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蓟州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天津市蓟州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天津市蓟州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天津市蓟州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天津市蓟州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七年级语文温馨提示: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为第5页至第12页。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Ⅰ卷一、(本大题共11小题,共29分。1~4小题,每小题2分;5~11小题,每小题3分)下面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其答案标号填在下面表格里。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憔悴(cuī)蝉蜕(tuì)淅淅沥沥(xī)B.静谧(mì)收敛(liǎn)人声鼎沸(fèi)C.吝啬(lìn)匿笑(nuò)人迹罕至(hǎn)D.菜畦(qí)酝酿(niàng)咄咄逼人(duó)【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音。A憔悴(cuī)——cuì;C.匿笑(nuò)——nì;D.咄咄逼人(duó)——duō;故选B。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生命的历程中,人们往往丢掉当时觉得不重要的东西,抛掷时毫不________;等到时光逐渐流去,失去的东西在流光中却不停地________,在回忆里逐步被放大。时光虽缓,渐渐也远逝了,等有一天终于________,光阴却已永不回头。A.怜惜闪烁苏醒 B.怜惜闪动醒悟C.惋惜闪烁醒悟 D.惋惜闪动苏醒【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词义辨析。惋惜:表示对某事感到同情、可惜。怜惜:同情爱惜。更多优质滋元可家威杏MXSJ663第一个空,此句想表达人们在抛掷认为并不重要的东西时并不觉得可惜,既然觉得不重要,自然也不会有爱,故“惋惜”最为恰当。闪烁:物体忽隐忽现,变动不定,显露,现出。闪动:不稳定地抖动。第二个空,此句想表达失去的东西在回忆中不停地出现,而不是物体的抖动,故“闪烁”最为恰当。醒悟:在意识上由模糊而转向清楚,由错误而转向正确。苏醒:从长时间的沉睡中醒过来。第三个空,此句想表达人们经过长时间后终于明白了当初自己认为不重要的东西的意义和价值,在意识上有了清楚的认识,故“醒悟”最为恰当。故选C。3.下面一段话中,有语病的一项是()①要学好功课,是否认真听课是关键。②上课时只有集中注意力,才能把握重点,攻破难点。③以前上课,我经常开小差,搞小动作。④可见,身在课堂,心在操场,必定学不好功课。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A.一面对两面,应删去“是否”。故选A。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一位九十多岁的篆刻艺术家从16岁起便与篆刻结缘。他多年潜心于书法古文字和篆刻的研究,同时撰写了多部著作这位篆刻艺术家说:“人活到老学到老,还要贡献到老A.,。”。 B.、;”。C.,;。” D.、。。”【答案】D【解析】【详解】第一处:“书法”与“古文字”为表并列关系的短语,中间应使用顿号;第二处:“他多年潜心于书法、古文字和篆刻的研究,同时撰写了多部著作”表达完整句意,句末应使用句号;第三处:“人活到老学到老,还要贡献到老”,是艺术家所说的完整的话,应先写句号再写下引号;故选D。5.下面对《观沧海》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B.“水何澹澹”是静态,“山岛竦峙”是动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C.“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几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D.这首诗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B.有误,“水何澹澹”是动态,“山岛竦峙”是静态;故选B。阅读《散步》一文,完成下面小题。①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②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③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④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6.下面对“我决定委屈儿子”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找不到两全的办法。 B.儿子是祖国的未来。C.“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 D.“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7.对画线句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自然环境描写,点染春天的美丽和生机,展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和幸福心情。B.社会环境描写,点染春天的美丽和生机,展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和幸福心情。C.自然环境描写,点染夏天的美丽和生机,展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和幸福心情。D.社会环境描写,点染夏天的美丽和生机,展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和幸福心情。8.文章以“散步”为标题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直接点明了本文叙述的主要事件。B.传达出舒缓从容、娓娓道来的感情基调。C.留给读者更多想象、回味、思考的空间。D.具体化的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答案】6.B7.A8.D【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中并没有提到“儿子是祖国的未来”这句话,根据第②段“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可知,“我”决定走大路是出因为ACD三个选项中的原因;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自然环境描写及其作用。根据“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可知,这里是自然环境描写。根据文章的前半部分“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可知,散步的季节是在春天,另外根据“金色的油菜花”也可以判断是春天。这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充分展现了母亲理解孙儿的内心世界,同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烘托了一家人幸福美好的心情。符合以上各条件的只有A选项;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散步是整个文章的中心事件,是凝聚亲情的纽带,还是全文的线索,把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各种细节贯穿起来,标题语言凝练,感情蕴含丰富,给人以温馨的感觉。另外散步,还给人一种舒缓随意的感觉,奠定了全文叙事舒缓从容、娓娓道来的感情基调,也给读者留下了想先的空间,谁在散步?散步时又发生了什么事?散步有什么稀奇的?但是,从“散步”这个题目中,看不出文章的主旨;故选D。阅读《陈太丘与友期》一文,完成下面小题。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丘舍去舍:舍弃B.相委而去去:离开C.日中不至日中:太阳D.下车引之引:拉,牵拉10.下面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去后乃至 B.尊君在不 C.与人期行 D.元方入门不顾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尊君”谦称自己的父亲,“家君”尊称对方的父亲。B.元方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C.面对失约之人,陈元方懂得据理抗辩,小小年纪就表现出了他的“方正”之气。D.文章表现了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优秀品质,从一个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正直。【答案】9.C10.B11.A【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C.句意:正午您没到。日中:正午;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通假字。B.句意:你的父亲在吗?不:同“否”;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文学常识。A.有误。“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故选A。【点睛】参考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第Ⅱ卷二、(本大题共1小题,每空1分,共6分)12.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1)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3)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5)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随君直到夜郎西②.海日生残夜③.思而不学则殆④.正是江南好风景⑤.夕阳西下⑥.断肠人在天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易错字:郎、残、殆、景、涯。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悬牛首卖马肉灵公①好妇人②而丈夫③饰者,国人尽服④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⑤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⑥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灵公:春秋时齐国国君。②妇人:宫内女子。③丈夫:成年男子。④服:穿。⑤相望:彼此看得见,指到处。⑥内:指王宫内。1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好:________________(2)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使:________________1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15.说说灵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13.①.喜欢。②.派。14.于是下令让宫内不许女着男装。不超过一个月,国内就没有这样穿衣服的人了。15.灵公是一个知错能改、乐于纳谏的君王。【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灵公喜欢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好,喜欢。(2)句意:我让官吏禁止女人穿男人衣服。使,派。【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使,派。服,穿。莫:没有人。15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本文写灵公喜欢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全国的女人全都穿男人服装。灵公派官吏禁止这种行为,人们看见有人被撕破衣服扯断衣带,但还是不能停止。晏子劝说灵公要以身作则,才能取信于人;灵公采纳了晏子的进言,表明灵公是一个知错能改、乐于纳谏的君王。【点睛】参考译文:齐灵公喜欢女人穿男人衣服,全国的女人都这么效仿着装。齐灵公让官员禁止这种现象,他命令说:“发现有女子穿男子衣服的现象,就把她的衣服撕裂开,把衣带扯断。”街道上撕破衣服,扯断带子的女人比比皆是,但女人着男人衣服的现象却一点也没改变。齐相晏婴晋见齐灵公,灵公问他说:“我让官吏禁止女人穿男人衣服,甚至撕破着装者衣带,可这种现象却一点没有改变,这是什么原因呢?”晏婴回答说:“国君你在宫内实行女着男装,而在宫外禁止,就好象商家在门上挂牛头而却在铺内卖马肉一样。你为什么不让宫内不这样着装,那样宫外就没有人敢这么穿衣服了。”齐灵公说:“这是一个好办法。”于是下令让宫内不许女着男装。不超过一个月,国内就没有这样穿衣服的人了。阅读《小院吟》一文,完成下面小题。小院吟①关中农村,总喜欢用泥巴打墙、围起一个院儿,我家的小院在村的正中。母亲每天早早起来,将院子一遍遍地扫干净,不允许我们扔下一片纸屑,一个柴棍,村里的人见一方小院,竟收拾得这般模样,便与母亲开起玩笑来:“王妈,您这里准备在地上擀面条了吧?”说得大伙直乐。②小院是母亲用四五年攒下的鸡蛋钱,请了小工,打墙围起来的,得之不易,母亲便格外地宠它,爱它;冬天埋下一截葡萄枝条,春天里长起来了,嫩墩的叶,像一只刚出壳的雏鸟,昂着头,望着这新鲜的世界;春天里种下一行豆,夏天里蔓爬上土墙,花便密密地排成队儿,立了起来。③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一个花篮。它盛着农家艰辛而又多彩的生活,也使我稚嫩的心灵成熟起来。④父亲早年在外地工作,家中无劳力,地里的活儿早早地搁在了母亲和我的肩上。天长日久,我在外面受了气,便独自坐在院子的石头上发呆。母亲过来了,她最知道我的心思,便搬了小凳,凑到我的眼前,东南西北地比画,仿佛一切智慧的东西,都在那粗布裹着的胸口倒出,更似放飞了一只鸽子,携我振奋起来。⑤更多的时候,我同母亲一起,在小院里筹划着生活,筹划着以后的事情。或者跟了母亲的眼神,走进一个个带着泥土味儿,又十分生动的传说之中。什么姑家婆、王老六,什么堤埂神、杨柳女,这些故事总如钩子一般地勾着我,让我至今忘不了。⑥小院的南侧有几棵香椿树,那是母亲赶庙会时,从近百里的山里挖来的苗,三年便长得胳膊般粗细,并举起一树的叶子。香椿虽是野树,但那香却十分细腻,风来也罢,风去也罢,香便充满了小院,香便传遍了村落。左邻右舍直说多了这香,整个村子也便多了新鲜,三天两头有人带了孩子来看,小院也因此多了一种情趣。慢慢地说,小院成了大伙儿的小院了。⑦以后我参加工作,怕母亲一个人在家里孤单,想接她到城里一起生活,可母亲执意不肯,她说离不开小院,丢不下小院。从此,我想到小院,就想到了母亲的人生。我想,母亲不就是那小院吗?朴素得再不能朴素了,但她正是用这种朴素,将一片爱心献给了这个世界,将那干干净净,且带着泥土芳香的情捧给了人间。⑧母亲啊,我也是您那小院中的一颗树呀!16.第①段突出了小院的什么特点?表现了母亲的什么品质?17.请简要分析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18.请结合语境,说说第⑦段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我想,母亲不就是那小院吗?朴素得再不能朴素了,但她正是用这种朴素,将一片爱心献给了这个世界,将那干干净净,且带着泥土芳香的情捧给了人间。19.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⑧段的理解。【答案】16.突出了小院干净、整洁的特点。表现了母亲勤劳、热爱生活的品质。17.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母亲对小院的精心管理,引出下文我与母亲在小院的生活。18.以物喻人,赞美母亲将纯真、质朴的爱献给人间的精神。

19.说明“我”是在母亲的爱心抚育下成长,也同样有着她的那种朴素的真情。【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人物性格。第①段“母亲每天早早起来,将院子一遍遍地扫干净,不允许我们扔下一片纸屑,一个柴棍”这说明小院十分干净、一尘不染。“村里的人见一方小院,竟收拾得这般模样,便与母亲开起玩笑来:‘王妈,您这里准备在地上擀面条了吧?’说得大伙直乐”通过写其他人的语句,说“准备在地上擀面条了吧”,写出小院的干净,从侧面突出了母亲的勤劳,同时,也表现出母亲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村里人对母亲的崇拜。【17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第③段“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一个花篮”承接上文第①段“母亲每天早早起来,将院子一遍遍地扫干净,不允许我们扔下一片纸屑,一个柴棍”,写母亲对小院的精心打扫,“它盛着农家艰辛而又多彩的生活,也使我稚嫩的心灵成熟起来”引出下文“我同母亲一起,在小院里筹划着生活,筹划着以后的事情”。所以是承上启下。【1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我想,母亲不就是那小院吗”使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以物喻人,突出强调我对母亲的赞美,点明赞美与歌颂的不是小院,而是母亲,“朴素得再不能朴素了,但她正是用这种朴素,将一片爱心献给了这个世界,将那干干净净,且带着泥土芳香的情捧给了人间”赞美母亲将纯真、质朴的爱献给人间的精神。【19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语段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分析语句内容及其关键点,然后贴合题干及文章情感主旨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答案。最后一段作者写:“母亲啊,我也是您那小院中的一颗树呀!”作者把自己和小树类比成一种,小树在母亲的照料下成长,“我”也在母亲的爱抚下成长。联系上文第⑦段,“从此,我想到小院,就想到了母亲的人生。我想,母亲不就是那小院吗?朴素得再不能朴素了,但她正是用这种朴素,将一片爱心献给了这个世界,将那干干净净,且带着泥土芳香的情捧给了人间”,母亲的朴素的亲情献给世界,献给小树,说明“我”也同样有着她的那种朴素的真情。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一)综合性学习(5分)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某班将开展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以下是学生搜集的三则材料,请结合材料内容,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华国学经典是指中华文明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专家疾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国家应把中华优秀传统引入国家实验课程。【材料二】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00多所孔子学院。有关部门选取《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孟子》等国学文化经典,编写出版了《中华传统文化视听读本》,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材料三】匾额作为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精品。某同学在探访名胜古迹时,搜集到以下建筑物及匾额题字:①岳飞庙——还我江山②孔庙——万世师表③贡院——唯才是举20.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请你概括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21.根据【材料三】所提供的内容,任选一组建筑物与匾额题字来解说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答案】20.专家呼吁中小学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正走向世界。21.示例:①贡院是封建时代科举考试地点,“唯才是举”突出了其选拔人才的作用。②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庙宇,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所以用“万世师表”做匾额。③岳飞庙是后人祭祀怀念岳飞的地方,“还我河山”是岳飞的文句也表现出他一生的壮志。【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地梳理概括。根据材料一“专家疾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国家应把中华优秀传统引入国家实验课程”可知,专家呼吁中小学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根据材料二“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00多所孔子学院”“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可知,当前国学经典正在走进中小学,走向世界。【2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作答时说出建筑物与匾额题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可。①“唯才是举”的意思是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提拔或推举。贡院是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时举行乡试事会试的场所。这个题字点明了科举考试选择人才的方式和标准。②“万世师表”的意思是值得永远学习的榜样。孔庙是古代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的场所。这一题字高度概括了孔子以其渊博的学识与高尚的道德给后人做出了表率,是“万世师表”。③“还我河山”的意思是收复失地。岳飞庙是后人祭祀怀念岳飞的地方。岳飞一生精忠报国,一心所求就是收复大宋失地,后被奸臣所害,功业未成。“还我河山”四字,概括了岳飞一生的追求。(二)名著阅读(8分)22.请根据下列名著选段,填写《朝花夕拾》中相应的作品名称。作品人物描述(1)________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深恶痛疾的文字。(2)________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却是我的乐园。(3)________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及其寥寥。(4)________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答案】①.《藤野先生》②.《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③.《五猖会》④.《阿长与<山海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识记。(1)结合“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可知,选段中的“他”是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其中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由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有在仙台的食住情况,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还有一次看电影受到的刺激,而重点却是记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藤野先生本名藤野严九郎,是作者的老师。(2)结合“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可知,出自《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3)结合“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可知,选段出自《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4)结合“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可知,出自《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23.鲁迅到日本学医,想学好医学救治那些像他父亲一样被疾病夺去生命的人,但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毅然“弃医学文”,请简述其中的原因。【答案】示例:鲁迅在矿路学堂毕业后选择去日本求学,因为他在矿路学堂学习时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后又觉得在矿路学堂所学无用武之地。鲁迅在日本仙台求学时决定弃医从文,因为在那里他受到日本学生的歧视和侮辱,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感觉到中国百姓的麻木,认识到救治国民精神的迫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藤野先生》中说,在一次课堂上,教授播放了一部纪录片。播放的是在日俄战争时期,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抓到一个中国人,说他是俄国派来间谍,要枪毙他。刑罚的现场,站了一些中国人,他们对于这些事件已经麻木不仁。正是因为那时中国人们的愚弱、麻木,他才深深感到医学的药物只能缓解、救治病人的肉体痛苦,想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做的就是拯救人民的精神,唤醒人民的意识。所以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毅然“弃医学文”。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2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幸福常常伴随着我们。当父母用慈爱的伞为你撑起一方晴空时,你会感到“有家真好”;当同学用贴心的话安抚你孤独的心境时,你会感到“有朋友真好”;当欢歌笑语飞出课堂洒在山间野外时,你会感到“有这样的活动真好”;当知识帮你打开智慧的大门时,你会感到“有书真好”;当理想为你插上腾飞的翅膀时,你会感到“有梦真好”——“真好”是一种心灵的体验,“真好”是一种幸福的感觉。请将“有真好”一题补充完整,写一篇作文。要求:①不少于6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要出现影响评分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如果不可避免,请用XX代替。【答案】例文:

有你真好在我沮丧失落时,是你鼓励了我;在我心灰意冷时,是你扶起了我;在我骄傲自满时,是你提醒了我;在我恍恍惚惚不知所措时,是你引导了我继续向前走去……有你真好,亲爱的母亲!曾记否,在昏暗的灯光下你对我的教诲,大雨倾盆下你来给我送伞的身影,以及在我过马路时你那一句“小心”,都让我刻骨铭心。有你真好,母亲!还记得那年冬天,大雪纷飞,整个天地之间成了一片粉妆玉砌的世界,宛若一块无瑕的玉璧,一层凝脂的轻纱。狂风卷起一朵朵雪花,在空气中形成一个个白色漩涡。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