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佛教时间的时空观
通过他们的经验和历史,人们总是通过这种思维方式来解释物质世界,并固执地解释其存在。它的主要表现是建立自我的时空框架。但佛教认为这个框架有问题:在佛教看来,时间是依现在的“念”而形成其“客观性”的,它自身的体性不足而具有“空幻”性;时间的真实内容只有回到具体的主体心灵实际才能得到确定。在佛教禅宗看来,世俗生活境域中的时间及其发生的空间只有在某种“清净”的视野中才暴露真相;禅宗以澄清心念的方法来让人澄清时间观念,让时间表象自行消解,从而实现时间“本来面目”的发现和确证。所以对于禅宗来说,世俗时间一维性的事实是基于意识流动的一维性的主观印象,生命及其绵延始于意识的执取;当意识还原其缘生空性时,时间的世俗化历史失去支点,自在、无限的时间生命就坦露出来。一、时间意识的存佛教的时间是主体时间,佛教认为只有回到主体之中才能发现时间的事实。佛教认为时间来源于“时间感”,时间感形成于我们对过去事物的记忆,以及对未来的预持,在这样的维持中时间“观念”产生了,时间的种种度规也产生了。所以对佛教来说,客观的时间是不真实的,本来没有时间的流动及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分别,“三世无有时,妄系三世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第805页上)是我们执著于虚妄感知而以为有实。因此,如果我们没有关于时间的“想”,没有对现象事物的“系”,就没有明确的时间感,也就没有时间。虽然我们看到时间及时间中的事物都是实在的,绝对不是镜花水月,但佛教认为这都是我们的“想”给予的,它的本质就是镜花水月。“始从一念终成劫,悉依众生心想生。”(同上第10册,第38页上)在佛教看来,我们身体里的新陈代谢,我们念头的生灭,宇宙事物每时每刻的死亡和新生,都是我们的“心想”而成,它的本质就是我们的“想身”:“谓六想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想,乃至意触生想。”(同上第2册,第15页下)当我们把我们的六种感官所接受的生灭现象连到一起“想”的时候,就是世俗的时间流动形式,种种时空的连续景象也都产生了。当我们把这些流动的“想身”客观化的时候就形成了世俗的时空形式,存在的生灭往复“事实”就形成了,它们的意义和我们对于它们的情绪也产生了,这又进一步肯定和加深了我们的时空实在感。“有此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所谓此有,故有当来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同上,第84页上)我们在这样的时空中,没有想到这些事物都是我们“想”出来的,“六想身如实无我。”(同上,第74页下)这个世间都是念想出来的。尽管有了佛教的这些缜密推理,我们有时还是会这样想:这些过去的、存在着的事物果真是依于现在的“心想”变现的吗?我们的时间印象真的是现在的感官、意识的接受和维持状态而不是实在的吗?但我们在同样是“心想”的时空舞台上不能澄清,对时间意识的形成考虑可能要比对时间这个意识对象的构成考虑更为根本,这里可能隐藏着时间的真正秘密。现在来看看佛教对现象时间的分析,以及对时间现象的本质的追究,看它如何走向主体性。佛教形容时间的最小单位是“刹那”,但这个“刹那”最初不是客观的时间刻度,而是心念起动的时间。《仁王护国经·观如来品》说,一念中有九十刹那时间,一刹那中有九百个生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册,第835页下)这里的刹那、生灭的主体都是“念”,时间因念的运动而存在。其他如《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说,一念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一百零一个生灭。(同上第40册,第834页下)“念”的主观性导致其时间度规不统一,这是“念时”随念而变的主观性说明。其他如《摩诃僧祗律》更通俗地说: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豫,二十罗豫为一须臾,三十须臾为一昼夜。(同上第22册,第360页上)计算一下大概是:一昼夜大约有五百万个“念身”,其生灭相有几亿到数十亿个。头脑里的念身及其变相实在太多了,人就依这些“念”的形象形成事物形象,进而形成时间印象,这些念的变动随时随地都在变现着我们的时空印象。佛教对长时间单位的称谓是“劫”,一个大劫包括成、住、坏、空四个小劫,也有分为二劫、三劫、六劫的,即世界的形成、维持、变坏、消失的过程,时间悠长,非人世语言所能尽。佛教为说明“劫时”之长,用了众多的比喻。如其中之一是“草木喻”,是说将大千世界的草木都集起来,分割成一寸长的小段,每百年拿走一根,直到拿完,才算一劫。还有细沙喻、碎尘喻、拂石喻等等,说法相近。这么长时间的“劫”,在世俗眼光看来是不可想象的,对有限的人生来说可谓永恒了。但不管劫时有多么长,刹那有多么短,由刹那到长劫都与心念的运动有关,都是主体心念状态的表征,是先有心念单位及其运动而后才有时间单位和时间印象。因时间的流淌形成的前后时间段叫“三世”,即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三世的具体理解,在佛教中也不是很确定的。佛教中有的派别以当下一刹那为中心,之前为过去,之后是未来,形成三世;有的以劫为单位,过去为庄严劫,现在是贤劫,未来为星宿劫,是为三世;有的认为时间本身无三世差别,但从其作用方面来看可分三世,即未起作用的称未来法,正起作用的称现在法,已起作用的称过去法。可见三世的度规和内容都是依观察者的着眼点来确定,主观性很强。从三世的实在性上说,由于时间是主观性的,所以有“现在有体,过未无体”的说法,即现在一刹那间起作用的“现在”为实有,过去和将来都没有实在性,它们是依“现在”的识而显现的。佛教唯识派以此发展出了更为精密的三种三世说:“道理三世”说认为现在有过去的因和未来的果,因而具足过去与未来;“神通三世”说认为虽然过去未来不见,但依“现在”的神通力可显示三世,通过现在刹那心来显示;“唯识三世”说是依现在的虚妄识心显现三世,三世都因现在妄心的分别而变现。这样看来,不但过去和将来不是很确定的,而且现在也是不确定的,它们都因我们现在的“心识”而显现。“三世无时者,亦无有一念。计著三世法,总现无时中。”(《卍新纂续藏经》第4册,第145页中)因此时间及其流动都是计著于“识”而“想”成的,都依现在的“刹那”之念及其形式来形成过去和未来的“客观性”,时间及其形象只有心识的意义。“一切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皆尽一智成佛。并众生生死,亦不移刹那际。但众生妄计,有年岁长短。”(同上第63册,第181页上)由我们的“念”计著于“识”而形成时间流逝的历史,一旦转“识”成“智”,时间的真相就暴露出来。所以在佛教那里,时间的时间学意义是不足的,只有回到具体的主体心识中其内容才得到澄清。一些哲学家也看到了这一点:“感觉内容或者是彼此相近,或者是彼此相续;我们把这种相近或相续加以孤立或抽象,于是我们就得到空间和时间。”(黑格尔,第264页)时间借助心识以成其质,因心念的起灭而成形。由于时间与心念的起灭相关,所以当心念消弥、清净的时候,也就解脱了时间束缚,时间的“空幻”性就会出现。“一切诸法刹那,本非刹那……名之为空。”(《卍新纂续藏经》第17册,第461页下)作为时间基础的“刹那”之念是不真实的,时间通过刹那的解放而获得清净本质,在心念消弥的时候,时间观念自行消散而让关于时间的“识”遁入清净状态,从有限的“念时”而进入时间的自在、清净形式。在念时的真相泄露的刹那,念的解放将其连带的世界都带入时间的“零点”度规状态,这在禅宗看来就是“虚空粉碎”而来到无生灭、无来去的“识”的清净境域,也就是清净的“智”境。此时禅者看到“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移于当念”(同上第80册,第214页上),所谓的永生或永恒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出现的。二、时间中的时间。“参禅”揭示了“从时间”到“从缘聚”时间的永恒及其驻留空间的广袤都起源于“心念”关结,世俗的心念形式虽然构造了许多美好的时空事迹,但它们扭曲或阻断了真正的时空实际。禅宗对时间幻相的揭露是最无情的,对时间实际的呈现是最彻底的。“时亦无体,延促由心。以始从一念,终成于劫。念若不起,时劫本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800页中)时间和空间都不是容器,没有确切的形式和一定的度规,里面没有确定之物,没有“里面”。“时法无实,但以诸法和合生灭故名时。”(同上第32册,第256页上)虽然在世俗的领悟中,总有时间并且有事物在时间中存在,但它们是由种种因缘聚合生起的幻相,是由心念幻化的,心念是由种种因缘和合促成的。“世间无有一法不从缘生,缘会则生,缘散则灭。”(同上第48册,第606页中)时间和心念都是缘生的,时间和空间都是在空地上被安置的。当时空的种种“缘”被追问成“空”的时候,一般人都能看到时间的真相。首先是,人们在时间的心缘现象中看到时间没有独立的“自性”,流俗的时间是观念性的,是种种因缘聚散中的“假有”。曾在的时间在时间的实质还没有显现前就被错解了,因此我们一提到“时间”就是错误。一个学僧问禅师:老师您多大了?禅师说,你问那个露柱吧,他会指示你。学僧又问:什么是“无量寿”呀?禅师说,是刹那、刹那的。(《卍新纂续藏经》第72册,第387页下)世俗时间是刹那的集合和胶着,关于时间的反思也只能到达这种假相的抽象;任何假相的时间都是黑暗的。一般人在看似真实的当前时间里不假思索地开始了黑暗的时间赛跑,世俗的时间以及对时间的神圣反思也都是黑暗的,时间概念和时间焦虑都是虚妄的。要把事物还归于事物,把时空还归其清净之身,就要回到因缘生起的时空本来。认识到时间相的假有性就让人要回复到时间本来,禅宗的做法是,让我们放下心念的武器而来到“念念无著”的状态,就是从时间幻生到幻灭的过程。禅宗认为,当意识解散自身的结构,或者当我们因转念而让心念清净的时候,就是心念由缘聚到缘散的过程,“念时”随即消解。“念结阻山河,想销破幽滞。”(同上第73册,第787页下)念的清净让念时真相暴露。在我们对此际毫无察觉的清净念里,时间“流转”的缘失去了心念看顾,世俗的时间相及其意义自行消失,而身前身后时间之“流”的真相也无遮蔽地暴露出来。“无量无数劫,解之即一念。知念亦无念,如是见世间。”(《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0册,第260页下)此时曾经活过的东西现在都以“本来”的形式复活了,事物处在无局限的自由绵延中,历史在我们面前就像是主观的,可以随清净之缘而变化。认识世俗时间的因缘和合性就达到了真正的时间暴露,一念清净,时间来到自身的自由。“三世所有一切劫,一刹那中悉能现。”(同上,第29页下)此时时空交融、过去现在归一都是真实的,生存时间的无数光阴确乎都可以是当下的事。禅宗“参禅”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时间之缘消散、时间之念断而出现的圆明之境,此时会出现超越性的时间印象:“举一尘列无边刹土,指一念树无尽古今。”(《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994页中)时间度规不仅是主观的,还是随主观清净之念而任意变现的。世俗的时空庄严性及其丰富意义在“缘聚”中形成,也在“缘散”中回归其自身。可以看到,时间的形成与消解是与空间界域的形成和消解同时发生的。当缘起的假有时间在缘灭时呈现为永恒的空性时,我们将看到万事万物的“无时”性存在和存在的“无我”实际。据说瑜伽行者通过身心调理的技术也能达到这样的认识:“得到三昩并成为一个生前解脱的真正的瑜伽行者,却能持续地享受这种无局限处境——即他已成功地完全消除了时间和历史。”(埃里亚德,第377-378页)当时间之缘在深观中变为清净的时候,宇宙之际会变得很古怪,禅者看到了这种古怪的清净性并表达为古怪言行。此时禅者相逢时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流露着清净的时空真相。“禅客相逢只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卍新纂续藏经》第80册,第137页下)简单的弹指一声,里面有我,有你,有时空万物,有无始以来的清净空性。一般人把弹指当音乐,但禅者以弹指唤起真正的时空,让人看到清净的时间内容和空间绵延。据说陶渊明不会弹琴,却在房子里挂了一张无弦琴:“晋陶潜字渊明,不解琴,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曰: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第259页中)陶渊明在无弦琴中倾听宇宙这张无弦之琴的无声之声,这里有巨大、清净而透彻的宇宙之缘的和声。只有来到清净的当下,时空的缘生空性才会出现,接着是生活的诗性呈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同上,第295页中)人的心灵的窗户全面打开,每一个刹那都是自在和绝对的,每一段平常的日子都是清净的洞彻。人处在原初的心灵和洁净的世界里,由于清净无思而达到最深刻的洞悉,由于无我而体验着大全。三、空与神的时间流转真实的时间是广泛的因缘起灭假相中的清净事实,没有自性,因而也无可执著。由于世间之缘而出现的时间印象,是世俗的时间“方便”,是世俗生存的要求,禅宗不抛弃这个世俗。在禅宗的观察中,当缘生——一个事件“发生”的时候,世俗时间即行存在,世俗的意义也被决定了,但它的清净自性不变;当缘灭——一个事件“消失”的时候,世俗事件的历史随之了结,时间的清净自性显露出来。禅宗做到“不坏缘生,法界恒现”(同上,第958页上),虽然缘起的时间相本质是“空”的,但世间与性空是一回事。禅宗一方面看到世俗的时间是受缚于种种因缘的结果,世俗记起的是昧于缘的事实而不是清净的生命真实,世俗“堕入缘生妄想梦中,引起历劫情尘,种种幻网境界”(《卍新纂续藏经》第73册,第683页中)。另一方面,禅宗要唤起人真实的生命,让人在缘起、性空的生命理解中使时间真相透露出来。但禅宗在这里还有一层更深刻的担忧:即使由于我们通过缘起性空观而把时空看为假相,我们的时间观念还是没有消失,至少是“假相”没有消失,因而只有当攀缘的“念”的构架全面坍塌的时候,时间才随念的消解而还原为清净实际。但对世俗心灵来说,这个清净的时间及其连带的世间却是甚深难解的,因为“人人尽怀刀斧意,不见山花映水红”(同上第85册,第429页上),只有当时间坍塌而存在的幻相骤然消失时,在念的清净中进入缘生世界的三摩地,在这个清净之域的持续领悟中,甚深的“空”义才呈现出来,清净的生命才被偶然瞥见。禅者在此看到了时光之缘的清净形象,存在的时空虽然显现风光无限,却都是眼前心头事。有人问寿山禅师:“寿山年龄有多大了?”寿山禅师说:“与虚空齐年”。那么,虚空有多大年龄了?回答说:“与寿山齐年。”(《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第286页下)清净境界不见年月,清净时光中没有事物,只有清净的事实。有人问隐山和尚:“您在此山住了多少年了?”和尚说:“春秋不涉。”(同上,第263页上)禅中岁月不见来去,定中光阴不涉春秋,一念与虚空齐年,尽其天年与万寿无疆没有分别。禅者看到外在的生命迹象都是缘生幻相,“缘起缘终性本同”(《卍新纂续藏经》第65册,第440页中),生死往来的都是空性,所谓生灭寿夭、三世来去都是光影。禅者看到时间的流逝、空间的成坏都随我们的心念生出来,时空和生命的真理都是从自性中开出并得到解释。见到清净自性的禅者都能看到,万物在时间和空间的方便显现中都处于其适当位置,自我参与时空流转的伟大洪流,自己既是自己又不是自己,自己既能君临一切又被一切主宰。常有人问禅者这个问题:“和尚年纪多大了?”但一般禅者却不在世俗纪年中,因而他们常常近乎答非所问。在清净的时空流转中,悟者在享受自性的清净时空,也在享受自性的真实生命。一个叫净辉的禅师给一个叫元贤的禅师祝寿,元贤禅师说了这样一番寿命哲学:老僧自己推穷,亦不见有寿。将以年月日时为寿?此乃大化推迁,循环不穷,与老僧全没交涉。若以精神血气为寿?则年消月耗,日趋于尽,有何寿之可言。两者既不可言寿,将以何者为寿?若谓人有金刚不坏之性可以言寿,不知此性,上至诸佛,下至蠢动,悉皆具足,岂独老僧有之。且此性如虚空,无有成坏,无有长短,因世俗之坏,以得不坏之名,即“金刚不坏”四字,亦是以世谛语言,装点虚空,无有是处。禅和子,岂可被这般虚名假号所迷惑哉。……虚空打破翻筋斗,一任人间论短长。(同上第72册,第405页上)如果人的一日十二时都在清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房屋维修资金顶账退还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景区合作合同-景区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机场充电桩场地租赁及旅客服务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生物制药公司股权转让及创新药物开发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娱乐节目编排与市场推广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临时抚养权变更协议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商业办公空间租赁免责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民宿合作社民宿与旅行社合作共赢协议
- 2025年度三方合同协议书: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研发与应用合作协议
- 2025年度房屋买卖合同中介服务费争议诉状
- 2022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职业适应性测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英语演讲素材OfMiceandMen课件
- 广东佛山祖庙导游词
- 硬笔书法纸可打印
- 正丁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 入团志愿书(2016版本)(可编辑打印标准A4) (1)
- 《朝天子咏喇叭》教学设计
- 《金融学基础》实训手册
- 税收基础知识考试题库
- 1t燃气蒸汽锅炉用户需求(URS)(共13页)
- 广发证券分支机构人员招聘登记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