的处理。对未能通过测试的软件的修改,应按配置管理的“更改控制”的要求进行,不能由设计开发人员自行随意修改而不记录更改过程。为了验证或确认软件的能力没有受到变更的损害,还应当对软件进行回归测试。五、软件项目管理1.软件项目策划组织应建立软件项目策划机制,规范项目的策划过程。项目策划的要求:(1)软件项目的策划活动包括:a)首先进行估计,包括规模、工作量、成本、进度及关键计算机资源等估计;b)选择生存周期模型,确定设计开发的阶段划分,一般分系统需求、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实现、软件测试、软件验收及交付等阶段;c)根据合同的要求及对规模、工作量等的估计,导出项目的进度,包括各阶段的进度;d)确定项目的组织机构及各个岗位的职责;e)确定开发的各个阶段产生的工作产品(文档),以及验证要求和完善准则;f)确定项目的里程碑以及里程碑的建立准则;g)确定要实施的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h)根据项目的情况,规定项目要采用的标准、规范以及使用的工具与技术;i)对产品特性进行分析,识别并标识制约软件产品设计开发的关键因素和薄弱环节,并确定相应措施,可结合需求分析活动处理;j)必要时,对项目的设计开发过程中使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应加以论证;k)应识别软件工程组与其他各方(如系统工程组、测试组、硬件工程组、顾客或顾客代表)之间的接口,并对其进行管理,以保证有效地沟通,并做到职责清晰;l)确定项目要实施的监视和测量;m)实施风险评估和管理的要求。(2)应将项目策划的结果编制软件开发计划,并将其文档化;(3)软件开发计划应与配置管理计划、质量保证计划、风险管理计划协调一致;(4)应评审软件开发计划,并得到批准。(5)软件开发计划应受到管理和控制。2.软件项目监控组织应建立项目跟踪与控制机制,明确跟踪什么、由谁跟踪、如何跟踪以及跟踪频度等。软件项目跟踪的要求:(1)软件项目应按照软件开发计划,定期和在里程碑处跟踪其实施情况,包括:a)跟踪开发计划的执行情况,如进度、工作量和规模等;b)跟踪和评价设计开发人员工作的有效性;c)跟踪和评价设计开发过程中发现的问题。(2)当实际的进度、工作量等明显偏离开发计划时,项目应采取措施,并加以管理直到结束。(3)应根据项目的实际进展,细化和修订软件开发计划。(4)所有定期跟踪记录以及措施的记录应受到管理和控制。3.软件配置管理组织应建立分级的配置管理系统和机制,用于管理基线和受控配置项。应在软件开发项目的整个生存期内建立软件三库——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并提供相应资源,对软件配置项进行入库、访问、出库、维护、更改、发行等活动进行配置管理,以确保工作产品的正确性、完整性、可控性、可追溯性。软件配置管理的要求:(1)软件项目应编制配置管理计划,策划应实施的配置管理活动,标识要管理的基线和配置项等。组织应对配置管理计划进行评审。(2)项目的配置管理活动,应按配置管理计划执行,并保证:a)在整个设计开发过程中,所选定的工作产品及其描述、开发工具以及开发和测试环境等,是已标识的、受控的和可用的;b)应根据项目的情况,建立功能基线、分配基线、设计基线、代码基线和产品基线,其中设计基线和代码基线可以裁减;c)已标识的工作产品的更改和发布是受控的;d)实施基线审核,并将基线的状态和内容通知到各相关人员。(3)项目所有实施配置管理活动的记录以及配置管理计划应受到管理和控制。4.软件质量保证组织应有措施保证软件项目正在实施的过程和正在形成的工作产品,符合相应的过程和技术文件要求。软件质量保证的要求:(1)软件项目应编制质量保证计划,策划应实施的过程和产品的质量保证活动,确定所需遵循的标准、规范和规程。组织应对质量保证计划进行评审。(2)软件项目的质量保证活动,应按质量保证计划执行,内容包括:a)客观审核设计开发活动以验证其遵循所选标准、规程的情况;b)客观审核工作产品以验证其遵循所选标准、规范和需求的情况;c)将项目质量保证活动的结果通知到相关人员;d)最高领导层负责处理在软件项目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3)项目所有实施质量保证活动的记录以及质量保证计划应受到管理和控制。5.需求管理和追溯组织应建立需求管理和需求跟踪的机制,以确保用户的要求或已知的预期用途得到满足。需求管理的要求:(1)应评审用户的要求,确保用户要求是完整的、可实现的、无二义性的、不相互矛盾的;(2)应按设计开发阶段,在上下级相关的文档之间,建立需求的双向追踪关系,确保设计开发的输出与输入的一致性,确保“用户的所有要求没有遗落、项目的所有设计没有多余物”(3)当需求发生变更时,应分析变更对进度、质量、成本、风险的影响,需求变更应按变更控制规范实施并获得高层批准,必要时可能会引发合同的变更。(4)需求评审和变更的记录应受到管理和控制。6.项目和产品测量与分析组织应根据业务发展的信息需要和目标建立并完善项目和产品的测量机制,并确保测量的实施以及测量记录的保存。测量与分析的要求:(1)项目和产品要实施的测量和分析见表16。表16项目和产品要实施的测量和分析分类测量分析备注项目工作量将实际值与计划值比较,得到项目的进展偏离,进而确定项目的状态。工作量可为人月、人日、人时。进度进度是起止时间。产品规模通过缺陷数值与定义的质量目标比较,可确定产品的质量。规模可为代码行、功能点。缺陷(分级)缺陷个数。(2)具体的测量和分析要求见本标准的8.2.3和8.2.4的相关要求。3.3GJB9001B中对实施软件工程方法的要求一、条文要求1.标准的4.1“总要求”的注5提出:“适用时,组织可参照GJB5000的要求,建立、实施并改进其软件过程”。2.标准的7.1“产品实现的策划”中f)要求:在对产品实现进行策划时应确定“计算机软件工程化管理要求”。3.标准的7.3.1“设计和开发策划”中o)要求:“对计算机软件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验收、交付和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策划,落实4.标准的7.3.4“二、条文解释1.由于软件的设计、实现和修改相对硬件比较灵活方便,许多原由硬件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地改由软件完成,软件及其软件系统在武器装备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软件一旦失效,将引发各种严重后果。如何保证软件质量就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实践证明,实施软件工程化方法是确保软件质量的有效方法。软件工程化方法主要包括软件工程化开发和软件工程化管理两方面的内容,就是将软件视同其他工程产品一样,采用系统性的方法,对软件的开发、运行、维护和退役进行管理。对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实施策划、评审、验证、确认和控制,对软件项目实施需求管理、策划与监控、实施质量保证和配置管理,以保证开发的软件产品符合要求并增强顾客满意。2.本标准对软件工程化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参照GJB5000A-2008(2)在产品的策划阶段,要确定计算机软件工程化管理要求;(3)策划软件的设计开发;(4)实施软件过程控制,包括分析、设计、实现、测试、验收交付和使用维护等工程过程和需求管理、项目策划和监控、质量保证和配置管理管理过程。3.软件专题评审包括联合技术评审和联合管理评审,聚焦在自然的工作产品上,进行这些评审的意图是在顾客和组织之间进行沟通,深入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三、实施要点组织在软件产品实现过程中,应参照《军用软件质量管理规定》、《军用软件产品定型管理办法》、GJB2786A-2009《军用软件开发通用要求》、GJB438B-2009《军用软件开发文档通用要求》等要求,建立组织的基本软件过程。1.组织应建立并不断维护组织级的软件工程化技术文件和管理文件,并形成体系。至少要包括:(1)软件过程文件:包括生存周期模型、软件设计开发过程、软件项目管理规范、软件配置管理规定、软件质量保证工作程序等;(2)软件准则规范:如软件设计和开发指南;软件分析、设计、测试准则和规范、软件编码规范、项目管理的各种记录和表格等;(3)软件文档模板:如软件需求规格说明模板、软件设计说明模板、软件测试说明模板、软件测试报告模板等;(4)软件设计开发必须的作业指导书。2.根据GJB2786A-2009的要求,GJB438B-2009共给出了28类文档,组织可根据项目所选择的生存周期、合同、软件研制任务书等要求,以及实际活动,确定项目产生的文档种类,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文档的种类进行合并、拆分。在软件设计和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文档和记录,至少要满足表17中相应的主要要求的要求。表17软件设计和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文档和记录的要求序号文档和记录主要要求备注1软件开发计划满足本标准7.3.1的要求,并通过评审。文档可以合并,对于需要定型的软件产品,通常要求单独编制。2质量保证计划与开发计划协调,明确质量保证的措施、方法和步骤,有审核工作产品和活动的审核标准,并安排了审核时间。3配置管理计划与开发计划协调;标识了需要实施配置管理的配置项和基线;安排了配置项和基线的建立和发布时机。4风险管理计划制定风险评估和管理的策略,标识、分析和排序风险。5软件需求规格说明描述每一个需求及确保满足需求所使用的方法,且覆盖顾客所有的要求。文档可以合并,得到顾客认可。6接口需求规格说明7软件设计说明描述设计决策、体系结构设计、详细设计和需求的可追踪性。文档可以合并。8软件接口设计说明9软件数据库设计10测试计划规定测试需求、测试环境和进度。可以和测试说明一起评审。11测试说明通过了评审,用例集应覆盖相应的测试依据类文档的要求。12测试用例(执行记录)如实记录测试结果,有量值要求的应记录实际测量值。测试用例(执行记录)和问题报告可以合并到测试报告中。13问题报告记录测试过程发现的问题。14测试报告给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测试报告得到批准。15用户类手册与软件文实一致,并易读易懂。16出/入库单明确配置项、基线标识、出/入库时间。17变更申请单变更的说明、影响域分析,批准。18评审报告评审主题事项及评审结论。相关人员参与评审;19评审问题汇总表记录必要的措施及验证情况。20软件研制总结报告评述软件工程化实施情况;说明软件是否满足软件任务的要求;给出软件是否可以交付顾客使用的结论。3.测试是为了发现程序中的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但测试无法证明软件不存在错误。在某些情况中,可能无法或不适合通过测量和监视的方法对软件产品进行全面确认,如安全相关软件不能在实际环境下测试而没有产生严重后果的风险,或者实际环境本身很罕见或难以模拟。因此本标准7.5.2条款也适用软件产品。4.组织应当建立构建、发布和复制软件项的过程;在交付安装软件的过程中实施软件产品防护;建立实施维护活动,维护活动也可以针对开发环境、工具和文档进行;在软件的整个生存周期为顾客提供技术支持。4质量经济性分析质量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经济问题,质量经济性是以货币形式反映的质量水平,它是一个市场经济下的质量概念,属质量经营的范畴。质量经济性分析和管理,是一个组织质量经营追求成功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一个组织质量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理解了质量对组织经营业绩的影响,掌握并成功实施和应用质量经济性思想和原理,可以提高组织满足要求的能力,促进组织的持续改进。4.1质量经济性及相关概念一、质量经济性的含义质量经济性是人们获得质量所耗费资源的价值量的度量,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耗费资源价值量小的,其经济性就好,反之就差。质量经济性的概念可以分为两种:狭义的质量经济性和广义的质量经济性,前者是指质量在形成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的价值量,主要是产品的设计成本和制造成本及应该分摊的期间费用;后者是指用户获得质量所耗费的全部费用,包括质量在形成过程中资源耗费的价值量和在使用过程中耗费的价值量。这样,我们可以用单位产品成本和分摊的期间费用之和,来反映组织某种产品的狭义的质量经济性,而用价值工程中的(单位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来反映广义的质量经济性。质量对组织和顾客都有经济性问题。生产、销售或购买质量低劣的产品和服务,给组织和顾客都将带来损失,造成顾客抱怨,责任风险,以及人力和财力的浪费。因此,组织提高质量经济性包括两个途径:一是增强顾客满意,二是降低经营所需资源的成本。质量经济性如从利益和成本两个方面考虑,则:在利益方面,对顾客而言,必须考虑减少费用、改进适用性、提高满意度和忠诚度;对组织而言,必须考虑安全性、购置费、运行费、保养费、等待损失和修理费以及可能的处置费用;在成本方面,对顾客而言,必须考虑安全性、购置费、运行费、保养费、停机损失和修理费以及可能的处置费用;对组织而言,必须考虑由识别顾客需要和设计中的缺陷,包括不满意的产品返工、返修、更换、重新加工、生产损失、担保和现场修理等发生的费用,以及承担产品责任和索赔风险等。这些都是围绕质量经济性的有关问题。质量经济性管理的核心是综合考虑顾客满意和组织的过程成本、综合考虑顾客和组织的利益,从中寻找最佳结合点。二、质量经济性分析的含义质量经济性分析就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数据信息来反映和分析质量水平和质量问题。通过质量经济性分析,反映和分析产品质量对组织和顾客的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从而为质量控制、质量改进、质量评价、质量意识教育和质量信息管理等活动提供依据,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质量经济性分析的要点是:1.通过质量经济分析,探求产品(或服务)的适用性;2.质-本-利是质量经济分析的基本内容;3.产品质量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是质量经济分析的主要对象;4.提高组织效益和增强顾客满意是质量经济分析的最终目的。三、武器装备质量经济性的特点和质量经济性分析的原则武器装备因具有系统复杂、技术密集、协作面广、质量要求高、资金投入大、影响大等特点,其质量经济性具有如下特点:1.由于武器装备研制项目资金投入大、涉及范围广,难以界定质量成本的范围,一些基础数据很难获取,有时只能进行估算或采取定性的方法进行分析。2.武器装备具有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特点,很难用一般的统计方法对其反映质量经济性的数据进行分析。针对这些情况,在进行质量经济性分析时,必须按照系统的方法,逐层逐系统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目的,有侧重点地选取指标,并考虑指标之间的重叠性、关联性,注重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时间上的一致性。另外,应明确数据来源于哪个产品、哪个产品批次,使分析结论和提出的建议具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质量投入和改进产品质量。4.2质量经济性分析的方法和程序质量的经济性不仅局限于质量成本,还应包括由于质量水平提高或降低带来的收益或损失和由高质量或低质量带来的顾客满意度的提高或降低,这些都应属于质量的经济性范畴。因此,质量经济性分析的方法大体可分为:质量成本分析、质量损失分析、质量投资分析和寿命周期成本分析。4.2.1质量成本分析一、质量成本的内涵质量成本是为获得顾客满意并对组织外部做出质量保证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没有达到顾客满意而造成的损失。质量成本项目一般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四个项目及其明细项目。必要时,组织可以根据对外质量保证的需要,单独设置外部质量保证成本项目。二、质量成本项目1.预防成本为预防产品不能达到顾客满意的质量所支付的费用。可包括:(1)需求分析与合同评审费用需求分析与合同评审费用是指为了掌握顾客的需求,收集和分析顾客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和意见,进行合同评审、技术协议书评审等活动所发生的费用。(2)质量策划费用质量策划费用是指有关部门或人员用于策划所需的费用支出,例如规划质量体系的具体细节所需的费用;根据产品设计和顾客对质量的要求,编制用于材料、工序和产品质量控制的方法、程序、指导书等所需的费用。质量策划费用还包括从事其他质量策划工作所需时间的费用支出,如可靠性研究,试生产质量分析,为编制试验、检验和工序控制的指导书或操作规程等所需的费用。(3)过程控制费用过程控制费用是指在研制生产过程中为控制和改进质量所需的费用支出(包括对采购和外包过程的管理),例如进行设计评审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审查和评价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能力以及对供应商实施管理所发生的费用;在生产过程中实施工序控制所发生的费用。(4)质量培训费以及提高工作能力的费用质量培训费以及提高工作能力的费用不包括指导员工达到标准熟练程度的训练费,而是用于改进和提高质量水平所花费的相关费用。(5)质量体系的研究和管理费用质量体系的研究和管理费用是指用于整个质量体系的设计和管理费用,包括质量方针目标管理、质量管理文件的编制和管理、质量责任制的建立、质量培训、质量信息管理、质量经济性分析、质量审核等活动所发生的费用。(6)顾客服务费用顾客服务费是指产品保修期内和根据合同规定,对顾客培训,使用和维护人员进行售后服务所发生的费用,以及顾客忠诚程度的调查、分析和评价等方面的活动所发生的费用。(7)质量改进费用质量改进费用是指调查分析质量问题,制定质量改进计划和方案,实施改进工艺、调整或更换工艺装备等质量改进措施,评价质量改进成果等活动所发生的费用。(8)质量奖励费用质量奖励费用是指对在质量管理工作和保证、改进产品质量方面有贡献的员工所支付的奖励费。(9)其他预防费用其他预防费用包括质量及可靠性组织机构的行政管理费用(不包括经营管理人员及行政办公室人员的工资及差旅费),以及零缺陷计划、厂房设备维护等预防性措施费用。2.鉴定成本为评定产品是否达到所规定的质量要求,进行试验、检验和检查所支付的费用。可包括:(1)外购材料的试验和检验费用外购材料的试验和检验费用是指由实验室或其他试验单位所进行的为评价外购材料质量所支出的费用,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及办公室人员可能用到的任何费用。它还包括检验人员到供货厂评价所购材料时所支出的差旅费。(2)实验室或其他计量服务费用实验室或其他计量服务费是指实验室计量服务有关仪器的校准和维修费用,以及工序监测等的费用。(3)检验费检验费是指检验人员评价厂内产品技术性能时支出的费用,以及管理人员和办公室人员可能支出的有关费用。它不包括外购材料的试验费用,以及机器设备、公用设施、有关工具或其他材料的检验费。(4)试验费试验费是指试验人员用于评价组织内产品技术性能时支出的费用,以及管理人员和办公室人员可能支出的有关费用。它不包括外购材料的试验费用,以及机器设备试验费,公共设施试验费,有关工具试验费或其他材料的试验费。(5)核对工作费核对工作费是指这样一些工作所需的费用支出:操作人员按照质量计划的要求而检验自己的工作质量;在制造过程中按要求检查产品和工序是否合格;挑出不符合质量要求而被送回的全部废品、次品;进行加工过程中的产品质量评价。(6)试验、检验装置的调整费试验、检验装置的调整费是指有关人员为了进行性能试验而调整产品及有关设备所需的费用支出。(7)试验、检验的材料与小型质量设备的费用试验、检验的材料费用是指用于试验主要设备的动力消耗,例如蒸气、油以及在破坏性试验(如寿命试验或拆卸检验)时消耗的材料和物品。小型质量设备的费用包括了非固定资产的质量信息设备的费用。(8)质量审核费用质量审核费用指产品和体系的审核费,包括内审和外审费用。(9)顾客满意调查费顾客满意调查费是为了了解顾客(包括内部)对产品满意程度进行相关调查分析的费用。(10)现场试验费现场试验费是指在最终发货之前,有关部门按照顾客指定的场所试验产品时所造成的费用。这部分费用包括有关差旅费和生活费。(11)其他鉴定费用如供应商认证费等。3.内部故障成本产品在交付前因未能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所造成的损失。可包括:(1)报废损失费因产成品、半成品、在制品达不到质量要求且无法修复或在经济上不值得修复造成报废所损失的费用,以及外购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在采购、运输、仓储、筛选等过程中因质量问题所损失的费用(不包括由于其他原因而废弃的材料)。(2)返工或返修损失费为修复不合格品使之达到质量要求或预期使用要求所支付的费用(包括返工或返修后产品重新投入运行前的再次检验费用)。(3)降级损失费因产品质量达不到规定的质量等级而降级或让步所损失的费用。(4)停工损失费因质量问题造成停工导致设备、人员、材料闲置、减少产量和影响交付所造成的损失费用。(5)产品质量事故处理费因处理内部产品质量事故所支付的费用,如重复检验或重新筛选等支付的费用。(6)内审、外审等的纠正措施费内审、外审等的纠正措施费是指解决内审和外审过程中发现的管理和产品质量问题所支出的费用,包括防止问题再发生的相关费用。(7)其他内部故障费用包括输入延迟、重新设计、资源闲置等费用。4.外部故障成本产品在交付后因未能达到顾客满意的质量所造成的损失。可包括:(1)索赔费索赔费是指由于出厂产品不符合用户的质量要求所承担的赔偿金、罚金、申诉费、调查费和现场服务费。(2)退货损失退货损失是指由于出厂产品不符合用户的质量要求,导致用户退货、换货给企业造成的直接损失。(3)降价损失降价损失是指由于出厂产品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而进行降价处理所造成的损失。(4)产品售后服务及保修费产品售后服务及保修费是指安装服务及合同规定之外,对用户提供维修服务所发生的费用。包括直接用于校正误差或特殊试验,保修产品或零件以及用于纠正交付顾客后产品发生的故障和缺陷等所支出的费用。(5)产品责任费产品责任费是指在产品责任方面发生的费用,包括产品责任保险费。(6)用户安抚费用户安抚费是指由于用户对所提供的产品在质量上不完全满意,对其给予安慰性质的补偿费。5.外部质量保证成本根据顾客要求,组织向顾客提供证实质量保证能力发生的费用,包括特殊的和附加的质量保证措施、程序、数据、证实试验和评定的费用,以及认证的费用等。三、质量成本数据的收集GJB5423-2005《质量管理体系的财务资源和财务测量》中给出了各质量成本项目详细的数据来源和收集的方式。另外在一些企业也都有自己企业详细的质量成本项目的数据收集方式。综合看来,质量成本数据收集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从会计资料中收集直接利用现有的会计资料进行收集。即在日常填制凭证和登记明细账时,遇到与质量费用有关而又能直接分离的,即可在凭证上盖上质量费用的专用章,这样,质量成本就能依次迅速地进行收集。质量成本的大部分费用均可通过这种方式收集。在质量成本核算的初期,会计部门可以直接从会计帐表中逐项收集这些数据,也可以在填制汇帐凭证时注上标记,据此单独进行帐外记录。随着质量成本核算与分析的深入,会计部门可以适当调整“企业管理费”、“车间经费”、“基本生产”、“材料采购”、“应付工资”等帐户的二级科目和明细科目。例如,在“企业管理费”帐户中设明细科目“质量工作费”、“质量教育费”,在“应付工资”帐户中把质量管理人员的工资、检验计量人员的工资相对集中。这样,会计人员从调整后的帐户中可以直接通过摘抄小计收集质量成本数据。采用计算机会计核算的组织需要调整程序,在输入记帐凭证时将质量成本的标记一同输入,通过计算机将质量成本数据自动分离出来并汇总。上述方法既收集了质量成本数据,又不影响正常的会计核算体系。2.从统计资料中收集不能从现有的会计资料中收集到的,不属于现行会计制度核算范围的质量成本,如为改进和提高质量,开发新产品而放弃的各种机会损失,生产工人为返修少量次品所支出的工资、材料等费用等,一般与日常的基本生产成本混在一起,必须设置专用凭证或建立临时记录卡进行单独核算。由于这些费用并没有实际支出,往往只能通过估算取得。因此,需要借助统计核算手段和业务核算手段,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正确估算这些质量成本。部分质量成本项目,如返工和返修损失、停工损失不属于现行成本开支范围,会计帐簿不反映。质量部门或统计部门应在检验部门和生产车间的配合下,根据记时工卡、生产台帐、检验单、返工和返修单等资料收集数据,并逐项建立和完善质量成本数据收集和反馈系统。3.从质量分析资料中收集或估算质量部门可在会计、检验、供销等部门的配合下,利用销售分析报告、质量问题分析报告、质量事故处理报告等资料收集相关质量成本数据。间接的质量成本和隐含的质量成本,则需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估计。四、质量成本核算1.质量成本核算原则质量成本核算应遵循下列原则:(1)采用统一的货币量值单位;(2)尽量利用原始记录、台帐和报表等统计资料,尽量利用工时定额、材料消耗标准、成本核算管理网络等产品成本核算的管理基础;(3)采用统计核算方法,避免影响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正常运行;(4)实行权责发生制,注重质量成本数据与核算对象之间的滞后性;(5)尽量利用计算机软件实行数据处理,尽量利用质量信息传递的程序和网络,便于质量成本数据分析、控制和查询。2.质量成本核算方法质量成本核算与产品成本核算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产品成本核算属于财务会计的范畴。质量成本核算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它主要是为企业内部进行质量成本分析提供依据。质量成本核算应该根据质量管理和对外质量保证的需要及行业和产品特点,核算内容不要求面面俱到,但应该突出重点。核算方式应该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规范化与灵活性相结合。核算数据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达到绝对精确,只能是近似值。虽然部分质量成本数据需要从会计资料中收集,但是不受借贷记帐平衡原理的约束,没有必要考虑对应科目,采用统计核算的方法。在不影响正常会计核算的前提下,可以通过适当调整会计科目中二级科目和明细科目来简化质量成本数据的归集,这样质量成本数据更具有可追溯性和可视性,但这在理论上不等于采用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质量成本核算。质量成本核算采用独立于会计核算体系之外单独收集质量成本数据的“帐外帐”的方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质量成本核算应作为管理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实现计算机数据处理。五、质量成本分析质量成本分析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种:1.质量成本指标分析法质量成本指标分析是针对具体产品、产品批次或组织整体建立质量成本指标并进行计算,分析和测定各个指标的影响程度。质量成本指标包括质量成本构成指标、质量成本相关指标、质量成本变动指标。(1)质量成本构成指标。是指质量成本各项目占总质量成本的比率及各项目之间的比值,它说明了质量成本构成项目的比例关系,可以从一个侧面大体反映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的状况。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列表方法对质量成本项目及其明细项目进行构成分析,以便于发现关键的质量成本明细项目,并可以将分析结果用直方图和园饼图表示。它适用于组织内部考核和分析,还可以作为控制费用支出和故障损失的计划指标。质量成本构成指标主要有预防成本占质量成本总额的比率、鉴定成本占质量成本总额的比率、内部故障成本占质量成本总额的比率、外部故障成本占质量成本总额的比率、故障成本占鉴定成本的比率以及故障成本占预防成本的比率。(2)质量成本相关指标。是指质量成本与销售收入、生产成本、利润(或亏损)等相关基数的比值,可以从侧面反映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的状况及其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如:销售额质量成本率=总质量成本/销售额×100%。该指标以销售额作为相关基数,总体上反映质量成本总额的状况,通常用于制定长期质量计划。它的局限性是没有明确地反映出产品质量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数据之间有一定的滞后性,在具体应用该指标时应剔除非正常变化造成的影响并注意总质量成本与销售额之间的滞后性。(3)质量成本变动指标质量成本变动指标是指总质量成本、质量成本项目及其明细项目、质量成本的构成指标和相关指标的增减值或增减率,通过变化原因的分析研究,可以找出导致指标变化的主要因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可以分析和评价组织加强质量管理和实施质量改进的效果。实际应用时,根据质量成本分析的需要,可以计算报告期(或本批次)对于基期(或上批次)的变动情况,也可以计算实际值对于目标值的完成情况。这类指标可以作为部门业绩考核的依据。2.质量成本排列图分析法质量成本排列图分析,也称帕累托分析,是运用帕累托原理对质量成本数据进行的分析。排列图分析的具体形式可以有所不同。组织可以按明细项目、产品类型、缺陷类型、责任部门、加工设备、操作者等进行排列图分析,也可以采用矩阵表同时从两个方面进行排列图分析。在实际分析过程中,应该注意结合具体的工艺技术和生产组织问题,并与趋势分析、因果分析和工序分析紧密结合起来。3.质量成本趋势分析法质量成本趋势分析是企业在积累一定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绘制趋势图对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的总质量成本、质量成本各项目、质量成本构成指标的变化进行连续地观察和分析,发现薄弱环节和偏差趋势,并预测质量状况的发展前景。尤其在一张趋势图里同时对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和故障成本进行趋势分析可以大体上发现各项目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在一张趋势图里同时对质量成本、总成本、销售额、利润额进行趋势分析可以反映出质量活动对经济效益变化的影响程度。趋势分析可以绘成统计图表,可以采用移动算术平均数、指数滑动平均法等,但通常采用比较法,即将连续几期的同一类型项目加以比较。进行分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a.分析前剔除偶然性因素的影响,以使分析的数据能表述正常的质量成本情况。b.分析的项目应适合分析的目的。c.分析时需要突出质量管理上的重大问题。d.比较数据不限于连续几期的质量成本统计数据,也可以将实际与计划数或其它标准相比较。e.编制统计表时,可以用绝对数进行比较,也可以用相对数进行比较。4.质量成本灵敏度分析法质量成本灵敏度分析是把报告期(本批次)与基期(上批次)相比较,或一项质量改进项目实施前后相比较,计算质量损失变化量与质量投入变化量的比值,即:质量成本灵敏度=(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的变化量÷(预防成本+鉴定成本)的变化量质量成本灵敏度的含义是每增加单位质量投入所减少的质量损失。灵敏度分析是通过计算灵敏度来分析质量投入产出变化量的系数,判断产品质量水平所处的区域,评价在一定时期内组织加强质量管理和实施质量改进的效果。当灵敏度=O时,说明计划期内发生的内外部故障成本与上期的内外部故障成本相同,表示质量改进未取得效果;当O<灵敏度<1时,说明计划质量改进取得一定效果,但投人大于产出,表示质量改进的效果欠佳;当灵敏度≥1时,说明投入较少的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却使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内外部故障成本大幅度降低,表示质量改进的效果很好。这种方法可以评价加强质量管理或实施质量改进项目的有效性。实际应用时,应当注意数据应来源于相同的核算对象和相对应的核算期,可根据质量管理的需要以整个企业为分析对象,也可以某个质量改进项目为分析对象。同时注意充分考虑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滞后性。5.故障成本分析在实践中,由于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的计划性较强,所以揭示产品不合格和质量管理工作薄弱环节的重点在于故障成本的分析。(1)责任部门故障成本分析。造成质量故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组织的各个部门。对责任部门的故障成本进行汇总分析,可以掌握各部门的质量控制情况,既可督促各部门自觉加强其质量管理工作,又有利于组织的管理者对各部门的质量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及时帮助各部门抓好质量整改工作。从责任部门的故障成本汇总金额按时间序列要求做出的波动图来观察和分析故障成本,还可采用计划年度责任部门的故障成本累计金额统计图表法进行分析。(2)按产品分类进行分析。对故障成本的发生金额按产品分类进行汇总,计算各类产品的故障成本占各自销售额的比重,并结合产品的具体情况进行质量故障责任分析,目的在于发现和确定质量控制工作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部门。其分析方法可以采用柱状图或排列图。(3)外部故障成本分析。外部故障损失涉及企业信誉,它的影响远远大于内部故障损失,这就是单独对外部故障成本进行分析的原因。对外部故障成本进行分析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按不合格分类进行分析。按不合格分类进行外部故障成本分析,不仅可以找出质量检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还能揭示出主要不合格产品及造成的原因。二是按产品分类对外部故障成本进行汇总分析,找出外部故障成本金额较高的少数几种产品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并结合对不合格产品的总分析来确定实施质量改进的目标。六、质量成本核算和分析报告依据质量成本核算和分析的结果,编写质量成本分析报告。报告的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主要产品、产品系列、产品批次、零部件的质量成本数据;2.质量成本的构成指标、相关指标和变动指标;3.通过分析,发现的需引起注意或实施质量改进的薄弱环节;4.质量改进项目经济性的分析和评价;5.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分析和评价等。4.2.2质量损失分析质量损失是指组织在生产、经营过程和活动中,由于产品的质量问题而导致的损失,即由于质量低劣而产生的内、外部损失。质量损失可分为两种形式: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1.有形损失指由于内部故障而直接发生的费用,如返工、低效的人机控制、丧失机会等而引起的低工作效率而造成的资源和材料的浪费等。2.无形损失是指由于顾客不满意而丧失信誉,从而失去更多销售机会或增值机会所造成的损失。无形损失不是实际的费用支出,常常难以统计和定量,并且它对组织的影响大且长久,因而,它是一种很重要的损失。质量损失分析可采用上节“故障成本分析”中所讲的方法,也可采用质量成本相关指标进行计算,如:生产成本质量损失率、销售额质量损失率、利润质量损失率。(1)生产成本质量损失率生产成本质量损失率=内部故障成本/生产成本×100%该指标反映生产过程质量损失的程度。(2)销售额质量损失率销售额质量损失率=(外部损失成本+劣等成品积压额)/销售额×100%该指标不仅反映了产品进入市场后质量损失的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组织生产的产品市场营销的状况。从“适用性”的角度来讲,产品不适合用户要求而造成的积压就是一种质量损失。从该指标定义的表达式可以看出,若全部产品都销售出去,指标取最小值,它取决于外部损失成本,一般情况下,外部损失成本远小于销售额。当指标接近于1,甚至大于1时,表明出现了严重的产品积压,对企业来说,失去市场是最大的损失。(3)利润质量损失率利润质量损失率=(内部和外部损失成本+劣质成品积压额)/利润该指标的分子是由于质量问题丧失的经济利益,分母是企业实际得到的经济利益,两者的比值最明确地反映了产品质量问题给企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程度。销售额质量损失率的局限性在于都未能全面地反映质量损失的情况,并且由于采用销售额作为相关基数,掩盖了质量问题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利润质量损失率弥补了这一指标的不足,最容易引起企业领导和职工对质量问题的重视。该指标在应用时应注意利润、外部损失成本、劣质成品积压额于内部损失成本之间的滞后性。4.2.3质量投资分析目前国外很多学者提出了基于质量净收益的质量投资效益评价。他们认为从财务学角度来看,成本并不是评价某项事物效益的唯一指标,只是重要指标之一。评价某项事物的效益,除了看其成本之外,同时我们还应看与其相关的收入(或产出),用收入(或产出)减去成本得到的利润(或净收入),才是评价该事物经济性的主要指标。同样,质量成本也不能作为我们评价质量经济性的唯一指标,而采用质量净收益法对质量的投资效益进行分析。根据财务学的原理,质量收入应是给组织带来的与质量水平相关的收入。它是质量得到保证或较原有水平提高后组织和顾客所得到的或将能得到的更多的价值或使用价值。主要包括:由于产品质量提高,进而带来的单位售价提高而增加的收入;由于质量提升带来质量信誉提高,销量增加带来的收入增加;废品、次品的减少,合格品的增加而带来的收入;由于质量保证减少折让、退货而增加的收入。用公式可表示为:质量收入=(实际产品合格率-计划产品合格率)×销售收入+(实际等级品率-计划等级品率)×销售收入质量收入这一概念的确定,为择定质量改进方案提供依据,从而弥补了现行质量成本核算的不足。质量投资分析可采用质量成本投资报酬分析法进行。质量成本投资报酬分析是指在进行质量改进投资决策时,对改进方案的投资回报所进行的分析,它是一种事前的决策分析。质量成本投资报酬分析常采用质量投资净收益和质量投资收益率来进行。投资报酬分析需要估算几种数据:(1)在质量预防和鉴定方面需要增加的投入费用;(2)假定质量改进措施成功,能够减少的损失;(3)由于改进了产品质量,通过提高价格和增加销售量能够增加的利润。这些估算数会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但比没有任何估算数就进行质量决策要好得多。对所有相关项目都较为准确地进行估算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遵循排列图的原理,对少数关键项目进行尽可能的估算。投资报酬分析最简单的计算公式是:(1)质量改进纯收益=+-(2)质量投资收益率=(+)/组织对长期的质量改进计划所进行的投资报酬分析还应考虑时间价值,需要对所有数据折现,折现后的投资报酬分析计算公式是:(1)质量改进纯收益净现值=+-(2)质量投资收益率=(+)/4.2.4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是以寿命周期成本估算为基础的系统分析。从广义上说,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包括:寿命周期成本结构分析和寿命周期成本权衡分析。寿命周期成本结构分析是对寿命周期成本及各费用单元的估算值进行结构性分析研究,旨在确定寿命周期成本主宰因素、费用风险项目及寿命周期成本—效能变化因素的系统分析方法。寿命周期成本权衡分析是将寿命周期成本或某个主要费用单元的费用作为权衡的目标在各种备选方案之间进行评价与权衡分析,以确定最佳方案的一种系统优化方法。寿命周期成本权衡分析经常应用于寿命周期成本与系统效能或各项指标效能(性能)之间进行权衡分析,通常称寿命周期成本—效能分析(费用—效能分析)或寿命周期成本—性能分析(费用—性能分析)。寿命周期成本主宰因素是指对寿命周期成本或其某主要费用单元起到主导作用的那些影响因素,包括硬件与软件设计特性要求、保障要求,以及与有关的研制、生产及使用的计划要求。在大型复杂产品的论证、设计与研制过程中,只有确定那些对寿命周期成本影响大的主宰因素(如可靠性、维修性或某些新技术的引入),并对这些主宰因素采取有效的设计改进措施,才能降低寿命周期成本,实现寿命周期成本的控制目标。寿命周期成本分析还用来确定成本风险项目和寿命周期成本—效能的变化因素。由于大型复杂产品的要求高性能,需大量地引入高新技术,势必增加研制风险,其中成本风险是研制风险中的一个重要种类。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研制费和使用与保障费的增长。寿命周期成本分析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类似大型复杂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分析,为制定寿命周期成本指标或定费用设计指标提供依据;2.通过寿命周期成本权衡分析评价备选使用方案、保障方案、设计方案,寻求费用、进度、性能之间达到最佳平衡的方案;3.确定寿命周期成本主宰因素,为大型复杂产品的设计、改进、使用方案与保障计划的修改及调整提供决策依据;4.为制定大型复杂产品研制计划和订购计划提供有关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的信息和决策依据,以便能获得具有最佳寿命周期成本—效能。另外,由于费用是广泛地影响着性能中任何一项指标效能和影响系统效能等任何一项综合效能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在进行备选方案的评价与权衡分析并进一步确定研制总体方案时,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的结果提供了基本依据。4.2.5质量经济性分析程序进行质量经济性分析,可借鉴图给出质量经济性分析的实施程序。该程序显示,质量经济管理从确定和评审组织的过程开始,这使组织的质量经营活动及其相关的成本能够确定、测量和报告,同时也使组织能够确定、测量和报告顾客满意指数。在管理评审时,过程成本报告和顾客满意度报告可用来确定过程和顾客满意度改进的机会。组织管理者可根据成本利润等经济分析,考虑到短期和长期利润来确定是否采取质量改进活动的建议,以及是否规定改进活动。如果改进活动被确定和认可,则组织就可以策划和实施质量改进活动。改进活动过程的反馈信息可以用来评价结果。反复实施,可以实现不断改进。开始开始识别和(或)评审过程识别过程活动识别影响顾客满意度的因素监控费用监测顾客满意度编制过程成本报告编制顾客满意度报告管理评审识别机会进行成本和(或)收益分析改进机会是否确定?策划和实施改进提出的改进是否正确?(组织)(顾客)(改进)否否是是图1-1质量经济性分析实施程序图4.3改进质量经济性的途径4.3.1改进质量经济性需考虑的内容改进组织的质量经济性应从提高顾客满意度和降低成本两方面入手,详见图改进质量经济性的树图。图改进质量经济性的树图1.提高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度可从完全不满意、满意到非常满意这样三组因素的监测,发现改进的机会。质量经济性的决定因素是“顾客的忠诚”,由顾客的忠诚所证实的顾客满意度能够使组织的经济效益不断得到提高。因此组织存在的目的是满足顾客的需求,为了使顾客永远忠诚,就需要满足顾客的所有明确和隐含的需求。2.实施质量成本管理一定水平的质量是建立在相应的质量成本基础之上的,单纯片面地追求产品的“高质量”势必造成高成本、高消耗,给组织的经济效益带来影响。反之,盲目地强调经济效益,降低质量成本必将导致产品质量水平下降,最终影响组织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综合考虑质量成本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确定合理的质量特性,才能有利于组织经营目标的实现,完成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任务。开展质量成本控制,应做好质量成本预测、计划、核算、分析、考核和报告等工作。体现质量成本与经济性的有关指标如下(不局限于示例):质量成本利润率利润质量成本质量成本利润率利润质量成本质量成本收益率质量成本收益率收益质量成本=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度质量成本单位质量成本顾客满意度=质量成本单位质量成本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度能耗成本顾客满意度能耗成本质量成本能耗率=质量成本质量成本利润率质量成本能耗率=质量成本质量成本利润率4.3.2改进质量经济性的方法和步骤1.管理者通过对成本和顾客满意度报告的评审,充分考虑长期和短期计划的影响,制定采取的改进措施。2.分析成本和顾客满意度报告中的信息,以确定在不合格的纠正、不合格的预防、持续改进、全新的产品或过程方面是否存在改进的机会。长期计划为提高组织价值设定目标,并应考虑所需资源;短期改进计划应将长期计划转化为能提高组织价值的可测量的措施。3.组织考虑所有可能采取的质量改进措施的经济效果。然后将收益与所建议的成本进行对比,以便确定优先次序和做出决策。表18中的改进矩阵列出了一些质量改进措施所可能产生的效果,但实际效果将取决于组织的特定情况。表18质量改进措施可能的效果示例可能产生的主要效果可能的改进措施减少产品缺陷开发创新产品改进过程获得认证对员工进行关注顾客方面的培训较少环境污染符合组织基本目的的增值全面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加使顾客非常满意的因素√√√增加使顾客满意的因素√√√√减少引起顾客不满意的因素√√√降低内外部运行成本降低合格(符合)成本√降低不合格(不符合)成本√√√√√说明:√表示可能的强相关4.组织可采取以下步骤进行成本和(或)收益分析,并使用各种财务决策方法(如净现值、回收时间、内部回收率)决定是否采取改进措施。(1)对拟采纳的改进措施应制定与组织的基本目的相一致的明确规定、计划安排和成本估算;(2)通过增加使顾客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因素,减少引起不满意的因素,来预测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3)评估因提高顾客满意度而得到的重复订单或新业务增加带来的收入;(4)识别顾客和其他受益者的隐含利益;(5)估算所有内外合格(符合)成本和不合格(不符合)成本的变化;(6)检查拟采取的改进措施的整体财务效果;(7)将整体效益与改进措施的投资进行比较,从而决定是否采取改进措施。4.4GJB9001B中对质量经济性分析的要求一、条文要求GJB9001B中对质量经济性分析的要求:1.标准“5.6.2评审输入”中要求管理评审的输入信息包括“h)质量经济性分析”。2.标准“8.4数据分析”中要求数据分析提供的信息包括“e)质量经济性”。二、条文解释质量经济性分析就是把以货币形式来反映和分析质量水平和质量问题,为质量控制、质量改进、质量评价等活动提供依据,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因此,在数据分析时应做好质量经济性分析,并把分析结果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三、实施要点进行质量经济性分析可从顾客满意度调查和质量成本分析两方面着手。1.顾客满意度调查组织可通过定量或定性的调查确定顾客满意度。如:在定量调查中,通过面谈、由顾客填写调查表或通过观察顾客的行为方式来收集数据;在定性调查中,深入研究所调查的问题,了解顾客的感受,体验顾客的感觉。最后形成顾客满意度报告,如有可能,这种报告还应包括与以前结果的对比、发展趋势、行业标准或有关竞争方面的信息。2.质量成本核算于分析组织实施质量成本核算、分析、报告,可以采用以下步骤:(1)确定质量成本项目,确定质量成本数据收集渠道,质量成本核算与分析程序和方法,明确各部门质量成本核算人员及其职责,逐步形成质量成本数据的核算、分析、报告、传递和存贮的管理网络。(2)识别、收集、核算质量成本数据,并将质量成本核算和分析的结果及时传递到相关部门。(3)将质量成本核算和分析结果形成综合性、专题质量报告,并把质量成本分析结果灵活地应用于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活动中。3.将顾客满意度调查报告和质量成本核算与分析报告提交管理评审,作为质量改进和领导决策的依据。附录AGJB9001B-2009标准涉及到的相关国军标序号GJB9001B-2009标准条款号涉及到的相关国军标的标准号及标准名称前言GJB0.1-2001军用标准文件编制工作导则第1部分:军用标准和指导性技术文件编写规定GJB0.2-2001军用标准文件编制工作导则第2部分:军用规范编写规定GJB0.3-2001军用标准文件编制工作导则第3部分:出版印刷规定1.2GJB/Z69-1994军用标准的选用和剪裁导则3GJB1405A-2006装备质量管理术语4.1GJB3885A-2006装备研制过程质量监督要求GJB3887A-2006军事代表参加装备定型工作程序GJB3899A-2006大型复杂装备军事代表质量监督体系工作要求GJB4072A-2006军用软件质量监督要求GJB5708-2006装备质量监督通用要求GJB5710-2006装备生产过程质量监督要求GJB5712-2006装备试验质量监督要求GJB3920A-2006装备转厂、复产鉴定质量监督要求GJB3677A-2006装备检验验收程序(8.2.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