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口政策与房地产行业分析报告_第1页
2023年人口政策与房地产行业分析报告_第2页
2023年人口政策与房地产行业分析报告_第3页
2023年人口政策与房地产行业分析报告_第4页
2023年人口政策与房地产行业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人口政策与房地产行业分析报告目录一、人口政策面临调整 PAGEREFToc369960162\h3二、人口政策调整路径:渐进式 PAGEREFToc369960163\h4三、人口政策的变动的海外比较 PAGEREFToc369960164\h61、新加坡——从少生优生到鼓励多生、鼓励移民 PAGEREFToc369960165\h72、中国台湾、韩国——生育政策调整难阻生育率持续下滑 PAGEREFToc369960166\h8四、人口政策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PAGEREFToc369960167\h101、人口政策的调整对房地产需求影响的测算 PAGEREFToc369960168\h102、人口老龄化对地产行业的影响:以房养老问题初探 PAGEREFToc369960169\h12美国经验:“反向按揭”并不是主流养老模式 PAGEREFToc369960170\h13近期人口政策的变动成为热点话题。我们通过本篇专题报告,分析并预测人口政策变动的渐进式路径,以及人口变动对房地产需求的可能影响,并给出相关海外比较。一、人口政策面临调整1950年代马寅初首先提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人口控制。但当时人口控制并未真正实行,中国家庭生育未受政府影响。1970年代末中国人口急剧增长,因人口压力巨大,政府最终设立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计生委),计划生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策,此后计划生育逐步强化实施。1977年8月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到本世纪末,必须力争把我国的人口控制在十二亿以内。”从1980年至今,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执行了33个年头。在经历了从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迅速转变之后,我国人口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增长过快,而是人口红利消失、临近超低生育率水平、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失调等。2023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3年总和生育率仅为1.18,超低的人口生育率水平以及人口的倒金字塔人口结构实际上已经敲响了警钟。二、人口政策调整路径:渐进式我们认为,虽然近期(两年内)人口政策的变化大势所趋,但从调整方式上看,基本不会出现短期内全面放开的情景。短期内全面放开原有的计划生育政策会造成“生育堆积”,出生率在短期内存在大幅反弹的可能。而短期内社会资源,如教育、医疗等无法形成匹配供给,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这是政策制定者考虑的最主要因素。而分地区、分阶段的人口政策渐进式调整路径符合平稳过渡的稳定要求。应该说,第一步政策的调整依然有较大的空间。除了新增可生育二胎情形之外,政策的制定者也可以通过简化办证流程控制达到提高生育意愿的目的。目前虽然双独二胎符合政策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办理准生证较为繁琐。如果夫妻二人不在原籍生育,或者一方户口为非当地户口,则所需要开设的证明数量和难度,以及耗时将大大增加,这也是影响二胎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将办证流程得以简化,则我们预期生育意愿将有所提升。事实上,单独二胎就意味着跨地区开具证明的需要消失,同时夫妻某一方由于其父母离异(或失业),或者自身失业造成相关证明难以开具,导致二胎生育服务证明难以开具的情况就会大幅减少。当然,符合单独二胎的家庭数量也远远多于符合双独二胎的家庭数量。繁琐的双独二胎行政审批流程,使得单独二胎释放的“新增生育家庭”数量,甚至包括一些原本符合生育条件的双独二胎家庭。因此,人口政策变动所带来的短期影响可能是超过一些纸面计算的。三、人口政策的变动的海外比较我们认为从长期看,计划生育政策的变动并不能对行业需求曲线造成根本性影响,只会在短期内出现生育小高峰。生育意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只能导致短期的生育小高峰出现。长期看生育率下降是人口学家的共识。1、新加坡——从少生优生到鼓励多生、鼓励移民为了应对失业与住房两大难题,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政府实行家庭计划控制人口,提倡“两个就够了”,随后1968年推行合法堕胎法令。同时为了优生,政府采用各种激励政策鼓励低教育水平的人节育。在此政策的影响下,新加坡生育率从1960年的5.45急剧下降,1975年低于更替水平2.0,1984年进一步下降至1.62。1984年新加坡提出新的人口政策,鼓励接受高等教育的夫妇生育三个或以上孩子,但正因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夫妇一般在之前就能承受高额成本,此政策对于生育率没产生根本影响。1986年,在严峻的人口形势下,新加坡解散了家庭计划组织,1987年开始大幅调整生育政策,开始鼓励生育。但生育率仅仅从1987年的1.62提升到1988年的1.96(只出现了一年的补偿性生育小高峰),1989年再跌回1.75,到1996年之前一直稳定在1.7,2023年之后再次下降,2023年之后只有1.2左右。由于生育率无法回升,现在新加坡只好采取宽松的移民政策吸引移民。2023年3月21日,李光耀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校友会中心开幕的对话会上强调,由于生育率低,新加坡必须透过发奖学金给外国学生等方式,广纳外来人才,这对经济发展很重要。政府预计,因为新加坡人生育率低,无法达到替代人口所需比例的老问题,将是新加坡长期面对的重大难题,也意味着新加坡的外来人口政策必须不断适时调整更新。2、中国台湾、韩国——生育政策调整难阻生育率持续下滑1965年起,台湾开始实行“家庭计划”,提倡“一个不算少,两个恰恰好”的政策。随着经济腾飞,生育率从1963年的5.47不断下降,1984年开始低于2.0的更替水平。但是在人口学家的误导下,台湾于1983年还制定“《中华民国人口政策纲领》”(简称《纲领》),提出“缓和人口成长”;1984年制定“优生保健法”,导致1989年生育率降低至只有1.68。至此,台湾家庭计划的口号才转变为“一个嫌太少,两个恰恰好,三个不嫌多”。1992年台湾修正《纲领》,将人口成长目标由过去的“缓和人口成长”改为“维持人口合理成长”。虽然政策改变,但是生育率却并没有回升。2023年台湾再次修正《纲领》,提出“实施人口教育,营造有利生育、养育之环境”,但是仍难阻生育率下降势头,2023年下降至0.895。韩国的情况也类似。从1962年开始,韩国开始“计划生育”。而后人口政策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尽管每一次人口政策的调整都带来了生育小高峰,但短暂的生育小高峰之后,生育率继续下降依然无法改变。四、人口政策对房地产业的影响1、人口政策的调整对房地产需求影响的测算人口政策的调整对房地产行业带来的增量需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婴儿用品等需求不同,住房需求往往是前置的。几乎没有人会在婴儿出生前大量囤积纸尿裤以及婴儿奶粉,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会有相当一部分购房以及换房需求前置在小孩出生之前。家庭往往是做了生孩决定之后开始考虑购房需求。因此,是否有生孩子的预期相比实际出生更加重要。根据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23年适龄生育妇女总数约为1.688亿。我们假设其中有30%的人计划要生二胎,则预期未来新增婴儿总数为5064万人。假设其中有能力购房或者改善的家庭占比为30%,按照人均居住面积30平米计算,这可以带来房地产预期需求量4.56亿平米,这相当于2023年全年商品房销售规模的41%。当然,我们并没有说这部分增量需求要在一年内释放。当然,具体这些需求在多长的时间内释放,是成为一两年间的房地产需求的强心针,还是3-5年间购房需求的催化剂,则要看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步骤和居民预期变化的情况。目前我们的测算还是相当粗略的,因为在缺乏具体方案的时候,任何对于地产需求波动的精密测算实际上都只是浮沙建塔,并不科学。而且,人口政策的变动和其他政策不同,并不是可以用“放开”或“不放开”来形容的,而存在诸多细节。这种细节安排的多变性(有超过百种可能的政策组合和轨迹),也使得政策变动对于购房需求的影响确实难以提前精确测算。另外,房屋需求受人口政策影响最特殊的地方,在于这种影响在人口政策变动之前其实已经发生。对于处于可育龄阶段但受当前人口政策限制的家庭来说,人口政策变动的预期就足以推动其入市购房。当然,这种入市购房的行为或许也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但不可否认人口政策变动预期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也是存在的。因此,哪怕在2023年底之前人口政策并无实质变动,只要目前这种关于人口政策变动的讨论持续下去,只要决策层并无否定“完善计划生育政策”的可能性,那么这种人口政策变动对购房预期的正面影响就有可能继续存在。人口政策预期变动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全局性影响,也取决于这种变动预期存在的时间和兑现的路径。如果这种变动是疾风骤雨式的,就会造成短期的需求爆发和供应断档,从而刺激部分城市房价大幅上涨,企业踊跃拿地。但由于人口政策变动带来的需求不可持续,未来又会造成供应过剩和需求相对不足。这种情况之下,人口政策对于房地产企业的经营实际上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果这种变动是渐进的,例如单位时间由于人口政策变动预期推动的购房需求增长不到当年实际销售的15%,则需求只是被缓慢抬升,供应也不存在断档问题,房价就不会出现暴涨,企业拿地也会充分考虑未来的盈利空间。这种情况之下,人口政策的变动对房地产企业的经营会产生当然的正面影响。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只要人口政策的演变方向是放松生育限制而不是收紧生育限制,人口政策在变动之前的酝酿期不是越短越好,而是越长越好;人口政策演变的节奏不是越快越好,而是越慢越好。除了对需求总量的刺激之外,人口政策变动也会使得购置大户型的改善性需求提前释放,从而增加大户型受欢迎程度。同时,由于换房需求的提前释放,部分城市的二手房供应端或出现更多的中小户型抛售。人口政策的变动或影响热销户型的结构。2、人口老龄化对地产行业的影响:以房养老问题初探人口结构变动给地产行业所带来的挑战,除了人口政策变动以外,还有一个以房养老问题。整体而言,我们认为“以房养老”在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短期对行业影响不大。传统意义上的以房养老,也被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者“倒按揭”。它是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获取一定信贷额度或享受其他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202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逻辑上来讲,若能够推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反按揭养老模式,则将进一步提升养老阶层、待养老阶层对于不动产的需求。但我们认为,短期内以房养老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中短期内很难看到有效的可执行性政策及方案出台。美国经验:“反向按揭”并不是主流养老模式与其讨论中国以房养老模式,不如我们先了解一下成熟国家的先例以及目前的运行状况。美国是较早开展以房养老的国家,目前拥有较为完善的以房养老体系和养老产品。其主要的以房养老的手段来自于HECM(HomeEquityConversionMortgage,房产价值转换贷款)。HECM是国会授权的一种反向抵押贷款产品,其运行接受国会的监督。HECM保险项目得到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HUD)联邦住房管理局(FHA)的支持。ECM的提供者主要是银行、抵押贷款公司和其他私营金融机构。从1990年起步至2023年,HECM贷款累计发放笔数为77.9万笔,2023年全年发放约5.5万笔。HECM贷款申请要求年龄在62周岁以上,并且拥有自己独立的房屋。1990年至2023年美国申请HECM的贷款者平均年龄呈现缓慢下降趋势,2023年约为71.9岁。在HECM推出之初,平均反按揭的抵押成数约为35%。而后抵押成数一路上行,2023年以后逐渐稳定在60%至70%之间。期望的抵押利率水平呈现下降趋势。从规模上看,申请人结构中,单身男性与女性的占比约为60%,假设剩下的约40%为双人共同申请,则可以推算出2023年申请HECM的老年人约为9万人。而2023年美国65周岁以上的老人数量约为4000万人,由此可以推算出当年选择以房养老的居民占比约为0.23%。累计来看,1990年至2023年选择以房养老的居民占65周岁以上老人比例约为3%,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0.4%。应该说,选择以房养老的居民数量较少。从规模上看,申请人结构中,单身男性与女性的占比约为60%,假设剩下的约40%为双人共同申请,则可以推算出2023年申请HECM的老年人约为9万人。而2023年美国65周岁以上的老人数量约为4000万人,由此可以推算出2023年选择以房养老的居民占比约为0.23%。累计来看,1990年至2023年选择以房养老的居民占65周岁以上老人比例约为3%,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0.4%。应该说,选择以房养老的居民数量较少。2023年,美国退休人员协会(ARPP)针对全国1509位接受过向HECM计划咨询的老年人进行了深度访问,得出了以房养老的一些深度数据。从接受反按揭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最后借款者和未借款者关注反按揭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直接养老,而是清偿按揭(排名第一)、提高生活质量(排名第二)和房屋修理改善(排名第三)。原有HECM计划曾经允许用该项资金再按揭置业,这产生了间接的投资性需求,这也是2023年之后反按揭迅猛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而随着2023年金融危机的来临,房价下跌,申请反按揭的居民数量也大幅减少。2023年全年新增HECM的数量仅为2023年的49%。经过长期的发展,为什么在自然选择下,美国人并没有大量选择以房养老作为主要的模式?一方面由于美国完善的社保体系,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高成本和条款设计的信息不对称。在房价不上涨的预期下,提供此类按揭的主体会尽量压低房屋的估值,以减少风险暴露。由于估值具有相当强的主观性,评级机构处于强势方,最后所能够提供的贷款额度可能与房主预期差距甚远。除此之外,契约中通常存在严格的约束,作为贷款人很难吃透条款。例如契约中通常会包括对房屋正常维修、缴税、保险等条款,如果违约,可能引发房屋的强制变卖。应该说房主对房屋的责任在契约后大大加强了。应该说,在房价平稳预期下,以市价变卖房屋再选择租房的养老情形可能更划算。因此,反按揭通常在预期房价上涨时作为一种融资手段使用,抑或作为最后的养老防线,不想搬离原居住地但需要一定开销(如房屋修缮)而缺乏资金。从回报率来看,真正购买商品住房养老的案例并非主流。

2023年IPTV行业分析报告2023年4月目录一、IPTV真正受益于“三网融合”、“宽带中国” 31、三网融合:网络运营商推动IPTV的动力 32、宽带中国:IPTV高清化及增值业务的增长引擎 43、与有线电视的竞争:捆绑销售、一线入户优势明显 6二、以“合作”姿态在产业链中占据有利地位 71、政策监管已趋完善稳定 72、合作心态开放,促进多方共赢 83、积极持续投资影视内容形成积累 9三、未来增长看点在IPTV挖潜与OTT扩张 91、IPTV增长依靠增值业务提升ARPU 92、机顶盒“小红”领先布局 113、IOTV:发挥IPTV与IPTV的协同效应 12一、IPTV真正受益于“三网融合”、“宽带中国”1、三网融合:网络运营商推动IPTV的动力我国“三网融合”方案提出、试点已有多年,从目前三网融合进程中来看,电信系更占优势,IPTV是电信系进入视频领域重要的成功战略。电信系网络运营商在现有网络上开展IPTV视频业务也非常平滑。我国拥有超过4亿多电视用户,网络用户近2亿,宽带网络用户为IPTV的潜在客户。三网融合试点的第一阶段(2023-2021年)已经收官,即将迈入推广阶段(2022-2020年),第二批54个试点城市已经包括全国大部分重要省市,覆盖人口超过3亿。在电信、视频网站、广电等各利益方的参与下,我国IPTV用户数已从2022年的470万户发展到了2021年底的2300万,成为全球IPTV用户最多的国家。预计未来两年仍将有40%-50%的增速,2022年底用户数有望达到3400万的规模。2、宽带中国:IPTV高清化及增值业务的增长引擎带宽决定着IPTV是否能够实现高清内容的传输,进而决定IPTV的用户体验。今年四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发布《关于实施宽带中国2022专项行动的意见》:目标2022年新增光纤入户覆盖家庭3500万户,同时宽带接入水平将有效提升,使用4M及以上宽带接入产品的用户超过70%。各省级网络运营商也反应迅速积极,出台相关规划。IPTV业务作为电信运营商推动宽带升级服务的重要卖点。运营商的推广积极性高。例如2020年上海电信发布的"二免一赠一极速"的"城市光网"计划,与百视通联手推出IPTV3.0视频业务,共同发力高清IPTV业务。电信与百视通的合作使得此次宽带升级实施顺利,上海IPTV用户也发展到了百万规模。而带宽约束被打破后,高清点播也将成为IPTV增值业务的重要增长引擎之一。从IPTV存量的广度上来看,我国IPTV当前的区域性明显,集中在上海、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其中仅江苏一省就已经发展了430万的客户规模,占比18.9%。这种情况与中国电信在发达地区宽带基础建设优异相关。西部和北部地区市场依然广阔,有待于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发力。宽带及光纤业务作为中国电信目前最为核心的一块领域,其市场领先的优势由来已久,相比而言,覆盖了大部分北方省市的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积极性是行业的最大变数。2021年以来,两家公司都在宽带业务方面积极发力,以中国移动为例:2021年中国移动新增FTTH覆盖家庭超过180万户;使用4M及以上宽带产品的用户超过50%;新增宽带端口320万个;新增固定宽带接入家庭超过120万户。3、与有线电视的竞争:捆绑销售、一线入户优势明显IPTV最直接的竞争者是各地的有线电视。价格上来看,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有线电视网的公益属性导致其价格相对较低,这也成为有线电视网络市场化程度低、升级换代困难,“三网融合”中竞争能力弱的原因。IPTV基于IP网络传输,通常要在边缘设置内容分配服务节点,配置流媒体服务及存储设备,而有线数字电视的广播网采取的是HFC或VOD网络体系,基于DVDIP光纤网传输,在HFC分前端并不需要配置用于内容存储及分发的视频服务器,运营成本大大降低。但带来的问题是如要实现视频点播和双向互动则必须将广播网络进行双向改造。从技术角度看,IPTV成本较高,难以与有线电视比拼价格。但IPTV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利用互联网,而与宽带的捆绑销售能够大大降低客户对价格的敏感度。在各地网络运营商的支持下,IPTV与宽带捆绑营销,对于用户来讲,更像是宽带赠送的增值业务,收费模式则可以订制,包月、按频道等,灵活而更有针对性。而“三网融合”进程中的电信系宽带接入商的强势,使用户在互联网光纤一线入户后,较为自然的选择IPTV作为电视方案。二、以“合作”姿态在产业链中占据有利地位1、政策监管已趋完善稳定由于电视内容播控属于国家宣传范畴,监管较为严格。根据广电总局43号文规定,IPTV集成播控总平台牌照由中央电视台持有,而分平台牌照由省级电视台申请。广电总局要求通过IPTV集成播控平台及各地分平台来达到“可管可控”的方针。与央视的合资公司正式落地将解除市场对百视通IPTV业务政策性风险的担忧。过去拥有IPTV全国性运营牌照四家分别是:上海文广(百视通)、央视国际、南方传媒、中国国际广播电台。5月18日,百视通和央视IPTV合资公司“爱上电视传媒有限公司”完成工商注册正式成立,成为全国唯一中央级集成播控平台。其中百视通股权占比45%。合资公司同时减少了与地方台和有线网运营商的沟通成本。IPTV的发展对地方电视台和有线网络运营商的冲击最大,43号文再次强调IPTV总分二级播控平台的落实,城市台丧失了内容的运营主导权,收入分配权掌握在省平台手中;而IPTV是网络运营商直接抢占了有线数字电视的客户。CNTV在广电系统内有良好的关系,能够有效降低沟通成本。2、合作心态开放,促进多方共赢公司一方面与CNTV合资成立全国集成播控平台,另一方面在与中国电信为主的网络接入运营商的的长期合作中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和市场经验。长期的市场运营环境使电信运营商在产品推广、业务计费、系统维护、客户服务方面有相对广电系统比较显著的优势。百视通合作心态开放,在与电信运营商和电视台的长期合作中积累了市场经验。从历史上看,在IPTV市场的第一轮抢占中,机制灵活的百视通通过与电信运营商合作,迅速地抢占了市场;而具有显著资源和内容优势的CNTV却受体制制约,用户开发非常缓慢;IPTV市场最终形成了以百视通用户为主体的局面,为统一播控平台合资公司中具体条款方案的商定创造了条件。百视通与其它牌照商也有较多合作,如2021年5月,百视通与国广东方宣布启动互联网电视业务全面发展合作,利用其国际资源加快自己的国际化策略。百视通与终端制造商的合作:1)一体机:2020年4月,百视通联合海尔推出卡萨帝电视。此外,公司与康佳、三星、夏普均有智能电视方面的合作。2)互联网电视机顶盒:2021年1月,百视通与联想共同推出了互联网电视机顶盒A30。3、积极持续投资影视内容形成积累随着产业竞争的激烈,最终影响用户选择的还是内容之本。百视通注重在影视内容上的投入,每年在内容上的投入约为3-5亿,持续的投入建成了较大的网络视听版权库,节目总量超过40万小时,其中高清节目总量超过5万小时,覆盖了70%的热播剧和国内外强档电影。以美国的Netflix为例可以看到精品内容的重要性,2022一季度年Netflix业绩大幅超预期,自制剧和独播剧是重要推力,根据Netflix的统计,平台上最为热播的top200部剧中有113部为独有,尤其是2月1日独家上线13集的自制内容“纸牌屋”受到热捧为网站吸引了大量流量。三、未来增长看点在IPTV挖潜与OTT扩张1、IPTV增长依靠增值业务提升ARPU百视通70%以上的营业收入来自IPTV业务,2021年该项业务营收达到14.2亿,同比增长73%。截止2021年末,公司IPTV用户数已达1600万,同比增长60%;ARPU值增长8.3%,达88.62元/年。不同于网络视频用户,电视用户转换成本高,客户粘性大。根据CSM和艾瑞的调查,IPTV用户有较高的忠诚度,基本养成了较为稳定的收视习惯,优酷和PPS一周之内所有访客平均使用天数均不如IPTV。而IPTV丰富的点播内容和互动性,更把年轻人重新吸引到电视机前,存量客户的价值效应即将凸显。IPTV的收入模式包括:用户基本收费、高清、广告、按部点播(PPV)、增值服务等方面。过去,用户基础收费一直是IPTV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国外IPTV发展经验表明,随着用户数的增加和协同效应的增强,将实现收入模式由基础服务费向多样化增值业务转型,有利于整体提升IPTV业务ARPU值。宽带提速和智能终端推动增值业务的发展。随着带宽约束逐渐被打破,高清点播将成为增值业务的重要增长引擎之一。年报显示,百视通2021年已在上海等地发展50万高清用户。而OTTTV等智能终端的引进,也增强IPTV的服务扩展能力,有助于多样化的增值业务的引入。增值服务也越来越多地得到用户认可,开始贡献收入。在业务开展前期,直播功能延续了用户的传统收视习惯,所占比例较高;但随着活跃用户比例的提升,用户对IPTV操作熟悉程度越来越高,点播模式成为最主要的收视方式,且所占比例不断提升。由此可见,用户使用电视的习惯能够随着熟悉程度的提高逐渐转变,特别是高清、按部点播等功能发展潜力巨大。且随着技术的改进,多样化的增值服务将有广泛的发展空间。2、机顶盒“小红”领先布局OTT((OverTheTop,泛指互联网电视、机顶盒)是2021-13年互联网与新媒体行业中最热门的概念。2021年6月,百视通在7家互联网电视牌照方中率先发布自主研发,具有高清、智能、3D功能的OTT机顶盒“小红”;11月份,百视通宣布获得国内200万端、国内最大规模OTT牌照序列号审批;12月份,百视通OTT获得放号,首批规划突破100万。目前国内机顶盒市场产品丰富,乐视盒子、小米盒子、百视通小红、华数彩虹等产品充分竞争,Tplink、PPTV等厂商也在不断推出产品。大多数电视盒子、一体机制造商和视频网站着重抢占入口,期许只通过用户规模来吸引资本或者谋求广告收入,缺乏有差异化的独有版权内容,繁华过后必然大浪淘沙。我们认为,在平台端拥有内容优势的乐视盒子和百视通小红目前处于领先地位。另外与乐视盒子、小米盒子主打互联网营销不同,我们预计百视通小红的主要销售渠道是通过与网络运营商合作推广,在用户订阅费用落实上会较有优势。3、IOTV:发挥IPTV与IPTV的协同效应OTT对于IPTV来说是继承中的演进,两者协同效应与竞争效应并存。IPTV、互联网电视、智能电视、云电视、OTT,新的概念和术语背后是不同利益方为谋求市场拓展所寻求的不同切入点产生的不同称谓。OTT目前依然处于基础商业模式的探索阶段,培养新用户、推动机顶盒和智能电视的销售量仍是大多数厂商的首要目标。而IPTV的增值业务已经历经多次变革,从以技术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多款应用都经过了用户考验。我们认为仅有产品的OTT,既达不到广电总局“可管可控”的要求,也难以发展可靠的付费模式,只能靠硬件微薄盈利,难以形成产业。作为最早进军OTT的企业之一,百视通团队提出“借鉴IPTV收费经验进行OTT运营”,布局“一云多屏”搭建了百视云平台。百视通的“云电视”平台采取动态码率等技术,可以同步对接IPTV专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3G/4G、NGB、WIFI等各类网络,可服务IPTV、智能电视OTT/一体机、PC、手机/PAD等各类终端,能够初步实现公司新媒体业务的集约化运营。百视通最近于电信日推出的高清IOTV版本的“小红”则是一种综合OTT与IPTV功能的新型产品,意图将IPTV的成熟商业模式和付费优势与OTT的创新能力形成互补,从电信的渠道大力推广。

2023年出版行业分析报告2023年9月目录一、技术进步与新媒体发展带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PAGEREFToc357197373\h31、数字化是出版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PAGEREFToc357197374\h32、新媒体时代用户消费习惯改变 PAGEREFToc357197375\h53、移动终端普及带动产业发展 PAGEREFToc357197376\h74、政策大力扶持数字出版产业转型 PAGEREFToc357197377\h8二、传统出版业增长平缓,但用户需求仍然旺盛 PAGEREFToc357197378\h91、图书期刊报纸整体增速保持平稳 PAGEREFToc357197379\h92、用户消费需求仍然旺盛,综合阅读率稳步提升 PAGEREFToc357197380\h11三、教材教辅是中国出版业的支柱和驱动力 PAGEREFToc357197381\h121、初高中毛入学率不断提高,教育出版市场前景广阔 PAGEREFToc357197382\h122、出版集团深耕教育出版市场,开拓全国盘活出版资源 PAGEREFToc357197383\h14一、技术进步与新媒体发展带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1、数字化是出版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电脑的普及以及数字阅读器的开发,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相比于传统的报纸、期刊、图书等传媒方式,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数字媒体,数字出版产业也随之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传统出版公司在数字化浪潮中也同样而临着冲击,目前行业龙头公司已经开始积极布局数字出版等新领域。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使得通过提供内容实现价值的出版行业将不再囿于纸质图书的产品形态,得以突破货架经济的限制,成为互联网经济的一部分,规模经济、长尾效应作用更加突出;在定价机制、盈利模式等方而也有望制定新的规则、开创新的空间。2023年,全球电子书市场增速加快,美英市场发展最快。美国电子书市场占美国整个图书市场份额的近8%,达到了2.7亿英镑。英国市场2023年的电子书产品销售同比增长20%至1.8亿英镑。德国的电子书市场不到整个图书市场份额的1%,即少于7500万英镑。2023年日本电子书市场占图书市场的1.1%,即117亿日元(9000万英镑),韩国电子书市场销售额达到了1975亿韩元(C1.1亿英镑)。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也发展迅猛,2023年国内电子图书产业收入规模达到4亿元,同比2023年增长33%}2023年国内电子图书产业入规模达到5亿元,同比2023年增长25%。2、新媒体时代用户消费习惯改变根据“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23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7.6%,其中传统媒介如报纸、期刊阅读率都下降,数字化阅读方式同比大幅增长。数字化阅读方式主要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对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2023年我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受到高强度的工作、丰富的娱乐活动以及网络冲浪的挤压,在家中、办公室等固定场所的整块阅读时间渐渐萎缩。人们的时间被分散到上下班路途、会议就餐等过程中,形成越来越多的“时间碎片”。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碎片”的移动阅读,释放了大批有心没时间的读者的阅读需求,成为当下阅读的流行方式,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移动电子阅读器正在让人们的阅读习惯“移动化”。2023年,在报纸期刊阅读率走弱之时,以手机、电子阅读器为代表的移动数字阅读成为促进国民阅读率增长的主要引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新型便捷的阅读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使阅读行为不再受时间、空间和环境的限制,阅读变得更加容易进行。这些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发展,也成为国民综合阅读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2023年,我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38.6%,比2023年的32.8%上升了5.8个百分点,增幅为17.7%。根据《第九次国民阅读调查》统计,从2023年到2023年的4年间,呈现出逐年攀升的态势,特别是在2023年以后,年均增幅度都在6个百分点左右。3、移动终端普及带动产业发展数字阅读产业的兴起很大程度受益于数字终端的普及,数字阅读器包括两类,一类是专门的电子阅读器、电纸书等设备,另一类是移动终端,包括平板电脑、手机等。根据IHSiSuppli2023年12月的数据整理发现,2023年全球电子阅读器出货量较2023年增长了108%,达到了2710万台的规模。据预测,该数据在2023年将达到3710台,但是增长率放缓,约为37%。预计未来电子阅读器的出货量仍将保持增长的趋势,但增速会逐渐放缓,主要是由于前期固定用户的使用率基本趋于饱和,另外来自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也会影响纯电子阅读器终端的增长率。近年来移动终端快速发展,2023年全球智能移动终端(平板及手机)出货量达到了4.87亿部,首次超过了全球市场PC(台式本及笔记本)的出货量。我们认为,未来移动终端是带动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单一功能的电子阅读器会被逐渐淘汰,随着相关应用和内容的丰富,未来趋势是平台化的运作,通过云端进行存储和交互。在中国市场上,智能终端发展迅速,我们预计智能手机出货量在2023年将超过功能手机。4、政策大力扶持数字出版产业转型2023年4月末,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正式发布。《规划》第一次将“电子书包研发工程”列入“十四五”重大工程项目。《规划》指出,通过电子书包及配套资源数字化工程提高教学资源重复使用率,推动节能减排,形成内容丰富、互动性强、易于学生使用、符合青少年阅读习惯的数字教学出版体系,推动电子书包的发展。2023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3-2023年)》明确要求,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2023年下半年,新闻出版总署等牵头组织的专门机构就电子书包的标准等开始研究制定,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深圳、大连等大城市的中小学,开始了电子书包教学模式的实验和研究,研究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综合活动等课程。教育产业的数字化,将是出版集团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最佳切入点,数字教育包括电子书包和教育信息化,教育部制定了100个示范区来进行试验推广,传统的出版集团抓住教育产业的机遇进行数字化转型,再逐步全而向出版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二、传统出版业增长平缓,但用户需求仍然旺盛1、图书期刊报纸整体增速保持平稳出版发行行业在数字出版技术进步与消费行为变迁挑战下,整体呈现平缓增长态势,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以及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发行和销售收入(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增幅在10%以内。在教材教辅改革、人口结构变化的大趋势下,图书内生经营而临较大压力,出版类公司的成长需要寄希望于外延整合和发行及商业模式变革。2023年前9月,图书销售指数累计同比降幅1%,较上年同期及2023年全年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