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沟片区打捆路网道路及配套工程(地产集团)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3号路延伸段道路及配套工程】_第1页
花沟片区打捆路网道路及配套工程(地产集团)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3号路延伸段道路及配套工程】_第2页
花沟片区打捆路网道路及配套工程(地产集团)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3号路延伸段道路及配套工程】_第3页
花沟片区打捆路网道路及配套工程(地产集团)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3号路延伸段道路及配套工程】_第4页
花沟片区打捆路网道路及配套工程(地产集团)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3号路延伸段道路及配套工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花沟片区打捆路网道路及配套工程(地产集团)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次性勘察)工号:【3号路延伸段道路及配套工程】目录TOC\o"1-2"\h\z\u1勘察工作概况 III类环境下,土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在Ⅱ类环境下,土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在A类条件下,土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在B类条件下,土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有微腐蚀性;土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2.2.6特殊性岩土1、岩石风化勘测区岩石以物理风化为主,其形式有表层风化、裂隙式风化及顺层风化。风化速度和深度与岩性、地形、裂隙发育程度密切相关。本区砂岩强度较高,但抗风化能力不强。泥岩岩性软弱,风化快而强烈,风化后较快遭剥蚀,相同岩性则裂隙发育较不发育的风化速度快和强烈。砂岩泥岩互层时差异风化明显,容易形成“凹岩腔”。当风化作用沿层面和较软弱的岩层进行时,风化深度较大。区内含泥质较重、长期浸水地段的砂岩及粉砂岩存在风化层较厚的情况。2、人工填土根据地表调查及钻探揭露,拟建场区的人工填土主要集中在现有堆填渣场区,堆填厚度变化较大,未经严格压实,密实度差别较大,填土组成变化大,不均匀,压缩性差别大,易出现湿陷和差异沉降,造成地表开裂、下沉。路基经过未经处理合格的该地层时,应对既有填土进行强夯或翻挖碾压或换填处理,对于个别大块石或孤石可进行破碎。处理范围及深度根据路基要求确定。3、软土据现场地质调查,沟谷冲沟、鱼塘及水田处存在淤泥质状态和含水量高的软土层。软土压缩性大、承载力低,高填方易发生过量沉降及侧向挤出、圆弧滑动失稳等工程问题。建议抽干积水,并对其挖除换填或抛石挤於处理,并按照相关规范对处理后的地基进行承载力及压缩性进行检验,确保处理后土层满足设计要求,当地下水位较高或土质湿软地段的路基压实度达不到要求时,必须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值得注意的是,软土的厚度和季节性有一定的关系,雨季时较厚,不易处理,且清淤时受机械扰动,厚度有一定的加深。汇水条件好的地带建议做好排水和多采用透水性好的材料铺筑。表2.2.6软土分布及评价表里程现状基本地质情况设计概况对路基影响程度处理措施建议K1+060~K1+100沟谷水田(水塘)表层为软塑状粉质粘土,厚度一般为2.10~5.90m,下部可塑状粉质粘土。填方影响大建议抽干积水,清除淤泥、淤泥质粉质粘土和腐殖土或抛石挤淤,并压实基底后再进行填筑,路堤底部选用不易风化的片石、块石或砂、砾等透水性较好的材料,做好排水设施。K1+260~K0+400水田、水塘表层为淤泥或淤泥质粉质粘土,厚度一般1.2~7.1m,下为软塑状-可塑状粉质粘土。填方影响大建议抽干积水,清除淤泥、淤泥质粉质粘土和腐殖土或抛石挤淤,并压实基底后再进行填筑,路堤底部选用不易风化的片石、块石或砂、砾等透水性较好的材料,做好排水设施。K1+540~K1+560干水塘表层为淤泥或过湿土,厚度一般1.5~2.70。填方影响大建议抽干积水,清除淤泥质粉质粘土、淤泥和腐殖土,并压实基底后再进行填筑,路堤底部选用不易风化的片石、块石或砂、砾等透水性较好的材料,做好排水设施。K1+960~K2+020沟谷水田表层软塑状粉质粘土,厚度一般3.3~6.8m,下为可塑状粉质粘土。桥墩影响大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护坡护壁措施,防止基坑坍塌,且应加强场地抽排水措施。2.2.7文物古迹本工程沿线未发现存在历史文物保护建筑等古迹。2.2.8不良地质现象根据本次地面地质调查,在勘察区及周边岩层分布连续,未见断层、构造破碎带,未见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陡峭山体岩壁在坡脚偶见碎落的岩块孤石,山体自然边坡存在风化掉块现象。3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3.1岩土试验成果统计3.1.1重型动力触探试验为了确定场地填土层的密实性,现场选取了部分钻孔进行了原位重型动力触探试验。试验成果见表3.1.1。表3.1.1N63.5动力触探试验成果统计表孔号土层名称测试深度(m)修正后平均击数(击)标准差(击)变异系数平均锤击数(击)3HK1素填土2.50~11.864.41.6980.3754.53HK22.50~950.4332HK341.5~2.904.62.2590.4根据统计成果,素填土修正后平均击数为4.4~4.6,平均值4.5,密实程度为松散,变异系数为0.375~0.433,表明该土层均匀性较差。结合钻探情况,素填土密实度总体松散~稍密状态。3.1.2波速测试成果统计本次勘察共选择3个钻孔进行声波测试,根据测试成果,本项目中等风化泥岩层声波速度为2367~3322m/s,岩体完整系数为0.63~0.71,岩体完整程度属于较完整;中等风化砂岩层声波速度为2367~3540m/s,岩体完整系数为0.63~0.71,岩体完整程度属于较完整。声波测试成果如下表(表3.1.2)。表3.1.2纵波速度测试成果表孔号测试范围岩性Vp速度范围(m/s)Vp平均速度(m/s)岩块声波速度(m/s)岩体完整性系数岩体风化程度3HK1420.60-1.50泥岩1790-25112212强风化1.50-4.00泥岩2530-3182314832000.71中风化4.00-7.00砂岩2778-3175320038000.71中风化7.00-19.70泥岩2367-3071254032000.63中风化19.70-24.00砂岩2670-3540315638000.69中风化24.00-40.20泥岩2530-3182314832000.71中风化3HK1494.00-4.50泥岩1790-29112212强风化4.50-10.90泥岩2367-3071254032000.63中风化10.90-13.00砂岩2402-3377256032000.64中风化13.00-40.50泥岩2100-3030266032000.69中风化3HK1562.70-3.90泥岩2032-26902345强风化3.90-15.70泥岩2778-3185320038000.71中风化15.70-21.00砂岩2402-3377256032000.64中风化21.00-38.90泥岩2925-3322318038000.7中风化38.90-40.70砂岩2367-3071254032000.63中风化3.1.3室内岩土试验统计本阶段勘察采取岩样,做进行物性、单轴抗压强度、三轴剪试验;粉质粘土数据利用相邻道路土常规试验的成果。道路线位覆盖层分布粉质粘土,粉质粘土根据试验数据,液性指数IL=0.26~0.64,平均值0.41,状态为可塑;压缩系数0.28~0.42,平均值0.34,为中等压缩性土。道路线位地层属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砂泥岩地层,根据现场判断及试验成果,全线岩土物性、抗压强度及抗剪强度相差不大,全线分区性不明显,可统一统计。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要求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其中样品单轴抗压强度范围:泥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4.44~13.80M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2.84~9.23Mpa;砂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14.40~35.60M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9.50~26.40Mpa;粉砂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4.23~9.99M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2.23~6.07Mpa。3.1.4取值原则1、样本数少于6时不统计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指标,岩石重度、土体物性指标及变形采用平均值为标准值;2、岩体抗拉强度:取岩石抗拉强度标准值的0.40倍,并考虑时间效应系数综合取值;3、岩石弹性模量:取岩石弹性模量标准值的0.70倍,并考虑时间效应系数综合取值;4、岩体抗剪强度设计值:岩体粘聚力c为岩石标准的0.30倍,岩体内摩擦角取岩石标准值的0.90倍,对于超限边坡段落岩体内摩擦角按0.8倍考虑,并考虑时间效应系数综合取值;5、岩石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依据岩石类别(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岩体裂隙发育程度、参考岩体完整性等参数按《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表3.3.3-1选取;6、岩土水平抗力系数结合试验成果及《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表14.2.12-1、表14.2.12-2取值;7、其他参数根据试验成果和地区经验,结合本工程的特征确定。3.1.5设计参数及建议表3.1.5-1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重度KN/m3天然*20.520.0*19饱和*21.5*21.0*20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KPa现场测试确定*150处理后测试确定内聚力KPa/27(天然)*18(天然)19(饱和)*15(饱和)内摩擦角°/12(天然)*9(天然)10(饱和)*6(饱和)基底摩擦系数/0.250.25处理后取0.25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N/m481410备注:1、表中带“*”者为经验值;2、本勘察报告提供的素填土物理力学指标均为经验数据,压实后的承载力建议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取值;3、粉质粘土承载力须保证地基不侵水;4、素填土综合内摩擦角取30°,用于土侧压力计算;5、场地新近填土、冲沟软塑粉质粘土的负摩擦力系数取0.2。表3.1.5-2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重度KN/m3天然25.725.724.924.924.224.2岩体抗拉强度KPa/167/402/102岩石天然单轴抗压强度MPa/8.08/21.55/6.14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MPa/4.94/15.36/3.80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KPa*300500*4001200*200400内聚力KPa/531/1119/*180内摩擦角°/32/34/*30内摩擦角(超限边坡段)°/28/30/*27岩体理论破裂角°/61/63/*60弹性模量MPa/1427/3620/1080泊松比(μ)/0.33/0.23/0.35基底摩擦系数/0.300.400.350.550.300.40M30砂浆与岩石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440/1000/380水平抗力系数MN/m33080403202060岩层面内聚力CKPa20(软弱结构面)内摩擦角Φ°12(软弱结构面)裂隙结构面内聚力CKpa50(硬性结构面)内摩擦角Φ°18(硬性结构面)岩质边坡等效内摩擦角°55(边坡岩体类别Ⅲ类);50(顺向坡边坡岩体类别Ⅳ类)备注:1、表中带“*”者为经验值;2、受施工及地表水影响,无法保证泥岩处于天然状态时,泥岩的力学强度应采用饱和强度作为设计依据;3、强风化基岩等效内摩擦角取40°,用于岩土侧压力计算;4、粉砂岩取样偏少,结合了《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表E.0.3综合确定;5、岩石与锚固体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仅适用于初步设计,施工时应通过试验检验;6、本表中的岩石强度参数是根据所取岩样室内试验成果按规范规定统计得出,是反映场地内岩石整体特征的代表值,与具体基础部位的实测值会存在一定差异,施工验槽时只要试验指标在试验值范围值内,都可视为满足要求。表3.1.5-3桥梁段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建议值砂岩泥岩天然26.277.68饱和18.754.79备注:1、本表单独针对本工程桥梁段的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值使用;2、受施工及地表水影响,无法保证泥岩处于天然状态时,泥岩的力学强度应采用饱和强度作为设计依据;3、本表中的岩石强度参数是根据所取岩样室内试验成果按规范规定统计得出,是反映场地内岩石整体特征的代表值,与具体基础部位的实测值会存在一定差异,施工验槽时只要试验指标在本表范围值内,都可视为满足要求。表3.1.5-4交界面力学性质参数建议表类型内聚力C(kpa)内摩擦角Φ(°)路基填土与现状地面界面参数*18(天然)、*13(饱和)*10(天然)、*8(饱和)现状岩土界面参数(斜坡中上部)*18(天然)、*15(饱和)*10(天然)、*9(饱和)现状岩土界面参数(沟谷段)*18(天然)、*13(饱和)*10(天然)、*8(饱和)备注:1、表中带“*”者为经验值;2、清除表土层再回填后,路基填土与清表后地面界面岩土参数由设计根据经验选取。表3.1.5-5放坡坡比建议表边坡土体类别临时边坡坡率允许值永久边坡坡率允许值素填土、可塑状粉质粘土1:1(边坡高度小于8m)1:1.5(边坡高度小于8m)强风化基岩1:0.75(每阶边坡高度不大于8m)1:1(每阶边坡高度不大于8m)中风化基岩1:0.5(每阶边坡高度不大于8m)1:0.75(每阶边坡高度不大于8m)备注:1、顺层坡、外倾结构面岩质边坡应进行稳定性验算确定坡率;2、软塑状、流塑状粉质粘土的土质边坡应进行稳定性验算确定坡率。3.2岩体基本质量等级根据试验成果及《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相关规定:1、强风化基岩极软,裂隙发育不完整,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2、中等风化岩体裂隙较发育,岩体较完整。3、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中等风化泥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8.08Mpa小于15Mpa,为软岩,裂隙较发育,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V级;中等风化砂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1.55Mpa小于30Mpa,为较软岩,裂隙较发育,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V级;中等风化粉砂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6.14Mpa小于15Mpa,为软岩,裂隙较发育,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V级。3.3土、石工程分级土石工程分级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附录J土、石工程分级标准,本工程土石可挖性分级如下:1、素填土、粉质粘土:土类别为普通土,土石等级为Ⅱ级;2、淤泥质粉质粘土:土类别为松土,土石等级为Ⅰ级;3、泥岩、砂岩及粉砂岩强风化类别为硬土,土石等级为Ⅲ级;4、中风化泥岩类别为软石,土石等级为Ⅳ级;5、中风化砂岩类别为次坚石,土石等级为Ⅴ级;6、中风化粉砂岩类别为软石,土石等级为Ⅳ级。4工程地质评价4.1路线稳定性及适宜性拟建道路勘察区内未见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现状条件下道路区总体稳定,局部区域靠近现状填筑渣场,处理好道路两侧边坡问题、局部特殊性岩土问题,同时充分考虑好现状渣场与拟建道路影响关系的情况下,适宜道路的建设。4.2地震效应评价及岩土的地震稳定性评价4.2.1地震效应评价本次勘察在桥址区共选取3个钻孔进行波速测试,同时进行岩土体剪切波速测试,剪切波速测试成果见表4.2.1-1:表4.2.1-1岩土体平均剪切波速成果表孔号岩性Vs平均剪切波速(m/s)1粉质粘土1572粉质粘土(软塑)1323素填土*1354强风化岩体>5005中风化岩体>800备注:表中“*”者为经验值,素填土松散~稍密。一、拟建桥梁结构根据《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第3.1.2、3.1.4条规定,拟建桥梁抗震设防类别为B类,抗震设防措施等级为7度。场地的覆盖层主要为粉质粘土、局部淤泥质粉质粘土。根据《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相关规定:粉质粘土平均剪切波速157m/s>140m/s,为中软土;粉质粘土(软塑)平均剪切波速132m/s<140m/s,为软弱土。表4.2.1-2桥墩(台)地震效应评价表桥梁段墩(台)编号平基后覆盖层岩性平基后覆盖层厚度(m)Vse等效剪切波速(m/s)地段类别场地类别3号路延伸段跨线桥P0#桥台粉质粘土、平场压实填土19.76~27.47>140m/s不利地段ⅡP1#桥墩粉质粘土(软塑)、平场压实填土34.0~39.3>140m/s不利地段ⅡP2#桥台粉质粘土、平场压实填土27.3~32.2>140m/s不利地段Ⅱ注:平场压实填土暂按中软土考虑,建议后期按要求回填的压实填土应实测剪切波速,重新校核场地类别。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和《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重庆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取0.05g,设计地震分为第一组,Ⅱ类场地设计特征周期值取0.35s。对于抗震不利路基段,主要为陡坡路堤类型,应加强路基抗震措施,加强路基填土密实度及力学性能,或采取加筋等方式加强整体抗震性能,消除陡坡地形的抗震不利影响。同时考虑抗震重要性修正系数:E1地震作用取0.43,E2地震作用取1.3。二、路基段(1)场地土类型路基覆盖层为粉质粘土、局部素填土,根据表4.2.1-1及《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可知:粉质粘土平均剪切波速157m/s>140m/s,为中软土;素填土平均剪切波速135m/s<140m/s,为软弱土。(2)建筑场地类别及评价表4.2.1-7道路沿线抗震场地类别划分里程桩号(m)平基后岩土类别平基后覆盖层最大厚度(m)等效剪切波速(m/s)场地类别地段类别特征周期K0+792.797~K0+837路基压实填土5.85>140Ⅱ不利地段0.35sK0+837~K0+929基岩0.0>140Ⅰ有利地段0.25sK0+929~K1+1271粉质粘土、路基压实填土46.6>140Ⅱ不利地段0.35sK1+271~K1+285基岩0.0>140Ⅰ有利地段0.25sK1+285~K1+401粉质粘土、路基压实填土15.7>140Ⅱ不利地段0.35sK1+401~K1+497粉质粘土,基岩1.4>140Ⅰ有利地段0.25sK1+497~K1+576粉质粘土、路基压实填土13.2>140Ⅱ不利地段0.35sK1+576~K1+905粉质粘土,基岩1.6>140Ⅰ有利地段0.25sK1+905~K1+936.66粉质粘土、路基压实填土22.4>140Ⅱ不利地段0.35sK2+023.34~K2+088粉质粘土、路基压实填土36.7>140Ⅱ不利地段0.35sK2+088~K2+471.745基岩0.0>140Ⅰ有利地段0.25s注:路基压实填土暂按中软土考虑,建议后期按要求回填的压实填土应实测剪切波速,重新校核场地类别。对于抗震不利路基段,主要为陡坡路堤类型,应加强路基抗震措施,加强路基填土密实度及力学性能,或采取加筋等方式加强整体抗震性能,消除陡坡地形的抗震不利影响。路基及挖填边坡抗震重要程度为抗震重点工程,抗震重要性修正系数取1.3。4.2.2岩土的地震稳定性评价拟建场地土层以残坡积、冲洪积粉质粘土为主,局部地段为素填土及零星建筑砖块等,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泥岩、砂岩及粉砂岩,拟建场地基岩稳定。场地勘察范围内无饱和砂土、饱和粉土,不存在液化土层。局部沟谷、冲沟底部存在软土层,建议采取清除软土层或地基处理加固方式,消除软土的震陷影响问题。挖方边坡和对道路有影响的自然斜坡内,表面岩块或强风化岩体在地震震动条件下可能发生掉块现象,顺向坡在地震作用下易发生滑移或垮塌,应做好支挡、放坡或护面措施。填方区填土可能在地震作用下引起地面错裂或沉降;土质边坡当未及时支挡时,在地震作用下易加剧滑动风险,建议对切坡后的边坡及路基区域填土加强抗震措施。4.3拟建3号路延伸段(K0+792.797~K2+471.745)4.3.1路基段1、K0+792.797~K0+837填方道路段:该段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位于山前冲沟地段,地势起伏较大。该段设计标高385.208~385.740m,地面高程382.65~388.60m,最大填方边坡高度约5.80m。该段线路覆盖层为粉质粘土及素填土,覆盖层厚度约0.9~29.80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及粉砂岩。参见3H1-3H1’剖面。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相关规定,该段道路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填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为1.30。该段地形总体起伏较小,拟建道路按设计坡率放坡、堆填后,横向将形成最大约33°反坡,边坡稳定。同时由于左侧边坡靠近拟建2号路延伸段填方放坡段,可以把两条道路的放坡作为整体考虑,对两条道路的填方边坡稳定性均是有利条件。上述段落建议路基回填前应清除带有植物根系的耕植土和松散土层,本段路基范围内覆盖层厚度变化大。现状渣场填方段,采取强夯处理或碾压处理,通过检测满足设计要求可以作为路基持力层利用。本段落为沟谷地段,利于汇水,建议路基两侧设置完善的截排水系统,保证道路使用期间较好的排水条件。填筑时建议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选用不易风化的片石、块石或砂、砾等透水性较好的材料作为路基底部。路基施工时建议采用合适的压路机分层碾压,密实度满足规范规程和设计要求。K0+837~K0+929挖方道路段:该段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位于斜坡地段,该段设计标高385.208~384.104m,地面高程385.22~396.96m,按设计方案,最大挖方边坡高度约9.80m。开挖形成的边坡主要为砂岩、泥岩边坡,坡顶覆盖层厚度总体小。该段线路覆盖层为粉质粘土及局部杂填土,土层厚度一般0.0~1.2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强风化层厚约1.3~2.3m。参见3H2-3H2’~3H4-3H4’剖面。(1)左侧挖方边坡该段边坡按设计方案开挖最大高度约1.6m。表层为粉质粘土及局部杂填土,厚度0.4~1.0m,强风化层厚约1.3~2.3m,下伏砂岩、泥岩,岩体较完整。该段为斜坡,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泄快,地下水不发育。开挖范围内主要为粉质填土和强风化泥岩,按设计坡率基岩强风化1:1.00,土层1:1.50m放坡后边坡稳定。对坡面进行防风化处理,坡顶底设置截排水措施。并应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做好防灾预案和施工方案。开挖过程中发现地质异常情况应通知各方会商,确保边坡施工安全。(2)右侧挖方边坡按设计方案,该段边坡开挖最大高度约9.8m。表层为粉质粘土及局部杂填土,厚度0.4~1.0m,下伏砂岩、泥岩,岩体较完整。该段为斜坡,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泄快,地下水不发育。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相关规定,该段道路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挖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为1.30。该段边坡坡向277°。图4.3.1-1K0+837~K0+929右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根据图4.3.1-1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边坡为顺向坡,岩层面为外倾结构面,岩层面倾角取20°,倾角较陡,边坡的稳定性主要受岩层面控制,其破坏模式表现为沿层面的滑移破坏。为验证沿外倾结构面滑动的稳定性,选取3H3-3H3’剖面进行稳定性计算,计算边坡沿外倾结构面滑移破坏,坡率按设计坡率考虑。边坡切坡高度约9.8m,结构面倾角为20°,参数选取:岩体重度取泥岩25.7KN/m3,岩层面为软弱结构面考虑,参数C取20kPa,内摩擦角取12°。计算示意图见图4.3.1-2,计算结果见附件2。图4.3.1-23H2-3H2’剖面挖方边坡稳定性分析图根据附件2计算结果表明,拟建道路按设计意图放坡后,稳定系数为1.10<1.30,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本次计算没有考虑时间、施工及后期加载等因素。同时因地质结构的复杂性、不均匀性、隐蔽性等造成以下风险:①若开挖过程中发现泥化夹层和层间渗水,需立刻停止施工。②不可避免的施工扰动或不合理的施工方式会造成岩土体出现不可逆的损伤。③排水不畅时,边坡会出现瞬时水压力,对边坡稳定性不利。④大部分结构面未暴露于地表,层面会出现一定的起伏变化,局部倾角变陡,会恶化稳定性。⑤边坡坡顶加载超出设计要求。同时边坡使用年限50年期内,岩体层面如未得到有效保护,处于持续恶化状态,指标会随着时间有下降,不利于边坡稳定。由于该侧有放坡条件,建议进行顺层放坡处理,对坡面进行防风化处理,坡顶底设置截排水措施。同时应采用信息法施工动态设计,逆作法施工,严禁直接开挖坡脚,大开挖、超深开挖。并应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做好防灾预案和施工方案。开挖过程中发现地质异常情况应通知各方会商,确保边坡施工安全。顺向边坡岩体类别考虑为Ⅳ类,边坡等效内摩擦角可取50°。3、K0+929~K0+960填方道路段:该段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位于斜坡地段,地势起伏较大。该段设计标高383.734~384.104m,地面高程369.91~378.05m,最大填方边坡高度约12m。该段线路覆盖层为粉质粘土及局部表层杂填土,覆盖层厚度约0.5~4.7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参见3H5-3H5’剖面。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相关规定,该段道路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填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为1.35。该段地形总体起伏较大,横坡坡度最大约16°。为验证整个填方边坡的稳定性,选取3H5-3H5’剖面进行稳定性计算,计算模式假设暴雨状态,边坡沿填土界面滑移。填筑土体重度取21.5KN/m3,界面参数:C取13kPa,内摩擦角取8°。计算示意图见图4.3.1-3,计算结果见附件1。图4.3.1-33H5-3H5’剖面填方边坡稳定性分析图根据表附件1计算结果表明,拟建道路按设计坡率放坡、堆填后,稳定系数为1.28<1.30的安全系数,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同时本次计算没有考虑时间、施工及加载等因素,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可能会滑移破坏或者边坡变形导致道路裂缝破坏,又因局部地形陡峭,边坡填筑很难压实,进而影响后期道路的安全运行。建议对现状斜坡进行逆坡开挖台阶处理,利于填筑及填土界面稳定性,或采取设置护脚挡墙或进一步放缓坡脚坡率,起到加强坡脚的作用。上述段落建议路基回填前应清除带有植物根系的耕植土和松散土层,本段路基范围内覆盖层厚度变化较大。斜坡地段粉质粘土天然状态可塑,表层为耕植土,可清除表层松散土层,利用下部可塑状粉质粘土或开挖出露基岩作为路基持力层。本段落为斜坡地段,利于排水,建议路基两侧设置完善的截排水系统,保证道路使用期间较好的排水条件。填筑时建议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选用不易风化的片石、块石或砂、砾等透水性较好的材料作为路基底部。路基施工时建议采用合适的压路机分层碾压,密实度满足规范规程和设计要求。4、K0+960~K0+980填方道路段:该段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位于斜坡沟谷地段,地势起伏较大。该段设计标高361.855~355.452m,地面高程383.494~383.734m,最大填方边坡高度约17.5m。该段线路覆盖层为粉质粘土及局部表层杂填土,覆盖层厚度约0.8~4.7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参见3H6-3H6’~3H7-3H7’剖面。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相关规定,该段道路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填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为1.35。该段地形总体上横向起伏较小,拟建道路按设计坡率放坡、堆填后,横向将形成中部低两侧高的两侧反坡,边坡稳定。建议路基回填前应清除带有植物根系的耕植土和松散土层,本段路基范围内覆盖层厚度变化较大。斜坡地段粉质粘土天然状态可塑,表层为耕植土,可清除表层松散土层,利用下部可塑状粉质粘土或开挖出露基岩作为路基持力层。本段落沟谷地段,利于汇水,建议路基两侧设置完善的截排水系统,保证道路使用期间较好的排水条件。填筑时建议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选用不易风化的片石、块石或砂、砾等透水性较好的材料作为路基底部。路基施工时建议采用合适的压路机分层碾压,密实度满足规范规程和设计要求。5、K0+980~K1+020填方道路段:该段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位于斜坡地段,地势起伏一般。该段设计标高383.014~383.494m,地面高程343.50~376.27m,最大填方边坡高度约29m。该段线路覆盖层为粉质粘土及素填土,覆盖层厚度约0.4~6.6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及粉砂岩。参见3H8-3H8’~3H9-3H9’剖面。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相关规定,该段道路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填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为1.35。该段地形变化一般,横坡坡度最大约19°。为验证整个填方边坡的稳定性,选取3H9-3H9’剖面进行稳定性计算,计算模式假设暴雨状态,边坡沿填土界面滑移。计算模式假设暴雨状态,边坡沿陡倾填土界面从边坡中部滑移。填筑土体重度取21.5KN/m3,界面参数:C取13kPa,内摩擦角取8°。计算示意图见图4.3.1-4,计算结果见附件1。图4.3.1-43H9-3H9’剖面填方边坡稳定性分析图根据表附件1计算结果表明,拟建道路按设计坡率放坡、堆填后,稳定系数为0.78<1.35的安全系数,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本次计算没有考虑时间、施工及加载等因素,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可能会滑移破坏或者边坡变形导致道路裂缝破坏,又因局部地形陡峭,边坡填筑很难压实,进而影响后期道路的安全运行。建议对现状斜坡进行逆坡开挖台阶处理,利于填筑及填土界面稳定性,或采取设置抗滑挡墙或进一步放缓坡脚坡率,起到加强坡脚的作用。建议路基回填前应清除带有植物根系的耕植土和松散土层,本段路基范围内覆盖层厚度变化一般。斜坡地段粉质粘土天然状态可塑,表层为耕植土,可清除表层松散土层,利用下部可塑状粉质粘土或开挖出露基岩作为路基持力层。本段落为斜坡地段,利于汇水,建议路基两侧设置完善的截排水系统,保证道路使用期间较好的排水条件。填筑时建议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选用不易风化的片石、块石或砂、砾等透水性较好的材料作为路基底部。路基施工时建议采用合适的压路机分层碾压,密实度满足规范规程和设计要求。6、K1+020~K1+120填方道路段:该段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位于沟谷地段,地势起伏小。该段设计标高381.814~383.014m,地面高程331.40~367.51m,最大填方边坡高度约44m。该段线路覆盖层为粉质粘土及局部表层杂填土,覆盖层厚度约0.3~6.6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参见3H10-3H10’~3H14-3H14’剖面。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相关规定,该段道路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填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为1.35。该段地形总体上横向起伏较小,拟建道路按设计坡率放坡、堆填后,边坡稳定。同时由于本侧边坡靠近拟建1号路延伸段填方放坡段,可以把两条道路的放坡作为整体考虑,对两条道路的填方边坡稳定性均是有利条件。建议路基回填前应清除带有植物根系的耕植土和松散土层,本段路基范围内覆盖层厚度变化较大。斜坡地段粉质粘土天然状态可塑,表层为耕植土,可清除表层松散土层,利用下部可塑状粉质粘土或开挖出露基岩作为路基持力层。沟谷地段粉质粘土天然状态软塑,表层为耕植土,可清除表层松散土层及软土层,软土层厚度小于2m时,采取换填处理;大于2m可进行抛石挤淤处理。本段落沟谷地段,利于汇水,建议路基两侧设置完善的截排水系统,保证道路使用期间较好的排水条件。填筑时建议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选用不易风化的片石、块石或砂、砾等透水性较好的材料作为路基底部。路基施工时建议采用合适的压路机分层碾压,密实度满足规范规程和设计要求。本段里程桩号K1+060~K1+100m段现状有一冲沟水系,其为穿越场地排入西侧龙景湖的一重要水系,设计方案考虑此区域为回填区域,对此过境水系影响较大,应考虑专门的排水箱涵解决此区域的排水问题。7、K1+120~K1+271填方道路段:该段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位于斜坡地段,地势起伏较大。该段设计标高379.589~381.814m,地面高程336.96~381.82m,最大填方边坡高度约25.4m。该段线路覆盖层为粉质粘土及素填土,覆盖层厚度约0.4~6.6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及粉砂岩。参见3H15-3H15’~3H19-3H19’剖面。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相关规定,该段道路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填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为1.35。该段地形变化较大,横坡坡度最大约30°。为验证整个填方边坡的稳定性,选取3H17-3H17’剖面进行稳定性计算,计算模式假设暴雨状态,边坡沿填土界面滑移。计算模式假设暴雨状态,边坡沿陡倾填土界面从边坡中部滑移。填筑土体重度取21.5KN/m3,界面参数:C取13kPa,内摩擦角取8°。计算示意图见图4.3.1-5,计算结果见附件1。图4.3.1-53H17-3H17’剖面填方边坡稳定性分析图根据表附件1计算结果表明,拟建道路按设计坡率放坡、堆填后,稳定系数为0.76<1.35的安全系数,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本次计算没有考虑时间、施工及加载等因素,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可能会滑移破坏或者边坡变形导致道路裂缝破坏,又因局部地形陡峭,边坡填筑很难压实,进而影响后期道路的安全运行。建议对现状斜坡进行逆坡开挖台阶处理,利于填筑及填土界面稳定性,或采取设置护脚挡墙或进一步放缓坡脚坡率,起到加强坡脚的作用。同时由于本侧边坡靠近拟建1号路延伸段填方放坡段,可以把两条道路的放坡作为整体考虑,对两条道路的填方边坡稳定性均是有利条件。建议路基回填前应清除带有植物根系的耕植土和松散土层,本段路基范围内覆盖层厚度变化一般。斜坡地段粉质粘土天然状态可塑,表层为耕植土,可清除表层松散土层,利用下部可塑状粉质粘土或开挖出露基岩作为路基持力层。本段落为斜坡地段,利于汇水,建议路基两侧设置完善的截排水系统,保证道路使用期间较好的排水条件。填筑时建议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选用不易风化的片石、块石或砂、砾等透水性较好的材料作为路基底部。路基施工时建议采用合适的压路机分层碾压,密实度满足规范规程和设计要求。8、K1+271~K1+285半挖半填道路段:该段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位于斜坡地段,该段设计标高379.130~379.589m,地面高程379.20~384.00m,按设计方案为半挖半填道路段,左侧最挖方边坡高度约6.3m,右侧最大填方边坡高度约7.5m。该段线路覆盖层为粉质粘土及局部杂填土,覆盖层厚度约0.0~7.5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参见3H19-1-3H19-1’剖面。(1)左侧挖方边坡该段边坡按设计方案开挖最大高度约6.3m。表层为粉质粘土,厚度0.0~0.4m,下伏砂岩、泥岩,岩体较完整。该段为斜坡,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泄快,地下水不发育。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相关规定,该段道路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挖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为1.30。该段边坡坡向89°。图4.3.1-6K1+271~K1+285左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根据图4.3.1-6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边坡为反向坡,裂隙2为外倾结构面,边坡的稳定性主要受裂隙2控制,其破坏模式表现为沿裂隙2结构面滑动。设计采取坡率为中风化1:1.0切坡,切坡可以消除裂隙2滑动风险。根据以往工程经验并考虑经济性,建议该侧边坡中风化1:0.75切坡,可以消除裂隙2滑动问题;强风化1:1,表面土层部分按1:1.5~1:1.75进行放坡,对坡面进行防风化处理,坡顶底设置截排水措施,或边坡较高段落坡脚设置护脚墙加强坡脚。边坡岩体类别考虑为Ⅲ类,边坡等效内摩擦角可取55°。由于岩层面反向,裂隙外倾,严禁直接开挖坡脚,造成上部岩体拉裂破坏,应遵循逆作法施工原则,至上而下分层开挖进行。对该类边坡应采用信息法施工动态设计。并应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做好防灾预案和施工方案。(2)右侧填方边坡该段边坡填筑最大高度约7.5m。场地表层为粉质粘土覆盖,厚度0.0~7.5m,下伏中等风化砂岩及泥岩,岩体较完整。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相关规定,该段道路边坡安全等级考虑为二,填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为1.30。该段地形为斜坡,横坡坡度最大约56°,边坡填筑很难压实,若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能会发生沿填土界面的滑移破坏。为验证边坡填方部分的稳定性,选取3H19-1-3H19-1’剖面进行稳定性计算,计算模式假设暴雨状态,边坡沿填土界面滑移。填筑土体重度取21.5KN/m3,界面参数:C取13kPa,内摩擦角取8°。计算示意图见图4.3.1-7,计算结果见附件1。图4.3.1-73H19-1-3H19-1’剖面填方边坡稳定性分析图根据表附件1计算结果表明,拟建道路按设计坡率放坡、堆填后,稳定系数为1.53>1.35的安全系数,边坡处于稳定状态。但本次计算没有考虑时间、施工及加载等因素,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可能会滑移破坏或者边坡变形导致道路裂缝破坏,又因局部地形陡峭,边坡填筑很难压实,进而影响后期道路的安全运行。由于拟建1号路延伸段与其相接,建议把两条道路的放坡作为整体统一填筑考虑,对两条道路的填方边坡稳定性均是有利条件。建议路基回填前应清除带有植物根系的耕植土和松散土层,本段路基范围内覆盖层厚度变化一般。沟谷地段粉质粘土天然状态软塑,表层为耕植土,可清除表层松散土层及软土层,软土层厚度小于2m时,采取换填处理;大于2m可进行抛石挤淤处理。本段落为斜坡沟谷地段,利于汇水,建议路基两侧设置完善的截排水系统,保证道路使用期间较好的排水条件。填筑时建议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选用不易风化的片石、块石或砂、砾等透水性较好的材料作为路基底部。路基施工时建议采用合适的压路机分层碾压,密实度满足规范规程和设计要求。9、K1+285~K1+401填方道路段:该段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位于斜坡地段,地势起伏较大。该段设计标高374.497~379.130m,地面高程361.38~381.87m,最大填方边坡高度约10.5m。该段线路覆盖层为粉质粘土及素填土,覆盖层厚度约0.4~6.6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及粉砂岩。参见3H20-3H20’~3H23-3H23’剖面。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相关规定,该段道路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填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为1.35。该段地形变化较大,横坡坡度最大约26°。为验证整个填方边坡的稳定性,选取3H17-3H17’剖面进行稳定性计算,计算模式假设暴雨状态,边坡沿填土界面滑移。计算模式假设暴雨状态,边坡沿陡倾填土界面从边坡中部滑移。填筑土体重度取21.5KN/m3,界面参数:C取13kPa,内摩擦角取8°。计算示意图见图4.3.1-8,计算结果见附件1。图4.3.1-83H22-3H22’剖面填方边坡稳定性分析图根据表附件1计算结果表明,拟建道路按设计坡率放坡、堆填后,稳定系数为1.58>1.35的安全系数,边坡处于稳定状态。但本次计算没有考虑时间、施工及加载等因素,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可能会滑移破坏或者边坡变形导致道路裂缝破坏,又因局部地形陡峭,边坡填筑很难压实,进而影响后期道路的安全运行。建议对现状斜坡进行逆坡开挖台阶处理,利于填筑及填土界面稳定性,采取设置护脚挡墙,起到加强坡脚的作用。建议路基回填前应清除带有植物根系的耕植土和松散土层,本段路基范围内覆盖层厚度变化一般。沟谷地段粉质粘土天然状态软塑,表层为耕植土,可清除表层松散土层及软土层,软土层厚度小于2m时,采取换填处理;大于2m可进行抛石挤淤处理。本段落为斜坡沟谷地段,利于汇水,建议路基两侧设置完善的截排水系统,保证道路使用期间较好的排水条件。填筑时建议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选用不易风化的片石、块石或砂、砾等透水性较好的材料作为路基底部。路基施工时建议采用合适的压路机分层碾压,密实度满足规范规程和设计要求。10、K1+401~K1+477挖方道路段:该段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位于斜坡地段,该段设计标高370.645~374.497m,地面高程371.14~384.09m,按设计方案,最大挖方边坡高度约10m。开挖形成的边坡主要为砂岩、泥岩及局部粉砂岩边坡。该段线路覆盖层为粉质粘土及局部表层杂填土,土层厚度一般0.3~1.5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及局部粉砂岩,强风化层厚约0.7~1.9m。参见3H24-3H24’~3H25-2H25’剖面。(1)左侧挖方边坡该段边坡按设计方案开挖最大高度约6m。表层为粉质粘土及局部杂填土,厚度0.7~1.9m,下伏砂岩、泥岩及局部粉砂岩,岩体较完整。该段为斜坡,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泄快,地下水不发育。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相关规定,该段道路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挖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为1.30。该段边坡坡向107°。图4.3.1-9K1+401~K1+497左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根据图4.3.1-9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边坡为反向坡,裂隙2为外倾结构面,边坡的稳定性主要受裂隙2控制,其破坏模式表现为沿裂隙2结构面滑动。设计采取坡率为中风化1:1.0切坡,切坡可以消除裂隙2结构面滑动风险。根据以往工程经验并考虑经济性,建议该侧边坡中风化1:0.75切坡,可以消除裂隙2滑动问题;强风化1:1,表面土层部分按1:1.5~1:1.75进行放坡,对坡面进行防风化处理,坡顶底设置截排水措施,或边坡较高段落坡脚设置护脚墙加强坡脚。边坡岩体类别考虑为Ⅲ类,边坡等效内摩擦角可取55°。由于岩层面反向,裂隙外倾,严禁直接开挖坡脚,造成上部岩体拉裂破坏,应遵循逆作法施工原则,至上而下分层开挖进行。对该类边坡应采用信息法施工动态设计。并应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做好防灾预案和施工方案。(2)右侧挖方边坡按设计方案,该段边坡开挖最大高度约10m。表层为粉质粘土及局部杂填土,厚度0.7~1.9m,下伏砂岩、泥岩,岩体较完整。该段为斜坡,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泄快,地下水不发育。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相关规定,该段道路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挖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为1.30。该段边坡坡向287°。图4.3.1-10K1+401~K1+497右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根据图4.3.1-10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边坡为顺向坡,岩层面为外倾结构面,岩层面倾角取20°,倾角较陡,边坡的稳定性主要受岩层面控制,其破坏模式表现为沿层面的滑移破坏。为验证沿外倾结构面滑动的稳定性,选取2H36-2H36’剖面进行稳定性计算,计算边坡沿外倾结构面滑移破坏,坡率按设计坡率考虑。边坡切坡高度约16m,结构面倾角为20°,参数选取:岩体重度取砂岩25.7KN/m3,岩层面为软弱结构面考虑,参数C取20kPa,内摩擦角取12°。计算示意图见图4.3.1-11,计算结果见附件2。图4.3.1-113H25-3H25’剖面挖方边坡稳定性分析图根据附件2计算结果表明,拟建道路按设计意图放坡后,稳定系数为1.16<1.30,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本次计算没有考虑时间、施工及后期加载等因素。同时因地质结构的复杂性、不均匀性、隐蔽性等造成以下风险:①若开挖过程中发现泥化夹层和层间渗水,需立刻停止施工。②不可避免的施工扰动或不合理的施工方式会造成岩土体出现不可逆的损伤。③排水不畅时,边坡会出现瞬时水压力,对边坡稳定性不利。④大部分裂隙结构面未暴露于地表,裂隙面会出现一定的起伏变化,局部倾角变陡,会恶化稳定性。⑤边坡坡顶加载超出设计要求。同时边坡使用年限50年期内,岩体层面如未得到有效保护,处于持续恶化状态,指标会随着时间有下降,不利于边坡稳定。由于该侧有放坡条件,建议进行顺层放坡处理,对坡面进行防风化处理,坡顶底设置截排水措施。同时应采用信息法施工动态设计,逆作法施工,严禁直接开挖坡脚,大开挖、超深开挖。并应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做好防灾预案和施工方案。开挖过程中发现地质异常情况应通知各方会商,确保边坡施工安全。边坡岩体类别考虑为Ⅳ类,边坡等效内摩擦角可取50°。11、K1+477~K1+576半挖半填道路段:该段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位于斜坡地段。该段设计标高367.503~370.645m,地面高程358.11~378.11m,为半挖半填道路段,左侧最大填方边坡高度约8.4m,右侧最大挖方边坡高度约4.6m。该段线路覆盖层为粉质粘土及局部杂填土,覆盖层厚度约0.3~2.7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参见3H26-3H26’~3H27-3H27’剖面。(1)左侧填方边坡该段边坡填筑最大高度约8.4m。场地表层为粉质粘土覆盖,厚度0.3~2.7m,下伏中等风化砂岩及泥岩,岩体较完整。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相关规定,该段道路边坡安全等级考虑为二级,填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为1.30。该段地形为斜坡,横坡坡度最大约27°,边坡填筑很难压实,若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能会发生沿填土界面的滑移破坏。为验证边坡填方部分的稳定性,选取3H27-3H27’剖面进行稳定性计算,计算模式假设暴雨状态,边坡沿填土界面滑移。填筑土体重度取21.5KN/m3,界面参数:C取13kPa,内摩擦角取8°。计算示意图见图4.3.1-12,计算结果见附件1。图4.3.1-123H27-3H27’剖面填方边坡稳定性分析图根据表附件1计算结果表明,拟建道路按设计坡率放坡、堆填后,稳定系数为1.00<1.30的安全系数,边坡处于欠稳定状态。本次计算没有考虑时间、施工及加载等因素,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可能会滑移破坏或者边坡变形导致道路裂缝破坏,又因局部地形陡峭,边坡填筑很难压实,进而影响后期道路的安全运行。综上分析,建议对现状斜坡进行逆坡开挖台阶处理,利于填筑及填土界面稳定性,建议在坡脚修筑挡墙支挡。上述段落建议路基回填前应清除带有植物根系的耕植土和松散土层,本段路基范围内覆盖层厚度变化一般。斜坡地段粉质粘土天然状态可塑,表层为耕植土,可清除表层松散土层,利用下部可塑状粉质粘土或开挖出露基岩作为路基持力层。本段落为斜坡地段,利于汇水,建议路基两侧设置完善的截排水系统,保证道路使用期间较好的排水条件。填筑时建议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选用不易风化的片石、块石或砂、砾等透水性较好的材料作为路基底部。路基施工时建议采用合适的压路机分层碾压,密实度满足规范规程和设计要求。(2)右侧挖方边坡按设计方案,边坡开挖最大高度约4.6m。表层为粉质粘土及局部杂填土,厚度0.7~2.7m,下伏砂岩、泥岩,岩体较完整。该段为斜坡,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泄快,地下水不发育。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相关规定,该段道路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挖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为1.30。该段边坡坡向296°。图4.3.1-13K1+477~K1+576右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根据图4.3.1-13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边坡为顺向坡,岩层面为外倾结构面,岩层面倾角取20°,倾角较陡,边坡的稳定性主要受岩层面控制,其破坏模式表现为沿层面的滑移破坏。为验证沿外倾结构面滑动的稳定性,选取2H26-2H26’剖面进行稳定性计算,计算边坡沿外倾结构面滑移破坏,坡率按设计坡率考虑。边坡切坡高度约4.6m,结构面倾角为20°,参数选取:岩体重度取砂岩25.7KN/m3,岩层面为软弱结构面考虑,参数C取20kPa,内摩擦角取12°。计算示意图见图4.3.1-14,计算结果见附件2。图4.3.1-143H26-3H26’剖面挖方边坡稳定性分析图根据附件2计算结果表明,拟建道路按设计意图放坡后,稳定系数为1.38>1.30,边坡处于稳定状态。本次计算没有考虑时间、施工及后期加载等因素。同时因地质结构的复杂性、不均匀性、隐蔽性等造成以下风险:①若开挖过程中发现泥化夹层和层间渗水,需立刻停止施工。②不可避免的施工扰动或不合理的施工方式会造成岩土体出现不可逆的损伤。③排水不畅时,边坡会出现瞬时水压力,对边坡稳定性不利。④大部分裂隙结构面未暴露于地表,裂隙面会出现一定的起伏变化,局部倾角变陡,会恶化稳定性。⑤边坡坡顶加载超出设计要求。同时边坡使用年限50年期内,岩体层面如未得到有效保护,处于持续恶化状态,指标会随着时间有下降,不利于边坡稳定。由于该侧有放坡条件,顺向坡问题影响大,建议进行顺层放坡处理,对坡面进行防风化处理,坡顶底设置截排水措施。同时应采用信息法施工动态设计,逆作法施工,严禁直接开挖坡脚,大开挖、超深开挖。并应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做好防灾预案和施工方案。开挖过程中发现地质异常情况应通知各方会商,确保边坡施工安全。边坡岩体类别考虑为Ⅳ类,边坡等效内摩擦角可取50°。12、K1+576~K1+640挖方道路段:该段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位于斜坡地段,该段设计标高364.954~367.503m,地面高程369.23~379.09m,按设计方案,最大挖方边坡高度约11m。开挖形成的边坡主要为砂岩、泥岩及局部粉砂岩边坡。该段线路覆盖层为粉质粘土及局部表层杂填土,土层厚度一般0.4~1.2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及局部粉砂岩,强风化层厚约1.3~1.8m。参见3H28-3H28’~3H30-3H30’剖面。(1)左侧挖方边坡该段边坡按设计方案开挖最大高度约6.6m。表层为粉质粘土及局部杂填土,厚度0.4~1.2m,下伏砂岩、泥岩及局部粉砂岩,岩体较完整。该段为斜坡,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泄快,地下水不发育。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相关规定,该段道路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挖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为1.30。该段边坡坡向125°。图4.3.1-15K1+576~K1+640左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根据图4.3.1-15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边坡为反向坡,裂隙2为外倾结构面,边坡的稳定性主要受裂隙2及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其破坏模式表现为沿裂隙2结构面滑动。设计采取坡率为中风化1:1.0切坡,切坡可以消除裂隙2滑动风险。根据以往工程经验并考虑经济性,建议该侧边坡中风化1:0.75切坡,可以消除裂隙2结构面滑动问题;强风化1:1,表面土层部分按1:1.5~1:1.75进行放坡,对坡面进行防风化处理,坡顶底设置截排水措施,或边坡较高段落坡脚设置护脚墙加强坡脚。边坡岩体类别考虑为Ⅲ类,边坡等效内摩擦角可取55°。由于岩层面反向,裂隙外倾,严禁直接开挖坡脚,造成上部岩体拉裂破坏,应遵循逆作法施工原则,至上而下分层开挖进行。对该类边坡应采用信息法施工动态设计。并应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做好防灾预案和施工方案。(2)右侧挖方边坡按设计方案,该段边坡开挖最大高度约11m。表层为粉质粘土及局部杂填土,厚度0.4~1.2m,下伏砂岩、泥岩,岩体较完整。该段为斜坡,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泄快,地下水不发育。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相关规定,该段道路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挖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为1.30。该段边坡坡向306°。图4.3.1-16K1+576~K1+640右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根据图4.3.1-16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边坡为顺向坡,岩层面为外倾结构面,岩层面倾角取20°,倾角较陡,边坡的稳定性主要受岩层面控制,其破坏模式表现为沿层面的滑移破坏。为验证沿外倾结构面滑动的稳定性,选取3H29-3H29’剖面进行稳定性计算,计算边坡沿外倾结构面滑移破坏,坡率按设计坡率考虑。边坡切坡高度约11m,结构面倾角为20°,参数选取:岩体重度取砂岩25.0KN/m3,岩层面为软弱结构面考虑,参数C取20kPa,内摩擦角取12°。计算示意图见图4.3.1-17,计算结果见附件2。图4.3.1-173H29-3H29’剖面挖方边坡稳定性分析图根据附件2计算结果表明,拟建道路按设计意图放坡后,稳定系数为0.70<1.30,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本次计算没有考虑时间、施工及后期加载等因素。同时因地质结构的复杂性、不均匀性、隐蔽性等造成以下风险:①若开挖过程中发现泥化夹层和层间渗水,需立刻停止施工。②不可避免的施工扰动或不合理的施工方式会造成岩土体出现不可逆的损伤。③排水不畅时,边坡会出现瞬时水压力,对边坡稳定性不利。④大部分裂隙结构面未暴露于地表,裂隙面会出现一定的起伏变化,局部倾角变陡,会恶化稳定性。⑤边坡坡顶加载超出设计要求。由于该侧有放坡条件,顺向坡问题影响大,建议进行顺层放坡处理,对坡面进行防风化处理,坡顶底设置截排水措施。同时应采用信息法施工动态设计,逆作法施工,严禁直接开挖坡脚,大开挖、超深开挖。并应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做好防灾预案和施工方案。开挖过程中发现地质异常情况应通知各方会商,确保边坡施工安全。边坡岩体类别考虑为Ⅳ类,边坡等效内摩擦角可取50°。13、K1+640~K1+760半挖半填道路段:该段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位于斜坡地段。该段设计标高360.103~364.935m,地面高程349.36~379.73m,为半挖半填道路段,左侧最大填方边坡高度约5.3m,右侧最大挖方边坡高度约7.9m。该段线路覆盖层为粉质粘土及局部杂填土,覆盖层厚度约0.4~1.8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参见3H31-3H31’~3H36-3H36’剖面。(1)左侧填方边坡该段边坡填筑最大高度约5.3m。场地表层为粉质粘土覆盖,厚度约0.4~1.8m,下伏中等风化砂岩及泥岩,岩体较完整。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相关规定,该段道路边坡安全等级考虑为二级,填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为1.30。该段地形为斜坡,横坡坡度最大约22°,边坡填筑很难压实,若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能会发生沿填土界面的滑移破坏。为验证边坡填方部分的稳定性,选取3H35-3H35’剖面进行稳定性计算,计算模式假设暴雨状态,边坡沿填土界面滑移。填筑土体重度取21.5KN/m3,界面参数:C取13kPa,内摩擦角取8°。计算示意图见图4.3.1-18,计算结果见附件1。图4.3.1-183H35-3H35’剖面填方边坡稳定性分析图根据表附件1计算结果表明,拟建道路按设计坡率放坡、堆填后,稳定系数为1.39>1.30的安全系数,边坡处于稳定状态。但本次计算没有考虑时间、施工及加载等因素,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可能会滑移破坏或者边坡变形导致道路裂缝破坏,又因局部地形陡峭,边坡填筑很难压实,进而影响后期道路的安全运行。建议对现状斜坡进行逆坡开挖台阶处理,利于填筑及填土界面稳定性,采取设置护脚挡墙,起到加强坡脚的作用。上述段落建议路基回填前应清除带有植物根系的耕植土和松散土层,本段路基范围内覆盖层厚度小,建议清除覆盖层,对基岩进行逆坡开挖台阶处理,利于填筑及填土界面稳定性。本段落为斜坡地段,利于汇水,建议路基两侧设置完善的截排水系统,保证道路使用期间较好的排水条件。填筑时建议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选用不易风化的片石、块石或砂、砾等透水性较好的材料作为路基底部。路基施工时建议采用合适的压路机分层碾压,密实度满足规范规程和设计要求。(2)右侧挖方边坡按设计方案,边坡开挖最大高度约7.9m。表层为粉质粘土及局部杂填土,厚度约0.4~1.8m,下伏砂岩、泥岩,岩体较完整。该段为斜坡,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泄快,地下水不发育。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相关规定,该段道路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挖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为1.30。该段边坡坡向306°。图4.3.1-19K1+640~K1+760右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根据图4.3.1-19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边坡为顺向坡,岩层面为外倾结构面,岩层面倾角取20°,倾角较陡,边坡的稳定性主要受岩层面控制,其破坏模式表现为沿层面的滑移破坏。为验证沿外倾结构面滑动的稳定性,选取2H26-2H26’剖面进行稳定性计算,计算边坡沿外倾结构面滑移破坏,坡率按设计坡率考虑。边坡切坡高度约4.6m,结构面倾角为20°,参数选取:岩体重度取砂岩25.7KN/m3,岩层面为软弱结构面考虑,参数C取20kPa,内摩擦角取12°。计算示意图见图4.3.1-20,计算结果见附件2。图4.3.1-203H31-3H31’剖面挖方边坡稳定性分析图根据附件2计算结果表明,拟建道路按设计意图放坡后,稳定系数为1.06<1.30,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本次计算没有考虑时间、施工及后期加载等因素。同时因地质结构的复杂性、不均匀性、隐蔽性等造成以下风险:①若开挖过程中发现泥化夹层和层间渗水,需立刻停止施工。②不可避免的施工扰动或不合理的施工方式会造成岩土体出现不可逆的损伤。③排水不畅时,边坡会出现瞬时水压力,对边坡稳定性不利。④大部分裂隙结构面未暴露于地表,裂隙面会出现一定的起伏变化,局部倾角变陡,会恶化稳定性。⑤边坡坡顶加载超出设计要求。由于该侧有放坡条件,顺向坡问题影响大,建议进行顺层放坡处理,对坡面进行防风化处理,坡顶底设置截排水措施。同时应采用信息法施工动态设计,逆作法施工,严禁直接开挖坡脚,大开挖、超深开挖。并应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做好防灾预案和施工方案。开挖过程中发现地质异常情况应通知各方会商,确保边坡施工安全。边坡岩体类别考虑为Ⅳ类,边坡等效内摩擦角可取50°。14、K1+760~K1+905挖方道路段:该段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位于斜坡地段,该段设计标高355.174~360.131m,地面高程350.14~378.17m,按设计方案,最大挖方边坡高度约8.3m。开挖形成的边坡主要为砂岩、泥岩及局部粉砂岩边坡。该段线路覆盖层为粉质粘土及局部表层杂填土,土层厚度一般0.2~1.8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及局部粉砂岩,强风化层厚约0.9~1.8m。参见3H37-3H37’~3H38-3H38’剖面。(1)左侧挖方边坡该段边坡按设计方案开挖最大高度约6.60m。表层为粉质粘土及局部杂填土,厚度0.2~1.8m,下伏砂岩、泥岩及局部粉砂岩,岩体较完整。该段为斜坡,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泄快,地下水不发育。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相关规定,该段道路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挖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为1.30。该段边坡坡向125°。图4.3.1-21K1+760~K1+905左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根据图4.3.1-21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边坡为反向坡,裂隙2为外倾结构面,边坡的稳定性主要受裂隙2及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其破坏模式表现为沿裂隙2结构面滑动。设计采取坡率为中风化1:1.0切坡,切坡可以消除裂隙2滑动风险。根据以往工程经验并考虑经济性,建议该侧边坡中风化1:0.75切坡,可以消除裂隙2结构面滑动问题;强风化1:1,表面土层部分按1:1.5~1:1.75进行放坡,对坡面进行防风化处理,坡顶底设置截排水措施,或边坡较高段落坡脚设置护脚墙加强坡脚。边坡岩体类别考虑为Ⅲ类,边坡等效内摩擦角可取55°。由于岩层面反向,裂隙外倾,严禁直接开挖坡脚,造成上部岩体拉裂破坏,应遵循逆作法施工原则,至上而下分层开挖进行。对该类边坡应采用信息法施工动态设计。并应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做好防灾预案和施工方案。(2)右侧挖方边坡按设计方案,该段边坡开挖最大高度约8.3m。表层为粉质粘土及局部杂填土,厚度0.2~1.8m,下伏砂岩、泥岩,岩体较完整。该段为斜坡,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泄快,地下水不发育。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相关规定,该段道路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挖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为1.30。该段边坡坡向306°。图4.3.1-22K1+576~K1+640右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根据图4.3.1-22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边坡为顺向坡,岩层面为外倾结构面,岩层面倾角取20°,倾角较陡,边坡的稳定性主要受岩层面控制,其破坏模式表现为沿层面的滑移破坏。为验证沿外倾结构面滑动的稳定性,选取3H37-3H37’剖面进行稳定性计算,计算边坡沿外倾结构面滑移破坏,坡率按设计坡率考虑。边坡切坡高度约8.3m,结构面倾角为20°,参数选取:岩体重度取砂岩25.0KN/m3,岩层面为软弱结构面考虑,参数C取20kPa,内摩擦角取12°。计算示意图见图4.3.1-23,计算结果见附件2。图4.3.1-233H37-3H37’剖面挖方边坡稳定性分析图根据附件2计算结果表明,拟建道路按设计意图放坡后,稳定系数为1.33>1.30,边坡处于稳定状态。本次计算没有考虑时间、施工及后期加载等因素。同时因地质结构的复杂性、不均匀性、隐蔽性等造成以下风险:①若开挖过程中发现泥化夹层和层间渗水,需立刻停止施工。②不可避免的施工扰动或不合理的施工方式会造成岩土体出现不可逆的损伤。③排水不畅时,边坡会出现瞬时水压力,对边坡稳定性不利。④大部分裂隙结构面未暴露于地表,裂隙面会出现一定的起伏变化,局部倾角变陡,会恶化稳定性。⑤边坡坡顶加载超出设计要求。同时边坡使用年限50年期内,岩体层面如未得到有效保护,处于持续恶化状态,指标会随着时间有下降,不利于边坡稳定。综上分析,坡顶地形较平缓,具备放坡条件,可考虑进行顺层放坡处理,彻底消除顺向坡安全隐患。同时应采用信息法施工动态设计,逆作法施工,严禁直接开挖坡脚,大开挖、大爆破开挖、超深开挖。并应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做好防灾预案和施工方案。顺向边坡岩体类别考虑为Ⅳ类,边坡等效内摩擦角可取50°。局部土层岩土界面较陡段落可清除表层土体,开挖出露基岩,对基岩做防护措施,保证稳定性。15、K1+905~K2+088填方道路段:该段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位于斜坡沟谷地段,地势起伏较大。该段设计标高355.174~356.440m,地面高程309.51~354.01m,最大填方边坡高度约32m。该段线路覆盖层为粉质粘土,覆盖层厚度约0.4~6.9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及粉砂岩。2H39-2H39’~3H44-3H44’剖面。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相关规定,该段道路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填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为1.35。该段地形变化较大,纵向最大坡度31°,局部横坡坡度最大约46°。按设计放坡后,斜坡地带横向将形成17°的反坡,沟谷地段地形平缓,坡度为7°,边坡处于稳定状态。建议对现状斜坡进行逆坡开挖台阶处理,利于填筑及填土界面稳定性,建议路基回填前应清除带有植物根系的耕植土和松散土层,本段路基范围内覆盖层厚度变化较大。沟谷地段粉质粘土天然状态软塑,表层为耕植土,可清除表层松散土层及软土层,软土层厚度小于2m时,采取换填处理;大于2m可进行抛石挤淤处理。本段落为斜坡、沟谷地段,利于汇水,建议路基两侧设置完善的截排水系统,保证道路使用期间较好的排水条件。填筑时建议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选用不易风化的片石、块石或砂、砾等透水性较好的材料作为路基底部。路基施工时建议采用合适的压路机分层碾压,密实度满足规范规程和设计要求。本段里程桩号K1+960~K2+020m段现状有一冲沟水系,其为穿越场地排入西侧龙景湖的一重要水系,设计方案考虑此区域为回填区域,对此过境水系影响较大,应考虑专门的排水箱涵解决此区域的排水问题。16、K2+088~K2+741.475挖方道路段:该段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位于斜坡地段,该段设计标高356.440~367.746m,地面高程360.38~378.42m,按设计方案,最大挖方边坡高度约14m。开挖形成的边坡主要为砂岩、泥岩及粉砂岩边坡。该段线路覆盖层为粉质粘土及局部表层素填土,土层厚度一般0.0~1.3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及粉砂岩,强风化层厚约0.9~3.3m。参见3H45-3H45’~3H55-3H55’剖面。(1)左侧挖方边坡该段边坡按设计方案开挖最大高度约10m。表层为粉质粘土及局部素填土,厚度0.0~1.3m,下伏砂岩、泥岩及粉砂岩,岩体较完整。该段为斜坡,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泄快,地下水不发育。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相关规定,该段道路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挖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为1.30。该段边坡坡向126°。图4.3.1-24K2+088~K2+741.475左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根据图4.3.1-24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边坡为反向坡,裂隙2为外倾结构面,边坡的稳定性主要受裂隙2及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其破坏模式表现为沿裂隙2结构面滑动。设计采取坡率为中风化1:1.0切坡,切坡可以消除裂隙2滑动风险。根据以往工程经验并考虑经济性,建议该侧边坡中风化1:0.75切坡,可以消除裂隙2结构面滑动问题;强风化1:1,表面土层部分按1:1.5~1:1.75进行放坡,对坡面进行防风化处理,坡顶底设置截排水措施,或边坡较高段落坡脚设置护脚墙加强坡脚。边坡岩体类别考虑为Ⅲ类,边坡等效内摩擦角可取55°。由于岩层面反向,裂隙外倾,严禁直接开挖坡脚,造成上部岩体拉裂破坏,应遵循逆作法施工原则,至上而下分层开挖进行。对该类边坡应采用信息法施工动态设计。并应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做好防灾预案和施工方案。(2)右侧挖方边坡按设计方案,该段边坡开挖最大高度约14m。表层为粉质粘土及局部杂填土,厚度0.0~1.3m,下伏砂岩、泥岩及粉砂岩,岩体较完整。该段为斜坡,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泄快,地下水不发育。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相关规定,该段道路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挖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为1.30。该段边坡坡向306°。图4.3.1-25K2+088~K2+741.475右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根据图4.3.1-25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边坡为顺向坡,岩层面以及岩层面与裂隙1组合线为外倾结构面,岩层面倾角取20°,组合线结构面倾角19°,倾角较陡,边坡的稳定性主要受岩层面控制,其破坏模式表现为沿层面的滑移破坏。为验证沿外倾结构面滑动的稳定性,选取3H49-3H49’剖面进行稳定性计算,计算边坡沿岩层面滑移破坏,坡率按设计坡率考虑。边坡切坡高度约14m,结构面倾角为20°,参数选取:岩体重度取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