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含解析)咏史怀古题材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含解析)咏史怀古题材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含解析)咏史怀古题材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含解析)咏史怀古题材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含解析)咏史怀古题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咏史怀古题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由景及人,由眼前江山联想到历史人物,风格豪放雄迈又悲壮苍凉,江山开阔辽远,英雄功业卓著,但词人政治境遇坎坷,不免悲凉。B.“四十三年”与“可堪”两句,回忆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沦陷区到处是抗金烽火,联系当前严峻的抗金形势,抒发感慨。C.全词勾画了词人忠于国家、渴望疆场杀敌、急于收复失地,却又屡遭排挤、恐因被弃用终将报国无门的爱国志士形象。D.本词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廉颇等多个历史人物的相关史事在京口发生,其题旨又切合词人渴望北伐但反对轻率冒进做法的思想。2.本词多处对比,请结合相关内容选择两处作简要分析。阅读辛弃疾的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颜老矣,尚能饭否?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3.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遇乐》的首句,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极其宽广的胸襟。B.“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打破传统语序,满足了押韵需要,写出了作者因怀念战场而引发的悲愤之情。C.“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月光比作重磨的飞镜,形象地描绘出中秋节月光的明亮,继而引出把酒问月。D.《太常引》运用神话传说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怀,对姮娥的发问表现了作者年事已高但不忘收复失地的豪情。4.范开的《稼轩词序》开篇说:“器大者声必宏,志高者意必远。”请结合这两首词分析辛弃疾的高远志意是如何体现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登古邺城岑参①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城隅南对望陵台②,漳水东流不复回。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注]①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②望陵台,又名铜雀台,建安十五年建筑,为曹操当年饮酒作乐的地方。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五七言并用,是一首近体诗,为岑参诗歌代表作之一。B.整首诗写了诗人登临邺城的所见所感,流露了怀古悲戚之情。C.“为谁来”照应“复何见”,两处疑问加深了凭吊叹惋的分量。D.全诗语言素淡自然,颇有汉魏古诗悲凉慷慨的风格。6.“空”字为诗眼,统领全篇。“空”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酹江月胡世将秋夕兴元使院作①,用东坡赤壁韵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欹②,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注】①兴元,地名,今陕西汉中市,南宋时为宋金对垒前线。作者曾任川陕宣抚使。②拜将台,传说刘邦在此拜韩信为将。下文中的怀贤阁是为纪念诸葛亮而建。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交代了当时神州陆沉的局势,面对如此形势,诗人不由地联想起北宋抗击西夏、巩固西北边防的范仲淹韩琦二人。B.“塞马晨嘶,胡笳夕引”两句,有西北战场特有的边塞气氛。南宋词大都作于东南半壁,如此篇出于西北川陕前线的绝少。C.诗歌运用典故,含蓄自然。借用张良、萧何、韩信这“汉家三杰”辅助刘邦的典故,表达诗人认为自己绝不逊色的自信和豪迈。D.这首诗格调沉郁,气势雄浑,激扬慷慨,震撼人心。末尾诗人写自己怒发上指,栏杆拍遍,流露出了无法平复的激烈情怀。8.以功业论,胡世将称不上千古名将,但此诗不乏阃外边帅的气度。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既深且巨”的情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各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意境雄阔,“大江东去”,让人有“逝者如斯夫”的联想,把永不止息的江水与随岁月消逝的英雄相联系,通古今而观之,有悠久深远的历史感。B.将小乔嫁与周郎这一赤壁之战前十年的事,移至赤壁之战时,表现了英雄美人相得益彰。“羽扇纶巾”,是儒将装扮,用形写出人物的神。C.整首词虚实相生,从眼前写起,回溯从前,又从从前回到眼前,眼前的人、景与从前的人、景构成一种强烈的对比,构思巧妙。D.词的下片情感深沉,感慨英雄已逝,感叹自我理想落空,最后在江月永恒、江水长流中获得思想解脱。10.本词主要运用了衬托手法,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D2.①史事与现实对比(或功业卓著的历史英雄与南宋庸碌无能的统治者对比)。孙权、刘裕占据京口成就了伟业(或打垮北方侵略者,或北伐收复失地),而南宋占据江东却怯弱无能,一味苟安求和,不图恢复。暗讽南宋统治者尽是庸碌之辈。②历史英雄与诗人对比。孙、刘两英雄功成名就、名垂青史,而诗人蹉跎岁月、功业无成,对英雄充满追慕与缅怀,渴望建功立业,又难掩壮志未酬的愤慨。③典故中的史实对比鲜明。“寄奴”刘裕两次北伐收复大片失地,而其子刘义隆虽有志于建立“封狼居胥”的功业,却因为战备不足,三次北伐失败,败坏了父亲留下的基业。借古讽今,提醒韩侂胄之流北伐该做足准备。④今昔抗金形势对比。四十三年前沦陷区反抗异族侵略烽火连天,如今祭祀异族神庙,说明百姓已安于异族统治。可见抗金形势严峻,困难重重。【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廉颇等多个历史人物的相关史事在京口发生”错误,廉颇史事不在京口发生。作者借此表现雄心不减当年,切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史事与现实对比(或功业卓著的历史英雄与南宋庸碌无能的统治者对比)。历史上,“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回想当年,刘裕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孙权、刘裕占据京口,打垮北方侵略者,收复失地,成就了伟业,而现实“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南宋占据江东却怯弱无能,“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一味苟安求和,不图恢复。暗讽南宋统治者尽是庸碌之辈。②历史英雄与诗人对比。“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中孙权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当年北伐南下。写孙、刘两位英雄功成名就、名垂青史,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羡慕他们都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诗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写自己却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③典故中的史实对比鲜明。“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寄奴”刘裕两次北伐收复大片失地,而其子刘义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虽有志于建立“封狼居胥”的功业,却因为战备不足,三次北伐失败,败坏了父亲留下的基业。词人借古讽今,提醒韩侂胄之流北伐该做足准备,不要草率出兵。④今昔抗金形势对比。“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词人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写出四十三年前沦陷区反抗异族侵略烽火连天;“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祭祀异族神庙,说明百姓已安于异族统治。可见抗金形势严峻,困难重重。3.D4.①《永遇乐》中辛弃疾追慕古时的英雄豪杰孙权和刘裕,写到廉颇年老,不知饭量如何,用典抒情,表明自己在垂暮之年还能勇挑重担,收复失地。②《太常引》中最后两句写到要砍去月中的桂树,让月亮更明亮运用想象,表达了自己想要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的壮志豪情。【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不忘收复失地的豪情”错误。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被白发欺人奈何?”是说白发已多,而功业无成,表现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能力。辛弃疾的词中多处体现“器大者声必宏,志高者意必远”这一特点。《永遇乐》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词人追慕孙权,显示出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词人追慕刘裕,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却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况,表明自己老当益壮,可随时奔赴疆场,上阵杀敌。《太常引》中,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国大地,作者在最后两句写道,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这是含蓄地说,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5.A6.①城空。邺都故址败落凄清,除“东风”“野火”外别无所见。②人空。武帝宫殿已变成废墟,人已去尽。③事业空。望陵台,为曹操当年饮酒作乐的地方,曾为曹操事业兴盛的标志,而如今高台空对,漳水依然东流,诗人借此感叹事业不常在。【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A.“近体诗,为岑参诗歌代表作之一”错,这首诗前面四句五个字,后四句七个字,押韵对仗都比较自由,是古体诗。也并非岑参的代表作品,岑参是典型的边塞诗人,以边塞诗见长。故选A。6.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大意;然后结合全诗,分析鉴赏“空”的内容和含意;最后分点概括作答。首句点题,次句一个“空”字,统领全篇。此“空”,既是对邺都故址败落凄清环境的概括,又是诗人身临其境所产生的茫然无着心情的流露,悲戚怀古之情寓于其中。“复何见”三字,以一设问,自然引出中间四句的具体描绘。东风,在古诗中尤为常见,暗示出春天已到来,呼应结句“春色”。飞云殿,从名称上可以使作者想见当年的气势。而今,在这样一个暮春的傍晚,却只有东风阵阵,野火飘飘,通过凄凉景象,写出“人去尽”。这两句侧重从人事方面写“空”。以下两句侧重从事业方面写“空”。望陵台,为曹操当年钦酒作乐的地方,曾为曹操事业兴盛的标志,而如今漳水依然东流,高台却只与曹操陵墓空对,城角的高台与城北的流水这种种形象之间的对照和映衬,便透露出事业付流水之意。上文说“城空”,本不该再有所见,但实际上,这四句所见更突出了“城空”,并且使“空”的内容更具体化。诗的最后两句用“人去尽”总承上面四句,再度强调“空”,回应诗的开头,使“空”字成为首尾贯串的线索。春色依然,人事全非,这两句又是对春色的感叹,实际是对古人不常在,事业不常在的感叹。开头说“复何见”,结尾说"“为谁来”,两处问句迢迢呼应,加深了这种感叹的分量,全诗遂在不尽的感叹中结束。这首诗以“空”为主线,通过总括、细描、抒慨三个层次的渲染烘托,写出古都邺城的“四空”,凭吊古迹,惋叹人生,寓情于景。7.C8.①怀想范仲淹和韩琦为国立功的事迹,表达对能臣贤将的希钦和追慕,同时慨叹当代没有这样的人物,(透露出对朝廷任用奸佞、残害忠良的不满);②“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表达诗人对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的悲愤;③通过“汉家三杰”的典故,表达对实现恢复大业(自身得到重用)的期待;④“君门万里,六师不发”矛头直接指向议和的朝廷,批判朝廷的退缩和软弱;⑤结尾几句既慨叹时无英雄,又表达诗人深处战争前线却无力扭转战局,感到忧愤和失望。【解析】7.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表达诗人认为自己绝不逊色的自信和豪迈”理解错误,作品中“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句用典,借古人之事,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没有表达自信。故选C。8.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①上片以眼看神州沦丧哪有范仲淹、韩琦式的英雄人物来保卫河山起句,极度愤慨溢于言词。表达对能臣贤将的希钦和追慕,同时慨叹当代没有这样的人物,透露出对朝廷任用奸佞、残害忠良的不满。②“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二句,北望长安不见,意为中原已沦丧,连函谷关以西的大半土地也失陷了,语含讥讽,情极沉痛,表达诗人对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的悲愤。③“三秦”二句,宕开一笔,回顾历史。收复陕西,在历史上有过,那是汉初三杰的故事。言下之意,今天仍可以收复失地,关键在于实行抗战政策和任用贤才,通过“汉家三杰”的典故,表达对实现恢复大业(自身得到重用)的期待。④下片紧承上片写不能收复失地的原因。“试看”二句,关中形势险要可以坚守,但朝廷在千里之外,又力主和议,不肯发兵。这里,他把矛头直接对准秦桧一帮卖国贼,进行谴责。愤怒地揭发了投降派的罪行。⑤最后以“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作结。全词充满政治色彩,论事透彻,用典恰当。既慨叹时无英雄,又表达诗人深处战争前线却无力扭转战局,感到忧愤和失望。感情饱满,激昂慷慨;风格沉郁悲壮,洒脱豪放。【点睛】用典,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的目的就是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所谓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定的典源。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诗词赏析:1140年(宋高宗绍兴十年),胡世将任川陕宣抚副使,与吴积极抗金,刘琦、岳飞、韩世忠等也在中原重击金兵,抗金形势大好。但不久,朝廷任用秦桧,力主和议,罢斥一批抗战人士,把淮河至大散关以北土地拱手让给敌人,本词作于同年秋季。作者痛感朝廷失计、和议误国,满腔愤懑,发之于词。上片以眼看神州沦丧哪有范仲淹、韩琦式的英雄人物来保卫河山起句,极度愤慨溢于言词。“北望”二句,北望长安不见,意为中原已沦丧,连函谷关以西的大半土地也失陷了,语含讥讽,情极沉痛。“晨嘶”二句,写自己清晨骑马出营,傍晚伴着胡笳宿营,因为订了和议,结果任凭岁月流逝,闲白了头发,却不见抗战杀敌。“三秦”二句,宕开一笔,回顾历史。收复陕西,在历史上有过,那是汉初三杰的故事。言下之意,今天仍可以收复失地,关键在于实行抗战政策和任用贤才。下片紧承上片写不能收复失地的原因。“试看”二句,关中形势险要可以坚守,但朝廷在千里之外,又力主和议,不肯发兵。这里,他把矛头直接对准秦桧一帮卖国贼,进行谴责。愤怒地揭发了投降派的罪行。“阃外”二句,回顾1130年(高宗建炎四年)张浚合五路兵马与金兀术战于富平(甘肃灵武),诸军皆败之事,但今天人们忘记耻辱,又谈和议。“拜将”三句,“台”,“阁杳”,写这几处历史文物被破坏和被遗忘,表现了当时人们不重人才和糟蹋人才。能守而不守,忘记耻辱,糟蹋人才而侈谈和议,这些现实都促使充满爱国激情的作者激愤难当,但又无可奈何,他只有仰天长叹。最后以“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作结。全词充满政治色彩,论事透彻,用典恰当;感情饱满,激昂慷慨;风格沉郁悲壮,洒脱豪放。此词为感时而发所作,斥责和议之非,期待有抱负才能的报国之士实现恢复中原的大业。固它用东坡赤壁怀古韵,故此词亦可称“兴元怀古”。不过东坡赤壁词主要追思怀念周瑜,此词则追怀与当地有关的好几个历史人物。(一)“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项羽入关后分秦地为三,后因称关中为三秦。汉家三杰,就是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张良、萧何与韩信。刘邦于秦亡后被项羽封为汉王,定都南郑。后来他听从萧何建议,南郑为韩信筑坛拜将。刘邦后来出关向东讨伐项羽,并最终取胜,主要就是依靠了张良、萧何、韩信。(二)“拜将台欹,怀贤阁杳。”怀贤阁是纪念三国时北伐至此的诸葛亮。这是因为诸葛亮几度北伐,即驻兵汉中以出斜谷,而且死后葬于汉中的定军山。陆游《感旧》诗记南郑两个胜迹,就是拜将坛与武侯庙。“惨淡遗坛侧,萧条古庙壖。”自注:“拜韩信坛至今犹存。沔阳有蜀后主所立武侯庙。”怀贤阁建于斜谷口,北宋时犹存。《苏轼诗集》卷四有诗题曰:“是日至下马碛,憩于北山僧舍,有阁曰怀贤,南直斜谷,西临五丈原,诸葛孔明所从出师也。”(三)“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一范一韩,指的是北宋时驻守西北边境的范仲淹与韩琦。仁宗康定元年,范仲淹与韩琦同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为抵御西夏、巩固西北边防起了重要作用。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七:“(范)仲淹与韩琦协谋,必欲收复灵夏横山之地,边上谣曰:‘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些历史人物,有的成就大业,有的北伐中原,有的威震边陲。“神州沉陆”、北宋沦亡之后,面对“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的山河残破的形势,不能不令人临风怀想古来于此为国立功的上述先贤。这时作为边帅初到兴元的胡世将怀古感时,以表达他希钦和追慕的先贤感情。但首句“神州沉陆”之后,紧接着“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这么写实是深慨当代没有这样的人物。紧接着下面说“汉家三杰”已成“往事”,拜将台与怀贤阁则一“欹”一“杳”,都是暗寓“时无英雄”之慨。当时张浚是个名望很高的主战派领袖,主张“中兴当自关、陕始”,自请宣抚川陕。可惜他志大才疏,对金兵作战常失利。建炎四年九月,他所指挥的五路之兵四十万人与金兵交战合溃败于富平(今属陕西),至追此关、陕丧失不可复。胡世将上痛和议之非,近伤富平之败,和则非计,战则非能,抚今怀古之余,内心更加感到自己责任重大,既愤且忧,自然“赢得头如雪”了。以功业论,无疑胡世将还算不上什么“中兴名臣”。但此词忧怀国事,着眼大局,不失阃外边帅的气度。“塞马晨嘶,胡笳夕引”两句,也很好体现了西北战场特有的边塞气氛。篇末写怒发上指,阑干拍遍,情怀激愤,这么写显示内心忧愤既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