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乐纬》音乐史料新探
魏书是汉代一种独特的解读佛经,在汉代流传了一段时间。其理论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其思维框架是术数通常采用的阴阳五行模式。1作为七经纬之一,《乐纬》的形成亦深受此种知识背景的影响。2众所周知,纬书是解经的。《乐纬》体系的形成是以《乐记》中的思想为蓝本的。《乐纬》在解释《乐记》之时,整合了前代的音乐思想,又广泛吸收了通行于汉代的阴阳术数之学,形成了四种独特的“解乐”模式,影响深远,是后世律历之学的文献基础和思想来源之一。本文试论之。一、继承自然之风在古代乐论中,对于音乐的起源,有源于“天气”之说,即《左传·昭公元年》中:“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吕氏春秋·察传》又云:“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王为能和。”认为只有圣王才能沟通天人,将“天气”化为“五声”,从理论上阐述了圣人作乐的合理性。3所谓“天气”一般用来指风,《广雅》:“风,气也。”《吕氏春秋·音律》:“大圣至理之世,天地之气,合而生风,日至则月钟其风,以生十二律。”圣王通过观察风之流动来体会气,依照气之运行来定十二律。故《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载:“天子省风以作乐,器以钟之,舆以行之。”将圣王省风定律作为音乐形成的一种方式。《吕氏春秋·古乐》又说:“作乐效八风之音。”《淮南子·主术训》也云:“乐生于音,音生于律,律生于风,此声之宗也。”在秦汉间人看来,省律要与八风相应,才能形成“动天地、合阴阳”的声律。在这种意识下,《乐纬》中进一步形成了以“风”释乐的模式。纬书对“风”的论述,包括了两个层面:其一是自然之风。而自然之风又可分为“纯自然之风”和“超自然之风”。《乐纬》中的“纯自然之风”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方面。其实,将农业生产所需之风与音乐扯上关系,早在先秦时就有了,如《国语·郑语》说:“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韦昭注曰:“协,和也。言能听知和风,因时顺气,以成育万物,使之乐生。周语曰‘瞽告有协风至’,乃耕籍之类是也。”虞幕是古代的乐师,按蒋孔阳先生的理解,古代的乐师普遍能听测风声,他们的职责,就是通过“省风”来为农业生产服务。《乐纬》就继承了这一观点,如《乐纬·动声仪》说:“风气者,礼乐之使、万物之首也。物靡不以风成熟也,风顺则岁美。风暴则岁恶。”说风是“礼乐之使、万物之首”,风顺畅了年成就好,风不顺畅年成就不好。为什么说风是“礼乐之使”呢?《乐纬·动声仪》解释说:“制礼作乐者,所以改世俗,致祥风,和雨露,为万牲。”圣王通过制礼作乐去招致祥风,风自然就成为了农业和德政之间的中介,所以说风是“礼乐之使”。另外,《乐纬》还将古乐的感染力跟风给人的感觉相比,如《乐纬·动声仪》说:“韶之为乐,穆穆荡荡,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万物壮长。”认为商代之古乐能像夏天的南风那样给人以温润平和的感觉,无怪乎孔子说韶是“尽善尽美”的音乐。故“自然之风”是作为雅乐的自然状态存在的,其创制之初即与生民的日常生活和感觉息息相关。所谓“超自然之风”,是指古人在解释自然之风时加入了非自然的因素。如秦汉文献中常见之“八风”。“八风说”亦见于《易纬·通卦验》:“八节之风谓之八风。立春,条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阊阖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此说又见于《淮南子·天文训》中。但《地形训》中则另有不同版本:“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条风,东南曰景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丽风,北方曰寒风。”这则是继承《吕氏春秋·有始》而来。另出土汉简中也有不同说法(详见下表),而纬书系统明显是继承了《淮南子·天文训》的说法。其实“八风”的概念原是与方位有关的。最早的原型是甲骨卜辞中的“四风说”,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将风与四方相对应的观念。而“八风”则是将风与八方对应起来,以此形成不同的称谓,并与音乐有着莫大的关系,《左传·隐公五年》说:“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襄公二十九年》说:“五声和,八风平。”《昭公二十年》说:“唯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八风”之称谓亦多见于纬书系统中,如《易纬·通卦检》、《易纬·稽览图》、《春秋·考异邮》、《乐纬·动声仪》等均有记载。“八风”之名,又有其文化意义。如《乐纬·动声仪》中有“条风”的记载,说:“大乐与条风,生长德等。”宋均注为:“条风,条达万物之风。”《春秋纬·考异邮》则说:“距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条者,达生也。”《白虎通·八风》也说:“条者,生也。”是对自然之风生养万物的抽象化概括。在谶纬文献中,“八风”系统还跟八节和八卦相对应,对此冯时先生已有论述。本文仅引两条代表性的例子,按《春秋纬·考异邮》曰:“故八卦主八风,距同各四十五日。艮为条风,震为明庶风,巽为清明风,离为景风,坤为凉风,兑为阊阖风,乾为不周风,坎为广莫风。”《易纬·稽览图》也说:“冬至十一月中广漠风,春分二月中明庶风,夏至五月中凯风,秋分八月中阊阖风。冬至日在坎,春分日在震,夏至日在离,秋分日在兑。”使自然之风具有了超自然的因素。《乐纬》佚文就以为“大乐”与“条风”对万物生长的作用是一致的。《乐纬》现存文献虽没有将八风与八音相对应,但通过《乐纬》有将八卦和八音相配的情况推测,可知八音与八风相配也是可能的。而且《国语·晋语》韦昭注“夫乐以开山川之风也”时说:“开,通也。故八音以通八风。”已将八音和八风对应在一起了。这符合纬书作者“同类相感”的思维模式。为说明秦汉间“八风系统”的几种情况及与八卦八音相配的模式,兹列下表:对音乐“移风易俗”作用的记载,在古代乐论中是比较常见的。如《孝经·广要道章》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乐记》:“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省风作乐”的另一层面即“社会之风”,可作“风俗”讲。按鲁枢元先生解释:“一个地域、一个时期的音乐歌舞集中体现了彼时彼地的风土、风俗、风尚、风情。”先秦时期有“瞽师采风”之说,即言其社会层面,朱熹《诗集传·国风序》云:“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就是指此。《乐纬·叶图徵》说:“乐听其声,和以音,考以俗,验以物类。”言欣赏音乐不仅要听其声音,还要考察其中蕴含的社会风俗。《乐纬·稽耀嘉》也说:“先王之德泽在民,民乐而歌之以为诗,说而化之以为俗。”则言音乐有“移风易俗”的作用,是先王教化之体现。《乐纬·动声仪》曰:“乐者,移风易俗。所谓声俗者,若楚声高,齐声下。所谓事俗者,若齐俗奢,陈俗利巫也。先鲁后殷,新周故宋,然宋商俗也。”将风俗概括为“声俗”和“事俗”两方面,“声俗”是言不同地域音调之高低,而“事俗”则与社会习俗有关。先王作乐的目的,就是要统一不同地域的“声俗”,改易不同地区的“事俗”。由此可知,“省风作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宣气”。省“自然之风”则宣天地之气,省“社会之风”则宣人心之气。古人以为“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王充《论衡·言毒》就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既然一切都是由元气生成,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就与天地万物就有了相似的属性,这就构成古代“天人感应”的思想基础。“宣气说”起源也很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记载了。如《国语·周语下》:“天六地五,数之长也。……夫六,中之色也,故名之曰黄钟,所以宣养六气、九德也。”韦昭注“六气”为“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也”,仅指“自然之气”。而《乐纬》则将“气”分为“天气”、“人气”、“地气”和“风气”四种,不仅有“自然之气”,更有“社会之气”和“人心之气”。如《动声仪》云:上元者,天气也,居中调礼乐,教化流行,揔五行为一。中元者,人气也,气以定万物,通于四时者也。承天心,理礼乐,通上下四时之气,和合人之情,以慎天地者也。下元者,地气也,为万物始,生育长养,盖藏之主也。风气者,礼乐之使、万物之首也。物靡不以风成熟也,风顺则岁美。风暴则岁恶。“天气”是万物之本,能调礼乐、明教化,将五行合而为一;“人气”则能定万物、理礼乐,使四时之气畅通,其目的是为了平息人心中的怨气和怒气;“地气”是万物之始,能长养万物;“风气”是万物之首,也是万物生长所需要的必要条件。通过“四气”,《乐纬》建构起一套由天、地、人、万物组成的完整宇宙系统。这个系统和谐与否,“气”的畅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风是“气”的表现形式,故通过音乐的“省风宣气”,就能使宇宙万物处于和谐的状态之中。总之,“省风宣气”是先秦两汉解乐的一种主要模式,其理论的基础是古代的“元气说”。虽然这种模式在谶纬中被方术化甚至神学化,但其中也有合理的成分在内,如“瞽师占风说”和“采风之说”,一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一是为政治教化服务,都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应用。二、“习”而“知”则“乐”与“宣气模式”相联系,《乐纬》解乐还采用了“律气卦气模式”。古人以“气”为沟通天人之主要媒介,《庄子·知北游》即有“通天下一气”之说,言万事万物均以气相通。而“律气”和“卦气”则均是与时节之气相匹配,用于占验的术数手段。“律气”、“卦气”学说的形成是后代律历之学兴起的主要思想渊源之一。“律气说”就是将十二律和十二辰、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相对应,用于占验的一种方法。“律气说”之形成,与汉代的“候气之法”有很大关系。《后汉书·律历志》云:“夫五音生于阴阳,分为十二律,转生六十,皆所以纪斗气,效物类也。天效以景,地效以响,即律也。阴阳和则景至,律气应则灰除。”所谓“律气应则灰除”即指“候气之法”。“候气”又被称为“葭莩候气”,是以律管判定节气的一种方法,带有方术性质。候气法的具体操作见于《后汉书·律历志》中: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去。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候灵台,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历。另《隋书·律历志》和《梦溪笔谈》中也有记载。综合三书可知,候气法就是选取尺寸不同的十二支律管,里面装上葭莩之灰,并用薄膜将管口封住,然后把律管埋于上圆下方的三重密室之中,律管要保持管口与地面平齐。到了固定的节气,相应律管内的葭莩之灰就会冲破薄膜而飞出。如到了冬至交节时分,黄钟管内的葭莩灰就会自动飞出,乐官就定此刻为今年的冬至。以律管候节气的主要方式,按《乐纬·动声仪》:冬至阳气应,则乐均清,景长极,黄钟通土灰,轻而衡仰。夏至阴气应,则乐均浊,景短极,蕤宾通土灰,重而衡低。意思是冬至时阴尽阳消,相应的测律之器就出现某些的特征,如弦律之乐均发清,黄钟律管内的葭莩灰也会自动飞出,而灰飞的特点是“轻而衡仰”。而且这一天所测得的晷影也是一年中最长的。夏至时则反之。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尚书·中候》也云:“用玉律,唯二至乃候,灵台用朱律,十六候,四各如其历。若非气应,是动触,及为风所动者,其灰则聚而不散。若是气应则灰飞上薄。”言所测验之律宋会群:《中国术数文化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44页。管有玉管与竹管之不同。而如果是外部原因使律管活动了的话,葭莩灰就会聚在一起并不散开。只有不受外部干扰,到了相应节气,律管内的灰才会飞向空中。这说明候气法的实施要求极为严格。两汉之时,以律管候节气还是国家的重要典礼之一,多于冬夏二至举行。据《汉书·礼乐志》载,西汉哀帝时孔光、何武上疏裁减乐府,曾提到当时的“太乐”中有“听工,以律知日冬、夏至一人”,说明通过对律管的观察,以察时气的和谐与否,是两汉乐官系统内的重要工作之一。隋代以后,“候气之法”就失传了,很难再使律管内的灰按时飞出来。“律气说”在《乐纬》中的另一表现,是将五音和四季之气纳入相对应的模式上,用以察四季之气是否和谐。《乐纬·叶图徵》:“春气和则角声调,夏气和则徵声调,季夏气和则宫声调,秋气和则商声调,冬气和则羽声调。”因为季节有四,音调有五,为了将两者相配合,汉人将季夏之气拿出来与宫音相配,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对应模式。流行于汉代的“风角五音”之术,就是由这一“律气模式”发展而来。风角五音就是通过五音来占验四方四隅之风一种方术。古人以为通过“律气”可以占验吉凶,多将其应用于军事上,如《史记·律书》说:“武王伐纣,吹律听声,推孟春以至于季冬,杀气相并,而音尚宫。”就是对“律气说”的实际应用。传为孟喜、京房等人所创的“卦气说”,也是将易卦的某爻与二十四节气或固定时日相配合,以测吉凶的一种方术。唐一行就认为:“十二月卦,出于《孟氏章句》,其说《易》本于气,而后人以人事明之。京氏又以卦爻配期之日,坎、离、震、兑,其用事自分、至之首,皆得八十分日之七十三。”“卦气说”与“律气说”的关系极为密切,按钱塘《淮南子·天文训》补注曰:“《周易》卦气自下而上,律气亦然。”早在《吕氏春秋》和《礼记·月令》当中就有将十二律和十二月相配的模式,“卦气说”是受十二律配十二月的启发而形成的。孟喜之“卦气说”本于律历,其证据是律历起自“黄钟”,卦气起于“中孚”,两相对应。因为黄钟配十一月,于五行中属土,有中正之德。而“中孚卦”按《周易·彖卦》的说法:“柔在内而得中”,也有中正之义。按《易纬·稽览图》曰:“甲子卦气起中孚。”而在十二月令模式中,“黄钟”与“中孚卦”都是与冬至日相配的,说明其对应模式是极其相似的。《乐纬》在论乐时,广泛采用“卦气模式”。如《乐纬·叶图徵》:坎主冬至,宫者君之象。人有君,然后万物成,气有黄钟之宫,然后万物调,所以始正天下也。能与天地同仪、神明合德者,则七始八终,各得其宜。而天子穆穆,四方取始,故乐用管。艮主立春,阳气始出,言雷动百里,圣人授民田,亦不过百亩。此天地之分,黄钟之度九而调八音,故圣人以九顷成八家。上农夫食九口,中者七口,下者五口,是为富者不足以奢,贫者无饥馁之忧,三年余一年之蓄,九年余三年之蓄。此黄钟之所成以消息之和,故乐用埙。震主春分,……故乐用鼓。巽主立夏,……故乐用笙。离主夏至,……故乐用弦。坤主立秋,……故乐用罄。兑主秋分,……故乐用钟。乾主立冬,……故用柷敔。这段引文就很有代表性,不但将八卦与八节相对应,还与八音相对应,分析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因此,《乐纬》论乐时所采用的“律气卦气”与时令相配模式,是在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下形成的,其理论基点仍是汉代流行的“元气论”。三、音乐与卫生机关的关系谶纬文献中有很浓厚的术数色彩,而星占又是众多术数中所占比重较大的。安居香山就认为纬书中“有将近一半的资料属于天文占”。尽管《乐记》不以言灾异取胜,作为附会解释它的《乐纬》却受时代的影响,大量引进星占术数模式去解释音乐。秦汉时的天文学家兼具术士的身份,如武帝时的唐都,按《史记·历书》有“唐都分天部,而巴郡落下闳运算推历”之语,颜师古注《汉书》时说:“姓唐,名都,方术之士也。”唐都是天文家也兼具占星家的身份,《史记·天官书》也说:“夫自汉之为天数者,星则唐都,气则王朔,占岁则魏鲜。”而纬书的作者又都是方士化的儒生。因此,《乐纬》中有大量星占的内容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乐纬》佚文中最常见的星占模式是五星占。五星即金(太白)、木(岁星)、水(辰星)、火(荧惑)、土(填星,又叫镇星)五颗行星,古人通过对其亮度、颜色、大小、形状以及运动的顺、逆、留等情况的观察,以附会政治、军事和人事。按《乐纬》佚文中对五星的记载:班固:《汉书·律历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1004—1011页。1、镇星不逆行,则凤皇至。宫音和调,填星如度,不逆则凤凰至。2、角音和调,则岁星常应。太岁月建以见,则发明至,为兵备。发明,金精乌也。金既克木,又兵象者也。3、徵音和调,则荧惑日行四十二分度之一,伏五月得其度,不及明从晦者,则动应制,致焦明,至则有雨,备以乐之和。4、五音和,则五星如度。——以上出自《乐纬·动声仪》5、荧惑主命。(《乐纬·稽耀嘉》)6、圣王正律历,不正则荧惑出入地常,占为大凶。——以上出自《乐纬·叶图徵》其中第4条佚文是“五星占”释乐模式的标准,即将五音与五星相对应,要求五音相和,五星才按各自的轨道运行。那么,五音与五星相配的模式是怎样的呢?按佚文1,宫属土,与填星相配,宫音和,填星如度就有祥瑞出现;按佚文2,角属木,与岁星相配,主兵备;按佚文3,徵属火,与荧惑相配。因为《乐纬》有所残佚的原因,不见商、羽二音的相配记载。但依次类推,商属金,与太白相配;羽属水,与辰星相配。而且五星各有所主,如荧惑历来被视为灾星,佚文第6就是证明。这种情况与荧惑的火精属性有关,因为它主甲兵和死丧。所以,第5条佚文就总结说:“荧惑主命。”另外,据其它书,其余四星也各有其主,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论述了。与五大行星相关的,《乐纬》中还有太岁纪年的记载。按《乐纬》中“岁星与日常应,太岁月建以见”就是这种方法的反映。按《淮南子·天文训》曰:“咸池为太岁。”又曰“大时者,咸池也;小时者,月建也。”《乐纬》也有干支纪年的说法,按《乐纬·动声仪》:“天效以景,地效以响,律也。天有五音,所以司日。地有六律,所以司辰。”音数五,双倍乘之得天干之数,用以纪日;律数六,双倍乘之得地支之数,用以司辰。这也与“太岁纪年”有关,按太岁为虚拟的天体,与岁星运行方向相反,运行周期为十二年一周天,其经过天区用十二地支标志,称为“十二辰”。自古以来,各代史书多以律历并称,可见音乐与律历的关系。岁星纪年和太岁纪年是流行于战国到秦汉之间的纪年方法。如《汉书·律历志下》引刘歆的《三统历》就有岁星纪年的记载。另外,《乐纬》还有对五星躔度的记载,见《乐纬·叶图徵》:“日月遗其珠囊。”郑玄曰:日月遗其珠囊,珠谓五星也,遗其囊者,盈缩失度也。这条佚文亦见《尚书·考灵曜》,但却更为完整,其文曰:“天失日月,遗其珠囊。”《乐纬》中的星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军事、政治服务,属于军国星占学的内容。《乐纬》中还有大量恒星占的内容,也与五音相合,即属此例。玄戈,宫也,以戊子候之。宫乱则荒,其君骄,不听谏,佞臣在侧;宫和,则致凤凰,颂声作。(《乐纬》)弁星,羽也,壬子候之。羽乱则危,其财匮,百姓枯竭为旱。(《乐纬》)按“玄戈”为紫微垣三十七星座之一,按《宋史·天文志二》:“天戈一星,又名玄戈,在招摇北,主北方。”弁星,按郑玄《周易注》云:“斗上有建星,建星之形似簋。贰,副也。建星上有弁星,弁星之形又如缶。”《乐纬》以宫释玄戈,主君;以羽释弁星,主财。这原是对《乐记》中“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附会解释。但在解释过程中却加入了星占的因素,《乐记》对五音之乱导致的政治衰败尚无力干预,只能听之任之。而《乐纬》中通过“戊子候之”、“壬子候之”等术数手段,已能对政治的衰败进行主动干预了。在一定程度上,五音与星占术数的结合,对君主的行政作用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朱彝尊在《经义考》卷167《乐·乐经》中即说:“乐之有经,大约存其纲领。然则,《大司乐》一章即《乐经》可知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可知,纬书虽是解释经书的,但其知识基础是流行于秦汉的术数。乐律之学号称绝学,就因其与术数结合太密。《乐纬》在释乐时即以星占术数为手段沟通天人,为政治和人事服务。四、在另一些意义上也有了新的生物,其形象又促进了《乐经》的发展中国音乐的起源,自来就与凤凰的传说有着不解的渊源。传说伶伦造律就是模仿凤凰声音而来,《吕氏春秋·古乐》:“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山海经》也以为音乐歌舞起源于凤鸟,《大荒西经》曰:“有五采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又曰:“有五采之鸟仰天,名曰鸣鸟。爰有百乐歌舞之风。”郝懿行《笺疏》:“鸣鸟盖凤属也。”另外,很多乐器的外形也与凤相相似,如笙、箫等。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与古代乐官的“省风作乐”有关,在甲骨卜辞中“凤”、“风”同字。故又有人以为“凤”为风神和音乐之神。这里的凤凰早已是作为一种图腾而存在了。《乐纬》中有大量关于凤凰的记载,如《乐纬·稽耀嘉》说:“麟虫三百六十,龙为之长。羽虫三百六十,凤为之长。毛虫三百六十,麟为之长。介虫三百六十,龟为之长。倮虫三百六十,圣人为之长。”古人将动物分为毛虫、鳞虫、羽虫、介虫、倮虫等几种,其中,凤就为羽虫之长。《乐纬》中之所以有这么多对动物的记述,是因为《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中说:“凡六乐者,一变而致羽物及川泽之示,再变而致裸物及山林之示,三变而致鳞物及丘陵之示,四变而致毛物及坟衍之示,五变而致介物及土示,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这既是古人祥瑞意识的重要表现,又从另一个方面为《大司乐》是《乐经》中的一部分提供了佐证。凤凰是古人综合多种动物的形象创造出的一种鸟类,现实中并不存在。关于凤凰形象的记载,《乐纬·叶图徵》曰:“冠类鸡头,燕喙蛇头,龙形麟翼,鱼尾五采,不啄生虫。”而且,凤凰作为一种图腾,它的身体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备道德属性。《山海经·南山经》曰:“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这种说法也被《乐纬》继承并发展为“五凤模式”,《叶图徵》曰:五凤皆五色,为瑞者一,为孽者四。似凤有四,并为妖、一曰鹔鹴,鸠喙,圆目,身义,戴信,婴礼,膺仁,负智,至则旱役之感也;二曰发明,乌喙大颈,大翼大胫,身仁,戴智,婴义,膺信,负礼,至则丧之感也;三曰焦明,长喙,疏翼,圆尾,身义,戴信,婴仁,膺智,负礼,至则水之感也;四曰幽昌,兑目,小头,大身,细足,胫若鳞叶,身智,戴信,负礼,膺仁,至则旱之感也。焦明,南方鸟也,状似凤凰,鸠喙疏翼负尾,身礼,戴信,婴仁,膺智,负义,至则水之灭,为水备也。罗顾:《尔雅翼》,黄山书社,1991年,第134页。发明,东方鸟也,状似凤凰,鸟喙大颈羽翼,又大足胫,身仁,戴智,婴义,膺信,负礼,至则兵丧之感,为兵备也。鹔鹴,西方鸟也,状似凤凰,鸠喙专形,身义,戴信,婴仁,膺智,至则旱疫之灭,为旱备也。幽昌,北方鸟也,状似凤凰,鸠喙小头,大身细足,脏翼若麟叶,身智,戴义,婴信,膺仁,负礼,至则旱之感,为旱备也。为配合五行、五音与五方相配的模式,《乐纬》创造出“五凤”与五方相配。如焦明配南方主水备、发明配东方主兵备、鹔鹴配西方主旱备、幽昌配北方亦主旱备。而且四鸟各具“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性。这是受董仲舒的影响将《山海经》中的“德”改为“智”。而且,我们还可推测出凤凰当配中央,与五音中的宫相似,因为《乐纬·动声仪》说:“镇星不逆行,则凤皇至。宫音和调,填星如度,不逆则凤皇至。”按填星属土,填星如度,则凤凰至。《乐纬》也说:“角致发明,身仁;徵致焦明,身礼。商致鹔鹴,身义;羽致幽昌,身智;宫致凤凰,身信。”将五凤与五音相配。另据宋人罗顾《尔雅翼》引《说文》曰:“五方神鸟,东方曰发明,南方曰焦明,西方曰鹔鹴,北方曰幽昌,中央曰凤皇。”也印证了我们的推断。罗顾还在书中解释了“五凤皆五色,为瑞者一,为孽者四”之说,他说:“而《乐协图徵》,说五凤皆五色,为瑞者一,为孽者四,鹔鹴,汗疫之感;发明,丧之感;焦明,水之感;幽昌,旱之感。且其称四凤,首背翼膺腹文皆合五常,岂应为孽?盖汉儒既夸大其辞,推凤为希世之瑞,夸而无验,极而必反,则又推之以为孽。大抵日新其说,竞为可喜,以动人之耳目。故既凤矣,而又孽之;虽孽之矣,则又不废身文义仁知礼信之说,反复无所据,皆不足取也。”罗顾的解释,从“以今视古”的角度来说十分有道理。但却忽略了汉儒如此讨论的意义所在。因为这也涉及到了《乐纬》讨论“凤凰来仪模式”的意义:第一,作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祥瑞,凤凰的出现代表着天下太平。《乐纬》曰:“是以清和上升,天下乐其风俗,凤凰来仪,百兽率舞,神龙升降,灵龟晏宁。”说明凤凰来仪是一种祥瑞的表现。《乐纬·稽耀嘉》说:“国安,其主好文,则凤凰来翔。”作为祥瑞的“凤凰”出现的前提是“国安,其主好文”。表现于远古,凤凰来仪是圣王出现的标志。这点在纬书中广有记载。如《尚书·中侯》:“黄帝时天气休通五行期化,凤凰巢阿阁讙于树。”还说:“周公归政于成王,天下太平,制礼作乐,凤凰翔庭。”《春秋纬》:“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致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黄帝周公均为儒家理想中的古圣王。按《论衡·讲瑞》云:“黄帝、尧、舜、禹、周之盛,皆致凤凰。”在汉代,凤凰来仪则表现为政治的清明,如赵翼认为:“两汉多凤凰,而最多者,西汉则宣帝之世,东汉则章帝之世。……按宣帝当武帝用兵劳扰之后;昭帝以来与民休息,天下和乐;章帝承明帝之吏治肃清,太平日久,故宜皆有此瑞。”这或许与两帝都“本喜祥瑞”有关,故时人为仰承上意,编造出此种祥瑞,也不无可能。而且,宣帝与章帝也均以好文著称,如宣帝时有石渠阁会议,论五经异同;章帝时则有白虎观会议,也是为了“使诸儒共正经义”。因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前教育信息化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应用报告
- 工业互联网平台网络切片技术在智能制造系统中的集成与应用报告
- 2025年辅警招聘考试试题库附参考答案(研优卷)
- 2025年《公共基础知识》试真题库及答案
- 车辆买卖合同书及保修协议
- 商业车辆租赁服务合同协议
- 贵州省黔西南州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思想政治试卷(含答案)
- 软件开发外包合作开发协议
- 农村养殖业发展支持协议书
- 艺术品拍卖及销售代理合同
- 萤石矿商业计划书
- 湖南省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实验高一物理摸底试卷含解析
-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的总体思路、基本框架及主要特点和教学重点
- 202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招考聘用笔试历年高频考点难、易错点荟萃附答案带详解
- 武汉仓储行业趋势分析
- 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所需文件和资料全
- 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差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 青海国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牦牛骨提取小分子胶原蛋白肽生产项目及国肽大厦建设项目环评报告
- 中国医师节ppt课件(图文)
- 管理服务北京市地方标准-住宅物业服务标准
- T-BJWA 005-2022 水质17O-NMR半高峰宽测定 核磁共振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