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麟《困学纪闻》补论_第1页
王应麟《困学纪闻》补论_第2页
王应麟《困学纪闻》补论_第3页
王应麟《困学纪闻》补论_第4页
王应麟《困学纪闻》补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应麟《困学纪闻》补论

宋代是中国史学的巅峰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史学家。王英林也应该是其中之一。惜迄今尚乏专文研究。本文拟对王应麟和他的《困学纪闻》作一初探,以作引玉之砖。一、应麟的学术思想王应麟(1223—1296年),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学者又称厚斋先生。浙江庆元府(今宁波)人。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他于宋理宗淳佑元年登进士位,年仅十九。初任西安(治所在今浙江衝州)主簿,继而历任太常博士、秘书郎、著作郎、起居舍人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到恭帝德佑元年,宫职已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旋因进谏不被采纳,离职归乡,年五十二。次年,元朝灭宋。这是前期。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直到他七十三岁去世,应麟生活在元朝统治之下。他闭门不出,“朝夕坐堂上,取经史诸书讲解论辨。”①1专治学问。这是后期。他的重要著作,大都成于这个时期。应麟之父王妫曾任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学识渊博。应麟幼受庭训,打下了学术根底。后又师事王埜(子文),但并不专名一师。清代全祖望说:“深宁之父,亦师史独善,以接陆(九渊)学,而深宁绍其家训。又从王子文以接朱氏(熹),从楼迂斋以接吕氏(祖谦)。又尝与汤东涧游,东涧亦兼治朱、吕、陆之学者也。”②2应麟的学术思想与南宋三种学派都有关系。朱熹的道学,陆九渊的“心学”,是当时的两大学派,而吕祖谦““兼取其长而又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③3以注重历史文献为特色。应麟虽兼取三家,“然综罗文献实师法东莱(祖谦)。”④4朱学、陆学于经书都十分重视,故应麟对经学也加以研究。汉代郑玄著有《周易注》,南宋时亡佚。应麟从其它书籍中辑成《周易郑康成注》一书,又著《三家诗考》,专辑已经散亡了的齐、鲁、韩三家诗遗说。此二书使已佚的一部分两汉经义重新为学者所能掌握。在其它著作中,对诸经也皆有所阐发,如《困学纪闻》中就有“说经”八卷。朱熹在为诸经作集注的同时,常常注重文字训诂。南宋黄震的《黄氏日钞》有读《论语》一条说:“汉唐诸儒不过训诂以释文义,而未尝敢赞之辞。自本朝讲明理学,脱去诂训,说虽远过汉唐,而不善学者求之过高,从而增衍新说,不特意味反浅,而失之远者或存矣!至晦庵为集注,复祖诂训,先明字义,使本文坦然易知。”可见朱熹注经书首先是疏通文字。朱熹还撰有考异之作。他认为《阴符经》虽为唐代李筌所伪托,“然以其时有精语,非深于道者不能作,故为考定其文。”撰《阴符经考异》一卷。又对《周易参同契》“凡诸同异,悉存之以备考证。”撰《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应麟既从王埜承继朱学,自然也十分注意对文字的训诂、书籍的考核。但应麟主要师法重视历史文献的吕祖谦,以成为通儒为己任,不仅止于经学而已。他年轻时曾说:“今之事举子业者,沽名誊,得则一切委弃,制度典故漫不省,非国家所望于通儒。”①5所以他览及群书,尤其往重历代的典章制度,他“博洽多闻,在宋代罕其伦比。”②6这在他所编纂的类书《玉海》中已充分地体现出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该书“所引经史子集、百家传记,无不赅具。”这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的编纂成功,表明应麟对天文、历史、地理、文学以及音韵学都有相当的造诣。他既具有广博渊深的知识,在读书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于是,他本自朱学的考核精神,并加以发扬光大,将所发现的问题条辨成文,对历史上的典章制度、地理、典故和疑难史实一一进行考证和阐发,写成了几部重要的有关史学的著作,且多有新创之功。从现存的来说,有《汉制考》》四卷,根据其它汉人经注及字书上的材料,结合《汉书》诸志的记载,考证汉代制度的源委,对研究汉代历史不无价值,而且,此书把史部考证学的取材范围扩大到了经学和小学的领域。《汉艺文志考》十卷,对有所辩论的内容摘要选录,各为补注,开目录考证之先例。《通鉴地理通释》十四卷,又是最早注释《资治通鉴》地理的著作,“其征引浩博,考核明确,而叙列朝分据战攻,尤一一得其要领,于史学最为有功。”③7给阅读和研究《资治通鉴》的人带来很大方便,同时又可作为一部军事地理著作来读。《诗地理考》六卷,凡有关《诗经》中的地名都参以各书加以考证。晚年又著考证经史诗文诸方面的《困学纪闻》,对后世影响尤大。所以清代王鸣盛评价应麟:“王氏之学,主于考据。”④8应麟正是凭借他的这几部史地考证著作而为后人所推崇的。二、《史记》注错注的地方《困学纪闻》是王应麟入元之后写成的。他自己说过:“嗜学,老不倦,为《困学纪闻》。”⑤9他的弟子袁桷也说:“先生年未五十,诸经皆有说,晚岁悉焚弃而独成是书。”⑥10可见此书应该是他的代表作。此书是札记考证之文汇编而成的,其中有引述古人和近人的考证及议论,但多数都是自己的见解。其内容实乃厚积薄发,连全祖望也说此书“援引书籍奥博,难以猝得其来历。”⑦11“非细绎玩味不能解。”⑧12但此书的考据和评论又皆辞约而明,“考证是非,不加阿附……所考率切实可据。”,①13《困学纪闻》共二十卷,分说经八卷,天道地理诸子二卷,考史六卷,评诗文三卷,杂识一卷。专名“考史”的虽只有六卷,但关于群经诸子之参证,皆莫不与史学有关,如卷六“左氏”中,有许多条就是考证《左传》中所记史实的。其余论《易》、《春秋》、《论语》、《孟子》的,也有不少是兼考史实。地理则是典章制章的一项重要内容,评诗文中很多是以诗文证史,“杂识”一卷更是谈古论今。从整体论,《困学纪闻》有关史学的内容占大部分,也最具有特色。此书在每一卷之下都分为一条条考订或评论,各以类相从,惜绝大多数条文无自编标题。每一条的字数详略相去悬殊,有的只有一二句话就解决了问题,有的是长篇大论,相当于一篇小型论文。此书有关史学的内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考订历代史籍记载错误。由于应麟读书博杂,所考书籍也就繁多。宋代时,已有“十七史”之称,自《史记》、《汉书》以下,加《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合而称之。前四史有旧注,但仍免不了遗漏一些问题,旧注也还有错误的地方。应麟就读书中发现的错处加以考索和驳正。如《困学纪闻》卷十一(以下只写卷数)“史记正误”中,引《左传》》僖公十五年的孔颖达传疏,驳司马迁的《史记·晋世家》谓申生母为齐桓公女、夷吾母是重耳母姊妹不符合事实,兹略引原文如下:(“晋世家”谓)申生母,齐桓女也,同母女弟,为秦穆夫人,夷吾母,重耳母女弟也。《左传》僖公十五年“正义”曰:“按传,申生之母,本是武公之妾。武公末年,齐桓始立,不得为齐桓女也。虢射,惠公之舅;狐偃,文公之舅,二母不得为姊妹也。”皆迁之妄。那么,《左传》的“正义”所言有无道理呢?答案是肯定时。晋武公在位共三十九年,在他死前八年(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齐桓公的生辰虽不可考,但据史载,他在位共四十二年(公元前685—前643年),按古人一般寿命为六十五岁左右计算,他即位时才二十多岁,不可能有一个已成年的女儿嫁与年迈的晋武公为妾而生申生。所以,申生母不可能是齐桓公女,这点是确凿无疑的。至于夷吾(晋惠公)、重耳(晋文公)兄弟之母是否为姐妹,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据《左传》所载,晋献公从戎地娶二女,生文公的为姬姓,故称大戎狐姬;生惠公的为子姓,故称小戎子。姓氏不同,何以为姐妹?所以全祖望认为司马迁可能是看到大小戎之称而误以为姐妹的②14关于《史记》的这两个疑点,在王应麟之前从无人指出,这有《史记》的各种注疏及其它涉及《史记》的著作可为证。到了应麟之时,才由于他读书的仔细,从《左传》的注疏中引证据指出了司马迁的这两个错误,这不能不说是应麟的一个功劳。对前四史旧注中注错了的地方,应麟也有所考订。如《史记·乐书》说汉武帝时作乐十九章,司马贞“索隐”认为这十九章名称是“安世房中乐。”应麟考之《汉书·礼乐志》,这十九章应是“郊祀歌”,“安世房中乐”只有十七章,从而指出:“索隐误。”(见卷十二“史记正误。”)对前四史以后的“正史”,《困学纪闻》也都有所辨正。如《新五代史·周世宗本纪论》载周世宗夜读书,见“唐元稹均田图”,赞而叹之,“诏颁其图法”,使均诸道租赋。应麟在卷十四中,用《五代会要·租税类》考之,元稹实际上是写的均田奏,周世宗依此奏疏而命人画成图。又考元稹《长庆集》,有他在同州时所上的“均田表”。继而又引孙光宪的《续通历》所载此事:“唐同州刺史元稹奏均租赋,帝(周世宗)览文集而善之,写其辞在图以踢。”最后得出结论,周世宗所看到的是元稹的均田奏疏,而不是图。这样,圆满地纠正了欧阳修的这一错误。以上几例,说明<《困学纪闻》在史实的考证上是花了功力的。他的考证对我们在正确的史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颇有裨益。不过,此书对前四史,尤其是对《史记》、《汉书》考证较多,而对“十七史”中其它各史则考订较少,(详第三节),这应是一个不足。《困学纪闻》除考“十七史”外,也考订编年体史书。如涉及到《资治通鉴》的就有十一条,考《唐鉴》误处的有近十条,对《续资治通鉴长编》、《通鉴纲目》也有所考订。此外,对一些文集,如《宋景文集》;笔记,如《读史管见》;金石著作,如《集古录跋尾》,也都有考。甚至对宋代皇帝的诏书亦指出其误处。这些对治史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二类,评论史书的优劣,提出一些对修史的看法。对史书的评价,有的是指出体例不当,有的涉及到取材和内容之是非,有的是对原作者的看法问题。如应麟对唐初史馆所修的《晋书》很不满意。卷十三对《晋书·忠义传》提出商榷意见,认为至少有三人不应列入此传:韦忠、王育、刘敏元。因为他们都曾仕于少数民族政权,对晋无忠义可言。刘知几在《史通·杂说篇》中曾说《晋书》喜欢采用小说笔记中的奇闻轶事,如《搜神记》、《幽明录》之类,不可作为真实的记录。应麟在引了刘知几的有关话之后,进一步发挥道:“颜师古注《汉书》,凡撰述方志,新异穿凿者皆不录。注史犹不取,况作史乎?”(见卷十三)更引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里的话,说《晋书》“丛冗最甚”,不可视为良史。事实上,《晋书》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确实损害了其书的史料价值。对萧子显的《南齐书》,卷十三评价道:“愚谓子显以齐宗室仕于梁而作齐史,虚美隐恶。”也不可作良史看待。但应麟非常推崇《资治通鉴》,甚至说:“自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卷十三)因为评论史书,牵涉到对修史的看法。他和历代优秀史家一样,主张著史要有直书、实录的精神,因此,他对起居注之作很有意见。汉代以后,历代都有史官专职记录皇帝每天的言行,称为“起居注”。卷十“诸子”中说:“汉晋以后起居注之类,虚美隐恶,史无直笔。“并引《问易篇》中的话说:“记注兴而史道诬也。”他对唐以后宰相自撰的记大臣议事的时政记也加以反对,认为“自唐奸臣为时政记,而史益诬。”(卷十五)起居注和时政记保存了第一手史料,自有其宝贵之处,应麟对之全盘否定,未免失之偏颇。但起居注、时政记之修撰又确有溢美掩恶、曲笔回护之处,特别是奸相当政时。如南宋秦桧提举实录院和监修国史期间,为掩盖自己的一系列罪行,“敢于矫为”①15,恣意纂改高宗的“圣语”,编入史册。秦桧死后,左仆射沈该监修国史时就认为:“桧专政以来,所书圣语,有非玉音者,恐不足以垂大训,乃奏删之。”②16可见起居注和时政记有时确实是歪曲了历史,应麟正是有感于此种恶行而发论的。从主张作史要直笔这一点来讲,他的上述看法有其,正确的一面。应麟又认为搜集史料应十分慎重,对史实真伪要注意辨别。在卷十四中,他列举了欧阳修、苏轼、朱熹在撰写他人墓志铭和行状时所犯的史实错误,说明“名公秉笔,亦有误者。”进而得出结论:“网罗旧闻,可不审哉?”他的这些观点虽未跳出前人窠臼,但表明他是具有一个正直史家的优良品质的。第三类,谈古道今,评论历史事件和人物。应麟对史实的评论,常常是愤慨中寓有抨击,是非分明。南宋的灭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统治集团的奢侈腐朽。在南宋王朝已到“危亡之祸、近在旦夕之时,奸相贾似道却在西湖边的葛岭依湖山之胜,建造豪华堂室,题作“半闲堂”,造花圃称“养乐圃”,又建多宝阁,强迫官属贡献各种奇器珍宝,每天去观赏。他自己则养妓女多人,整天在“半闲堂”和湖上游戏取乐,置国家危亡于不顾。”应麟对此亲自目睹,深为不满。因此,他在卷六“左氏”中说:“楚之兴也也,筚路蓝缕;其衰也,翠被豹舄。”然后慨然发论:“国家之兴衰,视其俭侈而已!”又引春秋时由余对秦穆公的进谏语:“舜作食器,流漆墨其上,国之不服十三。禹作祭器,墨染其外、朱画其内,国之不服者三十三。”(卷十一)舜、禹这种在后代根本算不上奢侈的所为,尚且遭到众人反对,何况贾似道之流的穷奢极欲呢?应麟借古代事发了感慨后,又直接对宋末的贪浊腐朽进行痛斥:“《朝野杂记》载开禧贪浊之事详矣。继其后者又甚焉。当时谓侍从之臣,无论思有献纳,他可知矣。以阴召阳,极于天下无邦。”(卷十五)对权臣们的奢侈腐朽表示了极大愤懑。与此相关,他认为宋之灭亡主要在于朝廷任用奸臣而排斥贤臣。他曾对南宋史实有这样一段总结:“建炎,李纲去而潜善、伯彦相。绍兴,赵鼎、张浚去而桧相。桧死,其党迭为相。隆兴至淳熙,万机独运,而大臣充位。庆元后,政在偏胄。嘉定后,政在弥远。讫景定,更一相则曰更化,然权臣弄权之日常多。阳淑消而阴慝长,危亡之证,所由来渐矣。阴凝冰坚、极于似道。”(卷十五)这段话可以说是对南宋时政一个精确的概括,点明奸臣当政是宋亡的今重要原因。后之发论者多不出此论,如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二十六“秦桧、史弥远之揽权”条中就有相同的议论。应麟越是对南宋朝政不满,对北宋初的文治武功就越是怀念。《困学纪闻》中不乏对宋太祖、太宗的歌颂。他赞赏太祖的重文轻武:“我艺祖(太祖庙号—一引者注)用儒臣为郡守,以收节度之权,选文臣为县令,以去镇将之贪,一诏令之下,而四海之内,改视易知。”(卷十五)。又赞太祖之分将帅兵权:“唐开元之任将,以久任而兆乱,其权颛也。我艺祖之任将,以久任而成功,其权分也……收其兵权,然用得其人,御得其道,不在于数易也。”(卷十四)这些议论都很有见地,评价也恰如其分。他对太祖结束五代十国混乱局面更是大加颂扬:“自唐肃宗之后,纪纲不正,叛兵逐帅,叛将胁君,习以为常,极于五季,君如逆旅,民坠涂炭。我艺祖受天明命,澡宇庙而新之,一阶一级,全归伏事之仪,发于圣训,著于令甲,于是上下之分定,朝廷之体尊,数百年陵犯之习,片言而革。”(卷十五)这也是很符合实际情况的。宋初的集权中央,结束了二百多年来的割据混乱局面,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对社会的安定、生产的发展、文化的勃兴都是极其有利的。宋初的励精图治确实值得肯定。这些议论表明应麟对宋代历史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治宋史者应该是有一定启发的。另外,《困学纪闻》也记载了一些宋代典故,如卷十五记宋仁宗时制科十五人姓名,卷二十“杂识”考宋敏求所住的春明坊、晁公武所住的昭德德坊等,都有补于宋史研究。从上述可知,《困学纪闻》确有相当高的史学价值。清代学者普遍认识到了这一点,不少史学名家都为之作注。清代平步青记载:“深宁是书(指《困学纪闻》——引者注),国朝评注凡九家。阎(若璩)、何(焯)、方文辀、全(祖望)、钱(大昕)、万蔚亭、屠凫园、翁凤西也。赵竹冈前辈有参注一卷。”①17可见清代学者对此书之重视。梁启超认为为此书作注者不但多,且多是名家,“其尊尚几等古子矣。”②18王应麟也随之名声大振。雍正十一年(1733年)全祖望赴会试不第,主考官李绂见其行卷,称他为“深宁、东发(黄震)后一人。”③19应麟在清代学术界地位之崇高可见一斑。深究一步,我们可以发现,清代学者对《困学纪闻》的重视不仅仅限于其内容的价值,而且还在于其书的治史方法对清代学术的影响。三、《困学纪闻》对《日知录》的影响梁启超认为:“《困学纪闻》为清代考证学先导。”④8但无具体论述。下面我们试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困学纪闻》治史方法的承先启后之功。第一,著作方式和考史范围。应麟是以读书笔记形式写成《困学纪闻》的。考据辨证类的笔记始于汉代,如应劭的《风俗通义》。但汉代的此类笔记还是经传的附庸。魏晋南北朝时,这类笔记刚刚脱离经传训诂而独立,仍处于萌芽状态,如晋崔豹的《古今注》还只是考证一些零碎的史实,如“杨沟”、“鸾铃”之类。到唐代,考据类笔记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如封演的《封氏见闻录》,但考证名物也只是涉及到一些杂散的史实,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宋代考据笔记则已蔚为大国。宋人的笔记,多于叙事中,间杂考辨;或于考辨之外,兼记杂事。到了南宋,随着考据辨证之学的发展,这类笔记渐趋单纯,《困学纪闻》就是一个代表。此书专门考证经史诗文,如前述,又以考论史事居多。尤可称为创例的是,此书按照朝代顺序:把截至其本人所处时代为止的全部正史,多多少少都进行了考证和评论。我们粗略统计了一下,在卷十一到卷十六的“考史”六卷中,考评《史记》内容的有一百余条,《汉书》八十余条,《后汉书》三十余条,《三国志》三十余条,《晋书》三十余条,《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各有二到七条,关于《新唐书》的近七十余条、《新五代史》十余条。另外,也还有涉及到《旧唐书》、《旧五代史》的几条。虽然对各史考评的条目多少不一,但“十七史”全部考遍了。这是考史工作的一个重大突破,从考证零碎的史实和考证史书中的某一部(如宋代吴缜的《新唐书纠谬》),到系统考辨全部正史,这是以前所未有过的。虽然王应麟的这项工作还只能说初具雏形,但已经为后人开辟了一条治史的新途径,特别对清代学者影响甚大。明末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就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虽然《困学纪闻》在思想价值和学术价值上不能与之比美,但《困学纪闻》对《日知录》的影响却是约略可见的。《日知录》卷二十六就是专考清以前历代正史,虽然对每一书的考证条数至多只有上十条,但体例完全同《困学纪闻》中的“考史”六卷一样。顾炎武的弟子潘耒在为《日知录》所作的序中,盛称应麟为通儒、有实学者,其“博及古今,通达治体,曷尝有空疏无本之学哉。”这几句话作为《日知录》序中的头几句,除了赞扬其师顾氏也是一个通儒外,又点明了顾炎武确实受到了王应麟的治学精神乃至著作方式的影响。从顾氏之后,以笔记形式治学者终清世而不衰。如阎若璩的《潜邱札记》、王引之的《读书杂志》。最有名的是乾嘉时期的三大考史名著,即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赵翼的《廿二史札记》。这三部著作可以说是就《困学纪闻》中“考史”六卷的内容扩而充之。其规模、深度当然为《困学纪闻》所不能比拟,这是学术发展的必然现象。但他们所考论的,也都是到自己时代为止的全部正史。其渊源,似也可以追溯至《困学纪闻》。和他们三人同时的章学诚就说过:“自四库征书,遗籍秘册会萃都下,学士侈于闻见之富,别为风气,讲求史学,非马端临氏之整齐类比,即王伯厚氏之所为考逸搜遗”①20(着重号为引者所加)明确道出了乾嘉考证学乃承自王应麟。目前一般学者论及乾嘉考证学的渊源,都只说到顾炎武为止,很少追及王应麟的,这应是一大疏忽。应麟的考证精神的确给了乾嘉学者以很大影响,这是不可否认的。第二,考史方法的具体运用。清代学者考订史实时普遍采用的考异、辨误、纠谬等方法,在《困学纪闻》中都已出现,并且被应麟运用得十分娴熟。其一,考异,即考证史书记载的异同。有同一书而说法前后矛盾的。卷十二考证《汉书》:“平当传云:汉兴唯韦平父子至宰相。愚谓周勃、周亚夫父子为相,事业过韦平远甚,班孟坚忘诸乎?”有不同史书记载互相矛盾的。卷十四考唐代府兵数目各书记载都不相同。《新唐书·兵志》说十道共置府六三四,《百官志》说共六三三,《旧唐书·兵志》说共五九四,《庸会要》说共六三二,《通典》说共五七四。应麟罗举众说之后,最后总结:“参以志传,差互不齐。”其二,辨误。考异基本上是客观记载,辨误则是进一步辨明史实的谬误,带有一定的商榷性质。卷十二考证封侯虚封(即有爵位无地盘)之始:“(《三国志》)魏志:建安二十年,始制名号侯。裴松之谓:‘今之虚封,盖自此始’。按《汉书·樊哙传:‘赐爵封号贤成君’。颜注云:‘楚汉之际,权设宠荣,假其位号,或得邑地,或受空爵。’则虚封非始于建安也。”指出了裴松之的错误。其三,纠谬。对照各史记载,加以考订,纠正史书记载的错误。卷十四有以《新盲书》纠《通鉴》之误条:“《通鉴》(唐纪文宗太和二年):‘刘贲不得仕于朝,终于使府御史。’《唐鉴》(二十)云:‘终于柳州司户。’以新史(唐书)考之,当从《唐鉴》。”纠正了《通鉴》这一错误。此外,《困学纪闻》中还有专题考索,把材料理出一个头绪,弄清所考的问题,写成一篇专文,如卷十六就有《汉河渠考》、《两汉崇儒考》。不可否认,这些考史方法在应麟之前已分别有学者使用过,但应麟在《困学纪闻》中同时使用,不能不说是开了一个先例。乾嘉学者们考史主要也是运用的这些方法,特别是我们提到过的三大考史名著。(关于这三书的分析和评价都有学者专论,此不赘)虽然不能武断地说这三书的考史方法都是仿自《困学纪闻》,但至少可以说受了其影响。钱大昕曾盛赞《困学纪闻》“穿穴经史,实事求是,虽议论不必尽同,要皆从读书中出,异于游谈无根之士,故能卓然成一家言,而不得以稗官小说目之焉。”①21不认真读此书是发不出这些议论的,而认真读了并极力表示赞赏,又不可能不受其影响。四、对宋亡的态度王应麟在宋末任官期间,一直坚持抗元、反对投降。贾似道被元军败于江上时,应麟提出十项振兴国威的施政方针:“急征讨、明政刑、厉廉耻、通下行、求将才、练军备、备粮饷、举贤才、择牧守、防海道。”②22尔后,他“应诏答天戒五事,陈备御十策。”③19表明了他的优国忧民、抗元保国之心,但都没有被采用。德佑元年,权相留梦炎要提升在江西降元的黄万石、在江陵降元的朱棋孙二人。应麟时任礼部尚书,他尖锐地指斥了留梦炎的错误,被置之不理。他愤而辞职。宋亡后,他深感悲愤,闭门不出,“力辞荐举,隐居教授。”④8并拒绝接受元朝官员的拉拢,至元二十八年,“肃政廉访副使陈祥分治庆元路,慕先生名德,屡为造庐式之时,先生闭门不纳。”⑤23他曾自比为唐末梁初不仕梁的韩偓和见唐末朝政日坏而辞官的司空图,说:“愚其仕其止,如偓如图,不足称于遗老,或庶几乎归从先人。”⑥24全祖望称赞他:“先生之大节,如青天白日不可掩也。”⑦11在《困学纪闻》中,他的这种高贵的民族气节也多有反映。他始终不承认元朝的统治,以宋遗民自居。据《元史·世祖本纪》载,元朝灭宋之后,世祖下令只准称宋为“亡宋”。《困学纪闻》如前述,是在入元之后写成的,但应麟根本不理元统治者的禁令,称宋为“本朝”、“我朝”、“吾国”,称宋太祖为“我艺祖”,称宋太宗为“我太宗”。全书不见有一处称“亡宋”,最多的是称“本朝”。何谓“本朝”?顾炎武说:“古人谓所事之国为本朝”。⑧25很明显,应麟是以宋臣自居,以元为敌朝,根本不承认元朝的统治。这和胡三省的态度完全一致。陈垣先生在《通鉴胡注表微·本朝篇》中说:“此称宋太祖为‘我太祖’,身之忠于宋,可谓深切著明。”拿这话来评价应麟,是一样恰当的。确实,称谓虽小,却反映了一种可贵的民族精神。从避讳常识来说,一般后朝人并不一定要避前朝皇帝的讳,但应麟在行文中却处处注意。如唐代杨绾溢号文贞,《困学纪闻》卷十八“评诗”中谈杨绾谥号时,改文贞为文正:“杨绾谥文正。”此乃避宋仁宗赵祯名讳,用心之良苦可知矣。说明应麟时时刻刻没有忘记自己是宋臣。他对宋亡悲愤不已。《困学纪闻》卷十三中,他引了晋简文帝于大权旁落在桓温之手时所咏的庾阐诗:“志士痛朝危,忠臣忧主辱。”又引东魏孝静帝受权臣高洋侮辱后所咏的谢灵运诗:“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动君子。”然后说他的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