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辨治hiv感染期中医证治探讨
艾滋病是由人类感染的免疫缺陷(hiv)引起的免疫病变。它可以通过性接触、静脉吸入、血液传播、母乳喂养等方式进入人体。人体在感染HIV后,一般经过急性HIV感染期、无症状HIV感染期(即潜伏期)、症状性HIV感染期、艾滋病期4个阶段。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与邪气的斗争贯穿艾滋病从感染到发病的全过程。本文从正邪理论关系出发来阐释中医药在艾滋病治疗中的作用。1中医对于艾滋病的治疗正邪理论关系是中医学认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理论依据之一。中医学把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包括人体对外邪的抵御能力,对机体损害的修复及五脏六腑的调节功能等概括称为“正气”,将一切对人体有损害作用的外部致病因素概括称为“邪气”。疾病的发生与否及发生的形式,取决于正邪盛衰以及正邪相互作用的结果。《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正气胜邪,人体就不易感染邪气或感邪也不易发病。同时,《素问·评热病论》又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正不胜邪,邪气乘虚而入,则人体易发病或病情恶化。疾病的发生、发展、向愈或恶化过程,是正邪相互斗争的结果。中医学认为,艾滋病主要是感染湿热疫毒,其潜伏于三焦或膜原,日久耗损人体正气,造成正气不足,抗邪能力下降,从而出现各种外邪感染,虚实错杂,症见多端,造成人体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衰竭,是一种恶性传染病。由于艾滋病具有伏而后发的特点,因此可以归属到“伏气温病”的范畴。艾滋病从急性期感染发展到艾滋病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体始终都处在正邪斗争之中。虽然HIV侵犯人体可出现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作用机理纷繁复杂,但其总的病机是邪正斗争,正气与邪气的消长,决定了艾滋病的全过程。因此,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总的着眼点是扶正固本,解毒祛邪。根据病人的整体机能和疾病具体状态,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来辨证施治;根据患者机体正邪的盛衰,结合疾病发展阶段来确定是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或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或是扶正祛邪并重。2中医药在艾滋病的治疗中的作用2.1急性感染期的治疗HIV病毒侵入人体类似中医温病学“疫毒”致病,在急性感染期多数病人会出现类似外感的症状,如短暂的头痛、发热、恶寒、咳嗽、咽痛等,辨证一般为外感风热或外感风寒证,为表证、实证。此期人体正气与邪气俱盛,治疗主要是以祛邪为主,常采用疏风、散寒、清热、解表的治疗原则,可以用银翘散、荆防败毒散加减治疗。对急性感染期病人的治疗应当尽快的驱邪外出,对于有疑似症状者,要详细询问病人既往是否有不洁性接触史、输血史,是否有过静脉注射吸毒等。在急性感染期要注意做好HIV的筛查工作,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2.2中医对于模拟嘴唇病的治疗,中药教育应注意使用的因素人体从感染HIV到发病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此期无明显的艾滋病特征性症状,称为无症状HIV感染期。无症状期机体正气尚盛,邪气潜伏,正气胜邪,处于相对稳定的一个时期。无症状期HIV不断地复制,又不断地被机体清除,周而复始。随着HIV数量的不断增多,机体免疫能力日渐下降,正气抗邪能力减弱,邪气逐渐旺盛,形成一个正气愈虚,邪气愈盛,邪气愈盛,正气愈虚的病理状态。无症状期,机体正气未衰,尚能胜邪。对于此期的治疗原则是扶正祛邪并重,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有效地运用中医药治疗的手段,扶助机体的正气,提高正气抗邪能力,改变HIV生存的环境,减缓HIV的复制速度,延长疾病向艾滋病期发展的时间,尽可能地把疾病长时间控制在无症状期。中医治未病还重视心理因素在疾病形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病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病人减轻心理负担,积极配合医生,对本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以及西医学的各项检查指标,适当地选用清热解毒和补益正气的药物进行配伍,如紫花地丁、紫草、黄芩、虎杖、夏枯草、连翘、天花粉、甘草、黄芪、女贞子、枸杞子、当归、猪苓、旱莲草、白术、玉竹等,有效地对无症状期患者进行治疗。现代药理证实,部分清热解毒类药物具有抑制HIV复制的作用,补益正气药物具有调节机体免疫机制,增强人体抗病毒能力的作用,两者相互配伍,相得益彰。2.3麻黄病arc在无症状HIV感染期,随着HIV数量的增多和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各种症状逐步表现出来,如乏力、纳呆、胸闷气短、皮肤瘙痒、发热、易感冒等,这些症状不是艾滋病的典型症状,因此此期又称艾滋病前期,或AIDS相关综合征(ARC)。艾滋病前期,邪气渐盛,正气日衰,但是尚可以维持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处于正邪交争的阶段,此期的主要特点是邪盛而正已衰。对于此期的治疗,应从病人的整体角度来分析邪正的盛衰情况,根据患者具体的临床表现来辨证施治:或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或扶正祛邪并重;或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刘学伟以健脾滋阴益气之品配伍清热解毒药物组成扶正排毒1号方对15例无症状HIV感染者进行了治疗,结果表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乏力、纳呆、腹胀、胸闷气短、皮肤瘙痒等症状。扶正排毒Ⅰ号方主要组成药物有黄芪、西洋参、甘草、连翘等。黄芪、西洋参、甘草有健脾滋阴益气之功,连翘有清热解毒之效,诸药合用有扶正固本、祛邪解毒之功。2.4特征性症状HIV病毒入侵人体日久,正气不断耗损,抗病能力逐渐下降,邪气日渐旺盛,最终伤及人体脏腑的阴阳气血,造成脏腑功能极度衰退,气滞、血瘀、水停并见,并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或者肿瘤的发生,即为艾滋病期。艾滋病期的主要特点是正虚邪盛,正气虚弱,复感外邪,引发各种各样的感染或肿瘤的发生,出现一系列艾滋病的特征性症状。对于艾滋病期的治疗,中医药主要从扶助人体正气着手,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施以补气温阳、滋阴养血的各种方法,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如兼有外邪感染者,则在扶正的基础上采用化痰解毒、活血化瘀等治疗方法。总之,对于艾滋病期的治疗主要是扶正为主,兼以祛邪,根据并发症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杨国红等以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胃虚弱型艾滋病相关腹泻,发现艾滋病病人的腹泻之所以容易反复发生,其关键在于机体正气亏耗,脏腑虚损,易感外邪。参苓白术散不仅能够渗湿止泻以治标,而且能健脾益气,培补中州而治本,因此在艾滋病相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